秭归县亲滩镇龙马溪七组居民现大厂搬迁 居民何处了

梦回三峡:秭归古建筑(二)
梦回三峡:秭归古建筑(二)
张公桥,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知州张尚儒建于秭归县归州古城迎和门外小溪上。
张公桥为石砌形斜交桥,高近 6米,宽约5米,长5米,净跨4米。由于桥下清溪淙淙,古人常来洗马,此桥又名洗马桥。张公桥坚固耐用,数百年山水不毁,是秭归县现存最早的古桥。桥的西边有郭沫若手书“屈原故里”的牌坊,牌坊南侧有“楚大夫屈原故里”与“汉昭君王嫱故里”两块石碑。
归州城东张公桥与屈原故里牌坊
桥儿沟永安桥
桥儿沟永安桥,民国初建筑,位于秭归县聚鱼坊南端土地垭的桥儿沟上。
由于桥儿沟乃江南通往长阳、宜昌的必经之路,故而在明、清时期曾架有木桥通行,只是难以固久。民国2年(1913年),乡绅蔡礼三、郑建安为首,发动乡民集资10万多串,请石匠望宏闰领工修建此石桥。石桥建成,长15米,宽3米,取名“永安”。永安桥设计精巧,跨度达8米,距水面高23米。在秭归古桥中,高度堪称第一。
桥儿沟永安石桥
小溪沟永安桥
小溪沟永安桥,清末建筑,位于秭归县沙镇溪清干河上小溪沟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沙镇溪首富李大顺、李大安兄弟2人发起造福乡梓的建桥倡议,在小溪河上建桥。由乡民捐资,第二年(1904年)十月,在小溪河上建起了一座石墩木桥梁,命名“永安桥”。
永安桥东西向横跨小溪河,用青石砌筑,长6米,宽2米,高10米。桥梁用7根粗油杉木搭成,桥面用6.6厘米厚的松木板铺设,两侧有护栏,且各有4根望柱。桥上建有亭,亭内摆板凳两条,供行人小憩。1939年之前,仿古重修三次。1989年,政府拨款将石墩木梁桥改建为永久性单孔石拱桥。古桥虽不在,仍留有三块不朽的石碑刻,记下了永安桥始建、重修原因和历次捐募记录。
屈子桥,民国初修建,位于秭归县新滩南岸小青滩的小溪上。
屈子桥沿江而修,方便人行,由当地郑姓宗族于民国六年(1917年)集资修建。为纪念秭归诗人屈原,此桥命名为屈子桥。屈子桥为精工条石砌筑拱桥,桥长11米,高6米,宽3米,净跨5米。桥面为规格不一的条石横铺,两侧设有地栿,上设栏杆望柱,惜全部毁坏,仅存两头的望柱。拱券为单孔半圆拱券,券面为一券一伏,券面石宽窄不一,但砌法规整。桥身条条石砌筑。在桥面上嵌有石匾,上镌“屈子桥”三字。北刻“民国六年冬月建”,南刻“陈宦题”。此桥系秭归第一座以屈原命名的石桥。
屈子桥(魏启扬摄)
联喜桥,民国初修建,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水磨溪上。
联喜桥,为秭归与巴东两县的江南通道,民国时期由乡民王克汉独资捐建。联喜桥长22米,高17米,宽约4米,净跨5米。此桥地势险峻,修筑极难。解放后,联喜桥改建成比较坚固的石桥。
三善桥,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位于归巴古驿道上。此驿道由归州城向西,沿长江经何家湾、泄滩、石门、牛口至巴东县城。《归州志》上有记载:“三善桥,州西八里,咸丰八年建。”关于此桥名称,至少有三种说法:第一,官家修建,由于沿路已建有一善桥、二善桥,按序,此桥为三善桥;第二,由于是三位商家捐建,故取名三善桥;第三,此桥为民间集资捐建。当时封建道德标准有“三善”:亲亲、尊君、长长,读书人取此名为赞颂三善,此桥故名三善桥。
三善桥(魏启扬摄)
千善桥,位于秭归县新滩古镇寺大岭东边龙马溪上。此桥连接的过溪小路,原是长江北岸的古驿道,沿江通往下游宜昌。
千善桥为风雨桥(廊桥),桥身为花岗岩石砌筑,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千善桥的桥面长约7米,宽约3米,高5米多。桥正面拱券上嵌有一石匾,长1.2
米,高0.5米,横书“千善桥”三字,竖书“清光绪二十七年春月立”。由于时间久远,桥廊与桥屋早已不见,但桥上石坐凳一直保存下来。
千善桥属于秭归文物价值较高的廊桥。
专家复原千善桥剖面图
寅宾桥,位于江北巴东县东瀼口乡与秭归县牛口乡交界处的韩家河上。由于此桥连接两个县,乃二县陆上重要通道,因此由二县乡民在乾隆年间合建。由于二县交界,往来互为宾客,此桥落成后,取名寅宾桥,也称迎宾桥。桥名典故取自《书·尧典》中“寅宾出日”,意为恭迎宾客,如同欢迎早晨的太阳一样。
寅宾桥为单孔石桥,桥型为石砌桃形拱,内侧拱圈两县明显有别。桥长50.2米,高13米,墩高1米多,宽约5.8米,净跨12米。专家称,这座寅宾桥在桥梁的用料、工艺、技术及形制等方面,可算是三峡古代桥梁建筑的典范。
牛口寅宾桥
八斗溪风雨桥
八斗溪风雨桥(廊桥),位于泄滩上游八斗溪上,民国初期由沙镇溪范家坪老中医王克汉独资捐建。此桥横跨于古代归巴驿道八斗溪上,以石为墩,以木搭梁,建有风雨走廊,方便往来行人小憩。
泄滩八斗溪风雨桥
泄滩八斗溪风雨桥供行人小憩
清代修建的惠济桥,位于秭归县新滩古镇南岸桂林村(原南坪村)江渎庙后。石桥券拱上方,横刻“惠济桥”三字,阴刻,楷书。惠济桥长5.4米,宽2.4米,高3.5米,跨度2.7米。由于此桥是通行必经之路,故而当地居民经常维修。惠济桥精致、小巧,保存完好。
新滩惠济桥
清代修建的江渎桥,位于秭归县新滩古镇南岸桂林村(原南坪村)江渎庙旁小溪上。江渎桥由花岗岩石砌筑,单拱,拱券上嵌有“江渎桥”三字的石匾。石桥长约7米,宽近3米,高近4米,净跨接近4米。桥面条石大小不等,表面平整,错缝砌筑于山岩之上,是江渎庙的一个组成部分。
鸳鸯桥,明代古桥,位于秭归县泄滩境内蟒蛇寨西一千米处的梯子沟。
鸳鸯桥,得名于桥拱材料一半是青石,一半是青砖。用不同材料筑桥,比较少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说法,古桥原是砖拱桥,年久坍塌,后来修桥者没有了原青砖,就用石头重砌,形成砖石共存的现象;第二种说法,建桥时正是洪水季节,工期紧,任务重,原准备的青砖不够用了,就加上青石取代,形成砖石共存。
王氏宗祠,清代建筑,位于秭归县香溪河畔王家坝。
王氏宗祠面朝东北,布局呈“日”字形,平面两进四合院,垂直布列。宗祠建筑面宽10.78米,进深22.24米。整个建筑有非常明显的轴线布局,中轴线各厅皆为主题,轴线两边厢房为衬。从正门入堂,门楼共三间,其中明间2层,次间一层。门楼过后是一个3.5深的天井,天井两边是厢房,且左右对称。和门楼隔天井相望的是一进院正厅,正厅面宽三间。二进院又是一个天井。整个院落中轴对称,随着山势依次升高,形成了规整的平面布局。
香溪王家坝王氏宗祠
杜氏宗祠坐北朝南,原位于秭归县新滩古镇,屋前有一洼地,周围农田果林环绕,其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从杜氏宗祠的建筑风格来看,应属清代建筑。通面阔13.3米,通进深17.75米。四合院式布局,有门厅、堂屋各三间,厢房各一间。均为单檐硬山灰瓦顶,砖木结构,砖墙承重。门厅内上方有燕子楼,六柱五间七楼牌坊式贴面大门。1938年底,湖北省图书馆因战争内迁,曾租用新滩杜氏宗祠(同时租用的还有新滩小学)作为省图临时馆址使用。1939年3月,省图从杜氏宗祠迁出,分别转移到三闾与恩施。
新滩古镇杜氏宗祠及墀头
郑韶年老屋
郑韶年老屋,清代民居建筑,位于秭归县新滩南岸桂林村。
郑韶年老屋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系砖木结构天井屋结构。老屋平面呈长方形,二进二层院落,建筑面积371平方米,环境面积881.05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院落、厅屋、厢房、天井、堂屋、侧屋等单元组成。厅屋建筑高大,是较为典型的抬梁式木构架,用材大,做工讲究,类似庙宇、祠堂的作法。在厅屋入口上方建一燕子楼,相当于其他建筑的门檐,却做成歇山式,并有垂花柱。厢房与厅屋、堂屋围合成天井,用青石铺墁,较好地解决了排水与采光的功能需要。堂屋的木构架为穿斗式,间与间之间用木板壁隔断。山墙全为五花凤头山墙,高低错落,建筑高大,壮观气派。室内装修,门扇充满吉祥如意的色彩,二楼栏杆镂空为龙凤呈祥,柱顶石和门槛石有精细雕刻,整个民居烘托出富丽华贵。
老屋的始建年代无法考证,据估计,应是清代乾隆时期所建。从《郑氏族谱》推断,老屋的主人应是当地有名的大盐商。
郑韶年老屋大门
新滩郑韶年老屋大门正上方燕子楼
郑万琅老屋
郑万琅老屋,清代民居建筑,位于秭归县新滩南岸桂林村。
郑万琅老屋建于6米高的崖坎上,依山势逐渐增高,厅屋较室外平地高1.5米。老屋为砖木结构建筑,规则的长方形平面布局。厅屋三开间,两层,一明两暗布置,采用七檩前后廊的形式。三架梁置于驼峰上,五架梁穿于前后金柱,为当地的典型作法。次间穿斗梁架,四柱三穿七檩。楼层的楼枋插于构架的大穿枋上。天井两侧厢房均为两层。堂屋三开间,同样是一明两暗布置。厢房和厅屋的二层面天井作骑马转角廊。厅屋明间与次间的分割用板门,明间一层通高,次间带楼层。此外,出墙用飞椽,屋顶用青瓦。建筑面积为375平方米。
郑万琅老屋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墙面,一是木装修。老屋外墙粉刷灰色灰浆,山墙檐下粉白灰,并在转折处用白灰塑出岔角,构成墙面黑白相间的色调,使外墙醒目而有变化。风火山墙的脊饰,用灰和瓦层层叠出并高高翘起,使厚重的封火山墙显得非常轻巧。厅屋入口作立贴式牌楼门,门头叠涩出檐,各层叠涩砖下砖雕花卉,且翼角高高向上,顶面铺青瓦。老屋的木装修也有特色,门窗设计合理、栏杆采用宫式格芯,不用油漆而用桐油保留木材本色,透出纹路显得艺术。
郑万琅曾是清末当地知名秀才,老屋讲究的做工、华丽的装饰都反映出当时主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
新滩郑万琅老屋大门
新滩郑万琅老屋侧面
向先鹏老屋
向先鹏老屋,清代民居建筑,位于秭归县新滩南岸西陵村。
向先鹏老屋为砖结构,布局不同于其他传统民居,没有高大的门厅,而是用两个耳房的山面作立面,悬山式屋顶与中间小门厅的披檐相连,加上大门上方用白灰粉饰的匾额,强调了建筑的入口和立面形象。整个建筑为一进院落,有门厅、天井、厢房和正屋。小青瓦屋面,两坡屋顶。建筑不用木构架,砖墙均为承重墙,檩子直接搁在墙上,即所谓硬山搁檩或悬山搁檩的作法。房基均为打制精细的青白条石垒砌而成,建筑整体造型显得庄严而又稳固。老屋建筑面积为290平方米。
向先鹏老屋没有木装修,因此其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入口、檐口及山墙的墙帽及墀头部位。建筑的点睛之处是堂屋的大门,为强调主体建筑的重要地位,在入口处作了精心的装饰。
新滩向先鹏老屋大门贴面仿木牌楼
新滩向先鹏老屋五花山墙
郑世节老屋
郑世节老屋,清代民居建筑,位于秭归县新滩南坪村。
郑世节老屋为纵长方形布局,依照山势,厅屋建在一座较高的石台基上。正面凹进的大门展示着入口的重要地位,厢房和堂屋依次布置,厅屋明间用抬梁木构架,次间不设木构架,檩枋置于承重墙上。堂屋为硬山搁檩式。老屋的大部分墙体兼有承重与隔断的双重功能,山墙为五花风火山墙。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
郑世节老屋使用了大量装饰彩绘来丰富建筑的整体效果。各种大门、各式窗户、封护檐下,墀头上以及清水山墙上,槛墙上均有彩绘。且彩绘的题材多种多样,有花卉、卷草、几何纹饰及器物等图案。木构装修反映在厢房的格扇窗上,清秀的窗花透出精致的工艺,展现了民间装修艺术特色。
新滩郑世节老屋正门
熊云华老屋
熊云华老屋,清代民居建筑,位于秭归县新滩南岸西陵村。
熊云华老屋为木结构建筑,纵长方形布局,整个建筑由门厅、天井、侧屋和堂屋构成。主体建筑的构架,无论明间、暗间均为穿斗式梁架。正厅上方设有楼,俗称燕子楼或戏台。山面用五花风火山墙,外墙面均采用薄砖空斗砌法,清水墙面。墙头用小青瓦垒脊,充分体现了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建筑面积383平方米。
熊云华老屋立体空间组合错落有致,平面与斜面结合,垂直面与水平面结合,在外观造型和内部空间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厢房和堂屋均设有格扇门窗,特别是堂屋设置的六扇六抹头格扇门,每扇都是一件木雕工艺品,无论是格芯还是裙板、涤环板,都有雕刻精致的图案与纹饰,有阴刻、阳刻和透雕。厢房的四扇格扇门也同样如此,制作精细,与堂屋相比,雕刻较浅,但人物故事、几何图案等素材与雕刻形式,却有其独到的效果。
熊云华老屋山墙
刘正林老屋
刘正林老屋,清代建筑,位于秭归县新滩南岸桂林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刘正林老屋建筑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有门楼、正屋。老屋双柱单间层庑殿顶门楼,面阔3.25米,正屋面阔三间15.34米,进深三间7.66米,单檐硬山顶全砖结构,设五花封火山墙。
青滩桂林刘正林老屋大门(郑云峰摄)
顔家老屋,清代建筑,位于秭归县周坪乡中阳坪村。
据称,颜家老屋由先辈颜文润所建,现在居住者是顔文润八世孙。顔家老屋坐北朝南,依山就势,5个天井连为一个整体,东西长30多米,南北宽50多米,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属纵横向组合的大型天井式民居。
秭归县周坪乡中阳坪村顔家老屋(郑之问摄)
此外,秭归古建筑还有:
新滩桂林村郑氏祠堂(省文物局图片)
新滩彭树元老屋及内院
新滩郑祥才老屋
新滩郑万瞻老屋
新滩郑万荣老屋
新滩郑万淘(三老爷)老屋
新滩桂林村郭三老板老屋
新滩赵子俊老屋
新滩王永泉老屋
由于三峡工程蓄水,秭归部分在库区水位线下的古建筑按原样迁徙到茅坪凤凰山复建。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即有秭归茅坪凤凰山古建筑群。这些复建的古建筑列出如下。
古庙古祠:屈原祠、江渎庙、水府庙、玉皇阁、王氏宗祠、杜氏宗祠;
古民居:郑万瞻老屋、彭树元老屋、郑万琅老屋、郑韶年老屋、郑书祥老屋、刘正林老屋、三老爷老屋、郑启光老屋、游县长老屋、邓永清老屋、向先鹏老屋、郑世节老屋、熊云华老屋;
古桥梁:惠济桥、江渎桥、千善桥、屈子桥;
古城门:迎和门、景贤门;
古牌坊:屈原故里牌坊;
古井:新滩古井。
整个凤凰山古建筑群占地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
【参考文献】
同治五年《归州志》
光绪八年《归州志》;
1991年版《秭归县志》;
《秭归文史资料》;
宋华久,《三峡民居》;
国家文物局,《三峡湖北库区传统建筑》;
吴晓,《湖北古建筑》
李铵,《鄂图西迁暨迁复纪略》;
王丹丹,《长江文化带上的峡江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研究》;
其他书面及网络资料(部分图片源自省文物局)。
*感谢秭归县泄滩中学袁邦建老师与秭归县文化小学宋爱民老师提供的帮助。
2016年1月4日,于武昌阅马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梦回三峡:三峡沿江古道
梦回三峡:三峡沿江古道
道,路也。自古有人,便有了道。如果没有道,人便寸步难行.
从巫山人的发现,到大溪文化遗址的发掘,都已证明长江三峡与黄河流域一样,在远古时期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三峡沿江古道,从那时候开始,就伴随着峡江人的进化与发展。在历史的长河里,由于地震、泥石流、滑坡、坍塌等原因,三峡沿江古道时断时续。同时,也因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三峡沿江古道在许多历史阶段得到过修治与延伸。
三峡沿江古道年代久远。远到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今无法考证。
三峡沿江古道
三峡沿江古道(秦建明等摄)&
三峡沿江古道
世代居住在峡江两岸的远古居民,在没有其他交通工具时通行往来,沿江走出了许多断断续续的人行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悬崖绝壁上,人们凿孔开道,铺设木材,连续着沿峡江的小路。数千年前,峡江中就流传有大禹治水的故事。《淮南子·修务》曾云大禹,“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大禹治水,就是沿江而行。巫峡飞凤峰下大禹接收神女天书的授书台,即伫立于江水边。
峡江滩多水急,古代木船逆水而上,非靠人力拉纤不可。因此,三峡自有木船通行,峡江边便有纤道存在。有时纤道在无路的江边沙滩石梁上,有时纤道利用了江边的人行道。峡江地势险要,纤夫在无路的岩石峭壁上拉纤,必须攀缘向前。为保证生命安全,减少拉纤危险,纤夫们会对常走的纤道进行挖凿、垒石、铺石、凿眼等方式进行修治。
清代的三峡纤夫
1946年凯塞尔摄三峡纤夫拉纤&
古道上的纤夫桩(秦建明等摄)
驿道,是古代封建王朝传达政令、维持统治的交通道路。在古代,驿道的主要作用是人行、货运、通邮、军事通道。由于峡江内岩高壁陡,人迹罕至,随着人类社会水陆交通的便利,沿江驿道在近代随之消亡。
三峡沿江古道,主要是由人行道、纤道与驿道发展而来。为方便峡江两岸通行,人们对古道进行了无数次整治与修理。由于峡江古道的复杂性,人们将古道按通行功能分为:纤道、驿道、人行道,又按着道路的结构特点分成:砭道、槽道、栈道。
这里就砭道、槽道、栈道,解释一下古道的结构。
砭道,砭(biān)指山坡,“砭道”在方言中指山坡上的道路。这种砭道是人们方便行走的道路,如同鲁迅在《故乡》中所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峡沿江砭道(秦建明等摄)
风箱峡垒石砭道(秦建明等摄)&
白果背东古道(刘家信摄)&
白果背至航标站古道
槽道,是开凿于峡谷区域绝壁或临江绝壁上,形如槽一样的通道。槽道一般向江面开口,当开口封闭时,也称隧道。
夔峡古槽道
瞿塘峡石板岬槽道(秦建明等摄)瞿塘峡槽道旧照(1946)
栈道,原指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又称阁道、复道。后来,把沿悬崖峭壁凿孔架木、在石岩上开凿的台级(台阶)、小道也称为栈道。栈道是人类交通史上特殊的道路工程,绝大部分修建于悬崖峭壁、绝壁湍流之上。也有人将上面所说槽道,一并归入在栈道里。
瞿塘峡孟良梯石台下的栈道残迹
1912年春,瞿塘峡栈道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由丹阳迁都郢(江陵),先后开辟了通往四方诸候国的车马大道。其中,从郢向西,经枝江、宜昌(夷陵)、秭归至巫山、夔州(奉节)的大道为秦楚大道西线。考古工作者经过考证,确认了由巫山大宁河一直延伸到陕西的宁河栈道,不仅是盐运通道,也是军事通道,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楚大道的干道。当年,《战国策·秦策》曾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巴东县志》也有记载,境内三峡沿江古道称“沿长江路”,又称“峡路”,秦汉时期即为川鄂交通要道。
巴东县城西沿江古栈道
三国时期,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将领马忠捉住后杀害。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蜀汉刘备亲率七十万大军自蜀中沿长江三峡东进伐吴,替关羽报仇。当年蜀军沿江而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时留下许多沿江通道。只是后来刘备被东吴火烧连营,兵败夷陵,“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载)。由此,三国时期的三峡古道遭到空前毁坏。
唐代,邮驿空前发展,三峡内,已有宜昌至巴东界230华里通驿道。《秭归县交通志》记载,唐武德二年(619年),已有上都至黔中道的黔州驿路达归州。当时,归州设有州前驿站。
宋代对西陵峡栈道亦有记载。宋人黄庭坚作《黔南道中行记》,记其在下牢关游三游洞,文曰:“……至三游间一径,栈阁绕山腹,下视深谿悚人,一径穿山腹,黝暗,出洞乃明。洞中略可容百人。”黄所说道路环境与今相同,说明该处栈阁式栈道在宋时已经存在,形成他文中所说穿越三游洞山腹的“一径”。
南津关槽道(秦建明等摄)
宋代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有:“甲子。泊归州。长文自峡山陆行,暮夜至归乡沱渡江,往渡头迓之。余前入蜀时,亦以江涨不可泝,自此路来,极天下之艰险。乃告峡州守管鉴、归州守叶默、倅熊浩及夔漕沈作砺,请略修治。先是过麻线堆下,人告余不须登山,有浮屠法宝于山脚刊木开路,尽避麻线之厄,县尉孙某作小记龛道傍石壁上。余感之,谓一道人独能办此,况以官司力耶?乃作《麻线堆诗》以遗四君。是时,余改成都路制置使,号令不及峡中,故以诗道之。继而四君皆相听许,以盐、米募村夫凿石治梯级,其不可施力者,则改从他涂。除治十六七,商旅遂以通行。新制使之来正赖此,然犹叹咤行路之难,特不见未修治以前耳。”(宋·范成大《吴船录》)
范成大在上文中“先是过麻线堆下,人告余不须登山,有浮屠法宝于山脚刊木开路”,这种“刊木开路”之道,应当就是沿江栈道。
此外,这一段读来,笔者对范成大的直率性格甚是叹服。范听说“浮屠法宝于山脚刊木开路,尽避麻线之厄”后,认为一个和尚且能够以一已之力修建峡路,若举政府之力,岂不更是力量强大?!所以,他在《麻线堆》一诗中激励这些三峡地方官,应该重视古道整治——“东有管夷陵,西有叶秭归。上维沈隐侯,夔台今吏师。下维熊绎孙,长材佐州麾”,应该“工费嗟小哉,政须贤有司”(引自范成大《麻线堆》诗)!
《秭归县交通志》载,明宣德年间,归州州东1.5公里处的马房山设登云马驿,后因路未通而废。
《四川通志》记载,明成化辛丑年(公元1481年),四川参政吴彦华兴工开凿瞿塘峡栈道,建成后,“人得陆行,无风波患。”
《秭归县交通志》载,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归州府曲溪水驿改陆驿。州西有万流水驿,州东有建平水驿。
查阅史料,当时归州府辖区沿江驿道如下:
州东南至宜都:沿江段有归州——旧洲河(渡江)——东门头——窑湾溪(余下驿道进山转入长阳:窑湾溪——观音阁——荒口——周坪——峡口——九畹——观音堂——花桥——长阳——宜都)。
州西至巴东:州前铺——叱溪塘——夏罗铺——石门铺——牛口铺——巴东。
香溪至宜昌:由香溪——胡家坪——九盘山——新滩——龙马溪——庙河——黑岩子——太平溪——宜昌。
由于时代久远,许多三峡沿江古道至今无法说明渊源。
青滩与香溪间的牛肝马肺峡古道始于何时,不得而知。同治版《归州志》有记载,“新滩石多水急,瞬息覆溺。舟行欲脱免者,必起拨陆行。”追溯到宋代,陆游《入蜀记》写到他所乘之舟行至牛肝马肺峡时,“江岸多石,百丈萦绊,极难过。”宋代范成大在《吴船录》中对新滩古道也有记载,新滩“石乱水汹,瞬息覆溺,上下欲脱免者,必盘博(驳)陆行,以虚舟过之。”这至少说明宋代时牛肝马肺峡已有古道。
兵书宝剑峡栈道(《秭归县交通志》插图)
西陵峡青滩栈道
史料记载,西陵峡段的崆岭峡、黄陵庙、南沱至石牌,同样也早有古道。
西陵峡绝壁上的古道
西陵峡古道&
西陵峡古道(秦建明等摄)
巴东沿江古道称“川鄂大道”。东起黄岩,黄岩——信陵——火焰石——楠木园——肖家坪——巫山,境内全长66里。此道有两处地段十分险峻,无法运输,仅作纤道。一处在西进巫峡口3里许,另一处在火焰石至链子溪。第一处绝壁上凿有约1米宽的半槽道,行人稍有不慎会掉入滔滔长江。第二处峭壁光滑,壁下江水澎湃。这二处纤道始于何时不知道,只有乾隆年间重修此二段纤道记载。乾隆年修复后,链子溪栈道峭壁上凿有石眼,各石眼之间穿有横直斜三条铁链,铁链下凿有蹬脚的石阶。行人上下,须手握铁链,脚踩台阶,谨慎攀援,失手即会落入江水中。壁上尚留有重修记载:“乾隆庚寅年嘉平荆南观察使者西蜀李拔”“峨峰氏率属重修”,“江西扶州&&贸易&&”等字迹。
巫峡口链子溪栈道
巫峡口链子溪栈道
链子溪栈道&
链子溪栈道
瞿塘峡中的孟良梯应该是传说。但是,长江南岸瞿塘峡的绝壁上,那些人工开凿的方形石孔,一个接着一个,自上而下成“之”字形排列由山腰到江边——这可不是传说!。据专家推测,这些栈道应该是宋代或宋代以前山上乡民取水(或行走)未曾完工的栈道。人们热爱杨家将,于是将此栈道与杨家将联系起来。只是,此栈道开凿的准确时间,至今是一个千古之谜。
孟良梯栈道成之字形(秦建明等摄)
清代中后期,三峡古道得以大规模修复并发展。
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汉阳商人李本忠与其好友周步洲向归州府提交开凿滩险的申请。次年,归州知府甘立朝批复核准。李本忠除了在水路上炸礁清理航道,还在陆上修理三峡纤道。根据《平滩纪略》,他曾在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修复过纤道。
瞿塘峡中的古纤道
《秭归县志》与《川江航道整治史》均有记载,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李本忠最先治理秭归牛口至泄滩的纤道,修筑泄滩纤路83丈(高2丈4尺,宽5至7丈)。不料,“当年夏天,淫雨夹旬,江水猛涨,山洪暴发,纤路槽道复毁。李本忠继续对纤路进行维修,总计耗银16163.6两。”
在瞿塘峡石板岬处,李本忠指挥工匠们将上游台子角甚多石角以及五处形如鳞甲的巨大石嘴凿除。同时,自窄小子而上,经白果背、三角桩、鲢须漕、干沟子等段,至风箱峡止,长约十四五里。除矗立之石棱,平成洼之土坑,狭窄处石壁,则用炭火煅损,凿宽尺余,修治平坦。自此,纤夫挽纤之时可脚踏宽地,行舟更资稳固。为保护古道,李本忠曾在大溪口刻有护路告示碑。
石板岬槽道(秦建明等摄)&
风箱峡槽道(秦建明等摄)&
风箱峡栈道&
大溪口李本忠护路告示碑(秦建明等摄)
李本忠修完瞿塘峡纤道,他又转向西陵峡,修复归州段斗篷子、叱角子纤道。
道光十八年(1838年),李本忠查知巫山县巫峡内,有极险之大磨滩等处,江水稍涨,磨盘石梁抖水成漩。于是再次呈请捐资平滩,并在鸡心石上首新辟纤路。此纤路工程于道光十八年九月开工,历时三年。可叹,此工程尚未完工时,这位三峡人人爱戴的旷世义士,在遗憾中溘然长逝。他的未了事业,由他次子李良宪与长孙李贤俊继续完成。
比李本忠略晚一点,奉节还有一位慷慨好施人士胡绍兴仿效李本忠,自费修纤道。“同治二年,补修白果背、黑石、黄金兜、风箱峡等路,费工资五百串。又见风箱峡至铁柱溪陆路不通,于沙市募化凑成九百余串,四年春兴工开修,六年竣事,费工资三千八百串有余奇。其数不敷,独力捐之……”(《奉节县志》卷二十八记)
李本忠辞世四十多年后,夔州府出了一位着力整治三峡沿江古道的官吏汪鉴。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夔州知府汪鉴“尝望夔门险隘,欲疏通以便行旅”,乃捐资并筹款数万,奏请开辟三峡纤道。
当年捐助开凿栈道的资金:
知府汪鉴捐银1万两;
渝万官商捐银2.2万两;
筹集拨款2.8万两。
共计:6万两。
夔州府捐资修道的奏章很快送达四川刘秉璋。刘大力支持汪鉴,即时批复,当年四月开工。由于工程浩大,分成数段同时进行。
白帝城至状元堆(大溪对岸)段:历时两年,沿途造沟涧平桥19道,拱桥4道,全长15里(原称有30里,实测15里)。由于夔峡绝壁无所凭籍,施工者从悬崖上方以绳系腰,降至壁间,对壁凿孔,层累而进。施工时旋炸旋凿,生生在千仞峭壁上开出一条五、六尺宽的槽道。从远处看,这些栈道隐隐约约如羊肠小道,像是一根细细的腰带,高悬在瞿塘峡内离江面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上,从此将几乎不可逾越的瞿塘天堑变成了通途。
瞿塘峡槽道&
瞿塘峡槽道
瞿塘峡柜子崖西槽道&
本世纪初风箱峡古道
在开凿夔峡纤道的同时,汪鉴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一月,兴工开凿从巫山县城对岸起,下至川鄂交界青莲溪止的巫峡纤道,全长50里(原称有75里,实测50里)。此段共建桥4座(其中含闻名峡江的“无暴”“无伐”“无夺”三桥)。
巫山培石到青石的栈道
青石信号台东古道(郑云峰摄)
巫峡无夺桥处的古道&
巫山培石至巴东楠木园之间的黄崖窝栈道(刘世昭)
汪鉴栈道工程艰巨,据光绪年间编撰的《奉节县志》可见一斑:“施工之始,工匠无所凭借,乃对壁凿孔,层累而上。每开一大窦,实以火药,燃引线而炸之。旋炸旋凿,使千仞峭壁之腰,嵌成五六尺宽平坦路,纤、轿可以并行”,最终“变险岩为康庄”,“山麓亦成宽平坦路”,“当盛涨封峡之时,行人往来山路,肩挑背负,络绎称便……”。这项工程造福于民,规模浩大,耗资巨银,施工艰难,民望极高。为此,总督高秉璋奏请朝廷嘉奖。光绪帝降旨,对汪鉴及政府官员、捐资商人,予以表彰。嗣后于瞿塘峡石壁上刻留“开辟奇功”“天梯当”
清代开辟奇功石刻
瞿塘摩崖石刻
嗣后,汪鉴陆续又修建了西陵峡内数段纤道,约计长约100里。至此,三峡内沿岸行走运输,“峡人无不称便”。
二十世纪初,由于机械动力船进入峡江航运,木船运输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纤夫的身影渐行渐远,沿江的纤道在岁月中被荒草掩没——“古道长荆棘,新岐路交横”。
电线杆沿江边古道延伸
远芳侵古道
驴友的巫峡古道告别游
如今,石牌村至南沱村段,由于葛州坝水利枢纽蓄水的关系,古栈道早已没入水下;南津关与三游洞槽道成了临水景区,供游人观赏。大坝以上的三峡沿江古道,则全部没入水下,成为了历史。
《宜昌地区交通志》
《宜昌县志》
《秭归县交通志》
《秭归县志》
《巴东县志》
《巫山县志》
《奉节县志》
《三峡古栈道》
《长江上游航道史》
《川江航道整治史》
其他文献资料
2014年4月10日,于武昌阅马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居民楼搬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