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两两归鸿欲破群:两两归鸿欲断魂……得意思

古诗《清贫》(杜牧)和《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的意思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迎来,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写作背景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赏析一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赏析二  这两首是题画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  下面是对第一首的赏析: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赏析三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_百度百科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题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品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⑵,正是河豚欲上时⑶。
两两归鸿欲破群⑷,依依还似北归人⑸。
遥知朔漠多风雪⑹,更待江南半月春⑺。[1]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注释译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词句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1]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白话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2]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意境图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八年(1085年)在(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5]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品鉴赏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文学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一作)“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在《》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6]
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8]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历代评价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5]
《渔阳诗话》:“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5]
《西河诗话》:“与汪蛟门舍人论宋诗。舍人举东坡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不远胜唐人乎?予曰: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花问觅路鸟先知’,唐人句也。觅路在人,先知在鸟,以鸟习花间故也,此‘先’,先人也。若鸭,则‘先’谁乎?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先及鸭,妄矣。”[5]
注:以上均为对第一首的评价。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者简介
(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年号,年)进士。曾上书力言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时任,曾出知杭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弟合称“”。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等。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0]
苏轼 著 冯应榴 注.苏轼诗集合注(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84-85
.泰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中国华文教育[引用日期]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10-21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29-430
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17
薛钰,活泼灵动 情趣盎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品赏 [J],古典文学知识
.新华网[引用日期]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企业信用信息《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惠崇春江晚景两两归鸿欲破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