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路万德乡条件如何

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猜你感兴趣武定县_百度百科
武定县位于东北部,东邻昆明市,南与禄丰、富民毗邻,国家高速G5昆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12年总人口27.69万人,2013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40.57亿元,位列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四位。境内有“西南第一山”美誉的;有堪称“地球伤疤”的。
武定县历史沿革
武定在战国及时,属滇国。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
建兴三年(225)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
泰始六年(270年)属宁州建宁郡。
时,分属晋宁郡和建宁郡。
为南宁州总管府昆州辖地。[1]
初属南宁州总管府地。唐贞观六年(632年),属戎州都督府。
武定在以前没有设制,公元1174年始,这里的彝族先民罗婺部落逐渐兴起,并做了统治。在云南大理国时,罗婺部扩大了势力和地盘,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罗婺部,称雄一时。
宪宗四年(公元1255年),统治武定、禄劝一带的罗婺部落归顺元朝,于公元1257年被授罗婺万户侯,辖禄劝、元谋、武定和四川会理一部分地区。元宪宗七年(1257年)为罗婺万户府。公元1271年,罗婺部辖区扩大到贵州西部的普安地区,改称北路,总管府,1276年改设武定路,由罗婺厉裔凤氏土司统治。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武定军民府。明朝中叶以后,朝廷逐渐改土归流,凤氏土司举兵抗争,成为明朝末年改土归流中举国瞩目的大事而载入明史。公元1567年,明朝廷正式派流官,设立武定府,1770年降武定府为武定直隶州,辖元谋、禄劝二县。隆庆四年(1570年)改土设流为武定府。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武定直隶州。
二年(1912年)为武定州,1913年设武定县。
成立以后,1950年置武定专区;1953年武定专区与楚雄专区合并,改属楚雄专区;1958年楚雄专区改设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属楚雄彝族自治州辖至今。
武定县行政区划
武定县区划沿革
1949年武定州辖16个乡镇。分别为:近城镇、西华镇、江北镇、九厂乡、凌云乡、启明乡、插甸乡、环州乡、枳旧乡、 永兴乡、茂莲乡、莲溪乡、滔谷乡、环州乡、勒品乡、龙庆乡。[1]
1983年,武定县辖1镇,13公社。1个镇、共设1镇(近城),13公社(近城、九厂、插甸、田心、发窝、己衣、万德、高桥、猫街、环州、白路、尼嘎古、东坡),辖143大队及3居委会(南街、西门、北街)。
2000年武定县辖3个镇、10个乡:近城镇、高桥镇、猫街镇、九厂乡、插甸乡、白路乡、田心乡、环州乡、万德乡、发窝乡、己衣乡、东坡乡、石腊它乡。
2001年,武定县辖3个镇、8个乡、2个民族乡:近城镇、高桥镇、猫街镇、九厂乡、插甸乡、白路乡、田心乡、环州乡、万德乡、发窝乡、己衣乡、东坡傣族乡、石腊它苗族乡。
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楚雄州部分乡镇撤并方案。其中,武定县撤销九厂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近城镇,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近城镇更名为狮山镇,镇政府驻原近城镇政府驻地;撤销石腊它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高桥镇,镇政府驻地不变。[1]
武定县区划详情
2012年末,武定县辖3个镇、8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133个村委会(社区)、1569个村民(社区居民)小组。
武定县地理环境
武定县位置境域
武定县位于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东部,地跨东经101°55′至102°29′、北纬25°20′至26°11′,全境东西宽52公里,南北长94公里,县域国土面积3322平方千米。东邻,南与、毗邻,西与接壤,北与四川隔金沙江相望,是出滇入川的必经之地,素有“省会之藩篱,滇西之右臂”之称。
武定县地貌
武定县境地表崎岖,群山连绵。山地、丘陵、谷地、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当地人称坝子)相互交错,山区面积占武定县总面积的97%,坝子及水面占3%,是一个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定县平均海拔1910米,地势东西两侧及西南部高,北部低,东南部较开阔。海拔最低点为境内金沙江边的己衣新民大沙地862米,最高点为己衣乡白龙会峰2956米,高低相差2094米。县城海拔1710米。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6座,乌蒙山余脉从东贯穿全境,组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高山重叠的地形,立体气候明显。
武定县气候
武定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武定境内山岭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海拔高低悬殊较大,季风气候明显。由于受地形地势影响,金沙江谷地热量丰富,东部高原、坝区次之,东西部山区气温较低;形成北热、南暖、东西凉的分布格局。呈现出中亚热带、北、、温带、寒带的景象,有“山上飘雪花、山下开桃花、江边收庄稼”的立体气候特点。
气候总特征为: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类型多样;雨热同季,大陆性强。[2]
武定县水文
武定县长度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条,其中21条属金沙江水系,分别由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境。
武定县自然资源
武定县矿产资源
武定县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金属、非金属矿产种类较多。已发现的有铁、、铜、铅、、硫铁、稀土、磷、石膏、石棉、大理石和武定木纹石等矿体。铁矿主要分布在迤纳厂、以子甸一带,有矿点13个,探明资源储量2.46亿吨。钛矿主要分布在近城镇、九厂乡、插甸乡以及田心乡,有矿点13个,已探明资源储量1800万吨。铜矿主要分布在猫街镇东南部及九厂、高桥等地,有矿点9个,已探明资源储量13.1万吨。铅锌矿主要分布在近城镇新村刺竹箐地区,其次是猫街桃树箐等地,有矿点9个。芒硝矿、石膏矿(伴生)分布在白路乡小井和东坡傣族乡境内,资源储量5884万吨。石英石(石棉)矿主要分布在近城镇狮子山,资源储量3万吨。砂岩(木纹石)矿主要分布在插甸乡和尚庄、哪吐及近城镇古柏一带,矿点21个,已探明资源储量34.8亿立方米。大理石矿储量31.4万立方米,红砂岩储量大约350亿立方米。[3]
武定县水资源
武定县境内水资源较丰富,年产水量28.5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9.2亿立方米。但“地处水源头,有水向外流”,无天然湖泊,水低地高,且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利用较差。蓄水能力8324万立方米,其中有效蓄水能力6932万立方米,利用率仅占地表径流总量的7.53%,平均每亩耕地拥有控制蓄水261.9立方米,人均318
武定狮子山——南国牡丹圣地
立方米。境内浅层地下水年蕴藏量为25052万立方米,有潜水320多股,多呈泉水(龙潭)出现。较大的泉眼有56个,流量为10升/秒以上的冷泉有13个。分布在己衣的鲁布古、新民、五股水,万德的马德平,插甸的乐茂河、增益中岭岗,猫街的狮子口、秧草地,近城的古柏、铺西、恕德,九厂的响水箐。温泉有己衣罗能热水塘一处,水温56℃,流量56.65升/秒。境内江河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万千瓦,可开发4.5万千瓦。其中勐果河干支流理论蕴藏量5.44万千瓦,己衣河1.1万千瓦。由于枯洪变化大,干季水源难以保证。[4]
武定县植物资源
武定境内植物种类既有其多样性,又有其复杂性,反映出低纬、高原山区亚热气候的特征。据西南林学院曾觉民教授2002年统计,武定县的种子植物有173科1774种。其中裸子植物有8科19属33种,但天然生的种属集中在松科(4属6种)、柏科(3属4种)、三尖杉科(1属3种),它们是武定县森林的主要组成种类,如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黄杉、翠柏、干香柏。其中,云南松和华山松成了武定县的优势林分,含黄杉、翠柏、三尖杉的林分,则是列为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珍稀林分。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有141科、605属1422种,其中的壳斗科树木有25种,是组成武定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基本树种,如滇青冈、黄毛青冈、滇石栎、光叶石栎、多变石栎、元江栲、高山栲等。同时混交樟科乔木树种:大果香樟、云南樟、滇润楠、长毛楠等。在林内还有山茶科的银木荷、厚皮香,木兰科的山玉兰、皮带香,以及蔷薇科、海桐科、铁青树科、杜鹃花科等常绿阔叶树种和胡桃科、榆科、桑科、桦木科等落叶阔叶树种。
武定县的单子叶植物种类不多,总共有24科,150属,282种(其中栽培60种)。禾本科植物占到单子叶植物属、种数的2/3以上。据曾觉民教授2002年初步统计,县境内的国家和省级珍稀植物有36种。从种属数量分布看,武定县种子植物含80种以上的科有4科。最多的是菊科(141种),其次是蝶形花科、乔木科、蔷薇科。在全部的173科种子植物中含20种以上的科共有23科。[5]
武定县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武定县常住人口27.69万人,出生率11.53‰,死亡率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4‰。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年末武定县总人口274284人,比上年减少314人。其中:农业人口234504人;非农业人口39780人。[6]
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151311人,占总人口的55.17%,百人以上少数民族有彝族86512人、僳僳族31505人、苗族23284人、傣族7618人、回族1030人、哈尼族803人和白族169。全年出生人口3294人,死亡人口3472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计算)为104。[6]
武定县经济概况
武定县综述
2013年武定县实现生产总值(GDP)40573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169万元,增长7.3%,拉动经济增长2.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33447万元,增长22.5%,拉动经济增长7.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32117万元,增长13.1%,拉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33%、53.14%和30.53%,分别比上年下降0.37个百分点、上升5.64个百分点和下降5.27个百分点。[7]
2013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5︰32.9︰32.6。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按从业人员计算人均GDP)为21300元/人。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4642元,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4762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72174万元,占GDP的比重为42.4%,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7]
武定县第一产业
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263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6%。其中:农业产值107480万元,增长6.7%;林业产值7380万元,增长8.1%;畜牧业产值126054万元,增长7.5%;渔业产值1318万元,增长37.9%;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0398万元,增长14.1%。[7]
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409778亩,比上年增加14764亩,增长3.7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4150亩,比上年增加10804亩,增长5.06%。其中:烤烟种植面积63130亩,减少3687亩,减5.52%;油料种植面积29733亩,增加4593亩,增长18.27%;蔬菜种植面积122577亩,增加7801亩,增长6.79%。[7]
2013年粮食产量121566吨,比上年增收5069吨,增长4.35%
武定县农业
。其中:秋粮93926吨,增收14878吨,增长18.82%;晚秋粮食产量4085吨,减收213吨,减4.96%;夏粮23555吨,减收1817吨,减7.16%。[7]
2013年肉类总产量56440吨,增长1.77%;禽蛋产量1198吨,增长3.72%;蜂蜜产量112吨,增长4.67%;水产品产量960吨,增长37.93%。大牲畜出栏59646头,减0.36%,年末存栏117875头,增长1.22%;生猪出栏427311头,增长3.17%,年末存栏271638头,增长9.68%;羊出栏182782只,增长4.92%,年末存栏184262只,增长0.04%;家禽出栏5406169只,增长2.68%,年末存栏1897784只,增长3.1%。[7]
2013年末常用耕地面积289885亩(不含临时性耕地),其中:水田103771亩,旱地186114亩;有效灌溉面积145441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5.76万千瓦,增长13.3%;农用拖拉机6011台,同比增长4.52%。农村用电量3544万度,增长4.6%;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4384吨,增长2.6%;农药施用量240吨,增长3.9%。[7]
武定县第二产业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96377万元,增长28.32%,增加值5847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3224万元,增长9.4%;利润总额实现6117万元,增长2.88%;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67021万元,增长22.16%。[7]
2013年武定县8个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2355.5万元,比上年增长36.97 %,实现利润1288.1万元,增长19.13%,实现税金1389.2万元,增长20%。[7]
2013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81021万元,比上年增长42.92%。其中:城镇投资280461万元,增长29.84%;农村投资100560万元,增长98.79%。在城镇投资中,建筑工程投资145595万元,增长37.61%;安装工程投资22418万元,增长34.38%;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142011万元,增长128.63%;非国有单位投资138450万元,下降10.03%。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60668万元,增长65.06%。新开工项目30个,下降23.08%。[7]
2013年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7384万元,比上年增长96.46%;第二产业投资154495万元,增长42.22%;第三产业投资199142万元,增长38.26%。[7]
201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67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02%。商品房销售面积239345平方米,增长21.22%。商品房销售额97817万元,增长14.27%。[7]
武定县第三产业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260万元,比上年增长14.19%。按城乡分,城镇实现万元,增长14.72%;乡村实现52060.7万元,增长13.15%。按经济类型分,公有经济实现4944.2万元,减12.71%;非公有经济实现万元,增长15.36%。非公有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96.8%,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7]
2013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70个,累计到位资金275851万元,同比增长84.12%。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35506万元,同比增长129.55%。[7]
2013年共接待游客164.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07%,实现旅游总收入60460.74万元,增长38.25%。其中:狮子山景区接待游客53.9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98.0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58%和33.02%。[7]
2013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4301万元,同比增长17.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083万元,增长17%;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21218万元,增长17.6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合计156284万元,增长0.89%.[7]
2013年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519766万元,同比增长19.5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02287万元,增长18.67 %。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91239万元,增长15.66%。[7]
2013年县内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905.9万元,已决赔款2612万元。[7]
武定县社会事业
武定县教育
20103年武定县在校学生39294人,专任教师2449人。其中:普高在校学生4025人,专任教师179人;初中在校学生9636人,专任教师869人;小学在校学生19957人,专任教师1249人;幼儿园在校学生5394人,专任教师113人;职业高级中学在校学生282人,专任教师39人。武定县学龄儿童入学率99.91%,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22%。[7]
武定县科学
2013年上报省州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项,其中:省级立项1项,州级立项5项。受理专利申请33件,批准专利29件。[7]
武定县文化
2013 年末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1个,藏书量15万册,电视覆盖率98.9%,广播覆盖率97.9%。[7]
武定县卫生
2013年武定县医疗机构18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4个,乡镇卫生院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有卫生技术人员899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30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357张,其中:县级医疗机构床位1145张。[7]
武定县体育
2013年体育健儿参加州级及以上体育竞技比赛获得奖牌9枚,其中: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5枚。[7]
武定县旅游
水城河观光
水城河系掌鸠河之源头,位于插甸乡水城村委会,距武定县城58公里。流域范围内植被茂密,湖光山色旖旎迷人,由于大自然的天工之作,造就了数道0.5米─20余米不同类型的瀑布。河床两岸巨大而奇特怪异的红砂岩与原生植被交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个亮丽的景点。景区与水城村相连,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前景较好。[8]
己衣大裂谷
该片区距武定县城119公里,现有弹石路相通。景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有景点10余个。长约12公里的大裂谷,最宽处约200米,最窄处约6米,裂谷两侧鸡犬相闻,却难以相通,裂谷最深处300余米,深不见底,形成了惊险奇特的崖壁奇景。在裂谷最窄处,一块天然巨石横亘其间,成天生桥。[8]
新村湖休闲度假区
新村湖位于狮子山西南、猫街镇境内的猛果河上游,距武定县城38公里。片区面积29平方公里,周围群山环抱,湖面117公顷,迤逦10公里。湖周围有千余亩红、黄、白三色马樱花,盛开时如锦绣铺地,蔚为壮观。湖南侧为喀斯特地貌,有钟乳溶洞1个,内有岩溶景点20余个,沿湖周边为彝族聚居。片区共有景点17个,湖光山色、仙人溶洞、千亩马樱花与红彝族风情融为一体。[8]
万德土司遗址片区
该片区距武定县城109公里,是武定历史上著名的罗婺土司最后驻地。占地10000余平方米的土司大院,以及土司囤兵的大营、土司铜钟、土司墓群等古迹,淀积了300余年的罗婺土司文化。修复、开发建设文化古镇潜力较大。[8]
狮子山龙头核心景区
狮子山以形似伏卧的雄狮而得名,自西蜀僧朝宗长老1311年开山建寺,天竺高僧指控禅师1315年续建至1320年完成后,开始闻名滇中。景区内有种子植物137科538属1157种,被植物学家称为“滇中绿色明珠”。素以“西南第一山”和“中国八小佛教名山”驰誉滇中。1988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1月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由正续禅寺、牡丹园、林海、巉崖四大部分组成,共有86个景点,景观丰富。[8]
香水箐自助游旅游区
香水箐片区在狮子山南麓的九厂乡境内,距武定县城16公里,片区面积8.4平方公里,是一个狭长的林中深箐,常绿阔叶林密布,植物种类繁多,野花遍地,密林中古树缠藤,流水清澈,两个小湖并列,其间有溶洞一个。片区共有景点13个。[8]
万松山原始森林探秘区
万松山原始森林探秘区位于县城西北的环州乡境内,最高海拔2835米,公路行程128公里,属以云南松为主的林区,总面积4万多亩,其中国有林面积10000余亩,集体林面积30000余亩。景区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9%。主要植物有云南松(占60%)、华山松(占20%)、阔叶林和灌木林(占20%)。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跨越数百年历史的土司墓群、凉爽的气候是该景区的亮点。景区与武定最大的彝族村-环州村相连,村内李氏土司遗迹依稀尚存,彝族风情浓郁。[8]
关坡云南白药基地观光区
基地位于县城西北的白路乡境内,公路行程56公里,属云南白药集团优质中药材种源繁育基地。基地自2001年6月建立,至2005年底,完成投资4700万元,建有实验中心、管理中心、专家接待中心、守护房等,并收集各类中药材种子200余种,试验种植40余种,示范种植重楼、草乌、红豆杉等中药材2000余亩。[8]
.新浪网[引用日期]
.武定信息网[引用日期]
.武定信息网[引用日期]
.武定信息网[引用日期]
.武定信息网[引用日期]
.中国烟草市场[引用日期]
.武定信息网[引用日期]
.武定信息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发窝乡_百度百科
地处北部。东邻禄劝县云龙乡,南接武定县插甸乡、田心乡,西接武定县东坡乡,北接己衣乡、万德乡,是武定至田心、东坡、己衣、万德四乡的必经之地,为武定北部的交通咽喉,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8公里。发窝彝族以黑彝族为主,这里彝族聚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是知名罗婺故地,近[1]
年来,发窝乡党委、政府确立了“抓好扶贫开发和结构调整两个重点,发挥区位、资源、气候和文化四大优势,着力打造高山反季蔬菜之乡、彝山火腿之乡、绿色生态之乡、民族文化之乡”的发展思路,全乡上下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发窝乡地理环境
发窝乡地处武定县中北部。东邻禄劝县,南接武定县、,西接武定县东坡乡,北接己衣乡、万德乡,是武定至田心、东坡、己衣、万德四乡的必经之地,为武定北部的交通咽喉,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8公里。发窝乡是武定县典型的高寒山区,乡政府所在地海拔高
度为2220米。
发窝乡国土面积264平方公里,乡内最高海拔2906米(),最低海拔1285米(啊过咪以纳古),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4℃。
发窝乡人口民族
全乡境内居住着彝、苗、僳僳、汉等8个民族,人口10614人,占总人口的73%。2006年末总人口14519人,其中:农业人口14202人,占总人口的97.8%;非农业人口317人,占总人口的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全乡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僳僳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61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其中彝族有6423人,占总人口的44.2%。
发窝乡行政区划
2006年,发窝乡辖山品、自期、发窝、大西邑、阿庆争、分多、花园、它亨、阿过咪、乍基、中村11个村民委员会,124个村民小组。
发窝乡基础设施
2010年全乡共完成48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
资达812万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8件投资703.4万元 。完成了18件投资50.5万元的抗旱应急保障供水项目;完成了投资4.2万元的15个爱心水窖建设;完成了投资8.3万元的牛昭箐、七耐黑2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总投资443.97万元的山区“五小水利”工程顺利推进;实施了投资40万元的乍基小坝建设工程;完成了投资12万元的分多新村、阿过咪以纳古2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完成了投资72.41万元的“8·30”恢复重建集镇供水改造工程;完成了投资72万元的分多村委会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
交通建设项目2件投资43万元
全年完成了投资38万元的小石桥村沙石路建设;完成投资5万元的小西邑至骂依咪4.5公里村组公路扩建。
完成了投资12.9万元的分多村委会党员活动场所建设;完成了投资3.7万元的政府门外街道建设;完成了投资2.9万元的小石桥村村民庭院硬化工程;完成了投资15万元的分多旧村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完成了投资15万元的乍基老村散杂居工程;完成了投资16.1万元的3个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2]
发窝乡农业
在农业工作中,乡人民政府既不放松粮食生产又从市场需求出发,大力发展
畜牧业和高山反季蔬菜种植产业,强化科技推广,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全乡经济健康稳步发展。一是全年种植经济作物 7529亩,粮食作物2.06万亩,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68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7% 。二是引导农户发展名、特、优畜禽产品的同时加大山猪养殖和彝山火腿加工综合开发力度,全年销售彝山火腿150吨,实现产值345万元。三是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利用地区优势,全方位开发优质特色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四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扶贫工程建设力度,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窝乡工业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578.19万元,其中:完成农村私人投资292.69万元,集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285.5万元, 全年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6个,引进域外资金7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为加快该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进程奠定了基础。
发窝乡教育
教育事业有了新发展。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教育资源整合的步伐,新、扩、改建中学、小学校舍和活动场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投入5.7万元,新建中学教职工宿舍、完成花园小学校舍迁建和大西邑小学饮水工程的改造。“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教育教学取得新成绩,2006年中考,上高中分数线61名(其中一名被楚雄一中录取),上线率达36.4%。积极开展“寒窗助学”活动,争取“爱德”、“宣明会”、“招行”资金支援贫困学生。
发窝乡卫生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强化乡村医生培训,实施初级保健工作,进一步完善疾病的预防和报告制度,加强防疫、妇幼保健工作,确保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不断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水平,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发窝乡经济情况
2013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5908万元,比上年增长46.2%,农业总产值13976万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畜牧业总产值达9750万元,肉类总产量4693吨;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24230亩,粮食总产量6732吨,比上年增长5.5%,人均有粮277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8541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5338元,比上年增长20%;地方财政总收入747.3万元,为年初预算数488.7万元的152.9%。
发窝乡自然资源
林地面积广阔,活立储量丰富,森林覆盖率为67.5%,主要以青松和灌木林为主,有丰富的野生药材和菌类,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降雨量800—1100毫米,气候主要为温凉、寒冷山区两种,适宜种植无公害蔬菜和生态林果,具有生态之乡、高山反季蔬菜之乡的美谥。2007年6月,发窝乡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2012年12月,经国家环保部考核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民族风情浓郁、民风纯朴,特别是民族节庆、饮食服饰、民歌曲调、民间刺绣、毕摩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和生态文化更具发展潜力,是打造“民族文化之乡”的天然宝库。
发窝乡文化
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文化体育以重大节日为载体,认真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创建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州民运会、县丰收杯篮球运动会等活动;开展了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农村困难群众、送书下村等活动。广播电视事业完成了四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安装接收机221台,受益群众1490人,全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40%。
发窝乡科技
全年共举办农函大培训班两个班,招收学员100名,结业考试合格率达100%;结合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实际,开展种养殖业培训会和现场会91场次,参加人数达2490人,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为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窝乡习俗
1986年以来发窝乡内彝族人民还保存着民族民族民间习俗最主要的是:生、婚、死三个习俗。俗话说人生三餐饭,三餐饭是指:人生下地时为早餐,结婚办喜事时是中餐,人死了办丧事是为了晚餐。
发窝乡生俗
人生下地后在三至十五天报喜,三亲六戚来送祝米大吃大喝三至六天,其目的是,这个人生下地后要大吃大喝意味着生下地的这个人今后一生有福有禄是视算为早餐。
发窝乡婚俗
彝族人民的婚俗,跟其他地方民族习俗不同的是在婚礼上姑娘出嫁时要唱哭嫁歌,娶亲人在抹大花黑脸来抢亲,这两种习俗跟其他民族习俗有很大的区别;相同的是结婚的男女双方家庭请三亲六戚来做客大操大办婚礼时,要请客送礼,吃喝玩乐,大吃大喝是视为中餐。
发窝乡丧俗
人死了时要请毕摩.来读经,通告三亲六戚来参办丧事,这个习俗是比较艰难的,俗话说喜事备办、丧事遭办,请毕摩来读经,办丧事活动是祭奠死者的悼念。读经的第一部分是《祭奠经》,是总结死者在母体内至生下地到死时的一生的高度总结,其目的是让活着的人要沉痛悼念死者。 读的第.二部是《祭药经》,读祭药经其目的是死者在活着的时候生病,亲属就到处求医问药治疗,但无法医治而死去的,死后要读祭药经来祭奠死者,请求死者到阴间后能和其他死者灵魂和谐相处,不准做鬼来害家人。 读的第三部经是《开路经》,人死后要读开路经,开路经是指引死者去阴间所指的方向路线,方向路线是从死者在的衬后山为起点。如发窝村的人死了后,开路的起点是卧璋山——火期山一一乌蒙山一一昆仑山一一喜马拉雅山。途中最复杂的是喜马拉雅山,腰段中的大悬岩及弯曲道路至阴间为止,才把死者送葬。在办丧事场合中死者母亲家族人为最大,送祭奠礼最多,是有权指点丧事场合,是哭丧闹事之家。其佘三亲六戚协助办理丧事,吃喝吵闹的这几餐视为晚餐。
发窝乡民俗节日
彝族人民在期间崇拜祖宗的习俗,是大年一三十迎祖宗魂归,初一留祖宗过年,初二一送祖宗回阴间。在这三天的早晚饭前先祭献祖宗,祭献祖宗必须一定要系家谱;二要求祖宗保佑;三要求地神,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民间习俗种。
大年初一以狗为大的民间习俗
彝族人民在大年初一先喂狗饭后,才能祭献祖宗的民间习俗,起源于在远古的时候,彝族农民没有谷种,狗就到的谷堆里钻,谷种是从狗毛上粘后游过孟加拉湾到云南彝族农民手中,从此以后彝族人民在初一先喂狗饭后才能祭献祖宗的民间习俗流传到至今。
火把节民间习俗
彝族人民的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有送火神的民间习俗。在六月二十四日是高温多湿蚊虫多,畜禽瘟疫多的情况下,彝族人民用火焰、火光缥房屋四周,田边角,驱除瘟疫,除虫害,火到病除,要请毕摩来送火神,求地神消灾免难,送除火神。
彝族“驱白虎”
彝语(罗吐伙)“驱白虎”是一种民族民间遗留下来的民族民俗的文化活动。 “驱白虎”其目的是夫妻之间不和睦,经常吵架意味着是一种白虎害成家庭不安宁,要举办送白虎这项活动中要需要大班姑娘伙子把不和睦夫妻两捆绑在一起打打闹闹送到半路上驱除白虎时。一要有毕莫送鬼的狂叫声;二要有哭声,哭声分为两种:哭丧声和哭嫁声;三要有歌声,歌声分为两种:家歌声和山歌声;四要有笑声:笑声分为两种,欺笑声和憨笑声。五要打砸声。打砸声分为两种,打架声和砸具声。用这五种方式来驱赶“白虎”使夫妻和睦,家庭安宁,这种驱“白虎”活动是姑娘伙子最喜欢参加的场和。这也是算一种民族民间文艺活动。
.武定信息门户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定新村小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