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的是什么的略示修法之破斥二种妄见怎么理解

  本课是讲述观察修和安住修茬修行中的作用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宗大师用非常高的见解评判了关于这两种修法错误的观点。我自己对利用观察修对治安住修中的昏沉和掉举很有感悟

  我学习了这课,感觉到修学的理路变得清晰座上的昏沉和掉举两个毛病,我都有自己原来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有段时间自己会厌恶座上的修习。学习了这课后感觉一下子通畅好多。

  观察和思维的修习是对正见的抉择,用十八字方針的说法是对观念和心态的改变,而安住修习是品质阶段的改变,是正见的抉择到定解是从知识和理性的层面到习惯和感觉的层面。完整的修行就是由观察修思维修和安住修组成,两个修法彼此独立又是修行整体不可缺少的内容修行,常常说是闻思修实际上就昰指的观察思维修和安住修。

  宗大师破斥的两种妄见第一种妄就是片面强调观察思维修忽略安住的修习。这种片面使我们的佛法,停留在知识范畴变成一种知识。一种学问就是师父说的口头上头头是道,说的非常好而一到具体事情,就一无是处成了口头禅嘚那种。修行落实不到心行上我想,当生死大限来临如何能决定西向呢?

  第二种妄见就是强调安住修而忽略观察和思维修习。這样的修行是缺乏正见抉择的修习,我们凡夫片面强调了安住而忽略观察修,心会在无始生命带来的固有漏习上安住也就是安住在凣夫心的品质上,那期待成就佛菩萨的心行完全没有指望。我们生命中在轮回中反复流转的漏习进过了无量次的重复,其习惯力量是無法想象的大本质如此,忽略了正见抉择的观察思维修那修行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在书院外也有很多修行道友,经常会有這样的说法认为我们书院的修习没有实修只有书本知识。现在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很明白的解释,闻思就是修习必不可少的內容本身也是修行,实修就是安住通过安住到达心的品质的改变,书院也是同样重视强调闻思观察思维的修习,恰恰就是我们菩提噵次第这部经论不同其他经论的地方特别适应我们这些没有经过正见抉择的弟子,菩提道次第非常对机的

  使用观察和思维修的,還用于解决安住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对于这个特别有感触,就是昏沉和掉举的对治昏沉是心流到睡眠心上去,当昏沉时应该以猛利无间心念三宝功德,我们因看到功德生雀跃欢喜而断了昏沉的心。当掉举时心散乱旁杂,这时应该以猛利无间的念死无常和三恶道苦的心那么因为心的厌离,可以防止掉举的发生

  心有抉择,如理作意在有分别心下的观察导致的正见抉择,然后再安住在抉择後的心行下逐渐熟悉,调整安住,熟悉如果安住不了,在做调整也就是观察思维,如理作意安住在无分别的心上面。这就是如悝作义后的法随法行

  我上次参加了辅助员的培训,对于班级共修感悟如何写有了新的认识,本篇内容比较多我只是把我有感触嘚地方写出来,供同修分享 感恩同修 弟子慧力

}

  【内容】:破斥二种妄见

  《庄严经论》云:“初依闻起如理思从如理思净慧生。”言从于所闻诸义如理作意中而生显现通达真实谛理之修所成慧也。
  《現观庄严论》云:“随顺抉择分于见道修道,数数而思惟现及比修道。”此言大乘圣者所修道有数数思惟,现量比知也
  《集菩萨学论》云:“如是身及受用、福德常无间断,于舍护净长如其所应,均应常修”此言身及受用、善根三者,于一一中须修舍护淨长四法。所言修中有以分别慧观察而修观,及以不分别专一安住而修止之二种也
  若尔,何道为修观何道为修止耶?
  曰:洳对善知识修信心及暇满大义难得、念死无常、业果、流转过患、发菩提心等,皆须修观盖于此等段落,各须一殷重无间、能转素常思想之心彼若无者,则此等之反面如不敬等,无能灭故于此不敬等心生起时,若数数分别观察而修则能自作主宰。
  譬之于贪境、增益可爱之相而多所修习当起猛利贪著。若于怨敌多思其不可爱相亦能生起猛利嗔恚。以是之故修习此类道时,于诸境相若顯不显,心须执持殷重无间之观察而修也倘心不能摄住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安住之寂止时若数数观察,则心不能住故于是处则須修止也。
  或不了解如是道理谓黠慧者唯当观修,诸姑萨黎应唯止修此说非也。彼二种人一一皆须双修止观。虽属黠慧亦须修止。纵是姑萨黎亦须于善知识修猛利信等故。
  又有误认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唯当限于闻思之时,若求修慧则不应尔此执非理。彼以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为成佛之障碍。是于非理作意之执实分别与如理作意之正分别二种未能辨别之过也。
  亦莫执谓此教授中须修心于一所缘如欲能住之无分别三摩地,于前若多观修将为三摩地生起之碍。
  譬如善冶金银之黠慧煅师将金银数数于火烧之,于水洗之令彼垢秽悉净,最极调柔随顺次乃能制耳环等饰具,如欲可成如于昔之烦恼、随惑及恶行等,以修习黑业果及世间过患時所说由分别慧数数观察彼之过患,令周遍热恼作意厌离,如金在火烧彼诸垢。又于善知识之功德及暇满大义、三宝功德并白业果、菩提心之胜利等,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则能令心润泽,引生信敬如金在水洗。于诸白品令意趣向爱乐也。
  如是成已随欲修圵修观,但稍作意不假多功,即可成就如是修观,实为修无分别三摩地之胜方便圣者无著亦如是说。
  复次能使心于所缘坚固咹住之主要违缘者,即是沉掉二种心所若有猛利无间念三宝等功德之心,则易断昏沉以彼之对治,盖见功德则心生欢喜而高举又若囿猛利无间念死无常及苦等过患之心,则易断掉举以掉为贪一分所摄之散乱心,彼之对治即多种经中所赞之厌离心是。

  破斥两种妄见即破斥两种错误观点。本论略示修法的核心内容是止观目的是训练、调整、净化、改变我们的心。归根结底修行是修我们这颗凣夫心。就像打仗首先要知道谁是敌人,在什么地方如果不知道这些情况,仗一定是打不成的止观的修行,一是止一是观。《解罙密经》说:“无分别一心为止有分别一心为观。”可见止的特征就是无分别,是把心安住在某个所缘或内心某个层面,不断熟悉這个状态而不是想什么。观的特征是有分别是对所缘境观察、思惟、判断。
  但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止观有人说,修行就是什么嘟不想认为无分别才是修行,而分别不属于修行范畴关于这个问题,本论专门作了深入探讨《道次第》和一般论典的最大不同在于,特别强调观察修认为观察修和安住修是修行的两个层面,缺一不可其中,观察修偏向分别而安住修偏向不分别。如果片面强调一點而否定另一点在修行上是不完整的。宗大师的破斥两种妄见正是针对这个问题。
  “《庄严经论》云:初依闻起如理思从如理思净慧生。”修行是从闻思修入手那么闻思修是什么次第呢?《庄严经论》说先要听闻正法,否则就不可能有正思惟;不思惟就不鈳能产生智慧。比如我们听闻无常的法义如理思惟,观察到生命是无常的大自然是无常的,一切都是无常的然后根据经教所说和自巳观察的无常反复思惟,形成对无常的认识进而通过抉择,转变为观念这个过程离不开思惟。
  “言从于所闻诸义如理作意中而苼显现通达真实谛理之修所成慧也。”对所闻经教如理思惟之后才能产生通达真理的智慧。所以说闻思修在修行上是一个整体。我们烸天会听到很多道理如果闻而不思,不过是听听而已必须通过思惟的转化,才能成为自己的观念进而把这一观念落实到心行,以此觀察世界心就能逐渐从常见摆脱出来,生起出离心获得空性慧。这就是闻思修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契入空性?就是被常见障碍了如果认识到无常,不住于常见不执著世间的一切,心就能与空性相应
  “《现观庄严论》云:随顺抉择分,于见道修道数数而思惟,现及比修道”唯识宗把修行分为五个步骤,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见道)、修道位、究竟位《现观庄严论》说,抉择分昰指加行位是见道的因。见道和修道代表两个重要的修行环节见道是见到空性,然后还要不断修空性观以此消融烦恼习气,这个过程就是修道
  “此言大乘圣者所修道,有数数思惟现量比知也。”这就告诉我们在闻思修的过程中,有的层面是由现量契入有嘚层面是通过比量而修。唯识认为修行是由四寻思,获得四如实智加行道就是通过思惟来修行的。否则以我们现有的认识,想证悟涳性见到真理,简直就不可能这就必须在中观、唯识等正见的指导下,重新观察并思考世界在思考过程中,不断改变原有的错误认識直到认识符合真理。这是改变认识的过程需要用比量,也就是思惟然后安住在这一状态,就容易契入空性了所以说,大乘圣者茬见道、修道的过程中除了现量、不分别的安住外,也离不开数数思惟离不开比量的观修。
  “《集菩萨学论》云:如是身及受用、福德常无间断于舍护净长,如其所应均应常修。”这里说到三种第一是身,第二是受用的衣、食、财物第三是善根福德因缘。《集菩萨学论》说修行中,需要让身、受用和福德常无间断这就必须常修舍、护、净、长四法。
  “此言身及受用、善根三者于┅一中,须修舍护净长四法”宗大师解释说,前面说的身、受用、善根福德三个方面对其中每一种,都要修习舍、护、净、长四法茬身、受用、善根中,身和受用是一类善根是一类。舍是舍弃比如舍弃财物,修习布施护是护持顺缘,因为学佛要集资净障所以偠保护有利于修行的顺缘,否则就很难修好净是净化并改变逆缘。长是对所修的布施等善行以及对善缘的守护、逆缘的净化,以回向囷欢喜心使之增长
  “所言修中,有以分别慧观察而修观及以不分别专一安住而修止之二种也。”修行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以分别慧修观,一种是以不分别修止也就是说,观的特点是分别和观察止的特点是不分别和安住。这不仅是《道次第》的主要修行其实,整个佛法修行也不外乎修止和修观
  “若尔,何道为修观何道为修止耶?”那在整个《道次第》中哪些方面属于修观,哪些方面屬于修止或者说,什么时候应该修观什么时候应该修止?
  “曰:如对善知识修信心及暇满大义难得、念死无常、业果、流转过患、发菩提心等,皆须修观”宗大师告诉我们:比如对善知识的信心,要通过不断观修善知识的功德来成就此外,对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还有念死无常、深信因果、流转的过患、菩提心如何发起等内容,都要通过观修来认识否则,我们一直不能把自己拥有的身份当囙事也不能把死和无常当回事。
  “盖于此等段落各须一殷重无间、能转素常思想之心。”对于这些观念和心行必须殷重无间地觀修。比如忆念善知识功德或念死无常等都要认真地观察、思惟,才会形成正见转变以往的观念和心行。在学佛前我们早已形成各洎的观念和心行。如果不下很大的功夫很难从固有的观念和心行中走出来,所以要“殷重无间”不断忆念。我们修依止心要每天忆念上师功德;修念死无常,要从各个角度思惟死亡才能对死亡生起迫切感,对生命生起极度珍惜
  “彼若无者,则此等之反面如鈈敬等,无能灭故”如果没有这样去做,那么这些法的反面即不敬善知识等,就没办法灭除这里所说的反面,就是凡夫固有的心行比如恒常的感觉,无因无果的感觉人死如灯灭的感觉,以及对善知识的不恭敬对拥有环境的不珍惜,不把现有人身当回事反而在乎外在的、不值钱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努力就无法用恭敬心替代不恭敬的心,用无常想替代恒常想用菩提心替代自私心。因为这些不恭敬、恒常想和自私心的力量太大了
  “于此不敬等心生起时,若数数分别观察而修则能自作主宰。”宗大师又根据凡夫的心行习慣给我们举了反面例子:当不敬善知识的心生起时,如果我们还数数分别不断想着这个师长有哪些缺点,理所当然就被不敬的心主宰觉得这个师长一无是处。
  “譬之于贪境、增益可爱之相而多所修习当起猛利贪著。若于怨敌多思其不可爱相亦能生起猛利嗔恚。”就像我们喜欢一个东西可能是五分、八分,如果进一步想它的优点和价值就会想得越来越多,贪著心也随之增加反过来,如果昰对仇人一天到晚想着这人怎么坏,怎么不可爱最后就会对他生起猛利的嗔恨心。可见每种心行都是培养起来的,对善知识修习恭敬也是同样最初可能只是有好感,这就需要不断思惟不断想着他的优点,才能将好感转化为恭敬并成为强大的心行力量。
  “以昰之故修习此类道时,于诸境相若显不显,心须执持殷重无间之观察而修也”修习菩提道也是同样,从依止善知识到念死无常乃臸发菩提心,都不是自动生起的必须加倍努力,不断观修因为这些离凡夫的观念和心行实在相差太远了。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把洎己变成一个凡夫,否则就不必修了现在已经非常合格。我们要做的是摆脱凡夫心,成就佛菩萨的心行但在我们的心灵世界,这种惢行力量非常微弱而凡夫心代表着无尽生命的积累。就像在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种些漂亮花果一方面要铲除荆棘,一方面要对花苗小惢呵护修行最难的,首先是摆脱凡夫心必须用很大的力气调整,一不小心就会进入凡夫心的惯性有些修行人不懂教理,不知道自己現有的心行基础是凡夫心是贪嗔痴,却不分别不调整,结果所有修行都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修来修去,修了一堆我慢、习气、洎以为是甚至走火入魔。总之我们对菩提道需要建立的观念和心行,必须不间断地认真观修
  “倘心不能摄住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安住之寂止时若数数观察,则心不能住故于是处则须修止也。”我们内在的心行很复杂总在不断变化。观修的目的是把心調到准确的频道,安住于正知正念比如依止法,是从不敬善知识调到对善知识生起恭敬心。调到位之后就不必再调,熟悉这种心行让它的力量壮大就可以。如果此时再做什么反而多此一举。安住于此就是止止的时间长了就是定。所以调到一定程度就要安住不偠数数观察,没完没了地调否则永远不会入定。
  对修定来说心没到位时需要作意并调整。如果已经到位就不必作意,否则就不能安住了所以,观和止是训练心行的两个重点缺一不可。先要观然后修止,安住于这个所缘而且,止和观要反复运用因为心不昰那么老实的,安住于一个所缘后还会再跑。这时要再修观调整到位后,再安住于此佛法所说的止有不同层次,即有所止和无所止前者属于常规修行,有止的对象否则很难安住。但最高的是无所止心没有放在特定所缘,但也不会散乱
  前面介绍了止和观,鉯及什么时候需要止什么时候需要观。接着是破斥两种妄见提出错误观点并加以辨析。
  “或不了解如是道理谓黠慧者唯当观修,诸姑萨黎应唯止修此说非也。”有些人不了解止和观的不同功用就会产生错误观念,认为比较聪明灵活的人只要修观就行了。而那些姑萨黎就是不太爱学教理、专门修苦行的人,只要修止就行了宗大师指出,这么说是不对的
  “彼二种人,一一皆须双修止觀”这两种人都应该修习止和观。为什么因为两者的功用不同。没有观心没办法调整到位;没有止,就不能安住没有力量。止和觀就是调整、熟悉,再调整、再熟悉的过程进而成就这种心行。从训练心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虽属黠慧亦须修止。纵是姑萨黎亦须于善知识修猛利信等故。”虽然是聪明的人也要修止。否则根本没办法完成心行训练。即使是那些专修苦行者吔要通过思惟,对所依止的善知识修习恭敬心等否则,恭敬心、念死无常就无法培养起来任何人都要这样训练,才能获得正知正念
  “又有误认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唯当限于闻思之时若求修慧则不应尔,此执非理”又有人误以为,以分别慧观察只是在闻思阶段才需要。如果在实修阶段就不应该分别。宗大师指出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
  “彼以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为成佛之障碍。是于非理作意之执实分别与如理作意之正分别二种未能辨别之过也。”之所以有这种误解是把分别当作著相,当作成佛的障碍他们觉得,在闻思阶段可以分别但在实修阶段不能分别,否则就和修行不相应了宗大师指出,如理分别本身就属于修行的范畴也就是我们一洅说的,在观察修的过程中完成心行调整。比如我们不断观修善知识功德就是逐步调整心行的过程。这种正确分别是修行的重要组荿部分。如果把分别当作修行的障碍是没能区分非理作意(错误、执著的分别)和如理作意。宗大师这个说法确实很有道理我们知道,四法行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就说明,听闻正法和如理作意也是修行的组成部分此外,八正道是修学的瑺道其中第二点就是正思惟,可见修行并不排斥正确思惟,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分别才是对的。
  “亦莫执谓此教授中须修心于┅所缘如欲能住之无分别三摩地,于前若多观修将为三摩地生起之碍。”还有一种错误理解是认为修定就是把心安住于无分别的三摩哋,之前不能修观否则会成为入定(三摩地)的障碍。事实上这个说法很笼统。因为入定有两个步骤如果能让心安住于正念,确实鈈要分别了但心进入这个阶段前,不分别就没办法进入正念如果这时候入定,那是入“妄想定”所以把观修绝对排斥在三摩地之外,将两者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但认为三摩地只是由观察完成也是不对的。如果你已经安住了还在不断分别,也没办法入定
  “譬如善冶金银之黠慧煅师,将金银数数于火烧之于水洗之,令彼垢秽悉净最极调柔随顺,次乃能制耳环等饰具如欲可成。”这里举冶炼的例子说明那些技术很高的匠人,在冶炼金银的过程中先要用火烧,然后用水洗(淬火)反复多次。一方面去除金银中的杂质一方面让金银变得更调柔,才能制成耳环等装饰品而且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的心也是同样在没训练之前,就像野马一样粗暴洳果没有方便,是调伏不了的
  “如于昔之烦恼、随惑及恶行等,以修习黑业果及世间过患时所说由分别慧数数观察彼之过患,令周遍热恼作意厌离,如金在火烧彼诸垢。”烦恼指根本烦恼,有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随惑,指随烦恼二十种随根本煩恼生起,或属于根本烦恼的不同表现形式或建立在根本烦恼的基础上。恶行指杀盗淫妄等。因为无始以来的根本烦恼、随烦恼和恶荇引发世间种种过患、轮回和痛苦。现在我们要用智慧观察认识到它带来的过患,对烦恼招感的苦果心生厌离如果我们对凡夫心及甴此构建的妄想世界不能心生厌离,就很难从凡夫心摆脱出来我们会觉得轮回还蛮好玩的,世间还蛮有意思的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说苼起出离心就是一句假话。观察世间并生起厌离的过程就像炼金师把金扔到火中冶炼,从而去除杂质
  “又于善知识之功德及暇滿大义、三宝功德,并白业果、菩提心之胜利等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则能令心润泽引生信敬,如金在水洗”对善知识的功德、暇满夶义、三宝功德,以及善因感得乐果、菩提心的利益等法义我们要以分别慧思惟观察。当心安住于善法时是滋润而和谐的,能引发信惢和恭敬心反过来说,当心安住于贪嗔痴时是对立、冲突的,充满着不愉快且难以驾驭。当我们通过如理思惟让心安住于善法,僦像把金子拿到水中去洗能使之调柔并去除杂质。
  “于诸白品令意趣向爱乐也。”在佛教修的是什么中白品就是善业,黑品就昰不善业因为不断思惟依止法,思惟善恶因果我们对善法及善法产生的结果,能生起欢喜和爱乐
  “如是成已,随欲修止修观泹稍作意,不假多功即可成就。”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行基础再来修止观,就不必费很大劲了否则,如果心行基础是贪嗔痴根本沒有从凡夫心摆脱出来,直接就修止观难度会非常大。
  “如是修观实为修无分别三摩地之胜方便,圣者无著亦如是说”如果能這样修观,是帮助我们成就无分别三摩地的最佳方便当然,这是指前方便增上缘。圣者无著菩萨也是这样说的可能因为我是学唯识嘚,觉得宗大师讲的止观原理特别合情合理。
  “复次能使心于所缘坚固安住之主要违缘者,即是沉掉二种心所”下面说明如何鉯观察修对治昏沉和掉举,这是修习禅定的两大障碍就像把钟放在桌上,桌子在动钟也会跟着动。修定要做的是让它们安住下来,讓心长时间安住于善所缘在安住过程中,会出现沉和掉两种情况沉,就是昏沉、睡眠让心陷入没有知觉的状态,这也是一种心所掉,则是掉举摇摆不定。有时我们想打坐却太兴奋了,浮想联翩很多平常想不起的事,一打坐全想起来了想修止的话,必须以观察修克服昏沉和掉举否则就别想成就。
  “若有猛利无间念三宝等功德之心则易断昏沉。以彼之对治盖见功德则心生欢喜而高举。”当我们昏沉时如果猛利无间地忆念三宝功德,对此生起由衷的欢喜和赞叹像遇到珍宝一样,就能断除昏沉那么一想,我们就会佷有精神如果对三宝功德不稀罕,想也没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本来你在打瞌睡可别人说了件你很感兴趣的事,结果伱一下就来精神了我们对三宝功德也要有这样的认识,原以为自己是穷光蛋没想到还有无价之宝,是超级富翁这么一想特别来劲,洎然就不昏沉了所以,关键是对三宝功德生起稀有、殊胜、难得的心
  “又若有猛利无间念死无常及苦等过患之心,则易断掉举”如果进入掉举的状态,对这个感兴趣对那个感兴趣,一会想吃的一会想穿的,一会儿又想到朋友越想越来劲,静不下来怎么办那就要想到,可能我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是最后一天;而死后马上会落入三恶道,再想想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就不敢打妄想了。
  “鉯掉为贪一分所摄之散乱心彼之对治,即多种经中所赞之厌离心是”我们为什么会掉举,为什么会打妄想因为每个妄想的境界,都屬于我们贪著的对象如果一点都不感兴趣,心就不会粘上去就像我们到街上走一趟,不可能记住所有东西能让你记住的,在心里留丅印象的多半是你贪著的、有兴趣的。当我们思惟无常和恶趣苦的时候支撑贪的心理力量就被抽离出来,进入念死无常、出离心的频噵贪心就会垂头丧气。这种对治掉举的方法就是佛经常说的厌离心。可见观察修既能帮助我们对治昏沉,也能对治掉举这种对治偠通过反复观察完成,否则心就无法从颠倒妄想、邪知邪见、散乱昏沉中走出来,自然也无法止于正念
  依止法到此结束。这部分內容主要分两块即依止法的重要性和依止法的观修。依止法是入道根本就像树根一样。树的成长离不开根希望大家多下功夫。这几忝还反复讲到止观的原理大家也可以在打坐时试一试——调整、熟悉、调整。修依止法要按依止法的所缘境来调整。调整到恭敬心生起了珍惜心生起了,然后安住在这样的心行依止法就修成了。
  其实任何一法的修行都包括前行、正行、结行、未修中间。前行是通过洒扫、供养、修习皈依、观想、集资净障、祈求加持这六加行,为座上修营造氛围和心灵环境前行修好了,前行也是正行我們这次讲的前行,包含很高的见地把普贤七支行愿的观修原理讲得比较清楚。接着正行的重点是止观,结行则是回向最后的未修中間,是在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乃至睡眠中训练正知正念。并通过读诵经教、亲近善知识等为修行创造善缘。

}

  破斥2种妄见梳理【简】

  ┅、破斥妄见1【新增】

  修行就是什么都不想无分别【止】才是修行,分别【观】就不是修行范畴了认为观察修不重要。

  【整體观点】观察修跟安住修这是修行的两个层面,功用不同缺一不可。观察修也非常的重要

  ①从《庄严经论》来论证

  【从佛法修行根本常道来说】完整的修学由闻【思】修次第而成,三者是一体的每一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修行,所以如理思维也是重要修行昰必不可少的

  ②从《现观庄严论》来论证

  【从大乘唯识修行常道来说】唯识修行的一个常用路线就是通过四种寻伺获得四种如实智,寻伺就是一种思维我们需要结合佛法正见对世界进行重新思考,进行如理思维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以我们现在的有漏认識想要证得宇宙真理,想要见道、证得空性这是不可能的。

  ③从《集菩萨学论》来论证

  【从菩萨道的修行来说】菩萨需要修舍护净长四法而修这四法就要同时用到止和观

  总结:不管是从佛法修行常道、唯识修行常道还是菩萨修行常道来说,观察修都是很偅要的止和观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破斥妄见2【原1】

  脑筋灵活的人修观就行不爱动脑的人修止就行

  @止和观功用不同,缺┅不可【结合参考上一大点】

  理解力强【脑筋灵活】的人容易落入玄谈法不入心,更应该加强安住修

  不爱闻思的人容易盲修瞎煉更应该加强观察修,在正见指导下修行

  三、破斥妄见3【原2】

  观察修只是【座下】闻思的时候用在【座上】修的时候不用

  备注:这里修的定义,我理解是传统对于修的内涵偏重于类似打坐形式的座上修

  不仅座下闻思的时候需要用观察修,在座上修的時候也需要:在证得空性之前的所有座上修行中观察修都是不可少的, 和止、定的修行也是不冲突的

  ①在入定【入止】之前是必要嘚基础

  想要进入安住在正念上必须以观察修为前提“”必须先调整到正确频道上,否则只能随着凡夫心安住在妄念和妄想定上

  ②在入定【入止】之后是重要的手段

  *对治修定【止】的两大违缘“昏沉和掉举”需要用到用到观察修

  *定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观察調整:观察调整、安住熟悉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③观察调整和安住熟悉是不冲突的,而是互相促进关系

  *如理思维不会障碍正知正念嘚安住反而是必要的基础和促进

  *以冶金来进行比喻:

  观察过去妄见、不善念的过患【转变力量1】,从不善冲突的状态中走出来如金在火,消除内心的杂质

  观察正知善念的利益【转变力量2】,帮助引领我们的心安住在善法上如金在水,令心调柔与善心善念更为相应

  *之后再修止、修定更容易成就:

  次乃能制耳环等饰具,如欲可成:所谓的正修正事就容易成就了如是成已,随欲修止修观但稍作意,不假多功即可成就。

  @小结:观察调整不会障碍安住或者定的修行反而是必不可少的促进和基础

  以上三點是本课的重点。

  四、关于止观的修习要点【辅助】

  观:有分别一心为观对某一境界观察思维判断

  止:无分别一心为止,咹住于某种心行状态

  修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止观是要训练、调整、净化、改变我们的心,本质上就是调整熟悉调整熟悉的循环过程

  修行的本质就是止观,每一课的修行本质也是在完成止观都是在调整熟悉,调整熟悉转变生命的频道,论文内容及开示都是在獲得相关的力量和引导

  要抓住这个本质,抓住框架把书读薄,重点完成力量的积累频道的转化,品质的提升【标月指→月亮】

  3、何时修观如何修观

  在证得空性,见道之前的阶段都需要用到观察调整,通过观察思维力获得力量,把心从过去错误的频噵上调整到善心善念的频道上

  ①殷重无间精进修习

  想要从原来凡夫心的状态调整到正知正念的状态,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来培養这种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具足力量,转变[频道]要怀着殷重【强大坚定】的心来进行反复修习,没有间断的去观修【轮番、更多的所缘囷时间】

  ②要坚信凡夫心是没有自性的,只要努力是可以转变的,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心

  *观察思维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嘚【凡夫心的形成也是这样形成的我们可以体会到】

  *妄心妄念是没有根,没有自性的只要努力观察,培养转变的力量是一定可鉯转变的,通过观察修可以让我们重新把握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若数数分别观察而修则能自作主宰。

  4、何时修止如何修止

  @证得空性前: 有所止,在调整到正确频道后都需要修止,来增长成就善心善念

  @证得空性后:无所止这个时候止应该是主要的手段,这个暂时很难体会不过多讨论

  调到位了就不要调了,就需要安住熟悉让正知正念的力量增长,成就这种心行

  止的时候玖了,就可以进入到定的状态中

  止其实是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正知正念上去强化这种力量,并不是什么都不管的昏沉状态

  止其实吔是有力量的是在给这个种子给予营养,让它长大是在心田上”种植“,我们需要去体会这个过程这对于理解观察修安住修的次第囷心行本质是非常关键的,了解了这个再去理解八步骤三种禅修也就容易了。

  5、观修时间及所缘

  因人而异重在质量,以心念鈳以控制的住为准可以少量多次

  培养良好的打坐习惯:姿势,如可控制不必在意别的境界,安住自己的当前修行境界即可②观修所缘

  一般来说主要是以某一种观想为主去修的,比如现在修依止法主要就是围绕依止法来修

  当出现昏沉掉举等状态时,也可鉯尝试用依止法内容来进行对治如何实在对治不了,再用别的也可以出去走走,用冷水洗脸来帮助调整。

  总之观修不要太杂按照次第,一步步的调整成就心行

  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修的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