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元稹写元稹娶韦从的诗有那些

锦书谁寄&揭秘唐代大诗人元稹与白居易的书信往来
锦书谁寄(金台随感)
&&&&来源:&&&&
&&&&&&字号
  据说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通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唐以后逐步演变为“递铺”组织。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朝各代有关通信的网络组织、具体名称、规章制度因时而异,多有不同,但总是“通远迩于一脉,继往来以不穷”,职能除传播政令、飞报军情以外,也兼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因此书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于人情味的一部分,维系了悠久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人世间的离情别绪和挚爱之情。
  唐代大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交称莫逆,生前酬唱无数,世称“元白”。他们在两地为官,每有新作,除用“邮筒”传递外,还以邮亭等的“题壁”交流。元稹每在邮亭见到白居易的题诗,总是欣喜若狂,流连忘返:“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白居易也是“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宋代陆游与唐婉题在沈园墙壁上的《钗头凤》词,也完全称得上是倾吐心曲的传情书信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书信出现,则使书信走向了大众化。
  书信主要是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书面方式,常具有很强的私密性。读信或写信的同时,那些曾经的记忆与情感伴随着眼前的字迹一齐涌上心头。当年,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一封书信或许能成为一个人一生一世的精神寄托呢!
  我的书信“生涯”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下乡插队之后。由于插队的地方是辽南长兴岛上的一处荒僻山村,交通极其不便,往来信件要靠小船摆渡上下岛,先到公社,再由“乡邮员”隔日一次送到山村的小学校里,寄信与收信的周期至少要长达半月左右。尽管这样,每到中午或晚上收工,同伴们都顾不上吃饭,先跑到小学校里看有没有自己的信。那时,我姐姐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在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任教,一个妹妹插队在不同的公社,父母带着另外两个年幼的妹妹在盖县山区走“五七”。天各一方的一家人通过一纸书信,嘘寒问暖,相互鼓励着,走过艰难的岁月。
  伴随坎坷生活的演进,我的往来信件也渐渐多了起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二个冬天,我从大连重回乡下不久,公社曾选送我作为首批大学“工农兵”学员候选人,同时被选送的还有与我同在公社做妇女工作的“知青”同学Y。Y与我同校,低我两年级,性格活泼开朗。经过体检、考试、政审诸多程序后,Y顺利地接到了入学通知,而我再次因“家庭问题”名落孙山。当时我的情绪沮丧到了极点,终日像霜打的茄子。那时,我被抽调在公社的广播站供职。一天,我强打精神,把当日播出的稿件签发后送到播音员小于的手中时,小于却神秘兮兮地交到我手里一封信,看字体便知是Y写的。打开信,一页信笺之上,写了大半页,内容大致是:“接踵而来的坎坷境遇,无疑对你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难过、悲伤都是于事无补的。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尽管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要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更何况知识分子的家庭并无罪过,反倒让你比我们多读了许多书。希望你能振作起来,凭你的刻苦,相信你一定能走出坎坷,走出泥泞,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信的末尾署了她的名字。在那个多雪而寒冷的冬天,那封信在很长时间里都让我心中升腾着暖意。
  几年前我突发奇想,把几十年来我与亲友、同学的往来书信重新整理出来,竟有一百多封,十几万字。一封封平平常常的书信,记录着不同时代,我和我的家人、亲友、同学当年的生活,重读这些信,一幅幅昔日生活的场景如在眼前。
  如今,技术尤其是通讯方式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情感表达的方式。人们可以在瞬间得到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可以通过可视电话与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谈笑风生,甚至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与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谈情说爱。纸质的信是越来越少了,人们可能没有了与亲人音书隔绝的焦虑,但也失去了收到远方来信的欣慰,失去了寄出第一封情书的心跳,失去了灯下写信时的温馨、从容与甜蜜。
  让我欣喜的是,我所居住的小城,近几年相继举办了多次少年儿童书信大赛。书信,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礼仪,乃至一种生活方式,并未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那么,静下来的时候,不妨提笔给远方的亲朋写封信吧。试想当我们仰望云天,心头闪过“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念头,不啻是一种美妙的期待呢!
  《 人民日报 》( 日 12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舟中读元九诗①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①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①元九:白居易的挚友元稹。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1)这首诗前三句写“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这样写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打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前三句描绘出黑暗的环境,表达了思念中凄苦的心情,抒发了被贬谪的悲叹。(2)既指江中的狂风大浪,又指诗人心中怨愤不平的感情,同时也充分暗示了仕途的坎坷险恶。(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舟中读元九诗①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舟中读元九诗①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86098269509211409159569250349260822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唐穆宗(795-824)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写道:“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这里的“模勒”是指A.蔡侯纸B.手抄本C.胶泥制字D.雕版印刷D浙江省金华十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稹和白居易的友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