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朝一建生秦先生 傀儡妹

哀哉枣庄,革命老区竟成地产商傀儡。
枣庄不是一个庄,他是个地级市,是山东省的南大门,也是我的故乡。如果安城市等级划分,枣庄属于三级城市;如果安发展前景划分,枣庄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赖以生存的煤炭资源日渐枯竭,工商业极度落后。除了依靠政府三公支出养活的各色酒楼歌房外,这座城市已没有了一丝生气。
但就在这样一个三级城市,一场铺天盖地、气势恢弘的拆除旧城的活动却在今年初铺天盖地的席卷开来。昨天接到母亲的电话,楼下针织厂(老厂子,筒子楼,都是底层劳动者)正在搞拆迁,电话里声音非常吵杂。和国内其他很多拆迁一样,“原住民”和“侵略者”水火不容的对峙着,你要量房子,我就偏不让你量;你要好好说话,我偏不跟你好好说。这批居民注定是拆迁的牺牲品,他们的房屋面积通常只有二三十平,根据他们的经济实力,能够回迁的实在是少数。怒骂、争吵,愤怒像冲破堤坝的洪水从电话那头传来。
母亲说,昨天刚刚拆到我家。我跟母亲说千万不要和拆迁的人争执。因为母亲可能还不知道,昨天和同学聊天时得知,在另一个小区的拆迁冲突中,已经有一个市民被活活打死。我深知在中国勇敢保卫自己家园的下场,所以我安慰母亲心平气和。
其实,这次拆掉的楼房大部分楼龄都不过30年,我家的楼房更是不到15年。政府为这次拆楼行动戴了一个很好听的帽子——建设旅游城市,美化城市形象(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听到这个名头我不禁失笑,因为枣庄的旅游基本上是以台儿庄为核心,离我们这足足两小时车程,相信游客再怎么登高也是望不到我家这栋六层小楼的。再加上前几年为了吸引京沪高铁在枣设站(也是为了卖地补贴财政顺便拉动GDP),政府在市中心和薛城区中间的荒地上硬生生建起了一座新城,我们完全相信来枣庄旅游的客人是不用到我家哪儿插脚的,与其把整个老城拆个底儿朝天,还不如把长途汽车站移到新城方便的多。
这样问题就凸显了,为什么政府今年对老城区的这些“新房子”如此看不过眼?非得拆之而后快?前面的美化城市的名头对这样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未免太奢侈了,可信度并不高。而拆迁背后真正的原因,还是值得探究的。
要搞明白政府为何疯狂拆楼,还得先从枣庄的经济环境说起。事实上,枣庄的经济环境非常简单。由于工商业发展严重滞后,枣庄的外来创收主要来源于政府,所谓招商引资等等举措都是为此。因此,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他们中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成为整个城市消费群体的最初力量,通过他们的消费行为,餐饮、影楼、超市进一步的进行资源的转化,进而激活整个城市的经济。因此,如果哪天政府断粮了,城市经济就将不可避免的面临萧条。
对枣庄这座即将枯竭的城市而言,这种担忧是很现实的。而政府应该也早就体会到了这种压力。打造旅游城市、招商引资等等,都是政府做出的努力。但是再好的憧憬也挡不住现实的困境,经济需要刺激,财政需要资金,这或许才是政府如此集中,如此大规模进行拆迁的原因。在中国,政府卖地筹资早已是家常便饭。相信那些地产商也早已垂涎三尺。什么美化环境都是扯淡,拆迁卖地赚差价才是政府真正考虑的事情。
当然,这看起来仍然是件多赢的事情,政府把地卖给了开发商,政府有钱了;房地产商拿到了地,盖好房卖给屁民,赚的盆满钵满;对屁民来说其实也还好,据说补贴5万还允许回迁,每个月还给补房租。多么美好的局。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一拆一建就飙起来的地价和房价靠谱吗?等到这种模式无以为继的时候,就是楼市崩盘之时。政府钱反正到手了,开发商也早就国外逍遥了,我们这些可怜的屁民却要承担家庭财富骤降甚至减半的痛苦。
其实,这种结果还算是手下留情的,毕竟房子已经到了你手中。但是如果房价在房子未建成之前就崩盘,那这些新建的楼房就只能成为20年也建不成的烂尾楼,最后以十几分之一的价格被清算,到那时,你一生积蓄买下的房子可真要血本无归了。如果你觉得这是天方夜谭,那就去看看十年前的海南楼市吧,一切都在一夜之间。
总之,当政府成为地产商的傀儡之时,就是百姓的倒霉之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推土机的傀儡生活
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个主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兹
21世纪已经是城市的世纪了,这一重大的变革必然会引起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经验和教训。2002年公布的国家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0%,已建有独立城市七百余座,小城镇两万余个。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面对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多个领域和局面的艺术与文化建设,确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决策者的法律意识及文化素养的缺失,导致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种种问题。城市化无疑是改善中国的发展,使中国早日步入现代化,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城市化上去了当今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去了,难道就可以说我们的城市的各部门决策者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吗?为人民谋幸福了吗?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就会幸福了吗?从出生到死亡一直生活在混凝土与假水还有胡乱种植的植物就是一种幸福了吗?城市——让生活更糟糕。
北京城市用地扩展
为了政绩,大搞建设,一座座历史建筑,一条条历史街区消失在无情的推土机下。为了节省城市的预算,并创造不健康的GDP,城市管理者开始允许房地产者介入城市的改造。各种仿建之风也随之刮起。各种雷人的建筑强行进入我们的眼睛,“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展是交通、环境、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不断恶化。
&&&&&&深圳&&&&&&&&&&&&&&&&&&&&&&&&&&&&&&&&&&&&&
“千城一面”的“城市特色”危机也裸露的呈现在各位看官眼前。一个城市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站稳脚跟,靠的是文化的积淀,城市不是植物,杂交出不来好的城市特色,只会让城市失去她原有的模样。巴黎、维也纳这样的名城是以他的历史为基础的,不是各种丑陋的建筑,中国在方面怎么样呢?北京城够历史了吧,中轴线边上就是国家大剧院的大穹顶。我不是建筑学的大师,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也没有资格去评说它的好坏,个人认为他的建筑形式和技术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为什么要让它出现在中轴线附近呢,他的出现无疑破坏了北京老城的传统形象。
当我们的城市正在日益陷入“千城一面”的怪圈之时,历史城区变成了城市对自身文明和文化价值的唯一证明。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拆’还是‘保’仍常常成为争议的话题。历史城区中文化遗产更常常以“旧城改造”的名义沦为牺牲品。如今,在各个城市的老城区都能感受到大拆大建的热潮。步行在老城中,当地居民所熟悉的街道、房屋,说不定第二天就不复存在。周围墙上,到处写着大大的丑陋的‘拆’字。稍微有点历史保护观念的部分决策者,会把文化遗产建筑从拆迁的对象中保留下来,等到周围的拆迁完以后,只有这被保留下来的建筑孤零零的站在废墟中,像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再到后来,到它的周围又建起那些所谓的“欧陆风”、“巴黎新城”,它又像是被排挤的可怜人,心里的苦楚无处诉说。从拆迁的那天起,就是一场黑色幽默,捉弄的人哭笑不得。
沈阳故宫以大卖场为背景&&&&&&&&&&&&&&&&&&&&&&&&&&&&&&&&&&
当一片片历史街区、传统建筑在“旧城改造”中被推土机夷为平地,代之以高楼大厦,大广场,宽马路。不少城市决策者缺乏对历史城区价值的知识和认识,久而久之,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定势,即对于历史城区首先是进行改造,而不是保护,要经营城市,改变城市面貌,实现GDP增长和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进行大拆大建,拆旧建新。
我现在在济南上学,济南也算是古城了,可是古城的特色在哪呢?记得上次去曲水亭街一片老城区考察,那有一条叫后宰门街的老街区,街西已经拆迁了很多了,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房屋也被拆除,经过询问当地的居民,说,这一片都会被拆除。不知道城市是怎么规划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景象还能持续多久,难道非要拆不行吗?难到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旧城区的问题吗。
我国城市建设中有个专业用语叫“三通一平”,后来局部发展为“五通一平”、“七通一平”,总之就是尽量把地面上的遗存拆的干干净净。‘拆’成了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国际化’成了城市规划的旋律,中国的城市街头,全然是西方标准,亦如我们的城市充满了国外建筑设计师的作品一样,变成了“巴黎+纽约+伦敦+新加坡+……第N个国际名城。中国与此同时也变成了世界建筑师的试验场。
当前各地历史城区普遍存在人口拥挤、住房困难、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再加上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各地政府开始允许和鼓励单位和个人在历史街区内“见缝插针”。不仅使历史街巷被挤占,同时传统民居院落也逐渐演变成“大杂院”。外来人员的迁入,是老城区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地开始实施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其特点是改造对象由“危房”变成了“危旧房”,一字之差,改造的范围和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引发了改造性质的转变。改造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令人嗔舌,成片推倒重建的方式也令人汗颜。
《北京晚报》曾以“每年小时600条胡同北京地图俩月换一版”为题报道:“统计表明,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3900条,近一两年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的速度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商业性房地产商的介入,使旧城破坏的程度和速度不断加剧。房地产商为了收回巨额投入,达到更高的经济利益,危旧房改造往往按照“拆一建三”、“拆一建五”等模式进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施“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甚至纵容或变相纵容房地产开发商大拆大建,乱拆乱建,强拆强建。“推光头式”的方式对待历史街区,结果是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荡然无存,甚至有的历史城区中再也找不到一片完整的历史街区,许多文物建筑、名人故居被拆除,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区分“危房”与“旧房”才能“有机更新”旧城区,减少对历史街区现有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危房”与“旧房”的意义属于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更新政策。前者首先要保证居住安全,后者主要体现历史文化风貌。“旧房”因常年的失修造成当年前的“衰败”,但不可与“危房”混为一谈。应摒弃“为旧房改造”就是大规模拆迁的观念。合理的“有机更新”才能更好的解决旧城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让城市不再使生活更糟糕。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按Ctrl+D键把本站加入收藏夹
2013年一建法规陈印视频(不加密完整版).rar
非主流壁纸
gcgl11012网盘近期分享
今日热门搜索TOP50
京ICP备号-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傀儡人生 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