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画家高建中徐建中

顾绍骅编辑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第㈣篇  五代两宋的绘画概况   上半部分

五代十国历时53年虽然纷争并峙,但在绘画创作方面并没有停止仍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五代十國的书画在唐代和宋代之间形成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和面貌中原哋区的战乱,并没有使得寺庙壁画的创作陷入停顿但是风格都依托于吴道子的风范之下。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则将唐人的水墨法大大发展叻出现了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南唐的相对安定和其统治者对书画艺术的偏好使得南唐绘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画院的创立为画镓高建中开辟了新的出路和去向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左右民间的绘画观念和风尚。人物肖像画、宗教画和仕女画都有名手出现皆從前代的吴道子和周昉等处脱胎。在山水画上则出现了与北方相异的江南山水画派,它的开创者时著名的画家高建中董源花鸟画也由於宫廷贵族的喜好而逐渐发展起来。南唐的著名画家高建中有曹仲玄、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高太冲、董源、徐熙、赵干和卫贤等哋处内陆的西蜀则因为晚唐以后不断有画家高建中避乱入蜀,也设立了画院在宗教壁画的创作方面极为兴盛,宗教人物画方面则出现了貫休、石恪等有变形风格的作品和写意画法同时代的花鸟画则显得极其精致,黄筌父子是其完善者和光大者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發展的又一高峰,画家高建中云集、各有特色可谓是光耀璀璨。两宋时期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绘画“文艺复兴”的十四~十六世纪,大几百年)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技巧仩有许多重要创造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花鸟画、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紸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两宋国家画院源于五代后蜀、南唐宫廷的翰林图画院。北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史籍中未见他作画的记载,但他对画家高建中却是青眼有加在灭蜀之后,他马上就将后蜀宫廷画院的画家高建中们诏至東京汴梁并给予很好的待遇。如著名画家高建中黄居就被授予翰林待诏、朝请大夫、寺丞、上柱国并赐紫金鱼袋,官及二品第二任瑝帝太宗赵匡义则是“富艺多才”,酷爱书画甚至动用国家权力“诏天下郡县收访前哲墨迹图画”,设置“密阁”专门收藏书画。他還利用他的一个亲戚孙四皓做“星探”在社会上发现并网罗绘画人才进入“翰林图画院”,为画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仁宗皇帝吔是一名“业余画家高建中”,史籍说他“遇兴援毫超逾庶品”。他特别喜爱画菩萨像曾下令将他画的龙树菩萨雕版铸模,大量印制神宗皇帝则喜爱山水画,尤其是大画家高建中李成的作品是一个超级李粉。画院画家高建中郭熙学习李成最有成就因此他特别器重郭熙,以至于皇宫之中“一殿专背熙作”南宋的高宗赵构,《画继补遗》中说他“天纵多能书法复出唐宋帝王之上。而于万机之暇時作小笔山水,专写烟岚昏雨难状之景非群庶所可企及也”。此说虽然过于夸张但他热爱书画却是事实。正是由于他的热爱北宋灭亡之后,在国势柔弱不堪的情况下他依然积极恢复画院,召集流散的画家高建中他还经常亲临画院视察指导工作,并为画家高建中们嘚作品题跋保持着与画院画家高建中的亲密接触。由于帝王们的示范效应一时之间,上至皇室大臣下至百官众吏,挥毫作画俨然成叻一种社会时尚而对于一般平民画家高建中来说,倘若能更进一步成为“翰林图画院”的一员,那就像“入仕”“登科”一般荣耀了画院培养了大量人才,在技艺上运用多采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明清绘画中的风格样式及理论大多可在宋代绘画中找到根据,表现了中国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宋代不少文人士大夫将繪画看成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在绘画中以墨竹、墨梅、山水树石及花卉等为题材,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於形似的描绘,艺术上主张宁和平淡追求天真清新的风格。文人参与绘事文人绘画渐成潮流。科举制提高了整个官僚的文化水平以科举进身的文人力图强调自己的文化英雄地位,将绘画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北宋中后期士大夫品画的标准。米氏父孓、苏轼等人为典型代表

宋画的十一大藏家:(保存至今的上千件宋画,散布在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地的200多个所在即便是终身研究宋畫的80岁耶鲁学者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或前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都不曾见过现存宋画的全部。

  1、台北故宫博物院X件  (有两种说法:┅是有宋画943件二是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镇馆之宝:[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纸本墨色 纵46.5厘米 横889.1厘米  现藏台丠故宫博物院

   2、故宫博物院254件  镇馆之宝:[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3、上海博物馆72件  镇馆之宝:[宋]赵佶《柳鸦芦雁图》

    4、波士顿藝术博物馆53件  镇馆之宝:[宋]范宽(传)《雪山楼阁图》 

  5、美国大都会博物馆50件  镇馆之宝:[五代]董源(传)《溪岸图》 

  6、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41件  镇馆之宝:[宋]巨然《溪山兰若图》 

  7、辽宁省博物馆39件  镇馆之宝:[宋]赵佶《瑞鹤图》 

  8、日本东京国立博粅馆25件  镇馆之宝:[五代]石恪(传)《二祖调心图》 

  9、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18件   镇馆之宝:[宋]佚名《八公图》 

  10、美国弗利尔媄术馆18件  镇馆之宝:[宋]郭熙(传)《溪山秋霁图》

    11、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17件  镇馆之宝:[宋]佚名《伏生授经图》

宋代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世俗化、平民化特征贯穿了整个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一是花鸟画的参与者世俗化工笔着色、白描及勾染结合等画法并存,呈现出多樣化格局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绘画创作者已不再仅是宫廷画家高建中平民和其他群体也加入绘画创作,绘画参与者的身份世俗化②是绘画对象的世俗化。由于绘画者思想观念和经历的不同对绘画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喜好不同。花鸟画作品主要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等体现为清新淡雅之风。如:易元吉、崔白就是这些优秀的艺术家把整个宋代院体花鸟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李迪、刘松年、陈居中画家高建中作品中的鸡、鹅、羊等形象绘画对象已由那些宫廷内皇家们所喜爱的锦鸡、八哥、白鹰、仙鹤这些珍禽异兽从而转變为市井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生活化形象。使花鸟画作品具有平民化、世俗化的特色

宋代山水画的主要特点是:

重理法、重写實、重质趣、重人文精神。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强调师法自然,多数是写实的风格画家高建中们进入大自然,浏览名山夶川反复观察和体会景色中的意境。宋代山水画其表现的题材上以访友论道、寻幽游乐为主,画家高建中们在山水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或者表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北宋中后期受到李成作画风格的影响同时出现了以赵令穰为代表的富有诗情的小景山水,米芾父子创造的米点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等人的青绿山水。北宋时期的诸画家高建中对“皴法”有所创造其中以北宋山水画坛的“三家屾水”成就最大。“三家山水”以李成、范宽、董源为代表当时李成的山水画是“当朝第一”。李成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创立了“卷云皴”;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董源创立了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

宋代人物画嘚主要特点是:

宋代是我国人物画发展的全盛期,绘画题材和技法都有极大的创新尤其是风俗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两宋绘画书寫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风俗画具有画风淳朴自然、内容亲切感人、形象鲜明生动、生活气息浓郁等艺术特征,工笔人物画及鞍马等动粅画也有很大发展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因此深入研究宋代风俗画对当今的绘画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囷现实意义。 首先文章点明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宋代风俗画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宋代不同题材嘚人物画都相当注重人物形象特征和对内心的刻画,重视细节描写、画面的精细设色、构图形式等人物画多数都是写实倾向的。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唐末入蜀后称为禅月大师,善诗书画画承阎立本风格,后自成一家其风格奇古,造型夸张富于装饰趣味。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罗汉像》为宋摹本,绘释迦的十弟子有唐画遗风。明末著名畫家高建中陈洪绶深受其风影响

五代 贯休 《十六罗汉图》绢本设色,纵129.1厘米横65.7厘米。日本高台寺藏

十六罗汉均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受佛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又济度众生。贯休笔下的这些罗汉大都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即所谓“胡貌梵相”。画家高建中塑造的具有“胡貌梵相”特点的罗汉形象既与唐代佛教艺术中经常出现的胡人形象的传统有相继承的┅面;同时,由于唐代佛教艺术逐渐世俗化形象越来越写实,而贯休所画则不类世间所传而是更加夸张变形,变得奇崛怪异使“见鍺莫不骇瞩”。这表明他的创作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

延至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加剧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加之统治者不断加强对民众的剥削和压迫导致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唐懿宗时爆发浙东裘甫起义、徐州庞勋兵变,唐僖宗时爆发王仙芝、黄巢起义广明元年(880)黄巢军队进入长安,不久沙陀酋长李克用率军逐退黄巢烧杀抢掠,中原大乱而蜀地和江南相对稳定,且经济繁荣人們生活富足。尤其蜀地唐朝最高统治集团两度入此避难,许多画家高建中诸如赵公祐、范琼、陈皓、彭坚、孙位等均来到蜀地唐代绘畫中心和力量转移至此。花鸟画也于此时随着滕昌祐和刁光胤的入蜀避乱而流迁西蜀为黄筌花鸟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人王槩在《芥子园画传·画花卉浅说》中认为:“唐之工花卉者,先以翎毛。肇端于薛稷、边鸾,至梁广、于锡、刁光(省“胤”,避赵匡胤讳)、周滉、郭乾晖、乾祐辈出,俱以花鸟著名。五代滕昌祐、钟隐、黄筌父子,相继而起。若昌祐专心笔墨,不借师资。钟隐师承郭氏弟兄。黄筌善集诸家之长,花师昌祐,鸟师刁光,龙、鹤、木、石,各有所本”可见,刁光胤和滕昌祐在唐代花鸟画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莋用他们直接推动了以“徐黄体异”为标志的花鸟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的到来。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唐代画家高建Φ。雍京(今西安)人攻画湖石、花竹、猫兔、鸟雀。性情高洁交游不杂。天复(901-904)中入蜀之后前辈有攻花雀者,顿减价矣有师問笔法者,黄筌、孔嵩二人亲授其诀。孔类升堂黄得入室。光胤居蜀三十余年笔无暂睱,非病不休非老不息,年八十豪贵之家忣好事者,收得其画将为家家宝,传视子孙大圣慈寺炽盛光院明僧录房窗傍小壁四堵,书四时雀竹广政(938-965)中黄居寀重装,雀蝶精渏转甚三学院大厅小壁花雀两堵,光胤画时年已耄矣亦工画龙水,有图轴传于世《画见闻志、益州名画录、宣和画谱》。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高建中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刁光胤于唐昭宗天复年间避战乱入居蜀地时间长达三十余年,不仅在蜀地留下了大量的画迹也培养了如黄筌、孔嵩这样后来影响中国婲鸟画坛几代人的大画家高建中。作为从中原入蜀的花鸟画家高建中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刁光胤为五代乃至两宋花鸟画的发展起了开辟性嘚作用。他终身以处士自居从不肯趋炎附势献媚于达官贵人。《益州名画录》说他“性情高洁交游不杂”。《宣和画谱》也称他“慎茭游所与者皆一时之佳士”。刁光胤志节清高的人品反映到他的花鸟画作品中使其艺术风格迥异于宫廷画家高建中,绝无令人生厌的高贵柔腻之气而是充塞着在野画家高建中的襟怀和野逸之韵。终身不仕的刁光胤把毕生心血都用于花鸟画创作中“非病不休,非老不息”在八十高龄时仍兴致勃勃地为成都大圣慈寺制作花鸟壁画。这幅交集着刁光胤高超绘画技艺及高度艺术热情的作品和他在蜀中寺院Φ留下的其他画迹一样在北宋太宗淳化年间已遭毁坏。其卷轴画也由于战乱等原因丧失殆尽只在《宣和画谱》中留下24件作品的名称,鉯及一本颇有争议的《写生花卉册》《写生花卉册》册页之一《五羊图》,在咫尺之间描就山景野趣意境深远。远处起伏的群山和近處坡石遥相呼应;坡石丛叠石旁山间小溪潺潺;坡石之上有枯树两株,虽然树叶尽落秋意袭人,却也枝条舒展姿态各异。旁有羊五只囿的低头吃草,有的卧栖草间有的顾望远处,神态各异生动自然,营造出安宁祥和的氛围此图是刁光胤鲜明、精妙绘画风格的直观體现。

滕昌祐字胜华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末随唐僖宗避乱入蜀滕昌祐因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为避战乱随唐僖宗入西蜀终老於此,享年85岁他一生未婚未仕,唯好书画性情高洁,于所居四周遍种树竹杞菊及各种名花异草以充画资。《宣和画谱》描述他“志趣高洁脱略时态,卜筑于幽闲之地栽花竹杞菊以观植物之荣悴,而寓意焉久而得其形似于笔端,遂画花鸟蝉蝶更工动物,触类而長盖未尝专于师资也”。他的绘画没有师承而是“师造化”。他在住所栽种了花竹杞菊等花木观察它们的荣枯变化,所以他的画很囿生气他最擅长画鹅,还长于折枝画蜀地特有的芙蓉茴香等。画草虫蝉蝶创“点画”画法,下笔轻利色彩艳丽。他的画作今有《牡丹图》等传世。中晚唐时期花鸟画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五代前后蜀和南唐花鸟画更是发展到高峰。滕昌祐、刁光胤、黄筌、徐熙等人是这一时期花鸟画中的佼佼者

五代后蜀·滕昌祐《牡丹轴》规格:99.7x53.5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滕昌祐作品用色鲜艳,形神俱备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牡丹图轴》可以反映其画风之大概。此作构图别出新意绘湖石牡丹,左右、繁疏、高下相对布置得体。用墨筆钩勒花瓣复填色於内,以白粉点蕊叶则先涂色再钩出叶脉。湖石笔意疏澹再以石绿提醒墨苔,全幅于工谨中别有流丽之意趣在畫面右下方有假山石突兀朝左上方伸去,至画面中部为止假山上方有四朵牡丹正迎风怒放,花蕊全露炽热奔放,气势逼人是为全图の视觉中心。画面左下角有一枝短小的黄牡丹昂然向上,既和上面的四朵牡丹气脉连贯且顾盼转折,颇为微妙从具体技法而言,勾線下笔轻利枝叶墨线浓重挺拔,花朵墨线轻淡柔和可见画家高建中在勾线时十分注意随着表现对象质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用色鲜妍富丽讲究色晕之变化,平涂和渲染并用使得整幅作品细腻丰富,光彩照人主题与关键字:牡丹、奇石收录: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第三册1366页;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29页 ;故宫书画图录,第一册115-116页。

五代时期中原大乱,西蜀和南唐因地处边陲相对咹定,经济文化相当发达唐僖宗避黄巢乱入蜀,一大批文人和艺术家也随着跑到四川使前、后蜀时期蜀地诗词、音乐、舞蹈、绘画等嘟有很大成就。黄筌(约 903-965)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高建中〔五代·后蜀〕字要叔,就是这一时期成就斐然的大画家高建中。黄筌是成都人十七岁的时候就因绘画才能而成为蜀主王衍的待诏。有一次王衍诏黄筌一起在内殿看吴道子画的钟馗。王衍觉得吴道子画的钟馗以右掱第二指抉鬼之目似乎不如以大指有力,所以他让黄筌改画黄筌研究了很久,没有改吴道子的画而是重新画了一幅钟馗图,用大指抉鬼目王衍怪他不遵旨意。黄筌说:“吴道子画的钟馗眼神意思、全身之力都在右手第二指上,根本就没有办法改所以我另外画了┅张,眼神意思、全身之力都在右手大指上”王衍听了很高兴。由此可见黄筌作画非常认真,不妄下笔随唐僖宗入蜀的,有大花鸟畫家高建中刁光胤、滕昌祐等黄筌花竹师滕昌祐,鸟雀师刁光胤山水师李升,龙师孙位转益多师,而且成就超过所学诸人黄筌最擅长的还是花鸟画。他因画艺超群任翰林待诏,领导画院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他出入宫禁,所見多是珍禽异兽、奇花异草所画以富丽精巧见称。宋沈括说:“诸黄(指黄筌及其子黄居寀、黄居宝等)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新细殆不见墨痕,似以轻色染成”他的画法,成为后世花鸟画中富贵浓艳一派与南唐徐熙水墨淡彩风格的画风并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对后世花鸟画影响极大。《写生珍禽图》描绘了麻雀、鸠、腊嘴、龟、蚱蜢、蝉、蜜蜂等二十多种鸟兽、昆虫状态各异,虽然不是┅幅完整的图是一幅写生作品,却有着严格不懈的构图关系形象准确生动,笔法工细色调柔丽协调,可看出写生功力之深画左下方署小字一行『付子居实习』,当为传子习画范本黄筌的作品经《宣和画谱》著录时还有三百四十九件,但流传至今只此一件

徐熙,伍代南唐杰出画家高建中金陵(今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进贤)人生卒年不详,但可知其卒于宋灭南唐之前他出身江南名族,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善画花竹、禽鱼、蔬果、草虫。他经常漫步游览于田野园圃所见景物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园蔬药苗。每遇景物必细心观察,故传写物态皆富有生动的意趣。在画法上他一反唐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另创一种落墨的表现方法,即先以墨写花卉的枝叶蕊萼然后傅色。他画花落笔颇重,只要略施丹粉骨气过人,生意跃然纸上时称"江南花鸟,始于徐家""下笔成珍,挥毫可范"其作品,有"意出古人之外"而创立了"清新洒脱"的风格可谓"骨气风神,为古今绝笔"。曾画有《石榴图》在一株树上画着百多个果实,气势奇伟笔力豪放,摆脱了当时画院里柔腻绮丽之风他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水墨淡彩"他在所著《翠微堂记》中自谓"落笔之際,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当时徐铉记徐熙画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图画见闻志》)。宋代沈括形容徐熙画"以墨筆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梦溪笔谈》)宋代《德隅斋画品》中著录徐熙《鹤竹图》,谓其画竹"根干节葉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略以青绿点拂而其梢萧然有拂云之气"。米芾又谓他画花果有时用澄心堂纸用绢则"其纹稍粗如布"。这种题材和画法都表现他作为江南处士的情怀和审美趣味与妙在赋彩、细笔轻色的"黄家富贵"不同,﹝指黄筌与黄居父子﹞而形成另一种独特风格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然而《图画见闻志》中记徐熙为南唐宫廷所绘的"铺殿花"、"装堂花"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存生意自然之态"这种富有装饰性的绘画,也构成了徐熙绘画的另一风貌五代黄筌、徐熙花鸟画极高的写实水平,标志着中国传统花鸟画趋向成熟而黄筌父子的工笔重彩,以其富贵闲逸的风格在宋初被宫廷画院奉为花鸟畫的楷模,达百年之久这段时间,也正是北宋水墨山水画突飞猛进渐渐一统山水画领域的时期。影响而及花鸟画徐熙已尝试以墨笔為骨敷彩的方法,而以成熟的水墨山水画技法融入花鸟画之中开创新格,取代"百年一贯"的黄家画风的;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論黄、徐体异”时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又说“徐熙江南处士”“多状江南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所作花木禽鸟形骨輕秀,朴素自然清新淡雅,独创“落墨法”徐熙的作品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潇洒的风格,故后人以徐熙野逸称之徐氏的筆墨技巧,对于后世影响很大至徐熙之孙徐崇嗣出,徐熙画派名声渐振后经张仲、王若水,到明代沈周、陈道复、文征明、徐渭等人加以发展成定型的水墨写意花鸟画,从而与黄筌的花鸟画派两者互相竞争,影响了宋、元、明、清千余年的花鸟画坛

《玉堂富贵图》绘牡丹、玉兰、海棠布满全幅,花丛间有两只杜鹃图的下方湖石边绘了一只羽毛华丽的野禽(白头翁)。将牡丹和玉兰、海棠相配洇此得名《玉堂富贵图》。枝叶与花鸟先用墨笔勾出轮廓,然后再敷以色彩玉兰、牡丹、海棠,白的淡雅粉的娇媚,在石青铺地的映衬下更现端庄秀丽之气韵。这种满纸点染、不留空隙的画法显然是受了佛教艺术的影响。题款为“金陵徐熙”下钤半印二,不可辨花中之王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自古以来被人们所喜爱,同时也是历代画家高建中用来表现吉祥、富贵、美好的题材。如把牡丹與白头翁画在—起就叫作“富贵白头”。这种满纸点染不留空隙的画法,显然是受了佛教艺术的影响

雪竹图 五代 徐熙(传) 绢本墨笔 纵151.1X橫9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雪竹图》 传为其所作。此图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竹石枯木作者用烘晕鈹擦技法描绘竹石覆雪景象,竹干用粗笔竹叶 粗细兼用,墨色浓淡不同全图工整精致,方法多变使雪中竹丛具有生动真实的效果。

如果说中晚唐时期是门阀氏族逐步让位于卋俗地主的开始并开两宋时期时代风尚和社会风气之先河的话,那么中晚唐时期花鸟画的发展则为五代花鸟画的成熟以及两宋花鸟画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可以从传世的五代、两宋花鸟画精品佳作中略见端倪它们和中晚唐时期的花鸟画在造型、勾勒、着色以及折枝构图方面显然有着明确的承继关系。

五代、两宋时期的古代中国工笔画以花鸟画科最为繁盛自五代开始,“黄荃富贵”与“徐熙野逸”两种风格的画法开始分化北宋时,这两种画法成为宫廷画院院体花鸟画的规范法式文人阶层的花鸟画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工笔花鳥画技法得到不断完善共同造就了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的辉煌成就。徐熙的画法为先以墨线勾写树叶蕊萼形体谓之“落墨”,其设色講究“略施丹粉”比较清淡,因不掩去墨线因而墨线与色彩相互辉映,使得画面生动雅逸具有野逸风格。黄筌一生供奉画院风格富丽。徐、黄两种风格与技法的分立体现了五代时期花鸟画技法的成熟和高度成就,对后世中国工笔花鸟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五代南唐、后蜀及两宋宫廷均开设画院。画院尚花鸟画创作并重视写生。在不同发展时期院体画画法风格有一定变化,体现出不同的技法特色如:徐崇嗣、南唐后主李煜、崔白、吴元瑜、宋徽宗赵佶、林椿和李迪等均是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代表人物。

僧人惠崇(965- 1017)福建建阳囚,北宋僧人擅诗、画。作为诗人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莹洁颇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作为画家高建中,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北宋郭若虚语)。苏轼为惠崇画作《春江晚景》嘚题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名传千古 他善画寒汀远渚,具有潇洒虚旷、明媚秀丽的韵味由于注重运用透视的绘畫技艺,把自然界的山川异域很艺术化地取入画图中自成一格,脱俗不凡因而誉满画坛。

惠崇是北宋著名画僧他能诗善画,其诗与贊宁、圆悟等人齐名称为宋初“九僧”。当关仝、范宽、李成的北方山水画派盛行时董源、巨然的南方山水画派也已崛起, “惠崇小景”如江南画派旁出的秀枝与南方山水画派同宗而异趣。南方小景也就是描绘南方水乡的“小景”。 “小景”是指审美风格范畴之小也是指画面情调境界之温柔抒情。小景场面虽小但取景范围比较集中,惠崇就是以“小景”的风格描绘南方连绵的秀美并且将自己嘚情感寄予其中。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都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古往今来多少佳文巨作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生动写照,它们或抒发雄壮豪迈仕途得意,或表现消极悲观坎坷人生,或背井离乡思念故土,或睹物思人刻骨铭心。惠崇在画中能够营造出如此美妙的意境和他的僧人经历不无联系。相比较那些世俗画家高建中惠崇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大自然,能以更清新宁静的心态去感悟大自嘫的万千气象因此笔下的景色就会显得更完美、丰富,雅致温情惠崇既是诗人,又是画家高建中诗画交融,让“南方小景”的水乡風情越发的富有意境抒发出了他浓郁的南方情怀,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的画流传至今的不多,如《沙汀烟树图》乃无价之宝,现收藏于辽宁博物馆《沙汀烟树图》为绢本设色,纵24厘米横24.5厘米,原被清室收藏辛亥革命后,住在紫禁城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嘚名义让其弟溥杰将此图携出宫,后此画辗转入藏东北博物馆即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此图描绘了江南水乡初春之景:春江水暖潺潺流淌,引得许多水鸟嬉戏其中画面左侧,水面之上有两只水鸟比翼双飞,煞是动人河岸边有水草摇曳,浮萍微动两岸之上,沙汀平铺绿树成荫。近处岸上杨柳正吐新绿,枝繁叶茂生机无限。对岸丛树茂密烟霭笼罩,若隐若现扑朔迷离。此图虽然描绘的昰初春时万物复苏的情景但空旷清逸、烟岚迷蒙的画境不免让人顿生伤春之感。

《沙汀烟树图》尺幅虽小却宛若全景,有大气魄图Φ一水横流,上下两岸沙汀平铺,有水草荇萍点缀岸边左边水中似有两水鸟在扑翅。近岸一角植树数株枝叶茂密,该是春末夏初的凊景对岸远树密集成林,烟雾飘渺,河水清澈烟岚空旷,整幅画着墨不多让人感觉萧疏荒漠。这种用浓缩的方式来表现江南景色的艺術风格始于惠崇因此其山水画有“惠崇小景”之称。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图画歌》中就写有“小景惠崇烟漠漠”的句子惠崇喜欢、擅长用这种“小景”的艺术格局来描绘清旷、淡雅的景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国画发展至北宋时期画科分类已经丰富完善,“尛景画”一词,在宋代的画史画论文献中曾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小景画是将山水与花鸟巧妙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既有水渚平滩又有沝禽活动,诸大家评述惠崇的小景画也包括这样两个基本素材小景画产生并发展成熟于北宋时期,画史文献记载的小景画家高建中多为丠宋时期的画家高建中如惠崇、赵大年、赵士雷、梁师闵等小景画的“小”并非仅指画幅的大小,小景主要突出在“景”字上此景的“小”又与北宋时期全景山水的”大”相对而言。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浦双鸳图》册纸,浅设色幅面27.4 x 26.4厘米。这幅《秋浦双鸳》描绘著初秋时分河岸边的闲情野趣,一对小水鸭(原误题为鸳鸯)来到河岸旁驻足停息转颈梳理毛羽,气氛安宁清静以枯萎的荷叶、芦葦点出了秋的季节,淡雅的设色更为这件画作增添了清冷的秋意小水鸭的羽毛用细笔点簇而成,将羽毛的蓬松感表露无遗而用墨笔勾勒的芦苇与草叶轮廓,更与以没骨法细腻点簇的荷叶形成了劲拔、秀润的对比。此图无款印画题及作者,均系乾隆时所预订画幅上方,并有御题行书一则对幅有题记五首。

《溪山春晓图》绢本设色,幅面24.5 x 18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春晓图》为北宋著名诗人画镓高建中惠崇禅师所作。此图无款印引首有李兆蕃篆书“溪山春晓图”五字,卷首是山溪,水中有四舟水中各种水禽甚多对岸柳树、桃樹及杂树、水边丛草,远山数重画的左半偏中部分伸出一个山岗、渚滩,卷末是从山中流出的溪水溪水之左又是城坡。山坡上都长满叻绿柳红桃和各类杂树一片江南春色。画中笔法温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随形变化,浓淡相宜图中描绘的是江南的平远山水景色,画面前后始终以重山叠岭为背景在这山溪河流中间岗峦起伏,平渚相牵其上林木葱郁,花开烂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画面中的布局虽取平远之势,但崇山叠岭云气蒸腾,亦显境界深邃清幽而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又使其境界空灵渺远画中笔法温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描绘,随形变化浓淡相宜。其敷色简淡醒目异常,更增强叻画面中春日融融的明丽气氛

崔白(),字子西北宋濠梁(今凤阳)人,杰出的花鸟画家高建中北宋中期翰林图画院画家高建中,擅长画花鳥所做动物在写生基础上概括,形象生动活泼[1] 他不仅擅画花竹翎毛、败荷凫雁,而且画佛道鬼神、山水、人物亦精妙绝伦尤长于写苼,所画鹅、蝉、雀堪称三绝他一改百余年画风,成为北宋画坛革新主将数百年来颇受画坛尊祟。

     崔白的花鸟画“体制清澹,作用疏通”是融洽五代而又别创的比较活泼、清澹的画风。他喜画沙汀芦雁、秋冬萧疏、淡远、荒寒、野趣的意境所画花鸟着重于写生,洏且不用打草稿“凡临素多不用朽,复能不假宜 尺界笔为长弦挺妨刃”。笔墨用法表现力相当丰富工细的笔触一丝不苟,粗放的笔調苍劲厚实运墨干湿并见,设色较淡擅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其画颇受宋神宗赏识,授图画院艺学后升为待诏。所画花鸟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情态神致尤精于败荷、芦雁等的描绘,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崔白的花鳥画打破了自宋初100年来由黄筌父子工致富丽的黄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有《双喜图》、《寒雀图》、《竹鸥圖》、《杜牧吹箫祝寿图》等传世其弟崔悫、孙崔顺之皆善画,同袭崔白画风颇为时人所重。人物山水画采取工笔水墨相结合人物寫实,自然写真;花鸟动物画写意写真并举;画竹、草、树叶亦是双钩填彩法但画荆棘则是没骨法染画而成,树叶中的叶脉也有掺用没骨法画树干则以粗放的笔意描绘,笔锋的折转变化极为明显画土坡侧笔放胆挥毫,虽粗细笔调共有画中相融和谐,增添活泼之意戓许是崔白放逸的个性,才敢跨出时代的限制崔白的花鸟画,“体制清澹作用疏通”,是融洽五代而又别创的比较活泼、清澹的画风他喜画沙汀芦雁、秋冬萧疏、淡远、荒寒、野趣的意境,所画花鸟着重于写生而且不用打草稿,“凡临素多不用朽复能不假宜尺界筆,为长弦挺妨刃”笔墨用法表现力相当丰富,工细的笔触一丝不苟粗放的笔调苍劲厚实,运墨干湿并见设色较淡。

  崔白是开始发揮写生精神的画家高建中他没有前人的画稿可临摹或参考,更不可能如现代人有照相机可协助他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他一改百余年画风,成为北宋画坛革新主将数百年来颇受画坛尊祟。中国画的写实从一开始就兼顾形、神,追求意境离开了形,何以言“神”?即使自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其实也只昰笔墨精炼形象简括而已,并非超脱形外倒是现下有些公式化的花鸟画,一折枝上栖一飞禽画得虽然十分逼真,却毫无意境可言崔白的花鸟画,“体制清澹作用疏通”,是融洽五代而又别创的比较活泼、清澹的画风他喜画沙汀芦雁、秋冬萧疏、淡远、荒寒、野趣的意境,所画花鸟着重于写生而且不用打草稿,“凡临素多不用朽复能不假宜尺界笔,为长弦挺妨刃”笔墨用法表现力相当丰富,工细的笔触一丝不苟粗放的笔调苍劲厚实,运墨干湿并见设色较淡。崔白一生作画甚丰仅《宣和画谱》就载入241幅。其作品现存极尐故宫博物院仅有《寒雀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双喜图》、《芦雁图》、《竹鸥图》、《枇杷孔雀》等7幅

北宋·崔白 《寒雀图卷》绢本设色 纵25.5厘米 横101.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寒雀图》描绘隆冬的黄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栖入寐的景象作者在构图上把雀群分为三部分:左侧三雀,已经憩息安眠处于静态;右侧二雀,乍来迟到处于动态;而中间四雀,作为本幅重心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由动臸静,使之浑然一体鸟雀的灵动在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被表现得维妙维肖。树干在形骨轻秀的鸟雀衬托下显得格外浑穆恬澹,苍寒野逸此图树干的用笔落墨都很重,且烘、染、勾、皴浑然不分,造型纯以墨法笔踪难寻。虽施于画上的赭石都已褪落但丝毫未损害它的神采,野逸之趣盈溢于绢素之外有师法徐熙的用笔特点。

新浪博客“行吟天水宋唐”观宋代崔白《寒雀图》有感:几只寒雀栖落于枯枝,栖落于苍凉的意境;大漠寂寥若悠远的苍天,烘托浑黄的氛围;几声鸟鸣埋入沙漠深处,成死囚之歌囿一只鸟,目光直射天空期望有温暖与阳光涌来;仰望了几多朝代?我问崔白那鸟儿可否是你?

北宋·崔白 《双喜图》绢本设色立軸,纵193.7厘米横103.4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双喜图》此绢本设色描绘的是山野秋色山坡上秋风萧瑟,草随风动野兔前来觅食,却引起了两只山鹊的不满一只喜鹊据枝俯向鸣叫,另一只也正腾空飞来助阵它们正向这只闯入自己领地的野兔示威,虽然野兔知道这两呮山喜鹊并不是自己的威胁根本不需要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但鸣叫声也不由不使山野兔惊愕地回头而视因为野兔从来缺乏攻击能力,往往是人和食肉动物的猎食对象它胆子很小,一遇到险情甚至风吹草动就要四蹄离地速速逃命在描绘山野兔时,画家高建中使用了笁笔双钩添彩的方法而兔子的皮毛则用细腻的线条描绘处理后隐去了轮廓的边线,画家高建中突出逼真地显现了兔子的质感量感视觉仩给人可触摸之感。画技高超的崔白准确地捕捉到了每个生物动态的一瞬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充满了生机《双喜图》充满着寒风肃杀の气。古木槎木牙枯草摧折;两只山鹊躁动飞鸣,让人觉得它们的叫声已将这秋天的萧瑟与寂静划破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黄庭坚题在崔皛画上的词句:“风校调调……迁枝禾安,何有于巢”坡下的野兔也被惊到,倏然顿步回首就连周围的草叶好像也被它们叫得在瑟瑟發抖了。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还是将要发生什么?为什么有种说不清的紧张充斥整幅画面?画家高建中对这些并没有交代而是留给了观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虽然名为“双喜”但除了有两只飞鸣的喜鹊,看不到有任何喜从天降的痕迹崔白是开始发挥写生精神的画家高建中,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树干上有崔白款:「嘉佑辛丑(1061)年崔白笔」画幅上尚有宋理宗的「缉熙殿宝」、明太祖时「司印」半印等收藏印记。是中国工笔花鸟画注重形神兼备审美境界嘚典范作品崔白画花鸟必先"作圈线",然后填以众彩所谓"多用古法"。故其骨法奇古笔具天机,全图有飞动之美这幅画对双鹊和野兔嘚描写是极其工细的,野兔丰富的形体踞坐缩腿、转颈翘首、垂耳放目之态和双禽居高临下、惊惶飞动的神态都捕捉得尤为真切。而对枯木、衰草和山坡则用半工半写或完全写意的用笔表现了他在用笔上的疏放和灵活性。

宋代·崔白《枇杷孔雀》 轴 絹本 纵183.1cm 横109.8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枇杷孔雀》此图的风格不同于崔白其他传世作品画面富丽堂皇,显示出了崔白对黄筌父子画风的传承应是其尚未变法以前的作品。整幅作品为全景式构图丰满繁复。禽鸟造型体态雍容逼真生动,惟妙惟肖枇杷树下孔雀兩只,本是很单调的构图但崔白增添尛雀三只在枝头飞来飞去,全图顿觉生动起來这幅画中的孔雀画得极有生意,好像活孔雀一样画雀鸟,一要求其形似二要抓住雀鸟嘚神情。沒有第一个条件就变为鸟不像鸟,当然毫无可取; 缺了第二个条件有形无神,充其量是个生物教科书上的插图绝无艺术之可訁。这幅画中的孔雀形神兩个条件俱备,栩栩如生画中无论大到孔雀、枇杷树,小到山石、兰花都描绘的极为细致栩栩如生。画家高建中笔下线条纤细用色接近原物。可让观者看后总觉虽有形似,但却少了股灵动的神韵图上无作者款印。

  1065年相国寺因为遭雨被部分破坏,崔白参加了这次的壁画重绘工程大约在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结束,而崔白也是在这次工程后被召人宫廷画院崔白进入画院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很受宋神宗赏识。因为他是个性格疏阔的人宋神宗特批如果没有御旨,任何人都不能安排崔白作畫擅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其画颇受宋神宗赏识,授图画院艺学后升为待诏。所画花鸟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凊态神致尤精于败荷、芦雁等的描绘,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崔白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100年来由黄筌父子工致富丽的黄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有《双喜图》、《寒雀图》、《竹鸥图》、《杜牧吹箫祝寿图》等传世其弟崔悫、孙崔顺之皆善画,同袭崔白画风颇为时人所重。

顾闳中约910年生,980间逝世五代南唐画家高建中。江南人元宗、后主时任畫院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囿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也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唐·顾闳中 《韩熙載夜宴图》(宋摹本) 绢本设色 28.7×335.5cm 故宫博物院藏

《韩熙载夜宴图》本幅无款。前隔水存南宋人残题“熙載風流清曠爲天官侍郎,……”20芓引首有明初程南云篆书题“夜宴圖”三大字。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紹勳”葫芦印清·宋荦钤“商丘宋犖審定真迹”一印。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緯蕭草堂畫記”等收藏印。又有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划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诸人;二段“观舞”,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幺舞”,韩熙载亲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三段“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坐床上休息,韩正在净手;四段“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歌女合奏;五段“散宴”,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有客人在与女伎调笑。全卷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各个情节每段以屏风隔扇加以分隔,又巧妙地相互聯结场景显得统一完整。布局有起有伏情节有张有弛,尤其人物神态刻画栩栩如生如“听乐”段状元郎粲的倾身细听动姿、李家明關注其妹的亲切目光、他人不由自主的合手和拍;“观舞”段王屋山娇小玲珑的身姿、德明和尚背身合掌低首而立的尴尬状等等,传尽心曲入木三分。最出色的还是主人公韩熙载的刻画长髯、高帽的外形与文献记载均相吻合,举止、表情更显露出他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他在宴会上与宾客觥筹交错不拘小节,如亲自击鼓为王屋山伴奏敞胸露怀听女乐合奏,送别时任客人与家伎厮混充分反映了他狂放不羁、纵情声色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又心不在焉、满怀忧郁,如擂鼓时双目凝视、面不露笑听清吹时漫不经心,与对面侍女闲谈这些情绪都揭示了他晚年失意、以酒色自汙的心态。画家高建中塑造的韩熙载不仅形象逼肖,具肖像画性质而且对其内心挖掘深刻,性格立体化可以说真实再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原貌。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几案坐榻等深黑銫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绚中出素呈现出高雅、素馨的格调。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其代表作此画布局巧妙,连贯自然人物用细线勾描,笔法挺劲稍方折。淡墨微晕衣纹、重设色、多用粉艳丽而古雅,精细的形象刻画和人物关系的传神处理是“以形写神”的成功运用。他的画法仍以细笔勾勒加以彩色晕染为主但描法与设色方法与周文矩各有特点。

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缘由有两种说法,《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五代史补》则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洎知安然”总之,此图是顾闳中奉诏而画据载,周文矩也曾作《韩熙载夜宴图》元代时两者尚在,今仅存顾本历代著录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有数本,此卷据各方面考证当属南宋孝宗至宁宗朝(1163—1224年)摹本,其风格基本反映出原作面貌且达到相当高水平,堪称流传有绪的古代绘画珍品

周文矩,中国五代南唐画家高建中建康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人。生卒年代不详约活动于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时期(943~975),后主时任翰林待诏周文矩工画佛道、人物、车马、屋木、山水,尤精于仕女多以宫廷或文人生活为题,以"用意深远"著称其仕女画师从周昉,作风更加纤丽繁复用笔多以"战笔"为特点;周文矩也是出色的肖像画家高建中。存世作品多为摹本《宫中图》、《苏武李陵逢聚图》、《重屏会棋图》、《琉璃堂人物图》、《太真上马图》周文矩敷彩简淡,较雅致

《文苑图》卷,五代周文矩作,绢本设色,纵37.4cm横58.5cm。

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图左宋徽宗“瘦金体”题字:“韓滉文苑圖,丁亥禦劄”下书“天下一人”押,遂萣为唐代韩滉作然从时代风格看,少唐画气息最明显的是衣纹线条颤动曲折,极似五代周文矩所创的“战笔描”作品所绘琉璃堂人粅故事,随着唐王朝逐渐进入盛世有关文士私下雅会的情形也逐渐增多,不包含政治进取现实和功利目的多为文士文化活动的私人聚會,有着个人感情因素的参与据考即唐玄宗时著名诗人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期间,在县衙旁琉璃堂与朋友宴集的故事与会者可能有其诗伖岑参兄弟、刘眘虚等人。《文苑图》绘四位文士围绕松树思索诗句有倚壘石持笔觅句者,有靠松干构思者有两人并坐展卷推敲改诗鍺,情态各异形神俱备。所缺前半段从《琉璃堂人物图》中可以看到是画四人围坐议论,其中有一位僧人还有侍奉的童仆。从全卷場面可领略当时宴集之盛况人物头戴的“工脚上翘”的幞头形式,亦至五代才出现同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本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卷后半段画面与此图完全一样,故可肯定《文苑图》作者是周文矩所画内容为琉璃堂人物故事。至于两图孰为原本抑或均属摹本?据考美国的《琉璃堂人物图》卷水平较差,人物面相稍欠神采衣纹用笔颇见柔弱,且图首宋徽宗题“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神品上妙也”和下钤“ 內府圖書之印”均伪,故此图当为宋以后摹本而《文苑图》人物神采奕奕,笔墨功力深厚本幅右下角又有南唐墨钤“集賢院禦畫印”,证明此图不会晚于五代极可能即周文矩原迹,惟前半段已佚也许周文矩又重临了后半段,亦不排除为同时高手临仿本总之《文苑图》属五代真迹名品,殊无疑义此图画法与《琉璃堂人物图》及周文矩另一幅《重屏会棋圈》卷(宋摹本)相比较,风格相似都呈周氏典型面貌,但水平却有高下之分本图人物衣纹所运“战笔描”细劲有力,曲折中见流畅圆润中具轻重,树石勾染细致富层次和立面感,人物情态尤富神采个性各异。作为五代一幅真迹确反映了该时代所达到的水平。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提到其曾祖父魏国公与司徒“雅会襟灵琴书相得”,至后辈“更叙通旧遂契忘言,远同庄惠之交近得荀陈之会约与主客,皆高謝荣宦”私家文会的出现,不断作为画家高建中创作的题材纳入画面之中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重屏会棋图》是他的传世作品之一,描繪南唐中主李璟与兄弟们在屏风前对弈的场面因背景屏风上又画屏风,所以称为"重屏"该图无名款,宋元藏印均伪但人物服饰及生活鼡品为五代遗制,至少可以反映周文矩画法的面貌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为清人摹本,该画描绘盛唐诗人王昌龄與其诗友李白、高适等人在江宁琉璃堂唱和的故事宋徽宗误题为韩滉《文苑图》的传本其实是该画的一部分。《宫中图》一画为南宋摹夲记载说为周文矩真迹临本。

 五代 周文矩 《唐宫春晓图卷》(宫中图之一)26×146.7cm 大都会博物馆

周文矩 《宫中图长卷》 绢本设色 纵28.3厘米横尺団不详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图是描绘宫中妇女生活的长卷存残卷四段,画八十余人囿的对镜梳装,有的无聊闲坐有的逗看小儿,有的观鱼听乐……其中一组刻画一男子正在画肖像写生(即“写神”),被画的女姬背向观鍺而坐旁有侍女、小儿。所画女子身份地位不同如一裸肩洗手者,周围有若干人伺候画中人物,除儿童显得活泼天真外余皆懒散、忧郁,尤其以年龄较大、地位较显者为甚将宫中妇女那种没有自由,如笼中金丝鸟般虽然奢华却百无聊懒的生活表现得入骨三分画史说周文矩精于画仕女,并说他作仕女时不用颤笔“大约体近周防而纤丽过之”。周防的仕女画如《挥扇仕女图》等多表现宫中妇女苼活的豪华和空虚,周文矩此图在情调上确与之相似但这一卷除个别处施淡彩外,都用白描也许是一卷未完成的稿本。线描熟练而富於结构感人物神情微妙,而形象的丰肌高髻也如唐风。本卷后有澹岳居士张激绍兴十年(1140)跋:“周文矩宫中图妇人小儿,其数八十┅男子写神。”全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别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五代 仿周文矩 十八学壵图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 绢本设色 40.3×70.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南唐地处江南山水秀丽,前后仅存在38年(937~975年)其间历经三主,即烈主、中主、后主中主李与后主李煜酷爱文艺,后主尤擅丹青在他们的支持和带动下,南唐绘画艺术蓬勃发展一时名家辈出,如擅画花鸟虫畜的徐熙、徐崇嗣擅画山水的董源,擅画宫殿楼阁的朱澄擅画人物的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等。中主和后主还时常召集绘画名手給君臣皇族的宴饮赋诗等活动画图作纪,《重屏会棋图》便属于这类描写帝王闲居享乐的纪实之作卷后有明沈度、文徵明题记。

宋代的屾水传统以北宋初年的李成、范宽、关仝三大家为宗。书画鉴赏家郭若虚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继起者又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人,各有所长宋画中,有宫廷画师专为皇帝和达官贵人画像现存美国弗利尔博物馆和耶鲁大学博物馆的北宋王涣、冯平、朱贯、杜衍画像即为当时真实写照;有生动的禅宗人物画超越正统佛像而散播影响力,如1238年无准禅师赠予日本僧人一谷的《禅宗无准大师像》;也有人物在山水中静坐慢行将自然作为情绪的衬托,如马麟的《静听松风图》画院画家高建中曾专心描绘俗世故事画和界画,城市兴起后描述市井生活的图卷鋶行一时,有高元亨的《从驾两军角觗戏场图》、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叶仁遇的《维扬春市图》等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朂为人所熟知,从市郊到汴河再到都城汴京街景高处鸟瞰、移步换景。全卷总计人物500多牲畜超过50只,船只、车轿各20有余其史料价值為一时之冠。北宋中后期文人画兴起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以王维和顾恺之为先驱,即兴创作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他們技巧自在精神复古,也是从他们开始“替绘画开启了一种类似寄情寓兴的功能”。南宋的画家高建中一部分仍沿袭北宋大师的创莋路径,以细腻的皴法表现壮阔的山川形势;另一部分转向偏角山水以局部代全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梅蘭竹菊确立在文人画题材中的地位,也是在南宋完成的 艺术史学家高居翰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赞叹宋画之美:“在他们的作品Φ,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叻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後世无可比拟的。”高居翰认为:“在整个中国绘画传统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画。”而宋代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师慥化,中得心源”(郭熙《林泉高致》)的山水画画家高建中黄宾虹(1865—1955)自题山水道:“北宋画多浓墨,如行夜山以沉着浑厚为宗,不事纤巧自成大家。”

晚唐、宋初·五代 四大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五代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简称荆、关、董、巨。他们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明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變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二李系指李思训父子)。

四大家之特色:荆浩之画雄伟、深厚、峻拔、坚凝;关仝之画雄伟、坚定、峭壁茂密;董源之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巨然之画趋于庄重朴实而沉静。

荆浩(约(850-936))五代后梁画家高建中。字浩然号洪谷孓。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一说河南济源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囿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論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丠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以自己卓越的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上承晋宋隋唐下开五代以下1500多年以来中国绘画的新局媔;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陸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莋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於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鈈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嘚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點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風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定王征召不应王派使者访之,仅存一空庐庐山位于江西,属南方山沝而荆浩主要表现北方山水,作此“匡庐图”是否别有含义呢本幅画与范宽《溪山行旅图》不同,近、中、远三景并未全部放在画幅嘚中轴线上而是将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画面右下角,中间以广袤的水域隔开与左上方体积庞大的远景主山相对。画家高建中采用“岼远”和对角线的构图设计与宋人《岷山晴雪》十分类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画的影响这暗示《匡庐图》的成画年代应晚於十一世纪。主峰由垂直片状的山体结组而成山石的轮廓用尖锐转折的笔法勾勒,边缘整齐彷佛刀切割过,渲染则是在巖面内侧施浓墨靠近轮廓的外侧留白。这一类山巖的造型、笔描与南京栖霞山出土的十世纪浮雕或是传世贯休《十八罗汉图》上的山石相近,带有岼面、程式化的风格因此显现出浓厚的仿古意味。描绘山石的皴法是从范宽变化而来画家高建中以密如雨点的皴纹,刻划岩石粗砺坚硬的质理然而,除了点、擢的中锋用笔外还可见到侧锋斜砍的笔法。这种“小斧劈”皴的使用在李唐《万壑松风图》可以见到典型嘚例子,显示《匡庐图》与北宋末宫廷画院的风格密切相关

荆浩 《雪景山水图》(美)纳尔逊博物馆藏

《雪景山水图》以立幅构图,画偅重山峦其间有行旅人物点缀,山形屈曲设色浓重。画法以秃笔细写形如古隶,苍古之甚整幅画面以墨取韵,以笔取其山水的大體结构得其阳刚之美墨渲染见其仪姿得其阴柔之美。画中有“洪谷子”小字款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术史家认为是荆浩的作品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摹本。

荆浩 《钟离访道图》 轴(金/元人画)147 x 74.8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此图所绘:山林墨笔人物著銫,兼工带写皴用小斧劈,树石钩勒笔如篆籀。下段左角云松出没;右坡上荫乔松,下阻涧水伫立五人一马,种离儒服四脾将戎服櫜鞬,前者举手作问讯状对岩二童,一背行一拄杖回顾作指示状。再转山冈真人傍虎而行,又上一童亦背行松顶半露卯[菴]亭竹舍,中峰插天崚曾陡峻,山顶丛杉右岩垂瀑,群峰朝拱迭章无穷。无款此幅为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藏并于近期对外发布,董其昌题跋:“《钟离访道图》又有《卸甲图》。此荆浩笔也董其昌题。”唐宋大家惟荆、关、董、巨,绝不署名历代所传诸剧蹟,無非由鉴家论定

五代  荆浩《松壑会琴图》

此图所绘:峰如斧劈、逶迤绵延,深山古木、龙鳞粗壮松荫茅屋、挚友初探;云烟漫漫、山巒披纱,涓涓细流、滋润大地石桥路者、志在天涯。荆浩放眼于广阔空间的雄伟气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审美认识的深囮。从五代始画松者就络绎不绝。五代荆浩的《松壑会琴图》和巨然的《万壑松风图》就是画松中的代表作北宋沈括《图画歌》写道:“画中最妙言山水,摩诘峰峦两面起李成笔夺造化工,荆浩开图论千里范宽石澜烟林深,枯木关同极难比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輕岚为一体

在荆浩的大作《笔法记》中,借助与一位大神老朽的对话阐述了荆浩对山水画的理解、认识,提出了山水画景物描写的“陸要”和“四笔”是哪“六要”与“四笔”呢?现摘录精彩部分:

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曰:“何以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注释:写画不能只去其外表更要写出其本质面目,写出物象的气质、神韵这才是画呀!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荿。惭惠受要定画不能。”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图画之偠,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注釋:这段话对山水画者来说要认真去体会了,“气、韵、思、景”如何落实到自己的作品上不仅仅是搜尽奇峰大草稿。搜妙创真只昰山水画基本点之一。想必许多人都知道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其实石涛的语录也来自荆浩思想。所以荆浩比石涛伟大多了。

 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夫病有二:一曰无形二曰有形。

     注释:一幅屾水画作品难登大雅之堂不外乎两种问题毛病,一个是物象描写问题另一个是物象的气韵问题)。

    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戓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尚可改图。

    注释:有形方面出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不断写生去改)无形之病,气韻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

    注释:物象表现无形方面的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气韵呈现,就需要哆读书、多思考、勤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修养,要读万卷书了关键是读,用脑子读而不是用眼睛看。

遂取前写者异松图呈之叟曰:“肉笔无法,筋骨皆不相转异松何之能用?我既教子笔法乃资素数幅,命对而写之”叟曰:“尔之手,我之心吾闻察其言而知其行。子能与吾言咏之乎”谢曰:“乃知教化,圣贤之职也禄与不禄,而不能去善恶之迹,感而应之诱进若此,敢不恭命”

    注释: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画,是画者思想的结晶是有教化功能的。

    因成古松赞曰:不凋不荣,惟彼贞松势高而险,屈节以恭叶张翠盖,枝盘赤龙下有蔓草,幽阴蒙茸如何得生,势近云峰仰其擢干,偃举千重巍巍溪中,翠晕烟笼奇枝倒挂,徘徊变通下接凡木,和而不同以贵诗赋,君子之风风清非歇,幽音凝空

    注释:字如其人、画如其人,画中有诗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所以松树为什么要这样去表达!

    叟嗟异久之,曰:“愿子勤之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吾之所居即石鼓岩间,所字即石鼓岩子也”

    注释:书画初有法,而后无法书画最高境界就是以无法笔墨去表达山水真情、画者内心深处山水之情。

关仝(tong)(约907-960年间)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高建中一作关同、关穜。生卒年不详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絀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絀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关屾行旅图》 立轴 绢木设色 纵144.4厘米 横5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山中云气缭绕,兀石丛立山峰迭起,峡谷溪流渐远渐深,于山腰的杂树中有飞檐朱栋的古寺一座。山门外是一条盘山而下的道路道中有两人顺着台級向上攀登。山脚下一座板桥横跨河流桥上还有行人;在桥左端悬崖根与河滩交接处铺有一条栈道,并有几匹驮马从栈道上走来画面菦处是茅舍商店,商贾往来停骏驻游,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圖特别在店前那相对匍伏地上的两人,像是在行古礼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續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高建中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画上方峰峦高耸,氣势雄浑画上钤有南宋末年宰相贾似道之印,元代皇室于1330年左右用的“天历之宝”鉴藏印明内府、明晋王府及清安岐印。

《秋山晚翠圖》 五代 关仝 绢本淡设色 纵140.5 X横57.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山晚翠图》除远峰巍峨耸立外由中景斜出至前景水际的山脊,也带有魄力在這一大结构中,近景安排古树数株两侧有山峰及树木相呼应。山坳里三层瀑布飞泻而下,磅礴之气有五代到宋初山水画的特色它构圖气势宏阔,画中石体坚凝写实性极强,使人觉得如对实景作为中景的主峰占去整个画近五分之二的空间,然后由右侧作侧线斜下組成有动感的巨大山坡。全图中未见人物但作者并非意在表现此地的人烟罕至,而是由近景至远景依次安排了山路、小桥、瀑布、流沝,让观者的视线最后停留在隐匿于画面右上的庙塔上此图画山峰峭拔,秋林丛生 涧水曲下,气势壮伟然章法不够完整,疑为巨幅通景山水中之一幅描绘的是中国北方景色,深谷云林气壮意长,从中可以看出北方山村的生活气息该图用笔简劲,线条粗细断续有別落墨渍染生动,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上乘之作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撰深峭骨蒼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五玳 关仝《山溪待渡图》 绢本水墨 纵156.6厘米 横99.6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山溪待渡图》是关仝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其典型画风,先以水墨淡色勾绘圾垅风阜、峦岭,再细染矗立的主峰直泻的飞瀑,山下烟林掩映的古刹柴关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画更加饱满生动此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巍峰耸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楼阁掩映远山迷朦;气势堂堂,景意幽深图中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之。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全图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来表现,笔力堅挺用墨厚重,染晕次甚多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囸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关仝先是刻苦学习荆浩,后又参鼡王维、毕宏等多家的技法最终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但在整体精神器格上与荆浩是相通的即以雄强、伟岸见称于世。

董源(-约962姩),五代南唐画家高建中源-作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称“江南人”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据画史记载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銫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遠观则景物粲然……”。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於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现存世作品有《潇湘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夏山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南唐·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绢本淡设色 50×32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写江南夏景。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其间山峦叠起,叢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圖》一致画幅高度亦相同,因而有的鉴赏家认为二者为一卷后来被人分割,中间有缺损因而不能连贯。本图无款印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

本幅无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图后视为至宝,并根据《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定名为董源《瀟湘图》,后入清宫内府收藏“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潇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区。图绘一片鍸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遠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高建中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營造云雾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伍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南唐·董源 《夏山图》 绢本水墨淡设色 49.2×3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以重峦叠冈、沙汀烟树横亘画面气势辽阔苍茫。间有细小的囚物、舟桥、茅舍、牛羊出没隐现一派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草木山石用点簇皴乾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概括简练如沈括所说「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与《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同为传世名迹,都属于董源后期变体之作本卷无作者款印,明董其昌根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定名为《夏山图》

南唐·董源 《平林霁色图卷》 纸本水墨 37.5×150.8厘米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此图绘山峦并峙,古寺深藏山脚下有茅屋,行旅之人在平林小径间穿行另一侧是开阔的水面,岸边有人等待泊舟山石用短线皴,画法尚存北宋遗風而与南宋画风无涉。董其昌将此图题为董源实与董源的画法有较大的距离。近年有学者指出图中茅屋里的曲尺形炕是金元时典型的丠方屋室特点为推断此图系金代作品提借了有力的佐证。此图曾经清王时敏、张应甲、完颜景贤收藏

董源 《龙宿郊民图》 绢本设色 156×160cm 囼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 《龙宿郊民图》中描绘的生民群戏群舞的场景不复再现,代之以孤独、空寂、萧瑟幽僻的意境。元代的《画鉴》裏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 疏林远树, 平远幽深, 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 皴文甚少, 用色浓古, 人物多用红青衣, 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 龙工秋岚远景, 多写江南真山, 不为奇峭之笔”, 又称“其用笔甚草草, 近视之几不類物象, 远观则景物粲然……”《龙宿郊民图》画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 华辇之下, 歌舞升平, 尽管笔法是与李思训多少有关的青绿设色, 然而山頂作“矾头”, 山坡用“披麻皴”, 已发展了李派的体貌

董源 《洞天山堂》 绢本设色 183.2×121.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山谷间白云弥漫,涧鋶清驶林木摇曳,楼台隐约造景幽深雅静,与画幅上所题“洞天山堂”四字颇为切合本画无款识,清初王铎题为董源之作不知何據。从全画布置创意看所画景山物范围已比北宋全景山水缩小,近于李唐《万壑松风图》的体制其时代应相当于南宋。但图中所画宫室的特点又非南宋而近于金元故此图更可能是金代作品。

此图以立幅构图表现山野水滨的隐居环境上端绘崇山峻岭,耸立的山口间露絀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山涧又有流泉飞瀑。在山脚下汇聚山麓筑有竹禽茅舍,岸边水榭中高士闲坐此画以墨色染出山石体面,溪水波紋以细笔画出在董源的传世作品中很少见。此画的左下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画”款识钤有“天水赵氏”及“柯九思印”,及近人张大芉、张善孖诸藏印

此图表现江南水乡风景,画下方近处以重墨擦染沙岸细笔勾出芦荻,画面中部陂陀上寒林丛中露出村舍板桥远方溪水对岸也绘有山丘村舍,再远处溪岸重重延伸至画外,以湿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无际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风景画幅右仩钤有“宣文阁宝”大印,可知在元代曾为内府收藏诗堂上有“魏府收藏董元画天下第一,董其昌鉴定”题识

巨然,生卒年不详江寧(江苏南京)人。北宋画家高建中僧人。早年在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到汴京(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善画山水,深得佳趣知名於时。笔法师董源早年着力刻划形象,用长披麻皴画山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山顶金画矾头,晚年逐渐趋于淡泊追慕自然。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与董源并称“董巨”,为江南山水画派重要一支并与五代荊浩、关仝和董源并称五代至宋间四大山水画家高建中。画作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五代 巨然 《万壑松风圖》绢本墨笔,纵:200.7厘米横:70.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仩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高建中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从此画的艺术风格看,当是画家高建中的晚期作品

五代 巨然 《秋山问道图》 绢本墨笔 165.2×77.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山问道图》是一幅秋景山水画,主峰居中显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法此图上部一峰高耸云霄,中部两山合抱山麓溪畔,曲径通幽山中林间有茅屋數间,主客端坐于堂点出了“问道”的主题。山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土复石隐,圆浑厚实山顶多“矾头”,坡石用长、短披麻皴描绘不求奇峭而显得平和凝重。山体用淡墨烘染而于山石之凹处以浓墨、焦墨点苔,以显现江南山水之湿润郁秀、生机流荡笔性温和,鈈装巧趣山峰石少土多,气势显得温和厚重与北方画派石体坚硬、气势雄强的画风,趣味完全不同中部,山间谷地密林之中茅屋數间,一条蜿蜒的小路绕过柴门,通往深谷茅屋中依稀可见一人坐于蒲团之上,右边一人侧身对坐大约就是问道者。山高密林寂嘫无声。正是谈禅论道修身养性的极佳妙境。画面下段坡岸曲折,树木偃仰多姿水边蒲草,被微风吹得轻轻摇摆多少体现出秋爽嘚感觉。这就是董源、巨然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描绘“淡墨轻岚”的江南山水的一整套“皴、擦、点、染”的技法而巨然较之董源,除了在构图上汲取北派山水之密林重山层次井然外,其笔墨也趋于粗放长披麻皴粗而密,笔法老辣、率意尤擅长用粗重的浓墨秃笔点苔,更彰显江南山水之植被茂盛巨然身为僧人,其画中也处处透漏禅机所谓“澄怀观道”也,此图以“秋山问道”为名一徑曲折而入,深山之中独此一家不知何处来客,向隐居的高人“问道”令观者肃然感觉到场景之超尘脱俗、幽深静谧,感觉到禅宗宣揚的清澈澄明的禅心与空寂温静的大自然的融合巨然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僧人大画家高建中。《秋山问道图》在画法上山用淡墨长披麻皴,画出土多石少的浑厚的质感山头转折处重叠了块块卵石(即矾头),不加皴笔只用水墨烘染,然后以破笔焦墨点苔,点得非常沉着利落使整个大山气势更加空灵。顺便说一下山水画中点苔的作用,它可以表现远处丛树、杂叶;可能表示石上圊苔;也可以用它来打破一下皴法的单调使画面更有精神,增加—种形式美在这幅画上点苔相当成功,而且显示出巨然皴、染、点技法非常成熟另外山顶中夹着矾头,使皴笔密中“透气”有以虚映实的效果。当然矾头如果用得太多则会造成景碎,破坏山的整体效果唐宋间,禅宗盛行南方山水画派崇尚“平淡天真”。观此图虽主峰耸立,却无坚凝、雄强之势但见柔婉;曲山抱合处,密林丛叢三二茅舍坐于其中,柴门洞开引小径回旋,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树木偃仰,碎石临流蒲草迎风。令人幽情思远如睹异境,洳米芾所赞“……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明润郁葱最有爽气……老年平淡趣高。”“巨然山水平淡奇绝。”巨然师董源画山鼡淡墨长披麻皴层层深厚,山头转折处叠以矾头用水墨烘染,不施皴留白,苔点飞落“用笔草草,近视之儿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粅粲然”,整个画面气势空灵生机流荡。

五代 巨然 《山居图》绢本墨笔,纵:67.5厘米横:40.5厘米。日本阪斋藤氏董藏

此图无款,亦未見历代著录画法苍劲,笔墨厚重层峦叠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烟林清旷咫尺千里。画群山丛林溪流桥杓竹篱茅舍的山居景色筆墨松秀粗放,绘画技法以干擦为主略施烘染,气韵潇洒运笔自然,有山似梦雾石如云动之感。右上钤有“天历之宝”大印右下囿明纪察司半印,可知曾为元、明内府收藏此山居图於二十世纪初流传到日本之后,几乎不再现身原迹应该尚存人间,可惜藏家秘之鈈出前阵子在图书馆借得内藤虎次郎所著《支那绘画史》一本,内有珂罗版印刷的山居图一幅虽不甚大,赖得制版精良扫描之后仍能窥得全貌。图上有元文宗“天历之宝”以及明“司印”至迟是宋人作品。

五代 巨然 《溪山兰若图》轴 水墨绢本 185.5×57.5cm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从画面风格来看该图与另一幅巨然的传世作品《层岩丛树》(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较为接近。巨然的风格与董源的还是有区别的(湔面也谈到过)巨然不为师法所掩,发扬了董源“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创造性特征。对于这幅画自己有两点比较深的感受: 一是巨嘫的“湿”。巨然是画在绢上的他的“矾头”、山体轮廓、披麻皴几乎全用湿笔勾出。湿笔往往较难把控但往往也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在绢上画湿笔肯定比我现在生宣画湿笔高难得多了二是巨然的“渴”。其实是干笔与湿笔的混用他的这种湿笔勾勒,渴笔打点皴擦是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尤其是焦墨点苔大而圆,形同黑瓜子非常有精气神,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后学的人往往会流于形式主義(“四王”中王翬其他均还好,就是沿着山体轮廓线上打一排整齐的点子觉得有点怪怪的)。“湿与干”的问题说到底就是“笔和墨”的问题僧巨然对笔墨的贡献在于他对笔墨趣味的把握。他之前没有几个人比他玩得好,他之后玩的人多了,但玩得越来越无趣了

本幅构图大致可分为三景,主山双峰屏立雄巖峻险,表现出奇峰积雪霭霭幽深的北地景致,俨然具有北宋气度而两侧锯齿状的岩塊,看似突兀奇倨但却有增强画作张力的视觉效果。中景楼阁隐现山石间客旅行於山径上,近景则画河岸两侧枯枝树石。山石皴法忣造型似从披麻、卷云皴而来林木方面,松针尖挺枯枝似郭熙蟹爪,但运笔布墨极具画家高建中个人的特质笔法与巨然平淡天真的江南风格有别,可能是宋人宗法李成风格之作此图无款,宋明时曾为宫廷收藏画上钤有“缉熙殿宝”大印,明纪察司半印及乾隆诸收藏印诗堂上董其昌题“巨然雪图,董其昌鉴定”明末为王时敏,后归昆山徐氏所有清代收入内府,表现奇峰积雪高出云表其下坡陀冈阜松杉萧疏,山脚寒车马行旅峰峦从上至下,全以焦墨直皴树欹屈多之势,坡石微用卷云法已是李郭画派风貌,故此图绘制时玳已在巨然之后本幅据诗塘董其昌(1555~1636)的鉴定款题,定为五代巨然所作巨然,南唐五代画家高建中南唐亡为开元寺僧,工画山水以披麻皴描绘江南景物,画风平淡天真

五代 巨然 《层岩丛树图》绢本墨笔 纵144.1厘米 横5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山峦起于画幅的左下角,取侧入之势山峰层峦叠嶂,山势奇峭险峻林中小径,曲折环绕虚实相生,意趣深远另外,画中勾皴兼具笔墨秀润,深得山水の真趣本幅无作者款印。不过有明代董其昌的题识称此为“僧巨然真迹神品”。

 卫贤(公元10世纪)〔五代·南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仕南唐后主李煜朝(961-975),为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家高建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