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留青冢向独坐黄昏听雨声”的独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
  (1)首句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把”群山万壑”写活了,化静为动。在作者的想象中,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山势若巨龙奔驰,作者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把她写得惊天动地。一个“赴”字,既写出了山势的不凡,还表现出作者对王昭君的感情,在作者心中王昭君是一个英雄。
  (2)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全唐诗》录此诗,最后一句“落”字换作“在”字,请你品评一下用“落”字与用“在”字有何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请就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些简单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偶见&& (明)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①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①玉鞭:马鞭
(1)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共10分)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32.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
33.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山东省北校区高三第一次大单元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①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云南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秋风辞(汉.刘彻)
(注解)秋风辞:汉武帝刘彻晚年时,一年秋天视察河东,与群趁臣泛舟汾河,一边观赏风景,一边设宴饮酒,触景生情,即兴而作。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1)开头两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3分)
(2)诗歌后两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2分)第RB05版:留春
独留青冢向黄昏
&&&&太平湖畔寻苏雪林芳踪,到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了,典型的徽州村落,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格局。河床里裸露的是还算清爽的沙子和鹅卵石的碎块,许是水间隙性地来去冲刷成的吧。&&&&水口而下便是苏氏宗祠,高大而庄严,如今是乡综合文化站。据说苏氏宗祠又名六甲祠、继序堂、显荣公祠,都是和苏氏后人光宗耀祖的事迹有关。有三进,前进门厅为五凤楼式,徽州三雕的精工制作都有体现。第二进墙上有朱熹的“忠孝节义”四个黑漆大字,正堂上曾悬挂“敬教兴学”匾,是当时最高当局为表彰苏氏创办私立学校所赐,第三进保存较为完好。2004年10月,苏氏宗祠与海宁学舍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里的村妇还是纯朴的,听说我们来寻苏雪林,就热心地给指路。走过竹篱笆隔着的一片绿意盎然的菜园,就到了海宁学舍,门也是紧锁的。在同行的桂先生宗革央请下,一位姓王的妇人为我们开了门。我们就这样和苏雪林碰了个正着。&&&&海宁学舍清咸丰年间建,是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三开间两层楼房。大门上方镌刻有“海宁学舍”匾额,两株丹桂适时开着,香气馥郁。而院内有紫薇掩映着窗棂,斜斜地伸展着。屋旁紧靠山川小溪,潺潺流水尽管稀少,但还是能从窗下流过,有声响传出。&&&&王姓妇人说,苏雪林少年时代就在这儿读书。如今隔三岔五的,有游客和学生组团过来参观。所见和我们是一样的,都是与苏雪林有关的照片、书报、研究苏雪林的资料,以及她1998年回乡的情景、登黄山的照片、“太平湖山美水美”的题字。陈列室正中央有个苏雪林的石膏像,两旁有鲜花掩护着。上二楼,楼板动静不小。推开窗户,远处青山隐约而逶迤,左前方有一个叫做凤形山的,埋葬有104岁的苏雪林一缕香魂。&&&&苏雪林先于安徽、北京女子学校就读,曾受业于胡适门下。而据她自己说,文字上受林纾的影响还是很多的。1925年春天,苏雪林从马赛乘邮轮东归。母女相见后,苏雪林答应与未婚夫张宝龄完婚。婚礼在村里是有史以来最隆重而又最奇特的一次。多年以后,苏雪林重回故里,在荆乐堂的婚房前面久久不忍离去,令旁边一干人等也不禁流泪。&&&&盘桓几许,我特意到苏雪林居过的耕礼堂屋子里去看了。有祖孙三代人在住,说是从公家买的,知道是苏家的老屋之一。并且指示给我们看,那一间屋子,苏雪林做女儿时居住过。女主人在做晚饭了,边做边搭理我们。小孙子在一旁调皮,没的稍息。说话间,来了个上年纪的妇人,穿着紫色马甲,牙齿不关风,言语也不清楚,看上去很叫人难受。介绍说,她叫金姑。是苏雪林的侄媳。她听到了,说:“我叫金姑娘,我们家有人从北京来……”屋子女主人插话说,还有从台湾来的,是苏雪林收养的,每年都要来上坟的,坟就在对面的山上。&&&&说话间已经很晚了。回到村口,桂先生到底放不下苏雪林那青茔。我们就一前一后登了那并不高大的凤形山。坟前是肃穆的,左右各有一个石狮,拾水泥台阶而上,正面横头有一块“流芳千古”的石碑,看情形是后来仿制的。右侧是众善堂公墓,左侧是“苏雪林教授之墓”,落款除了男张卫,就是苏氏家族的很多人名,按照辈份年齿依次排列成几行,密密麻麻的。墓坐东朝西,刚好还有细微的余晖过来。其余三面被茂盛的松竹照顾着,流浪的苏雪林,长眠于此。&&&&回去的路上,我疲倦了,似乎有过微微的鼾声,在岭下村与乡亲们的对话依然在耳畔回响。&&&&岭下村大多不姓苏了。苏家人能干的都出去了,偶尔回来看看。来看望苏雪林的人经常有,只是苏雪林对于故乡,是没做过什么的。乡亲们对此没有过奢望,也淡然。而过往匆匆的游客大多说,这个老太婆当年咒骂鲁迅,跟国民党到台湾去了,是个反动派……&&&&其实,苏雪林原本很推崇鲁迅,这在她的《〈阿Q正传〉及鲁迅的创作艺术》一文中展露无遗。如“谁都知道鲁迅是新文学界的老资格,过去十年内曾执过文坛牛耳……”苏雪林对鲁迅的反对,是在鲁迅病逝后的一个月内开始的。而且很多言辞是非理性的、非学术的,非研究讨论型的,很直接,也很率性与过瘾。这些都是与文字水准无关的,所以算不上严肃的批评。再退一步说,她对郭沫若、郁达夫和张资平等等的批评,也都很难说有多高的艺术水准。或许,那种文字更多地带有个人好恶的成分,也作践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岭下村,我来过了。一缕香魂在此安息,那就让她安息下去吧。青山常在,流水无意。&&&&柳拂桥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Copyright (C)
Wuhunew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芜湖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芜湖新闻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经营许可证号:皖ICP备号 皖政新办备06017号
热线电话:+86-553-3832219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留青冢向黄昏
——拜 谒&
或许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凡是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陵园的主人的,他静静地躺在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了,然而他的思想,他的诗文、他的治学之道还在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一代又一代。他就是被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昌黎韩愈,一个在中国历史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一个世人心目中的文学巨擘,大唐泰斗。
对于历史人物的接触认知,后世之人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教科书,或是通过各种典籍的渠道。文艺舞台常常听到一句玩话说是“听着某某的歌长大的”,觉得有点犯晕。作为学子,更可以说,是在先贤的教诲和激励下成长起来的。人们读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道了孔子;读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懂得了屈原;同样,读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认识了韩愈。正是先贤们的思想想光辉的沐浴,才有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进步。
我知道韩愈也是因为学生时期读了他的《师说》,他的《马说》。五十年后,我来到韩园,源于一种文学情结,一种仰慕先贤,崇尚古风的情结。日,我和我的朋友们来到了这块风水宝地。
韩愈的墓祠,位于孟州城西的韩庄村,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距今已有近1200年历史。南濒黄河,北倚太行,独拥中原厚重的地气文脉。
韩园远离城市,偏安一隅。这里听不到汽车的轰鸣,没有成群结队的游人。四围青山,几度夕阳。红尘不到,遗世独立。我们来到陵园的门口,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一种空寂苍茫的感觉油然而生。进得门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面积不小的麦田,黄灿灿的麦穗已到了成熟时节,像是在等待承包农户来收割。园内小径两旁的天竺葵在静静地开着,点点红花给寂静的园陵增添了几分春意。
走过石级,登上“韩文公祠”,可以看见一座座有着唐宋风格的碑楼石碑立在其间,门楣上高悬着“百代文宗”、“文统天下”、“昌黎世家”和“文起八代之衰”等匾额,廊柱上雕刻着名家对联,这是历代后人对墓主恰如其分的赞誉。园内有一尊高大的韩愈塑像,大理石碑座上刻有“韩愈(768—824)”的生卒年份,据悉这是1992年为召开第一届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而立的塑像,看来过去,韩愈墓是没有塑像的。墓内十分简洁,墓道也无石人石兽相陪,可见,这位墓主生前为官清廉,死后也没有享受多么奢侈的待遇。
过飨堂,后面就是寂静的韩愈墓园。墓前院内古柏夹道,遮天蔽日。尤其是两株粗壮苍老的桧柏,树身布满树瘤,枝干扭曲旋转而生,旁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书写的“唐柏双奇”碑记。相传这两株桧柏为唐代栽植,左株高5丈,围1.2丈;右株高4丈,围1.1丈,虽历经千百年的风霜雨雪,至今仍郁郁葱葱,苍劲挺拔,让人称奇。松柏森森,象征着墓主的精神不老,风范长存。
我们凭吊古人,就是仰慕古人的高风亮节。学习古人的忠于国事,怜悯百姓的情怀。学习古人励志笃学,自强不息的精神。韩愈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但他身怀经世之才,一旦有机会,就愿意为国所用。他性格耿直,敢于说真话,在任监察御史的时候他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冒着被罢官杀头的危险,为民请命。表现出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磊落胸怀。韩愈的最大贡献在于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他被贬期间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一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他奖励后学,积极为社会培养人才。他的《师说》一文,就是一篇很有创见的教育论文。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
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常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
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手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肺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外集》,《师说》等等。
拜谒韩园生幽情,大唐曾经多伟人。
文统天下耀百世,日月浩浩柏森森。
同游者,秋思、广成、林香、香草。
时公元二零一三年仲夏。
( 一些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韩愈标准像
&唐宋八大家
《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韩愈和柳宗元,两人虽政见不同,但在文学上有共同的主张。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遗之”。韩愈授教图。
&韩湘子塑像,据考证韩湘子是韩愈第 N 代孙。
这位台湾影视演员也叫韩瑜,应该是韩愈的N+M代孙了。
她在《意难忘》电视剧中有上佳的表现。一并录于此,也是爱屋及乌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到手机才府
王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
& & 王昭君是蜚声史简的历史人物。近两千年来,诗坛大家、史学巨擘乃至老一辈革命家都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其中有杜甫、江淹、王安石、马致远等,在今人中有董必武、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曹禺、吕振羽、翁独健等。文学家选韵赋诗、擘笺觅句,要塑造出一个绮年玉貌的汉朝女子别乡去国、和亲匈奴的形象;史学家则力求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烟雾,钩沉发微,还原那一段尘封土积的历史事实;老一辈革命家则盱衡时局,讴歌那段民族融合的历史佳话。    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自应肯定。汉朝在立国之初,便与匈奴兵戎相见,烽烟蔽日,鼙鼓震空。“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百姓流离,田园丘墟,北方边陲迨无宁岁。    自昭君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1954年在包头汉墓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瓦当残片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秦汉之前,北方少数民族不受中原王朝管辖,“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自呼韩邪归汉开始,边疆王朝才置于中央王朝的领导之下,从而为祖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匈奴因和亲而受到汉文化的浸润和影响。呼韩邪单于为使昭君所生之子立为单于,改父子继承制为兄弟继承制,并在他的继承人称号前加上“为若?”二字。“匈奴谓孝为若?,自呼韩邪单于降后,与汉亲密,见汉帝谥常为孝,慕之。至其子复株累单于以下,皆称若?。”牗《后汉书·南匈奴传》牘在其他生活习俗方面,匈奴也刻意模仿汉朝,从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正是有鉴于此,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才写出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的诗句。  汉朝和亲女子成就的大小,既不在于她才识的高低,也与她容貌的妍媸无关,起决定作用的是汉朝的强弱。若汉朝势力强大,无远弗届,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敬重;若汉朝势衰,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冷落。昭君和亲时,恰值汉强胡弱之时,这便给她的成功带来了契机。    昭君下嫁的呼韩邪单于有一段凄风苦雨的经历:他是老单于的长子,本该由他嗣位,不料变生肘腋,却被右贤王屠耆堂捷足先登,称握衍朐?单于,呼韩邪只得逃往妻父乌禅幕那里避难。握衍朐?单于因暴戾恣睢引起国内不满,乌禅幕乘机拥立呼韩邪为单于,并发兵进攻握衍朐?单于,握衍朐?单于兵败自杀。正当呼韩邪踌躇满志、重整旗鼓之时,又有人觊觎单于宝位,先是“五单于争立”,后有三单于并立,群雄逐鹿,匈奴再次陷入混乱之中。经过一番鏖战,最后只剩下呼韩邪及其兄长郅支单于两人,呼韩邪又在交战中败北,狼狈万状,走投无路,只得皈依汉朝。当汉朝诛杀了他的对手郅支单于时,他“且喜且惧”,“愿婿汉氏以自亲”。此时的呼韩邪势穷力蹙,俯仰由人,事汉则安,背汉则危,他的荣辱兴衰完全在汉朝天子一念之间。    昭君在这种情况下和亲,匈奴举国上下岂敢怠慢?她被尊为“宁胡阏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的论者夸大其词,说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召,去完成汉匈和好的使命,似乎她一身系汉朝之安危、社稷之休戚,只有她才能挽狂澜于既倒,这是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辞!    “环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就昭君个人的遭遇来说,她那和亲的壮举其实是一出悲剧。这是一桩政治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联姻“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昭君不过是汉元帝羁縻匈奴的一个筹码而已。    汉朝一共有9位女子和亲,没有一个是天子之女,不是迫不得已,谁愿远嫁异域?昭君虽然是自愿请行,但那是因为“数岁不得见御”,忿而反抗的一种方式。《西京杂记》说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而无缘得到天子临幸,是耶非耶,众说纷纭。但杜甫、王安石对此笃信不疑,有杜甫“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诗句为证。    昭君从风光旖旎的江南乍到风虐雪饕、气候冱寒的漠北,住穹庐,被旃裘,食畜肉,习俗迥异,语言不通,呼韩邪年龄比她大一倍还多,两人不可能萍水相逢便一见钟情,更何况两人才结缡三年,刚生一子,呼韩邪便一病不起?呼韩邪死,其前妻之子复株累若欲妻之,昭君不肯,“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既然落花无返树之期,逝云无归山之理,昭君只得含泪再醮,再生二女。    后来她的儿子又无辜被杀,丧子之痛使她悲愤难抑。她在匈奴度日如年,以泪洗面,哪里像戏剧中那样光彩照人,风情万种呢?可见,戏剧塑造的是艺术形象,而历史上的王昭君又是另一回事了。
扫描二维码
使用手机访问查看日志更方便。
(C) 2016 Daidaichuanch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代代传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 &
每日: 9:00-21: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马金戈 青冢黄昏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