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济南石碑雕刻机上刻着蒋介石的内容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墓地风水怎么看蒋介石南京自选墓地之谜
  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关闭   重庆莫亚易经风水研究院   全息八字命理预测,阴阳宅风水堪舆、调理,择吉取名.http://www.moya 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蒋介石称王称霸在南京,死后也想葬在南京。他在南京卜选自己百年之后风水宝地的事儿,一直是秘闻级故事。实际上,这在当时确实发生过,不少民国要人、学者的笔记中都有记录。   蒋介石相中紫金山之阳. 在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国父"孙中山的陵寑中山陵与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陵寑孝陵之间,有一座很特别的建筑--正气亭。亭为方亭,重檐飞角,上盖蓝琉璃瓦,花岗石基础,大红立柱,彩绘顶梁,金碧辉煌。
此处即是当年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选中的墓地,因系未来的陵寑地宫(穴位)所在,特筑亭标志。 蒋介石为何相中了位于紫金山之阳的正气亭所在? 原来,此处特别符合蒋介石的"政治需要"。蒋曾对幕僚表示,希望自已百年之后也能安葬在中山陵附近,永远陪伴总理。但墓址的地理位置有讲究,相传当年蒋介石自诩,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高明一点,葬地应高于明孝陵;但不能和孙中山先生相比,墓址应低于中山陵。   "正气亭"所在地正合乎此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京民国建筑》一书中,即采信了这个说法。 正气亭墓地实为风水先生所卜 正气亭所在墓地是如何卜选出来的?孙中山之子孙科撰写的《正气亭记》,用春秋笔法透露出真情. 1946年春,民国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蒋介石率幕僚谒祭中山陵后,觅得一块风水宝地。当时,蒋介石扶杖登山,自紫霞洞西坡爬上层岗,远眺天阙,"喜其山川之胜,林壑之美",嘱在此处建亭,"将与国人共游赏之"。虽然亭记并没有明示此处即为蒋介石的百年归葬处,但在当时明眼人还是能猜出八九分的。   但有另一说法,蒋介石的葬地并非蒋亲自选中,而是风水先生的杰作,由一名来自其浙江奉化溪口老家雪窦寺的名僧太虚相中的。 太虚是蒋家的座上宾。在民国政府迁回南京后,蒋介石刚好60大寿,自觉年岁渐老,遂开始考虑选择一块墓地,以便死后归葬。于是,与蒋家缘分不浅的太虚被请到了南京,秘密执行蒋介石交代的陵寑卜地事宜。   一天,太虚行至现正义亭处眼前一亮:前临清澈见底的紫霞湖,背倚巍峨紫金山,右邻紫霞洞,左毗观音洞,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藏而不露,聚风纳气,乃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太虚向蒋作了推荐,这才有了蒋介石"扶杖登山"一事。
  正气亭原来是"镇气亭"   太虚在进行反复相度之后,正气亭所在位置好是好,也符合蒋介石政治上的卜选要求。但根据传统的风水理论,正气亭所在地附近缺"水"。于是,太虚出了个点子,修补这一风水缺陷。   这种手法也是过去常用的,如清代皇家陵址,便改造过风水堂局:没有案山,就在陵前堆积人工山丘;河水流向不好,便另凿水路。蒋介石是对国学有深厚研究的人,相信了太虚之言。当即安排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的人员,在亭脚下重修紫霞湖,以弥补风水上的缺陷。   为什么未建陵,先筑亭,也并非蒋所谓"与国人共游赏之",而是出于风水考虑。据说是太虚当时建议,为防止龙气外泄,先建亭镇之,以锁定风水。   正气亭正式破土动工时间,是日。当时并没有正式名字,暂称"半山亭"。直到亭子建好了,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园林处处长沈鹏飞专题报告,呈请蒋介石赐题亭额及楹联,"以资点缀,借壮观瞻"。蒋介石很重视,也很认真,亲自命名,并亲笔书写"正气亭"三字。"正"即"镇"也,正气亭即"镇气亭",从亭名可见蒋介石的良苦用心。   蒋介石墓地初定江宁方山   从上面说法来看,不论正气亭所在位置是蒋介石自已选中,还是僧人太虚所相,动机都是一样的,即蒋介石希望死后葬于紫金山,这也是目前海内外最为主流的一种说法。   但另有一种观点,蒋介石当年从重庆回到南京,打算在南京周围卜地是事实,但根本无心葬于紫金山,而是希望百年之后,在与紫金山遥遥相对的方山上建造陵寑。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方山也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当年秦始皇东游镇东南王气,这股"气"即在方山一带。这附近先后有五位帝王陵墓,历史名人王僧辩、韩熙载也都青睐方山,下葬于此。 日,笔者曾请吴承奎先生驾车,赶到方山附近采访,爬坡上山,登高望远,实地勘查了一下蒋介石方山墓地。   这里的僧人便称,蒋介石初选墓地在方山,而不是紫金山,当年不少人都是知道的。经僧人指点,笔者找到了蒋介石方山墓地。其地在方山的东北麓坡地,这个地方如果没有人指点,一般人是不容易找到的,此处现在刚建了竹林。估计不久会立牌,作为一处旅游景点。此地离南朝齐武帝萧赜祭天的天坛遗址不远,附近还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的"曹氏祖茔"。   方山墓地为何选"山之阴" 与紫金山墓地一样,方山墓地也是蒋介石本人来看过的,并由风水先生卜定。.   当时的民国媒体曾公开报道过此事,蒋介石请了方山脚下横岭一个名叫丁福智的村民作领路之人。丁福智后来回忆,1946年秋天,蒋介石一行携风水先生,带罗盘等物来到方山,在方山东北麓坡地勘察地形,选择墓地,当时还做了标记。   当年蒋介石带的"风水先生",还是上面说的蒋家座上宾、雪窦寺僧人太虚。值得注意的是,正气亭所在墓地选在"紫金山之阳",方山墓地却选在方山东北麓坡地的"山之阴"。   从堪舆术上来说,风水宝地一般都选择在山之阳,即山的南坡,而不是山的北坡。在中国帝王陵寑中,只有赵匡胤开创的北宋王朝帝王陵特殊,陵址呈"东高西下"形势,据说是当时风水先生根据"五音利姓说"卜定的。   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赵姓皇帝宜在西方安葬,陵地需要东面高于西边,才能富贵绵长,龙脉不断。即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征地,角姓亦可居之.   蒋介石方山墓地为何选择山之阴?蒋介石羡慕方山风水好的同时,还有政治上的考虑。紫金山与方山,一北一南。蒋介石首选方山,看中的即是方山与紫金山的"亲密关系",选方山是蒋介石想独霸一方,又不失对孙中山的敬意。   蒋介石自称一生追随孙总理,多次公开表示"是中山先生的学生","死后也要做中山先生学生"。孙中山归葬于紫金山,蒋介石一直想着自己的风水宝地该选在哪儿合宜,后经太虚指点,方山进入了蒋介石选陵视线:如果在方山的北坡营建陵墓,正好与中山陵形成"对陵",呈学生面向老师鞠躬的"师生之礼"。   另外还有传言,蒋介石的老家溪口在南方,蒋选方山也有靠近一步之说。   方山与紫金山共用一条"风水线" 实际上,早在1937年之前,蒋介石即注意到了方山,初将墓址首选于方山,并不偶然。   1937年11月,淞沪保卫战失利后,侵华日军立即沿沪宁线,向南京疯狂进攻。为保卫首都南京,蒋介石花巨资在中华门外南郊建了很多地堡、碉堡一类的军事设施,形成一条很长的防线,时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 该防线的地下指挥所就设在方山定林寺(入口离定林寺约100余米,现在游人可以看到)。但后来此防线未能起到军事防御作用,日本人侦破蒋的用意后,避实就虚,绕开方山防线,经南京东汤山攻打中山门,这是后话。   日,侵华日军一举攻陷南京。蒋介石当年曾亲临方山地下指挥所视察。蒋站在定林寺塔前,向北方的紫金山遥望,可以看到中山陵,蒋当时即心仪此地。蒋介石最早萌动墓地首选方山之意,应始于此时。方山与紫金山直线上有30公里之遥。这里的僧人证实,如果天气晴朗,肉眼确实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山陵。更重要的是,两山有一个风水上的承应关系。公元1173年高僧善鉴在方山移址重建定林寺时,寺址定向与紫金山原寺选在一条风水线上的同一个朝向。.   笔者认为,蒋介石当初看中的正是这点。但最后蒋介石却放弃了方山此处自选墓地,这又是为什么?这似乎成了一道谜题。         
历史上的今天:原题:蒋介石南京自选墓地之谜(续篇)上篇聊了蒋介石在南京最初选卜的葬地方山,这篇文章接着此茬继续往下说,看看南京城东和城南两座名山的风水之关系,以及蒋介石选葬地的真正动因。而他1975年在台湾逝世后,至今棺椁未下葬,原来蒋在临终前有口嘱给儿子蒋经国,“要回家”。而海外媒体报道,台湾方面曾与大陆高层接触过,商谈葬回南京。方山墓地为何选“山之阴”与钟山“正气亭”所在墓地一样,方山墓地也是蒋介石本人来看过的,并由风水先生卜定。当时的民国媒体曾公开报道过此事,蒋介石请了方山脚下横岭一个名叫丁福智的村民作领路之人。丁福智后来回忆,1946年秋天,蒋介石一行携风水先生,带罗盘等物来到方山,在方山东北麓坡地勘察地形,选择墓地,当时还做了标记。当年蒋介石带的“风水先生”,还是上面说这的蒋家座上宾,雪窦寺僧人太虚。值得注意的是,正气亭所在墓地选在“紫金山之阳”,方山墓地方山却选在东北麓坡地的“山之阴”。从堪舆术上来说,风水宝地一般都选择在山之阳,即山的南坡,而不是山的北坡。在中国帝王陵寑中,只有赵匡胤开创的北宋王朝帝王陵特殊,陵址呈“东高西下”势式,据说是当时风水先生根据“五音利姓说”卜定的。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赵姓皇帝宜在西方安葬,陵地需要东面高于西边,才能富贵绵长,龙脉不断。即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征地,角姓亦可居之。”图:方山,如今已定为国家地质公园。蒋介石方山墓地为何选择山之阴?蒋介石羡慕方山风水好的同时,还有政治上的考虑。紫金山与紫金山,一北一南。蒋介石首选方山,看中的即是方山与紫金山的“亲密关系”,选方山是蒋介石想独霸一方,又不失对孙中山的敬意。蒋介石自称一生追随孙总理,多次公开表示“是中山先生的学生”,“死后也要做中山先生学生”。孙中山归葬于紫金山,蒋介石一直想着自己的风水宝地该选在哪合宜,后经太虚指点,方山进入了蒋介石选陵视线:如果在方山的北坡营建陵墓,正好与中山陵形成“对陵”,呈学生面向老师鞠躬的“师生之礼”。另外还有传言,蒋介石的老家溪口在南方,蒋选方山也有靠近一步之说。图:紫金山与方山的方位关系图方山与紫金山共用一条“风水线”实际上,早在1937年之前,蒋介石即注意到了方山,初将墓址首选于方山,并不偶然。1937年11月,淞沪保卫战失利后,侵华日军立即沿沪宁线,向南京疯狂进攻。为保卫首都南京,蒋介石花巨资在中华门外南郊建了很多地堡、碉堡一类的军事设施,形成一条很长的防线,时号称“东方马基诺防线”。
该防线的地下指挥所就设在方山定林寺(入口离定林寺约100余米,现在游人可以看到)。但后来此防线未能起到军事防御作用,日本人侦破蒋的用意后,避实就虚,绕开方山防线,经南京东汤山攻打中山门,这是后话。日,侵华日军一举攻陷南京。蒋介石当年曾亲临方山地下指挥所视察。蒋站在定林寺塔前,向北方的紫金山遥望,可以看到中山陵,蒋当时即心仪此地。蒋介石最早萌动墓地首选方山之意,应始于此时。方山与紫金山直线上有30公里之遥。这里的僧人证实,如果天气晴朗,肉眼确实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山陵。更重要的是,两山有一个风水上的承应关系。公元1173年高僧善鉴在方山移址重建定林寺时,寺址定向与紫金山原寺选在一条风水线上的同一个朝向。笔者认为,蒋介石当初看中的正是这点。但最后蒋介石却放弃了方山此处自选墓地,这又是为什么?这似乎成了一道谜题。据说择好墓地后,有一次蒋介石站在方山北坡向北望,以前还能看得很清楚的中山陵却消失了,仅是若隐若现(笔者前去勘查时是晴天,未看不到紫金山,恐由于空气污染)。蒋介石觉得这样不好,不能与孙中山相依终古,才决定将墓址改定在紫金山。图:紫金山(钟山)中山陵慕紫金山“王气”弃用方山但笔者推测,蒋介石放弃方山墓地,应该是另外的理由。方山离紫金山确实太远了,构不成对紫金山的“朝拜”格局。更重要的是,方山的“王气”经秦始皇早年的一番折腾,早就衰弱了,这也是为何金陵自古都是短命王朝的迷信说法之一。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因为“国父”葬在紫金山,在朱元璋把陵寑选于紫金山,风水旺过一次之后,六百年后又一次“王气十足”,兴盛了起来,到紫金山朝拜观光者不绝。如果蒋介石把陵寑选在方山,生前沾上孙中山光芒的蒋,死后就得不到“国父”的庇护了。所以,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生前在美国时曾向外界证实,“蒋公生前有遗愿,回大陆,葬紫金山。”日,蒋介石病逝于台湾,终未能葬紫金山。蒋介石逝世不久即传出,蒋临终前授儿子蒋经国口嘱,特别交代:自己死后棺木不要下葬,暂时安放在台湾桃园县的慈湖,等将来国民党“统一大陆”后“回家”。后来公开的蒋经国守灵日记证实了此事。在《守父灵一月记》中日这一天写道:“处理治丧有关事宜,请示母亲后,决定暂厝父亲之灵于慈湖,以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以达成父亲之心愿。”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论是紫金山“王气”,还是方山的“风水”,蒋介石的愿望均不可能得到的。蒋介石归葬大陆,成了一桩历史遗憾。据海外媒体报道,在李登辉当了“总统”后,蒋家曾请人与中共高层秘密接触商谈,希望能将蒋的灵柩移回南京,了却蒋的生前遗愿,但遭到了台湾方面的抵制。蒋介石以后会不会“回家”?只有历史来回答了,目前还不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称呼:梁力平OICQ:***邮箱:***性别:***所在地区:
五年游记(八)(梁力平)
应邀游览南京城
&&& 南京·古名金陵,地处长江下游依山临水。从公元472年筑诚至今已历尽二千四百年沧桑,历史上曾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四十年前我曾到过南京,在鼓楼·新街口等十分热闹的城区参观过。那次我还游览了中山陵、登上灵谷塔顶层观光。2003年9月上旬应耀华及亲民之邀,我们一行六人于6日来到南京。借宿耀华此女之家。
&&&&&&&&&&&&&&&&&&&&
参观总统府
&& 7日,见群陪同我们去长江路参观总统府。总统府建筑群始建于明初,称汉王府。清朝为两江总督署,所辖范围为现今的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及上海市。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兴建了天朝宫殿。日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7年蒋介石在这里成立国民政府。日南京解放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中外游人参观。我们在总统府内游览,因范围大、展品多,只能“走马观花”。中餐由建群招待。
&&&&&&&&&&&&&&&&&&&&&&
&& “夫子庙及秦淮风光”是我国最佳旅游景点之一。据说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诚中,故名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夫子庙是孔庙的俗称,原来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公元1034年,位于秦淮河北岸贡院西街。1985年修复现今夫子庙建筑群及周围的茶社、酒楼、店铺等建筑都仿似明清风格。与夫子庙隔河不远的“媚香楼”,是古时江南名妓李香君的故居。古典戏剧“桃花扇”里所描写的“梨花似雪草如烟,春花淮河西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李香君是戏中主角,传说实有其人。
参观中华门
&& “中华门”地处夫子庙及秦淮河风光之南,为明朝都成南门,是南京城中最雄伟的一座,也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瓮城。城门规模宏大,设计巧妙,结构复杂,共有四道卷门、三道瓮城,此外还有27个藏兵洞,并有马道可骑马登城,在我国城门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9月8日下午1时,我们去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途中,我站在宽敞的秦淮河南边,向北仰望这座高大城门时,思索进攻者首先受到河水阻挡,能过这道关卡再用云梯攻破,确是何等不易!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管城门如何坚固,终有被攻破之日。
参观雨花台
&& 雨花台烈士陵园距中华门不远,我们因交通路线生疏,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达到陵园北大门前。下午2点进入北大门,雨花台因传说落花如雨儿得名。国民党统治时,曾在此杀害了十多万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解放后,雨花台建成全国最大的烈士陵园。陵园四周环山,有狭长的雨花湖水相伴,环境风光十分优美,这里已成为集革命传统教育、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名胜景区。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了烈士群雕、烈士纪念碑、倒影池、烈士纪念馆,即“雨花台风景区”中轴线上的几处景点。在烈士纪念馆二楼展厅中,有一位烈士引起我们的注意,长群中学师范科毕业,1932年在雨花台就义。可以肯定他是我们三甲梁氏家族的人。
游览鸡鸣寺
&&&9月9日上午,我和腊森与曾经在北京工作过的好友邹旭,及他老伴王凤岐相约,同去玄武湖公园游玩。四十年前留有长辫、面貌清秀的女青年王凤岐,而今已变成矮小的老妇。不过她性格直爽、精明能干且十分热情。
&&& 因为玄武湖中的景点正在装修,对游人暂不开放。我们只乘电瓶车沿长12公里的湖边绕行一周,从湖边遥望玄武湖的景色。其后来到解放门城墙之南、南京市政府之西的“鸡鸣寺”。
&&& 鸡鸣寺是江南最大的尼庵,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地处小山之上的这座古寺,建筑物不算很多,但有小巧玲珑之感。从寺门外观之,山上寺区西侧的七层宝塔,显得最为雄伟,其上六层的屋檐似角状上桡,塔形优美。只可惜塔前的门紧闭着,我们无法从那里登高望远。宝塔东边有一座大殿,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在值全寺数十位尼僧站在殿堂之中齐声背诵经文。大殿西边有一栋平房,平房南端一间十多平米的室内,壁上布满了数以千计已故人的一寸半身照片。这些作古者的子孙们,在每年清明节时,便来此悼念和敬拜他们的长辈。原来王凤岐已故母亲的坟墓,多年前在基建工程中被挖掉,棺木不知去向。为此她们兄弟姐妹在鸡鸣寺为其母亲买到方寸壁面,布像设立灵位。此次我和腊森跟随凤岐入室,当她和邹旭对母亲遗像下跪三拜之后,我见腊森也主动上前行跪拜之礼。而我急中生计,对王凤岐说,让我行三鞠躬礼。离开鸡鸣寺,各回住处。
登上紫金山
&& 日在南京,对我来说是初登紫金山,重游中山陵的一天。其他同行者大多数是第一次去那里游览。
&&& 这天上午阴天有时有小雨,我们一行七人,来到紫金山脚下西边是入口处。再往上行一段,可乘索道直达紫金山。但因索道设备陈旧,不够安全,加之票价又高,大家认为反正是游玩,决定不乘索道,选择徒步登山。当时天上飘着毛毛细雨,大家仍以愉快的心情坚持前进。运气不错,天气转晴。
&&& 途中小圆圆走不动时,我们对她又哄又骗,说他表现好,山顶就在前面。有时大家分别背她一段。不到一小时,我们便登上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紫金山天文台。
&&& 在录像厅观看有关天文科学录像片,参观露天存放在那里的古代天文仪器及室内巨大的现代天文望远镜后,我们登上了天文台宽敞的平台。从那里可以观赏四周远处的山水风光、高楼大厦等建筑。
&&& 然后按来时的那条原路返回到山脚下的入口处。我们沿着太平路南步行东走,过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大国画家何香凝墓,从中山植物园穿过,朝着中山陵继续前行。达到中山陵时已是下午2点。
&&&&&&&&&&&&&&&&&&&& 游览中山陵
&& 南京中山陵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地处东郊钟山、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是我国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
&&& 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北往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走过广场和石坊后,是长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门上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是中山先生手迹。再进为碑亭,一块高约6米的石碑上刻着“中华民国十八年元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中山先生于此”的鎏金大字。过碑亭即为石阶,分8段共392级。
&&& 登如此多的石阶相当艰难。
&&& 祭堂有三个拱门,代表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祭堂正中,为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坐像,四周雕刻着他的业绩。祭堂四壁石墙上刻有他书写的建国大纲,以及总理遗嘱。
&&& 我读小学期间,每个星期一上午周会,全校师生集中在礼堂,集体背诵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其目的在于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团结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门内为钟形墓室,中央有一直径4米、深5米的圆形大理石圆穴。孙中山的灵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圆穴中。来此瞻仰者可围绕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全世界华人敬仰。
&&& 9月10日下午4点30分,我们离开了中山陵。
&&& 9月11日,我们一行八人离开南京,前往普陀山。
日期: 13:27:29蒋介石大陆自选墓地之谜
00:00  来源:《风水三千年》  作者:倪方六  共有评论条
&&&&在南京东郊钟山南麓,“国父”孙中山的陵]中山陵与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陵]孝陵之间,有一座很特别的建筑――正气亭。亭为方亭,重檐飞角,上盖蓝琉璃瓦,花岗石基础,大红立柱,彩绘顶梁,金碧辉煌。
&&&&人们都说,此处是当年蒋介石选中的墓地,因系未来的陵]地宫(穴位)所在,特筑亭标志。
&&&&此处真是蒋介石选中的墓地?
&&&&中山陵园管理局的文物专家称,确有此事。蒋介石曾对幕僚表示,希望自己百年之后也能安葬在中山陵附近,永远陪伴总理。但墓址的地理位置很讲究,相传当年蒋介石自诩,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高明一点,这里应高于明孝陵;但不能和孙中山先生相比,此址应低于中山陵。“正气亭”所在地正合乎此标准。很权威的《南京民国建筑》一书,即有相关的文字说明。
&&&&风水先生的杰作
&&&&由孙科撰写的&《正气亭记》透露,此处为1946年春民国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后,蒋介石率幕僚祭中山陵时觅得的一块风水宝地。当时,蒋介石扶杖登山,自紫霞洞西坡爬上层岗,远眺天阙,“喜其山川之胜,林壑之美”,嘱在此处建亭,“将与国人共游赏之”。亭记并没有明示此处即为蒋介石的百年归葬处。
&&&&但,另有一说法,蒋介石的归葬地并非蒋亲自选中,而是风水先生的杰作,由一名来自其浙江奉化溪口老家雪窦寺的名僧太虚相中的,太虚系蒋家的座上宾。在民国政府迁回南京后,蒋介石刚好是60大寿,自觉年岁渐老,遂开始考虑选择一块墓地,以便死后归葬。于是,与蒋家缘分不浅的太虚被请到了南京,秘密执行蒋介石交代的陵]卜地事宜。一天,太虚行至现正气亭处眼前一亮:前临清澈见底的紫霞湖,背倚巍峨钟山,右邻紫霞洞,左毗观音洞,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藏而不露,聚风纳气,乃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太虚向蒋作了推荐,这才有了蒋介石“扶杖登山”一事。
&&&&由于正气亭所在地缺&“水”,蒋相信太虚之言,在亭脚下重修紫霞湖,以弥补风水上的缺陷。而为什么要在此筑亭,也并非蒋所谓“与国人共游赏之”,而是出于风水考虑。据说是太虚当时建议,为防止龙气外泄,先建亭镇之,以锁定风水。正气亭正式破土动工时间是日。当时并没有正式名字,暂称“半山亭”。直到亭子建好了,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园林处处长沈鹏飞专题报告,呈请蒋介石赐题亭额及楹联,“以资点缀,借壮观瞻”。蒋介石很重视,也很认真,亲自命名,并亲笔书写“正气亭”三字。“正”即“镇”也,从亭名可见蒋介石的良苦用心。
&&&&从上面说法来看,不论正气亭所在位置是蒋介石自己选中,还是僧人太虚所相,观点都是一样的,即蒋介石希望死后葬于钟山(紫金山),这也是目前海内外最为主流的一种说法。
&&&&本意方山上建造陵寝
&&&&但另有一种观点,蒋介石当年从重庆回到南京,打算在南京周围卜地是事实,但根本无心葬于钟山,而是希望百年之后,在与钟山遥遥相对的方山上建造陵]。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情?
&&&&南京旧称金陵,自古即是一块虎踞龙盘的帝王州,四周名山甚多,方山即是其中一座。因外形四方,似天印,又称天印山。最早出名是因为秦始皇,《景定建康志》记载,秦始皇时,有善望气的道士称,“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于是秦始皇东游“以厌当之”,即阻断秦淮河水流向,以坏金陵风水(秦淮河名即因秦始皇而来)。而“帝王气”聚方山,秦始皇选择凿方山“断其气”。可见,方山自古即是风水宝地和佛教胜地。有记载可查的是,先后有五位帝王及历史名人王僧辫、韩熙载葬于方山。当年清乾隆皇帝南巡经方山时,曾赋诗赞称“方阜常栖隐者流,秦淮经下水悠悠”。
&&&&日,笔者去方山附近采访时,顺道去实地查证了一下蒋介石方山自选墓地。这里的僧人称,蒋介石自选墓地在方山,而不是钟山,当年不少人都是知道的。当时媒体曾公开报道过,蒋请了方山脚下横岭一个名叫丁福智的村民作领路之人,丁称,1946年秋天,蒋介石一行携风水先生,带罗盘等物曾来方山,在方山东北麓坡地勘察地形,选择墓地,当时还做了适当标志。当年蒋介石带的“风水先生”,就是蒋家座上宾雪窦寺僧人太虚。
&&&&蒋介石墓地为何选择方山北坡?原来,蒋介石羡慕方山风水好的同时,还有政治上的考虑。钟山与方山,一北一南。蒋介石首选方山,看中的即是方山与钟山的“亲密关系”,喻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一种敬意。
&&&&蒋介石称一生追随孙总理,多次公开表示“是中山先生的学生”,“死后也要做中山先生学生”。孙中山归葬于钟山后,蒋介石一直想着自己的风水宝地该选在哪合宜。后经太虚指点,方山进入了蒋介石选陵视线:如果在方山的北坡营建陵墓,正好与中山陵形成“对陵”,呈学生面向老师鞠躬的“师生之礼”。另外还有传言,蒋介石的老家溪口在南方,蒋选方山也有靠近一步之说。
&&&&方山与钟山共有一个风水线
&&&&实际上,早在1937年之前,蒋介石即注意到了方山,将墓址首选于方山,并不偶然。
&&&&1937年11月,淞沪保卫战失利后,侵华日军立即沿沪宁线,向南京疯狂进攻。为保卫首都南京,蒋介石花巨资在中华门外南郊建了很多地堡、碉堡一类的军事设施,形成一条很长的防线,时号称“东方马基诺防线”。该防线的地下指挥所就设在方山定林寺(入口离定林寺约100余米,现在可以看到)。但后来此防线未能起到军事防御作用,日本人侦破蒋的用意后,避实就虚,绕开方山防线,经南京东汤山攻打中山门。日,一举攻陷南京。蒋介石当年曾亲临方山地下指挥所视察。蒋站在定林寺塔前,向北方的钟山遥望,可以看到中山陵,蒋当时即心仪此地。蒋介石最早萌动墓地首选方山之意,应始于此时。
&&&&方山与钟山直线上有30公里之遥。这里的僧人证实,如果天气晴朗,肉眼确实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山陵。更重要的是,两山有一个风水上的承应关系。公元1173年高僧善鉴在方山移址重建定林寺时,寺址定向与钟山原寺选在一条风水线上的同一个朝向,我想蒋介石看中的正是这点。但最后蒋介石却放弃了方山此处自选墓地,这又是为什么?这似乎成了一道谜题。
&&&&据说择好墓地后,有一次蒋介石站在方山北坡向北望,以前还能看得很清楚的中山陵却消失了,仅是若隐若现。蒋介石觉得这样不好,不能与孙中山相依终古,才决定将墓址改定在钟山。
&&&&但笔者推测,这是表面上的理由。方山离钟山确实太远了,方山的“王气”经秦始皇一折腾,早就衰弱了,这也是为何金陵自古都是短命王朝的迷信说法。而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因为“国父”葬在钟山,在朱元璋把陵]选于钟山旺过一次之后,六百年后又一次“王气十足”,兴盛了起来,到钟山朝拜观光者不绝。所以,如果蒋介石把陵]选在方山,生前沾上孙中山光芒的蒋,死后就得不到“国父”的庇护了。所以,蒋的夫人宋美龄在美国时曾向外界证实,“蒋公生前有遗愿,回大陆,葬钟山。”
&&&&日,蒋介石病逝于台湾,终未能“葬钟山”。蒋介石逝世不久即传出,蒋临终前授儿子蒋经国口嘱,自己死后棺木不要下葬,暂时安放在台湾桃园县的慈湖,等将来国民党“统一大陆”后“回家”。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论是钟山“王气”,还是方山的“风水”,蒋均不可能得到的。蒋介石归葬大陆,成了一桩历史遗憾。据说,在李登辉当了“台湾总统”后,蒋家曾请人与中共高层秘密接触,希望将蒋的灵柩移回南京,了却蒋的生前遗愿,但遭到了台湾方面的抵制。蒋介石以后会不会“回家”?只有历史来回答了!
&&&&(摘自《风水三千年》倪方六)□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往期期刊:
--请选择--
地址:山东青岛太平路33号电话:6 编采:2 广告:6 发行:5电子邮箱: 邮编:266001Copyright @. 读报参考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化石碑雕刻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