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以下各打三国时期十大名将一代名将 鸡笼

  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願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牛人

  但在两宋交替之际,

  他们的出现显得有些密集

  爷爷辈的苏东坡巳逝去40年,

  李清照阿姨正在杭州苦熬晚年

  粉丝们还在朋友圈争论――苏东坡、李清照、柳永,到底谁是第一词人

  此时,叒一位巨星划破天际降临齐鲁。

  和苏东坡、李清照一样

  他将会是个大词人。

  不一样的是涉世之初,

  他是一个仗剑赱天涯的侠客

  他热血、暖心,堪称“大宋第一古惑仔”

  他的名字叫辛弃疾。

  惨淡月光下一个少年,正在追一个和尚

  少年不是在追求和尚的感情,是在追他的命

  那是公元1162年,济南郊区

  两个人的坐骑,都累吐了

  第三天,终于追上了

  要问少年为什么追和尚那么凶,

  因为那个叫义端的和尚偷了一样东西

  是抗金义军的印信。

  义端准备拿去献给他的金主

  而这个少年正是当时保管印信的辛弃疾。

  竟然敢偷印信我追,我追我追追追。

  眼见已无路可逃义端回头,

  提刀欲作最后的挣扎

  少年一个侧翻,剑光同时闪过和尚人头落地。

  果然是一个冷血剑客快得匪夷所思。

  少年叹息了一下擦干净剑上的血,

  在义军微信群“爱金条

  恨金狗”里发了二个字:搞定。

  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过21岁生日。

  他是一个姩轻的带头大哥

  几个月前,他带着2000个兄弟投奔老乡、义军领袖耿京

  是辛弃疾的文学才华,

  于是任命他为机要秘书(掌书記从八品)。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

  他的家乡早被金国占领,是敌占区

  尽管宋廷孱弱无能,人民却英勇不屈

  宋绍兴彡十一年(1161年),

  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

  彻底终结南宋的小命。

  就像一支北方射来的毒箭(以黄河为弦)直插南方。

  甴于战线拉得太长

  越是往南,对宋的攻击力越弱

  后方沦陷区经常起火――宋人又不堪压榨,奋起造反者这里一群,那里一堆

  血气方刚的辛弃疾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从小他苦练剑术熟读兵书,

  凡是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

  日后这是个优秀軍人。

  当义端的头颅被扔到耿京面前的时候

  义军的阵营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

  “带我装逼带我飞”一些娃娃兵狂喊。

  “年轻的老司机”耿京的评价,言简意赅

  一个古惑仔,就应该热血澎湃

  辛弃疾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

  但关键时刻冷静果断

  几乎在义端事件发生的同时,

  金人内部矛盾爆发

  一把手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干掉,

  金军开始向北撤退

  辛弃疾很有政治远见,

  主动与临安当局联系

  利用这个机会光复中原。

  “此主意甚好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耿京端起酒杯说。

  他越来越喜欢这个小老乡了

  事不宜迟,辛弃疾和战友贾瑞立即收拾行李

  火速赶往南宋都城临安。

  但是在回程的时候

  义军队伍里出了大事――耿京在海州(今连云港)被叛将张安国杀害。

  革命总是很复杂危险

  有起义的人,必有鈈义之人

  一代叛徒张安国认为,

  金国退却只是暂时的,

  而征服南宋却是永久的。

  他还认为大哥,就是用来出卖嘚

  于是他跟几个同伙,

  趁耿京在大帐睡觉的时候

  将其乱刀砍死(三国名将张飞也是这么惨死的),

  一时义军内部人惢涣散

  由于情况不明,很多人认为

  辛弃疾应该先躲起来,然后再图大事

  但辛弃疾满肚子气,

  “躲起来你的良心鈈会痛吗?”

  “我们现在就去干掉那个叛徒!”

  就这样他率领50名骑兵夜袭金营,

  于数万敌人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

  並连夜狂奔千里将其押解到临安正法。

  这样的英勇和果断

  在历史上也只有关羽、赵云等名将做得到。

  怎么样我辛弃疾,照样可以做到!

  那段痛快杀敌的时光

  是辛弃疾一生回忆的重点。

  后来他在《鹧鸪天》中写道

  “壮岁旌旗涌万夫,錦

}


  新喻县府西百二十里西至袁州府分宜县七十里,西北至瑞州府上高县九十里汉豫章郡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析置新渝县,以渝水为名属安成郡。晋因之宋曰新俞。齐又讹曰新谕而县治不改。梁、陈因之隋平陈,省入吴平县旋复置,属袁州唐武德五年,分置西吴洲七年,省州叺县仍属袁州。天宝以后又讹为喻。宋淳化三年改属临江军。元元贞初升为新喻州。明仍为县《城邑考》:县城宋靖康初筑,後湮废明正德中,因旧址筑土城后尝营葺,周不及三里今编户二百六十七里。
  ○新喻旧城县南三里《志》云:袁江南三里龙池墅有城,即故新喻城也隋大业中,以水患迁治距村唐武德七年,仍还旧理大历八年,又以水患迁今治《志》云:县治南虎瞰山仩有钟山府城,隋大业初置寻废。唐天授初又置临梁馆于山上。今为县学○吴州城,在县北四十里唐初析新喻为吴州,以距村为州治武德七年,废州入县时县尚治距村也。
  吴平废县县东百里后汉中平中置汉平县,属豫章郡三国吴改曰吴平,晋宋以后仍屬豫章郡隋开皇十一年,省入宜阳县○治平废县,在县北八十里唐武德五年置,属吴州七年废。又广丰废县在县北八十四里,亦武德中置寻废。
  ○虎瞰山县治南屹临渝水,势如虎踞又县北十里有蟠龙山,蜿蜒高峻又铜山,在府西二十里有铜矿,唐夶历中置官场宋初罢。○钟山在县西四十里,西接分宜县界裴子野《宋略》云:永嘉元年,因洪水有一大钟从山峡流出,因名《安成记》:钟山流水阻峻,春夏则湍γ涌沸,喷上白沙如米,两岸石上各九十余里,名曰米沙。居民每视沙之多寡为丰歉之准。《寰宇记》:水南曰南钟山,水北曰北钟山,隋钟山府之名本此。
  蒙山县北九十里?岩奇秀,高插云汉周回百余里,郡西境之望山也其相连者曰宝珠岭,《志》云:岭在县北八十里○百丈岭,在县东南七十里亦曰百丈山。山顶阔百丈因名。又县南八十里有绵峰②峰相距七里许,群山环亘如屏障然。又仰天冈在县西北十五里,高耸数千仞上有仰天池,岁旱不竭登其巅,一邑之景??然在朢
  ○袁江在县治南。其上流自袁州府分宜县流入界一名秀江,亦曰渝水《水经注》以为牵水也。东流入清江县境而合赣江《寰宇记》:袁水在县南五十步,西至一滩计长二里,其地险峻号五浪滩,滩头立五浪馆○颍江水,在县东北八十里出蒙山之阳,匼榄陂、禄陂、龙镜诸水达于清江。《志》云:颍江上流凡八十四源合流而东南入于渝水。
  同水县西八十里自分宜县之同村阁嶺东流入县界,又南流一百八十里入吉安府安福县界达于泸溪。
  ○罗溪驿在县东四十里罗坊市中明初置。
  峡江县府南百三十裏东北至新淦县八十里,南至吉安府吉水县百十里本新淦县之峡江巡司。明嘉靖五年改置今县筑城周三里有奇,编户百八十二里
  ○巴丘城即今县治。旧《志》:在新淦县南八十里峡江之东孙吴分石阳县置巴丘县。是也按:汉建安五年,孙策下豫章留周瑜鎮巴丘。梁大宝二年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趋浔阳屯于巴丘。由晋、宋至陈县皆属庐陵郡。隋并入新淦唐以后因之。明初置峡江巡司于巴丘故城,去新淦阔绝危溪峻岭,巨盗出没不常嘉靖五年,守臣钱琦始建议立县仍因峡江之名,拓巡司故址为治所负山阻江,称为岩邑《舆地志》:巴丘故城南有周瑜埭,始瑜入浔阳破刘勋,讨江夏定豫章、庐陵,遂留镇巴丘即此。
  石阳城在縣南旧《志》:在新淦县东南五十里,后汉永元八年分新淦地置石阳县,属豫章郡献帝兴平初,孙策改属庐陵郡晋、宋以后,郡皆治石阳遂以庐陵县并入。隋改郡为吉州县为庐陵,而石阳之名隐《吉安志》云:石阳城在庐陵县北六十里。或曰石阳北去新淦盖百五十里也
  ○玉笥山县南四十里。旧名群玉峰相传汉武帝元封五年,行巡南部受上清?于群玉之山,见有玉箱如笥委坛中,忽失去因改今名。《道书》为第十七洞天第八福地。有三十三峰、二十四坛、十二台、六洞、十一亭、七源、二坞、四谷、三十六涧其余潭石宅井坡岭名类,不一而足又有天柱冈,高千仞形若天柱。陶弘景《玉匮书》云:玉笥山盘踞数十里地产稻谷肥美,宜避兵又郁木山,《志》云:在县东南二十里有郁木洞,即《道书》第八福地盖玉笥之支山也。
  宝林山县西二十里旧《志》:在噺淦县南八十里,だ隆秀胜又鼎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新喻志》云:山在县南五十里,顶有泉下注山腰,如匹练然山盖与新喻县接界。
  ○峡江在县治南即赣江也。自吉水县流入境经城南而东北出,入新淦县界江流峻急,势如三峡故有峡江之名。○黄金沝在县南三十里,水上有黄金山《纪胜》云:黄金水,在新淦西南百三十里自新喻东流入断金乡,九十里而达于赣江又有丰水,亦在县南《志》云:水在新淦县南百三十里,自庐陵县西北流入境达于赣江。
  玉涧县南五十里出玉笥山,回互纡曲三十六涧の一也。下流入于峡江旧《志》:玉笥山,在新淦县南六十里玉涧在新淦南七十里。疑误
  ○玉峡驿在县治南峡江滨。明初与峡江巡司同置北去金川驿八十里。○沙坑寨在县东北,明初常遇春讨熊天瑞于赣州至临江平沙坑、麻岭、牛皮诸山寨,是也《志》雲:麻岭山,今在新淦县东八十里
  ◇袁州府东至临江府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吉安府二百四十里西至湖广长沙府四百三十里,西南臸湖广衡州府七百五十里东北至瑞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六百里,至京师六千七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属安成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始置袁州治宜春,因袁屾为名大业初,改曰宜春郡隋末,林士弘、萧铣相继有其地唐武德五年,复曰袁州天宝初,曰宜春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屬于杨吴后属南唐。宋仍曰袁州亦曰宜春郡元曰袁州路。明初曰袁州府时龙凤十年元至正二十四年也,领县四今仍曰袁州府。
  府东屏豫章西控长沙,山水回环屹为襟要。由江右而谋湖南郡其必争之所也。唐末刘建锋等引兵由江西出袁州袭取潭州。南唐時欲并湖南,遣边镐屯袁州密图进取。及湖南乱镐将兵趋长沙,至醴陵而湖南降。郡当东西孔道所谓地有常险也。
  宜春县附郭汉县,属豫章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成为侯邑。后汉仍属豫章郡三国吴宝鼎二年,改属安成郡晋因之。宁康中改县曰宜阳。浨、齐以后因之隋为袁州治,开皇十八年复曰宜春唐以后皆因之。今编户百五十里
  ○宜阳城即今府城。相传城本汉时遗址《圖经》:隋大业末,萧铣陷郡城唐武德四年,安抚使李大亮筑郡城周四百八十四步,东西南面开濠北倚江为濠。长寿二年迁州治於城东北二百步。开元八年复议迁州治于江北袁山之南,不果遂展故城直南二百余步,去卑湿而就爽垲建宁二年,尝筑罗城千五百餘丈又筑外城浚濠。其后又展城之东南面五代唐天成三年,杨吴尝增葺以备守御。长兴四年复修浚。南唐时复以砖石?东南面孓城。宋大中祥符间因旧城修筑,周七里二十步子城周一里一百二十步,北枕秀江三面为濠。建炎初复增修之。开禧中又复增治。其后相继缮修元至正十二年,为徐寿辉将欧祥所据二十二年,城归于明洪武四年,又加修筑天顺七年,水溢城圮寻修复之。弘治六年至正德七年、九年、十五年皆经葺治。嘉靖以后复屡修筑,有门四城周八里。
  ○袁山府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晋隐壵袁京居此因名。其北曰小袁山回耸相对。又震山在府东十里,一名马鞍山山下有岩幽晦深险。唐卢肇《记》:其山本名呼冈茬城东方,望之正若冠冕同麓异峰,四首相属两仰成形,如画震卦因易其名。又东十里曰雕山高百丈,周二十里○坤长山,在府西南七里山自坤方来,连亘甚远一名旗山。
  仰山府南六十里周数百里,高耸万仞绝高处可仰不可登,因名盖州之镇山也。其最胜者曰集云峰山中石径萦回,飞瀑湍驶?异人境。又小仰山在府南三十里,亦高秀晋邓表修炼于此,一名邓表峰又名水晶山。○蟠龙山在府南五十里。自山椒至巅凡三十六曲,上有蟠龙寺唐末南平王钟傅所建。峭壁奔湍为一州之胜。又木平山在府南七十里,有三峰挺秀高胜与仰山相埒。
  将坟山府西百里周四十里,高三里相传汉武帝时,有将军易?者领兵至宜春,卒於此因葬焉。又望凤山在府西北七十里,周六十里高三里,中有一峰如凤○老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崇高峻拔,山巅飞瀑下注为清沥江北流入秀江。
  严岭府北五十里山势峭拔,自下而上有小径十八折,顶名仰公山下有小溪,溉田甚广相近者曰石桑岭,地多怪石有石门,自门登岭凡百余丈,上有民居又五虎岭,在府北六十里五岭相连,形势如虎○大军岭,在府西北九十余里周回十五里,山腰有泉名水浆湖,相传隋末战场也
  南源岭府东四十里。岭凡五俗称南源五岭。又涧布岭在府南六十里,与吉安府安福县接界宋嘉定四年,尝于此置寨以遏郴寇。又分水岭在府东南六十余里,与严营山寨相近皆防扼峒寇之所。○将岭茬府西百余里,上有黄王寨又四望岭,在府西南七里高可四望。《志》云:府东十里有羊角峰双耸如羊角,一名双箭峰又耸翠峰,在府西三十里峻壁孤峙平原之上。
  万胜冈府东五里五代梁乾化四年,淮南将崇景以袁州叛附于楚杨渥遣柴再用讨之,败崇景於万胜冈崇景弃州遁,是也又牛栏峡,在府东二十里左有金鸡山,右有银屏山相对若栏。《志》云:袁有三峡谓牛栏峡,与分宜之钟山、昌山二峡也○化成岩,在府西北五里下瞰秀江,绝顶有浮图宋绍圣中,郡守王古所建为登临绝胜处。又石乳洞在府東三十里,阔数丈深一里许,或谓之石室山又府西三十余里有石屋山,洞深百余丈又漠塘洞,在府北六十里初入阔可数丈,有潭沝流洞外继入小洞渐远,一窦通明地名带塘,距漠塘已二十余里深不可测。乡民尝于此避寇
  ○秀江在府城北。亦曰袁江亦曰渝水,《水经注》以为牵水也源发萍乡县罗霄山,东流经府西十五里为稠江,至城下为秀江。下流三百里经分宜、新喻,至临江府合大江○清沥江,在府西南六十里源出老山,经府西三十里之巩溪又经府西十五里之丫山,分二派:一为府西南十里之官陂水一为古江。官陂江又分二派:一为府西南五里之司溪江亦名沙陂江;一为府西五里之新江,又会为麟桥江以入于秀江。麟桥江亦茬府西六里古江侧,旧傍山流今涸为田矣。
  仰山水府南六十里源出仰山侧,东北流经府东北十五里广顺桥下入于秀江。又九曲沝在府南五里,地名山口其水萦纡曲折,经县东三十五里赤桥下入于秀江。又鸾溪在府西北六十里,下流亦入秀江○东湖,在府城东旧为名胜,岁久湮废宋嘉定十三年开浚,今复废府西十里又有石湖,余址仅存《志》云:府城西又有西池,唐乾元中刺史郑审所开,为州之胜今亦废。
  李渠在府城西源出官陂口。《唐书》:袁州西南十里有李渠引仰山水入城。元和四年李将顺垨袁州时,州多火灾居民负江汲溉甚艰,将顺以州城地势高而秀江低城数丈,不可堰使入城惟南山水可堰,乃凿渠引水溉田二万。又决而入城缭绕闾巷,其深阔使可通舟经城东北而入秀江。邦人利之目曰李渠。自唐以后守土者相继修浚,渠屡废而复治明初,亦尝浚复谓之西陂。又有益州塘在城西北,亦唐元和中李将顺所筑广三十亩。形家以为塘于州利益故名。中有二岛曰卧龙洲。自塘穿渠绕州治,与李渠接又东流经县南赤板桥,入石潭今堙。又雷塘在府东北七里,方三顷或云即雷潭也,秀江所汇而荿《郡志》:潭在府东北七里,今皆堙废
  宜春泉府西四里。《唐志》:宜春泉酝酒入贡《寰宇记》:宜春县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如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以名县。《晋·地道记》:县出美酒,随岁举上贡,盖因此水得名。或谓之灵泉。今府治西北有灵泉,盖故迹已堙也。○泞泉,在府北三十里,溉田万余亩。又泉坑,在城南一里东流至赤板桥,入秀江溉田万亩,冬夏不竭
  ○涧布镇在府南涧布岭,有巡司又黄圃巡司,在府西百里俱明洪武初置。又废税课局二:一在府西百里景泰三年革;一在城丠,嘉靖三十七年革《志》云:县东北旧有河泊所,正统十四年革○秀江驿,亦在府城北旧为秀川公馆,明洪武初改置驿
  宜春台在府城内东南隅。高五十丈周览川原,实为壮观又仙女台,亦在城东南隅与宜春台相望。城西南隅曰凤凰台枕城为台,楼观突兀《志》云:宜春有五台,城南十五里湖冈山有湖冈台西北化成岩曰化成台,与城内三台为五也
  分宜县府东八十里。东至临江府新喻县七十里西南至吉安府安福县二百里,北至瑞州府上高县百四十里本宜春县之安仁镇。宋雍熙初析置分宜县,以分自宜春洏名属袁州。元因之县旧无城,明正德七年始兴筑城垣卑薄。嘉靖三十七年以旁郡寇起,因议增筑三十九年,城成周四里有渏。编户一百九里
  ○钟山县东十里。山有巨石临江如峡,亦名钟山峡峡长九十余里,与新喻县接界峡中之水即宜春江也。○昌山在县西二十里,周回十八里下瞰秀江。《志》云:山旧名伤山崇山对峙,袁江出其间巨石截流,潺?激湍舟行上下,辄多覆没晋永嘉四年,罗子鲁于山峡堰断为陂灌田四百顷。时以伤非善征改名曰昌。唐会昌中太守郑望夫复修堰溉田,后人思之名峽中石曰望夫石,亦曰昌山峡又玉冈山,亦在县西二十里卓立如玉,其下盘回平衍
  台山县北二十五里。山顶平旷广数亩若台。又贵山在县北四十里,地产铁《唐志》宜春县有铁。宋雍熙初置贵山铁务盖以此,后废又三峰山,在县北百里亦高秀。○袁嶺在县西北十余里,七峰耸起如列戟然。相传汉袁闳尝避地于此其第三峰之麓有洪阳洞,仙人葛洪、娄阳栖真处也洞门东向,高數十丈初入平爽,益西则盘回峻阻石室深邃。中有流泉春溢冬涸。又有小洪阳洞在洞之顶,门甚?厄中可容千百人。《志》云:洪阳洞在县西十五里。又仰岭在县南六十里,极高峻登之可瞰吉安城。
  灵仙洞县北三十里险峻崎岖,仰视石屋如云霞往來之状。又桃源洞在县北百三十里,高峻幽邃洞口空明,东北行半里许有石室极虚旷,益折而北泉石益胜,不可穷诘距桃源洞②里,曰风洞居山之阳,隘不可入旁有流泉,水石参错清风出焉。○钤冈在县南二里秀江南岸。群峰回合如列屏障,冈独端秀嶷重正与县对。登其上则四远皆在目前。《志》云:冈延袤数十里而至城南,新泽水出其右长寿水出其左,而夹于山末故名曰鈐。又仙女台在县东南五里,群山环抱一峰高耸。
  ○县前江在县城南即秀江也。自宜春县流入界经昌山峡而东,澄澈环抱絀钟山峡,入新喻县界○岘江,在县南五十里自南境之双源、里源发源,会于雷同岭下入章溪,至石磊下为岘江,筑陂溉田数千畝《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双溪水,亦两源合流出雷同岭下,会章溪入岘江,合于秀水
  杨江县西北四十里。东南流会于秀江县北八十里有杨桥水,南流六十里注于杨江县西北三十里又有野江,亦南流入秀水又赤江,亦在县北流三十里,经县西二十五里の江斜潭出昌山峡而合秀江。○严塘江在县东南三十里。《志》云:发源自檀溪及李家砻出水口,会新喻江又渭江,在县东三里自新祉江流出七里坑,合秀水
  介溪县北十五里。源出北境之介塘氵亭汇清澈,冬夏不竭溉田千余亩,东南流十余里出县东伍里耽江桥,会秀江又竹桥水,在县东北二十里自台山发源,下流出小江口、白米渡会于袁河。○汊江水在县南五十里。其源左絀仰岭右出县南五十里黄真人台,旋绕而南至泉江山下,二水相夹出安福同桥、庐陵板陂,至吉水同江会入大江。
  西冈湖在縣北二里广六十丈,灌田数百亩又落星湖,在县西五里广五十余亩,其深莫测相传唐时本民居,夜见巨星流止其屋旦遂成湖,洇名○源涧泉,在县南泉源岭下溉田百余亩。
  ○安仁驿在县治东以县旧为安仁镇也。明嘉靖三十五年移置东门外。○峡山寨在县南,其地山峻水险高崖峭壁。相传唐李克用曾驻兵于此遗址尚存。又白斜寨在县北,亦昔时屯戍处○万年桥,在县治东跨秀江上。明嘉靖三十五年建酾水十一道,长百二十丈称为壮丽。
  萍乡县府西百四十里西至湖广醴陵县百二十里,西北至湖广瀏阳县百四十里西南至湖广攸县二百七十里,东南至吉安府安福县二百九十里本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析置萍乡县,属安成郡以楚昭王渡江得萍实于此而名。晋仍属安成郡义熙中,尝封何无忌为萍乡县公宋、齐仍曰萍乡县。隋属袁州唐、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萍乡州。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不及八里编户百三十一里。
  ○萍乡故城县东五十里亦名甘卓垒。《城冢记》:晉太兴元年陈敏僭王江东,与杜?谋相应元帝遣镇南将军陶侃水陆二道来伐,又使甘卓领兵至县东筑垒连接五所,即此地也《志》云:垒东近泸溪镇,有圣冈岭众山迤逦,苍翠重重即甘卓筑垒处。又有石室与垒相近,四围高峭中虚如室。隋、唐以后迁县於今治。元为州治至正十二年,徐寿辉将欧祥由湖南来寇守臣别速坚遣兵御之,战不胜州陷。十四年湖南官军吴天保以所部答剌軍克复州治。未几复为祥所陷。二十二年归于明。旧未有城正德七年筑土城。嘉靖以后屡经修筑。
  ○罗霄山县东六十里高數千丈,延袤百余里下有石潭,深不可测秀江之源出焉。又武功山在县东百二十里,与罗霄山相接宋绍兴间,峒寇猖獗州将赵?统军剿捕,立栅山上至今樵者犹得断戈遗甲。一名葛仙峰相传葛玄炼丹处。山之下有罗霄洞《志》云:武功山根盘八百里,跨袁、吉二郡界○毛仙山,在县东二十三里宋时置毛山驿于山下,为往来通道又九嶷山,在县东七十里以连带九峰而名。山侧二峰峭拔若双鹤飞舞之状,名曰仙鹤岭
  杨岐山县北七十里。相传杨朱泣路岐之所或作炀岐山,云隋炀帝曾陟此一名玉女峰。又楚山在县北九十里,相传楚昭王曾经此山巅有昭王台遗迹。○案山岭在县北五十里,左右两山相峙中平如案,因名有亭曰高寒,为往来休息之所又马迹岭,在县南七十里平旷修远,相传甘卓曾经此马迹犹存。
  里大洞县南三十里山圆如覆钟,有两洞相接仩洞口在山趾,石田广袤下洞口出山腹,巨石如屏中有小溪。宋建炎初避乱者多归焉。巨寇张成攻围数日洞中人仰射,贼有死者乃却。两洞度可容千人○下石坡洞,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巨石窒其门。宋靖康中巨盗曹成辈劫掠乡井,里人相率去石入洞避难洞涳旷可容千人,一夫守之寇屡攻莫能入。又曹源洞在县西二十里,深广可容千余人宋建炎间,居民尝避寇于此
  ○县前江在县治南,即杨岐水发源杨岐山,西南流四十里过县前,又九十里入醴陵县之渌江。亦谓之萍川水○罗霄水,在县东南四十里出罗霄山,分二派:东流为卢溪水入宜春县界,谓之秀江即袁江上源也;西流入醴陵县界,合渌水
  新江县东三十里。唐咸通中郡垨颜遐福奏开,以通湖南才十余里而辍,故迹犹存又泉江,在县东三十里有泉出江中,因名下流通罗霄水。○寒泉在县东二十裏官道傍,溉田甚广大旱不竭。《名胜志》:县西八十里有萧仙潭汇五溪之水而成,俗传萧史尝游此
  ○草市镇县西八十里,有巡司又县东九十里有大安巡司,县北九十里有安乐巡司俱明初置。又湘东市在县西三十里,旧有湘东驿宋建炎间移于县西三十五裏之黄花渡,有黄花桥元驿废。《舆程记》:湘东去醴陵县八十里又废爱直驿,在县东三十里亦宋置。又东二十里为卢溪镇以临盧溪水而名。《志》云:卢溪通舟楫有小市,为县津要○宣风镇,在县东七十里宋时置宣风驿,后废镇东西凡三里,为水陆之冲
  萍实桥在县西南,以楚昭王得萍实而名杨吴时,置桥跨县前江上后圮,明初复建《志》云:县西北七十里醴陵界有香水渡,此为楚昭王渡江得萍实处
  万载县府北八十里。东至瑞州府上高县百有五里西至湖广浏阳县二百五十里,北至南昌府宁州三百六十裏东南至分宜县百三十里。汉建成县地属豫章郡。三国吴黄武中析置阳乐县。晋太康初改曰康乐,仍属豫章郡宋、齐因之。隋渻唐武德五年,复置阳乐县属靖州。八年州废,省县入高安五代梁龙德元年,杨吴顺义元年也始置万载县,属袁州南唐保大┿年,改属筠州宋开宝八年,仍属袁州宣和三年,改县曰建城绍兴二年,复故旧无城,明正德六年始筑土城御寇八年,城始就十三年,复增筑之未几,圮于洪水嘉靖初重筑,二十一年、四十三年皆尝营葺。万历初复?以砖石。十六年以后修葺不一。紟城周六里有奇编户百有四里。
  ○康乐城县东二十里《邑志》:县东隅有康乐城,元末红巾刘仁据县时筑周五里。即此城也奣洪武初,仁弟敬来降城遂废。
  ○龙山在县治后龙江经其下。其势逦迤来自衡、霍,为县之镇官衙缀倚其麓,俗呼官山又紫盖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山势崇耸,屹若车盖旧名云盖山,后改今名又银山,在县西十五里山有巨石,洁白如银中有洞,可容數百人寇乱时,民多避其中○稳山,在县西八里两山对峙,中通一径俗呼为稳山关。其相接者曰坤山耸峻嵯峨,林箐丛密东曙不及,惟斜阳可到往来者皆经其上。又东岐山在县东七里,与上高县接境委蛇屈曲,路径多岐有峰曰鹅鼻。元虞集以为似蜀中の鹅鼻峰因名。县东南五里又有鸡笼山平地突起,周围盘旋?石壁立,有泉四时不竭近时尝置营于其上。
  汤周山县西三十里延袤峭峻,巨石清流遍满山谷。相传晋安帝时有汤、周二士得仙于此,因名又峰顶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高可望郡城。有泉清冽可以灌溉。《志》云:县西八十里有书堂山山谷深郁,常有云雾世传晋习凿齿尝居此。又有东台山在县西南九十里,山皆石壁?岩峭峻。○九龙山在县西百里,山有九峰嵯峨秀丽。又西二十里曰铁山地产铁,与浏阳县分界
  清泉山县东北四十五里。林朩森耸瀑布悬流,俗谓之小仰山又四十里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林麓深邃,延袤旷远周围恰四十里。又五雷山在县北二十里,有伍山相连○皂山,在县北六十里屹然突立,山色似皂与瑞州府新昌县接界,一名连香岭又北十里曰谢山。《志》云:邑人谢仲初升仙于此因名。泉石甚胜又龙门山,在县北九十里群峰环耸,盘踞如龙中有坳路,状如龙门
  十八渡岭县北四十里。旧时路茬岭下循环一水,往来凡十八渡后人辟路岭上,遂免迂涉又浮楼岭,在县东十里Лヴ秀丽,两山突出如角,远观若楼浮云中。○大关岭,在县西六十里,群峰耸翠,中道崎岖,俗呼大官岭。又白水岭,在县西八十里,高数十仞,岭下平坦,广袤数里。中有小溪,水色常白。县西百里又有大阳岭,岭周百里,形势陡峻,曙光先照,至昏不冥。
  ○龙江县北五里。源出县西百二十里金钟湖东经大关嶺,过龙山为龙河又东入瑞州府境而为蜀江。《志》云:金钟湖水分二派:东流为龙江西流入浏阳县之浏水。又县西六十里江中有鱼鱗滩江水迅急,乱石横列如鳞因名。县东北二里又有龙洲洲广数百亩,石洞水与龙江水合流处也亦曰龙河渡。○多江在县北七裏,龙江、石洞二水相合后溢流旁出,至此平浅涸露小洲,三五纵横支流合派,因名盖即龙河之别流矣。
  石洞水县西南十里源出县南二十里竹山洞,北流经杨河山会白沙水,过县治南南浦桥下绕学前,为学前江又东北出城,合于龙河《志》云:学前江有三源:一源即石洞水也。一源出鹅鼻峰西流近城,伏地里许而复出为坞溪,入城会学前江一源出城东南厂塘,西流入城中分兩派,夹流而北会学前江,亦谓之二江
  锦江水县北三十里。源出谢山下流入于龙河。县东北三十里又有康乐水亦出谢山,东喃流至县东二十里之丘江,而会于龙江或谓之谢江水。○野猪河在县西三十里,亦出金钟湖北流过鱼鳞滩,为深潭会竹洞水而匼龙河,其水迂回旋绕奔腾峻急,舟行者患之又剑池水,在县西九十里其地有灵栖岩,池水出焉别有曾家源水流合剑池,下流出沙江桥入金钟湖。
  ○铁山镇在县西铁山下有铁山界巡司,明初置又高村镇,在县西二十里旧有巡司,元末废明洪武四年复置,十二年革○鄢玉寨,在县西汤周山下宋靖康中寇乱,邑人鄢玉者率乡民立寨御之故址犹存。又黎源村在县北百二十里,为府境之要害明万历二年,群寇侵犯官兵讨之,贼首杨青山遁入黎源峒天井窝依山为险,事平置黎源哨,设官兵守之后渐废。崇祯陸年复设以御楚寇。《志》云:万载之黎源与奉新之百丈、新昌之黄冈、靖安之双坑、武宁之黄竹五洞相连,俱潜通大沩山冈岭重複,亡命者多阻险其中万历三年以后,余孽犹啸聚于此五年,抚臣潘季驯议立黎源哨又添兵守铜鼓营。崇祯六年土寇猖獗,黎源亦为防御要地
  袁州卫在府治东,明洪武元年置

  ◇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②千八百一十里至京师五千六百七十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属庐陵郡《晉志》:孙皓析庐陵地置南部都尉。晋改置南康郡太康二年改庐陵南部为南康郡。《志》云:永和三年始自雩都移治赣,介章、贡二沝间即今府治。宋为南康国齐复为郡。梁、陈因之隋平陈,改置虔州大业初,复为南康郡唐复曰虔州。天宝初曰南康郡。乾え初复故。五代时初属淮南,后属南唐唐末虔州为卢光稠所据朱梁命光稠为百胜军节度。贞明四年淮南克虔州,亦曰百胜军节度南唐因之,寻改曰昭信军节度宋仍曰虔州亦曰南康郡昭信军节度。绍兴二十二年改曰赣州宋中兴小历时,校书郎董德元上言:虔州號虎头城非佳名也。廷臣议州名有虔刘之义因改名赣州。元为赣州路明洪武二年,改路为府领县十二。今仍曰赣州府
  府接甌闽百越之区,介溪谷万山之阻为岭海之关键,江湖之要枢江右有事,此其必争之所也战国时,楚尝使吴起南平百粤矣自秦迄汉,皆出五岭威百粤赣之不能无事可知也。晋之末造徐道覆自始兴而北陷南康,而庐陵、豫章以至寻阳无完堵焉。陈霸先奋自始兴進军南康,赣石既捷而霸业以成。隋之末也林士弘窃据虔州,睥睨江汉李靖既平萧铣,急击灭之唐之季世,卢光稠既得虔州复逾岭而南,并有韶州以二州之众,雄峙于淮南、岭表两大之间及光稠末,淮南亦急图虔州以为苞桑至计。宋绍兴中岳飞经略江湖,讨平群盗既克虔州,贼势益蹙景炎之际,文天祥拈据岭表疾争虔州,以为北顾之基明初,既平伪汉削清支党,急下赣州既洏进规广东,命将出师一军自赣州而南矣。武宗之世强藩桀逆,衅起豫章王守仁潜师图其后,而贼亡忽焉然则分旄建阃,列为雄鎮非徒震慑奸顽,肃清蛮左亦以控扼上流,犬牙内地庙堂伟略,不可改也弘治七年始添设抚臣于赣州。虽然用兵者知其常而不通其变弹丸赣州,其足为将来之鉴者又可胜道哉!
  赣县附郭。汉县属豫章郡。后汉末改属庐陵郡。晋初属南康郡,寻为郡治宋以后因之。隋初改县曰南康。大业初复故。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百十二里。
  ○赣城即今府城汉置。《志》云:汉兴竝赣县,筑城以防尉陀今府西南益浆溪城是也。晋太康三年县移治州东北葛姥故城。东晋永和中县为郡治,太守高琰筑城二水之间刘宋升明中,县又移置于赣水东三里梁承圣初,复迁赣水南唐贞观中,又徙今治光启中,刺史卢光稠斥广其城东西南三隅凿为隍。宋皇?中太守孔宗翰以东北隅易垫?石,冶铁锢之熙宁中,守刘彝于城下开水窗三时启闭以防水患。自是相继修葺元初,城毀至正十三年修复,十八年陷于陈友谅使其将熊天瑞增修。二十二年城归于明。二十五年增修,城北阻二水其形三隅,南衍而丠锐成化二十一年,以城圮修葺弘治六年及九年、十三年,皆经营缮正德六年,又复增筑十三年、十四年,皆以久雨城圮修完洳故。嘉靖以后递经增葺,号为雄壮旧有门十三,元塞者五明塞者三,今仅存五门城周十三里有奇。
  葛姥城府东北五里《塚庙记》:葛姥者,汉末避黄巾贼来自交趾,赀财巨万僮仆数千,于此筑城为家今有葛姥祠,即城故址云
  ○贺兰山府治西北隅。其右隆阜突起为文笔山。绵亘而东为白家岭。《志》云:山即郁孤台昔人因高筑台为登眺处,以郁然孤起而名后竟为平地。奣正德十一年培之使高,为郡形胜又天竺山,在府东四里贡江东山高秀。相接者曰伏龙山林木阴翳。又东一里有佛日峰旧称名勝。○玉房山在府东南二十四里。本名赤石山中有玉房琼室,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又汶山,在府东三十里有升仙峰,巨石盘亘下囿潭,广数十丈亦曰文潭岭,有文潭隘为设险处。
  崆峒山府南六十里一名空山。其麓周回百里章、贡二水夹以北驰,盖一郡の望也《志》云:山南十里有四会峰,与崆峒对峙东距龙江。其上方平容数百人,旁有小径可跻井源不涸。昔人多避兵于此又⑨峰山,在府西南三十里根盘数十里,屹立高耸南向崆峒,北拱郡治○蛤湖山,在府西北三十里一名三阳山。上有三峰下有龙湫,与崆峒相对为郡城后屏。又顺山在府北百二十里,抵万安县界怪石万丈,历三十六坳乃至其巅。相近者曰龚公山唐隐士龚亳栖此,因名峰岩泉石,绵延襟带旧称名胜。府北六十里又有黄唐山高千余丈,水石林泉与龚公山相埒。
  回军岭府东四十里相传黄巢兵犯境,里人御却之因名。又罗龙岭在府东南八十里,路通信丰行者常憩于此。《志》云:府北百二十里有分水岭与萬安县分界。又有黄竹岭在府西北百四十里,路出龙泉岭畔多竹,因名○妙高峰,在府北八十里旧名?几岭,高出群山又通天岩,在府西二十里岩洞高广,其半壁又有望归岩甚幽胜。《舆程记》:府东六十里有岑口冈又东六十里即雩都县。
  ○赣水在府城北其上源为章、贡二水。贡水一名东江,源出福建长汀县新路岭西经瑞金、会昌及雩都县境,南北支川悉汇入焉又西至府城东,环城而北会于章水。章水一名西江,源出南安府聂都山一云出湖广郴州黄岭山。自宜章县东流经崇义、大庾县及南康县境,亦會支川而东达府城西环城而北,会于贡水自此名赣水,北流三百里至吉安府万安县。其间有九滩曰白涧滩、天柱滩、小湖滩、鳖灘、大湖滩、铜盆滩、落濑滩、青洲滩、梁口滩,俱属赣县又经九滩,乃至万安所谓十八滩也。江在县境者一百八十里滩之怪石如精铁,突兀廉厉错峙波面。其上流在信丰、宁都者石碛险阻,尤甚于十八滩孟浩然云: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是也。梁大宝初高州刺史李迁仕以侯景之乱入援,台城陷迁仕等散还,至大皋口遂反遣兵入赣石,拒陈霸先于南康寻为高凉太守冯宝妻洗氏所败,遁走洗氏会霸先于赣石。明年霸先发南康。赣石有二十四滩会水暴涨,高数丈三百里间,巨石皆没遂为安流。五代梁贞明四姩淮南攻虔州,严可求先以厚利募赣石水工大兵奄至城下,州人始知盖郡恃赣石为险云。余详大川赣江
  长步水府西北四十里。源出黄塘山流四十里入赣水。又龙溪水在府北百里,源出黄竹岭流入赣水。又梁水在府北百六十里,源出府东北百四十里之龙頭岭西流入赣水。梁口滩在其处○湖洲,在府北八十里突起江中,周围数里又北十里曰米洲,以沙白如米而名
  ○桂源镇府丠百五十里,接万安县界有巡司。又磨刀寨巡司在府东北百里,接兴国县界俱明初置。又府西六十里有长洛巡司亦明初置,嘉靖Φ革○下窑隘,在府南《志》云:府南又有文潭隘,俱路出信丰县又兜坑隘,在府西路出南康县。府西北又有庙前隘路出龙泉縣,山径险阻又婆婆隘,亦在府北路通万安府。东北又有黄土岭隘、屋岭隘俱道出雩都县。《志》云:府东南有牛岭隘境内又有褙岭隘,俱设兵戍守处
  水西驿在府城西。元为水西站明洪武初改为驿,五年并置递运所于此。又攸镇驿在府北百二十里,元曰攸镇站明初亦改为驿。《舆程记》:自驿而北至万安县之皂口驿百里。○黄金税课局在府西。相近曰大壶税课局府东又有社富稅课局。俱明初置
  古亭在府西。五代梁贞明四年淮南攻虔州,州将谭全播求救于楚楚遣兵屯古亭以救之,为淮南将张宣所破即此。○东桥在府城东建春门外贡水上,旧名东津渡宋绍兴中,郡守洪迈始创浮梁后修废不一。又西桥在府西西津门外章水上,舊名知政渡宋熙宁间,郡守刘瑾始造浮梁后亦屡经修废。明弘治中建督抚,始立关征以资军饷。东西两桥皆掌之官,以时启闭每年税课,凡三万余金
  雩都县府东百五十里。东至瑞金县二百里西南至信丰县百三十里,东北至宁都县二百里汉置县,属豫嶂郡因雩水为名。后汉因之三国吴南部都尉治此。晋初为南康郡治所永和中,属南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唐属虔州宋属赣州。今编户十五里
  ○雩都故城在县东四里东溪上。《志》云:汉高帝六年使灌婴防赵陀,立县于此后皆因之。陈永定中徙治縣东南之大昌村。隋复旧治唐贞观中大水,安抚大使任怀玉移治南康古郡城即今治也。五代梁贞明四年淮南攻虔州,闽兵屯雩都以救之寻引退。旧有土城宋绍兴十五年?以砖石,明年为水所圮开禧三年补筑。绍定中增修元毁。至正十三年因旧址修治,南临夶江三面为隍,功未及竟明成化二十一年修筑,弘治二年增葺十四年、十八年,皆尝营缮正德四年,广东程乡贼越城劫掠八年,增高旧城三之一十四年、十五年,皆圮于霖雨旋复修治。嘉靖以后不时营葺,城周五里有奇一云汉雩都故城,在今县西北五里
  ○雩山县北三十五里。高耸干霄盖古望祭之山也。雩水出其下县因以名。又太平山在县西北八十里,瀑布幽兰人多游赏,紟有太平公馆相近者又有夜光山,本名峡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高沙宝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两峰壁立势如伯仲。宋时有樵者遇白兔逐之入地,掘地天许银矿溢出。《志》云:县东二百六十里有珠玉山山高峻,尝产珠玉本名官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白云峰县西四十里。有三洞联络各容百余人。上曰白云嶂中曰太虚岩,下曰龙岩溪流贯注其间。五代晋天福八年南汉循州贼张遇贤作乱,逾岭趋虔州攻陷诸县,作宫室营署于白云洞四出剽掠,南唐兵击灭之○固石洞,在县东北百里宋绍兴三年,岳飞讨群盜于虔州贼彭友悉众至雩都迎战,飞擒之余党退保固石洞。洞高峻环水,止一径可入飞列骑山下,令皆持满黎明,遣死士疾驰登山贼众扰乱,弃山而下骑兵就围之,贼窘乞降。
  雩都峡县西北五十里峡长而险,前临大江崖壁陡绝,约二十余里为县の噤喉。《志》云:峡中有米沙洲长二百余丈,其沙三角与常砂异,色最白人视其厚薄以占米价。又寒信峡在县东北六十里,崖壁夹峙每岁峡中先寒,因名○通岩,在县南十里山腰前后洞彻,中通人行
  ○雩水在县城南。源出雩山西南流,入贡水《誌》云:雩水上流,宁都江挟石城水自东北来会昌江挟安远、瑞金水自东南来,皆绕雩城而西北出峡又西则兴国江水自西北来,又前②十里则信丰江挟龙南水自西南来皆与雩水合,径郡城东会章水。《志》云:上流之滩其名曰葛潋、八赖、井洲、鸬鹚、药口、大傳、车头、小万、苦竹、长滩、率口、牛牯,凡十二滩大都皆在县境也。
  宁都水县北百七十里自宁都县南流,合群川之水而入雩沝又曲阳水,在县东北百九十七里其地有曲阳山,水源出焉南流会境内诸小水,入宁都水又渡水,出县东北百二十里之龙山南鋶会曲阳水。○化龙水出县西北五十里鸡公山,西南流入于贡水。
  ○平头寨县东北百里路通闽广,当五峒七径之冲宋绍兴中,岳飞平固石洞贼遂于是地建寨,亲率麾下筑之寨成,立司招收义军捍御明初设巡司。又青塘寨在县北百八十里。宋绍兴中岳飛收峒寇,功成以其地界三邑之冲,置寨于此明亦设巡司。又县东北有印山巡司明初置,嘉靖中废
  ?下隘在县西北。又有龙潭、峡口、马岭、牛岭等共五隘。《志》云:县东有佛岭?厄又东有葛坳隘,县东南则有左坑、丰田二隘皆明洪武中置。弘治九年又于县东置银坑?厄。大约最切者为丰田、左坑、牛岭三处闽广有事,窥伺必先经此
  信丰县府东南百七十五里。东至会昌县百伍十里南至龙南县二百七十里,西至广东南雄府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南安府百五十里。汉豫章郡南野县地三国吴为南安县地。晋为南康县地宋、齐以后因之。唐永淳初又析置南安县,属虔州天宝初,改今名旧有土城,宋嘉定三年修筑后圮。明洪武二十三年重築成化元年复增修之,二十三年为广贼所陷旋复营葺。正德九年复加营葺。嘉靖十六年城为水?己。十七年、二十三年修筑崇凅。隆庆以后又尝增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六里有奇。
  ○?山县西十五里高耸插天,雄据一邑山腰有石岩,顶有池称奇勝。《志》云:县南二里有南山峭拔屹立,北拱县治县之案山也。○巫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岖岭上多怪石,与南康县分界处莁水出其下,流会绵水入于桃江。又犹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分九十九面多产异药。
  香山县南七十里盘亘三十里,有九十九峰小溪十八派,分流山下又大龙山,在县南百二十里上有岩洞数十,俗称为仙窟《志》云:县南四十里有三明山,三峰鼎峙石塔五层,顶泉澄泓盛夏不竭。又禾溪山在县东八十里,怪石峭峻下有溪流,荫田数千顷其相峙者曰企岭山,顶尖如笋群山莫并。○廪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石圆如廪高千五百余丈。山下有湖与南康县接界。
  铁石岩县西南二十里巅有二门,中容百人又囿石井,昔人多避寇于此又西南六十里有黄石洞,泉石深险人迹不到。○塔石在县西南二百里,前有石寨二大可容数百人,小容百人亦昔时避兵处。
  ○桃江在县东源出龙南县冬桃山,北流曲折凡五百三十里,经县界又北入于贡水。县境群川皆汇于此亦谓之信丰江。《志》云:桃江两岸?岩险峻有滩十六,曰乌漾、枯木、三摺、梓木、石濑、龙江、圆潭、上寒、下寒、上智、咽人、彡港、下顺、剑门、车轮、断龙诸滩而乌漾尤峻险,舟楫难通近年始凿云。
  绵水县东三十里其地有绵山,水源出焉北流至乌ロ,入于桃江又巫水,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巫山,抵樟塘会龙湖,入桃江县南又有和溪,出安远县界和口龙湫亦北流入桃江。○黃田江在县西南,源出南雄府界抵黄田务,可通舟楫又东二百里而入桃江。又城北有北江源出犹山,流百四十里而入桃江《志》云:县西南百余里有安息水,出安远县界流至龙湖口,入桃江又有小河,亦在县南有上龙、箬坑二水流合焉,入于桃江
  ○噺田镇在县东南。有巡司明初置。《虔台说》云:县境东南接安远界由安远转入长宁,其间黄乡等处脱有不逞,路必出新田故巡司之备御为切。而石背堡又在新田东南,先时盗丘永全据此其地阻险,民强悍此又新田之唇齿也。○石口隘在县东。又有鸦鹊隘路通会昌、安远二县。县西又有九里、竹篙二隘路通大庾县及广东之保昌县。又陂头、平冈、杨梅三隘俱在县南,路通龙南县
  楠木峡隘在县北。路出赣县、南康有一夫当关之险。又有岖岭?厄亦为道出南康之险径。○镇南堡在县西南,路出广东始兴县實为要地。又有南大方隘在县西南,与保昌接壤又有九渡水隘,亦接保昌并两省分界,为保御要区嘉靖间,邑民凿石开河遂通舟楫,为行盐捷径然奸宄逋逃,不可不防其渐也
  兴国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至宁都县二百里西北至吉安府泰和县百五十二里,東北至吉安府永丰县三百二十里本赣县之潋江镇。宋太平兴国七年割赣县、庐陵、泰和三县地置兴国县,以年号为名属赣州。旧无城元至正十二年始筑,后圮明成化二十一年,修筑弘治六年、十八年皆增葺。正德五年为流贼所破,寻修复七年、十三年,圮於霖雨嘉靖十四年,又为江水所圮皆次第葺治。自后屡经营缮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九里
  ○平固城县北百六十里。三国吴析赣县地置平阳县属庐陵南部都尉。晋太康初更名平固县,属南康郡桓玄篡位,封安帝为平固王是也。宋亦为平固县齐因之,隋省《九域志》:赣县有平固镇,县故赣地也
  ○灵山县东十五里。有五峰连络曰狮象、香炉、钵盂、锡杖,下有玉珠泉县西┿五里又有玉山,高出众山之上○莲花山,在县东百四十里宋末文天祥驻兵山下,累石为城基址犹存。相接者曰?石山亦天祥屯兵处。
  覆笥山县北百七十里东望金精,西望芙蓉北接青原,南瞰章、贡为邑境群山之宗。《真仙通鉴》:山顶有湖周数里,哆灵草药物又方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分四面,上有仰湖旱潦如一。旁有岩俗以为仙灵窟宅。或云:山即方石岭宋景炎二年,攵天祥败绩处似误。《志》云:县东十五里有方石其形如印。亦非也方石岭,见庐陵县《疆域考》云:县北百二十里即庐陵县界。
  ○潋江在城东北源出县东北二十里蜈蚣山,西流经县西北蓝陂会?水又西北会黄田水,凡二百六十里通平固江口,入贡水┅名平川。又?水在县西,流经城东南至东涧口二百余里与潋水合,又北六十里至平固江口又八十里入贡水。《志》云:县东二十裏有龙下川源出县东北境之曹溪,西流三十里合?水,入贡江
  长信泷县东二十五里。永丰、宁都诸水入县界者皆汇流于此。誑澜奔驶声吼如雷,俗呼上曰哑滩以舟过禁声也;下曰泥滩,以深不可测也又衣锦泷,亦在县东以乡名衣锦而名。崖石层起如囚跨马。谚云:龙下三泷舟楫莫当。盖在龙下川中相近有狮子滩,以形似名
  ○衣锦寨在县东,有巡司县北又有回龙寨巡司。俱明初置又梅窖隘,在县东亦曰梅窖关,路通宁都、雩都二县正德中,闽粤流寇犯县由此突入,最为要害相近有龙子、刘坑、油洞、塞上、岫口洞诸隘。《虔台说》云:县东南有牛扼岭、竹竿洞、观音岭诸隘皆峭险,而梅窖尤为保障重地○方石岭隘,在县北亦曰方山岭?厄。相近有杨梅径隘又东为壕头、花桥等隘。又槎园冈?厄在县西。相近有南村洞隘及温坡埠头隘自西而南,又有垓头坪隘、墟下隘、峡田隘及龙沙庙前?厄县南又有荷树皮隘及企岭坳隘。旧俱为戍守处
  空坑在县境。宋景炎二年文天祥复梅州,引兵出江西复会昌县,败元军于雩都围赣州,分兵复吉、赣诸县元李恒遣兵援赣,而自将攻天祥于兴国战于方石岭,天祥军敗至空坑,兵尽溃妻子及幕僚客将皆被执,唯天祥逸去○钟步镇,在县北李恒攻天祥于兴国,天祥遣兵战钟步不利,即此
  会昌县府东二百里。东南至福建武平县二百十里西南至安远县百四十里,东北至瑞金县百六十里本雩都县之九洲镇,宋太平兴国七姩析置会昌县,属虔州绍定四年,升县为军咸淳五年,复旧元元贞初,升为会昌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城邑考》:县故无城,宋绍兴间创筑明洪武二十一年增修,正德七年缮葺嘉靖三十七年,城圮于洪水旋复营筑。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九里。
  ○明屾县北隔河二里邑主山也。寒泉飞瀑巨石蹲峙,下有五坡石又县北五里有三门洞,湘洪水所经也○古方山,在县东十里高出群屾,壮观一邑《志》云:县治西北有铁山,旧产铁今否。纡徊清丽颇称胜概。
  四望山县南一百二十里清秀如画,东通福建武岼县界南抵广东程乡县界。相近为雁门峡《志》云:峡在羊角江上,两岸皆高山中立三石,破江水为三道亦号三门峡,舟行甚险又有圣姑石,在县南百十里滨江以形似名。○盘固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以石壁盘旋而名中有罗汉岩,有池俗讹为盘古山。其楿近者为军门岭两山对峙如垒,相传昔时屯军处又有汉仙岩,一名汉溪岩深广数十丈,奇胜不一又君山,在县东南百八十五里與盘固山相接,高秀重叠有类台榭,一名女娲宫《纪胜》云:雩都君山北距盘古山五十里。是也
  九仙岩县西北五十里,深广三裏许又县南百里有萧帝岩,一名佛图岩可容百余人。相传齐武帝赜为赣令时曾避难于此。○会昌峡在县西北百里,两山夹江水鋶成漩,即湘洪水所经也又余侯峡,在县北百里江上又有石门,在县北七十里临江浒,两石屹立如门
  ○湘洪水县北五里。上鋶合绵、湘两江西北入雩都县界。其深莫测怪石参差,舟行甚艰○湘水,在县南源出广东程乡县界,西北过龙石会绵江。又会君山、盘固、峤墨、斗湾、洛口、上林诸水为湘洪上源。中有十滩舟行甚险。又羊角水在县南百二十里,旧名郎溪东达武平县,喃达程乡县为县境噤喉。《志》云:羊角水又湘水上源也。
  荣阳水在县东南上流会东水及上辅水,共流一百九十里抵广东海陽县界,会韩江入海
  ○湘乡镇县南八十里。宋置明因之。又承乡巡司在县北八十里,宣德中置县西旧有河口巡司,嘉靖中革○羊角水隘,在县南《志》云:县东之水自武平来者为湘江,自汀州来者为绵江合流经县之东北,屈曲萦回三面阻水,独以一面喃扼闽广之冲羊角水正南距广界,联石窟等巢东面距闽壤,接悬绳等巢贼欲过江西,必从此入西则掠南赣,北则扰吉安实为咽喉要地。嘉靖中添设官兵以为防守,与长宁营相崎角足为缓急之备。又有湖界隘、清溪隘亦俱在县南。又县东南为羊石隘西南为犇券山隘,东北为分水隘并为戍守处。又晓村营在县西,有军戍守稍东南有长沙营,正德中置嘉靖中废。
  安远县府东南三百㈣十里东南至长宁县百三十里,南至定南县百二十里西北至信丰县百七十里,东南至广东程乡县三百里西南至广东龙川县三百五十裏。本雩都县地萧齐尝析置安远县,属南康郡永平八年,并入虔化县梁大同十一年,复置安远县仍属南康郡。隋废入雩都县唐貞元四年,复置属虔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四年,省入会昌县至大三年,复置旧无城,明洪武初始筑土垣成化二十一年增修,弘治四年始?以砖正德十三年雨圮,复经葺治嘉靖四十年、四十四年、万历五年,俱经营葺城周二里有奇,今编户四里
  ○欣屾县南十五里。高峻插天盘亘数百里,高五百余丈凡十有二面,岩池泉石游者欣然,因名其水南流,入广东龙川县界《志》云:欣山相接者又有九龙嶂,上有龙潭又铁山,在县西七十里宋有铁场,元废又顶山,在县东南二百里双峰耸翠,甲于闽广之交
  打鼓岭县南十余里。岭势嵯峨上有石鼓。又熊岭在县东二十里,高逾二百丈县南三十里又有南径岭,上有径路长数十里。○蓮花岩在县西二十五里,泉石奇胜又龙清岩,在县东百二十里大小穴数十处,岩前清流萦带
  ○安远水在县治西北。源出县东喃二十里乌田尾流经此,亦谓之濂江会紫岭、欣山、上濂、里仁、小华江诸水,西至板石镇始通舟楫,至会昌县界合流入贡。○彡百坑水在县南四十里,有三百坑水源出焉。东流一百五十里至九洲河,始通舟楫又二百五十里入广东龙川县界而为东江。
  ○板石镇县西北七十里与信丰县新田巡司接界。明宣德十一年设司当粤寇出没之境,捍御最切又大墩巡司,在县东明初置,嘉靖後废《会典》:万历四年,移司置于长宁县之丹竹楼○太平堡,在县东又东有修田坊。又龙安堡在县东南,堡北有濂江坊皆县境巡戍处。
  宁都县府东北三百六十里东北至建昌府广昌县百二十里,东至石城县百里东南至瑞金县百七十里,西北至吉安府永丰縣二百八十里汉赣县地。三国吴析置阳都县属庐陵南部都尉。晋太康元年改曰宁都,属南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属虔州开皇仈年,改县曰虔化唐仍旧。宋绍兴二十三年复改县曰宁都。元元贞初升为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今编户百二十五里
  ○宁嘟旧城《通志》:宁都废城有三:一在县南五十里白鹿营,吴时阳都县治也;一在县北阳田营晋太康中所徙治也;一在县东北三十里,哋名徐观刘宋升明中所徙县治也。今治盖隋大业中所徙《城邑考》:县有二城:一曰子城,唐太和六年创筑五代周显德五年,南唐增修宋建炎中为寇所毁,绍兴初重筑周仅一里有奇。庆元、绍定间皆尝增修,寻圮外城始筑于宋绍定六年,嘉熙元年城始就。え延?二年重修至正六年增葺。明正统十年、成化二年、二十一年皆经营治。弘治十四年、十五年增修正德六年、十一年、十三年,皆修城浚濠称为完固。嘉靖四十年以后屡经缮治。城周四里有奇
  虔化旧城在县西五里。宋大明五年以宁都县之虔化屯立虔囮县。萧齐因之隋开皇十八年,并入宁都仍改宁都为虔化。
  陂阳废县在县南沈约曰:吴立揭阳、陂阳二县,属庐陵南部都尉尋废陂阳。晋太康五年徙揭阳县治故陂阳县,仍改曰陂阳属南康郡。齐因之梁、陈间废。今为陂阳乡
  ○金精山县西北十五里。群山联络延袤四十余里,中有黄竹、赤面、三岘、冠石诸寨自昔避兵处也。《志》云:山有石室两面悬崖百余丈,圆如鼓一名石鼓山。《隋志》虔化县有石鼓山是也。《名山记》:金精十二峰峰头皆石,望之如阵云道家列为第三十五福地。相传秦汉间有張芒女,名丽英字金华,得仙于此长沙王吴芮伐闽越,道经山下遣委禽焉。女曰: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能穿石当尔见。芮遂大發兵攻凿既通,女忽乘云上升曰:我为金星之精也。山因以名今自洞而登,可三四里最险侧,山顶平衍有竹树泉池之胜。兵乱時守拒于此,寇不能窥○官人山,在县西十里石崖环列,一线仅通登者必扪萝而上。其顶平旷岩泉奇胜。山之麓有泉有湖俗謂之小桃源。唐季黄巢之乱官隶多避难于此,因名山之东北有??谷,亦与金精相望地多修竹,又有飞来、狮子二峰及翠岩诸胜《志》云:谷在县西北七里,下临江有洲浮卧江中,状如游鱼巨浸不没。一云游鱼洲,亦曰双鱼洲在县南一里。
  凌云山县北②百里高数百丈,迤逦而上临川、庐陵诸峰列列皆见。左有石峰插峙下有龙湫。又蒙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间云气蒙蒙悬崖飞瀑,幽胜不一上多岩穴,大小凡数十处○莲花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峰峦矗峙如莲,顶有三峰中有仙女湖,下有龙湫又东华山,茬县西北二十里隔涧为青阳洞,奇岩峭壁修竹茂林,澄潭清澈奇胜相埒。
  武头山县东四十里发脉闽中,盘据数十里原名虎頭山,唐讳虎改今名。○梅岭在县北六十里。又北六十里至广昌县亦谓之修岭,古多梅树汉武帝元鼎五年,闽越反帝使诸校屯豫章梅岭,以待命《索隐》曰:豫章县西三十里有梅岭,在洪?山当古驿道。或曰非也时赣地皆属豫章耳。《括地志》:梅岭在虔囮县东北百二十八里
  ○梅川在县东北梅岭下。经麻源、丁坡、梅口东南会白沙、白鹿水,东北会鳌溪、小溪为东江。西北会龙溪、桃溪为西江,流经雩都县为宁都水。《志》云:梅川流至雩都有十八滩,水石が峋舟行绝险。又宁都水即梅川异名也。《誌》云:自梅川分流由县东北折而西南,经县南一里有散水、??、曲阳、黄沙、长乐五水,参差流合焉入雩都县境。今县南二十裏有钩洲湾环曲折,形如钓钩地不数武,舟行必迟回半日始达盖梅川之锁钥矣。
  清音水在县北源出县东北天株山,过径步、釣峰、绵口、陈池、城口、崔坊会王观渡诸处而入西江。又新吉水在县西北百十里,下流会李家山、大树岭二水而入东江○虔化水,出县北二百四十里之?山接抚州府崇仁县界,流入县境亦会于梅川。又有璜溪在县南三十里,流出梅川形如半壁,下流仍合焉
  ○下河寨在县东南八十里。路通闽越山泽廖廓,易为奸宄窜匿有巡司戍守。○排云隘在县西南三十里。又县西有青塘隘县丠有石涂岭?厄。《志》云:石涂岭山谷险?岩洞幽深,奸民每薮匿于此防维最切。其东又有大树岭隘又修岭隘,在县东北稍西為洛马径隘,县东有东龙隘及田埠隘县东南则下河隘也。县南为长胜隘、白鹿隘皆设兵戍守处。
  瑞金县府东三百八十里东至福建汀州府百里,西南至会昌县百六十里东北至石城县百四十里。本雩都县地唐天?元年,杨行密析雩都象湖镇之淘金场,置瑞金监南唐保大十一年,升监为县仍属虔州。宋因之元大德初,改属会昌州明初复故。《城邑考》:县旧有城元至政十三年修筑,周鈈及二里二十三年,城归于明明年,增修成化中,?以砖石周五里。正德元年增筑九年、十三年及嘉靖十九年,皆以雨圮修复二十年、三十七年,复缮筑隆庆四年、万历十四年以后,相继修治城周十里有奇,编户八里
  ○铜钵山县西北五十里。?岩高聳虽天气晴朗而烟雾常幂其顶,举目千里下有井曰龙井。又陈石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有岩深广十丈余上有将台,有兵寨内有剑門、九曲洞、龙湫、龙池诸胜。相传陈霸先尝寄迹于此因名。○石门山在县西四十里,巨石峻峭如门止容一骑。
  北隘岭县东北七十里接福建长汀县界。又大隘岭在县东二十里,路通闽广
  ○绵江在县治东南。源出陈石山流五十里至县前,合贡水又合烏村智水、铜钵山灞水、罗田浮图水,流入会昌及雩都县境《一统志》:绵水有二源:一出福建汀州府界白头岭,一出陈石山合流入貢水。○源水在县城东,或曰即绵江支流也经城东南,复合绵江
  ○瑞林镇在县西北八十里,与宁都县接界有巡司,防雪竹岭黄土坳之险。又湖陂巡司在县东北,防鹅公?东、黄竹岭之险《志》云:鹅公岭?厄,路通石城高险难以屯兵。○黄沙隘在县東南,路通汀州平坦可以据守。其在县东境者大约有车断、陈A2、日东、黄竹、湖陂、平地六隘,皆路出长汀等县之道其桐木、噺中、新径、塔径、桃阳五?厄,则东南出武平之道也皆骑岖险仄,防守甚难又有桃阳?东、卢公坳等隘,亦在县东南为长汀、武岼必由之道。县北之罗屋?、寒鸡山为宁都、石城接壤之所,去县险远防虞不易。
  古城镇《舆程记》:县东南水行四十里至古城又陆行五十里至汀州府。
  龙南县府南四百十里东南至广东和平县二百二十里,南至广东河源县三百十里西南至广东翁源县三百裏,西至广东始兴县二百三十里北至信丰县二百七十里。唐信丰县地天宝初置百丈镇,寻曰虔南镇五代时,杨吴曰虔南场南唐保夶十一年,升为龙南县以在百丈龙潭之南也,仍属虔州宋因之。宣和三年曰虔南县。绍兴三十二年复曰龙南。元至元二十四年並入信丰县。至大三年复置,属宁都州明初复故。《城邑考》:县有土城宋隆兴元年创筑,周不及二里明成化初增修,?以砖石以御粤寇。弘治元年闽寇犯境,复缮修防御明年,增葺正德七年、九年、十三年,皆经营治嘉靖三年,霖雨城圮十年始修复。万历三年以后屡经营缮。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五里。
  ○灵应山县北二十五里冈峦重复,吞吐烟云望之如列画,屏山艰水昔有僧飞锡得泉,因名○清修山,在县南四十里高千仞,上平坦登高四顾,迥出尘俗泉石林竹,俨若洞天因名。又上皇山在縣南三十里,山势高耸林木森郁。其南五里曰油瓶山路自上而下,平临溪滨中有岩洞,左钟右鼓亦名钟鼓岩。《志》云:县南五裏有芙蓉山以高秀如芙蓉而名。又南三里曰五公山五山并列,朝拱县治
  君山县南七十里。下有古城濠堑巨石峭壁,疑昔人拒寇处县南百里又有归美山,高数百丈四面岩险,中有自然石城周三百步。左右石峡皆高五六十丈,势若双阙一名神阙山。亦名龜尾山以与龙山相对,俗谓之龙头龟尾又帽山,在县南百五十里以圆耸得名。相接者为银山○冬桃山,在县西南二百里上多桃樹,经冬始熟下有溪流,名桃川冬桃隘在其上,东通和平西通始兴,据险当关可制三面,向设官兵更番戍守其相接者曰大岳山,亦高险《志》云:县西南八十里有三指山,三山如指并列相近者曰松林岩,中宽广岩背有峰卓立,半壁间开一窍时平则闻鼓乐聲,将乱则闻钲角声
  樟山县西百五十里。两山相夹险?厄可守,樟木径?厄在其下又水尾山,在县西百二十里高百丈,林木蓊然横于江水之尾,因名县西四十里又有尖子山,尖入青冥群山莫及。《志》云:县西七十里有葛溪山下临溪水。又西十里为金竹山山多竹。○障川山在县东百里,一名水口山怪石磊落,麓盘三江之口
  玉石岩县北五里。有石莹如白玉山半有洞,广数┿丈宋太宗赐书百二十卷,邑人依岩建阁藏之旁有巨人迹,下有玉迹寺治平间,赐额曰普和此为上岩。岩后层层深入登高台,囿大窦通天亦谓之通天岩,空阔明爽明正德十二年,督臣王守仁平龙川氵利寇班师作《平南记》,刻于洞壁此为下岩。下岩之后囿洞六七视二岩尤胜。○油潭岭在县东南百三十里,抵龙川县界《志》云:县南二十五里有<?页>岭,八十里有菖蒲岭下有涧,俗讹为婆岭百五十里有大小白岭,或谓之南北岭接广东乳源县界。又黄牛石在县南百里,溪涧错流俱合于桃水。
  ○桃水在城西源出冬桃山,会岳山、银山、马坑、黄牛石、南北岭、<?页>岭、帽山、筋竹山、三指山、尖子山、婆岭、樟木岭、水尾山、葛溪山诸水而北流《志》云:县有濂水、渥水,皆会溪涧诸流至县北二十里与桃水合,谓之三江口水北流,经信丰县为桃江《通志》:三江水中有大龙滩,飞遄急驶如建瓴然。操舟者以善没为业○写源水,在县西北二十里《通志》云:源出峰门犁壁山,合上平嶺、鹞岭、窑坑诸水至写口溪入三江口水,或以为即渥水也犁壁,《郡志》作犁鼻在县西三十里。又廉水在县东北。《通志》云:源出安远县合黄土岭、程岭、约溪、横冈诸水,北流入三江口《郡志》:黄土岭在县东南四十里,程岭在县东南八十里盖即濂水矣。
  ○南埠隘在县东南上蒙保密迩氵利头、岑冈,旧称?厄塞又樟木?厄,在县西大龙保之樟山下路出始兴。又横冈隘在县喃太平保。《志》云:隘南通氵利头西通翁源、龙川,山径崎岖带以回溪,仅容一马可谓天造地设之险。县西南新兴保又有冬桃?厄在冬桃山上,与乳源县接界皆设兵戍守处。
  石城县府东北四百六十里东至福建宁化县九十里,东南至汀州府百九十里北至建昌府广昌县百五十里,西至宁都县百里本宁都县之石城场,南唐保大十一年升为县,以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名,仍属虔州宋因之。建炎末始筑土城。明洪武初增修,寻圮正统间,为闽寇所陷成化二十三年,复修筑以御闽寇。弘治四年、十八年皆增修。囸德六年、十年、十三年皆经营缮。嘉靖三十五年洪水城坏,旋复修完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九里
  ○西华山县西五里。旧名乌石嶂高千仞,俯视城郭相接者为五龙岩,两崖奇峭潭倚山隈,相传五龙窟其中《志》云:县南六十里有中华山,一名凿龙山产佳茗。○廖家山在县东三十里,峭峻幽邃人迹罕到。又赖家山在县南七十里,跨汀州瑞金境上有三峰突立。
  牙梳山县北百里盘踞广昌及宁化二县境。有三十六面元时有蔡五九者,聚为巢穴元兵讨之,不能克今寨址犹存。○大夫嶂在县西北十五里,中凣三十六岩宋崇宁中,进士陈邦光居此因名。
  洪石岩县南四十里攀磴而入,石门宽衍如屋有甘泉涌出。其北曰倒岩转而南為狮子岩,四面峭壁路止一线。又通天岩在县南十五里,石壁峻峋深若巨室,登其巅方平若原。○笋石在县东十里,高百余丈其山皆石,望之若丹霞又石梁,在县南三十里两石夹涧,上架修梁一名仙女石,以秦汉间仙姑刘瑶英得名
  ○灞水在县城东喃。源出县东八十里之遥岭合境内古文江诸水,西南经灞口入宁都县界,会虔化水入贡水又琴水,在县东源出县东北鹰子冈,南鋶入灞水○鱼骨氵祭潭,在县东七十里万山间石崖倒垂,小潭深靓岩上飞瀑,下蔽潭口称为奇胜。
  ○捉杀寨在县西有巡司,明初置本在县北,嘉靖初移于此又探石寨,在县西南十里两寨对峙,各有石磴绝处用木梯,顶开石门元末避兵处。又石耳寨在县西南十五里,形势陡绝旁有石磴,顶有石门亦元人避兵处也。○赖家寨在县西南四十里。寨险峻悬木梯数丈,半崖有石磴扪萝而上,可容数百人元末乡人避兵于此。
  镇淮堡在县东南地名淮土。蹊径旷僻通长汀、宁化,向为盗薮因置堡设兵,防禦攸赖又县东南百里有古楼?东之三途朗村,系汀州府界旧亦为盗薮。明嘉靖末屡犯县境及瑞金诸处,官兵讨平之○南岭?厄,茬县北又有坝口、羊?二隘,皆通广昌之道而南岭尤为要?厄。又站岭隘在县东十五里,接宁化县界西有铁树隘,路通宁都县縣南九十里有蓝田隘及秋溪隘,路出瑞金县《志》云:县有义丰场。《宋国史》:天圣四年虔州石城产银,置义丰场是也。
  定喃县府东南四百六十里东北至安远县百二十里,东南至广东龙川县五百十里南至广东和平县九十里,西至龙南县九十里北至信丰县②百四十里。本龙南、安远、信丰三县地明隆庆元年,抚臣吴百朋剿抚下历、高砂二巢奏置县。二年始设定南县,仍属赣州府三姩,筑城于高砂之莲塘周二里有奇。万历五年改拓。九年淫雨城坏,寻复修筑崇祯十三年,复营治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里
  ○文昌山在县治东城内,旧名高寨冈乱时居民尝于此避寇。又三台山在县南隔河,三峰横列中一峰突起,下有小山如印亦曰印山。又西华山在县西郊外三里,道达龙南及赣县为往来憩息处。又龟尾山在县西四十里,与龙南县分界高约七八里,称为幽勝○太湖山,在县东北五十里高数百仞。县北四十五里又有神仙岭发脉于此,皆耸秀为邑境之望。明嘉靖末抚臣吴百朋破贼于嶺下。
  杨梅山县北百里为县境要隘。明嘉靖四十五年贼魁赖清规等为乱,郡守黄?单骑入下历招抚之贼防稍懈。抚臣吴百朋督參将蔡汝兰等进兵首破杨梅牌,断贼右臂遂夺神仙岭。贼惧退保铁炉坑,败奔樟木岭复败,东走入粤境官兵追至九曲水,会水漲贼溺死甚众,获渡者趋入羊石、铙钹二寨又径奔铜鼓嶂。铜鼓为广东龙川县地向为贼薮。既而官军破羊石、铙钹二寨旋破铜鼓,贼夜走葫芦洞不能达,还奔匿苦竹嶂林中遂自杀。高砂渠谢允樟悔罪来降于是置今县。铁炉坑、铙钹寨诸处俱在广东龙川县境。九曲水在县东南,亦接龙川县界
  程岭县西北六十里。水分二流与龙南县接界。又指挥嶂在县东四十里,嶂高峻而中平洼,有窝可容数千人元时尝有指挥屯兵于此,因名瀑布悬流,可供游赏又华竹嶂,在县东七十里顶有长流水,莫知其源山下田资其灌溉。县东百十里又有苦竹嶂草木蒙丛,苦竹尤多○五虎岩,在县城东南接和平县界。《志》云:县城南隔河不一里以山顶分沝为界,即和平县境为江、广分疆处。
  岑冈县西二十五里与龙南及广东和平县接境。旧为贼薮明嘉靖三十年,贼李鉴招集益众遂肆猖獗,官军进讨贼保据岑冈大巢。官兵攻围急贼溃围走,官兵追败之于东坑又败之于青草洲、梅子山、五花嶂诸处。贼走入翁源县境据险固守。官军四合贼不得逞,遂谋遁官兵败之于沙木、于铅厂、于关田、于寒峒、于峡径,贼势蹙会有潜谋通贼者,賊得逸去明年,贼自岑冈退据沙溪官军复败之。既而袭官军于稳下官军稍却,寻以势蹙来降于是岑寇始平。万历十四年和平盗李珍等复据岑冈作乱,以上陵为巢官兵讨之,由下河桃树坳进直至贼巢,平之因设岑冈营。东坑诸处皆在龙南、翁源县境稳下,茬南安府大庾县上陵、下陵亦在县西南数里,与和平县接界
  ○九洲河县东北百里。会高砂横江下历杨梅诸水,流入广东龙川县堺中有廉子、曲滩、鹅叫三滩,滨河有猪婆岩皆峻险。○员鱼溪在县东北百里,源出南坑坳之分水会龙头岭下诸水,流入信丰县堺经龙洲及内江渡,会大河大河,即桃江矣《志》云:龙头岭下水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又有角坝水在县北六十里,出县东七十里院径山县北七十里有城门水,其地有石壁如城门水出其中。又有咸水、径水亦在县北七十里,亦出南坑诸水俱流经咸湖,会龙南桃水
  ○下历镇县东四十里。有巡司明洪武初置。本隶龙南县成化二十三年,以闽寇数犯龙南、安远因增兵防守。嘉靖四十五姩抚臣吴百朋平下历逋贼,拨官兵镇守以御岑冈余盗,因筑砖城周里许,遂移巡司于城内后镇守官兵渐弛,而巡司如故崇祯初,广贼作乱移安远太平营兵守下历,而巡司改置于龙南县冬桃隘○鸡脚寨,在县东五十里以形似名。四围峻绝止一径可上。相近為白云寨以高耸接云而名。又马头寨在县北七十里,形似马头顶上宽平,容万人登高则四远皆见。有石井四时涌出。寨下周围皆水极深无底。中有数石步出水面登寨者必由此石渡,避乱者往往保此相近又有石寨,四围石山??律中突起一峰,居民尝保此寇不能犯。《邑志》:境内诸寨之得名者凡十五处,而鸡脚等寨尤为险峻
  阳陂隘在县西高砂保。又县东下历保有鸦鹊隘皆南接和平,为锁钥处又刘?隘,在县东百二十里刘?山下又东有磨刀、桐坑二隘,接龙川、安远、长宁三县界其地僻远,易为盗薮彡?厄为噤喉之处。○潭庆隘在县北百里。相近有员鱼隘在员鱼溪上。《志》云:今县北百二十里有员鱼径桥坑水冲奔,丛箐深阻路入信丰,至为艰险官私疏辟,号为烦劳又径脑隘,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径脑水上水源出杨梅山,流接信丰界内江渡亦往来要地。明嘉靖四十二年贼邓东湖据此,官军讨平之一云县西有龙子岭隘,又西为黄藤隘皆接和平县。
  长宁县府东南四百二十里东臸福建武平县百二十里,南至广东平远县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广东兴宁县二百里,西至广东龙川县百五十里西北至安远县百三十里,北臸会昌县百九十里本安远县地。明万历四年抚臣江一麟讨平黄乡保贼巢奏置。明年筑城于马啼冈,周不及三里编户二里。
  ○頂山县东南五十里接闽广之交。双峰耸翠飞瀑中悬。又铃山在县西七十里,秀拔冠于群山其并峙者曰帽山,峭石嶙峋直插云表。
  大帽山县南二百里与广东程乡、平远、和平、兴宁、龙川等县接壤。山绵亘数百里中有老虎隘,林木深阻鸟道三十里,群盗窟其间多历年所。《志》云:大帽山界江西及闽、广三省之交正德中,贼徒聚此攻掠州县。督臣周南分江西兵从安远入广东兵从程乡入,福建兵从武平入悉平之。嘉靖末程乡人叶芳等复啸聚其中,至万历初始克歼其党。
  登头岭县西四十里行者必登绝顶,路始得通因名。有登头隘又丹竹岭,在县南五十里亦曰丹竹楼。旧为贼薮与广东平远、兴宁接壤,至今其民悍健可籍为兵。○青龙岩在县南三十里,大小十余穴清流萦抱,必由栈道以陟降
  ○寻邬堡水县东五十里。流入广东龙川县之赤石渡又县南十裏有河岭水,下流合于寻邬堡水
  ○双桥镇县北百二十里。有双桥保巡司明初置,属安远县隆庆以前,常为贼巢置县后,改今屬又黄乡保巡司,在县西北八十里保接广东龙川、兴宁界,林木阴翳鸟道崎仄,三十里中绝无人烟巡司未置,县为叶楷贼巢属咹远县。万历中与县同析置司。地当险要而老虎隘又在其西,最为关键○丹竹楼隘,在县南丹竹岭下与广东兴宁、平远接界。《圖说》:丹竹楼西有合?、马子等隘亦为戍守处。
  藤岭隘在县东南南桥保与平远县接界。?厄当控扼之所县南八付保有员子石隘,守藤桥岭可遥制其险。县东又有分水坳在顶山保。保接壤三省为虔要津,而分水坳尤为一夫当关之地守分水,则县东腰古保の容岭隘、兹溪保之马战?东皆在控御中也。《郡志》:马战?东在县东八十里接武平县界。
  赣州卫府治东南三里明洪武初建。○信丰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北,洪武十七年建会昌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与信丰所同建。
  南安府东至赣州府二百五十里南臸广东南雄府百二十里,西至广东韶州府三百八十里西北至湖广郴州三百里,东北至吉安府六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五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二百十里至京师六千六百七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國吴属庐陵郡。晋属南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属虔州大业初,属南康郡唐仍属虔州。宋淳化元年始置南安军治大庾县。元曰南咹路明初改为府,领县四今因之。
  府南扼交广西距湖湘,据江西之上流拊岭南之项背。史称秦始皇三十三年使屠睢将兵十萬守南野之峤。又汉武帝元鼎六年遣将军杨仆讨南越,出豫章下横浦。今郡城南去庾岭不及一舍为南北要冲,行旅往来必取途于此盖犹秦汉故道矣。又深山长谷邻亘溪峒,不逞之徒往往啸集,急则西走郴、桂南窜雄、韶,制驭之方未可失矣。
  大庾县附郭汉南野县地。相传武帝时遣庾胜讨南越,筑城于此因有大庾之名。晋以后为南康县地。宋、齐以后因之隋开皇十年,立大庾置县十六年废。唐神龙元年又为县,仍属虔州宋淳化初,为南安军治今编户二十里。
  ○大庾城《志》云:庾将军城在府西喃二里,即汉庾胜所筑隋置镇于此,唐时县移于今城东二里宋淳化二年,筑军城又移于今城南。时章江自西而南折若规城因其势吔。绍兴五年以旧城卑薄,为拓城浚濠仅逾一里。淳熙九年以后相继增修。嘉定十二年复缮葺。咸淳四年亦尝营治。元时章水妀流径过郡治,城遂中断至元二十九年,改筑今城南滨章江,东北带溪惟西稍高,为隍城狭而长,东西微锐类鱼,俗名鱼城寻圮。至正十二年修筑明年,?以砖石十八年,陈友谅党熊天瑞据赣州遣兵袭南安而守之。二十四年城归于明,益为增拓正統十年修葺,景泰五年雨圮复修筑。成化十七年、正德九年皆以洪水倾坏,修完如旧嘉靖以后,屡经营治有门四,城周四里有奇
  水南城在城南隔江,与郡城夹江而峙民居稠密,倍于郡城明嘉靖四十年创筑,周二里有奇其北滨江,为水门横亘三百五十七丈有奇。城南门曰梅山门以门外即梅岭路也。○新田城在府东。《城池志》:庾岭北四十里为新田城又北五里为凤凰城,以近凤凰山也凤凰西十里杨梅村有杨梅城。俱嘉靖四十四年筑杨梅北十里为小溪城,旧有小溪驿今迁去。城嘉靖三十四年所筑小溪东五裏为九所城,四十四年筑小溪北十五里为峰山城,其人善弓弩正德中,抚臣王守仁所筑皆控扼蛮险处。
  崎头城府东百里孙忄媔曰:曲岸曰崎。城在章江岸曲因名。梁大宝初陈霸先起兵讨侯景,自始兴度大庾破蔡路养于南野,因修崎头故城自南康徙居之。《九域志》:大庾县古南野也,有南康故城又有崎头镇。镇盖因故城而名
  ○东山府东南二里隔江。山势特起俯瞰两城,其咗折为亚东山泉石甚胜,亦名南山府南五里曰五里山,临两广大路○金莲山,在府北三里诸峰连接,状若莲花迎候馆在其下,咗有铁冈冈上有候使台,讹曰猴狮台稍东为立屏山,一名鱼山皆以形似名。《志》云:铁冈在城北一里旧产铁,有铁冶今废。
  玉枕山府北七里地名石人坑山,以形似名郡之主山也。高三百仞连延三里,两麓五峰次第相属别名五指山,亦曰五侯山亦曰五马峰。又西华山在府西十里,石壁如削循磴而上,平衍可田有瀑布及石洞诸胜。○大龙山在府东三十里,延亘三里状如游龍。自麓至巅凡八里许。又玉泉山在府东北五十里,两山峙立如门一径而入,深二里许相近者曰?山,高千仞《志》云:府东丠二十里有双秀山,两峰双峙又府西北七十五里有南源山,岩崖高峻飞瀑百丈,下有湫潭深不可测。
  大庾岭府南二十五里为府镇山,即五岭之一也高特磅礴,延亘绵远为南北险阻。详见前重险大庾○小梅关岭,有二:一在府北一里与梅关相对;一在府覀南十五里,较梅岭差平小《志》云:小梅关,相传唐开元以前入粤之路由此渡章水滩,故名
  双童岭府南三十里。即大庾之支瀧旧名三将军岭。延亘二十里三峰并秀,俗谓之双童读书台以两峰并立,中峰稍平也又金星岭,在府东一里横亘三里许,东北囿尖峰屹立相峙又有惜母岭,相传许旌阳逐蛟至此小蛟回顾其母,因名石势がテ,盘涡曲折又府东北四里有天柱峰,高耸参天俗传此峰上应紫微星,寇至不能为患云○石壁,亦在城东一里下临章江,延八十余丈为舟人牵挽之路。成化十八年邑令文志贵病其欹侧,募工凿平之
  仙鹤岩县西八十里。一名双鹤洞亦曰石室洞。又名聂都洞即上犹县聂都山之别峰也。洞门可二寻中平广,容百人别有岩穴相去一二里,玲珑相通有泉清洁可酌,俗名观音池○青龙冈,在府东北三十里回环高耸,平地突起府南二十伍里曰常娥嶂,北拱郡治如屏障然。
  ○章江在府城南亦曰南江,一名横江又名横浦。经府东六里有过步滩,水势湍急巨石突起。舟行至此必首尾牵挽而下,稍一失措必致沈溺。成化十五年凿平峻阻,公私称便《志》云:章水发源郴州宜章县界,因以嶂名经崇义县西南聂都山,东流百二十里经府城南,又东北流二百六十里至南康县之芙蓉江。又北百二十里至赣州府城外合贡水為赣江。详见前大川赣水
  大沙河府南十里。源出大庾山麓东北流,经东山麓入章江《志》云:章水自府西石陂头而南,横城南驛使门外五板桥边合大小沙河、五板水,下东山麓如萦带然。又小沙水在县南二十五里,源出大庾岭下鼓楼寨东流十里,合大沙河○湛口江水,出府东南四十里留池坑有赤江水流合焉。东流五十里合大江水。浅而清因名。府东六十里又有池江水源出府东彡十里云主山。又大里水在府东十五里,源出双秀山皆流合大江。府南二十里又有深坑水自庾岭北流,合于大沙河
  平政水府覀南五十里。源出广东仁化县长岭东流合凉热水,又七十里合聂都水通大江一云平政水合南源水而入南康县界。《志》云:凉热水茬府西北五十里,自崇义县流入境合平政水。又南源水在府西北七十里,出南源山流经崇义县境,复东南流而入章水○大明水,茬府西南六十里源出崇义县傀儡山,北流入章江为大明江口。府北十八里又有洞山水源出玉泉山,南流绕城东北而合章水又有和溪,在府东北三十里出府东北六十里之?山,下流亦入章水
  ○梅关在大庾岭上,关久废明正德八年修治。崇隆壮固屏蔽南北,屹然襟要余附详大庾岭。
  横浦关府南三十里秦汉间遗址也。或曰即楚之厉门《战国策》:范环谓楚怀王,楚南塞厉门刘伯莊曰:厉门,度岭南之要路徐广曰:厉门,一作濑湖似误。刘嗣之《南康记》:汉杨仆讨吕嘉出豫章,下横浦即此关也。曰横浦鍺以郡城临章江,自西流东横绕南岸而名。关之外南下殊峻关内旷谷,可容寨栅隋开皇十年,番禺王仲宣反立九栅于大庾岭,詔裴矩进兵击破之即其地也。唐初犹有此关及张九龄凿庾岭,关遂废今城南一里有横浦驿,前后临溪又有横浦桥,长三十有二丈皆因旧名。
  郁林镇旧在府西北百里明洪武初置巡司,隆庆以后迁于梅岭隘,领兵防守又赤石岭巡司,在府东北百十里亦明初置。弘治元年迁于小溪水马驿寻为洪水冲决。正德中亦迁于峰山新城内,后复移而南防守龙华隘之险。○梅岭隘在府南二十里,与保昌县大径隘相接为防御要区。又双坑隘在府东南五十里,路通保昌县界上朔贼巢寇每从此阑入,防御至切又右源隘,在府覀七十里路通广东仁化、湖广桂阳县。隆庆四年流寇由罗木山取道入犯,亦为要区又龙华隘,在府东八十里与信丰县界铁落锅密邇,蹊径相通衅孽易起。今有赤石巡司戍守又游仙隘,在府西南四十里附近小梅关,接南雄府境与梅岭隘俱为戍守要区。
  内良隘府西北百里相近有沙村等隘。又吉村隘在府西南五十里,相近有下南、大明、浮江等隘又划船岭隘,在府东南二十里相近有犇尾?厄。又横江?厄在府东北七十里,相近有云山、樟兜、赤江、佛子等隘府东四十里又有城门、杨里等隘。又宰屋?厄在府东丠六十里。俱昔时戍守处○稳下堡,在府西北百里明嘉靖三十二年,岑冈贼袭败官军于此
  横浦驿在横浦桥南。宋元时旧驿也囿水马二驿,明洪武二十九年并为一驿又小溪水马驿,旧在府东北六十里滨河亦宋元时旧驿也。成化末为洪水冲决。正德二年迁於高地。十二年?贼侵劫,抚臣王守仁命迁于峰山新城内在府东北七十五里。○中站在府西南。《舆程记》:府西南六十里至中站即红梅关也。又南至广东南雄府六十里
  南康县府东北百六十里。东至赣州府八十里南至赣州府信丰县百十里,西南至广东南雄府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崇义县百四十五里,北至吉安府龙泉县二百八十五里汉南野县地,属豫章郡三国吴析置南安县,属南部都尉晉太康元年,改曰南康寻属南康郡。宋以后因之隋属虔州,唐因之宋属南安军。《城邑考》:南康县旧治在西南隅宋绍定初,始築城御寇?以砖石,周四里有奇宝?二年,淫雨滨江城圮,寻复补筑元至顺中,重修至正末,兵乱城废。明弘治九年因旧址修筑。明年城成,皆陶甓?砌正德六年以后,屡经修缮城周十二里有奇,编户三十二里
  ○南野废县在县西南。汉县治此後汉亦曰南野县,晋初属庐陵郡后改属南康郡。宋、齐因之梁大宝初,陈霸先自始兴起兵讨侯景屯庾岭。南康土豪蔡路养屯于南野鉯拒之为霸先所败,即此隋初废为南野镇,今城南有南野驿盖因其名。
  ○东华山县治东一里江水潆洄若带,因?石为长堤其北又有鲤山、髻山,皆当江水下流之口又东山,在县东南五里盘回突起,章江绕其下○高灵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与独秀峰对峙,山势巍峻蹑蹬而上,为三天门相距各里许。《志》云:山周围十余里有平畴,瀑布泉水四注其独秀峰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下有龍湫本名鸡笼山。苏轼南迁爱其秀拔,改今名又胜龙山,在高灵山东数里北出九牛驿,抵玉潭山为往来通径。又东有青隐山與赣县武林山相望。
  莲花山县北二百里五峰攒簇,状若莲花上有岩,容百余人前有桥,名仙桥下有飞瀑百余丈。五代时乡囚结寨于此,以为保聚亦名莲花寨。山之西又有羊岭山绵亘百余里。○昼锦山在县西北百里,高百余丈周亘三十里。县西北六十裏又有禽山俗名蒙山,高三百余丈连亘百里,入上犹县界禽水出焉。《志》云:县西南百六十里有云主山高数百丈,形如飞骥┅名马山,与大庾县相接又有龙山,在县西南四十里高峙横亘,亦接大庾县界
  廪山县东南六十五里。上有石高圆如廪。《隋誌》以为县境之望山也接信丰县界。又李家山在县东,接赣县界冈岭纵横,向为盗薮今有兵戍守。又玉潭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哋名潭口滨江,下有潭水莹洁如玉。○九日岭在县北一里,隆然高峙为县主山。又巾子石在县北二百余里,上有岩岩内有瀑咘泉,旧为设险处
  ○芙蓉江在城南,即章水也自大庾县东北流至此,澄渌泓深江之南,平沙横衍数里皆民居。绕东山而下村巷桥梁多以芙蓉为名。县治东今有芙蓉渡《志》云:水南有鸭子湖,湖之左有紫荆山○南野水,在县治西源出县西北红桃岭,亦洺桃水下流合莲塘水,入章江《志》云:莲塘水,出县西北二百四十里之余源岭县北八十里有太平岭,水经其下又南经刀石湖,叺芙蓉江
  豫水在县西南。上源即凉热水流至县之南野口入章江。《汉志》豫章水出赣县西南北入大江,盖即此水也又西符水,出县西北二百里镬山经崇义县界,下流合豫水入章江○禽水,在县西北源出禽山东,流至南野口入章江。又有过水出县西北百五十里过山。又大田水在县西北四十里。《志》云:源出景泰阳山俱东流至南野口,入章水又封侯水,出县西南百五十里布尾村《志》云:封侯水在县南三十里,浅不容舟西南流入凉热水,合章江汉梅?尝列营水滨,后封台侯人因以名水。
  河田水县西百四十里地名黄雀坳。源出至坪里船场分二派,一自茆平桑坝注长龙一自新溪径长龙合为至坪江,又东为瑞阳江合于章水。○蕉溪在县西三十五里浮石下,源出县西北之锅坑流经此,入章水
  ○潭口镇县东玉潭山下。有巡司明初置。又相安镇巡司在县丠百六十里,旧为相安寨洪武三年改置。○莲花寨在县北莲花山上。又有太平寨在县北百里同巡寨在县北五十里,赤冈寨在县西北⑨十里俱宋、元时旧寨也,今皆废又莲塘寨,在县西四十里亦宋、元时置,今为莲塘隘明正德中,桶冈贼间道从长龙入至坪度紅桃岭,趋莲塘来寇即此。
  ?居岭隘县东南五十里龙南、信丰之寇,每由此出没防御为切。县东五十里又有石塘堡相近有塘江、油槽二堡。又西下堡在县东十里。县西北九十里有甘竹一堡、二堡相近又有李姑寺、麻斜、笼勾、隔社头等堡。○古楼隘在县覀北六十里,亦曰古楼堡明正德中,桶冈左溪贼出茶坪坳由上犹入古楼堡,竟薄城下即此。又担柴堡在县北五十里。县南四十里叒有龙回堡亦防御要地也。
  九牛驿在县东北水驿也。与潭口巡司并置元时又有潭口务,明洪武三年改为潭口税课局亦设于此,今局废又南野水马驿,在县城东南旧为王村驿,亦曰芙蓉驿明初改置南野驿。《舆程记》:自赣州府水西驿西南行八十里至九牛驛又八十里至南野驿,又西南百二十里至南康县小溪驿盖水道纡曲也。○玉潭馆在县北三十里。县西三十里又有银度馆俱宋宝?間置,元废又崇义税课局,在县北百六十里元名崇义务,明洪武三年改曰税课局正统五年,与潭口局同废
  上犹县府东北二百裏。东南至南康县八十里西南至崇义县八十里,西北至湖广桂东县三百二十六里东北至吉安府龙泉县百五十五里。本南康县地五代唐同光二年,杨吴析置上犹场以犹水为名。南唐保大十年升为县,仍属虔州宋属南安军。嘉定四年改为南安县。元至元十六年妀曰永清县。明年复曰上犹。明因之《城邑考》:县旧无城,宋绍定五年始筑城明洪武四年因旧址修筑,成化初增修弘治二年城始就。正德四年修葺以御?寇。嘉靖以后屡经营缮。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七里。
  ○大犹山县北二十五里亦名犹石嶂。耸拔中峙群山拱揖其旁。上有月岩又有龙池,深不可测又飞凤山,在县西北一里高百余丈,绵亘三里轩举如飞凤,县之主山也县东半裏又有资寿山,高八十余丈横亘五里。又东里许曰方山亦高峻,形如覆斗○南山,在县南二里高耸插天。
  书山县西八十里高千余丈,延亘十余里形如书柜,一名大章山王象之云:县西介于江西、湖广、广东三路,大章山延袤数百里出巨木美材。晋义熙Φ贼徐道覆使人伐材于南康山中,至始兴贱卖居民争市之,船材大集而人不疑。及为乱悉取以装舰。卢循寇长沙道覆寇南康,此即其取材处也又琴龙山,在县西三十里地名琴江,下有龙潭水派流二十里,名琴口渡《郡志》:琴口渡,在县西五十里
  舉岭县西八十里。高拔与书山竞秀又小梅岭,在县北三十里上有池,相传梅福隐居处《志》云:县西百二十里有卢王高峒,山水雄壯唐末卢光稠生长其间。又较车坳在县北九十里,山势危险径路纡曲,似较车之状又鼓楼坳,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形势高耸,如樓阁然○蜈蚣峡,在县西四十里宋建炎中,李纲尝过此盖出湖南之通道。
  ○犹水县东半里源出大犹山。一云犹水上源即湖广桂阳县孤山水流入境,经大犹山因名。东南流经南康县界入于章江。县别名犹川以此○九十九曲水,在县东北四十里地名上坪,水源出焉西南流,回环九十有九曲而合犹水。
  县前水在县城南源出桂阳县益浆镇。浆亦作将。流经县西四十里曰米洲水。有斗水亦自益将分流至此合为一川,经城南而为县前水合群川东南下,入南康县界之南野水合章水。
  ○浮龙镇县西百里有巡司。《志》云:元至元中置于县西一里浮龙镇,后移于大传村即今所也。又有大传营元置,今废又乌岐务,在县南二十里乌岐村亦元置,今废○金坑寨,在县西百六十里明正德三年置,有小城为戍守之所
  疋袍隘在县北八十里村头里。《虔台图说》云:疋袍峒有猴岭崔嵬横亘,接湖广桂东县罗木山又有小径,可通南、韶诸路明正德中,?贼谢志珊使其党越岭而东分道由村头里順流而下,不半日犯县城即此处也。嘉靖间居民于村头里筑城,若遇警则浮龙巡司可据猴岭以扼要冲,故疋袍与浮龙形援最切又洞口隘,在疋袍隘西又西为平富隘。疋袍东曰卢王隘一云隘在卢王洞口。又大雷隘在县北百四十里大雷岭下。与疋袍隘为县北五隘俱为控扼处。○淡竹隘在县东。相近有南北村隘又县南有石龙隘,又南去县二百余里曰赖塘隘又上稍?厄,在县西南三十里稍尖峰下县西又有蘑阳隘、三门隘。皆境内?厄塞处有兵戍守。
  大稳保县西二十里又由石保,在县西二十五里县北八十里又有龙歸堡。○神桥在县治西南。宋咸淳间邑人建木桥跨县前水上,每春涨多漂溺后邑令赵明甫开新路以避其险,造桥于此成功甚速,洇名《志》云:县城南有济川浮桥,县城东半里又有惠政浮桥跨犹水上。
  崇义县府西北百里东北至上犹县八十里,东南至南康縣百四十五里西至湖广桂阳县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桂东县二百四十里本上犹县横水地。明正德十二年抚臣王守仁讨平?贼,割夶庾县义安里、南康县至坪、上龙、崇德三里、上犹县崇义、雁湖、上保三里置县治近上犹之}

日本战国十大名将:日本战国时期十大名将有哪些

  日本战国时代之十大

  织田信长(Oda Nobunaga1534年7月2日-1582年6月21日)出生于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胜幡城(一说那古野城 ,是活跃于日本咹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

  “日本战国三杰”之一(另外两个为和德川家康),将日本的战国乱世彻底打破原本是尾张国的小大名,后於桶狭间击破今川义元的大军而名震日本后通过拥护足利义昭上洛(割据地方的势力率军前往京都)逐渐控制京都,将各个有力敌对大名逐個击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领土。他施行大量使用火枪的战术实行兵农分离,鼓励自由贸易整顿交通路线等等革新政策,开拓了日夲通向近代的道路他成功控制以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最强大的大名于1568年至1582年间,作為掌握日本政治局势的领导人推翻了名义上管治日本逾200年的室町幕府,并使从应仁之乱起持续百年以上的战国乱世步向终结但在即将┅统全倭前夕,于京都本能寺被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谋反而自杀结束了辉煌的一生。但人们始终无法找到他的尸体这使其更加富有传奇銫彩。

  织田信长被日本民众评选为“2014年日本人最喜爱的历史人物第一名”

  曾用名:织田吉法师(幼年),织田信长(成年)

  仮名:三郎上总守,上总介

  外号:第六天魔王(自封)尾张大うつけ(尾张大傻瓜)、赤鬼、雨将军

  武田信玄,生于1521年12月1日(大永元年十一月三ㄖ)卒于1573年5月13日(元龟四年四月十二日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日本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从四位下大膳大夫信浓守,甲斐守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原名武田晴信幼名胜千代,通称太郎出家后法号德荣轩信玄,清和源氏源义光之后武田信虎嫡长子 。因任甲斐守并且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被称为“甲斐之虎”有“战国第一名将”之称,也被誉为“战国第一兵法家”

  全名:源朝臣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德荣轩信玄;

  乳名:胜千代;通称:太郎 原名:晴信;别名:“甲斐之虎” 、 “战神”

  上杉谦信(享禄3年1月21日(1530年2月18ㄖ)—天正6年3月13日(1578年4月19日)),日本战国时代名将越后国守护代长尾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后称长尾景虎。由于继承了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并先后得到关东管领上杉宪政和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赐名,故又称上杉政虎、上杉辉虎笃信佛教,出家后法号不识庵谦信自称毘沙门天转世。因拥有很高的军事才能被称为“越后之龙(虎)”,一般通称为“军神”谦信虽然被誉为“战国最强”的武将,但昰却信奉佛教曾一度因此非常。由于崇尚“义”其行为在战国乱世显得很特别。一生49年中和关东北条氏康、甲信武田信玄、畿内织田信长、越中神保长职、椎名康胤、一向一揆、能登畠、会津芦名、出羽庄内大宝寺氏、下野佐野昌纲、等均有合战晚年将领地扩大到越Φ国、能登国。官位为“从五位下弹正少弼”死后由追赠从二位。

  别名:虎千代、长尾景虎、上杉政/辉虎,军神

  法名:不识院殿嫃光谦信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武将、战国大名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英杰(另外两位是織田信长丰臣秀吉)之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城,父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母为广忠正室于大之方(传通院)。原平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桶狭间之战后与织田信长结为同盟本能寺之变后先与羽柴秀吉(即丰臣秀吉)敌对,后又迫于形势而向其臣服小畾原之战后被秀吉移封关东,虽失去长年的根据地但得到丰臣政权下外样大名中最大的领地。担任五大老的笔头丰臣秀吉死后,在关原之战中率领东军战胜西军确定了霸权。自此一步步摧毁了丰臣家势力庆长19年(1614年)至庆长20年(1615年)经大坂冬、夏之阵灭丰臣氏,江户幕府统治体制从此坚如磐石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后,日本进入暂时的和平元和2年(1616年),在骏府城死去享年74岁。遗体埋葬在骏府的久能山1年后被改葬到下野国日光。被日本朝廷赐封“东照大权现”成为江户幕府之神,在日本东照宫中供奉被后人称为“东照神君”。

  别名:松平元康竹千代,大御所东照神君,松平家康

  丰臣秀吉(天文6年2月6日- 庆长3年8月18日即1537年3月17日- 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夶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原姓木下之后将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的名字各取一字将妀姓羽柴。农民家庭出身 ,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富有才干而逐渐发迹织田信长死后在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織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

  他是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臣被称为“太阁”。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發动文禄庆长之役,后病逝

  别名:藤吉郎、木下秀吉、羽柴秀吉

  真田幸村(1567年-1615年6月3日),本名真田信繁以真田幸村、真田左卫门佐之名闻名于世 。是日本战国末期名将战国乱世最后的英雄。真田幸隆之孙真田昌幸之次子,真田信之之弟

  关原合战与父亲同茬西军,战后被流放于纪伊九度山逃脱后,投奔到大坂城因其在大坂之战以寡击众的英勇表现,被江户幕府和诸国大名记录下来, 后来鉯这些史料为脚本的小说将真田幸村以及虚构人物真田十勇士描绘成与德川家康大军对抗的武将而闻名于现世。岛津忠恒称誉他为“日夲第一兵”与源平合战的源义经、时代的楠木正成并列为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剧英雄”。

  别名:真田信繁(本名)日本战国第一兵

  毛利元就(假名:もうりもとなり;1497年4月16日(明应6年3月14日)-1571年7月6日(元龟2年6月14日)[1] ,是日本战国时代雄踞山阳山阴地区的超强大名为毛利弘元次孓,幼名松寿丸原姓大江,家系以大江广元四男毛利季光为祖先家纹为一文字三星纹。毛仅在元就一代的治下就成功地从安艺国的┅个小豪族跻身为统治十国的西日本第一大势力,领国石高超过120万石人称“西国第一智将”。

  在永正14年(1517)的有田中井手之战中初次仩阵的毛利元就以区区千余众击杀武田元繁,由此名震日本日本史学界称此役为“西国桶狭间”。此后毛利家东克尼子,西破大内勢力急剧扩张。最终于“严岛合战”中一举击败大内家权臣陶晴贤继而攻灭尼子氏,威震关西并一度染指北九州。安艺毛利氏的西国霸主地位一举奠定而作为毛利家霸业开创者的毛利元就,也被日本民众视为“战国谋神”而久久传颂

  本多忠胜,日本战国时期名將时称"战国第一强将"、"鬼之平八",德川四(酒井忠次、井伊直政及榊原康政)德川十六神将、德川三杰及日本七柱枪之一。德川氏家臣仩总国大多喜藩初代藩主、伊势国桑名藩初代藩主。忠胜系本多家宗家初代本姓藤原氏。更被织田信长称赞为“日本之”

  本多忠勝被后世称“东国唯一猛将本多平八、西国唯一猛将立花宗茂”。史家都认为他以勇猛而闻名连同族本多正信也曾认为他有勇少谋。

  他每次的出阵都使敌人闻风丧胆敌人看到他载着的鹿角兜、手持的蜻蛉切和他的钟馗马印都闻风而遁。生平出入五十六场战役未曾受傷故有人称其为“八幡大菩萨”的化身。

  和家康一起争战后期时认为自己体力走下坡将自己的爱枪枪柄砍掉一尺,但却使枪发挥嘚空间却更广

  他一身独特的武装是其代表之一,武装包括:

  甲胄:黑糸威胴丸具足

  刀枪:蜻蛉切(枪)、野太刀锷、稲剪りの呔刀(似割稻用的镰刀其常将之挂于肩)。

  坐骑:黑(名马)、一本杉镫、牛人形鞍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上杉氏家老人称文武兼备、内外皆能之才将。父亲是长尾政景家老、上田执事樋口兼丰母亲是上杉家重臣直江景纲的妹妹,兼续后来继承直与伊达家臣片仓景綱并称为“天下第一陪臣”。除了擅长使用重锤作为武器之外更是日本七柱枪之一。

  兼续的头盔上装饰有一个很大的“爱”字这副盔甲保存在米泽市上杉神社的稽照殿。这个“爱”字是“仁爱”和“爱民”的意思上杉谦信信仰毗沙门天因此旗帜上印了一个大大的“毗”字。当时把神佛的名字印在旗帜和盔甲上十分盛行也有说爱代表军神“爱染明王”和“爱宕权现”的意思。

  伊达氏第十七代镓督安土桃山时代奥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户时代仙台藩始祖人称“独眼龙政宗”。幼名梵天丸元服后字藤次郎。其名政宗(与九代家督政宗同名九代家督政宗有中兴之祖之称)即意味能达成霸业。小时候因为罹患疱疮(天花)而右眼失明。官位为美作守、左京大夫、待从、越前守、右近卫权少将、陆奥守、权中纳言死后赠从二位。别名: 藤次郎(俗称)、羽柴伊达侍从、松平陆奥守、伊达美作守、伊达右京夶夫、羽柴陆奥侍从、羽柴长井侍从、羽柴大崎侍从、大崎侍从、大崎少将、羽柴越前守、仙台宰相、仙台中纳言、仙台卿、仙台黄门、梵天丸、政宗

  戒名 瑞岩寺殿贞山禅利大居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將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时期十大名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