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归天,杨广继位。3字潮汕俗语谜语

潮汕俚语故事录3
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显示生活而被淘汰消失。虽然现在的中老年人讲起来仍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不知所云。但它们是潮汕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潮汕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品,潮人先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编选部分潮汕俗语,供有兴趣者参考。
八月十五戏彩云&&&&&&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潮州府城南门有个姓林名乔惯的员外,家道殷富,身体健康,有一年中秋夜,他饮酒赏月之时,见伺候他的婢女彩云美貌标致、如月里嫦娥,不觉动了春心,尽管年已八十,并有三妻四妾,几杯酒落肚,便拖彩云到房里完了好事,这彩云既貌美又有心计;心想你主我婢,反抗无用,不如尽力迎合,投其所好,故使老林员外非常称心;房事已毕,睡至天明,彩云既便要他留下证据,因老员外毕竟岁数已高,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他已经八十岁,万一有三长两短,家中又不承认此事,那背上通奸罪名,不是被卖为娼,便是入笼沉池,绝难生存。
林员外见彩云说得有理,想自己是单丁仔,父亲林瓒也是晚年生他,目前三妻四妾生的都是女儿,尚无男丁,便写一诗于扇上为证;老汉今年八十春,八月十五戏彩云,若是生女名喜凤,若是生男名喜春。彩云便把此扇藏起,林员外见彩云越看越美,便纳为妾,彩云情窦初开,也缠着老员外夜夜快乐,不久珠胎暗结,而老员外精力损耗太多,九月廿四就一命呜呼,次年六月,彩云果然争气,产下一个男儿,潮州俗语有“八月十五戏彩云”喻老夫少妇荒唐事,源出于此。潮州也有俗语“老溲(精子)出硕(精明)仔”指老来得子多聪颖,现已证实。又有“硕过无父仔”喻没有娇惯更精明,这个男孩子因自小无父,母亲又是侍妾被人看不起,他便奋发读书,终成大器,成了潮州名人。
林熙春(年),字志和,号仰晋,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一(1583)年进士,出任巴陵知县时申请减赋免役,为民爱戴,后提升为户部给事中(处长),万历二十二(1594)年兵部舞弊,朱翊钧以此为借口把三十五个谏官和御史逐出朝庭,林熙春正直刚烈,忠心耿耿,愿做第三十六人而大胆谏阻,也被罢官。
林熙春便回潮州闲居,住了十年,到明熹宗朱由校登基,改元天启,听说林熙春如此正直,便复他的官,历任太仆寺少卿左通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到明思宗朱由检的崇祯年间任户部侍郎(副部长),他在潮州时倡建凤凰台,三元塔(急水塔)和玉简塔(原在桑浦山甘露寺上),还在铙平海山筑炮台以防倭寇,在潮州也修浚三利溪,他文笔流畅,论述精辟而能反映现实,如万历四十六(1618)年八月四日潮州发生台风和海啸,灾情严重,他写有《戊午海啸歌》,希望朝庭减免税赋,还著有《赐闲草》、《赐还草》、《赐传草》和《城南书庄文集》,逝世后,明思宗崇祯赠封他为尚书、谥号文宣。
原先在潮州太平路分司巷口建有一座“三世尚书四朝元老”牌坊,就是纪念他和其父林乔惯、祖父林瓒的,由于要熙春的缘故,他们都被追封为尚书或相当尚书的高官,林熙春又经过万历、泰昌(明光宗朱常洛在1620年8月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天启和崇祯四个朝代,“均有修行而能帅众为善”故称类似元老的大老。“三世尚书”和“四朝大老”八个大字每个约二尺见方,优逸绝伦,没署名字,传说是明代大书法家吴殿邦手书,清代南阁学士(相关现代国务委员)翁方纲(北京宛平人)在广东当督学时,看到这八个大字便十分赞赏,叫人拓下来,重排为“世尚四书”(指《四书》得到世人崇尚)和“朝大三老”(朝庭百官以三朝元老为尊),一时传为佳话。
林熙春在万历四十八(1620)年倡修的凤凰台,成为清代潮州八景之一“凤凰时雨”,此前他还于万历三十三(1605)年主建潮安县江东镇井尾乡鱼山上的三元塔,此塔三年修成,七层八面,高十五丈三尺(比涸溪凤凰塔高一丈六尺)为潮州第一高塔,塔联“霞标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潮九万程”和塔铭“凤城之东,吉水一泓;两山对峙,万派朝宗。左昂右逊,华表偏隆;时维万历,群武修同。乙已建塔,丁末峻工;负巽抱乾,一柱凌空。路从内转,不觉身崇;窗窥星汉,檐散氛风。天地为小,云价可通;影摇金刹,砥柱潮中。法轮永固,灏气新钟;无魁辈出,国泰民丰。”是他所撰,传诵三百余年、烩炙人口。
他在万历三十七(1609)年又倡修韩文公祠,并留碑高六尺半,宽二尺八,至今保留完整。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又倡浚中离溪,今潮安县金石镇塔下乡中离溪边有石亭,内有其撰刻碑记,高五尺,宽三尺半。现在彩塘镇境内桑浦山玉简峰上有一镘头石上也有长六尺二寸,宽四尺七寸的楷书石刻,是林熙春于万历三十九(1610)年为建玉简塔而撰的《修玉简塔记》,该塔于光绪二十二(1896)年圮塌、至今未修复,但修塔记尚存,还有林熙春的《修玉简塔完登眺漫赋》石刻也在附近,至今保存尚好。据说“事能知足心常爽,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也是他撰的。
四目井金鲤——食后着死
四目井在潮州城区太平路南段的郑厝巷口对面,井边原有古树,故也称古树井,井边原有庙,称古树庙,现树和庙都没有,只留下“古树庙巷”,此井井栏呈八边形,栏高一尺七寸,每边长二尺一寸,井口最宽处五尺三寸,井面铺石,留有四孔,每孔内径九寸,高出石面三寸,井旁墙上有小龛,龛内有墨绘游龙,龛上题“有本如是、民国乙丑(1925年)街众重修”可知此井现状是年潮州开拓太平路时民众重修的。龛下有长二尺三寸,宽一尺一寸石刻楷书“四目古井&
&光绪五(1879)年冬月重修”。井台南侧有东西向石碑一方,是民国乙丑年冬月所立,记下当时一批铺户和个人共捐二百四十四元,当时此款可购黄金十七两。
&清人林大川《韩江记·古树庙》有“庙在城南东边,中祀清水英神,庙有古树一株,众称雨神(可能是雨仙孙使者)飞升时所登树也,因此名焉,闻昔时庙中树润(潮湿)即雨,后为外国所换(传说湘桥系梭船的仙索也被外国人偷换为铁索,故1866年英国领事进驻潮州时被老百姓沿街阻挡并抛丢石块,停留三日即被护送出城)。此其假者,中有‘玄宗妙应’一额,临朱晦翁(朱熹的字)。”又称“余按旧志:神姓邢名鸾字伯凤,元泰定进士,谏诤谪陕西清水令,弃官入山修道,丹成正升,后降神于揭阳之牧人(雨仙爷),祈雨驱邪,民德而祀之,适晋阳张公来守潮邦,道经揭阳,闻神灵迹,因祀于城南隅则今地,国初定鼎,降神保民,教人迁善改过。”此在井南称为古树庙巷的清水宫地方。
《海阳县志》有“古树井在城南长养坊,旁有古树故名,其(井)栏四目,又名四目井”。但今看来古树庙巷是七丛成巷对面,四目井在郑厝巷对面,不是同一地方。清代林大川在《韩江记·四目井》记“南街有四目井,内畜金丝赤鲤四尾,长有尺半,每乍午红日当天,鱼起弄影,往来泼刺,殊有可观,一日,忽有无赖窃其一(尾)烹而食之,即日而卒(死),后遂无生企者。”故潮州俗语有“四目井金鲤——食后着死”喻不义之财惹祸灾,以此为例。
潮州多古井,东门街中段有大井、石井栏是内圆外八角形,每边宽一尺三寸,井口直径三尺二寸,井南侧护壁上有三块碑刻,分别记灵“乾隆癸卯(1783年)腊月街众重修古井”,“同治丁卯六(1867)年阳月街众重修古井”和“光绪十一(1885)年岁次乙酉冬月重修&&潮州府正堂朱捐银一百两正&&海阳县正堂温捐银二十两正&&街众捐钱三百三十三丙&&合共用银四百五十三两”,井栏东北面刻“熙宁八(1075)年乙卯重修”,北面刻“至正甲戌陈梁金&&蔡砌石同立修”(元惠宗至正无甲戌年,只有至正四年甲申即1344年,至正十四年甲午即1354年,五姓修井中一姓字不清。)东面刻“万历辛亥(1611)吴锦题重修”等。
《海阳县志》有“东门大井在城生融坊东门街,源通韩江,挹注不究,栏上有宋熙宁八年乙卯重修及元明重修年号各刻。”潮州俗语有“东西日月、南北七星”喻罗列有序,指此井和名胜境古莲花井为东西日月,四目井和北门三目井为南北七星。林大川在《韩江记·大井》中有“初建凤城,四门凿四井、一曰大井在东门街,极其灵异:若见井底水翻,污泥上汔,水立变黑,不出三日定有火灾,屡验不爽。”编者童年都饮用此水,也闻此说,因解放前东门街多木楼而火灾不断,此井供饮居民万众,若遇天旱,日夜提用,水质变黑,此时楼屋用物都干燥异常故多火灾,潮州俗语有“东门井板(翻污)、火神爷来”喻祸有先兆。
在潮州城区西马路与西平路交界附近有莲花井巷,巷头有“莲花古井”,井壁圆形高一尺九寸,内径二尺三寸,外径三尺三寸,由花岗岩砌成,井内壁为砖砌,井栏上方口沿刻隶体“古莲花井”四字,井旁墙上嵌石刻一方:“光绪二(1876)年莲花井重修&&杨宅捐出自己家宅墙为修井之用&&此记”。
《海阳县志》有“防虞井二:一在城西里仁坊曾厝巷头;一在西街和睦坊名贤庙左;水涨时映日,俯看有莲花影,故又名莲花井。”传说此井于夏至日阳光直射井底,水清砌底时浮现莲花影,故先前曾以“莲花浮影”列为潮州内八景之一,当地也称为“名胜景”至今,编者少年时于夏至日也曾去俯井看影,若无若有,传说井面浮莲花看不到,井底倒有莲花形状,是否是井壁反射光合作用,也未可知。但林大川在《韩江记》有“莲花井在郡西,井内有石刻莲花故名,昔年每逢日午则花浮水面,后为屠狗者所污,其花遂杳(没有),而井尚存。”这又是另一种说法,不过他在一百四十年前也是听到传说而录。潮州城中至今现存有义井、二目井、开元寺井、开元街井、新街头井、弥勒佛井、广源街井、子母泉井等。
笔架山缶——无个四正&&&&&&
笔架山在潮州市区东部,与老城区是一江之隔,有湘子桥相通,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架山宋代瓷窑址”就在山坡上,笔架山又名韩山或双旌山,山坡沿韩江东岸自北向南绵延二公里,原先山坡上瓷窑密集,传说达九十九条之多,素有“百窑村”之称,在临江西南山坡至番鬼楼山一带地面上有瓷窑遗址数处,山上瓷片和窑具遍地都是,是研究我省古代陶瓷瓷生产的主要遗址。《海阳县志·古迹》有“淮府长史庄典墓在韩山东白瓷窑”和“南靖知县郭大鲲墓在笔架山白瓷窑”,可知该地先前称白瓷窑。
1922年在潮州城西门外二公里外的羊鼻岗出土有四尊佛像,上刻有“治平四年”、“熙宁元年五月”和“熙宁二年”等北宋年号,并刻有“水东窑”和“匠人周明”等字样,是我国唯一的一批刻有年号、窑名和工匠名的宋瓷,是周总理生前打自过问后从香港购回国内供研究的,广东省博物馆在、年多次对窑址进行考古发掘,一共整理九条窑,其中1980年清理的八号窑产品保留有唐和五代特点和风格,窑中出土一件“治平三年丙午岁次九月一日题”的佛像,与羊鼻岗出现的四尊相同,工匠也是周明。
为什么北宋时期潮州有这样大规模的瓷业生产,后来又放弃很长一段时间呢?原来熙宁和元丰是公元1068年即位的宋神宗赵顼年号,宋神宗重用改革家王安石,实行变法,扩大了海外贸易,当时海水来到韩山之滨,附近的意溪有高岭土可作陶瓷原料,满山松柏又可作燃料,在运输方便的条件下,保证了外贸生产的发展,从佛像面部的胡子来看,应是销往印度和东南亚,因该地小乘佛教的佛像都有胡子,而国内大乘佛教的没有,产品中有阿拉伯人头像和西洋狗也可证明,后来在潮汕沿海挖出一些载满瓷器的沉船,也是证例,远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和埃及开罗的博物馆都有潮州笔架山窑的青瓷器皿。但宋神宗当了十八年皇帝后死去,他的儿子宋哲宗赵煦反对变法,保守派上台,海外贸易又受到限制和禁止,百窑村就荒废了,直至明代才迁到枫溪,潮州市博物馆现藏的《西厢陶工碑》是万历庚子(1600年)置立的,就是证明。
潮州人把瓷叫做缶,这是古汉语原音原意,“笔架山缶——无个四正”说从古瓷窑址捡到的瓷器都是残次品,因为正品都出口了,此俗语喻没有一个好看或没有一个正派。传说从前笔架山窑出有青花粗碗,底平而大,上画交枝菊花,盛水时注目看碗内,水注处的菊花随水面慢慢上升,水注满时,菊花也泛出水面与碗口一样齐,水倒掉时菊花依然画在碗里,清代林大川在《韩江记》中称为“窑变”,今天看来应该是一种光学作用。但林大川还说他父亲曾看见人拿一粗碗,碗里只画一条鲤鱼,全无异处,那个人以水注入,那条鲤鱼竟随水而活,往来泳游不定,视之宛然,取之若影(即用手抓就象影子一样抓不到),水去鱼落,依旧无奇。
关于百窑村的废弃,潮州还有这样的传说:由于百窑村用松树枝烧火,故“沿江十里,烟火相盖”影响了开元寺的“紫气东隶”,方丈报告潮州府要求迁址,风水先生便用一付簿筐,筐中放置燃烧的木炭往开元寺西的方向挑去,结果挑到枫溪,绳子烘烧断了,便就地建窑,其实枫溪应是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年开始)、因郑和下西洋再次掀起外贸高潮才开始,当时潮水已不到湘子桥下,因潮水到了通三溪的揭东玉窑,故人们在枫溪烧制陶瓷后从西山溪经炮台出海,由于溪比较窄,故制造“枫溪条”的狭舟运输并沿用其名到当代。
时代不同了,今天这句潮州俗语看来应改为“潮州彩瓷——名扬四海”,因为近年潮州出产的瓷器誉满五洲,就本书题名者黄海清总经理领导过的潮州市彩瓷总厂为例:1986年其产品就获得“莱比锡(德国)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和“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质奖”两项国际和国内的最高荣誉,此后该厂产品又先后到新加坡、香港、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拿大、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展览和展销,创国内单家生产厂独自出国办展的最多记录,其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三山国王地头宫&&&&&&
先前在潮汕各地的每一个村镇和城市都有三山国王宫,潮州城区的国王宫巷也以此为名,三山国王的三山指揭西的独山、巾山和明山,传说揭西县河婆镇霖田乡有最早的三山国王庙,在隋文帝杨坚的开皇十一(公元591)年潮州建州时已有了,故潮州俗语有“三山国王霖田宫”喻正宗。初唐的开漳圣王陈元光(657至712年)于唐高宗李治仪凤二(677)年代父陈政任鹰扬卫将军时,在遗作《龙湖集》中有《祀潮州三山神题壁》诗,其中有“孤隋不尊士,幽谷多豪英,三山亦隐者,韬晦忘其名”。这是有关潮州三山神的最早记载,当时离隋未只有六十年,可知这三山神是隋代埋名隐士。
诗中还有“岭表开崇祠、辽东建神帜”和“瞻庙开明贶、平辽断秽侵”可知这三位隐士是平辽时建功,估计是隋炀帝杨广征辽时,或他派中郎将陈棱和张镇州带甲兵万余人于大业六(610)年从饶平柘林出海征台湾时立功也未可定。但三山神在隋代立功是有可能的。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被敌军团团围住,形势危急时有三位神将从开而降帮他解围退敌,当问清是潮州三位山神时便拜他们为潮州界神并立石为记,到二百年后的唐宪宗李纯的元和十四(819)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专门从潮州走二百里路到河婆霖田祭祀并作《祭界石神文》,据《永乐大典》对此文的注释:此界石神即陈元光诗中的三山神(因至宋代才封为国王),结果久雨放晴,稻有二稔,蚕也三收,当时潮州各地农村出现丰收年景,故对三山神更加隆重祀祭,纷纷建庙虔拜。
到了北宋宋太宗赵光义征太原时,又有三位金甲神将挥戈助阵,帮他破敌,迫使北汉主刘继元投降(时为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庆功时天空出现“潮州独山神”神旗。赵光义便派姓韩的钦差到揭西“霖田祖庙”封独山神为惠威宏应丰国王,明山神为清化明德报国王,巾山神为助政明肃宁国王并赐匾“明贶三山国王”,神庙在河婆镇西三里之外的明山脉穴上,至今犹存,为坐北向南宽三十二米,深三十米,庙临榕江南河,前有石桥,门内大院两廊有神厅,中是大殿和后殿。宋仁宗赵祯明道二(1033)年又加封他们的副将陈将军为广利王(又称化王),今惠来县神泉镇内有广利圣王庙坐南向北,深二十米,宽十一米,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庙前旷地也有一百平方米。
据说这位广利王陈将军是揭阳县霖田都人(今揭西河婆),隋代开皇元(589)年一月二十五日他在独山看见有三个金甲神人从玉峰石界的洞穴闯出,自称同胞兄弟,当时在枫树上开出莲花,清香扑鼻,他见神将骑马而来,便为他们牵马,后随他们同去救驾,后来落神者说:阵某已被封为将军,他在明朝倭寇进犯阵姓某乡时现过身,高约丈余,红面乌髯,作起狂风,吹走日本倭兵,护住乡亲百姓,今广利王也在三山国王座下同祀。
三山国王宫在潮州乡间也称地头宫,故这三山国王和广利王也被称为“地头老爷”(有的地方单独称广利王为地头老爷),故潮州俗语有“三山国王地头宫”,指大人物也要有小人物伺候。广利王大概也有地保性质,管户口人丁、婚丧喜庆、生老病死,潮州俗语也有“拼死报地头(销户口)”喻如丧考妣般慌张。过去各户有添丁婚娶,也要到地头宫去报“灯头”,即在元宵节备好丰盛供品去谢神和挂上人物景灯,称为“吊灯”,后为元宵灯会的组成部份,有些乡间还要新娘正月十五夜去地头宫敬拜,即向神报告以祈添丁。后来“吊灯”被暗示为眼皮有疱者。
三山国王庙不但在潮汕和梅县普通存在,在惠州、福建部份地方也有祭祀,而在台湾省除台南、云林、新竹、屏东四座大的三山国王庙之外,现存有一百多座普通的三山国王庙,《台湾通史》还记有雍正七(1729)年台南县令曾带潮州裔民回潮州祭三山神。连上海市中山南路先前也有三山国王庙。三山国王庙不止有潮州人、客家人前往祭拜,甚者还有很多马来人和西洋人,他们也象潮州人和客家人一样三跪九叩头。马来西亚潮州河婆同乡会的会旗上用独山、明山和巾山作标志。
梅林湖沉船
甘露寺出米&&&&&&
桑浦山甘露寺在明代是潮州八景之一,称“文峰飞翠”,《海阳县志》载“有岩迤西回,龙山有甘露寺,相传孝子庐墓于此而甘露降,故名。”甘露寺又称白云庵或万寿云庵,所在的龙山又名玉简峰或狮子岩,为何叫玉简峰,因为龙山有石壁如上朝用的备忘录称为朝简(古代朝见皇帝时怕上奏会紧张讲不出或太啰嗦,官员们双手捧朝简不但表示对皇帝尊敬而且可在朝自己一面写上备忘录,奏请时简单扼要。)自宋朝山上建有玉简塔,明朝嘉靖年间林大钦重修,由于它是状元读书处,故也称文峰,光绪五(1879)年雷击塔毁,有一条巨大蜈蚣也被击毙。
传说古代桑浦山有三只狮,一只是狮王,一只狮母,一只狮仔,狮仔长大了便和狮母很要好,这在人看起来是不行的,但动物却有这个习性,潮州俗语“狗仔饲大甫狗母”以此现象讽刺那些欺侮师傅的徒弟。狮王看到狮仔与狮母性交便生气,就张牙舞爪要咬狮仔,狮仔只好应战,但毕竟斗不过狮王,狮王正爱咬死狮仔,突然天上飞来一朵白云,云端坐着弥勒佛,弥勒佛对狮王说:虎狼虽恶,不伤其子,你嫉忌心重,敢伤骨肉,实是恶孽,我佛慈悲,叫我点化于你,不可伤你仔性命。那知狮王不听,认为弥勒佛多管闲事,便乘他不备,一口连白云吃进肚里,那知“食哙得入吐唔出”,弥勒佛坐在狮口里大笑:畜牲孽根未除,敢来伤人,既是如此,我就在此歇息吧!从此狮口再也合不扰。弥勒佛变成石佛,狮口的白云变成庵寺,庵寺也叫白云庵,玉简峰也叫狮子岩。
虽然传说是人们编造的,但从山下仰望甘露寺,便可觉得这狮子岩气势非凡;那片八百余平方米的大石板横空出世,形成天然屋顶,真象狮口大张,清代林大川在一百四十年前成书的《韩江记·狮子岩》中写道:狮子岩在桑浦山顶,形状若狮张口昂头作啸天势,下有石洞、洞旁有天然石罗汉,大肚深脐,呵呵笑笑,相传脐出米以供游客餐,余闻僧言,留题寺壁:异事流传最好听,子虚乌有总无凭,圆脐果出长腰米,不应人间乞食僧。
从岩下走上三百六十级台阶,便可上甘露寺,果然有个高八尺,宽一丈三尺的石佛坐东朝西于寺北,此佛像依寺后壁的岩石浮雕而成,潮州有一句俗语“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喻有失有得,就是从这石佛出实,传说从前这个石佛的肚脐会流出白米供游客饱餐,游人多则多流,游人少则少流,另一句潮州俗语“现米煮定饭”喻坐享其成,也来源于此。但后来有僧人贪心而把石佛肚脐眼挖大想多流一些,结果适得其反,米也不流了。佛前石桌现存刻有“千古斗”石香炉,传说是当年盛米容具。
林大川也谈到:甘露寺即狮子岩也,方丈堂朝钟暮鼓,桑浦山之大僧寮也,凡游山者无不投足而止宿焉,大殿悬有古联佳绝:泡影乾坤妆成宝相&&色香世界幻出空花。但一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不但这对联没有了,而且也无僧人管理,只是香火不断而已。
潮州俗语也有“”桑浦山无贼
世上无人“喻绿林豪杰靠山险,因为桑浦山自宋末陈吊王至清末弓(香)蕉霸都名燥一时,传说有绿林在梅林湖上劫了粮船,藏到这易守难攻的甘露寺中,佯称石佛出米助其义行,也未可。而沉船出米的俗语,也有失去的东西总有人得到之意。
从寺中向西望去有二峰对峙,象二只狮子相对承欢,寺旁有甘泉一眼,终年不竭,那就是孝子孝道感天而得到的甘露吧!从寺门向南沿石径上山,可见玉简塔遗址,眼下潮汕平原沃野片片,路渠如网,下山是彩塘镇地界。
甘露寺石壁现有“玉简书院”石刻,每字二尺见方,传说是林大钦手书。还有“甘露洞天”石刻,每字一尺三寸见方,传说是明代工部侍郎陈一松手书,还有“万寿云宫”石刻分二行,每字一尺五寸见方,有铭“温震天题”。还有“玉简峰&&赵师恕书狮子峰左”每字一尺见方。“威灵保障”、每字也一尺见方。
从甘露寺的题诗也知清末曾改名龙山寺,因寺壁《林大诠题句》是“甘露禅寺缥缈云中,天然石窒鬼斧神工,同治庚午(1870年)十月乘兴留言龙山寺,非人力也,乃神助之也。儒士林大铨。”《赵师恕甘露寺诗》是写石佛的“不涉程途来古洞,排石高眠成底梦,自从休歇到如今,任凭狂风吹不动”。
在甘露寺背后朝金石镇的玉简峰那一面也有很多碑记,如馒头石上有万历辛亥(1611年)
林熙春撰的《修玉简塔记》,是长二米余、宽一米半的大幅楷书。《修玉简塔完登眺漫赋》也是他撰题的石刻,还有《陪林大谏先生登狮山塔三首》的石刻诗篇等。
涂猴(蝼蛄)不食洞口草
“涂猴”(揭阳二带叫“杜猴”),学名蝼蛄,是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褐色,有短翅的,全身柔软,但前脚很强,能掘地为洞穴,专咬农作物根部,却不啃其他植物的叶子和青草,因而涂猴洞穴的周围青草总是长得很茂密。涂猴不食空口草,其实是涂猴这种昆虫的生活习性。
国民党时期,饶平有个吴乌森,身材魁梧,力气又大,敢做敢为,喜欢打抱不平。他招集一帮人马,专门劫富济贫,曾在南海一带称雄一隅,可他不侵害自己的家乡百姓的利益。1942年日伪闽粤绥靖总司令翁尚功,盘踞于饶平沿海岛屿,吴乌森亲率精壮80多人袭击翁尚功设在?凡洲岛上的司令部,并截劫日伪大小汽轮各一艘,名震潮汕一带,获得当年饶平县长黄绍虔嘉奖为“英勇杀敌”称号。
人们借涂猴(蝼蛄)的生活习性,称赞吴乌森虽有一方势力,称雄南海,但从不欺负老百姓的行为为“涂猴不食空口草”。
但也有一些有权势的官僚、匪帮,他们在异地他乡,宰割百姓,抢家劫舍,可是为了巩固他们在家乡的势力与阵地,从不剥削和欺压乡人,人们也用“涂猴不食空口草”这个既抑又扬,贬中有褒的俗谚称之。
捅破棚窗纸&&&&&&
潮汕俗语“捅棚窗纸”是指揭开事物的真相。其意义与“拆穿西洋镜”相近。
昔年的潮汕皮影戏俗称纸影戏或“皮猴”。是一种流传相当广泛的广场戏。原先的皮影戏是利用粉光投影的。戏棚前面糊着白纸,称为棚窗。演员操纵、唱戏、奏乐均在棚窗内面。棚外的观众,也就只能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了。
据说,从前有一位富家公子,在看潮州皮影戏时,被一个旦角的甜美嗓音迷住了。站在棚前,只觉得这唱腔清丽婉转,沁人肺腑,动人心弦。心想那唱旦解的演员,一定长得如花似玉,美貌可人。从此,每天都到这戏棚下跟棚,尽想着棚里头的那位“佳人”。可是看也看不清,弄得不思饮食,意害丰收了相思病。药石无效,日见消瘦。家里的人都十分担忧。家里有个老佣人,问清了公子的病根后,笑着说:“心病还须心药治,我也许有办法。”于是便把公子带到戏棚下看戏。当来到戏棚的时候,老佣人走近台前,故意把棚窗纸弄破。公子往里一瞧,唱戏的意然全都是一色的男子,其中唱旦角的居然是一个皱巴巴的老头子。公子看了,觉得自己荒唐,心中的结顿然解开,这病遂不治而愈。自此之后,“捅破棚窗纸”这俗语就流传下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杨坚杨广有什么关系 - 武林军事
> 杨坚杨广有什么关系
杨坚是隋朝政权的开拓者,是隋朝的第一位开国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登基成为,并改国号为大隋。杨广是,是隋朝第二任皇帝,杨坚于公元604年登基。《北史》评价杨坚为“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杨广剧照从中这句话可以看出,史书基于杨坚的人生事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位能文能武,文韬武略的人士。隋文帝在位期间,为了恢复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隋文帝依照国情制定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了隋朝经济水平,并开启了“”。在上,隋文帝主张抗击突厥,平定南朝陈,成功地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为了保证国家安定,隋文帝大力抗击突厥,让它们不敢再来侵犯隋朝边境,为国家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杨广是杨坚和文献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杨广十来岁的时候,被封为晋王。随后,杨广带领士兵击败了突厥,并平定了南朝陈,为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广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突出表现,让隋炀帝和文献皇后非常满意。公元600年,杨广也如愿的成为了隋朝政权的继承人。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由皇太子杨广继位成为隋朝政权第二位统治者。隋炀帝即位后,因大兴土木,致使百姓们哀怨四起。以至于隋文帝建造的繁荣景象衰败于隋炀帝之手。 儿子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位儿子,分别是房陵王杨勇、、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杨勇是隋文帝和文献皇后所生的长子,北周政权健在时,杨勇担任大将军等职位。后来,杨坚推翻了北周政权,登基为帝后,便封杨勇为皇太子。杨广剧照不久之后,隋文帝越来越不喜欢杨勇的行事作风。当时,杨广屡立战功,深得文献皇后的喜爱。在文献皇后和的谏言下,隋文帝废掉杨勇太子身份,改立杨广为太子。公元604年,隋文帝病逝,杨广即位后,立马假传隋文帝遗诏,将杨勇杀害。隋炀帝杨广帝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当杨广还是晋王时候,屡次带兵作战立下很多战功,赢得朝廷称赞。公元600年,杨广成为皇太子,公元604年,杨广继位成为隋炀帝。隋炀帝为了急于立功,不顾百姓们的生活,大量搜刮民脂民膏。最终,百姓抛弃了隋朝廷,公元618年,被杀死。秦王杨俊是隋文帝第三子,杨俊因有好的风气和习惯得到了隋文帝的称赞。后来,杨俊性情大变,逐渐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隋文帝下令革除杨俊的官职,之后,杨俊因病去世,享年30岁。蜀王杨秀是隋炀帝第四子,性格残暴,喜爱享乐。后因,杨广诬陷杨秀谋反遭到了隋文帝的软禁。杨广登基后,时常将杨秀带在身边。后来,宇文化及杀掉隋炀帝后,打算拥护杨秀为皇帝,这一行为遭到了大臣的反对。于是,宇文化及便把杨秀杀死。杨谅是隋文帝第五子,因不满隋文帝立杨广为太子,便举兵起义。随后,起义失败,隋文帝将他幽禁起来。 杨素和杨坚的关系 根据史料记载杨素和杨坚都出自弘农杨氏,不过后世考证认为杨坚弘农杨氏的出身是他伪造的。不管如何,杨素是杨坚手下后来帮他篡夺北周、建立隋朝登基为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杨坚对杨素的宠信重用也是肯定的。杨坚画像杨素与杨坚本来都是北周的大臣。公元580年的时候,北周最后一位皇帝继位,杨坚被封为左丞相,朝政由其掌控。当时杨坚既有地位和声望,又有篡位称帝之心,于是杨素就主动投到他的门下。而杨素此时已经在灭亡北齐的战争中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因此杨坚也十分需要并器重他,不久就封他为刺史。尉迟迥起兵反对杨坚的专政,杨素就是杨坚派去征讨的将领之一。581年,杨坚接受禅让登基为帝,建立了隋朝,杨素被升为了上柱国,并且参与了法律的修定。之后,杨素就不断为隋文帝杨坚四处征战,讨伐不臣:南下灭掉陈朝;剿灭江南匪患;大破北方突厥。此外,杨素还各种讨好杨坚,不惜劳民伤财,帮杨坚建造宫殿,帮皇后下葬。不管是战功还是讨好,杨素的行为都深得杨坚之心,因此一路加官进爵,一路受到赏赐,一天比一天显贵。杨坚在世时,杨素最高官至尚书左仆射,爵位至越国公,而他的子嗣和家人也都官居高位。据说,杨素家的房子无比奢华,规模样式和皇宫差不多,童子就有几千,歌妓小妾也有上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潮汕方言俗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