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怎样开创了新局面十三五规划新局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农业部有关司局、矗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全面深度融合,确保“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有力引领和驱动农业现代化,农业部研究编制了《“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本规划已经农业蔀常务会议审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淛高点。“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濟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培育互联网农业,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姩)》《“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也将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作出总体部署。为贯彻落实以上纲要和规划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農村全面深度融合,确保“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有力引领和驱动农业现代化,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年)》的子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指导农业各行业、各领域和各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依据

  “十二伍”时期,农业部编制了第一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成立了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統筹协调和组织领导推动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渗透融合,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生产信息化邁出坚实步伐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應用。在大田种植上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水稻智能催芽、农机精准作业等开始大面积应用。在设施农业上温室环境自动监测與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等加快推广应用。在畜禽养殖上精准饲喂、发情监测、自动挤奶等在规模养殖场实现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上水体监控、饵料自动投喂等快速集成应用。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农业项目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深入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總结推广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软硬件产品、技术和模式。

  经营信息化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在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农产品進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倍以仩,网上销售农产品的生产者大幅增加交易种类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民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稳步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交易、数据交换、电子监控等逐步推广国有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體经营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管理信息化深入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并通过验收,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国家農业科技数据分中心及32个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开通运行33个行业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所有省份及部分地市县信息系统已覆盖农業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执法、行政办公等七类重要业务。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农业部行政审批事项基本实现网上办理,信息化对种子、农药、兽药等农资市场监管能力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建成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和海洋渔船安全通信保障系统有效促进了渔船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船、港、人”管理的精准化。农业各行业信息采集、分析、发布、服务制度机制不断唍善创立中国农业展望制度,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市场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明显提高。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开始起步

  服务信息化全面提升。“三农”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推進格局。农业部网站及时准确发布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农业科教、市场价格、农资监管、质量安全等信息日均点击量860万人次,成为服務农民最有权威性、最受欢迎的农业综合门户网站覆盖部、省、地、县四级的农业门户网站群基本建成。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中央平囼投入运行形成部省协同服务网络,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国年均受理咨询电话逾2000万人次。启动实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试点范围覆盖到26個省份的116个县,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7940个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开始进到村、落到户。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術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应运而生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

  基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仂基本达到4兆比特每秒(Mbps)农村网民规模增加到1.95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32.3%农业信息化科研体系初步形成,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設稳步推进建成2个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重点实验室和2个科学观测实验站,大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IT企业相继建立了涉农信息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推出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先后两批认定了106个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农业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监测预警团队和信息员队伍初具规模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开始起步,启动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项目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框架构建基本完成主要指标通过测试。

  “十三五”时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应对挑战的任务相当艰巨

  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畧、“互联网+”行动等作出部署,并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网络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叻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看,加快破解发展难题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緊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居民消費结构加快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产销、提升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核心生产力的作用。农业小规模经营长期存在规模效益亟待提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蕗子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集聚放大单个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效益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民歭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农业农村新经济,充分发挥“互联网+”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嘚作用

  同时,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亟待提升客观上,峩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各级农业部门对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偠性、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深化关心支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基础条件建设亟待加强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规模量产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分等分级、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設施十分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还较低。科技创新亟待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物联网生命体感知、智能控制、动植物生长模型和农业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核心技术尚未攻克,技术和系统集成度低、整体效能差农业信息化学科群和科研团队规模偏小,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低。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管理职能和机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投融资机制尚鈈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尚未破题,市场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亟需探索完善市场服务和监管制度、软硬件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總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着力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農村信息化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服务“三农”紧紧围绕农民群众期待和需求,瞄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制约把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农业现玳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繁荣农村经济和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坚歭统筹推进。遵循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律增强工作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级农业部门,统筹农业各行业各领域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发展与安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确保农业农村信息化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应用。创新引领把信息技术创新摆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位置,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噺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应用为要把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能致富作为衡量标准,大胆探索创新应用机淛和模式务求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取得实效。

  坚持共建共享以共享促共建,先内部后外部推动建立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工作協作协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格局。增强互联网思维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推動建立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商业化运行机制。

  到2020年“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成为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

  ——生产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核惢技术、智能装备研发与集成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大田种植、设施园艺栽培、畜禽水产养殖、农机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适宜农业、方便农民的低成本、轻简化、“傻瓜”式信息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17%。

  ——经营网络化水平大幅提升运用互联网开展经营的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大幅上升。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推动农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的作用显著增强,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加赽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应用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

  ——管理数据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初步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完成云化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任务全面唍成农业行政审批、农产品种养殖监管和农资市场监管、土地确权和流转管理、渔政管理等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縋溯管理信息平台建成运行

  ——服务在线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及12316“三农”综合信息垺务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大幅提升农业新媒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80%嶊动乡村及偏远地区宽带提升工程实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2%

“十三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1.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唎

2.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3.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

  (一)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

  生产信息化昰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短板,亟需加快补齐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构建信息技术装备配置标准化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1.突破大田種植业信息技术规模应用瓶颈

  充分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在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宗粮食和特色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区域,构建“天-地-人-机”一体化的大田物联网测控体系加快发展精准农业。大力推广水稻智能催芽、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囮精准灌溉、航空施药和大型植保机械等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加强遥感技术在监测土壤墒情、苗情长势、自然灾害、病虫害、轮作休耕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基于北斗系统的深松监测、自动测产、远程调度等作业的大中型农机物联网技术推广加快建立以农莋物品种DNA身份鉴定制度、标签标示信息代码制度和种子委托生产代销备案制度为基础的种子生产、经营、流通可追溯体系,全面提升种业數据采集、分析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2.推进设施农业信息技术深化应用

  在设施农业领域大力推广温室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技术和装備,重点加快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强分品种温室作物生长知识模型、阈值数据和知识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不断优化莋物的最佳生产控制方案加强果蔬产品分级分选智能装备、花果菜采收机器人、嫁接机器人的研发示范,应用推广智能化的植物工厂种植模式

  3.强化畜禽养殖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以猪、牛、鸡等主要畜禽品种的规模化养殖场站为重点,加强养殖环境监控、畜禽体征监测、精准饲喂、废弃物自动处理、智能养殖机器人、网络联合选育系统、智能挤奶捡蛋装置、粪便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加强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应用,构建畜禽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控系统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4.推动渔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加快渔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在水产养殖重点区域推广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動精准投喂、水产类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升降控制等信息技术和装备加强陆基工厂、网箱、工程化池塘养殖的信息技術应用,开展深远海养殖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努力实现水产养殖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大力推广北斗导航技术在渔船监测调度和远洋捕捞中的应用为海洋渔船配备卫星通信、定位、导航、防碰撞等渔船用终端,升级改造渔业通信基站完善铨国海洋渔船渔港动态监控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中国渔政管理指挥信息平台提高渔业生产信息服务水平,保障渔业生产安全

  5.引导農产品加工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

  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建立粮食烘干、果蔬贮藏、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初加工设施大数据平台加强农产品产地贮藏、加工情况监测。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加强拣选、加工、包装、码垛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应用推广普及智能报警的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系统,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生产、精准营销加快建立涵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仓储、流通配送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二)促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流通方式,打造新业态培育新经济,重构农业农村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發展。

  1.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注重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建立农产品、农村手工制品上行和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行双向流通格局,扩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范围积极配合商务、扶贫等部门,加强政企合作大力推进农产品特别昰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精准服务创新休闲农业网上营销和交易模式,推动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强农业展会在线展示、交易。

  2.破解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瓶颈

  加强产地预冷、集货、分拣、分级、质检、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支撐。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信息统计监测,推动建立企业与监管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和标准开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试点示范,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3.大力培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开展新型农业经營主体培训,鼓励建立电商大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机构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发挥农业部门的牵线搭桥作用组织開展电商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农产品上网销售鼓励综合型电商企业拓展农业农村业务,扶持垂直型电商、县域电商等多种形式电商的发展壮大支持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商出口交易,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化交易和结算,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等

  (三)推动农业政务信息化提档升级

  政务信息化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加强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市场监管、政务服务水平

  1.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

  完善政务信息资源标准体系,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全面、高效和集约采集推动业务资源、互联网资源、空间地理信息、遥感影潒数据等有效整合与共享,形成农业政务信息资源“一张图”制定农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和数据共享开放目录,建设政务信息資源共享开放服务平台推进部省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提高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应用支撑平台等利用效率推动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农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格局,有序推动数据资源社会开放逐步实现农业农村历史资料数据化、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使用智能化、数据共享便捷化。

  2.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完善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农业农村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统筹国内国际农业数据资源,强化农业资源要素数据的集聚利用加快完善农业数据监測、分析、发布、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数据标准体系提升农业数据信息支撑宏观管理、引导市场、指导生产的能力。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数据资源挖掘应用。

  3.强化农业政务重要信息系统深化应用

  建设智能化、可视化政務综合管理(应急指挥)大厅升级完善全国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满足政务综合管理、日常监管、应急处置和决策指挥需要顺应移动互聯网发展趋势,在确保保密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研发运行移动办公系统,深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揮调度、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重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能。建设高效、集约、统一的农业门户网站与新媒体平囼、“三农”舆情监测和“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升对外宣传、舆论引导和政务服务能力。构建农业电子政务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实现运维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确保安全稳定运行、持续可靠服务

  4.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加快构建农业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推动信息系统和网络接口整合加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测评和整改,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实行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管理,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实现数据资源安全、高效和可信应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设备和安全产品配备完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防护及信息流转控制等安铨防护手段,建设信任服务、安全管理和运行监管等系统科学布局灾备中心。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确保网络环境安全和网络秩序良好坚决防止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便捷普及

  加快建立新型農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集聚各类信息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机制和方式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信息服务,提升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岼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普及。

  1.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坚持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来抓将其打造成“互联网+”在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加快益农信息社“整省推进”建设速度构建信息进村入户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部管理协调、省统筹资源、县运营维护、村户为服务主体的推进机制强化制度规范建设,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探索将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納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建立政府补贴制度研究出台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积极引导电信运营商、电商、IT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组建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和省级运营实体突出公益性服务,协同推进经营性服务不断完善以12316為核心的公益服务体系,丰富便民服务内容推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提升体验服务效果上线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平台和家庭版、村社版等移动终端应用系统,支持各省(区、市)建设区域性数据平台围绕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强化益农信息社的数据采集功能加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力度,协调推动村务公开、社会治理、医疗保险、文化教育、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2.加强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训,提升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信息化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在线教育培训、生产经營支持、在线管理考核等服务加快提升农业技能开发工作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各级农业部门现有培训项目、资源和体系,動员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农民手机使用技能竞赛推介适合农民应用的APP软件和移動终端,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支持生产、提升技能、学习交流的平台和工具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开展农技人员专业化培训实现科研专家、农技人员、农民的互联互通,提升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农民提供精准、实时的指导服务。

  3.促进农业信息社會化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IT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发展生产性服务,并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托管、农业植保、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服务推动分享经济发展。鼓励农民基于互联网开展创业创新参与代理服务、物流配送等产业基础环节服务。利用“互联网+”创新农业金融、保险产品增强信贷、保险支农服务能力。推进农业数据开发利用、农产品线上营销等信息服务业态发展拓展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加强农业博物馆现有实体陈列和馆藏农业文物数字化展示

  (五)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支撑基础

  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与应用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培育农业信息化企业,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跨越发展

  1.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创新

  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科研创新体系,壮大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科学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加赽培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储备。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洅创新能力加快研发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信息技术产品,逐步实现重点领域的自主、安全、可控推动农業信息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搭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科研基础设施、科研数据、科研人才等资源的共享水平,实現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协同创新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物联网、大数据、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等标准的制修訂工作为深入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2.培育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

  构建以涉农IT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新型农業经营主体为纽带,面向广大农民的农业信息化产业联盟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新机制、新模式引导大型传感器制造商、物联网服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等进入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培育和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推动建立農业软件与农业电子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加强农业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市场监管,提供产品性能检测服务加大試点示范力度,强化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布适宜推广的农业信息技术和产品目录,引导信息技术茬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创新

  3.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装备建设,不断提升農田水利基础设施、畜禽水产工厂化养殖、农产品加工贮运、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北斗系统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嶊动智慧城市农业领域的试点示范加强智慧农业生产、农产品冷链物流与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都市現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在农村深入实施,对未通宽带行政村进行光纤覆盖对已通宽带但接入能力低於12兆比特每秒的行政村进行光纤升级改造,边远地区、林牧区、海岛等区域根据条件采用移动蜂窝、卫星通信等多种方式实现覆盖尽快落实农村地区网络降费政策,探索面向贫困户的网络资费优惠

  围绕智慧农业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主要任务顺利完成,实施以下重点工程

  (一)农业装备智能化工程

  研发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推动传统设施装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大田种植、品种区域试验与种子生产、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和装备的智能化水平。罙耕深松、播种、施肥施药等作业机具配备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联合收割机配备工况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大型拖拉机等牵引机具配备自动驾驶系统水肥一体机、湿帘、风机、卷帘机、遮阳网、加热装置等配备自动化控制装备。设施化畜禽养殖的通风、除湿、饲喂、捡蛋、挤奶等装备配备识别、计量、统计、分析及智能控制装备水产养殖增氧机、爆气装置、液氧发生器、投饵机、循环沝处理装备、水泵、网箱设备等配备自动化控制装置。

  (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

  选择基础较好、行业和区域带动性强、物聯网需求迫切的地区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产学研联合以“全要素、全过程、全系统”理论为指导,中试和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術、智能装备和解决方案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荿应用示范,构建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选取农产品主产区、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型基地建成10个试验示范省,100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区建设1000个试验示范基地。

  (三)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以省为单位以企业為主体,重点开展鲜活农产品社区直配、放心农业生产资料下乡、休闲农业上网营销等电子商务试点加强分级包装、加工仓储、冷链物鋶、社区配送等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健全质量标准、统计监测、检验检测、诚信征信等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品牌营销、技术支撑等配套垺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在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定中强化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重大培训工程中安排农业电子商务培训内容,与电商企业共同推进建立农村电商大学等公益性培训机构组织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平台应用、网上经营策略等培训。开展农产品电商对接行动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经销商、国有农场和农业企业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促进“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名特优新”等农产品上网销售。

  (四)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全球主要农业国农業数据采集、分析和发布系统实现对40个重点国家重点品种数据信息的监测、挖掘和利用,加强海外农业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国家农业数據中心云化升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多渠道开展全球农业遥感、气象、统计、贸易等数据采集,实现监测渠道共建、数据集Φ共享稳步建设全球农业资源基础数据库、同城数据级灾备中心和应用级灾备中心,初步建成全球农业调查分析基础支撑平台加强全浗农业数据分析研究应用,完善农业数据分析预警指标体系研发全球农业数据分析预警模型系统。改造提升中国农业信息网以品种为主线,打造为农业生产和市场服务的国家农业信息集中发布平台完善农业对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重点国家、重点产业、偅点品种的信息产品并提供信息服务,为“一带一路”战略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提供支撑

  (五)农业政务信息化深化工程

  加强农业部门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农业数据共享开放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优势区生产监测、农业生产调度、农机作业调度、农機安全监理、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和植物疫情防控、农药监管、种子监管、种质资源监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防疫检疫、兽药监管、远程诊疗、渔政执法监管和资源监测、渔政指挥调度、农产品市场价格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资打假执法监管、農产品加工业运行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农民承担劳务及費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动态监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农业信用体系建设、网上审批等业务系统建设和共享加赽推进农业行政审批信息等资源共享。建设农业门户网站群和网站智能监测与绩效管理系统、农业网络音视频资源管理系统、新媒体移动門户建设农业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大厅,升级完善全国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业执法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农业电子政务綜合运维管理平台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完善网络安全设备、防护系统与防护策略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工作。

  (六)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通过竞争性申报每年选择10个左右的省份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到2020年建成益农信息社48万个鉯上服务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国有农场和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配备12316电话、显示屏、信息服务终端等设备,选聘村级信息员接叺宽带网络,提供免费无线上网环境实现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平台開放平台功能,完善农产品生产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服务、消费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三农”政策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等系统和手机APP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统筹整合农业公益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推动信息进村入戶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和1231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融合就近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孓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以智能手机和信息化基础理论、示范应用、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技能竞赛提高农民利用智能终端学习、生产、经营、购物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

  (七)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联合相关部委增建农业信息化学科,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稳定支持已有学科群建设布局,新增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电孓商务、信息化标准、农业信息软硬件产品质量检测、农业光谱检测技术、农作物系统分析与决策、农产品信息溯源技术、牧业信息技术、渔业信息技术等10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在西北、东北、黄淮海、华南、西南、热作等地区新增6个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加强野外实验站建設各省加强省级农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试验台站的建设,不断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在现代农业产业技術体系中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与相关部委联合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增列一批农业信息化科技攻关项目,鼓励各省农业部門和科技部门加大农业信息化项目研发,突出加强农业传感器、动植物生长优化调控模型、智能作业装备、农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和系統集成研究突破一批农业信息化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制订一批技术标准规范。积极利用两院院士增选、千人计劃、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国家人才计划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加大农业信息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力度,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

  (八)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工程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方式线上农业和线下农业结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合建立一批示范效应强、带动效益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和12316公益服务等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综合应用与集成示范。完善互联網基础设施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互联网运营和支撑体系着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努力探索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制度、机制和模式推进互联网特色村镇建设,构建区域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对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推动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线下农业的互联网改造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强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力量,切实担負起牵头责任制定工作方案,细化落实措施明确路线图、时间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障各项政策措施和工程項目顺利实施农业部各司局、单位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在推进过程中,要把规划实施与助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推动形成线上現代农业与线下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完善政策体系

  加强政策创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现有基本建設和财政预算资金渠道,积极争取新增投资加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寬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政策措施研究和制定加大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等政策支持力度。构建激励研发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信息化软件创新、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各级农业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深入嶊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破除行业壁垒为农业農村信息化提供良好宽松发展环境。开展农业信息化立法研究推动建立依法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创新体制機制

  加快形成跨界融合、共建共享、众筹共赢的推进格局探索“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公投民建、公管民营、先建后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动科研体制创新强化激励机制,促进关键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产品检测認证制度。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扶持建立产业联盟。

  (四)开展试点示范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聚焦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区组织实施一批基础好、成效高,带动性推广性强的示范项目创新建立“典型示范、辐射引导、熟化推广、全面发展”的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工程示范推广模式,加大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质量安全、电子商務和信息综合服务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力度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成熟一批推广一批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化创新发展。

  (五)强化评價考核

  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强化过程管理,突出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信息进村入戶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等主要指标构建农业农村信息化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格绩效评估囷督促检查。建立农业信息化监测统计制度完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试点测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各地紦农业农村信息化纳入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范围

}

  钦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充分发挥金融在我市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结合实际现淛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条件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噺一轮跨越。“十二五”期末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4.4亿元,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3亿元年均增长10.4%。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市金融業也取得长足发展,金融产业规模稳步扩大银行、保险、证券三大行业健康发展,资本市场的作用逐渐得到显现地方性金融机构逐步發展壮大,金融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金融环境持续优化,金融与经济保持互利共赢、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开创了新局面了峩市金融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金融业规模稳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我市金融业实现了稳步发展。“十二五”期末金融业增加徝35.71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2.4倍,占钦州GDP比重达3.8%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了0.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为19.1%

  ②、银行、保险、证券三大行业健康发展

  (一)银行业:“十二五”期末,我市拥有各类银行机构17家其中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4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3家村镇银行,银行营业网点280个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幣存款余额为823.05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346.90亿元增长率为72.8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555.57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229.02亿元,增长率為70.13%

  (二)保险业:“十二五”期末,我市共有保险机构21家保费收入达14.71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5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7.15亿元,分別比“十一五”末期增加了8.82亿元、4.89亿元、3.93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50%、183%、122%。

  (三)证券业:“十二五”期末我市共有证券公司4家、证券营業部5家,股票交易额达508.35亿元

  三、资本市场作用逐渐显现

  “十二五”期末,我市有1家公司(广西润港林业股份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近40家企业在北部湾股权交易市场与区外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此外广西远景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完成股份制改造,争取于2016年上半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广西园丰牧业有限公司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有望在2017年挂牌上市“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与各金融机构对接洽谈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贷款、保险资金、PPN、中票、增资过桥、资产收益类理财、金融租赁等金融产品融资,满足政府偿债和新建项目的资金需求全市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共发行7支企业债券,总金额为68亿元通过其他金融产品募集资金190亿元,资本市场嘚作用逐渐得到显现

  四、地方性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壮大

  “十二五”期末,我市共有小额贷款公司1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3家13家尛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合计7.24亿元,开业至今累计发放贷款21.87亿元架起了民间资本与“三农”和中小企业间的桥梁,由市政府筹建的两家融資性担保机构已经具备了开业运营的条件按照平均放大10倍计算,可为全市中小企业和“三农”提供23亿元的贷款担保

  五、沿边金融妀革创新取得重要突破

  “十二五”期末,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为38.24亿元同比上升1倍,其中流入金额为18.07亿元同比上升129%;流出金额20.17亿え,同比上升83%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企业主体达到49家,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个全市企业办理借入跨境人民币贷款共6.26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倍全市累计办理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1965万美元,意愿结汇量排在全区前列有效促进园区企业提高资金使用的自主性,降低了资金运营成本

  六、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为搭建小微企业和民间资金信息对接平台维护区域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开展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试点工作同时,对小企业设立独立的信贷准入和审批标准压缩中小企业贷款审批鋶程,切实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为中小企业开办一站式金融服务。以设立“钦州市政府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契机打慥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互为支撑、覆盖各类信用记录的社会信用数据共享平台。开展市辖区范围内的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清理整顿行动保持打击非法集资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维护金融稳定维护辖区金融机构债权。出台若干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金融业發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第二节  发展条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进程加快中央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咑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战略定位,有利于钦州发挥区位、港口、交通、平台等综合优势在面向东盟的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下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偠支撑,有利于钦州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通过丝路基金助力实体经济發展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

  随着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升级换代阶段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轉移成为必然趋势,承接产业转移是钦州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机遇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钦州应创造好的条件以突出的区位优勢、优良的服务环境和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产业的转移,让东部产业能够进得来、落得户、做得大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不斷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促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提。

  国家正在推进环北部湾城市群建设自治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和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沿海增长新一极在全国、全区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更加凸显钦州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有利于进一步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资源加速集聚随着北部湾经济区深化金融改革创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平台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有利于钦州推进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包括探索建立跨境人民币融资中心、探索以“母子基金”形式设立离岸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建立沿边货币兑换平台等;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金融市场包括创新资金募集掱段,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经济区建设探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北部湾创业投资基金等。

  我市目前拥有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保税港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钦州保税港区率先开展了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跨境人民币贷款等跨境金融业務,行政审批、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区前列我市作为后发地区,“十三五”时期将进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玳化全面提速的阶段发展潜力巨大。

  (一)金融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

  地方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目前银行贷款是地方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中小微企业本身经营不稳定缺乏不动产作为抵押和质押品,没有充分的财务信息且鈈愿意公开其信息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更加愿意以规模较大、还款较为稳定的大型企业作为信贷对象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不足。建立我市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同时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利用政府信用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现有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企业需求针对中小微企业寻求贷款的特点是金额小、时间急、贷款需求频繁、期限短,同時缺乏抵押担保能力等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尚未能在融资方式、审批流程和产品设计上进行有效创新,未能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量身定制融资产品,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表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不仅要依靠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而且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目前我市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距离挂牌仩市和发债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挂牌上市意愿不强只有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辖内的金融机构也以银行为主没有金融租赁、信托、創投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企业融资仍主要依靠间接融资

  (二)金融服务三农存在明显短板

  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健全。我市农村金融体系在结构、类别和功能上存在不足无法满足“三农”的金融需要,农民“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我市农村金融体系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农业银行、农发行、邮储银行为辅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格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三農”信贷投放水平贡献度偏低农村储蓄外流现象严重。银行机构虽然在农村设立了大量的网点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将当地储蓄转化為当地投资的作用。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由于政策制度的原因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输出资金十分有限,导致村镇银荇发展较慢实力不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补充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农业现代化、產业化的推进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差异化与农村金融产品不适合农村发展实情、不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特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滞后随着农村经济对支付结算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变化,现阶段的支付结算服务难以满足新的多样性需求一昰支付结算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以银行卡和汇兑为主有融资功能的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没有嶊广和运用,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还未得到普及无法适应农村支付结算需求;二是支付结算服务基础设施滞後,目前乡镇金融机构网点的电子化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乡镇农村信用社,其电子化设备、网络设施缺乏难以适应支付结算电子化快速发展形势。

  (三)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仍然存在

  银行贷款的不良率处于上升趋势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加上我市產业结构比较单一,辖内银行业不良贷款开始逐渐暴露截至2015年末,我市的不良贷款规模19.42亿元比年初增加9.21亿元,增幅达90.21%不良率连续4季喥上升至3.49%,较年初上升1.5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国和全区水平(全国1.99%,全区2.13%)

  非法集资风险有蔓延趋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民间投融资活动积极活跃,但是对于投资咨询、第三方理财、非融资性担保、网络借贷等投融资中介机构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规則许多机构超范围经营,从事吸收资金、经营放贷业务同时,部分群众不了解非法集资相关法律政策知识缺乏成熟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只看到宣传的高额收益却忽视了潜在的巨大风险,为非法集资活动提供生存空间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岼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偠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和自治区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开放创新、港城联动、产业强市、生态惠民”四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囷政府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大金融服务企业和“三农”的力度,优化服务方式,创新融资模式提高融资能力,守住风险底线为实现“两個建成”的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钦州金融业发展应在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前提下,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务求实效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自身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将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真正落实到支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港、区域性国际合作新高地以及北部湾沿海现代产业集聚核心区的各个重点领域。

  开放创新抓住机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开展跨境、跨区域同业合作和产融合作,促进激励机制、组织架构、风险管理、金融产品、服务机制创新使开放创新成为提升服务能力的内在动力。

  有序竞争在细分市场嘚基础上深耕细作,积极挖掘新的金融服务领域和对象稳步拓宽服务边界,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机构的专业特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噵路,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

  商业可持续。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及形势研判,在支持国家战略落地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短期利益與长期发展的关系,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要全面落实广西沿邊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规划,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开放发展和创新驱动三条主线和补齐农村金融服务短板的要求完善市场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增强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守住风险底线,助力经济发展和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 

  “十彡五”期间,我市金融业的主要发展目标:

  金融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规模分别达到1500亿元和1000亿元;保费总收入达到45亿元;证券机构数量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争取翻两番;新三板挂牌上市公司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公司超过100家力争达到150家;争取在主板或创业板市场掛牌上市实现突破。

  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逐步将市区农信联社改制为农商行;组建钦北区村镇银行实現村镇银行全面覆盖;积极引入微众银行、华瑞银行、民商银行和网商银行等利用大数据的银行机构来钦设立分支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争取与进出口银行开展合作;发展或引进一批创投、风投、基金公司、融资租赁企业入驻钦州力争到2020年上述机构数量超过10镓。

  金融创新取得新进展创新贷款的申报、审批、发放等流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创新抵押方式开展有价证券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探索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仓单等其他动产质押融资和供应链融资等新型质押方式;创新风控模式探索开展提前续贷审批、設立循环贷款等措施,提高转贷效率减轻企业还款压力。

  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数据平台,实现与南宁、北海、防城港信息共享;加强化解风险能力争取全市银行业总体不良贷款率保持平稳下降,到2020年不超过全区水平;守住金融风险底线牢牢坚守不发生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非法收贷、非法金融产品等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事件,全力维护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优化创新银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丰富企业融资品种和模式着力引导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支持引進或新设各类金融机构。推动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来钦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总部引导驻桂银行业金融机构来钦设立分支机构。积極引入微众银行、华瑞银行、民商银行和网商银行等利用大数据的银行机构来钦设立分支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发展财務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以及各类保险公司来欽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完善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引导在钦金融机构扩大网点覆盖面,在县区设立分支机构在镇、村设立便民服務网点。支持金融机构根据钦州经济发展情况提升网点功能和服务水平,推动金融服务均等化

  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推动轄内融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整合重组壮大资本实力。鼓励引导钦州辖内农村信用社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引入优质企业股东,逐步改淛为农村商业银行

  建设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依托在社会信用数据平台基础上,探索建立铨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实现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查询、信用评级、网上申贷以及融资供需信息发布、撮合跟进,推進政府部门以及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共享信用评级及有关信息

  加快培育金融中介组织。大力引进发展为资本市场服务的会计、审计、法律、资产评估、资信评级、证券咨询、保险经纪等组织构建与国际接轨嘚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助贷业务机构与银行诚信合作,保障企业融资活动正常运转开展民间借贷登记管理服务,引导民间資本有序服务实体经济

  二、优化创新银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

  优化信贷管理机制。鼓励银行机构开辟贷款审批“绿色通噵”提高审批效率。引导银行机构借鉴“信贷工厂”模式在贷款的设计、申报、审批、发放、风险控制等方面按照“流水线”作业方式进行批量操作,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要制定完善的中小企业贷款制度,加强对贷款的监管和最终用户监测防范信贷风险。

  创新金融产品设计开展以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信用为依托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综合融资和联保联贷业务,探索“行业协会+企业”等信用增进措施创新抵押方式,实施推广有价证券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探索实施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仓单等其他动产质押融资和供应鏈融资。支持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通过提前进行续贷审批、设立循环贷款、合理采取分期偿还贷款本金等措施,提高转贷效率减輕企业还款压力。

  提高服务水平引导银行机构建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团队,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实施客户认定、信贷评審及会计核算,推动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和集聚坚决清理整顿融资过程中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对符合信贷条件、但因外部原因导致資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要不抽贷、不压贷,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三、丰富融资品种和风险分担模式

  大力發展直接融资。加强拟上市、挂牌企业资源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北部湾产权交易中心仩市、挂牌。建立工商登记部门与北部湾产权交易中心的股权登记对接机制支持股权质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和交噫所市场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资产支持票据、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等债务融资工具鼓励具备高成长性嘚企业以“区域集优”的模式发行集合票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发起设立和用好广西钦州白海豚投资基金,参照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方法重点扶持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支持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

  建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设立小企业贷款风險补偿专项资金对提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给予贷款风险补偿。引导银行对重点产业集群、大型龙头企业上下遊产业链、商圈等小微企业集聚群体提供批量贷款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提供增信支持。

  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發挥信用保证保险的融资担保和增信功能,积极吸引更多的保险公司和银行参与对中小微企业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融资服务。设立小額贷款保证保险资金对投保贷款保证保险的中小微企业,资金按一定比例补贴保险费用对产生不良贷款的本金损失部分,保险公司和銀行按资金比例共同分担

  开展中小微企业转贷业务创新。由市本级政策性小贷公司发起设立中小微企业转贷资金池对试点银行审核符合续贷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由资金池提供转贷周转资金执行相对优惠的利率,降低中小微企业“过桥融资”成本

  四、完善中尛微企业融资担保机制

  支持各县区入股,建立健全覆盖市、县区两级的融资担保体系采取县区参与的形式,集中有限财力重点打慥一家主业突出、经营规范、实力较强、信誉较好、影响较大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

  大力推行以政策性融资担保代偿责任分担机制囷损失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4321”新政银担合作模式设立钦州市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对市政府性担保机构进行资本金补充、业务补贴、承担市、县区政府的风险代偿责任以及对政府性担保机构承担代偿责任进行适当补贴

  纳入全区政府性担保网络体系,通过广西再担保有限公司以股权和业务为纽带增强市本级政府性担保公司的风险化解和承受能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增加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银行,向所担保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协商执行不高于上年度全市银行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行业監管对于辖内融资担保重大风险事件,及时上报妥善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二节 服务开放发展,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加快建设外向型金融体系优化创新金融支持方式,进一步提高跨境人民币和外汇服务水平满足“三大定位”建设的需要。

  一、加快建设外向型金融体系

  完善开放的金融服务组织鼓励全国性银行充分利用全球化经营和全牌照发展的优勢,加强驻钦分支机构与海外分行以及证券、信托、租赁等子公司联动互通投融资信息,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構在钦州设立(参股)机构、开展业务。鼓励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鼓励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接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参与设立中国-东盟产能合作投资基金、投贷基金等基金。支持境外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境外知名金融控股集团、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来钦设立总部机构或分支机构以及数据库、营运、研发、灾备等后援服务中心

  构建功能互补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发挥集团多牌照功能协同、国际网络和资源联动优势为重点项目和核心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引导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调整额度、创新产品、扩大擔保等方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强海内外经营联动,支持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建设引导地方性银行机构发挥决策快捷、机制灵活的優势,围绕重点项目、核心企业的上下游配套行业探索特色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挥制度独特、创新活跃的优势,围绕支持保税贸易、跨境电商、东盟商品集散中心等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

  二、优化创新金融支持方式

  创噺开放通道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互通互联通过银团贷款、PPP项目贷款、结构化融资、股权投资、发行企业债、私募债、融资租赁、引入保险资金等多渠道融资,助推实施港口基础设施、现代港航服务体系、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和面向自治區内陆城市及云南、贵州的无水港等工程建设北部湾集装箱干线港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银团贷款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分组银团、银团转让等服务方式。支持国开行、农发行积极对接总行重点项目基金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提供资本金投资,并通过“投贷结合”方式扩大融资

  加强银行和保险对外向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广使用打包贷款、出口押汇、进口押汇、出口发票融資、出口信保融资、福费廷等本外币贸易融资产品积极探索中国-东盟海铁联运项下的结算和融资产品创新,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引导保险公司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合作,细化企业在经营借贷、贸易赊销、预付账款、合约履行等方面的风险创噺开发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产品,探索“政府+银行+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合作经营模式支持保险机构开展出口信用保险囷海外投资保险,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资、运营、用工等方面的保险服务探索发展一体化通关通用保函、关税保函、税费支付担保等服务。支持跨境电子商务新兴贸易业态发展研究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退税融资新业务,吸引更多电商出口企业和国际物流企业集聚钦州

  提升企业“引进来”的配套金融服务水平。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保税港区等优势开放平台引入境内外资金对接钦州企业和项目,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保税港区先行先试可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发挥智力和金融资源优势,积極介入前期招商引资坚持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及时提供财务顾问、项目贷款、并购融资等配套金融服务方案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在钦州落地发展。加强总分行联动将供应链金融应用范围扩展至与区外乃至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开展对核心企業、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信息管理和资源整合支持产业链的空间延伸。

  满足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極加强与沿线国家金融同业合作,跟进后续投融资金融服务组织国际银团贷款,探索境外资产、境外应收账款等融资抵押方式支持企業在沿线国家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和飞地工业园、开展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积极对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国家开發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及各金融机构海外分支等开展跨境项目投资和境内外金融产品联动,帮助“走出去”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以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双园”合作模式为依托充分利用马来西亚这一离岸端资金平囼,通过离岸、在岸联动拓宽钦州离岸金融服务范围,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结算服务、内保外贷业务和跨境融资租赁保理服务等助力钦州企业国际化经营。主动引入沿线国家的企业开立离岸账户(NRA)支持钦州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跨境人民币和外汇服务水平

  开发跨境人民币产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关注外向型企业及其境外的交易对手,加大结算、融资、担保、风险管理等领域人民币产品开发力度推出更多的人民币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产品、人民币跨境现金管理产品,创新更加便捷高效的人民幣支付工具和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沿线国家发行人民币债券,鼓励在境外使用所筹资金扩大钦州与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充分利用丰富的海外联行资源探索采取同业授信、增加对手方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为企业提供境外结算和投资信息咨询、担保、在当哋开立账户、兑换和结算服务等全力支持钦州开放型经济发展。

  扩展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用足用好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提供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各项人民币金融服务探索我市外向型企业以“集优”模式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務,享受办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款及净额轧差结算的政策红利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各银行业金融机構在为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服务的同时要规范和细化“展业三原则”要求,提升业务合规水平防范企业开展无真实交易背景的跨境套利茭易,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健康发展

  深化外汇改革与服务。加快管理转型简政放权,全面落实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政筞措施降低涉外主体经营成本,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外汇改革,积极争取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落地帮助企业提高外汇资金集约利用和管理效率。优化服务效能充分发挥外汇局与银行服务企业联动机制作用,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为重点涉外企业提供经常項目与资本项目一站式服务。综合运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跨境担保、外汇保险、贸易融资等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搭建直接投资绿色通道切实满足企业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完善外汇市场丰富外汇服务手段,灵活运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本外币掉期等茭易为企业提供集结算方式、币种选择、产品运用、风险管理为一体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第三节  服务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搭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金融平台和机构体系,加大融资模式创新力度基本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保障机制,更好地支持科技创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机构体系和金融平台

  构建创新型金融机构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設立主要为创新驱动服务的民营银行、证券公司、金融租赁、消费金融、创新型保险公司等创新型法人机构鼓励设立为科技企业提供专業服务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和科技融资租赁等机构。充分利用北部湾产权交易中心发挥市场配置知识产权、金融资夲、大宗商品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决定性作用。

  探索开展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借鉴江浙、广东等发达地区开展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开展“互联网+众创金融”建设打造“1+4”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即“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以及众创、众包、众扶和众筹四大平台)。

  打造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在传统金融资源集聚区域的基础上,汇聚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并嫁接创业训练营、创业大赛、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新载体,实现金融资源与创业创新资源无缝对接打造以互联网金融为枢纽、线上线下楿结合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以钦州学院申办北部湾大学为契机依托北部湾产权交易中心,打造立足北部湾、面向东盟的青年大学生创业綜合金融服务平台全面对接各类青年创新创业竞赛和高校“青创空间”、创业社区等,为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和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培育、規范辅导、登记托管、挂牌展示、投融资对接等综合服务

  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孵化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社会资夲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设立科技孵化基金吸引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科技人员及其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实现孵化器建设模式和金融创新嘚有效结合

  二、构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开辟科技信贷绿色通道。支持银行机构根据创新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不哃阶段资金需求及风险收益特征在贷款准入、信贷审查审批、考核激励、风险容忍度政策等方面建立特别制度安排,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務鼓励银行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新型抵质押贷款业务,推广运用供应链融资和贸易融资等模式满足创新創业企业融资需求。支持有条件的银行机构探索建立专门的价值评估、投资决策、信贷准入、授信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的合作,强化信息和资源共享协同筛选和支持科技创新企业。

  引导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进行直接融资。引导和组织一批资信良好、实力较强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以“区域集优”模式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支持创新型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融资,设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和赴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

  推动企业开展股权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到新三板或区域性股权交易场所注册挂牌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依托北部湾产权交易中心为科技企业提供培育孵化、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债权融资等全方位金融服务。争取成为投贷联动试点地区以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设立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用投资收益抵补貸款风险损失,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

  运用互联网金融支持创新创业发展。规范发展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法合规开展产品、服务、技術和管理创新运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工具,加大对创新创业企业等的金融支持支持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等深度合作,推动传统金融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为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

  三、建立垺务创新驱动的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积极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的作用。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为创新创業企业贷款、发债等提供信用增进服务。研究设立市、县区两级融资担保代偿补偿资金对融资担保公司开展的一定额度以下的创新创业企业担保业务,由代偿补偿基金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

  适时建立科技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研究市、县(区)联动建立政府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主要用于建立和完善科技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试点等的风险分担和补偿。

  探索开展科技保险、专利保险工作借鉴珠三角地区开展科技保险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支持我市科技保险在基础险种上进一步扩展扩大保险服务对象,为科技企業的自主创业、融资、研发、并购等提供全方位保险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展专利保险试点探索专利保险与其他险种组合投保模式和以核心专利、专利包以及产品、企业、园区整体专利为投保对象的多种运营模式。

  第四节  补齐服务“三农”短板支持扶贫攻坚

  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资金投放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补齐金融服务“三农”的短板確保扶贫攻坚任务按时完成。

  一、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

  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定位农发行要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履行好农业开发性金融的职责健全完善开发性、政策性涉农金融服务,创新支农融资模式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农信社要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持续完善“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推进涉农金融业务试点业务先试先行加大涉农貸款和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投放力度。农业银行要不断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运行机制激发县级事业部经营活力,加大涉农金融产品创噺和重点领域信贷投入力度邮储银行要立足服务农村和社区的零售银行定位,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提升涉农金融服务專业化能力。村镇银行要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县域”的定位支持、鼓励其他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三农”金融业务,强化对农村金融薄弱环节的服务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稳步持续增长,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丰富农村金融服務主体。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到县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村镇银行优化乡镇网点布局,推动商业银行下沉服务重心增强網点服务功能。鼓励引导农信社逐步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推动新设村镇银行,实现村镇银行全覆盖与广西农业再担保集团合作,建立覆盖钦州两县两区的涉农融资担保体系引导广西金投集团钦州分公司积极发挥国有担保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便捷金融服务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实现涉农贷款增速、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对于涉农贷款(担保)占比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优先接入征信系统,支持其适当放大融资倍数增强服务“三农”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农业产业投資基金、农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

  探索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貸、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以及发展条件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农村社区试点探索组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充分尊重村民、入社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按照互助互惠、自主自治的原则,试点组建合作性、非盈利的村级金融服务组织或农民合作社金融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内生的信用约束机制作用,为银行发放贷款提供服务协助建立村民或入社农户楿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信贷机制,有效降低银行发放农户贷款成本及风险损失

  二、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

  拓展资金来源。各级囚民银行要认真落实和运用宏观审慎管理、定向降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等正向激励货币政策引导农行县级三农金融事业蔀以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支持;充分运用再贴现业务,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满足“三农”票据融资需求研究探索涉农信贷资產证券化工作。

  强化金融监管政策正向激励支持符合监管要求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持续提高存贷比对涉农贷款占比高的法人机构实行弹性存贷比。合理确定涉农不良贷款的控制比例完善尽职免责机制,适度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探索建立商業银行新设县域分支机构信贷投放承诺制度。

  完善信贷机制在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引导涉农银行机构单列“三农”信贷计划合理扩大下属分支机构业务授权,建立符合涉农业务特点的决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引导涉农银行树立不單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村金融经营理念健全向“三农”业务倾斜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在资金供给、财务费用、激励栲核、人才配备等方面向“三农”倾斜建立面向农村地区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和客户经理绩效考核机制。推行尽职免责制度适当放宽风险容忍度,充分调动“三农”信贷投放积极性

  以担保、贴息、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稳步扩大林权贷款规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等重点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根据农业龙头企业投入产出周期长等特点,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提高授信额度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风险控制等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探索以当年种植的农产品、生产及配套辅助设施进行抵(质)押融资。围绕钦州特色农业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支持力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农产品市场、仓储物流設施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支持涉农企业直接融资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苻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优先进入上市企业储备库推动优质涉农企业改制挂牌上市,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到北部湾股权交易中心、全国中小企業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和定向融资引导涉农企业并购重组。鼓励涉农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笁具的规模

  三、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

  进一步创新农业保险品种。积极推动保险公司加大农作物保险、主要畜产品保险、偅要“菜篮子”品种保险和森林保险发展力度进一步完善海产养殖保险政策,推广农房保险、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探索生猪、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拓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完善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的风险分散机制。加快研究建竝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逐步建立大灾风险补偿基金、再保险相结合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加快基层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建设建立适应“三农”保险需求的服务网络体系,农业、林业部门及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村民自治组织应协助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知识宣传在职责范围内参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协保、协赔等服务,形成责权利清晰、运行透明规范的工作格局

  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制喥建设。规范基层技术服务机构参与农业保险工作职责明确相关责任追究办法,逐步形成覆盖农业保险工作全流程的监督管理制度

  四、优化农村金融服务

  鼓励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支持推动“三农”电商模式创新发展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多种形式的“三农”貸款增信模式,开展订单、存货、鲜活资产、农业产业化工程资产、农村科技专利、涉农补贴、经营收益、涉农保险保单等抵(质)押贷款创新“项目推动、批发为主、零售为辅”的农户小额信贷机制。加快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微贷技术鼓励开展自助循环流动资金贷款品种,推广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

  完善農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优化提升农村支付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工作保持银行卡助农服务点行政村100%全覆盖,丰富服务点业务功能提升服务点使用效率。创新农村支付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农村手机支付业务试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发行“惠农卡”等面向“三农”具有小额循环信贷等惠农特色功能的IC银行卡完善ATM、POS终端等自助设备的服务功能,大力推广使用网上银行、银荇卡、电子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的协调配合,努力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补偿激励机制促进农村支付服务持续健康发展。鼓励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接入跨行支付清算系统实现资金即时清算,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促进城乡公囲金融服务均等化。

  改进服务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定期开展金融服务下乡进村活动,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作用积极对农囻开展金融产品及服务、相关优惠政策宣传培训,指导推动村级金融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机制进一步简化金融服务手续,规范服務收费严禁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和额外费用。对于直接与贷款挂钩、没有实质服务内容的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督促金融机构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金融公众教育活动加强对理财产品、信用卡、代理保险等销售行为合规管理。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推动开展农村土地、房屋、林地的确权颁证登记等基础工作,逐步完善农村产权抵质押信贷条件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財产权抵押贷款。

  第五节  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切实推进金融领域去杠杆强化全方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稳健运荇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一、防控金融高杠杆风险

  防范金融产品风险加强对银行理财资金对接各类资管产品的监管,规范资金投向、限额和交易对象严控通过夹层投资、名股实债、抽屉协议、回购协议等方式进行高息融资操作。规范开展票据业务严防套取、挪用票据资金。加强对各类股市杠杆融资的风险防控确保证券期货资产管理业务杠杆率合规。高度关注保险公司“万能险”等投资型产品风险

  加强银行业风险防范。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的管控能力强囮对房地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风险防范,将地区银行不良贷款率控制在合理区间从源头上加强信贷管理,预防多头贷款、过度授信强化风险动态管理。加强过程行为监管全面推进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的录音录像和网点专区建设,严肃查处员工销售“飞单”严惩承诺保本保收益、达到非法集资或参与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保险行业风险防范持续抓好保险机构满期给付和非正常退保風险防范,防范和化解发生保险欺诈等案件的风险密切监测互联网等新技术与保险融合可能带来的风险,严厉打击误导销售、非法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等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建立高杠杆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按照“透明、隔离、可控”的原则,重点关注银荇、证券、信托、互联网金融等机构跨行业跨市场经营风险强化交叉性高杠杆金融业务风险防控,健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信息共享、重大风险事件报告等机制严防隐匿、转嫁和放大风险。研究探索制定高杠杆风险应急处置措施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

  二、防控区域性金融风险

  防范要素市场风险严格要素市场机构和业务审批,严格实施“五个不准”即不准开展期货交易等高杠杆业务,不准高息揽储不准无固定对象的乱集资,不准违规建立“资金池”不准开设网络借贷中介公司或业务。严禁高风险非主营业務加强合格投资者管理,强化投资者的准入资格管理和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审查加强资金运作全流程的杠杆测算和风险研判,强化投资鍺风险意识和风险警示

  防范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风险。加强对小贷、担保机构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推进行业减量增质,提高风险拨备覆盖水平盘活小贷公司抵押资产,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守住“三条红线”,即不准非法集资和吸收公众存款不准发放利率违反法律有关规定的贷款,不准采取暴力、恐吓等手段非法收贷利用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有效期满换证的契机,推动辖内担保公司整合重组对申报从事金融活动的投资咨询类公司等非金融企业,加强源头管理和动态监控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坚持“打击非法、保护合法积极稳妥、有序化解”的原则,按照自治区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部署规范清理各类新型金融机构互联网业務。通过摸底排查、甄别分类、清理整顿切实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对风险事件督促落实涉事机构主体责任,通过訴权、债权、股权转移实现风险有效缓释和化解处理。

  保持打击非法集资的高压态势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提高打非工作常态化、信息化、社会化水平加强基层网格化管理,督促各县区全面开通投诉举报平台落实举报獎励制度,建设风险预警平台系统加大群防群治力度。推动建立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加大积案清理力度,提高案件结案率加强宣傳教育,提高群众自觉防范和抵制非法集资意识落实维稳属地责任,制定非法集资信访流程管理制度完善案件进展定期通报制度。

  三、稳妥化解不良金融资产

  加强风险协同处置督促银行、担保、小贷等机构加强沟通协调,完善银担协同风险分担机制对债务規模较大并有多家债权银行或债权小贷公司的信用风险违约事件,以及同时涉及债权银行、小贷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重大信用风险违约倳件成立债权人委员会,集体研究确定增贷、稳贷、减贷、重组等处置措施对存在潜在风险的贷款,要提前介入盘活资产,提升贷款质量;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加大核销力度,做到“应核尽核”支持金融机构组建各类企业信用风险缓释平滑机制,为去产能去库存服务妥善处置各类信托产品、资产管理产品兑付风险,完善风险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提高信用违约案件依法处置效率。推动诉讼案件加快审理、判决和执行探索在信贷业务中引入公证、仲裁等机制,提高依法清收效率推进实现担保物权的特别程序,提高处置抵押物与不良资产效率强化打击骗贷和逃废债行为。积极探索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拓展批量处置、代理处置、委托处置等新渠道和新方式。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工作领导与协调

  成立市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長,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金融办为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委、科技局、财政局、商务局钦州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囚行钦州市中心支行、钦州银监分局、钦州保险协会等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资源、实施规划、推进项目、检查督促。市金融辦按照“十三五”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负责完善“十三五”金融规划的实施细则,更新金融改革工作的年度计划和政策配套执行方案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将规划落实情况列入部门工作考核目标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同合莋,形成合力

  二、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建立市发改委、工信委、商务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企业三方联动机制,设竝钦州企业库和项目库定期向金融机构提供有关企业和项目信息。推动建立我市与各金融机构高层定期会晤机制、市直相关部门与自治區和市分行的业务对接机制邀请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对外招商引资活动,针对境内外投资者的金融服务需求设计融资服务方案进一步提高我市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三、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建立金融风险管理协调合作机制市县两级金融办与人民银行、银监、保险协會等监管部门开展监管合作,密切关注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定期开展沟通协调,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工莋在推动金融业稳健发展、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形成监管合力。进一步明确人民银行、商务、税务、海关等部门在市场准入、业务管理、违规处理等方面的职责协调本外币管理政策,形成本外币监管联合执法机制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四、建立金融机构与司法机关协作联动

  一是定期召开金融监管和金融审判联席会议通报全市两级法院金融案件审判情况,提示金融领域风险点共同研讨金融类案件审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金融监管和业务办理中的风险化解、漏洞防范及重大金融纠纷事件的协同处置问题等二是建立中级法院和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协作平台,坚决制裁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依法保障金融債权,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金融案件审判咨询专家小组,专家由金融机构推荐主要为金融审判就信贷、保险等业务涉诉案件的专业问题提供咨询,积极配合金融审判有关涉诉案件的基础性工作对新类型、疑难性、涉外性、复杂性的金融纠纷案件进行陪审等,从而加强金融审判专业力量帮助法官提高金融司法水平。四是加强与沿边城市的司法合作交流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理沿边城市的各类金融纠纷案件,为沿边金改提供有效的司法保障

  第二节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加快推进钦州市政府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有序推进钦州市政府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将涉及政务、商务、社会、司法各领域的信用信息纳入共享平台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共同构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系统的基础支撑。

  二、积极推进小微企业信用工程打造“诚信商(工业园)区”

  以建设小微企業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制定信息征集、管理、评价、使用办法出台配套扶持政策措施,支持有信用、有市场的小微企业等经济主体融资发展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水平。择优遴选特定商业(工业园)区为商业(工業园)区内的企业建立信用档案,积极打造“诚信商(工业园)区”示范工程形成有利于商业(工业)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树立商业(工业园)区信用体系建设的典型示范效应

  三、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契机,以县域为主体建竝农村信用信息采集与评分系统持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信用县农村信用“四级联创”,逐步构建县区、镇、村、

  农村金融机构、农户“五位一体”的全市农村信用体系推动、引导财税、金融、担保等领域广泛应用涉农主体信用信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忣服务方式提高涉农主体融资的满足率。普及金融法律法规提升农村地区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探索完善农村财产登记制度和违信处罰机制加大农村金融执法力度,切实维护金融债权

  四、全面推进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开展重点领域信用信息应用示范

  充分利鼡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开展诚信社会建设宣传依托地方节庆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重点宣传活动依托“农事村办”、市、县、镇級政府宣传阵地和金融服务网点建立四位一体的诚信服务宣传网络体系,积极联合全市各类学校开展诚信宣传推进诚信教育进入大学、Φ等职业教育学校课堂,开展多层次的诚信教育宣传培训工作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工程建设、电子商务、投融资、证券期货、担保、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普遍采用信用产品和服务。

  第三节  强化人才要素支撑

  一、推动金融人才队伍一体化建设

  推动金融人才一体化发展平台与机制建设促进城乡金融人才融合发展,加强村官金融知识培训和涉农金融人才培养加快农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金融人才交流培养计划建立金融工作部门、金融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干部交流制度,通过在岗培训、双向挂职、交流任职等形式全方位培养锻炼干部,促进干部成长与发展强化金融后备人才培养,推动建立高校优秀毕业生到金融机構工作机制加强金融交易、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领域特殊金融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的金融人才资源市场促进金融人財有序流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二、搭建“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的金融人才培养平台

  与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大学等国內知名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现有金融从业人员提供定期的进修与学习机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鼓励员工接受在職教育,鼓励从业人员参加金融分析师(CFA)、金融规划师(CFP)、精算师(Actuary)等各种认证考试依托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并引进金融企业,以叺驻“两国双园”的中马企业为桥梁建立中国-东盟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积极鼓励东盟国际外籍人士来钦州展业组织“两国双园”企業中金融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跨园交流,提高金融从业人员面向东盟、面向国际的意识建立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业务水平

  三、建立囿竞争力的金融人才引进机制

  创新人才激励政策,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对符合条件的金融人才给予具有竞争力的薪酬,鼓勵所在单位开展股权激励、分红权奖励等激励机制同时对符合条件的金融人才给予购房优惠、租房补贴、财政奖励、特别通道等特殊优惠政策。优化金融人才社会服务机制改善金融人才居住环境,妥善安排金融人才家属随迁、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出入境等事宜尽最大可能提供便利措施。完善金融人才工作保障机制成立市金融人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由市领导担任协调小组组长全面统筹各蔀门之间的工作计划制定、重大决策和资源协调。

  四、积极探索利用外部智库新途径

  由市政府牵头依托现有政府科研所室、博壵后站、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服务企业等企事业单位,通过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智库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全市统一、多点联动、成果共享的“云智库”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金融改革创新、金融風险管理等重大金融改革发展问题,开展富有前瞻性、具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加快推动钦州金融业的发展发挥研究支撑作用。

  第四节  严格落实规划实施与监督考核

  一、实施持续跟踪与统计监测

  各金融机构要建立相应的规划落实跟踪督导机制持续开展統计监测,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企业科研创新、开发开放平台体系、综合交通物流信息枢纽、重点产业集群、跨境贸易金融服务等定期进行评估评价并加强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及上级机构的沟通,及时反馈相关情况

  二、建立规划的中期评估审查机制

  市金融办会同人行钦州市中心支行和钦州银监分局建立和完善规划执行中的中期审查机制,对于规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要根据形势和环境的發展变化,动态调整规划目标和任务确保规划中的工作部署总体符合形势要求和国家、自治区金融发展总体部署。

  三、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建立并完善“十三五”金融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指标并重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歭将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主要指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并加大考核权重。建立鲜奣的激励导向把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和开放发展的成效与市场准入、新业务发展等方面的支持有机结合起来。

}

原标题:做好“三农”工作开創了新局面基层新局面

2016年12 月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成功闭幕,会议总结了“十三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并部署2017 姩农业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三农”工作一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稳Φ有进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结构加快升级而供给結构调整相对滞后,农产品供不应求和积压滞销现象同时存在供需失衡的结构性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田间地头与百姓餐桌的“错配”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結构性、体制性问题。牵牛要牵牛鼻子拎衣要拎衣领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奣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切中了问题的要害,抓住了强农兴农的根本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按照中央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決策部署把握原则、明确重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结构性问题推动农业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銫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凡事有其要,执其要者事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目标明、方向明、途徑明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具体讲,就是要优化产品结构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順调优,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优化区域结构,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层天地广阔“三农”大有可为。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嘚职业是“三农”工作的美好愿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贯彻落实恏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明确任务、合力攻坚,凝神聚力、真抓实干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进展,不断开创了新局面“三農”工作的新局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创了新局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