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名人之死姓混的历史文化名人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齐国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齐国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79|
上传日期: 13:22:0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齐国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
官方公共微信手机移动办公
政务督查系统
国有资产登记
国库集中支付
新农合网上系统
县长信箱管理员登陆
南雁荡山民间故事、平阳历史文化名人
  (一)南雁荡山民间故事
  石天窗与香鱼
  离南雁荡山仙姑洞不远,有一座吴山,吴山对岸有一座石天窗。大晴天,也会有白云从天窗飞过。吴山下面有蒲潭,潭水又深又清。潭中一群群香鱼游来荡去,浮上沉下,麟光闪闪。有趣的是,香鱼的嘴总是合着,就是到了酒席上,也还合着。这里的本地人说,含着嘴的香鱼才是正宗的南雁香鱼呢!
  以前,吴山有个撑排人,岁小,他年年月月在溪水上干活,运柴载米送油盐,心地好。他面色红彤彤,眼睛乌溜溜,喉咙声音好,唱起&童诗&来好听显。他一来生性老实,二来家里贫穷,廿多岁了还未讨老婆。
  有一日早上,撑排人载着一竹排草柴上街,在蒲潭上唱起&童诗&。一阵风把歌声送到雁荡山顶。南雁仙子听到歌声,张眼向凡间看,只见一个后生站在竹排上唱&童诗&,就有点喜欢他了。
  这日傍晚,南雁仙子化作一只小雁,在蒲潭上盘旋。当撑排人从水头街回蒲潭时,她&嘎&一声,一头栽入水里。撑排人连衣裳也来不及脱就扑通跳下潭去,捞起了全身发抖的小雁。他觉得小雁又可怜又可爱,就把它放在排上的竹篓里,盖上自己的尖顶斗笠。不一会,他惊呆了,篓子里的小雁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奶儿,站在那里,正低着头用手绞着湿淋淋的罗裙。撑排人看着她,心头卜卜跳,两眼发直。南雁仙子回过头来对撑排人讲:&阿哥,我是天上的仙女,不小心落水,多亏你救了命。我给你金凿一把,你如果凿透对面山那块岩壁,我就跟你在一起&&&撑排人接过金凿,她又变成一只雁,&嘎&一声,飞得无影无踪了。
  撑排人像做了一个梦,看着手中的金凿子,又分明不是梦。他很想念美丽的仙女,日日去凿大岩壁。忍着饥恶,忍着劳累,整整凿了七七四十九个白天黑夜,凿出了一个洞﹔大岩壁也就变成了石天窗了。南雁仙子早就在里面等,他一见撑排人,就一把拉过去,两人手牵手到仙境里去了。
  这样,撑排人白天在人间撑排,太阳一下山就把竹排往天窗一撑,撑到南雁仙境。撑排人和南雁仙子结成夫妻,过着美满的日子。
  这件事后来被天庭觉察,玉帝派观音菩萨来收降南雁仙子。菩萨叫仙子忏悔几句,再带她去南海修行,南雁仙子偏是半句话也不讲,紧紧闭着嘴。她走到天窗口和撑排人抱成一团,跳入蒲潭,双双化为香鱼。
  所以南雁香鱼的嘴总是紧紧闭着的。
讲述者:&&& 周际寿
记录整理者: 张 君
  听诗叟
  南雁荡山的会文书院,是浙南有名的古书院。四周围着奇峰,环境幽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最早在这里读书的是南宋陈经正和陈经邦俩兄弟。他们是北港腾蛟鹤溪人,家中虽穷,但从小发愤读书,立志做个有学问的人。
  这兄弟俩来到南雁,在华表峰前搭两间茅屋,当做读书堂。无钱买灯油,夏夜捉来夜火萤装在白纸袋里当灯;冬夜烧起枯枝败叶一边取暖,一边读书。
  有日夜里,两人读到深更了。弟弟陈经正说:&我们俩做诗提提神吧。我先吟上句,你吟下联,再你吟上句,我对下联;好吗?&陈经邦说:&好,好。&陈经正吟道:&十里雁湖迎日暖。&陈经邦接着说:&千寻华表插天高。&忽然,听到一声咳嗽,从屋背上传来话音道:&高不如孤,高不如孤。&他们只当有客人来,就开门出迎,四处寻遍,不见人影。兄弟俩以为听错了呢。他俩又重新坐落,轮到陈经邦先做,他想一想说:&洞窈不知红日过。&陈经正对道:&峰危还请白云助。&吟声刚停,又传来咳嗽声,接着说:&助不如扶,助不如扶。&声音苍老,像出老人之口,但口齿灵清。俩兄弟很吃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弟弟胆大,拉着哥哥到外面去寻。两人才走了几步,看见前面有个人影,赶去一看,原来是块怪石,约七、八丈高,站在半山腰,形似柱着手杖的老人。
  俩兄弟回到屋里,天快光了。他们反复推敲诗句,想想那老人的声响,感到自己用字实在不够妥贴。
  后来朱熹听了这个故事,就把那块石头取名做&听诗叟&。那个听诗的石头老人,如今还站在&会文书院&后边的山上哩。
讲述者:&&& 吕利民&
记录整理者:徐祥地
  蜡烛峰
  南雁东门有一对笋岩,高高挺立,形状像蜡烛一色,大家叫它蜡烛峰,传说从前它在乌黑夜会发光的。
  北宋的时候,这里住着兄弟俩,哥哥叫陈贵一,弟弟叫陈贵叙。这俩兄弟家里很穷,白天哥哥要砍柴,弟弟要放牛,冇功夫读书;若夜里用功,偏偏连买蜡烛的钱也冇。他们只好学古人的办法,去捉萤火虫来照光。南雁的夜里很凉,萤火虫东一两只,西一两只,像流星一色乱窜。他们一下赶东,一下赶西,跑得满头大汗也只捉到一小包萤火虫。少就少点吧,俩兄弟心里还是高兴。阿哥笑嘻嘻地拉着阿弟蹬、蹬、蹬回家,不小心过石丁步时脚板一溜,手掌心一松,萤火虫掉到溪水里了。溪水哗哗响,流得很急,阿哥跳下去慌里慌张抓了个发亮的物事就往岸上爬。他只怕捏坏了纸包里的萤火虫,放开手一看,却是一只透明发光的玉蟹。玉蟹乖乖地伏在阿哥的手掌心,喷吐着一颗颗亮晶晶的珠沫。俩兄弟高兴得不得了,飞一色把它捧到家里。玉蟹的珠沫越吐越多,屋里也就越来越光。一会儿,屋前屋后统照光了。俩兄弟再也不用为灯光发愁了,白天干活,黄昏读书,把温州一带能找到的书统读完了。他们的名气不仅在平阳很大,整个永嘉府也有人知道。
  本地冇书读,俩兄弟就去很远很远的洛阳求学。临走时,他们把玉蟹放生了,对它说:&多谢你帮助了我们,请你再去帮助大家吧!&玉蟹好象听懂他们的话,就向蜡烛峰爬去,越爬越快,不一会蜡烛峰光起来了,照得南雁东洞跟西洞好比白日一样。从那之后,一到天黑,蜡烛峰就会发光。山里有只猴子,它看到蜡烛峰闪闪发亮,觉得稀奇有趣,就盯着看,看呀看,变成了猴岩峰,到现在还蹲在那里看呢!
  这俩兄弟步行外出求学,担着两担草鞋走,着烂一双换一双,边走边换;草鞋穿完了,就赤脚走。整整走了一年多才走到洛阳,拜在&二程&门下研读理学。
  他们学到了大学问归来,仍旧住在蜡烛峰下,一边著书立说,一边办了书院,广收门徒,培育人才。当时宰相朱熹到了南雁,还为他俩兄弟写了&会文书院&一个大匾额。兄弟俩也象一对蜡烛峰,把光送给了更多的人。
  讲述者:&&& 李秉贤&
  记录整理者:张君& 萧耘春
  十八进士洞
  南雁荡山有许多岩洞,最有名的就是仙姑洞。仙姑洞的里面,还有一个十八进士洞。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十七个秀才在南雁荡山会文书院读书。他们雇用一个后生人,一当煮饭人,二当佣人。这个后生人手脚勤快,做完本分的事,就在空闲时跟秀才一起读书。古话讲,棋杆下没有白身人,后生人虽讲是个干粗活的人,头脑一点也勿笨。秀才们读多少书,他也读多少书;秀才们做诗论文,他也凑上一份,做得比谁也不差。
  那年,秀才上京赴考,把后生人也带去了。早年,做粗活的是不可以参加考试的。进考场那天,秀才们都进去考场,后生人就在考试场外面听候。忽然,一个催场的匆匆走到他的面前,对他说:&大家都进场了,你还不进去?快走呀!&他拉着后生人就走。后生人糊里糊涂被拉进了考场。原来,一个举子突然生了病,试场空着一个位置,主考正急着找人呢。
  后生人参加了考试。主考批卷时,看中他的文章,也赐他一名进士。
  这样,十七个秀才赴考,就中了十八名进士,让南雁荡山留下了美谈。
  十八个进士回到家乡,一起到南雁荡山的会文书院,一面谢师,一面游玩。
  仙姑洞就在会文书院的对面,两地相隔只一里多路。在会文书院读书时,他们常到这里游玩。他们知道洞中还有一个很深的洞,一直来没有人敢进去。今日一时兴起,大家决定进去探个究竟。
  他们每人挑着一小担蜡烛,带了干粮,一直往洞里走。除了十八进士,还有一条狗也跟着进去。这条狗是第十八个进士当煮饭人时喂养大的,它死死要跟着自己主人进洞,一进洞它就东嗅西嗅,有时跑在前头,有时远远落在后面。
  这个洞,洞中有洞,岔路又多。他们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只是顺着大洞走。也不晓得走了多少路,只晓得蜡烛点了一支又一支,蜡烛都点完了,还没有走到尽头。
  洞里墨黑墨黑,谁也看不见谁,秀才们慌起来,赶紧往回走。煮饭人出身的进士忽然想到,只有狗能辨认路。他紧紧拉着狗尾巴,听从狗的引导往外走。他招呼自己的伙伴,只是那些秀才一个个心慌脚软,怎么也跟不上,都各人管自走了,他呼喊,传来只是崖壁的回音。
  煮饭人出身的进士跟着狗走出了洞,另外十七名进士却永远没有出来。
  从那以后,大家都把这个洞叫十八进士洞,现在这个洞的洞口已被塞死,谁也进不去了。
搜集整理者:庄南坡&& 张君
  仙姑洞
  南雁荡山岩洞多,顶有名的要算仙姑洞。为伲(1)叫仙姑洞呢?只为这个岩洞里坐着个朱氏仙姑。
  宋朝时,平阳闹村有个朱姓的官家小姐,名叫婵媛。这奶儿(2)从小聪明伶俐,人又生好,爸妈很宠爱她。她长到十六、七岁,上辈人把她订给水头南湖大财主刘员外做新妇。不要看婵媛奶儿平时文静,脾气还蛮拗犟。她不喜欢这门亲事。她阿爸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做奶儿的还能在娘家养一世?再讲刘家是远近有名的大富翁,一世人吃用勿用愁。&婵媛说:&刘百万家产虽有,做人太刻薄;他的儿子不成器,我不贪图刘家的家产!&她阿爸生气讲:&配亲只求门当户对,这事由我做主,不由你!&婚事就这样被定下来了。
  一日,婵媛姑娘心里烦,带贴身丫环到附近一个叫白水漈的地方游嬉。一个官家小姐,平时不大出门,没看过野外景色,一到白水漈,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她想若能生活在这地方,该有多好!
  回到家,她把心事对阿妈说了,要在白水漈搭一个茅棚,与清泉花木作伴。阿妈拗不过她,答应了。她阿妈只当奶儿一时脾气,让她住几日,总会自己搬归的。
  那里晓得,婵媛在白水漈一住,就把老家忘了。她不愿过饭来伸手的小姐日子,对刘家那门亲事越想越厌恶。她同村姑往来,闲时读读书,过好像出家人的日子。阿哥来叫不回去,阿妈来叫不回去,阿嫂来劝也劝不动。好话毛话统讲尽了,就是勿回家。这下她阿爸生气了,带奴仆到白水漈,放一把火把几间茅棚烧光。
  烧了茅棚,婵媛也冇回心转意走归,她离开白水漈走呀走,走到南雁荡山西洞。这里山清水秀,岩石千姿百态,还有很大的山洞,好比仙境一样。这里比白水漈还好,婵媛就在一个幽深雅静的山洞里安居下来。
  从那以后,这一带地方常出现一个为老百姓治病的道姑,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为老百姓解除疾苦,积下功德。南雁荡山的人把她当作神仙。
  一日,这个道姑忽然不见了。附近百姓为纪念她,修建了寺院,立了朱氏仙姑灵牌,四季八节来祭祀,一代一代相传下来。这个朱家奶儿成了得道仙姑,她住过的西洞,后来大家就叫仙姑洞。
讲述者:&&& 吕利民
记录整理者:庄南坡 &
  倒插花瓶
  当年南雁荡山有个担水洞,里面住着个老道人。老道人头发、胡须统雪白,面孔红彤彤,走起路来蹬蹬响,山上山下,来来去去,连后生儿也赶勿牢。大家只晓得老道人老早就住担水洞里,问他到底有多少岁,他只笑笑,说记勿清了。有人讲,岳飞大元帅大破金人时节,老道人在岳大帅帐下当过兵的,后来岳帅被秦桧害死,老道人一气就到这宕住下。要真是这样,就有好几百岁啰!
  老道人在担水洞两边山坡开了十来亩地,栽种了很多草药。一到春天,山坡上青青的一片,草药开了花,又香又嫩。山下有人病了,老道人东抓一把草,西抓一把草,叫人煎着吃了,病好得很快。到了草药采收时节,老道人挑着两只花篮去采草药,在溪坑里荡几下,放在岩榻上晒干,再碾成粉末收藏起来,年长月久,草药粉末装满十几个小葫芦。
  有一日,老道人正在采药,只见山下一群一群的老百姓,有的牵着女每儿,有的扶着老人,也有的肩上挑着棉被,背上背着包袱的,哭的哭,叫的叫,经过南雁荡向福建走。老道人一打听,原来元军打到温州、平阳,那些当官的,有的投降、有的做了帮凶。苦只苦老百姓,冇衣冇食在外头逃难,日晒雨淋,一路病倒的人数也数不着。老道人看到后,就到山下大路边搭起一座茅棚,把大葫芦里粉末倒出来,分给病人,只要吃了老道人的药,病就好。
  元军来了,杀人放火,伲事统干得出。不久,这些元军染上病。有个元军大头目,听讲南雁荡山上老道人有灵药,就差小头目寻访。
  这个小头目寻到担水洞,找到老道人,讲:&喂,老道,听说你有灵药,拿来替我们治病。&老道人看了看这个人,慢吞吞讲:&我是道人,只晓得修炼,不懂医,有伲药啊。&小头目说:&快拿来,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老道人说:&你的口音,是温州一带人,你为元军来讨药,不觉可耻吗?&小头目被骂得火起,一眼看到地上一柄柴斧,弯腰拾起,狠命向老道人劈去。老道人一闪,只听得&辟&的一声,火星四溅,斧头嵌入岩壁里。他用力一扳,&啦&的一声,柄断了,直到现在,那把冇柄的斧头还嵌在岩壁里呢。
  老道人赶快抱了大葫芦向洞外跑去,小头目在后面紧紧追。老道人跑过小岭,沿着一条溪坑跑,跑到梅雨潭边,把药葫芦举起来,向梅雨潭抛去,自己钻进了密密的树林里逃走了。
  梅雨潭深得冇底,碧绿碧绿,葫芦在水潭中浮来浮去。小头目站在潭边盯着葫芦,葫芦慢慢向潭边漂来,又慢慢向潭中央漂去。他每次伸手去拿,就是只差一点儿,抓不着。小头目一急,就跳到潭里,向葫芦游去,眼看葫芦就要到手了,一阵大风刮来,潭水团团转起来,把葫芦卷起,飞到高高的山坡上去,那小头目被潭水旋得团团转,一下拖到潭底去了。
  现在游人来到南雁荡山,统想到梅雨潭边看看老道人的大葫芦。大葫芦是倒竖着的,上大下小,日子久了,葫芦周围生了许多花草,好像花瓶插了许多鲜花,人们叫它&倒插花瓶&。
  讲述者:&&& 吕利民
  记录整理者:徐祥地&&& 肖耘春
  北雁荡是从南雁荡飞去的
  传说北雁荡是从南雁荡飞过去的。
  有一年春天,有位文武双全的秀才游南雁荡山,因这里景色迷人,一嬉忘了走归,当夜就住在仙姑洞里。睏前,他东看看西看看,看到仙姑娘娘右边有一尊关公关老爷,左边的透天洞下有一尊许真君,就拿笔在墙壁上题一联:&兄嫂房中关夫子,仙姑洞里许真君。&
  关老爷和许真君看到对联很生气,统想把这秀才治死。仙姑娘娘出来制止:&慢!我看这位书生蛮有才学,后来必有出头之日,你俩不妨出对再叫他对,对不上,再讲。&关、许两位就出上联:&泉川三白水&,要他对出下联。秀才脱口说出:&岳目四丘山。&仙姑点头称赞,关、许也就收起了大刀,各归原位去了。
  第二日一早,秀才离开南雁荡回家攻书,想明年中秋上京考状元。许真君认为自个在南雁荡再也冇脸皮见人了,就腾云驾雾抱着香炉向北向飞去,香炉恰好落在乐清境内的一个岩石下。当时,乐清的老百姓看见乌云密布,凭空掉落一个香炉,认为是一个显圣的活佛。他们在这块岩石下面修一修,起个名叫作&石宫&。
  事有凑巧,第二年,这位秀才上京赶考,路过石宫时,天黑了。他因为一路辛苦,坐在神龛下,朦里朦胧眯上了眼睛。突然听见一位老人在他跟前喊道:&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秀才睁眼一看,东方早已发白,原来是一场恶梦。他想想梦中诗句,越想越觉得这次会考不牢,大哭起来。再想想,自个反正功名冇份,不如死了好!他解下腰带,跑到石宫门口,想在槐树上吊死。这时,对面来了一位老人,问他缘由,秀才也讲自己上京赶考,路过石宫,迷糊中作了一个恶梦。老人听后哈哈大笑,连讲:&好梦,好梦!&秀才问他只那会是好梦呢?老人扳着手指讲:&富贵无心想,那个&想&字去了&心&字,是&相&字,你必有宰相之分;&戊戍&就是&两不成&,意思是讲戊戍年你定能得中高榜。今年刚好是戊戍年,这都是许真君显灵呀!&秀才听老人这么一讲,转悲为喜,叩头拜谢老人后,重新上京赴考。结果考中了头名状元。
  这位秀才金榜题名以后,因才学出众,做官廉正,过了不久,就被提升为左丞相。后来,为感谢许真君和仙姑娘娘的恩德,请旨回家,在石宫的原地址上,建造了一幢很大很大的庙宇,把&石宫&改称为&北雁荡&,与南雁相呼应,这样一来,两地统成为名扬海内中外的风景胜地。
讲述者:&&& 黄美昌&
记录整理者:黄美东&
  一线天
  &一线天&景点在南雁荡山观音洞的右首。进口有一丈来宽,顶上只三尺宽,两旁陡崖峻壁,当中夹着两块大石头。据讲,是一只老鼠被劈成两段夹在这个岩壁的。
  有一日,道教祖师爷李老君游到南雁荡山西洞,觉得这里景致好,就降落云头,摆起炼丹炉炼起了仙丹。神仙炼成一炉丹,世上要过几百年,李老君怕快要炼成的仙丹就人偷走,就特地派了两个童子来保护炼丹炉。
  西洞有一只老鼠精,晓得若吃了仙丹,就会长生不老,就去偷仙丹。老鼠精看到护炉童子在炉边打瞌睡,趁机钻进炼丹炉内,偷到了仙丹,就在它想逃走时节,被两个童子发觉了,立即拿起神斧就追。老鼠从西山拼命往东山逃。为伲要往东山逃呢?老鼠晓得东山顶峰有座观音寺,想逃到那里求观音佛救命。老鼠拼命逃,童子拼命追,老鼠逃到观音佛面前双脚跪下喊救命。观音佛指着老鼠讲:&你偷了人家的物事,要我救命,真讲勿过去。&老鼠冇法,又往别地逃。护炉童子在后头紧紧追,快追到时,老鼠一下子钻进一个洞里去了。老鼠一下不见了,童子觉得奇怪,就在周围寻找,最后找到那个洞。神童抡起神斧朝那个洞劈了下去,只听到&吱&的一声,老鼠被劈成两段,仙丹掉下来,神童拾起仙丹回西洞去了。
  神斧劈下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一线天&。现在游客爬上那个一百六十步陡峻的岭,都称赞一线天的好景致。
  &讲述者:&&& 佚& 名
记录整理者:陈志超
  金鸡峰和金鸡桥
  南雁荡山仙姑洞下往东堡垟走的路边,溪中有爿大石岩,叫金鸡峰。离那里二三十里远的水头镇上街头当年有条石板桥,叫金鸡桥。峰和桥为伲都用金鸡做名字呢?
  早年,水头一带还是一片荒土,中间流过一条溪,溪上搭有一条木桥。桥边有一份大厝,住着个财主叫王百义。这个人良心坏,却看去一脸慈祥,识透他的人背后都叫他王不义。桥这边是两间破草屋,住着王不义的长工李少贵和他的老婆。李少贵起早摸黑干活,还是养不了自己的老婆。他老婆只得每日到南雁荡山砍点柴,担到水头街卖,买回一些酱醋油盐,助助家里打发日子。
  有一日,李少贵老婆来到山中,忽听到竹林深处有雉鸡叫,声音凄惨,就循着声寻去。寻到一片长满杂木的荒坡,发现一条又粗又长的老蛇,紧紧缠着一只小雉鸡。老蛇咬牢小雉鸡的背脊,正想撕它的羽毛。李少贵老婆拿起一块石头朝蛇砸去。那条蛇头颅受到一击,就放下小雉鸡,竖起身子,张开大口,吐出一根血滴红的舌头,向她猛扑过来。她就赶紧&刷&地抽出柴刀,猛地一挥,只听&喀嚓&一声,蛇头落地了。
  那只小雉鸡跳出草丛,拍拍翅膀,飞上了树杈。这时,少贵老婆才看清,它不是普通的雉鸡,是一只漂亮的金雉鸡呢。那金鸡向她点了点头,像是向恩人道谢,接着就张开翅膀,向密林飞去了。
  少贵老婆卖了柴回到家里,习惯先去鸡窝捡鸡卵。她伸手一摸,哟,鸡窝里有两个鸡卵,一个大一个小。她想,一只母鸡只能生一个卵,另一个哪里来的呢?她问问邻居,都说没有丢了卵的。她捡起那只大的,放在另外的陶瓮里。一连半个月,每天鸡窝里都有两个鸡卵,她很奇怪,就一五一十对老公讲。少贵叫老婆端出陶瓮来,一数,不多不少,正好十五只。他取了一只掂了掂,足有四两重,从来未见到过鸡卵会恁大。两人正在猜疑,那只卵一下转动起来,少贵吓了一跳,五个指头一松,卵掉到地下,从卵壳里滚出一颗扁豆那么大、闪闪发光的物事。捡起一看,&啊!这是金子呀!&老婆不相信,凑近一看,果真是。她呆了一阵,想到了其中的缘故,偷偷对少贵说:&准是金鸡卵,我听人家说过,金鸡卵里有金子。&他们再试一个,又发现一颗金子。十五只卵,得到十五颗金子,夫妻俩快活得不得了。他老婆讲:&这是我救了金鸡,它来报恩哩,你千万勿讲出去呀!&
  少贵心里快活,把老婆的话忘记了,碰着几个老朋友就讲起这件奇事。一传二传,这事传到了王不义的耳朵。他把少贵叫去问。少贵老婆晓得会闯祸,就在床下挖了个洞,把陶瓮埋起来。
  少贵走到王不义家,王不义先是阴阳怪气笑了笑,讲:&听讲你家出了奇事,是吗?&少贵心里怦怦跳,也不晓得怎么回话。停了一会,王不义沉着脸讲:&老实告诉你,昨日我丢了十五颗金子,你若是不交出来,我就抄你的家!&一听这话,少贵慌了手脚,心想,要是抄着那些金子,硬讲是他的,怎么办?他越想心里越不安,就把真实情况一五一十讲了出来。
  第二日一早,王不义带了几个家丁,拿着棍棒,闯到少贵家。他们在草屋四周张上网,想等金鸡飞进来网口一收,先抓到活金鸡,再进屋搜金鸡卵。等呀等,金鸡一点踪影也冇,家丁对财主说:&主人家,有伲金鸡!我们上了当啦!&
  正这时节,一阵大风刮得土也飞,树也摇,一只金鸡拍打着翅膀,呼呼响从南雁荡山飞来。它并不落下,只在草屋上空打盘旋。王不义眼睛瞪得圆轮轮,恨不得一下把它捉牢。只见金鸡翅膀一拍,飞过他的头顶,眼看就要飞走了。他急忙叫家丁射箭。只听金鸡一声惨叫,一只翼膀斜挂下来,摇摇摆摆,可比纸鸢断了线,跌到一座山上。王不义喊起来:&抓牢金鸡,抓牢金鸡!&一帮家丁争先恐后奔向木桥。就在这时节,木桥突然一声响,木桥塌倒了,滚滚的溪流把王不义和家丁统统卷到鳌江江口,卷到汪洋大海。
  金鸡也伤势过重,降落在仙姑洞下的溪里死去了,变成金鸡峰,现在还在那里。
  金鸡死了,少贵两夫妻用金鸡留下的金子,造了一座石桥,后来大家就把这石桥叫金鸡桥。
讲述者:&&&&&&&&&&& 王中豪
搜集整理者:徐祥地、杨凤梅
  玉女峰
  在南雁荡山会文书院左首方向,有座秀丽的玉女峰。据说,它是一个多情女子的化身。
  好几百年前,北港水头街还不是一个集镇,倒是一条十分热闹的街市。这条街上住着一户姓朱的人家,屋里很富,就是人丁不旺,俩老活到花甲,只有一个独生奶儿,取名叫碧玉。碧玉聪明伶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女大十八变,奶儿大到十五六,就很漂亮。富人家的独生女,人品又好,远远近近谁都想攀上这门亲事,只是谁也冇把这门亲事说成功。
  碧玉在家里觉得闷。有一日,她打开楼窗,看到外面桃花满树,蝶儿飞舞,蜂儿吵吵闹闹,心动了。正这时,几声清亮的笛声随风而来,她抬头远看,只见一个眉目清秀的后生,正吹着笛赶着猪在窗前走过。这个后生是伲人呢?碧玉正在想,那后生也抬头看一眼楼窗,她&刷&一下红了脸,赶紧关了窗。
  原来这是个驐(1)猪人,是碧玉阿爸昨日刚从外地雇来的长工,名叫葛长生。
  葛长生到朱家后,和碧玉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时间一久,两颗心就胶在一起,刀也切不开。碧玉的爸妈慢慢摸到这两个后生的心思,老头对老娘讲:&我看,碧玉的婚事我们要早想想,不要等他们生米煮成熟饭呀!&这年腊月,老头辞退了葛长生,工钱也不给。离开朱家那一日,葛长生晓得再也见不着碧玉了,心里很悲伤。这时天正落大雪,葛长生不想活了,就跳到了南雁荡山下面的一个深潭里。第二天,深潭附近的人捞上他的尸体,把他埋在滩头高地上。这就是葛儿坟,现在还在那里。后来&葛儿&两字音叫走了,成了&丐儿坟&。
  葛长生死了的消息传到了朱家。碧玉一日日瘦下去,俩老这时节担心起来。很快天又转暖,老娘眼泪汪汪对老头讲:&老头,奶儿左劝右劝也劝不转,我想带她到仙姑洞求求仙姑保佑保佑吧!&老头还怕奶儿不肯走,那晓得碧玉正想走看一看葛长生的墓,答应走。她讲要走路,不用坐轿,爸妈依她的意思办。
  走呀走,终于走到仙姑洞口,这时已经是日昼(2)了。太阳照得山上明亮亮。碧玉想起和长生一起的日子,每一件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她觉得长生还活着,正举起短笛向她招呼哩!碧玉突然离开爸妈向东山急急走去。这时,一片悬崖挡住她的路,她没力气走了,在一块大岩石上坐了下去,谁知一坐下,再也不能站起来了。她变成了玉女峰。
  碧玉的爸妈,一前一后追来。碧玉的泪水,汇成一条水流,从山上直泻下来,挡住了俩老上山的路。老头将老娘伏在肩头,要背她过水去。如今,在玉女峰前,就有一座老头背老娘的岩峰,那条溪涧,后来就叫碧溪了。
讲述者:&&& 林玉美&
记录整理者:徐祥地
  愿齐师徒开山
  五代时,有个高僧叫愿齐,带了三百门徒,向东南海边走来。这批佛徒中有两个人本事顶好:一个叫智能,一个叫智深。智能手拿开山斧在前,智深举着降龙杵随后。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千难万难,这日来到平阳南雁荡山。
  平阳南雁荡山当时还是一片人迹罕见的森林,豺狼虎豹和虫蛇经常出没。有首民谣这样讲平阳与文成交界的难行:&穹岭冲到天,遥岭摇半年。&当时愿齐师徒走到这里,被高山挡住了。智能举起开山斧,只听&哗啦&一声,一时山崩地裂,火光冲天,飞沙走石。由于用力过猛,把一座完好的大山砍得横七竖八,条条裂痕,有一爿岩壁连同一头狮子腾空飞起,落在仙姑洞东首,现在称为云关。那云关下又长又狭的洞就是开山斧留下的创痕。云关上面那只狮子,吓得直到现在半夜你睏的时节还在叫呢。
  也是这一斧头,把一条伏在山下修练的蛟龙震得头痛,翻身从地下窜出地面,把大山捅了个窟窿,这就是如今的东洞。蛟龙跃出山口,一阵电闪雷响,暴雨下个不停,滚滚的山洪冲了堤坝,眼看百姓就要受难。智深&扑通&一声跳入江中,骑上龙背,用降龙杵猛打龙角,把蛟龙重新牵上岸来,再移来一座山峰压住龙头;这座山峰就是如今东洞的化龙岩。岩上的龙角峰,是被智深击断了的龙角插上去的。这条蛟龙有四十里长,头被压住了,尾巴还在兴风作浪。智深又用一块万斤大石镇住了龙尾,这块巨石还是被龙尾捅穿了,这就是现在的龙湫洞。&&
  讲述者:&&& 吕利民&&&&&&&&&&
  搜集整理者:徐祥地
  应潮潭
  南雁荡山有三十多个深潭,数来数去是顺溪三折瀑下面的应潮潭最奇了。这口深潭方圆有几十丈,传说水是咸的,还能捕到海里生长的鱼呢。它通东洋大海,潭水也会像潮水一样涨,一样落,所以叫&应潮潭&。
  传说南宋时,范寅孙当过平阳县丞。他是北宋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曾孙,也有曾祖父的品格和爱好,很受百姓爱戴。范寅孙早就听人夸说过南雁荡山的风景,只苦于政务忙,抽不出时间去游玩。在平阳当官一当就是三年,朝廷又要调他回朝做官了。卸任那日,他换了便服,带一个老仆,叫一名向导游南雁荡山。
  游到了顺溪白云山,这座山高,有很多奇峰异石怪洞。最深最奇的是半山那个白云洞,只有一条最峻最险的山径才能通行。这条路上有千仞绝壁,下有万丈深渊,掉下去休想再捡回骨头。山径边有一株天生的木莲藤,有碗口粗,是游人的扶手栏杆,这条路就叫藤道。范寅孙经过这藤道时,太阳快落山了。他屈指一算,吃了一惊,只因留恋这里的山光水色,不知不觉把进京签到日期耽误了。他踱到应潮潭边,心里很急,这一潭碧悠悠的水却突然蓬蓬地响起来,不停的沸腾、高涨,泼上了潭岸。向导告诉他说:今天是廿六日,现在正在涨潮时候。这口潭是通海的,现在海潮涨了,它也随着涨,等海潮退时,潭水也浅退了。范寅孙听了笑着说:&若不是眼见,我真不相信有这回事呢。既然这口潭水通海,我假使从这里打海道去临安,不是还能赶上时间吗?&
  这是句玩笑,想不到潭底当真浮出一只官船,还有一片鼓乐。船一拢岸,舱里跳出一个差役,向范寅孙叩头,说自己是派来迎接老爷上任的,说&时间已到,请!&范寅孙想想反正自己两袖清风,又不带家小,就和老仆上船了。潮水哗哗消退,这只官船向潭心驶去,一下子就看不到了。
  站在岸边的向导看呆了,立即回县禀告。县令十分惊奇,立即派人到临安打听下落。回报讲,五日前从钱江口开进一只官船,把范老爷按时送回京城了。后来的县令认为这是怪事、奇事,怕地方从此不太平,下令当地老百姓开山运石,把这应潮潭填平,现在只有几亩地大,潭水也不再随潮涨落。只有当地人还能在潭中捕到各种各样的海里的鱼类。
  讲述者:韩 正&
  记录整理者:徐祥地
  二仙对弈峰
  南雁荡山有座二仙对弈峰,在朝阳谷背后的山顶头。山下面不远处就是碧溪渡。所讲的&二仙&,是两块人形的大岩石。两块岩石之间,又有一块纸平的岩石,就是所讲的&棋盘&。从山脚下朝上看,一个仙翁戴着头巾,一个仙翁结着发髻,统是方袍大袖,两对面坐着,一心一意在走棋。二仙对弈峰的斜对面不远处有一只&仰天猫&,叫朝天峰。它是一块直立的朝天石柱,顶上有个&大猫头&,丛生的岩草一条条往外伸,很像猫胡髭。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二位神仙日日喜欢走棋。这两个仙翁也很喜欢南雁荡山这一带景色,各自骑着丹顶白鹤飞到这山顶来走棋。这两仙翁一个很胖、一个很瘦。一个弥勒佛一色好打哈哈,喜欢挖苦人,赢讲赢话,输讲输话;一个无常伯一色瘦显瘦,赢了放肚皮里嘻嘻笑,输了张开下巴嗷嗷叫。他俩每下一盘棋都要吵吵闹闹,伲人输了伲人就会发脾气,把棋盘端起来往前一倒,再用新棋子来走第二盘。碧溪渡滩上的鹅卵石就是这仙人倒下来的棋子,所以这个溪滩直到现在还叫五色棋子滩。
  一日,一个山脚下村庄里的砍柴女每儿()听到山顶有人争吵,声音雷响一色,觉得奇怪。寻呀,寻到山顶头,只见两个老人家正在下棋,吵得面红耳赤。他怕他们会打起来,就叫叫这个&阿公&,叫叫那个&阿公&,统冇应。这个女每儿只当这两个老头是聋耳朵的呢,就把手中的柴刀丢在一边,在旁边看起走棋来。棋局吸引了这女每儿。以后,他总抽空到这山顶来,偷偷学习棋法。这女每儿聪明,边看边想,时间长了,棋也学精了。
  这女每儿和两个仙人混熟后,就随便起来。他只当两个老人的耳朵聋,不是说这个棋走得不好,就是说那个棋走得不对,吱吱喳,像麻雀儿一样叫人心烦。&放屁!你懂什么!&两个仙翁忍不住了,终于叫起来,要跟这女每儿比棋,恨不得杀他个屁滚尿流。女每儿也正要试试手段,快活得一边擦鼻涕一边应战。结果
  女每儿以三场两胜赢了两个仙翁。
  走输了棋,俩个仙翁很难为情。偏偏对面的仰天猫又&妙、妙、妙&直在叫,为女每儿喝彩。两位仙翁输了棋后,肚底生气,一急,他俩就变成了岩石,一直到现在,还在钻研棋艺呢!
讲述者:&&& 李秉贤&
记录整理者:张& 君
  燠馆凉台
  从顺溪街顺着峡谷向北走,不到五里,有座渡颸桥。过桥,一块大岩石挡住路。转个弯,绕过大石,有两块大岩石,一块笔直立着,一块像鹰嘴一样伸过来,成为一个两头通透的洞。鹰嘴岩下又有一个小洞。夏天,一股冷气从鹰嘴岩下小洞里透出来,凉丝丝,阴森森。冬天,这个洞热腾腾,暖烘烘。这个洞有古里古怪的名字:&燠馆凉台&,流传着一个故事。
  当年孙大圣偷了王母的仙桃,逃出天宫,急急忙忙回水帘洞。他路过南雁荡山,到观山亭向南一看,前面一带岩石挺起,中间开一关,很雄伟,关内还站着一位石将军。石将军已经接到捉拿大圣的命令,把云关把守得严严实实,连个苍蝇蚊虫也飞不过去。孙大圣衣兜里留着十几个仙桃,是查不得的。他来到关前,抓抓腮,心生一计,拿出个仙桃,双手捧到石将军面前讲:&将军,这仙桃来得不易,敬献将军一个。&石将军很喜欢,就接过仙桃,客客气气请大圣过了关。大圣刚进入关内,石将军手一挥,从竹林中闯出几十个兵丁,七手八脚把大圣捺倒在地上,一根捆仙索把他五花大绑起来。石将军带着兵丁,嘻嘻哈哈把大圣押送天宫。
  玉帝大怒,传旨把大圣弼马温的官职革了。大圣笑笑:&我才不要当这个瘟官呢。&玉帝一听更加生气讲:&冇这样便宜,罚你到南雁荡山下看管三百个水碓,每个水碓每天要捣白米三千斤,三百个水碓合九十万斤,供给天下僧人每日吃食。&即刻令石将军押解大圣到南雁荡山山下。
  南雁荡山山下沿溪两旁的三百个水碓,轮子伊呀伊呀叫,捣臼崩隆崩隆响,大圣听听蛮新鲜,蛮有趣。但冇过几日,又觉得那声音太单调、太死板。他向东山上一看,观音洞好比狮子张开口,狮子口里一溜房子,画栋雕梁,好比临空挂在那里,像天宫的琼楼玉宇。大圣抓抓腮,想:我何不上观音洞散散心呢?
  大圣到了观音洞,只见许多和尚正做晚课,个个闭着眼,拖长声念阿弥陀佛。大圣东看看西看看,一下看到观音大士手里的玉净瓶很有趣,就一跳跳上莲座,偷了玉净瓶就溜。
  玉帝晓得孙大圣又偷了观音大士的玉净瓶,更加生气,命令石将军把大圣押到鹰嘴岩下的石洞中看管起来。冬天用三百六十把大扇扇,夏天用三百六十个火盘烤,叫他吃吃苦头。
  哪晓得玉帝只晓天文,不懂地理,天上的节序和人间恰好相反。石将军虽晓得地理,因为是圣旨,不敢开口,也就照办了。大圣在洞里冇吃苦,还很舒服,他再也不肯回水帘洞了。
  现在南雁荡山留下许多有关孙大圣的胜迹,除燠馆凉台外,还有猴子献桃峰,猴子看水碓,玉净瓶岩。那个捉拿大圣的石将军,现在还把守着云关哩!
  讲述者:&&& 光印上人&
  记录整理者:徐祥地 萧耘春
  朝阳谷
  南雁荡山朝阳谷风景好,古代就有名。那里有奇峰异洞,还有个大寺院,叫朝阳寺。寺里有九十九个和尚。
  那一年,钱仓金钱会起义失败了,剩余的义军不愿投降,一路退到南雁荡山,大队清兵紧紧追来。这些追兵经过那里,又烧又杀,不要说老人小孩,连出家人也统杀。
  清兵追到朝阳寺,起义军早已躲起来了。老和尚也不理清兵,他们就讲寺里住过&反贼&,和尚是同伙,抽出刀来一阵乱杀。九十九个和尚,杀了九十八个,只剩下厨房里一个煮饭的,钻进柴草堆里躲避。清兵用刀向柴堆里捅,一刀正戳中和尚的大腿,那煮饭的和尚忍住痛,一声不响,用自己衣袖捺住刀刃。清兵抽出刀,看看刀锋没有血迹,这才离开。几日后,清兵又上山把朝阳寺放火烧成一片瓦砾。不过此时,那个煮饭的和尚早已逃走。
  那支隐蔽山中的义军以为大火过后清兵已撤退,便在黑夜里下山向别地转移。正走到朝阳谷下的峡谷里,四面伏兵齐起,火把通明。这峡谷左边是绝壁,右边是万丈深潭,前路被堵住了,后退又冇路,在绝境中,义军个个奋勇向前冲杀。一场肉搏战之后,清兵伤亡惨重,义军也战死数十个,冇一个当俘虏的,冇战死的义军,统跳入右边的深潭里杀身成仁。
  这个深潭,就是朝阳谷下的蒲潭。潭水清绿,见不到底,倒映着山影。潭边至今还竖着一条石柱,柱顶还挂着一盏招魂引道的天灯&&这是百多年前,当地老百姓为纪念投水的英魂们架设起来的。
  记录整理者:徐祥地
  流米岩
  南雁荡山的晓岭上有一块大岩石,岩壁上有一个小孔,小孔上面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凸出的字,这就是流米岩。
  听说这流米岩在很久以前流过米。那时候,这地方还是荒野,深山冷岙,无路走。走泰顺,要兜一个很远的圈。大家真想开出一条通道来。可是,官府、财主勿肯出钱,穷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哪里来的钱雇工匠开山造岭呢?
  一年,山脚下几位老石匠眼看大家人这样经常绕远路来去泰顺,很不便,就商量着宁愿不拿工钱,也要替地方和子孙后代开出一条岭来。
  他们选了从皇思岙到晓阳山这一地段动工。旁边的穷苦人家被这几位石匠的行动感动了,也纷纷到工地相帮,砍树、斩藤、抬石头。
  这工程很大,短时间是完不了工的,地方人硬省出来给石匠吃的粮食,慢慢接不上了。
  一日黄昏,有块石岩上一下露出一个小孔,从小孔中流出雪白的米来,一直流到天亮才停止。大家把这些米收集起来,正好够第二日石匠和帮工吃一日,勿多也勿少。从这一日开始,每夜都是如此。这样一来,一帮石匠的劲头更大了,没多久就从岭头造到流米岩下,造好了全段路的四分之一。
  这时,山脚下的财主&老白眼&红了眼。他想:这流米岩流出来的米若归了自己,那该多好!他爬到山上对正干得满头大汗的石匠讲:&你这帮人日里干得这样吃力,黄昏还要到流米岩下接流米,我真过意不去。以前我太忙,冇给大家帮忙,现在空闲了,这每日晚上接流米的事,就交给我吧。&一帮工匠听他说得也有理,就答应了。老白眼高兴死了,他想接来的米只需给石匠帮工吃饭,多余的都归自己独吞。
  事情并冇像老白眼想的那样好,一连两日,流下的米正好够吃,并无多余。老白眼白白熬了两夜。第三日黄昏,老白眼偷偷把石匠工具箱中凿、铁锤拿来,等到夜深人静,左手拿着凿子戳住正在流米的小孔边,右手举起铁锤用力一敲,只听&当&一声,火星四起,刺得他睁不开眼。他稍一定神借着月光看时,小孔是大了一些,米却不流了。老白眼急得在流米孔旁乱凿乱敲,也冇用。
  因为冇了米,工匠们冇法干了,只好在流米岩到皇思岙的山坡上开了一条路痕。
  那个老白眼请了几个和尚念经,还雇了别地的石匠在流米岩上凿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想求佛来相助,结果都没用,流米岩以后再也冇流出米来。
  讲述者:&&& 佚& 名&&
  记录整理者:朱振先
  跃鲤滩
  有一年大旱,两个月来盼不到一滴水。降雨先要有云,偏偏洞里的苍龙老了,不会腾龙驾雾、呼风唤雨了。这老龙心里很焦急,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几日,稻禾就会全死。叫种田人用什么糊口呢?它想起山下深潭里的鲤鱼两兄弟,已修炼了一千多年,也该是化龙的时候了,不晓得哪一个顶用,好接班,想试一试。
  这两兄弟的外貌全差不多,性格不一样:哥哥朴实、勤奋、刻苦锻炼,阿弟懒惰,喜欢卖弄小聪明,每日东游西游。阿弟听说要接苍龙班,只怕被哥哥占了先,就慌忙钻出水面,东张西望,看到了高高的龙门(东天门),就要跳。哥哥看它恁急,心里好笑,讲:&好,就让你先试试吧!&
  阿弟瞪起双眼,张开胸鳍,尾巴在水里用力一划,就向龙门跳去。才离开水面一二丈高,就听得劈啦一声,水沫四溅,身体早落到溪潭。他不死心,立即又摆动尾巴,游到更近岸处,拨开清波最后一跳,比前次也高不了三两寸,立即又跌在溪滩上,石子扎得它遍体血淋淋,动也动不得,眼看着哥哥跳过了龙门。
  就在当日夜里,漫山满谷起了乌云,在天空凝聚成一团,接着降下了瓢泼大雨。到第二日天光,大水漫上了大路,弟弟已化为一片溪滩,再也回不了深潭了。
  这个溪滩就叫跃鲤滩,在东洞脚下,方圆四里地,地形很像一条平倒的鲤鱼,头尾齐全,只少了一只眼睛,大家人都讲是那次被石子戳瞎的。
  讲述人:韩 正
  记录整理者:徐祥地
  五十丈
  南雁荡山有个村叫五十丈。为什么会用&五十丈&来做地名呢?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
  南宋半爿天下,赵姓皇帝的京城就在杭州城。那时节,平阳县文状元、武状元、一连出了十几个,有不少平阳人在朝庭当官吃皇粮。这里一户姓周的人家,八兄弟就七个出入金銮殿,只有老八岁还小,未有功名。这个周八才十三、四岁,生得虎背熊腰,蛮力惊人,二、三百斤重的大石臼,他连举十几下也脸不红,气不喘。
  离这村子不远有座狮子山,山上有群乌溜溜的石狗。这些石狗有的象蹲、有的象坐、有的象站、有的象卧、有的象跳、有的象跑,真是叫人喜欢。传说这些石狗叫,等呀等,石狗就是一声不叫。有个烂头女每等得冒火,讲:&周八哥,你拳头硬,打一打这些畜牲,打痛了总会叫的。&周八正觉得自己有力气冇地方用,手掌痒得象蚂蚁爬,就举起拳头向一只石狗砸去。真奇怪呀,这只石狗就象被砸痛一色汪汪大叫起来。别的石狗也跟着叫了,一片热闹。一班女每儿大笑大跳,一直玩到太阳落山才散。
  周八回到家,天色已墨黑。看见大嫂坐在昏黄的菜油灯下织布,一声不响,好象流过眼泪,问:&大嫂,你只那吗?&大嫂很难过,说:&你三岁冇了父母,我把你拉扯大,是指望你有个出息呀!想不到你这么大了还东游西荡,常常嬉到墨黑走归。你一不学文,二不练武&&&周八听了很难过,&卜通&跪下,讲:&大嫂,你不要难过,我知错了。明天我就动身去杭城发愤读书,一定要有出息走归报答你。&大嫂讲:&你若能当了官回来,我一定铺上五十丈长青石板接你。&
  到了杭州,周八一边用功读书,一边认真练武,过了几年,果然金榜题名。他回家省亲时,旗锣啸道,骑着高头大马。等他大嫂晓得时节,已经能听见锣鼓声、马蹄声了。他大嫂临时来不及铺五十丈长的青石板呀,只那办?她连忙叫人抬几块青石板铺在门口,又抬几块铺在村口,中间一大段就用自己织的靛青兰布铺上去,当做五十丈青石板。周八到村口就下马,叫奴仆收起兰布。他向大嫂请过安后,很感激,讲:&大嫂把我养大,又给我开导,我才能有今日呀!&
  从那以后,这个村就叫五十丈了。现在村口还有几块青石板留着,给周八打过的那只石狗,还伏在狮子山,身上还留着一个拳头印呢。
  搜集整理者:张君
  乌纱石
  南雁荡山附近有块乌纱石,形状好比官帽一色。讲起这块乌纱石,还有一段悲惨的故事呢。
  青街的周八得中榜眼后,就被宋孝宗留在身边当官。有一天,文武百官先后上朝。周八看到自己八个兄弟齐整整上朝,心里那股高兴的劲儿实在熬勿牢,就呆呆地笑起来。孝宗皇帝莫名其妙,问周八:&周爱卿,你在笑什么?&周八讲:&万岁有所不知,我的周家八兄弟统在朝中当官,统侍候在万岁身旁,这恐怕是历代统冇过的吧!&
  &噢,有这等事?&孝宗皇帝心里一觉,接着问周八:&统是哪八位?&
  周八一个个指给皇上看。皇上不看还好,一看实在统有些相像,又问:&周爱卿,你家八兄弟统在朝中当官,这是伲原因?&
  周八讲:&一来是我们周家风水好,二来是我们兄弟有志气。&
  皇上很有兴趣,问:&你们周家风水只那个好法呢?&
  周八讲:&万岁,等我今日黄昏画出,明朝天光送给皇上看,好吗?&孝宗皇帝点头同意。
  第二日上朝,周八就把自己的&周家庄园图&递献给皇上。皇帝一看,连连点头,讲:&好风水,好风水!&只见画幅当中的&周家庄园&屋后有座笔架山,好比一条龙在起伏奔腾,前面有旗杆山和乌纱帽山,形态很逼真。山青,水清,花开满山坡。
  周八见皇上称赞,心中高兴,就把自个家乡的特色用诗吟出:&一月照三钟,一年四季笋,一日二潮鲜,一母八子官。&
  孝宗皇帝看看这幅周家风水图,又看看眼前这帮有文有武的周家八兄弟,心想:有这八个凤麟在朝中,我赵家天下只那会有安定?有一日,若周家兄弟不跟朝廷同心,我赵某性命都保勿牢。孝宗越想越吓,顿生杀心。突然间,他一声喊:&御林军,立刻把周家八个兄弟统统绑了!&一下就闪出几十个御林军把周八八个兄弟绑起来,像田爬捆起一色。皇帝把八兄弟斩了七个,只把周八放归。皇上讲周八做人还算老实,把自家底冇人知晓的事统统讲出,故放他一条生路。皇帝又用朱笔把周家风水图一钩,青街地方山崩地裂,周家庄园起火,周家三百多口全部烧死在烟火当中,只有一个女佣人逃出。
  荣辱生死一刻间发生大变化,周八后悔不及,心里的难过更讲勿出。他一路跌跌撞撞,昏头昏脑往归走。刚到睦源桥桥边,周八从周府里逃出的女佣嘴里得知家里遭大难。他只恨自个该死多嘴,给周氏家族带来灾难。就把乌纱帽向潭中掷去,你讲奇怪勿奇怪?那顶乌纱帽随即化成一块乌纱石。周八一头撞死在那块乌纱石上,石岩上血淋淋。
  那块乌纱石中间有个空洞,一有风吹水动,就发出&乌呼呼,乌呼呼&的叫声,好比是周八的冤魂在哭,也好比是周家群鬼在哀叫,声音凄凄,听着毛孔也会竖起。周氏家族的人和地方人统讲周八做人正直、忠实,就称他为&周八公&。周八公的这个故事一直流到现在。
  讲述者:&&& 池云亮&
  记录整理者:黄& 平
  南雁野人
  清朝同治年间,南雁荡山还是一爿大森林。在山口顺溪边,有个小地方住着俩兄弟,靠打猎种田过日子。
  这一日,俩兄弟起早,阿弟上山铲蕃薯,阿哥带上猎枪和猎狗,上山打猎。他平时上山总能打到麂或野兔、山鸡,这日伲也冇打着。太阳快落山,阿哥只好到茅屋里烧一盆热水,脱下草鞋、山袜,暖暖脚。突然猎狗跑来呜呜叫,用嘴衔牢他的衣角,好像要拉他出去。他用手摸摸狗的头讲:&伙计,你跟我跑了一天,也该歇歇啦!&猎狗摇头摇尾,很不安的样子,狠劲衔起他的山袜跑出门。他也追出门把山袜夺过来。猎狗又跑进来把他的草鞋衔去。他觉得奇怪,一定是猎狗看见伲啦!他就穿好山袜背起猎枪,跟猎狗一起跑出去。
  猎狗把阿哥带到森林边那块蕃薯地里,就呜呜叫着逃走。他抬头一看,阿弟正低头在蕃薯地里铲草。离弟弟四、五十步远的树林边,有一头大野兽,形状同人一样,全是红毛,胸前一对奶突出,笑脸很吓人,还张开大嘴,举起双臂,摆出相打的样子。阿哥惊一惊,心里想,我打十几年猎,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野兽,这是不是大家经常讲到的&野人&?他赶紧躲到一株树后&砰&一枪,朝野人打去。那晓得没有打中野人要害,野人大叫一声,反扑过来把他挡身的树抱住,连根拔起,双手一折,断做两截,又转身摇摇晃晃逃走了。哥哥当场吓昏了。
  阿弟正在铲草,听到身边响起枪声,抬头一看,烟雾当中,有一只像人一样的红色野兽,撂倒一棵折断的树,跑了。树边倒着一个人,仔细一看,正是自己的阿哥。他赶紧扑到阿哥身上喊:&哥、哥!快醒醒,野人跑啦!&
  阿哥醒来,坐起身,见弟弟没事,野人也没了,才松一口气。
  天暗了,俩兄弟怕再有野人来,赶紧回家。第二日,把看到野人的事讲给大家听。
  这个野人的传说,听讲还记载在《南雁荡山志》里呢。清朝有一个叫张綦毋的诗人,听到这个传说,特地写下一首诗:
  荡山深处藏猿穴,鸟道盘云路转穷。
  逢者野人披发立,莫教错认古毛公。
讲述者:&&& 徐仁根
记录整理者:莫& 高
  (二)平阳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生平简介
  &&& 陈经邦、陈经正,鹤溪人,宋代理学家,平阳学统发端者。陈经邦,字贵叙,亦字贵新,宋微宗大观三年进士,终迪功郎。经正,字贵一,布衣终身。因慕伊洛之学,陈经邦、经正与兄弟经德、经郛四人不远千里,同往洛阳受业于著名理学家程颐。兄弟四人中,以陈经邦、经正较为著名,在程氏众多弟子中,陈经邦、经正能在《二程全书》中多次被提及,可见兄弟二人为程门弟子中之佼佼者。后学成归来,建南雁会文书院,设讲席传授洛学,自此开永嘉学派之先声。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指出:&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孙衣言在《瓯海轶闻》中也说:&吾温既僻在海滨,平阳又下邑,而学之久兴,陈氏兄弟能&&不远千里学于北方,得大儒以为依归,平阳之学由是兴焉。&陈氏兄弟著作多散佚,仅存《会文阁记》、《游南雁荡山》诗。
  林景熙(),字德阳,亦作德暘,号霁山,腾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他雄踞我国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载入《中国文学史》的一代领军人物,也是温州二千年历史中成就最高的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拜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白石巷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得称霁山先生;在学术方面,他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其诗多衰国怀旧之情怀。
&&&&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珈发掘绍兴宋室六帝陵及大臣墓101处,抛弃其遗骨。当时他激于爱国义愤,约同乡人前往收拾骸骨,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作为标志,并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以记其事,以抒忠愤。这种热爱祖国,反抗民族压迫的行动,深受称赞。清朝《四库全书》中,乾隆曾御批:&霁山先生采药拾骸,震耀千古,而其诗文风骨高秀,亦乃宋末所稀。& 后世为了纪念他,多次为他建祠、立碑、修坟。著作有《霁山集》。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净墅、大痴或大痴道人,平阳人,寓居浙西(今苏南,上海一带),晚年回到平阳,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明人将他与吴镇、王蒙、倪瓒合称以他为首的&元季四大家&。
&&&&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因其作品出意清标&超凡俗&,深受明清时士大夫文人喜爱推崇。传世作有《富春山居图》(现分两卷,上卷《剩山图》收藏于杭州博物馆;下卷《无用师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写山水诀》、《大痴山人集》。
  &&& 宋恕(),初名存礼,字燕生;改名恕,字平子,号六斋;后又改名衡,郑楼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与陈黻宸、陈虬并称&东瓯三杰&,又与章太炎同被誉为&浙江两奇才&, 李鸿章称其为&海内奇才&,谭嗣同誉为&后王师&。他自幼聪颖,读书甚勤,善于独立思考,是维新变法时期古文经派变法代表,曾与康有为、梁启超、郑观应等维新派人士畅议国事,成为上海维新派的理论核心人物。在《六斋卑议》等著作中,宋恕亮出了&著书专为世界苦人立言&的想法。他抨击程朱理学,主张变法维新,设立议院、开设报馆、兴办学校、振兴工商等,确立了托古改制的思想体系,其见解既不乏鲜明的批判性,又蕴含务实的前瞻性和建设性,成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在晚清民初的维新思潮中,宋恕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他事前著作繁富,有20余种,惜大半散佚。胡珠生辑编《宋恕集》上下册(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列入&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生平事迹详见苏渊雷撰《宋平子评传》(1943年重庆正中书局版)和陈镇波著《宋恕评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版)。
  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平阳白沙(今属苍南)人,1916年移居昆阳白石街,系近代浙南地区杰出的教育家和著名学者、一代经学大师,是平阳第一中学、温州第一中学和白沙小学等早期学校的创始人,苏步青、夏鼐、郑振铎、高觉敷等大批知名学者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曾任平阳龙湖书院山长、温州府学堂监督、任平阳县教育会会长、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长,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等职。他潜心纂编的民国《平阳县志》,完成清乾隆以来平阳第一部县志,亦是全国著名县志之一,被誉为&近代地方志中佳本&。遗著有《厚庄文钞》、《诗钞》、《厚庄诗文续集》以及《厚庄日记》等。
  黄溯初(年),原名冲,字旭初,后改名群,字溯初,郑楼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法政,结识康有为、梁启超,赞成戊戌变法。戊戌失败后,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先后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浙江代表、南京临时参议院的议员、苏浙皖矿务署署长。1915年拥护云南蔡锷反对袁世凯复辟,对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民国,作出了贡献。
&&&&他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极深,认为振兴中华,必先振兴实业,发展普及教育,回国后先后创办了瓯海医院、温州师范学校,并被追认为温州大学创办人,对温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黄岩蜜橘和无核瓯柑也是他从日本引进培育推广的。著作今辑为《黄群集》。
  &&& 谢侠逊(年),原名卿元,凤巢人,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爱国象棋家。他自幼聪明勤奋,酷爱象棋,四岁初知象棋门经,六岁领悟棋理,九岁通晓棋谱,十岁全县称雄,十三岁与温州棋魁陈笙战成平手,名噪东瓯。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获全国象棋个人冠军;1928年被全国棋界拥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誉称&中国棋王&。1929年至1931年,三次国际象棋大赛中,斩关夺隘,势如破竹,连连夺冠,扬威世界。抗战期间,曾作为国家特使赴南洋诸国,以弈棋宣传抗战,募捐支持抗日,并动员3000余华侨青年归国投身抗战,为我国神圣的民族解放大业作出贡献。周恩来总理曾赞誉他为&爱国象棋家&;百岁寿诞时,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题词&百龄棋手,永葆青春&以示祝贺。 
&&&&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国耻纪念象棋新谱》、《象棋谱大全》(12册)、《象棋指南》等29本象棋专著传世。擅于对联,所作联语多与象棋有关。
  苏步青(年),原名苏尚龙,腾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学、社会活动家,共产党员,被誉为数学泰斗。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他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四次(三阶)代数锥面,在国内率先研究K展空间理论;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射影微分几何学、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注重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地实施素质教育,将毕业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人才,著名数学家杨忠道、谷超豪等均出自其门下,他的学生中有8位是中科院院士。他生前数学专著丰硕,主要代表著有《微分几何学》、《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等。
  马星野(),原名允伟,读小学时改名伟,宋桥人,新闻学者、中国杰出的新闻教育家。旅美时,取&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星野&二字作为笔名,名随文传,此后便成为正式用名。1934年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回国后任教于中央政治学校,并筹建新闻系任主任;1942年兼任国民党宣传部新闻事业管理处处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任南京《中央日报》社社长,后又调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主任,主管宣传;1957年出任台湾当局联合国大会代表团顾问;1959年出任驻巴拿马&大使&;1964年任中央通讯社社长;1972年当选台湾&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1984年4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他&杰出新闻事业终生服务最高荣誉奖章&。他一生从事新闻传播工作,被誉为新闻巨子。著作有:《新闻学概论》、《言论研究》、《新闻的采访与编辑》、《中国新闻记者信条》等十余种,并译为外文,在国外发行,备受关注。
张鋆(1891&1977),字伯鋆,鳌江人,中国解剖学家,医学教育家,曾当选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北京市一至五届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年少时聪颖好学,15岁留学日本,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慈惠医科大学。回国后,在江西医专、保定医专任教。1921年,以公费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习人体解剖学,次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温州瓯海医院院长。在任一年,成绩卓著。后历任上海医学院、上海东南医学院、河北大学医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其间1931年和1933年两次去美国,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生物系及卡内基研究所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并加入美国解剖学会。多次在国外刊物发表有关组织学、胚胎学的学术论文。曾和学生一起解剖50例尸体的100侧人脑,在美国人类学刊物上发表《中国人脑沟回的模式》一文,有力地驳斥某些白种人优越、中国人种低劣的谬论。抗战期间,沦陷区生活十分艰苦,但拒绝开业行医和日本人的引诱。
&&&&抗战胜利后,曾任联合国救济总署专员。一年后回上海东南医学院任教。1949年,应北京协和医学院之聘,担任该院解剖学第一个华人系主任。建国后,出任协和医学院副院长。不久,调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医学实验研究所所长,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系主任。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7岁。遗著有《人体解剖学》,为全国医学院校教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