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选文主要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 【答案带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壁。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壁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壁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壁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负其强负:凭借,依仗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严厉,严格
C.臣请就汤镬就:受,接受。
D.卒廷见相如卒:终于。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蔺相如善于斗争。他看到秦王没有偿城之意,便产生了将璧取回之心,但在当时形势下又不能强行夺取,借“璧有瑕,请指示王”取回和氏璧。
B.蔺相如以“人璧倶碎”来威胁秦王,秦王很担心相如破璧,婉言劝说,召来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许诺把十五城划归赵国。
C.藺相如不畏强权。秦王在朝廷上以“九宾”的礼仪延请蔺相如,相如怒斥秦国不守诺言,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D.文章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蔺相如在秦廷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咄咄逼人,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4.(1)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大意1分,度、亡各1分)
(2)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 (大意1分,被动句、间各1分)
【解析】略
考点分析:
考点1:人物传记类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应该说是仅次于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那么应怎样引导学生度过这一难关呢?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写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成了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高考前备考复习时应重视此类文体,掌握阅读这类文言文材料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
一、把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从1999年到2004年,高考文言文选段具有如下特点:
1、以记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为主,并多选自“二十四史”等正史中。
1999年是“苏琼的传记”——《北史。循吏传》
2000年是“胡质父子的传记”——《三国志。魏书。胡质传》
2001年是“田单的传记”——《史记》
2002年是“李广的传记”——《史记》
2003年是“裴矩传”——《旧唐书。裴矩传》
2004年是“孟尝传”——《后汉书。孟尝传》
2、传记类文言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价值取向
这类文言文段所涉及的人物的价值取向多为“古代的良吏忠臣、烈女孝子、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等,价值取向是表现他们的“为官清廉、淡薄名利,为民作主、关爱百姓,孝敬父母,聪明智慧、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等为主要内容。
1999年的“苏琼的传记”表现了苏琼“为官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崇高品质”。
2000年的“胡质父子的传记”表现了胡质父子“恪守清廉的高尚品德”。
2001年的“田单的传记”表现了田单的“聪明智慧和显赫的战功”。
2002年的“李广的传记”表现了李广“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崇高的品格”。
2003年的“裴矩传”表现了裴矩“佞于隋、忠于唐”,人物个性由“卑劣向高尚转变”的过程。
2004年的“孟尝传”表现了孟尝的“仗义执言、为官正直、关爱百姓”的品质。
3、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写作上的特点
(1)文段一般介绍的顺序是:姓名→籍贯→管职→经历→事件。如2003年的“裴矩传”依此介绍了“裴矩的字(弘大)、籍贯(河东闻喜人)、家境(早孤)、学识(博学)、官职(吏部侍郎)”等。事实上,我们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文段,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明确这个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的情况”。
(2)文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
(3)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如1999年通过写苏琼为官所做的六件事:“应对曹芝、公正断案、妙题道研、清慎拒瓜、冒死请命、革除旧弊”来表现苏琼“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品质。
二、审清高考文言文选段及题干设计的目的、特点
1、文段后一般均附有的注释,注释的内容或“对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涵义作阐释”,或“简单交代文中主要人物的经历”等。如2004年高考全国考卷“孟尝传”后有注释:①澍雨:及时的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向秦穆公推荐百里溪未被接受,自杀而死。2003年高考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裴矩传”后的注释为:①款:至,到。②鱼龙蔓延、角牴(dì):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文段后的这些注释,我们在通阅读和训练时要充分地利用,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2、在文段、试题的题干和选项中,向考生透露的信息明朗,只要考生重视并很好地用起来,受益匪浅。有关“人物的个性品质”的问题,有的在“文段中”暗示。如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文言选段“裴矩传”中,第二段有“裴矩佞(nìng)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的句子,这个句子就交代、暗示了裴矩的个性特征;2005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所选的文言选段“吴起列传”中,有“吴起善用兵,廉平”之句,也是暗示吴起个性特征的句子。有的在“题干中”进行暗示。2001年北京安徽春季招生高考语文试题(文言选段为“徐九思传”)文言文阅读第5小题的题干:“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这个题目本身就暗示了文段的主要人物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个性品质;同时在本文段第六小题的题目“下列对徐九思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中,给考生暗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可以肯定地说,四个选项中有关徐九思的个性品质的叙述至少有三项是正确的,考生只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照原文,快速疏通、准确把握文意是很容易做到的。像这类例子历年在全国或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因此我们早平时的复习、备考、训练中,要引起重视,并有意识地训练。
3、命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为主。从题目的设置和考查的知识点看,每年均有“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句翻译,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品行分析,情感流露”等,命题的原则遵循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题例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一命题原则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模式。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严格遵循“大纲”和“考纲”,重视书本上基础知识的识记,而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善归纳,多总结,这样应考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三、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如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初,景让母郑氏,性严明(严格而明事理),早寡,家贫,居于东都。诸子皆幼,母自教之(代诸子)。宅后古墙因雨聩(kuì)陷,得钱盈船(船形的酒杯),奴婢喜,走(跑)告母;母往,焚香祝(祷告)之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余庆(积留的恩德),(上天)矜(同情)其(代自己)贫而赐之,则愿(希望)诸孤他日学问有成,乃其(上天)志也。此(代钱)不敢取!”遽(jù,急忙)命掩而筑之(代墙)。
景让在浙西,有左都押牙忤(wǔ,不顺从)景让意,景让杖之而毙(打死)之。军中愤怒(生气),将为变。母闻之,景让方视事(处理公务),母出坐(动词)听事,立(使…..站立)景让于庭而责之曰:“天子附汝以方面,国家刑法,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资本),妄杀无罪之人乎!万一致一方不宁,岂惟(无义,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上负朝廷,使垂年之母衔羞入地,何以见汝先人乎!”命左右褫(chǐ,剥夺)其衣坐(动词)之。将挞(tà,用鞭子抽打)其背。将佐皆为之请,拜且泣,久而乃(才)释之。军中由是遂安。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 )
A.景让母郑氏,性严明(严格而明事理)&&& B.军中愤怒,将为变(生气、气愤)
C.景让方视事(处理公务)&&&&&&&&&&&&& D.天子付汝以方面(代权力之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B )
A.①奴婢喜,走告母&&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跑,赶快)
B.①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 ②臣以主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因为)
C.①有左都押牙忤景让意,景让杖之而毙之②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打死、杀死)
D.①将佐皆为之请,拜且泣,久而乃释之②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加粗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诸子皆幼,母自教之(诸子)
B.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自己)
C.此不敢取(钱)
D.乃其志也(先君)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遽命掩而筑之——急忙命令将钱埋起来并在上面筑起墙
B.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怎么能当作供你喜怒时滥用的东西
C.使垂年之母衔羞入地——让年老的母亲带着羞愧死去
D.命左右褫其衣坐之——命令左右的人脱去景让的衣服坐在他身上
这一文段,我们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很轻松地能够完成。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解题方法
(1)依照文言语境解题。如2003年考题“人迹绝矣”中“绝”字的含义:按照词典的解释为“断绝”。很明显在这里就不正确,应为“不见”之意,与“千山鸟飞绝”中的“绝”字意同。
(2)以题解题,即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获得一些解题的启示。如2002年考题:“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请仔细品位这一诗句中“霜”、“孕”两字的妙处。
此题干中,“农历十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由“农历十月”可看出正是梅树“孕”花的季节,,再由这一季节联想到“霜”的环境,而且“孕”字本身的内涵就可以想象到“梅花含苞欲放”的美丽景象。
(3)以文解题,即用文段中的话来解题。如2003年语文考卷: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什么,然后又观察什么?从文中“进食”、“饮啖”等词可找到“饮食”的答案;从问中“室中”、“一室”中可以找到“居室”的答案。
(4)以注解题。命题者有时会在文后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如2003年文言题的最后一大题的文末,对“宕”加了注释:也写作“荡”,这里指雁荡山顶的雁湖。这一注释就是紧接着的一个题目的答案,考题为:“安能容湖”中的“湖”是指什么?答案就是注释中的“雁湖”。
(5)以旨解文。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如2002年考题: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cháo)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必须结合这个语段的主旨“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来回答才算准确。
当然,要解决学生文言文阅读难的问题,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学生平时对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积累。离开了这一点,将是“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扩大阅读面和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觉识记、自觉积累的习惯。学生有了丰厚的知识积累,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 利用以上教词汇的艺术,可以克服过去词汇教学中的孤立教词汇,讲得过多,消化不良;接触少,效率低,吸收少;主次不分,负担过重;系统性不强,边学习边遗忘的缺陷。相反,能够贯彻质量并重,逐层加深,立足于词汇系统之上,着眼于词汇教学之外,集中分散,交替互补的原则和方法。同时还能使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的教学、词汇的读音和拼写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英语词的读音和书写形式时,不感到杂乱,而感到有条理、有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问题供大家讨论,尽管有时当有学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允许展开一下讨论也是明智的,但我没有那样做。因为我的真正意图是给学生一点时间分享他们生活中有趣的愉快的或悲伤的事情。当然允许谈论学习生活以外其他领域的话题。运用这种方法确能在许多方面增强班级凝聚力在更深更广的意义上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赏识。被用于开场白时,它往往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引入课堂。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我们喊出第一声“爸爸”“妈妈”时,当我们拿起筷子吃 饭时,我们就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行为,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并说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
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被称为贤人,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祥和等意义。“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多元一体的中 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都是人类生存的伙伴。人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在今天的竞争时代,仍然需要“和”。竞争要在统一的公认的原则下进行,竞争的各方具有统一性,通过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中华文化又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可征服,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华民族敢于、乐
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祥学;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
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 放兼容的特点。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日常言论和行为不仅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且也显示着这一文化的特点。
B.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C.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就是和谐、和平、和畅等,“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
D.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可征服,主要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兼容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把人和道、天、地并列,他主张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
B.中华文化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二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
C.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被称为贤人,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两人都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佛学传入中国后,与当时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禅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易·贲卦·彖辞》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在我国不仅起源早,而且也很受重视。
B.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达到内心的和谐。
C.竞争应该在统一的公认的原则下进行,通过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和”在今天的竞争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
D.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在中国传播,唐朝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等在长安任职,这都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
作文(60分)
请以“常回头看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和戏剧外,文体不限。
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马缨丹翻身
⑴台北市区的安全岛上,行人道旁,开满了一大片紫的、黄的、白的、红的小花,繁华美丽。
⑵走近一看,才发现是马缨丹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马缨丹竟已弥漫了整个城市。
⑶马缨丹攻略了城市,使我感到惊奇,那是因为马缨丹原是乡间极为粗贱的花,蔓生于田野、坡地与林间,虽然它的花朵很美,有如散落的小星星;它的花期很长,从春天可以一直开到冬天。但是,它一向不为人喜。
⑷马缨丹不受欢迎,有很大部分来自它的名字。在乡下,我们叫它“死人花”,那是因为马缨丹的花会发出一种怪味,似香非香,又经常盖满了坟地。其次,是它的生命力太强了,稍不留意,就会抢去作物的生机,对于这种除之不尽的花,乡人都会感叹地说:“有够臭贱!”
⑸像马缨丹这种花,在台湾乡下是不登大雅之堂,既不会被植于花园,也不会被种于庭院。
⑹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又叫做“马缨花”,待遇是大有差别的。乡下人认为,有如烟火盛放的金合欢,充满了喜气;而同样盛放如烟火的马缨丹,则充满了秽气。
&&&&&& ⑺马缨丹不管别人的眼光,自兴自谢,犹枯犹荣。
⑻小的时候,我对这些被人离弃的花,有着难言的同情,常常剪下满满的小花,丢入庭前的水缸,水缸霎时热闹,映着天光云影,使我不禁为那不凡的美而痴了。
⑼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俗人俗眼看这种花,只是泄露了自己的粗鄙,于马缨丹又有何损失呢?
⑽在城市里,我经常漫步于马缨丹盛开的街头,这使我感到喜悦,也感到澄明。喜悦的是,马缨丹终于翻身了,曾有更多更多的人欣赏到马缨丹的美,趋近一闻,它有独具的味道,非香是香,在强调风格与自我的城市,马缨丹的确是风格独具、自我强烈的花。
⑾使我感到澄明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对待并不是单一而绝对的。三十年前的乡间看见的,是粗贱丑怪;三十年后的城市,却是繁华美丽的。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美与价值被忽略了;但只要我们坚持着美与价值,在另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光辉就会确立。在某一个空间上,被视之为怪的,像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历经千年之后,人们才大梦初醒,看见他们的先知。
⑿内心澄明的人,不会为一时一地的评价,或一时一地的曲解,而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千山飞越、万里孤鸿。在旅途上,人们往往要从缥缈的鸿影、雪泥的鸿爪去意见鸿,但能意见者众,能意会者寡;能一瞥者多,能惊鸿者少。
⒀有人欣赏,我能站在都城最热闹的街头,与人心心相印;无人欣赏,我也能站在最孤寂的荒地,与天地精神相照。
⒁我是一枝非凡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供养佛堂,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鼠目蛙见;我不在佛堂供养,我在山间供养,佛无所不在,无分别见。
⒂我是一枝美丽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能作为情人爱的信物,我知道那是他们的意韵不足;我不成为花束做信物,我立于永恒之河边见证。
⒃我是一枝清雅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作为茶道的瓶花,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道未会通;我不只在花瓶、不只在茶堂,在天地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清雅。
⒄或者叫我马缨丹,或者不是。
⒅我是散落的点点繁星,你走过的风中,一直都有我的消息!
1.文章写马缨丹,第⑥自然段却写了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马缨花),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
2.请你理解“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一句中,“天地”、“是非”两词的含义。(4分)
&&&&&&&&&&&&&&&&&&&&&&&&&&&&&&&&&&&&&&&&&&&&&&&&&&&&&&&&&&&&&&&&&&&&&&&&&&&&
3.文中的马缨丹有着美好的精神品质,请你结合原文谈谈马缨丹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5分)
&&&&&&&&&&&&&&&&&&&&&&&&&&&&&&&&&&&&&&&&&&&&&&&&&&&&&&&&&&&&&&&&&&&&&&&&&&&&
4.文章⒁⒂⒃自然段写法上有独特的妙处,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你进行赏析。(6分)
名句名篇(14分)
默写填空,每空1分。
1.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洞庭波兮木叶下。
3.心非木石岂无感?&&&&&&&&&&&&&&&&&&&
&。
4.塞上长城空自许,&&&&&&&&&&&&&&&&&&&
&。
5.&&& &&&&&&&&&&&&&&&&&&,惟有幽人自来去。
6.熊咆龙吟殷岩泉,&&&&&&&&&&&&&&&&&&&
&。
7.吴楚东南坼,&&&&&&&&&&&&&&&&&&&&

8.垆边人似月,&&&&&&&&&&&&&&&&&&&
&。
9.&&&&&&&&&&&&&&&&&&&&&
,三峡星河影动摇。
10.梦入神山教神妪,&&&&&&&&&&&&&&&&&&&&

11.&&&&&&&&&&&&&&&&&&&&&
,只是朱颜改。
12.鸟雀呼晴,&&&&& &&&&&&&&&&&&&&&。
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4.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中览古&&&&&&&&&&&&&&&&&&&&&&&&&&&&&&&
苏台览古
&&&&&&&&&&
李& 白&&&&&&&&&&&&&&&&&&&&&&&&&&&&&&&&&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李白的这两首怀古之作,从体裁上看,都是____诗,都抒发了&&&&& &&&&&&&&&&&&&&&&&&&&&&&&&&的感慨。(2分)
2.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相近,但在今昔的对比上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段中描写秦王神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