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败汉朝灭亡的原因因是什么?

汉朝名将李陵为何最终不肯回归汉朝?什么原因
李陵为何最终不肯回归汉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病死于五柞宫,时年八岁的幼子刘弗陵即位,由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等人辅政。霍光、上官桀与李陵原是故交挚友,两人立即派出使者任立政去匈奴招李陵重归汉朝。但是李陵却说“丈夫不能再辱”,最终没有选择回来,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他真不的不愿意回来了吗?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李陵为何最终不肯回归汉朝?事情还得从李陵征讨匈奴说起,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请命率五千军兵出塞攻击匈奴,但遭遇匈奴单于的主力,被八万骑兵围困,而负责后援的路博德不施救援,导致李陵兵败,陷于匈奴。汉武帝原本希望李陵死战的,但得知他投降后,愤怒异常,文武百官也纷纷谴责李陵,为李陵说情的司马迁被施以宫刑。司马迁认为李陵“事亲孝,与士信,有国士之风”,“虽古名将不过也”,“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后来汉武帝也醒悟了,派公孙敖率兵深入匈奴,想迎回李陵,但此行却断送了李陵的全家。公孙敖对汉武帝说:“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也就是说李陵彻底背叛汉朝了。李陵为何最终不肯回归汉朝?汉武帝听到后,勃然大怒,下令将便将李陵全家满门抄斩,母亲、兄弟和妻子均被诛杀诛杀,连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为耻辱。后来有汉使到匈奴,李陵质问汉使道:“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说:“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李陵说道:“乃李绪(汉朝降将),非我也。”哀莫大于心死,李陵是个遗腹子,父亲早逝,自己是由母亲含辛茹苦的养大,因此对母亲极为孝敬。此时母亲被杀,无疑对他是个重大的打击。当面对劝自己回归的使者时,他陷于极度矛盾之中,他是忠臣,汉朝是故国,自己为他浴血奋战,不曾有负于国;但他也是孝子,自己的母亲,族人被汉朝全部诛杀。自己已经有国无家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情侣郑州公交上秀恩爱接吻半小时 监控画面曝光 原标题:公交车上拍吻戏?是情侣在大尺度秀恩爱 □记者张瞧文图 核心提示丨昨日,郑州62路公交车上,一对男女忘情搂抱调情,旁若无人地秀恩爱,令车上的乘客不
  为考驾照!漂亮女学员被逼陪睡 4大案例揭露男教练猥琐行为。都说驾照难考代价付出大,有人花了几万元,有了花了十几年,有送礼,也有被劫色的。考驾照到底怎么了,这块那么黑难道就没人管了吗?下面盘点几个案当前位置: >
蜀汉为什么亡国?蜀汉灭亡原因深入分析
发布时间: 13:23 浏览:加载中
  后世之人,包括一些历史学者都认为,死后,他的高足蒋琬继承了诸葛亮的权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志&后主传》载:&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诸葛)亮卒于渭滨&&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十三年夏四月,进蒋琬位为大将军。&
  首先,蒋琬是尚书令,而不是丞相。在诸葛亮死后,立即撤销了丞相这一职位,此后就再也没有相权与他的皇权对抗、冲突,这是很辣的一手。
  其次,拿今天的话来说,尚书令就是宫廷秘书长。不管蒋琬怎样&总统国事&,他还是的秘书长,在皇帝的指挥下&总统&。尚书令的&总统国事&,与开府丞相的&总统国事&,是有本质区别的。
  被人瞧不起的刘阿斗,终于露脸了,出息了,扬眉吐气了。自主用人,自己决策,把军国大权抓到了手里,让蒋琬一班人在自己的指挥棒下忙忙碌碌,&总统国事&。
  接下来,公元238年,刘禅把大将军蒋琬派驻汉中,准备乘辽东的公孙渊叛乱,与东吴联动,伺机进取关中,但并未有大的行动。
  公元239年,刘禅将蒋琬升为大司马,用费t顶替蒋琬尚书令的位置。公元243年,大司马蒋琬还驻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对曹魏采取守势,同时晋升费t为大将军。
  拿今天的话来说,大司马大约相当于全军最高统帅,大将军大约为国防军总司令。后主让蒋琬、费t分权制约,自己坐镇中枢,自得其乐,如果诸葛亮能睁开眼看看,能说阿斗不懂政治,没有执政经验么?
  蒋琬死于246年,此后费t接替蒋琬位置,至公元253年被曹魏降人郭循刺杀于汉寿(即葭萌县,今四川省广元市)。
  在蒋琬当政期间,先为偏将军,后为镇西将军。费t当政期间,姜维为卫将军,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在蒋琬、费t当政的二十年间,姜维并不统领边防军负责对外作战。姜维不忘乃师遗志,屡屡要兴师北伐,都被蒋琬、费t抑制,最多给个万把人,让他折腾一阵。
  话又说回来,不让姜维折腾也不行,人家会说你蒋琬、费t不讲政治,忘了国仇。在政治上,的确是需要不时地在魏国的边境上放几枪的,以示与汉贼(指篡汉的曹魏帝国)不两立。谁叫蜀汉帝国以东汉王朝的法统继承者自居呢?
  在蒋琬、费t相继当政的二十年间(公元234&253年),益州的老百姓大概还过了些许安定的小日子,逃进益州的难民们还像个难民的样子。至少有口饭吃,能睡个安稳觉,后主刘禅善莫大焉。
  公元253年费t死后,做了二十五年媳妇的姜维终于熬成了婆。姜婆婆开始像他的老婆婆诸葛亮一样折腾,几乎每年都有针对曹魏帝国的军事行动。小小的蜀汉帝国又开始鸡飞狗跳,蝇虫泣血。
  姜维的穷兵黩武,引起了全国上下、朝廷内外的一致声讨、普遍反对。姜维手下的两员大将张翼(镇南大将军)和廖化(右车骑将军)对姜维的所谓北伐大起反感,张翼甚至在关于北伐的廷议中当面顶撞姜维。
   公元262年,蜀汉帝国灭亡前一年,发生了一个&黄皓迫害姜维&事件。这时候,&小人&陈祗(陈祗接替董允为侍中、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已死(公元 258年),宦官黄皓专权,图谋以右大将军(即副大将军)阎宇取代姜维,吓得姜维躲到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种麦子去了,再也不敢回成都,这就是姜维的 &沓中屯田&。
  上文说过,刘阿斗并不是不懂政治、不懂权力运作的人。黄皓的专权,与董卓、的专权是不一样的。董卓的权力,来自于他的霸道,那叫乱权。曹操的权力,来自于他的强势,那叫擅权。黄皓的权力,来自于刘禅的许可,那叫授权。
  刘禅这个人比较温和,不喜欢走极端。刘禅既要借重姜维的军事能力,又不忍心废掉姜维,便剥夺姜维的部分权力,交由黄皓行使。这大概就是事情的真相。
  姜维的受排挤,不是黄皓专权、小人乱政一句话这么简单。依我看,这是以黄皓为首的鸽派与姜维为首的鹰派的一次交锋。这应该是&国策&之争,而不是人事斗争,人事斗争往往至对方于死地。黄皓他们,只是抑制姜维的权力,事实上并没有迫害姜维。
   说黄皓排挤姜维,是专权误国,其实又是后世之人给自己的思维下套的结果:诸葛亮是伟大、正确的,姜维是诸葛亮嫡传弟子,衣钵继承者。老师一贯正确,学生 还能错吗?自然,姜维不管做什么,都是伟大、正确的了。谁反对姜维,谁就是反对诸葛亮,反对诸葛亮,当然是专权误国了。
  通常的概念是,专权并不一定等于误国,有时候,专权还是必须的、卓有成效的。可到了姜维这里,别人得到的授权也就成了专权。何况,黄皓是个割掉了鸡巴的阉人,这种人专权,不是误国也是误国。
  不管怎么折腾,蜀汉帝国终于走到了它生命的终点。
  公元263年五月,司马昭决定征蜀;八月征蜀大军在洛阳誓师。曹魏帝国的征蜀大军,三路分头并进,征西将军正面进攻沓中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截断姜维退路,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钟会进攻汉中。姜维顶不住邓艾的压力,退往剑阁(今四川省剑阁县)。
  钟会派兵包围汉中的乐城和汉城,自己率主力直扑阳安关(即阳平关),南下进击屯兵剑阁的姜维。西边的邓艾取道阴平(今甘肃省文县),越过陡峭险峻、七百里无人烟的摩天岭,兵锋直指成都。
  诸葛瞻率兵至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败回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战死。刘禅派他的小舅子、的儿子张绍北上,与邓艾联络、洽谈投降事宜。刘禅命回救成都、已到V县(今四川省中江县)的姜维就近向进抵涪县的钟会投降。
  曹魏帝国的征蜀大军,用两个月的时间,费了一点吹灰之力,就将蜀汉帝国碾个粉碎。真正的作战时间,只有一个月。
  蜀汉帝国必亡,这不用多说。令人困惑的是,山川险峻、易守难攻的蜀汉帝国,它的灭亡竟如此的迅速,甚至有些悄无声息。就像深秋的一片黄叶,一阵风吹来,轻易地脱离树枝,在空中打个旋,倏然落地。
  兴亡自有评说
  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蜀汉之亡、之速亡有四个原因:刘禅昏庸、陈祗乱政、黄皓专权、谯周卖国。
  我们来看看,这些说法是否有道理,多大范围内、多深程度上有道理,看看有没有别的&道理&。
  皇帝昏庸
  所谓昏,是指不明事理。所谓庸,是指能力低下。这里不明事理的&事理&是什么理?最大的事理无过于存亡之理。刘禅是个慵懒的现实主义者,这不能说明他不懂事理。正因为他懂存亡之理,他才不会瞎折腾,才让自己过一阵舒心的&大日子&,并让老百姓过几天安稳的小日子。
  诸葛亮和姜维明明知道,蜀汉帝国是为灭亡而建立的,却固执地为自己早已破灭的理想,为了自己所谓的名节和历史地位,不停地折腾百姓。当然,诸葛亮和姜维也是明事理的,但却让各级干部和全国人民蒙在鼓里。
   至于刘禅的理政能力,在诸葛亮眼里,肯定是不行的。在诸葛亮生前,刘禅被关在深宫之中,连实习的机会都没有,即使有能力,也表现不出来。诸葛亮死后,从 刘禅的废丞相官位,对蒋琬、费t的人事安排以及对姜维穷兵黩武的抑制等等,看可以看出,刘禅的理政能力并不差,还很有一套政治手腕。当然,像他的老爹一样 纵横疆场,攻城略地,刘禅肯定不行,但做个守成之君,应该还是很凑合的。
  再来看看陈祗乱政和黄皓专权。
  大臣乱政
   陈祗的前任,是侍中(后兼尚书令)董允。这个董允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夕,上《前出师表》中提到的董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侍中郭攸 之、费t、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 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
  历代读史的人,很少有人细细地解读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这段话。
  诸葛亮北伐时,董允 还是侍郎(侍中的次一级官员)。位在董允前面的侍中郭攸之,&备员而已&,费t很快升为丞相府参军。诸葛亮的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陛下,俺老诸葛告 诉您,宫廷的规制、行动应该与政府一致,不能有所区别&&郭攸之、费t、董允等,是您老爹指定给您的,他们的责任就是向您进尽忠言。如果他们不尽责,我就 杀掉董允(说杀人的时候,不提郭、费,仅提董允)这些人。
  诸葛亮的言下之意大致是这样的:陛下,您可听清楚哦,宫廷得听政府的(自然,您就该听我的)&&董允等人是我指定来看管您的,您听他的也得听,不听他的也得听,否则我就杀人给您看。
  什么&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管办不分、董事长总经理不分&,诸葛亮在古时候就搞这一套。
  拿今天的话来说,侍中就是皇帝的政治秘书,位低而权重。董允当了侍中、尚书令以后,确实不负诸葛亮所托,把刘禅管得死死的,黄皓也不敢轻举妄动。
  董允、蒋琬都死于公元246年,蜀汉帝国由费t当政。陈祗是蜀汉帝国司徒许靖哥哥的外孙,幼年丧父,多才多艺,少有才名,深得费t的赏识。费t掌权以后,破格提拔陈祗任侍中。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吕V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稀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
  说陈祗乱政,正史中有什么证据呢?陈祗如何祸国殃民,如何结党营私,如何犯上作乱,如何骄奢淫逸,一个事例也看不到。
  仔细读读《三国志》中的董允传、陈祗传就知道,陈祗的&乱政&,原因在于,他的官位、地位比姜维低,权却比姜维大。原来如此!比姜维权大,就叫&乱政&,不知这是哪门子逻辑。
   诸葛亮死后,刘禅废了丞相官职,却没有设司徒(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宰相)官位,司徒的职能由尚书令行使。陈祗既为侍中,又兼尚书令。费t死后,大将军 的职位不久后由姜维接替,录尚书事(相当于司徒)一职无人接替。说明费t死后,其录尚书事的职权合并至陈祗身上。拿今天的话来说,陈祗党政一把抓,上下通 吃,内外皆管。
  问题是,陈祗的权力是基于刘禅的授权。要说乱政,只能是刘禅&乱政&。说皇帝乱政,是有些说不过去的。
  陈祗死后,后主至为哀痛,竟号啕大哭。本书多处说过,刘阿斗并不糊涂,不糊涂的皇上为陈祗的死失声痛哭,陈祗不太可能是什么小人吧?
  宦官专权
   陈祗是个短命的家伙,死于公元258年,即蜀汉帝国灭亡前五年。&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三国志& 董允传》里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陈祗死后,黄皓就从掌管宫廷门户的宦官升为大内总管,大权独揽,作威作福,终于导致国家败亡。
  黄皓怎么专权,怎么吴国的呢?似乎证据确凿,无可抵赖。见于正史记载的黄皓专权误国的罪状有两条。
  一是排挤姜维,想用右大将军(副大将军)阎宇替代姜维为大将军。有关此事的是是非非,上文已经说过。顺便一提的是,这事不能作为陈祗乱政的证据,因为黄皓排挤姜维的事件,发生在公元262年,陈祗早已作古。
   二是大敌当前,黄皓隐瞒军情。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公元263年上半年,姜维给后主上书,说是得到情报,钟会在关中备战,可能会对蜀国有大的军事 行动,建议后主分别派张翼、廖化率军加强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今甘肃省文县东南部)的防备。黄皓相信巫师的占卦,认为敌人不会打过来,便密启后主,不要照 姜维的话去做,大臣们都不知道曹魏即将有针对蜀汉的军事行动。一直等到钟会将进军骆谷,邓艾将进攻沓中的姜维时,才派廖化去沓中支援姜维,张翼、董厥到阳 安关阵地外围呼应。
  《三国志&姜维传》的原文是这样的:&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至,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注意这里的&寝其 事&,是指不按姜维的建议去做,即不派兵驻守阴平桥头和加强阳安关守备。还要注意,&寝其事&并不是对曹魏的进攻不做任何准备。曹魏的征蜀大军出动的时 候,黄皓还是派兵前去援救姜维,并加强阳安关守军。
  事情的真相,是黄皓与姜维的战术不同,姜维认为应该分两线防守(一线沓中和阳安关,二线为阴平桥头和剑阁),黄皓认为应尽全力守住一线。
  阳安关是汉中进入成都平原的险关,如果此关失守,就像一千四百年后的清骑兵突破山海关,兵锋直指北京,李闯王立马败退的情形一样。如果沓中和阳安关守不住,守阴平桥头和剑阁又有什么意义?何况,蜀军本来就弱小,再分散而不是集中优势兵力阻击,这是取胜之道吗?
  还有一个问题是,钟会的主力,为什么在汉中没有遇到抵抗,轻而易举地直扑阳安关?
   原来,汉中的守军按照最高统帅姜维的部署,收缩并固守于汉城和乐城。钟会进抵汉中后,派前将军李辅围乐城,护军荀恺(的孙子)围汉城,将汉中的蜀军 死死地围困在两个城堡里,钟会主力在汉中未遇抵抗,径达阳安关。无论是姜维还是黄皓,都没有想到阳安关会陷落得这么快。
  镇守汉中 的时候,在汉中的北边修建了许多据点,北军南侵的话,各据点可节节抵抗。姜维当了大将军后,认为这些据点无益,不如拆除。如果北军来侵,坚守汉、乐两城, 等敌军抄掠无所得,待敌军师老兵疲时再出击,定能大获全胜。姜维的军事部署,再加上蒋舒的叛变,导致阳安关轻易失守。前去支援的张翼、董厥,只能望关兴 叹,无所作为。阳安的失守,从来没人追究过姜维的责任。
  至于黄皓对朝臣们保密,让&群臣不知&,我也不知道他出于什么目的。从后来的情形看,如果早让大家知道曹魏强兵压境,成都恐怕早就乱得不可收拾。
  说说看,是姜维的部署正确,还是黄皓的战法正确?是姜维误国,还是黄皓误国?
   说到这里,可以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费t死后,姜维虽为大将军,但刘禅并未将最高军权授予姜维,姜维其实只是个方面军司令,行政上就更说不上话。随着时 间的推移,刘禅越来越不信任姜维,渐渐地把权力先后集中在陈祗、黄皓身上。这就是所谓的陈祗乱政,黄皓专权。因为姜维既无军权又无政权,蜀汉帝国的灭亡, 当然是黄皓误国所致&&姜维没有责任,一些人便可以大大地松一口气了。
  在后世之人看来,比起黄皓的专权误国,小人谯周的卖国就更令人气愤。黄皓是个宦官,天生就小人一个。您谯教授是大学问家,又做着高官,不是吃里爬外,该千刀万剐么?
  教授卖国
  公元263年十月,邓艾在沓中击败姜维,姜维退往剑阁。邓艾并不尾随姜维,而是出其不意,翻越阴平的摩天岭,兵锋直指成都,成都立刻陷入恐慌之中。老百姓胆战心惊,逃入荒郊野外。朝廷惊慌失措,乱成一团。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后主刘禅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讨论帝国的存亡去留问题。讨论的结果毫无悬念:逃或降。抵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坚决不干。
  降当然是向蜀汉帝国的敌人曹魏投降。逃则有两条出路:南中(今云南省)或东吴。讨论来讨论去,逃的意见始终占上风,只是逃向南中好呢,还是逃向东吴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时候,谯教授站出来说话了。
   谯周说,如果陛下要幸(汉语可能是天底下最有意思的语言,皇帝睡女人叫&幸&,逃命也叫&幸&)南中,应该早作准备,预先安排。现在强敌压境,仓促之间 出走,恐怕我们还没有动身,有些小人就会在背后下手。何况,南中的那些山野草民,表面上服从中央,实际上对中央加在他们头上的苛捐杂税,内心痛恨。我们去 投靠他们,恐怕是泥牛入海、肉包子打狗。
  谯周再分析道,至于投靠东吴,陛下只能向东吴称臣,不可能寄人篱下而做皇帝的。与其向小国称臣,何如向大国称臣呢?再者,东吴迟早是要被曹魏灭亡的,那时候我们君臣又得跟着东吴君臣向曹魏投降一次。受辱两次好,还是受辱一次好呢?
   谯教授的结论是,无论跑向南中还是东吴,都不如向曹魏帝国投降。这时有人说,现在邓艾兵临城下,恐怕不允许我们投降吧?谯周说,这不可能,因为东吴尚未 降服,曹魏肯定要把我们树为榜样,做给东吴看。我敢肯定,曹魏不仅允许我们投降,还将给皇上割地封侯。如果他们不这样做,我敢到曹魏帝国的朝堂据理力争, 拿出一些颜色给他们看看。
  刘禅还是有些犹豫不决,第二天谯周又给刘禅上书,坚定了刘禅投降的决心。
  现在来看看,谯周是不是小人,是不是卖国?
   谯周,益州巴西郡(今四川省阆中地区)人,幼年丧父,由母、兄抚养长大。此人酷爱读书,不修边幅,质朴少言。为益州典学从事(教育局长),后为太子家令 (太子的导师兼管家),是蜀汉帝国中公认的通儒,也就是公认的大学问家,或者公认的国学大师之类。从正史记载的谯周生平看,此人为人忠诚,诚信无欺,没有 什么花花肠子。
  既然谯周不是小人,为什么要主张卖国?
  拿易中天先生的话来说,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国该卖。
  为什么在谯周看来,这个国该卖?多数学者认为有三个原因:一、蜀汉帝国各利益集团之间分利不均,弱势群体心怀不满。二、诸葛亮治蜀太严,得罪面、打击面太广。三、战事太多,弄得国凋民疲,百姓苦不堪言。
  这样分析谯周&卖国&的理由,当然冠冕而堂皇,全面而周到。
  在我看来,这样的分析,只触及表面现象,并未切中问题的本质。
  一个国家会不会亡,根本上取决于与敌国的实力对比以及人心向背。
   实力对比不用多说,看看蜀汉帝国投降时献给邓艾的户籍数据,问题就不言而喻。蜀汉帝国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兵十万(也有说十二万的),官四万。在生 产力低下的那个时代,不到一百万人组成一个国家,养十万兵、四万官,还要不停地打仗,这叫什么国家?不被曹魏帝国灭亡,简直就没有天理了。
   在人心向背方面,盼望蜀汉帝国灭亡,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吹冷风的,早就大有人在。这些人当中,主要是益州集团中的土著人士,杜微、杜琼、周舒、周群、彭 k、谯周,等等。这些人都是益州名士、舆论领袖,对建立的蜀汉帝国或横眉冷对,或冷嘲热讽,或闭门不仕。其中一些人,如杜微、周舒、谯周,一直在地下 造舆论,宣扬蜀汉必亡。
  谯周他们的地下舆论主要有两个论调。
  一是&代汉者,当途高&。这是东汉末期的一则政治民 谣,之前还被袁术称帝利用过。在袁术看来,他老人家字公路,公路就是&当途高&了,又有传国玉玺在手,天命应该应在老袁身上。周舒对&当途高&作出了新解 释,认为&当途高&是指魏,&乡党学者私传其语。&说明从周舒开始,学界就在造这种舆论。杜琼和谯周,则对这个理论作了学理上的阐述,使之完善。
  另一个&反动舆论&是拿刘备父子的名字做文章。&备&是具备、够了的意思;&禅&是让与的意思。谯周的意思是说,蜀汉这个国家,刘备建立起来,就是让他的儿子刘禅禅让出去的。言下之意,这个国家是兔子尾巴&&长不了的。
  当然,上述两个&反动舆论&只是私下相授,地下流传。对诸葛亮、姜维的穷兵黩武,谯周有过公开的叫板。《三国志&谯周传》载:&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谯)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仇国论》基于当时三国的客观现实,以史实为依据,对诸葛亮、姜维(文中虽未点名)&死&民伤财、以攻为守的北伐进行了批驳,认为不宜恋战、嗜战,刘禅 只可为(周)文王,不可为高祖()。言下之意,巴掌大的蜀汉帝国,能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就算不错的了。即使要灭魏,也只能寄希望于子孙后代。
   谯周他们的舆论,用的都是神符鬼话,当然不值今天的高人一驳。如果把谯周等私下传授的亡国舆论和谯周的公开观点结合起来,拿今天的政治术语表述,就是如 下的意思:刘备建立的蜀汉帝国徒具国家的形式,其实并不是一个国家,只是披着国的外衣的、刘备荆州集团的家。这个徒有虚名的国,必然而且很快就会&国将不 国&。
  本集已从地理、地缘、人口、经济、民族等各个方面充分论述了益州这个地方不具备立国条件。除非把今天的四川、甘肃、青海连起 来,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即统治集团和民众主体为非的同一民族),否则,四川盆地汉人建立的国家,都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国家,只是一个过渡性的独立政权而 已。
  蜀汉帝国,其实质,就是被打得无处可逃的刘备,带领他的弟兄们,在特定的天时、地利下,建立的一个武装大家庭。本质上,跟占山为王也没有什么区别。
  谯周他们的主张&卖国&,除了益州土著受欺压盘剥以外,更本质的、灵魂深处的、思想高度的原因,是他们对蜀汉帝国没有国家认同感。既然谯周他们不认同蜀汉这个国,在入侵者主宰的别人的家里还受压迫、受盘剥,这个&国&为什么不该卖呢?
  在谯周他们看来,益州本来是他们益州人的家,国则是天下,是东汉王朝。由于天下大乱,来了刘焉父子这帮入侵者。再后来,又来了刘备这帮更强大、更强悍的入侵者。
  现在,曹魏帝国取代了东汉王朝的正统地位。曹魏帝国才是国,才是天下。他们的家被入侵者占据着,那么,曹魏帝国就是他们的拯救者,曹魏帝国的征蜀大军就是他们的&解放军&。
  现在可以真正&回国&了,为什么不卖掉这个徒具虚名的&国&?为什么还要跑到东吴这样的另一个&家&去?&解放军&来了,为什么不赶快投降、到大街上载歌载舞地欢迎?
  所以说,不是小人的谯周的卖国,是因为他认为这个国该卖。我看这种说法仍然是不准确的。
  准确的说法是,谯周他们之所以卖国,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把这个&国&当国。在谯周们看来,他们不是卖国,而是卖家,把自己的家返卖给合法的大老板&&曹魏帝国,顺便取回自己的房产和家具。
  我甚至怀疑,在征蜀行动开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曹魏帝国就派人跟谯周他们联络,资助他们组成地下联合阵线,准备随时迎接&解放军&进城。
  我还怀疑,刘禅不认为自己是投降,而认为自己是回家。就像一个脾气很坏的孩子,跟年老羸弱的父亲闹了矛盾,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父子交恶,本来就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现在气也消了,苦也吃够了,老爹早已死了,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这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在益州这个地方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强敌压境时,其统治者都是采取降为上的策略;益州政权的封疆大吏和国家上将,纷纷不战而降。
  因为在益州建立的所谓国家,仅仅是一个政权,而不是实质上的国家。国家就像一个苹果,光有果核是成不了苹果的。政权是国家的内核,民众是国家的果肉,疆土是国家的果皮。
  益州的居民以汉族为主,汉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面临外来的汉族强大军队,连统治者自己都会认为自己的国家是空中楼阁,失去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再加上井底之蛙的自卑、笼中囚鸟的恐惧,不战而降就是全世界人民都可以理解的了。
  既然刘禅也愿意回家,可卖国贼的帽子却扣在谯周头上,实在是有些不公平。
  但历史就是这样。危难关头,唱高调的人,往往溜得比兔子还快,跑到那边照享荣华富贵。说实话的人却要带上这样那样的帽子,几千年也甩不掉。
  话题又回到刘备和诸葛亮身上。我相信,刘备和诸葛亮本来是要在益州重建汉王朝,进而一统天下的。可是,折腾来折腾去,自己折腾出来的国家,竟然是一个武装大家庭。晚年刘备和晚年诸葛亮的悲与苦,除了老古我这样善解人意的人士以外,没有多少人与他们感同身受。
  国就是国,家就是家。家国并顾,忠孝两全,当然是上上之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救国家、救民族,就去救家族;救不了家族,就保存自己的家庭和家人;至少,不应该损害别人的家族、家庭和家人。想必,这么浅显的道理,刘备和诸葛亮比古大夫更清楚。
夏商周 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载失败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