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老山战争打了十多年为什么又还给人家

中越自卫反击战后老山为什么又还给了越南_百度知道
中越自卫反击战后老山为什么又还给了越南
提问者采纳
按照国际惯例,在双方停火后,最南边的船头-松毛岭一线都是越南的地方 藉此,有意识地模糊了界限给人的感觉就是双方的战斗就是围绕老山进行的 实际上当时我军前沿已经深入越南境内10公里左右,当时为了宣传的需要是这样的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老山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中越老山血战的惊人内幕彻底曝光
  老山位于中国云南省麻栗坡县船头以西,中越边境口岸船头镇西南五公里处的中越边界骑线点上,横亘于中越边境12号至13号界桩之间最高点。主峰海拔1422。2米,占据老山,向
  2、500多名烈士不是倒在敌人枪口下死亡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阵亡将士六千多人中,有五百多人并没有死在敌人的炮火下,而是死在了当时解放军自己的劣质武器手中。文化大革命时期,部队受到冲击,兵工厂生产质量下降,武器低劣,结果在战场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尖刀连,我军士兵的手榴弹扔过去不爆炸,冲锋枪开两下就卡壳,甚至炮弹在炮膛里就爆炸的事情非常多,许多战士都因此牺牲了。在受伤战士中,因自身武器质量问题而负伤的战士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3、中越自卫反击战为什么不进攻河内
  也许,你看到老山战斗中这名战士的照片,还以为只是睡着了,因为他是那么安详&&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动用20万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长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进攻。在两个星期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以伤亡惨重向越南一方推进约40公里。2月20日,西线大军攻克老街,经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东线大军同日攻克谅山,越北各重镇为解放军控制。而谅山以南皆为平原地带,适合中国装甲部队作战,越军再也无险可守。但是,我军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走出来,单兵素质差,指挥员合成指挥能力低下,武器装备落后,
&&&&&&10&&&&&
标签:老山大战解放军越军
本栏目最新文章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
热门关键词论坛快捷通道
主题: [转贴]我们都是老山人――来自一位老山老兵的报告
发贴数:689
阅读:10576
发表于: 10:11:2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麻栗坡社区。
。已有帐号? 或使用
我们都是老山人――来自一位老山老兵的报告如水&酝酿了多年的老山之行终于在我部参战27周年之际得以实现。为了让没有机会回到老山的战友了解现今老山的概况,为了感谢在这次老山之行中热情接待我们的诸多朋友和战友们,更为了那些长眠在老山的烈士以及他们的亲人得到宽慰,在亚青与灵学的鼓励下,拿起这支拙笔,不揣丑陋,慢慢与你述说在你曾经熟悉的地方发生的但你却不一定熟悉的人和事。&一&&&&我想回老山“回老山看看”!这是每一位从老山活着走下来的老兵长久以来的愿望。作为参加老山作战的老兵,这一愿望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老山”这个名字已经成为我们这些老兵心中一座神圣的丰碑。这是因为,是我们的血色青春涂抹了老山的苍翠,不朽的老山精神与我们的血液一起涌动。我们的身世与老山相纠结,老山成为我们此生永久的记忆与眷恋。战友亚青说,在部队十几年,转业到地方二十几年,常常怀念的只有部队那十几年。而在部队那十几年中,终生难忘的就是那一年。“那一年”就是老山作战那一年。“回老山看看”!脱口而出的一个“回”字说的是那样顺嘴,似乎那是老家,让人想起“回老家看看”这句人人常说的质朴而又意切话来。其实,对于从那里下来的人,老山就是老家。那里有如老家老屋般的我们曾经赖以栖身的猫耳洞、掩蔽部、指挥所;那里有如老家老邻居却胜过老邻居的生死之交的战友;那里有如老家孩童时期成长印痕却又远远超过孩童成长印痕的终生不退的战火烙印;那里有如老家祖茔里让你念记着的亲人,可每每说起他们的名字时更让你心痛地无以名状。我们的心里装着老山,老山成了我们的老家,我们成了老山人。老山人常常念着老山这个家。常常念着这个家的老山人岂能不回老家看看!于是,在我们部队奔赴老山前线27周年的日子里,经过“密谋”,灵学、亚青与我揣着自我下达的“开进命令”,携家人一起踏上了“回老山看看”的行程。二&&&&完整的“三大部”密谋“回老山看看”的行动计划组织的十分严谨,然而,行进路线与交通工具的选择因我们的“开进命令”与二十七年前相比缺乏权威性和执行力而朝令夕改。一会儿计划从郑州出发,乘火车沿着当年从湖南到昆明的老线路入滇,一会儿说买不到卧铺只好改乘飞机。结果打折机票买不到,只好又托人买火车票从西安出发。西安订票依然无果,又折回郑州买了七月二十二日K337次的座位票直奔云南曲靖。曲靖是我部当年赴滇作战铁路开进的卸载地和转入摩托化开进的装载地。没有买到7月21日的票,亚青与灵学心里多多少少有些遗憾。27年前,我们部队是在7月21日零时发出赴滇作战第一列车梯队的。这一天成为一直装在一师老兵心里的日子。之所以一定要购买7月21日的票,就是这个缘由。不过,对于我来说,倒是应了我的出发纪念日。作为一师赴滇作战最后一个列车梯队,师后勤指挥所的列车梯队正是在27年前的7月22日13时35分离开杭州南星桥车站向云南开进的。只是这样翻来倒去地折腾,把灵学弄得叫苦不迭。幸好灵学还是铁路系统的人,不然,我们这个“开进命令”有可能迫于流产。挥去购票的短暂烦扰,愉快地踏上火车。忽然发现,我们几个人的曾经身份居然代表了当年一师机关司、政、后三大部门,真是巧合的很。先说说亚青,他是我们这次回老山的“总设计师”。亚青姓韩,曾经是一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老山作战期间负责烈士善后工作。是我们三人组中名副其实的政治部代表。亚青的名字有些怪怪的。“青”&者,深蓝。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他不愿冒青,只要逊青。在政府机关里有职有权的科长不做,早早就托病休息。其实亚青病而不休,醉心于书法“勾当”。与古为徒,经年浸淫。只把隶意十足的行草书挥洒的放浪恣肆,荡气回肠,不知胸中几许块垒。我在想,亚青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否与他的经历有关呢?最近,亚青一篇《一段不愿回忆的回忆》让我找到了答案。在老山作战中,亚青没有厮杀在一线阵地,而是战斗在一个临时组建的火化场。他被从师政治部组织科派到那里,直接指挥烈士善后工作。在那半年里,亚青经历了为第一位烈士洗身、刮脸、缝合伤口、拍照、火化时的悲伤。感受了“大部分血肉模糊、肢体不全的29位烈士,一次摆满了火化间前的一片空地”时的窒息。惊愕地接收了“仅有半麻袋用鲜血浸泡的泥巴和几块用泥巴裹着的肉”时,却被告知,这是18位烈士的全部遗体。经火化,仅收起5块骨头。读亚青《一段不愿回忆的回忆》觉得似乎读懂了亚青、理解了亚青。为此,我写了读后感――《痛就说出来》发在我的博客里,希望分担一些亚青内心的苦楚,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山战事的真实故事,了解那些属于老山的人。再说说灵学,老山作战时任一师师直通信连指导员。属司令部直属分队。可以算作我们三人组的司令部代表。灵学姓古,在洛阳铁路系统某单位做书记。灵学的名字听起来古雅灵秀,与其职务很契合。1984年赴老山作战时任一师通信营通信连指导员。连指就设在曼棍山凹入口处一片香蕉林上方不足二十平米的山洞内,该洞称三号洞。该连的任务是负责师指挥所与各团指挥所之间的纸质文电传递、电话总机、载波台,确保通信畅通。由于通信保障及时、顺畅、有力,该连通信排荣立集体二等功。我自然是后勤部的代表。老山作战时,我在一师后勤部战勤科当参谋。那时师机关只有三大部,装备部还没有成立。弹药、医疗、军需、运输、油料、修理等一应保障全在后勤部承担。战勤科是后勤部的总协调科室,是后勤部的司令部。去年,我把我的参战日记整理出版,书名《救军粮》,反映的就是战中后勤保障的内容。为了保障这次活动顺利实施,三人组在“总设计师”亚青的指挥下,制定计划,召开协同会议,通过有线无线反复磋商。还与在昆明的战友许宏、麻栗坡编外战友朱效悯(网名老山之眸)等人就入滇车辆安排、行动路线、战区道路状况、回访地点及人物乃至摄影保障等一应事务逐项沟通落实。“司政后”三大部工作运转一如当年赴滇作战,依然是那样缜密而顺畅,忙碌却井井有条。三&&&&许宏的老山情结27年前,我们由杭州南下经江西南昌西进,再经贵阳过六盘水到达昆明东北的曲靖下车。改由摩托化开进直达文山地区。师后勤部则是在曲靖北的沾益车站卸载改由摩托化开进的。今天,我们乘坐的k337次列车从郑州南下,经武汉过株洲与当年的开进路线重合直达曲靖。迎接我们的是在曲靖创业的战友许宏。当我们于24日凌晨五时走出曲靖火车站时,许宏已是早早就等候在出站口了。令我们吃惊和感动地是,为了迎接我们五个人,许宏居然调动了三台轿车,其中二台是当地驻军的军车。就这样,我们五人三台轿车的车队在微曦街灯的夜幕下静静地驶向距车站仅有十几分钟路程的徽商宾馆。在此后的两天多时间里,许宏亲自驾着价值一百多万的路虎越野车陪我们走遍了老山、八里河东山的各个阵地。许宏安徽淮南人,独子。老山作战时,是我们一师师直通信连战士。部队赴滇作战出发前两天,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母亲心灵感应般地认为许宏有什么大事瞒着她,就从合肥坐火车经上海赶到杭州。当母亲拿着许宏平时给家里写信的信封在杭州火车站问路时,一位战士对许宏母亲说,“你很幸运,能在儿子死前见一面。”这名战士的话说的太直白,却是当时参战军人的实际心态。那几天,部队人员除了上街采购物资外,一律不准离开营区,不准写信,不准接见任何亲人。当时得知许宏母亲来到部队这一消息后,指导员古灵学特批许宏两个小时的假,许宏匆匆忙忙带母亲到杭州西湖边转了一下,在西湖边的延安照相馆照了一张母子合影像,把母亲托付给一个招待所的服务员后便返回营区。许宏说,照那张像时,母子都勉强地装出一副笑脸,因为,母子心里都明白那张像意味着什么。但为了给对方以安慰,谁也没有捅破那张薄薄的一层纸,所以,那两张笑脸,被许宏认为是天下最不自在的笑脸。日,对我们一师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后来被称为“一.一五大捷”的战斗一直持续了三天,一线连队弹药保障吃紧,伤员回送困难。为了保障战斗胜利,师指挥所决定从师直属分队抽调部分人员担任军工,临时执行前送弹药,后送伤员的任务,许宏便是其中一员。许宏在夜暗的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从153阵地南侧进入阵地,经142阵地一直转战到116阵地。在担任军工任务的一天时间内,往阵地前送八二迫击炮弹三箱,后送伤员三名,还把二团六连的赵平安烈士从116阵地背下来。116阵地上如刀刃般的石块将许宏挂的遍体鳞伤,以至于两条裤腿被血水粘住脱不下来。其实,有谁知道,许宏当时正经历着一场心理煎熬。许宏入伍时谈了一个女朋友,部队到达砚山县进入临战训练时,他给女友写了一封信,信封背面写了屈原《国殇》的句子:“出不入兮往不反”,以表达义无反顾赴国难的坚定决心。按理说,这样的热血青年,更应获得女友的爱慕。然而,就在“一.一五大捷”的前一天,许宏接到堂兄的来信,信中说,“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的女友与别人结婚了。”许宏一咬牙,提起冲锋枪上了阵地。走下老山的许宏,时刻忘不了老山的作战经历。他认为,是老山给了他勇敢、侠义与坚韧,是老山给了他胆识、执着与情意。老山成了许宏时时的牵挂。浏览许宏的qq空间,主页上方“老山军号”四个黑体大字赫然在目,在“说说”栏目下,类似“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老山精神永远伴随我前进!”这样的语言不时跳入眼帘。2005年,许宏费尽周折,将当年通信连担任“一.一五”战斗军工任务的15名战友全部找到,并在网上发帖:“重踏老山路,缅怀战友情”。号召一师参加“一.一五”战斗的战友重返老山。老山作战期间,不外出执行任务时的许宏就猫在曼棍三号洞,他把战时的“战时供给关系证”用塑料布包好埋在洞里端的土里,打算将来带儿子回战场参观时送给儿子作纪念。2005年,在网上发布了这个秘密,并邀请老山之眸(朱效悯)一同到三号洞寻找“战时供给关系证”,结果有人捷足先登,早把三号洞翻了个底朝天,那份极具纪念意义的“战时供给关系证”不翼而飞。守了十年的秘密,一朝泄露,一世遗憾。到目前,许宏已经陪同各地战友四上老山。许宏说,只要战友需要,他还会再上老山的。老山已经成为许宏的一个情结。&&&这是到达曲靖后亚青、我、灵学与许宏在徽商宾馆的合影(自左至右)&&&四&&&&新街,亚青一生的痛24日下午4时30分,许宏驾驶霸气十足的路虎越野车载着我们从曲靖出发,按照我们的“开进命令”,24日晚上宿营麻栗坡。这天是云南彝族的重大节日――火把节,沿途尽见身着民族盛装的人群,或徒步,或乘车向不同的活动地点集中。五颜六色的少数民族服装及叮当作响的环佩服饰品,让从未到过云南的妻子大开眼界。不过,正是这样的喜庆活动给我们的行程平添了十几分的烦恼。混乱拥挤的车辆堵塞了曲靖至文山的交通要道,石林县城周围数公里路面上上千辆的汽车像蚯蚓一样的蠕动。当许宏使出浑身解数冲出石林时,二个小时的路程竟用了六七个钟头。为了安全起见,只好于25日2时许宿营砚山县。砚山县是27年前我部临战训练时师机关及师直属分队的驻地,由于时间安排较紧,本来没有打算在砚山县停留,谁知意外的堵车逼着我们旧地重游。睡了四五个小时的觉,立马起身寻找当年为锻炼身体不时攀登的陈子山。站在山脚下的广场上,呼吸着陈子山潮湿清新的空气,聆听着笼中画眉的鸣叫,忽然生出感谢堵车的念头来。心想,如果不是堵车,这座陪伴我们临战训练五个月的陈子山岂不要被我们这次重回老山的行动冷落了。&&这是砚山县委大院,师直通信连临战训练时在此居住背后就是陈子山,半山的亭子修的比过去大而豪华。&在陈子山下照相后便直奔新街火化场,这是我们回老山重点回访的第一站。新街火化场是1984年老山防御作战轮战开始后专为轮战部队火化烈士所建。我部是第一家使用该火化场的部队。而这次回老山的韩亚青就是我师派往火化场处理一师烈士善后工作的负责人。亚青接受任务后便带领20名工作人员在火化场工作了六个月,接收一师及其配属部队烈士360名。六个月里,亚青目睹了烈士们至死不改射击姿势的壮烈;见识了肢体不全的残酷;经历了18位烈士只有五块骨头的惊愕;体味了36位无遗体烈士牺牲经过调查的震撼!六个月的烈士善后工作使亚青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疼,几十年来,每每提到那段经历,亚青总是痛苦不已。直到今年上半年,亚青写了《一段不愿回忆的回忆》之后,这种情绪才有些缓解。这次回老山,亚青非要再到新街火化场看看不可。新街现已更名为兴街,属云南省西畴县。火化场也已成为当地民政部门管理的普通百姓使用的殡仪馆。火化场建在新街西侧半山坡一片凹地里。通往火化场的山路没有多大变化,汽车很快就开到火化场火化间前的一片空地上。亚青迫不及待的跳下汽车,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他把我带到火化间里指着火化炉口说,当时这里有两个火化炉,炉子上方吊着两只柴油桶,装上柴油,供火化炉燃烧用。送下来的烈士多了,两个炉子也来不及火化,全都放在火化间门外的空地上。我们从火化间出来,亚青站在火化间外的空地上,一边比划一边说,我们的烈士全都是在这个空地上整容后抬进去火化的。日,一次送来29位烈士,横七竖八地摆满了这片空地。就地整容后等待火化时,两个火化工(从当地抽调的百姓)在室内火化,亚青就提着棍子在烈士遗体间跑来跑去赶老鼠。亚青说,不知什么原因,老鼠就喜欢咬遗体的耳尖、鼻尖和指尖,稍有疏忽,烈士遗体就有被老鼠咬伤的可能。说着说着,亚青的眼泪又流了下来。火化间外左前侧隔路建一吊唁厅,是新建的,供现在地方民众使用。右前侧五十米处有一处陈旧的一小礼堂,亚青负责这里工作时,曾经在小礼堂里接待过两次军队文工团的慰问演出和召开过一次追悼大会。放眼看去,进入小礼堂的门紧锁着,门楣上方已经褪色的木板上“悼念堂”三个字依稀可见。周围杂草丛生,显然已不再使用了。小礼堂外一低洼处有一坡屋面小瓦房,室内面积约二十平米,是当年存放烈士骨灰的地方。隔窗望去,室内堆满了杂物,已经不能容身进去。其实,即便是走进室内,已无任何遗迹可寻,无意义可言了。悼念堂东侧原来建有一排小平房,供处理烈士善后工作的工作人员居住。如今,那排小平房已被拆除,代之以崭新的二层小楼,供现在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办公用。从老山返回途中,亚青依然对新街火化场不能释怀,慨然撰句:“三四八壮士一生为国圆寂英雄地,二十一弟兄半年风雨泪洒新街镇(注:当年亚青带领二十名工作人员在这里处理一师烈士三百四十八名)。”亚青说,他对新街火化场的现状很不满意。虽然悼念堂与烈士骨灰间不再使用了,为什么不能打扫干净,保留一些原来的摆设甚至收集一些烈士照片、事迹资料,布置成为供后人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呢?毕竟那里是连续数年处理轮战部队数以千计的烈士遗骨的地方啊!我想,新街火化场如果能与毗邻的麻栗坡烈士陵园以及老山作战纪念馆一起作为老山纪念场馆建设,该有多好啊!如果那样,整个老山作战烈士善后工作将有一个完整的结局,也是对持续数年的老山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应有的交待。&&&&&&&&&&&&&&&&&&&&&&&&亚青站在火化炉前讲述当时二个火化炉口的情况。&亚青讲述一月二十日一次送来二十九位烈士摆满了火化间外空地的情景。&&小礼堂的入口,门上方的木牌上“悼念堂”三个字依稀可见。&树林掩映中的小礼堂和存放烈士骨灰的小瓦房(右侧)&这是当年师长郭培巩来到火化场烈士骨灰间检查工作,左一就是韩亚青。&&&亚青站在当年存放烈士骨灰的小瓦房前,一脸的苦楚&&与亚青站在一起的是现任殡仪馆的馆长,背后的办公室就是扒掉原来烈士善后工作组住处后新建的&&&五&&&&&泪洒麻栗坡“脱下征衣别战场,自此生死两茫茫。二十六年回老山,一声战友泪千行。”这首《又见战友》诗是现任驻老山77322部队80分队教导员杨猛于7月25日晚上在中越边境船头赠送给我们的。这天上午,我们刚刚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吊唁烈士。位于麻栗坡城东北的麻栗坡烈士陵园里安葬着1979年自卫反击战,1981年收复扣林山和1984年收复老山、八里河东山作战以及其他战场作战中牺牲的部分军人、民兵共计937名(不含近几年安葬在此的公安英烈等)。仅1984年收复老山、八里河东山作战牺牲安葬在这里的烈士就有632名。陵园烈士中职务最高的是团副政委张正光;年龄最大的是民兵李兴远,牺牲时也只有39岁;年龄最小的是山东籍战士李涛,1984年牺牲时还不足17岁。陵园烈士中唯一一位女性叫杨志琼,是天保农场的民兵,日在中越边境执行巡逻任务时牺牲,时年只有20岁。麻栗坡烈士陵园吊唁烈士是这次回老山看看的第二站。<font color="#日上午11时,我们从新街火化场出来后就急急地赶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来。朱效悯先生(网名老山之眸)和陵园管理所所长兼老山作战纪念馆馆长张子培先生已早早地等候在那里。寒暄之后,我们挑选了最大型号的花圈敬献在陵园烈士纪念碑前。花圈挽带上写着“老山作战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陆军第一师参战老兵敬挽!”按照传统习俗,为烈士烧纸后,我们特意来到陈西友和杨志琼两位烈士墓前深深鞠躬,向杨志琼这位唯一的女民兵烈士致敬。在陈西友烈士墓前,我们摆放了云烟和“老山魂”酒,点上香火,燃着冥纸,许宏还燃放了一挂鞭。此时的亚青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伏在烈士的墓碑上放声痛哭起来。亚青一边哭,一边对陈西友说:“西友,我和我们师战勤科的周参谋、师直通信连的古指导员,还有通信连的许宏战友来看你来了,我和你一起喝杯酒吧。”说着,拿起酒杯,把半杯酒洒在墓碑基座上,把另半杯酒哽咽着喝了下去。我们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里,陈西友只是一名普通的烈士,我们之所以要特意地看望他,是他与我们有着不普通的关系。陈西友,河南孟津人,与亚青同乡同学,1975年与亚青一起入伍到我们一师服役。1979年,陈西友作为骨干抽调补充到三十二师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在三十二师提升为副连长。日在扣林山中越边境执行任务中牺牲。就这样,作为三十二师的烈士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在我们看来,陈西友烈士虽然是三十二师的兵,更是我们一师的兵,是我们一师的荣耀与骄傲,同时又是我们河南同乡,是亚青的同学,这样的战友岂有不看之理。这样一同入伍的同乡却阴阳相隔、天各一方,怎能不叫人伤心悲痛?离开麻栗坡烈士陵园时,我们把装裱好的条幅送给陵园,以表达我们对烈士的怀念与敬仰之情。这幅条幅由我书写,内容是亚青《一段不愿回忆的回忆》那篇文章中最后的诗句:“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教四方思猛士;留一杯土,育青松翠柏,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英雄。”坐在返回洛阳的列车上整理上述这段文字,依然心绪难平。索性把近几天酝酿的麻栗坡烈士陵园感怀――《你去了,我还活着》抄写在这里,借以缓解我紧揪着的心:你去了,我还活着,这不是一个偶然。那天,阵地争夺激烈,伤员遍地,都在等待你的救护。当你匍匐到我身边时,又一发炮弹在咱俩附近炸响。瞬间,我已失去知觉。你却用血肉模糊的双手,把最后一根止血带扎在我的腿根。你去了,我还活着,这不是我的幸运。那晚,夜是那样的静,前沿侦查,硬把我拽在你身后。说我是个“新兵蛋子”,不像你已经有了“接班人”。偏偏,咱与对手遭遇。你一人换了对手三个,我能做的只是背着你欲哭无泪。你去了,我还活着,这该是我的过错。饮水,是咱阵地一难,不洗不漱,却不能不吃也不喝。我没有去强行阻止你,提心吊胆地望着你背水的身影。忽然,冷枪击穿水桶。你不顾一切地堵塞弹洞,忙乱中却踩上了路边的步兵地雷。你去了,我还活着,我一直刻骨痛彻。阵前,浓雾遮盖堑壕,数米不见,他们偷偷摸了上来。你推我一把投出一弹,巨响中你却和他们倒在一起。急救,一切归于枉然。朝那具尸体狠狠踢一脚,那张稚嫩的脸让我微微有些后悔。你去了,我还活着,我还能做些什么?村口,泡桐茂密如盖,葵花向日,狗尾草长鸡冠花红。咱娘从老屋走了出来,步履缓慢两鬓秋霜托一脸苦楚。扑通,跪地叫声老娘:从今往后我就是娘的娃,千里寻亲践约那轻轻的一声承诺。你去了,我还活着,号令所指人已远。你呢,你在这儿傻等。一年一年,春风冬雪夏雨秋霜。未见老爹递过来烟卷,未听绣花布鞋踩响青苔的声音。终于,我姗姗地回来。不为一世难消的牵挂,只为我们都是那座叫老山的人。&&挑选了最大最好的花圈献给烈士(朱效悯摄)&&&&老山作战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朱效悯摄)&&&&向烈士深深的鞠躬(朱效悯摄)&&&&军礼,这是曾经的军人给烈士最崇高的敬意(朱效悯摄)&&&&战友啊,来看你们的还有当年在后方牵挂着我们的军嫂(朱效悯摄)&&&“二十六年回老山,一声战友泪千行”(朱效悯摄)&&&&烈士若有知,当解战友情(朱效悯摄)&&&专程看望陵园内唯一的一位女性杨志琼烈士(朱效悯摄)&&&向杨志琼烈士深深的鞠一躬(朱效悯摄)&&&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教四方思猛士;留一杯土,育青松翠柏,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英雄(朱效悯摄)&&&&&&六&&编外战友朱效悯在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后,我们便来到了与麻栗坡烈士陵园紧紧相邻的老山作战纪念馆。老山作战纪念馆是在原四十师政委,后来的云南省委副书记陈培忠的关心以及各方热心人的多方奔走下,于2005年1月动工修建,2006年1月竣工投入使用的。纪念馆的修建,是对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烈士的纪念,也是对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数十万参战老兵的安慰。老山作战纪念馆以“老山精神”为主线,将老山精神细分为“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自觉革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人民战争思想”八个部分。从一个个不同的侧面真实展示作战部队和人民群众在那段历史中的战斗风貌和英雄业绩。我们一行在张子培馆长和朱效悯先生的陪同下,对馆藏实物和丰富的资料照片一一参观。我们在偌大的沙盘前指指点点,在熟悉的面孔前驻足端详,在牺牲的烈士照片前沉思良久。今日的老山作战纪念馆已经成为人们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震惊全国的十年守土卫国战争和什么是“老山精神”的重要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基地。朱效悯先生一直陪同并为我们照相。当我们还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奔波时,效悯已经在他的博客里以《一军参战老兵扫墓》为题报道了我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和老山作战纪念馆活动情况。说起朱效悯,几乎所有会上网的参战老兵都知道他。这位被誉为“编外战友”的人为什么会对老山情有独钟呢?当我读到效悯的《我的老山情缘》时,便理解了这个没有穿过军衣的麻栗坡人的老山情怀。朱效悯,原名朱孝敏,1968年3月生。在读小学五年级时正赶上扣林山之战,天天看到一车一车的大炮和战士往前线运,几天后又看到运回来的变成了一车一车的伤员和烈士,那个时候已经知道有人打仗负伤,有人打仗死了。那年还知道了“扣林山九勇士”的故事。日,收复老山的战斗打响后,大批大批的伤员和烈士被送往后方医院和烈士陵园,畴阳河上空运伤员的飞机天天盘旋着,落水洞野战医院堆放的大批血衣被效悯所在中学领导联系拉回并组织学生帮助清洗。那天,全校师生出动,上千件的血衣把河水染得红浊。效悯在文章中写道:“这是些什么样的衣物?一件件弹孔累累,血迹斑斑,粘连成各种形状,散发着刺鼻的腥味。军鞋全都糊满了泥浆,鞋子不象鞋子,泥胚不象泥胚。大家都没见过这样的血衣,都被粘有伤员血肉的衣服惊呆了。”正是这样的血衣让效悯看到了战斗的残酷,鏖战的激烈以及战士的英勇与可爱。效悯读高中是在者阴山附近,边上就是部队的侦察连,与战士交往甚多,已经成为部队战士的好朋友。1989年8月,效悯到了交址城蔬菜站做临时工,负责轮战部队的蔬菜供应,还要负责送菜到八里河东山和船头一线,以方便不能到交址城买菜的部队。在交址城一呆就是三年,背着一台华夏821照相机到附近的炮阵地为战士照相。此时的效悯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支前民兵和战地摄影师了。2003年得知老山兰(老山女兵)一个人自己开车从北京到老山悼念战友的消息后,深深触动了长久以来深藏在效悯脑海深处的对参战老兵和烈士家属那份敬仰与关注的神经,萌发了要把所知道的老山之战情况放进电脑,放上网络的打算。这时的效悯,利用给生病的儿子在昆明治病之机,跑遍了昆明大街小巷,专门收集和老山有关的资料,再利用照相专业的特长,把这些资料图片放在电脑里面。在和老兵聊天的时候了解他们当年作战的情况,再把这些老兵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拍成照片发在网上,让老兵通过网络了解战后老山的变化,了解麻栗坡的今天。效悯就这样不停地拍照,不停地在网上发帖。他拍战场变化,拍陵园祭扫,拍全国各地参战老兵重返老山的激动与感慨。因而,逐渐地与全国各地的老兵建立了各种联系,以至于发展到受托替外地老兵去陵园扫墓,为烈士亲人募捐。一次次地接待外地老兵,并一批批地陪同他们重走老山路,再续战友情。多年来,效悯还通过网络发起募捐活动,募集善款40多万元,先后援建希望小学1所,资助贫困学生106人,帮助烈士家属20户、支前困难老民兵2人。效悯这样的举动赢得了老兵的赞誉,被老兵誉为“编外战友”。并被地方民众所肯定。2001年入选云南省“红云.红河2011昆明好人”候选人,其事迹在云南电视台播出。继而入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正式候选人。从老山作战纪念馆出来,与效悯在麻栗坡县城一小饭店共进午餐,谈起最近网络上一些对效悯的非议时,效悯说,我不会去作解释,只管做好我想做的事情就行。只要老兵需要,只要我有时间,我会一如既往地为老兵服务,为弘扬老山精神努力去做我乐意的事情。登陆“老山之眸”的博客,在“我的老山情缘”栏目下,你会看到一篇《诚征画册&lt眸中老山&gt(暂定名)编辑委员会、筹委会人员》的文章,效悯计划在日(收复老山作战3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筹备出版画册《眸中老山》和台历《英雄之山》。其中台历为日历,每天图文并茂讲述一个当年这一天发生在老山的动人故事。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效悯决心已定。我想,是老山成就了效悯,也是效悯扩大了老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效悯的所作所为已经把自己融入了老山,融入了老山老兵中,成了老山人,成了一名老山老兵。为了感谢效悯为老山,为老兵所作的事情,亚青为他书写了“我们都是老山人”,并题跋曰:“扑捉历史瞬间,燃烧老兵激情”。我也为效悯书写了他的网名“老山之眸”,希望效悯以他清澈明亮的老山之眸为反映今日的老山精神继续将他的相机高高举起。我的“编外战友”,一师的老兵支持你!收复老山战斗时朱效悯所在班的同学在畴阳河为伤员洗血衣1989年朱效悯(中)在船头卖调料的时候和14军的2个炮连的战士合影&&1989年朱效悯在夭六炮阵地为战士照相的时候穿上了一个司务员借给他的军装,让他过了一把当兵的瘾&&&朱效悯在日与14军政委刁国新在老山作战纪念馆合影&朱效悯在2010年陪老兵去老山时发生车祸受伤&&亚青书赠效悯先生的“扑捉历史瞬间,燃烧老兵激情,我们都是老山人”条幅&&&我书赠效悯先生的网名“老山之眸”&&&&&七&&故地寻踪(上)人不能活在记忆里。这个理,不用你说我也知道,可我做不到。那座山,那些人,那些事顽固地坚守在你的脑子里。它不给其它事情让位,逼着你不想不行,不回忆不行,满脑子就是那座山,就是那些人,就是那些事。它逼着你背起行囊,拉着战友,携着家眷,不远数千里去寻找那座山,那些人,那些事留给你的记忆。真的是非此不能释怀。于是,便在这个记忆的驱使下朝着那座山――老山,迈开了故地寻踪的脚步。7月25日中午,与边城麻栗坡匆匆作别后,我们的路虎车便直奔交址城。交址城现已更名为新城。老山防御作战时,这里是军属炮群的炮阵地之一,另一处设在南温河。设在这里的大炮是口径152毫米牵引式加农榴弹炮,射程达17公里。如果不动用飞机作战,这里便是战区的最后边缘。由此到对方军炮群之间,便是双方炮火覆盖区域。当年,真正的战区由此进入。在炮阵地的边缘处有两块战场原址标志碑,一块由云南省军区于2007年6月立,上书“老山战场原址”,另一块由成都军区、云南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3月立。也许是因为省军区的碑文太笼统,成都军区所立的碑文直接写上了“交址城战场原址”几个大字。交址城的炮阵地没有被移作他用,山体内的炮库大门被封堵,炮阵地上混凝土浇注的火炮掩体虽然褪去了色泽,却依然伟岸傲立,雄视东南国门所在。站在掩体旁仿佛又听到了二十几年前隆隆的炮声。我想,也许这些掩体不会再派上用场,但是不能拆除它,它是国家走向强盛的标志,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当你靠近它时,你会感到一股力量在鼓舞着你,一种精神在感染着你,让你挺直了脊梁去做人,去做事。交址城火炮掩体&&&交址城战场原址过交址城,沿着盘龙江东岸山坡的那条弯弯曲曲的公路可以直达国门天保口岸。半道上有一段叫猫猫跳和三转弯的地方,便是我部师属炮兵的炮阵地。这里山坡陡峭,道路往复回环。说是三转弯,其实数一数,直绕了八九层。道路虽然险绝,却是通往船头和天保的唯一通道。当年,越军为了破坏我部这条交通大动脉,在这不到5公里长的地段上,曾倾泻了数以万计的炮弹,把成片的橡胶林炸成一堆堆的柴火。道路被炸得坑坑洼洼,沟豁遍布,使本就不能快速行驶的山路变得更加难于行走。无论是前送弹药物资还是后送伤员,这里都是挨炮的地方。日,配属我军的三十六师在接访开进至此,被越军炮弹直接命中运兵车,致使车毁人亡。战中,我师汽车连的数台车都在前送弹药路过此地时被炮弹炸伤,幸无驾驶员牺牲。然而,就在这弹片横飞的地方,当年由清一色女医护人员组成的“三八救护队”就配置在三转弯上方路边一处小山包的反斜面。&&这支由28名女兵组成的救护队,在队长秦蓉和指导员赵丽君的带领下,走遍了师属炮群各阵地。她们曾冒着生命危险到船头,南榔等前沿抢救伤员。为使伤员及时得到包扎,副队长曹鹃带着4名队员把救护所开设到了炮火密集的天保农场。我部撤出战斗后,“三八救护队”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并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称其为“八十年代铁娘子”。我们这次经过三转弯时,不少地段因塌方正在抢修。个别地方还没有稳住,碎石哗啦啦地直往下掉。许宏一边观察,一边寻找通过时机,待到一批石子滚下,新一批还未滑落时就加速冲过去。那架势,堪比当年躲炮弹。师炮群的阵地基本上寻找不到什么遗迹,“三八救护队”所在的山包没有变化,架设帐篷的场地由于扩宽道路,堆放了大堆的石料。不经专门指点,过往行人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经发生过那么多可歌可泣的关于“铁娘子”的故事。这是当年在三转弯的炮阵地&&三八救护队所在的山包反斜面成了石料场三转弯在战时是个生死线,但在现在,除了躲避山体滑坡外,却是t望船头方向的好地方。站在三转弯下方的公路边,放眼船头,但见蔚蓝色的天空下,朵朵白云飘移着。滔滔盘龙江水从脚下山谷中蜿蜒着流向船头、流过国门天保,消失在越南的小青山下。消失在小青山下的还有与盘龙江并行直通越南河江市的文天(文山至天保,与越南2号国道连接)公路。河谷两侧层峦叠嶂,清晰可见的八里河东山与老山主峰巍峨耸立,形成了扼守我国南疆的两扇大门。只有站在这里,你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国之门户”,才能真正感受到为什么要以十年之久的时间坚守老山与八里河东山直到中越国界勘定、竖立界碑的战略意义。站在三转弯看船头方向&站在三转弯看曼棍山洼&&&&&&&&&走下三转弯向南过盘龙江,再折向西南方向转入一个标有“红光村”名字的地方,就到了师指挥所所在地――曼棍。曼棍是这个山洼的地名,洼地入口处盖满了两层小楼房,是天保农场部分职工住的地方,叫红光村。老山轮战时这里尽是破旧的小矮房,大部分职工迁到安全地带,无人看管的水牛满荒坡地跑。穿过村子,进入洼地最里端,便来到曼棍洞的山脚下。在通往山洞的起坡处,有成都军区、云南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3月立的“曼棍战场原址”标志碑。标志碑前左侧是一排用砖垒砌的窑洞,27年前,这些窑洞曾是我部保障指挥所用电的发电机组以及后勤部炊事班等单位用房。现在看看,除了窑洞顶经过维修外,与27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标志碑右侧有一条石级路,一直通到半山腰的那个石洞口。由于激动,跳下汽车便顺着这条用石板条铺就的山道往上跑。曼棍山洼里潮湿闷热,当一口气跑到写着“曼棍洞”三个大字的洞口时,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缓一缓气,定一定神,不忙进洞。先在洞外寻找一下当年由此进洞的哨卡所在。27年前,我部师指挥所就设在此山洞中。为了保证指挥所的安全,除了师警卫连在洞口周围布置岗哨外,还在洞口外数米处搭建了一个小哨楼,门上方钉了“武器存放”和“登记处”两个牌子。哨楼有警卫连战士站哨,并由司政后三大部机关干部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无论上级首长还是基层部队来人,必须在此登记并把所佩戴枪支存放在此后方能进洞。现在想来,这的确是战场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登记处的哨楼已经拆除,留下一片杂草丛生,腐叶满地的乱石堆。石级路不知道是那批轮战部队所修。我们刚接防时,条件很差,上山路是用木板挡起来的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时常摔跤。山路外沿有一棵碗口粗细的木瓜树,四五月份,比拳头还大的木瓜绕着顶端的树身结满一圈,十分好看。我与亚青反复查看,始终没有寻得那棵木瓜树的踪迹。走近洞口,洞上方阴刻“曼棍洞”三个大字。字底用红漆涂刷,现在看去,红漆已经暗淡日久,只有浅浅的痕迹可见。我们在时,在洞口上方镶嵌了“虎踞龙盘”四个字,“曼棍洞”这三个字不知出于哪轮部队之手。后来这个洞还有“将军洞”之说,大概是因为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不少将军都是从曼棍洞走出来的缘故。洞门口哨兵的水泥哨位短墙还在,短墙上不同时期的警卫战士书写的“提高警惕、严惩越寇”八个大字依然醒目可辨,向来此追忆往事的老兵昭示着警卫战士曾经的忠于职守与耿耿忠心。走进洞内,阴凉的气流袭遍全身,让人顿时凉爽下来。光线从半山腰那个不能通行的洞口斜照进来,使得可容纳数百人的洞内大厅十分明亮。按照当时的布局,师政治部在刚进洞的下层,中层是司令部的作战室和炮兵指挥所,后勤指挥所设在最里边。我曾在我的《救军粮》中写道:“师医院对面的山坡上有一个可容五百余人的天然溶洞。走进溶洞,看到的是错落在不同平台上的塑料棚屋,棚屋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匆忙的脚步穿行在各棚屋之间。这便是老山方向防御作战的指挥中心――师指挥所。……一个个作战计划在这里拟就,一道道指令从这里发出,这里一端牵着一线指战员的手,一端揪着后方大本营首长的心。”如今,山洞里没有电,设在最里端的后勤指挥所的位置没有照明是什么也看不见的。我用微弱的手机光线探寻着我的床铺和办公木台的位置,看到的只是乱石一堆和大片的不明废弃物。不知哪轮部队在洞内地面上铺的地板砖在常年无人过问的特殊环境下,变得油腻湿滑,使人不敢大胆迈步。高悬的钟乳笋依旧吧嗒、吧嗒地滴着水珠,这些水珠使油腻湿滑的地面更加让人提心吊胆,也使洞内边缘的废弃物变得霉烂不堪。我猜想,这些废弃物应当是最后一批轮战部队撤离时丢下的。由于没有照明,也无人清理,在那些垃圾中或许还有极具纪念价值的物品。因为,许宏在照度较好的大厅边缘处随便翻了翻,便捡到一个由兰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赠的“英雄谱”塑料封皮。山洞内的一应设施全部被拆除,几乎看不到战时指挥所的任何痕迹,唯有洞内半坡一块巨石上没有完全褪尽颜色的“长期坚守”四个字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往的岁月。走出曼棍洞,俯视山下小溪边上一片光秃秃的空地,印象中高大的香蕉树一棵也没有看到。那里曾经是我部师医院所在地。就在那片小小的香蕉林中,我师救护所在半年时间内,通过伤员一千余名,留治伤员477名,外科手术率达八十四点六,对危重伤员治救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九点八。1.15战斗时,师医院一天通过伤员300多人,医护人员顾不上吃喝,几乎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有几个医生累得晕倒在手术台边。在师医院靠近小溪边的地方有一处地下温水,冬天可以洗澡。我们部队就在出温水的地方修了一个洗澡的池子,上面支起帐篷,成了洗澡堂。阵地上基层指挥员到师指挥所开会,最好的待遇就是到师医院的这个温水池里洗个澡。后来的轮战部队还在洗澡池子外面刻了“南国第一汤”五个大字。今天的小溪经过治理,疏通了河道,修了水泥桥和水泥河岸。曾经的“南国第一汤”已经了无踪影。站在窑洞前的场地上环顾曼棍山洼,心中泛起无尽的留恋与惆怅。我有很多话要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也无处诉说!这个曾经历时数年,先后指挥过无数次老山保卫战的军事指挥机关所在地,现在只留下空荡荡一片,着实让人感慨不已。可以想想,古今中外,历次战争,有哪一个战时指挥所能在七个野战军中转换,使用时间长达六年之久。有哪一个战时指挥所能够牵动数以万计老兵的心。又有哪一个战时指挥所的记忆与当代人的生活是那么接近和密不可分。与曼棍洞入口处的“曼棍洞山庄”(饭店)武家洪店主简短闲聊,得知其主要接团餐,每月收入不菲,可见来此参观的人并不少。我想,无论来此参观的是领导,是老兵,还是慕名的普通民众,不知来者想看什么,也不知来者能看到点什么!我陷入极度的郁闷之中!&&古灵学站在曼棍洞起坡处的曼棍战场原址标志碑前&&&&洞口哨位上的标语醒目可辨&&以前的登记处就建在这里&日下午在曼棍洞&口留影&我们部队在时的曼棍洞内情况&&&&&&&&&&现在曼棍洞中情况(从右下图左侧的黑暗处往里走就到了后勤部的指挥所位置)&&这是1985年和战友何承贵(右)在曼棍洞外山道上,路边那棵木瓜树现在找不到了。&&战时师医院(左图)撤了,香蕉林为什么也没有了呢?(右图是现在的情况)走出曼棍山洼,又去寻找通信连连指的3号洞,那是古灵学和许宏战时的窝。3号洞位于曼棍山洼入口南侧山坡上,山下的香蕉林茂密而旺盛,层层叠叠把山脚遮了个严严实实。曾经在那里居住了半年的古灵学和2005年曾再次来过的许宏竟也不识上山的路了。无奈之下,去红光村打听。没有料到的是,村中一名五十多岁的老陈对3号洞的位置十分熟悉。在老陈的带领下,我们穿过香蕉林,很快就爬到3号洞口。3号洞分为里外两部分,虽然两部分基本处在一个平面上,中间却隔着一条一米多宽数米深的沟。战时在沟上架了木板桥,里外畅通无阻。该洞顶高二米有余,深可达二十米。灵学及他的战友们就住在这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半山上,分批派人将师对军、师对团之间的各种纸质文电,命令按时送达,分批次派人及时抢修、维护师各指挥所及师指挥所与师直分队之间的电话线路,保障其畅通。及时调换分散在各接力点、载波台人员回此洞休整。走进洞口,石壁上依然钉着战时悬挂挎包、水壶以及蚊帐之类用品的钉子,锈迹斑斑的铁丝在钉头上弯弯的朝洞口伸展着,要与我们这些昔日的主人打招呼似的。木板桥已经撤走,许宏不甘心地从村民家里借了一个木梯,想以此架起临时木桥来。他还念记着那本“战时供给关系证”呢。经过比划,感到难以保证安全,只好作罢。我们没有能力跨过壕沟去考证许宏曾经埋藏“战时供给关系证”的所在。我想,找不找到那本“战时供给关系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关于老山人甘于奉献,忠于国家的感人故事不能丢,它应当被一代代地讲下去,直到永远。一个不屈的民族与国家的发展,需要她的人民的无限忠诚与无私奉献。&许宏与指导员来到当年驻守的3号洞&&许宏向我们介绍当年在这个壕沟上架木板桥情况&&许宏只好背着没有用上的梯子下山&&&八&&故地寻踪(中)7月26日,继续我们的故地寻踪之旅。8时整,边防77322部队80分队教导员杨猛准时赶到我们居住的天海公寓,带领我们参观天保国门。国门建在文天公路与越南2号国道连接处中国一侧数米处,通往越南的公路就从门下通过。国门呈梯形,二层结构。一层上方为平顶,正下方为公路通道,两侧由两敦直立方柱支撑,方柱四面镶嵌着四条落地明清调花格,显得温尔文雅。在方柱的中越两面外围各有四根青石盘龙浮雕柱矗立,与花格相比尽见庄重与威严。方柱两侧是两墩上合下张的方柱斜势撑在地面,与直立方柱之间留下人行便道。这样的上窄下宽设计,使得国门看起来是那样的稳固不可动摇。二层起墙后平分五段,每段外墙镶嵌明清调花格窗棂窗花,看似阁楼五间。房顶为传统歇山式,四个坡屋面均用玫瑰红琉璃瓦铺设。看上去鲜艳明亮却不张扬。玫瑰红的琉璃瓦,传统的歇山屋顶,明清调窗棂窗花,明清调立柱花格,青石盘龙浮雕柱,从上到下,层层呼应,风格一致,浑然一体。充分展示出大方、端庄、不卑不亢、刚柔相济的气象。国门一层门楣正中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两侧分别以金色标注汉语拼音“TIANBAO”和英文&“CHINA”。而在屋顶的正脊上“中国天保”四个金色行书大字远远就看得一清二楚。穿过国门数米远是一座小桥,桥下一弯小溪哗哗地流淌着。桥对过又是一座国门,只一层,上面中间高,两端低镶着三个三角形门顶,门柱只有直立的,就像放大了的豪华凉亭。那便是越南的国门所在。两个国门之间的那一弯小溪叫清水河,清水河就是中越两国的国界。教导员杨猛带着我们从国门东侧人行便道走向竖立国门下的261(1)号界碑,向我们介绍国界走向及东山上包括1175.4高地等主要阵地的归属情况。站在261(1)界碑向越南方向看去,跨过清水河,与261(1)界碑对应的位置也竖立了一块261号界碑,只是小括号里的字是“2”。向杨教导员咨询得知,由于国门位置的需要,把这一块界碑分为两半,加了(1)(2)两半编号设立在各自国门处。这是国门处界碑的特殊现象,这种特殊现象,在老山主峰的254号界碑处得到了证实,那里的界碑一面是中国,一面是越南,没有了小括号那种编号。我们到达国门时已经开关,两国的边民与生意人已经用大小车辆拉着各色物品进进出出了。除了国门下的武警战士认真查验证件外,一切活动显得那样自由与平常。站在国门下,仰望高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民族”、“国别”、“中国人”、“祖国”等等这些平日里不大想起的词语顿时在大脑中跳跃,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为我们这代人曾经在这所国门两侧的阵地上流血牺牲而换来今天此地的安宁而感到欣慰。中国天保国门&&&&杨猛教导员讲述国门、界碑及东山国界情况&背景就是越南清水河国门&&&与教导员一起在国门留影告别国门天保,沿盘龙江西南岸过船头向老山开进。船头是个值得一提的地方,老山轮战时,清水河一带的作战后勤保障全靠设在船头的团后勤保障点组织实施。从船头到一线阵地之间尽是开阔地段,越军对此段保障线实施了严密的火力封锁,不少军工战士就牺牲在这条生死线上。保障点设在船头一座被炸得快要倒塌了的两层楼下。除了防炮外,还要不时防备越军特工偷袭。现在走过船头,看到的是清一色的新楼房。原来保障点的老房子已经连大概位置也说不清楚了。倒是离开天保时,发现了原来天保边防检查站的原址:一个空空的场院和门前已经沉降的四层水泥台阶。&1985年的天保边防检查站门柱被越军的炮火炸的快要倒塌了(左),如今新的国门建成后,此处遗留下这片空地和台阶从船头到老山,南榔是必经之地,也是必须要停留的地方之一。1984年12月初至1985年5月底,我师一团和三团的后勤指挥所就曾先后配置在南榔的一个只有数米深的石坎下。后勤指挥所西南侧有一个石洞,比指挥所的石坎大而且深,防炮的安全系数大,为了不让伤员二次负伤,团救护所就开设在这个山洞里。南榔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个地方,从日提前进入曼棍指挥所开始战场实习直到日撤出曼棍,至少六上南榔。曾经半夜三更摸黑(通往南榔的很多地段都在越军炮火封锁区,夜间行车不敢开灯)到这里处理歪车(运输物资车辆歪倒路边)事件,曾经在此接待过从634高地撤出战斗进行休整的一团二连连长石智卿,还曾在此居住数天,协助三团组织2月11日攻打140高地的后勤保障工作。然而,来到南榔之后却发现,团后指那个石坎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整个石坎用钢架水泥做成了方方的一间屋子,正前方留一偏门,两个窗口。但是没有门和窗扇。两个窗口之间斜贴一条标语纸,上写“发扬老山精神做老山传人”。毛笔字写得很秀气,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从内容上看,显然是现在驻军贴上去的。门口边上是一方A4白纸,上写“入口”二字。望着屁股大一间房,正为这个多此一举的“入口”指示牌狐疑时,住在附近的边防77322部队83分队指导员刘玉安拿了手电筒带我们踏进了这个“入口”。“入口”里边的变化令人咋舌。不知是从那批轮战部队开始,在这个屁股大的指挥所里开始了开挖屯兵洞的工程。从石坎底部向里开挖了两米多宽,差不多三米高的山洞,并用水泥做了被覆。山洞在山体内右旋转约一百多米后在救护所洞口西南侧绕出,出口处安装了类似城市防空洞一样厚实的大铁门。杨猛教导员提醒说,由于这个工事现在还在训练用,就不要发图片了。作为老兵,我应当遵守这个规定。&再往上走,就到了662.6高地,为了赶时间,此处没有停留,一行人直上老山主峰。激烈的老山主峰争夺战发生在日,14军118团(老山主攻团)指战员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将老山主峰夺回。仅夺取老山主峰就有223名勇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其中担任老山主峰突击队长的118团5连副连长张大权就牺牲在主峰顶上。现在,在老山主峰北侧小广场上矗立着张大权烈士的雕像,成为最具代表意义的老山英雄。老山主峰海拔1422.2米,是老山战区的核心阵地,一旦夺取并控制阵地后,就成了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主阵地。所以,在收复老山主峰并控制主峰阵地之后的各轮部队防御作战中,老山主峰几乎没有再发生过规模战斗。虽然如此,不论是轮战期间还是现在,登上老山主峰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个愿望,尤其现在,对于我们这些曾经在老山战区战斗过的老兵来说,登上老山主峰几乎成了一种强烈的渴求。今天,实现这种愿望与渴求变得容易的多了。汽车一直开到主峰北侧的小广场上。我们在张大权烈士雕像前照相后,便沿着雕像背后的坑道往峰顶攀登。坑道口左右各有一间平房,左侧是收复老山纪念馆,内置沙盘,周边墙上是收复老山战斗的图片。右侧房间是留言处。走进房间,让人感到惊喜和亲切的不是墙上挂着的国家以及云南省委、成都军区等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而是台面上放着的“老山作战参战官兵签到簿”。看到“签到簿”这三个字,顿生一种归属感和回家感。在此签到的只能是“老山作战参战官兵”,其他参观者,无论你位高权重还是财大气粗,你不属于这个群体,没有资格在这个本子上“签到”。签到簿的内容设计很全面,包括了签到人姓名、性别、年龄,参战时所在部队番号、任职、参加战斗及立功受奖情况,现在工作岗位、联系办法等等。可见设计者颇费一番心思。我和亚青、灵学、许宏四人,怀着激动和感谢边防部队的心情,在老山作战参战官兵签到簿上认真填写了个人资料并写下了各自的感言。我用普通的签字笔填写好个人资料后,换上一支粗大的签字笔,在留言处写下来大大的“南国第一哨”五个大字,以表达对现在驻守老山边防部队的敬意。通往峰顶的坑道应该是后来修的,用223级台阶铺就,代表着为收复老山主峰而牺牲的223名英烈。峰顶矗立着“老山精神万岁”汉白玉纪念碑,是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手书,碑高1.984米,宽0.428米,寓意日收复老山,碑的外廓形状如三把直指蓝天的匕首,代表着无坚不摧的海陆空三军。223个台阶,一会儿工夫便到了峰顶。站在峰顶,多想对那些参观者说,这轻松的一会儿工夫,是多少先烈在此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换来的呀!峰顶南侧有一处t望塔,站在塔上,可以看到老山南坡越南人的村庄。从纪念碑到t望塔之间经过一处大体设计成心形的花池,花池高出地面约30厘米,水泥制成的池沿面被染成红色,花池内种植一围叫不上名字的草本植物,碧绿的枝叶上托着无数朵玫瑰色的小花。花池中间栽一棵松树,很小,看来栽的时间并不长。陪同我们的边防战士说,花池下掩埋着三名越军女战士,当时我军攻下老山主峰后,坑道里的越军女战士坚决不投降,直到战死。作为曾经的军人,深感这些越军女战士值得敬佩。我想,如果她们的遗体被迁回自己的国家,一样会被埋在烈士陵园里供后人祭扫、纪念。我听说,在越南境内,也埋葬有未能及时迁回的我国牺牲的军人。想到此,我对着三个越军女兵的墓深深的鞠了一躬,也希望埋在越南境内的中国军人能得到越南人的尊重。在t望塔南侧的254号界碑处照过像后,再从界碑向北顺堑壕而下,很快就走回到老山主峰小广场上。这段堑壕是后期轮战部队构筑的,壕壁用石块与水泥砌成,壕底也是用水泥浇筑,配以坚固的水泥掩蔽部或步兵武器射击掩体,形成了可机动、可避弹、可射击的坚固工事。即使现在使用,在那样的亚热带丛林中,依然是不错的构筑。坐在主峰北侧小广场的红歌林旁小憩,“我爱老山兰”、“十五的月亮”、“再见吧妈妈”、“两地书,母子情”、“望星空”、“血染的风采”等一首首老山战地歌曲交替着在耳边响起。当年母亲的牵挂,妻子的思念,战友的嘱托一幕幕在歌曲的旋律中呈现。“也许我长眠将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做了?”忽然,《血染的风采》那悲壮的歌词让我想起了杨猛教导员在天保国门指给我们看的烈士卧像来。站在国门天保,仰望与老山遥遥相对的芭蕉坪东山一带山脉,几座山峰构成了一位酷似烈士仰卧的身躯。烈士头戴钢盔,面目清瘦,因战事紧张多日未刮的胡须卷曲在下巴上。烈士头枕着国土,静静地安卧边关。听着这样的歌声,望着通往老山主峰那223级台阶,我真得相信,祖国的山脉就是由烈士的躯体化成。惟其如此,烈士将永垂!边关才永固!在老山主峰南侧的254号界碑处亚青与边防连夏排长合影&&我们这个团队全体人员与老山主峰边防连的夏排长一起合影&&现在老山主峰保留的工事&&&发现了原来上老山的土路,许宏作出攀爬老山的姿势。&老山参战老兵前来签到&&老山北侧广场上的红歌林&&也许我长眠将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做了?(烈士化成的边关山脉)&&&&九&&故地寻踪(下)从老山主峰下来,再次路过662.6高地。我们决定停车,到那个当年经常召开协同会议的地方看看。662.6高地位于老山主峰东侧约3公里处,由西向东有9个大小高地相连接,形成一个绵亘长形山梁。再向东南侧约1100米处便是116号阵地和634高地。由于当年的急造公路只能通到662.6高地,这里便成了物资转运,伤员转送的主要场所,甚至常常在这个地方召开协同会议,以减少基层指挥员的劳顿。我师一团一营和三团三营的营指挥所都先后设在这里。当我们走进它时,发现662.6高地只留下一片可以供汽车掉头的开阔地。一个水泥浇注的观察哨被专门炸得坍塌下来。通往123阵地的石质堑壕也已经被炸毁,碎石充斥壕沟,让人行走困难。堑壕内一处避弹所被炸塌半边,碎石堵塞了入口。没有炸塌的一边门框被杂草遮掩着。我弯下腰,拨开草丛,门框上红漆写的“边关展新貌”五个大字清晰可辨。这使我很惊讶,我以为,在堑壕里我看到的应该是“热血洒边关”、“人在阵地在”等豪言壮语,没有想到,这儿曾经的主人居然卧在弹药箱上抒发着几乎是“莺歌燕舞”般的诗句。不知这位主人现在何方:是勇士,是烈士,还是转业退伍到了什么地方干着默默无闻的工作?唯有这半边门联倔强地向我展示着这里曾经的主人那一腔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据说,中越两国最终谈定边界时,越方提出在边界线上不能看到战时的军事设施,所以,这些坚固的堑壕、避弹所与观察哨连同这些门联一起被炸毁了。这个说法只是传闻,越方这一要求的动机是什么,我不得而知,总归是军事设施被人为摧毁,不能再使用了。我们去662.6高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走上123阵地去近距离观察一下我们什么时候都不会也不该忘记的116阵地。然而,通往123阵地的通路被破坏,灌木丛生,具体边界也不知划在何处。当我独自走到通往123高地的碎石壕沟尽头时,被生怕惹出外交事端的许宏及亚青他们强行叫回。被炸塌的观察哨被炸塌的堑壕内乱石铺地被炸塌的掩蔽部门槛上的“边关展新貌”五个红漆大字不敢走上123阵地只好作罢,许宏承诺,下老山后再上东山偏马去观察116阵地。偏马位于东山1175.4高地下方半坡处,站在偏马,对662.6高地一下至清水河地区各个阵地可以一览无余。之所以把炮兵观察哨放在偏马,就是这个缘故。在这里,可以及时观察我火炮的弹着点,准确为我炮群指示打击目标,指挥炮群修定瞄准诸元。不过,这样的位置也是越军火力袭击的目标。一起转业到洛阳的战友王建文那时就战斗在偏马这个地方,在他的博客里曾经记述了遭越军反坦克导弹袭击观察哨的惊险经历,幸好导弹没有爆炸,捡了一条命回来。&偏马观察哨并非开放参观区,道路极差,一般的轿车是上不去的。许宏硬是凭着他那路虎良好的越野性能,冒险将我们送到观察哨跟前。我们站在偏马观察哨的位置,远远地望着116阵地出神。虽然从这里观察116阵地没有任何遮挡,但毕竟距离较远,看不清具体的细部状况。加之战斗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曾经被炸成乱石堆的山头,如今已经被葱绿的植被所覆盖。植被可以遮盖战争痕迹,时间可以淹没历史。但是,116阵地在我的记忆中却挥之不去。26年前,就在这个小小的山头上,我师一团先后有二连、七连、六连(硬骨头六连)在那里战斗过。从日接访到1985年1月底这不足二个月的时间里,116阵地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战斗。我对我师牺牲的烈士名单进行粗略统计,结果发现,在我师牺牲的348名烈士中,竟有111名烈士牺牲在116阵地上。不能忘记得是,为了做好3.8战斗的准备工作,我曾于日来到坚守在116阵地无名一号的“硬骨头六连”连指了解阵地生活保障情况,与包括该连副指导员谢关友在内的连队干部一起照像留念。但是,还没有把洗好的照片转送到阵地上,3.8战斗就打响了。就在这天,副指导员谢关友在后送伤员途中遭敌人炮弹袭击而壮烈牺牲。当身负80处弹片伤的谢关友烈士的遗体送到新街火化场时,亚青在谢关友烈士的骨灰里,竟检出弹片11块。未能让谢关友烈士生前看到自己在116阵地上的照片,也成为我一生的遗憾。2009年清明节,我写了《清明,想起那张照片》发在网上,以表达对谢关友烈士的怀念与歉意。战友王建文看到后,沉痛地写下了如下诗句:“岁月流殇,青绿难掩旧战场。烈火之上,幽灵低唱,星沉月黯,瞬间有谁矗立成为千年石像?殁入岩浆,踏泪成丧。漫天烽火都看淡,征战几人回苏杭?我欲自求牺牲,笑看今日国泰民康!”。今天读来,依然感人肺腑,让人黯然落泪。那个已经划到国界以外的116阵地啊,虽然我无法亲近你,可我会永远记得你,你是我这辈子理不清的纠结。&这是日我来到116阵地时的阵地状况。&&&这是日与谢关友烈士(左)在116阵地。&&&这是日下午在偏马看到的116阵地。&十&&我们都是老山人本来,重返老山是因为念着昔日的战场。熟料,走下老山心里又添上了新的牵挂。牵挂着曼棍的老陈,牵挂着越境过来在天保小饭店打工的越南小女孩,牵挂着南榔下边卖黄瓜的一家人,牵挂着教导员杨猛,牵挂着老山主峰的排长小夏,牵挂着今日依旧驻守在老山的老山人。在南榔下面公路边上住着一户人家,我们路过时正赶上这家人在路边卖黄瓜,短粗鲜嫩的黄瓜装了一筐子搁在路边,我们花15元买了10斤放在车上当水喝。这户人家共7口人,一家人年收入只有五千来元钱。当我们说起他们收入不高时,他们说,已经好多了。我在想,他们说的“已经”是与打仗时的不稳定环境相比吗?与这户人家相比,曼棍山洼红光村的老陈要比他们好得多。在曼棍山洼寻找3号洞时,遇到住在红光村的天保农场职工老陈,他比我们还要熟悉3号洞的位置。原来,老山战斗开始后,天保农场的大部分职工被迫内迁,老陈却没有走。住在战区里提心吊胆地看着部队一批批的轮战直到撤军。老陈说,打仗那几年日子没法过,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现在不打仗了,入了农场的股份,自由干活挣钱,每年还能从农场分红一万多元。过去住的破房子已经翻新成了二层小楼。老陈的邻居某师傅也是农场职工,已经退休,月退休金一千多元,与子女住在崭新的二层小楼内,日子过得很舒心。在天保边防检查站旧址的北边,有一个小饭店,店主是天保农场的女职工。在饭店打工的却是来自越南的一个小女孩。我问店主给越南女孩开多少工资,店主说,给八百元,接着又补充说,她(指越南女孩)在那边只能拿到三百元。店主边说边用下巴指了指越南方向。当店主知道我们是二十几年前在老山作战的老兵时,立即问我们:听说又要打仗了,会不会打倒这里来呀?我安慰她说,不会的,安心做你的生意吧!这些住在或工作在老山的边民们,当然也是老山人,他们与内地百姓最大也是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担心再一次打起仗来。他们已经经受了内地人不能想象的战争纷扰,他们只想过一段安稳的日子。认真想想,老山边民战时颠沛流离的日子本身也是对我们这个国家的一种付出。我对他们的安慰是苍白的,我也不知道会不会又要打起来。不过,有一点我知道,那就是真要再打起来,一定不会让敌人再打过天保来。这一点,在与今天的老山人――边防官兵的接触中我坚信是这样。驻守在老山的连队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连队,长期担任戎边守土任务,1989年10月接防老山防务,日转入正常守备。1990年12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戎边英雄连”称号。并在以后的时间里,连年获得成都军区、云南省军区授予的“基层建设标兵连队”称号。走进边防连的营区,院子中间是一片植有清新翠绿的草坪的花园。草坪南侧竖着三块石头,分别写着“不怕苦”、“不怕亏”、“不怕死”这样三句话。这便是今日老山人的“新老山精神”。记得在老山之战过后,昆明军区在作战总结中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在那种复杂的地形地貌上,将极其嚣张的越军赶出我国领土,靠的就是:英勇拼搏的英雄主义精神、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恪尽职守的严于律己精神、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新老山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原昆明军区五种精神的高度概括。因为,今日的老山人深深地懂得,国家的强盛,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康都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而这个环境说到底,没有一支不怕苦、不怕亏、不怕死的人民军队将无以保障。有军队首长视察边防部队时突然问一名基层干部,你天天守在老山,你在想什么?这名基层干部说,“我在想,当敌人再次举起屠刀时,我们如何打赢第二次老山保卫战”。这个回答让我们这些老兵听了感到由衷的欣慰,亚青对杨猛教导员说,看到你们的精神面貌和状态,把老山交给你们,我们真得可以放心了。参观“戎边英雄连”的营区,你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不怕死”的誓与老山共存亡的英雄气概。在营区一处屋檐下,有一个小燕子的窝,从外观泥土颜色看,显然不是一次垒成的,夏排长告诉我说,这个燕窝已经筑在这儿好多年了。燕窝下面镶了一个有机玻璃的牌子,上书“自古完卵无倾巢,从来怜爱少兵刀。老山飞来和平燕,带我丹心入云霄。”这首诗出之教导员杨猛之手。就在这个燕窝后面的小庭院中有一个葡萄架,葡萄树根茎粗壮,枝叶繁盛,显然栽植多年。架下花池一块石头上红漆书一“家”字。不用解释,人人知道他的立意。葡萄架下竖起两块木牌,形成一个门口,上书一幅对联:“营院不深石雅花香可怡情,岗位虽小心致力行能成事。”这幅对联也是教导员杨猛所撰。转过一堵墙,是该连农副业生产的院子,院子的那堵墙是堵文化墙,上面除了绘画外,还有教导员杨猛的两首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雨打芭蕉点点声,风舞木棉乱纷纷。谁说边塞无胜景,扫尽狼烟皆是春。”看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那小燕窝、那葡萄架、那文化墙无处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今日老山人以老山为家,热爱老山,建设老山的那种甘愿吃亏、无私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和不怕艰难,勇于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我书写的“我们都是老山人”条幅和我的《救军粮――我的参战日记》赠送给“戎边英雄连”,以表达我们对今日老山人的敬重与慰问之情。他们却谦虚地说,他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荣誉,是沾了老山之战烈士的光,沾了一批批参战老兵的光,沾了老山这座名山的光。他们表示,要变沾光为争光,一定守卫好老山,建设好老山。让老山成为南疆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屏障。老山归来时,中国南海风云变幻莫测。新一代老山人的担子依然沉重。又想起“戎边英雄连”文化墙上杨猛教导员的另一首诗:“老山之巅是我家,墨兰朵朵竟芳华。待到硝烟散尽时,必是花香满天涯。”这是我们所有老山人的愿望和祈求!&&&&&&&&&&&&&&&&&&&&&&&&&&&&&&&&&&&&&&&&&&&&&&&&&在天保打工的越南小女孩&&&&&&&&&&&&&&&&&&&&&&&&&&&&&&&与天保农场退休职工某师傅(左图左者)交谈&&&&&&&&&&&&&&&&&&&&&&&&&&&老陈家的新楼房&向“戎边英雄连”赠送书法作品和《救军粮》书。图中左三是连长孙泽维,右一是指导员朱光&&老山飞来和平燕,带我丹心入云霄。&&文化墙上杨猛教导员的诗句&&我们随行的两位老军嫂与当代军嫂――“戎边英雄连”副指导员夫人次仁拉姆在连队葡萄架前合影。&老山主峰回来,在77322部队83分队(“边防钢七连”)指导员刘玉安(左二)陪同下在该连战士食堂吃一顿连队饭,二十多年后再体验一下连队生活。&&&&&&&&&&&&&&&&&&&&&&&&&&&&&&&&&&&&&&&&&日完稿于洛阳&来源:网易真人搭配社区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发表于: 10:54:31
发贴数:1699
发表于: 1:36:06
我含着眼泪读完这篇文章,不知您的感觉如何?
发表于: 9:50:39
不容易呀,真难得啊!
发表于: 11:28:16
发表于: 16:28:26
珍爱生命珍惜和平
发表于: 22:44:28
我们都是老山人,今年四月我也是回去了老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发表于: 20:00:32
此贴构思巧妙,视角独到,手法新颖。字字斟酌,句句精美,情节曲折,而又始终不离中心思想,引人入胜,淡淡的言语中,显示人生之大道理,充分体现了您深厚的文化底韵与丰富的社会经验,真可谓讽刺之经典,骂人之绝学,这正是我辈苦学闷读追求的至高境界啊!
发表于: 20:01:00
说的不错!
发表于: 14:36:19
很好,辛苦楼主发这么有意义的帖
发表于: 18:40:13
楼主辛苦了,鼓励一下
发表于: 23:36:23
希望大家踊跃发言,我顶先
发表于: 12:11:11
必须得顶呀!
发表于: 12:11:41
灌灌          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
发表于: 18:33:09
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灌       灌灌灌灌&
发表于: 22:33:44
我来了~~~嘿嘿~~
发表于: 22:34:14
不看不知道,看了才知道,好帖
发表于: 5:06:14
在这个处处都要银币的时代,不得不弄个牛B的数字来显眼,于是我抄下了这段话,专门用来回帖,好让我每天有固定的积分收入.
发表于: 5:06:45
非常谢谢楼主,顶一下
发表于: 5:07:16
大家有什么好看法&都说一下吧
发表于: 18:22:55
在逐行逐句地看完此帖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压抑的喜悦,震动了整个生命!怎会有如此精妙绝伦的好贴?偶潜水网络bbs多年,自以为贴在人外,何肖评说,岂可妄动情谊呼!未曾想到今日竟有如此好贴现于眼前,激动啊!&
我也一名参战老兵,也是一师,一团,二营,五连位老战士,看了刚才我也是老山人,很感动,
到哪手机都能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电话: 传真: 邮箱:
地址:云南省麻栗坡县麻栗镇军警路1号 邮编:663600
Copyright & &麻栗坡县微联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84年中越老山争夺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