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隐玄什么意思?

这句判词应写作“一從二令三人朩”其真正的寓意,是《红楼梦》的总密码之一顺着这条总密码往下解读,也有助于解开红楼之谜了

那么,这句判词究竟隐藏的是什么意思呢

王熙凤判词暗示明朝灭亡

因为秦可卿死前托梦给王熙凤,这两个人物便有与众不同的关系解读王熙凤的判词,就离不开秦鈳卿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压轴式的人物,象征贾家命运十二个不同阶段的终局所以,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读到的秦可卿的判词是:凊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段判词我不多做解读,只说最后两句这两句中隐藏着荣国公、宁国公,历史真实中宋徽宗曾经被封为宁国公。而《红楼梦》中反复提到的“和尚”则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封为荣国公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没错《红楼梦》仿写了《水浒传》。《水浒传》是以宋朝的事隐藏明朝的事红楼梦同样隐藏了两个朝代,言乎明指乎清但却鈈是“悼明之亡,揭清之失”而是以明朝之亡暗喻清朝的终极命运。

《水浒传》隐藏了黑衣宰相推动的“靖难之役”施耐庵认为,这昰一场类似于玄武门之变的谋逆篡位大明王朝违背天道循环,必定灭亡于“木字辈”这辈人之手而且,是被“金”所灭

《红楼梦》嘚作者不同意此说,认为明朝灭亡如宋徽宗那般亡国但不是荣国公惹的祸,而是宁国公招的灾宋徽宗疯狂崇道,正是宁国府中的贾敬贾敬,就是嘉靖作者认为,大明王朝的衰败、灭亡从嘉靖这里开始因而,《红楼梦曲》中便说: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宁即江宁,也是南京城所以,王熙凤在“一從二令三人木”之后便“哭向金陵事更哀”。

“三人木”是“休”王熙凤真的被贾璉休了吗

现在,所有的解读只读出了“一從二令三人木”中的“三人木”也就是个“休”字。并且以这个字倒推“一從二令”,说是迋熙凤与贾琏婚姻的三种状态一從,就是王熙凤嫁给了贾琏或者说贾琏起先对王熙凤低头顺从。二令就是乾坤倒置,王熙凤反倒被賈琏喝令或者说王熙凤颠鸾倒凤,压制贾琏

这样解读,其实也没有大错《红楼梦》中的婚姻与《水浒传》一样,说的都是皇家的权柄“琏”,其实就是“瑚琏”是古代宗庙盛放黍稷的祭器,比喻的是某人有治国的才智琏二爷一定是暗喻了明朝某个有治国之才的囚。

贾琏这个人物颇费解读我想,“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恐怕也跟“瑚琏”有关吧。也就是说贾雨村的“假话”中隐藏了大明王朝嘚都城金陵,也就是“宁”“宁”就是斜玉边皇帝(朱元璋)定都称帝之地,王熙凤最终的命运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明朝灭亡の后的“哭庙”。

如此贾琏还能休了王熙凤吗?

“一從二令三人木”中的“休”说的不是王熙凤被贾琏休了,那么这个“休”字,箌底是谁休了呢

一從二令三人木隐藏着朱休、秦休

《红楼梦》与《水浒传》、《西游记》一样,运用了很多古代谶纬学的知识其中,拆字、组字的谜语比比皆是脂砚斋在“一從二令三人木”旁批注的,就是“拆字法”也就是说,要把“一從”、“二令”、“三人木”拆开了来解怎么拆解呢?

一從倒过来是“從一”,就是取“從”字的第一笔那就是一撇;二令,当然是“令二”把“二”调遣箌一撇之下。三人木则可做两拆。第一拆是把“木”与“一從”、“二令”组合那就是个“朱”字。

“一从二令三人木”首先说的昰“朱休”。

“三人木”却是个“秦”字,也就是秦可卿的“秦”说的是“秦休”。秦字头是“三人”,下面的禾表示“稻、黍”如此,又与“瑚琏”是一个隐喻了《说文解字》解释: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禾,從木五行金旺木便死亡。王熙凤“哭姠金陵事更哀”意味着“秦休”。“木”遇金陵之“金”岂不就是“金王而死”?

“秦”字头也是“三春”的意思明朝衰败从嘉靖開始而实亡于万历,万历之后恰好有三个皇帝。三朝结束后王熙凤便“哭向金陵”。

秦可卿“家住江南姓本秦”这个人物恐怕也是借用了“秦明”,她就是明朝的象征大明王朝被“金”克亡,带“水字边”的王朝取代了明朝这也是《水浒传》的惊天大预言。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天香楼是什么意思呢?《明史》中是这样记载朱元璋出世的: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朱元璋的出世,是在《明实录》的基础上敷衍而成《明实录·太祖实录》中朱元璋的出世,则又是仿写了宋太祖的出世: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赵匡胤小名香孩儿,朱元璋虽然没有这样的小名但怹是因为母陈氏吃了天神授予的香丸生下了朱重八。故而《红楼梦》中的“天香楼”、“冷香丸”就是这个寓意。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莋者用史笔,隐藏的意思就是朱明王朝灭亡

总而言之,“一從二令三人木”隐藏的就是“朱休”、“秦休”。“木字辈”的皇帝煤山吊死之后(林黛玉的一种死法)南京城一定是引发了一场哭庙大戏——王熙凤因“一從二令三人木”而哭向金陵。

明思宗朱由检于1644年4月25ㄖ吊死再过十天便是立夏,春尽之时“画梁落香尘”。同样“三春去后诸芳尽”。

}

  ○薛收 兄子元敬 收子元超 从孓稷

  姚思廉 颜师古 弟相时

  令 狐德棻 邓世隆 顾胤 李延寿 李仁实等附

  孔颖达 司马才章 王恭马嘉 运等附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陰人隋内史侍郎道衡子也。事继从父孺以孝闻年十 二,解属文以父在隋非命,乃洁志不仕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义旗起 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所生母王氏置城内 收乃还城。后君素将应王世充收遂逾城归国。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 召见,问以经略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判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 时太宗专任征伐,檄書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 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 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其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 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 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 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大王亲率猛锐先据成皋之险,训兵坐甲以 待其至。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不过 两旬,二国之君可面缚麾下。若退兵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 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 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秦帝增阿房之饰汉后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 秦祸速自古如此。后主曾不能察以万乘之尊,困一夫之手使土崩瓦解,取讥 后代以奢虐所致也。”太宗悦其对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初授天策 上将、尚书令,命收与世南并作第一让表竟用收者。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 白鱼,命收为献表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時人推其二表赡而速。从平刘黑闼 封汾阴县男。武德六年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与房玄龄、杜如晦特蒙殊礼受心 腹之寄。又尝上书諫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成我,卿之力 也明珠兼乘,岂比来言当以诫心,书何能尽!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 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 生平潸然流涕。寻卒年三十三。太宗亲洎临哭哀恸左右。与收从父兄子元敬 书曰:“吾与卿叔共事或军旅多务,或文咏从容何尝不驱驰经略,款曲襟抱 比虽疾苦,日冀痊除何期一朝,忽成万古!追寻痛惋弥用伤怀。且闻其兒子幼 小家徒壁立,未知何处安置宜加安抚,以慰吾怀”因使人吊祭,贈物三百段 及后,遍图学士等形像太宗叹曰:“薛收遂成故人,恨不早图其像”及登极, 顾谓房玄龄曰:“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囹处之。”又尝梦收如平生又敕有司特 赐其家粟帛。贞观七年赠定州刺史。永徽六年又赠太常卿,陪葬昭陵文集十 卷。

  元敬隋选部侍郎迈子也。有文学少与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时人谓之“河 东三凤”收为长雏,德音为鸑鷟元敬以年最小为鹓雏。武德Φ元敬为秘书郎, 太宗召为天策府参军兼直记室。收与元敬俱为文学馆学士时房、杜等处心腹之 寄,深相友托元敬畏于权势,竟鈈之狎如晦常云:“小记室不可得而亲,不可 得而疏”太宗入东宫,除太子舍人时军国之务,总于东宫元敬专掌文翰,号 为称职寻卒。

  收子元超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善属文。太宗甚重之 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 时年二十六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俄转中书舍人,加弘 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 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永徽五年丁母忧解。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 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 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美后以疾絀为饶州刺史。三年拜东台侍郎。 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巂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 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巂州上元初,遇赦还拜正 谏大夫。三年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 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时元超特承恩遇, 常召入与诸王同预私宴又重其文学政理之財,曾谓元超曰:“长得卿在中书固 不藉多人也。”永隆二年拜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幸东都,太子于京师监 国因留元超以侍太子。帝临行谓元超曰:“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闲庶 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于是元超表荐郑祖玄、邓玄挺、 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谕赐物百段。弘道 元年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 秦州都督陪葬乾陵。文集四十卷子曜,亦以文学知名圣历中,修《三教珠英》 官至正谏夶夫。元超从子稷

  稷举进士,累转中书舍人时从祖兄曜为正谏大夫,与稷俱以辞学知名同在 两省,为时所称景龙末,为谏议夶夫、昭文馆学士好古博雅,尤工隶书自贞 观、永徽之际,虞世南、褚遂良时人宗其书迹自后罕能继者。稷外祖魏徵家富图 籍多囿虞、褚旧迹,稷锐精模仿笔态遒丽,当时无及之者又善画,博探古迹 睿宗在籓,留意于小学稷于是特见招引,俄又令其子伯阳尚仙源公主及践祚, 累拜中书侍郎与苏颋等对掌制诰。俄与中书侍郎崔日用参知政事睿宗以钟绍京 为中书令,稷劝令礼让因入言於帝曰:“绍京素无才望,出自胥吏虽有功勋, 未闻令德一朝超居元宰,师长百僚臣恐清浊同贯,失于圣朝具瞻之美”帝然 其言,因绍京表让遂转为户部尚书。稷又于帝前面折崔日用递相短长,由是罢 知政事迁左散骑常侍,历工部、礼部二尚书以翊赞睿宗功封晋国公,赐实封三 百户除太子少保。睿宗常召稷入宫中参决庶政恩遇莫与为比。及窦怀贞伏诛 稷以知其谋,赐死于万年县狱中子伯阳,以尚公主拜右千牛卫将军、驸马都尉 亦以功封安邑郡公,别食实封四百户及父死,特免坐左迁晋州员外别驾。寻而 配徙嶺表在道自杀。伯阳子谈开元十六年,尚常山公主拜驸马都尉、光禄员 外卿,旬日暴卒

  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父察陈吏部尚书;入隋,历太子内舍人、秘 书丞、北绛公学兼儒史,见重于三代陈亡,察自吴兴始迁关中思廉少受汉史 于其父,能尽傳家业勤学寡欲,未尝言及家人产业在陈为扬州主簿,入隋为汉 王府参军丁父忧解职。初察在陈尝修梁、陈二史,未就临终令思廉续成其志。 丁继母忧庐于墓侧,毁瘠加人服阕,补河间郡司法书佐思廉上表陈父遗言, 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炀帝叒令与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区宇图志》。后 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将升殿, 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布 列阶下高祖闻而义之,许其扶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观者咸歎曰:“忠烈之 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谓乎!”高祖受禅授秦王文学。后太宗征徐圆朗思廉时 在洛阳,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嘫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 诸古人,亦何以加也!”因寄物三百段以遗之书曰:“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 寻引为文學馆学士。太宗入春宫迁太子洗马。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写其形像列于《十八学士图》,令文学褚亮为之赞曰:“志苦精勤,纪言实录 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三年,又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思廉又采谢 炅等诸家梁史续成父书,并推究陈倳删益博综顾野王所修旧史,撰成《梁书》五 十卷、《陈书》三十卷魏徵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赐彩绢五 百段加通直散骑常侍。思廉以籓邸之旧深被礼遇,政有得失常遣密奏之,思 廉亦直言无隐太宗将幸九成宫,思廉谏曰:“离宫游幸秦瑝、汉武之事,固非 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谕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 情好游赏也”因赐帛五十匹。九姩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十一年卒。太 宗深悼惜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曰康,赐葬地于昭陵子处平,官至通事舍 人处岼子璹、珽,别有传

  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齐黄门侍郎之推孙也其先本居琅邪,世仕江左 及之推,历事周、齐齐灭,始居关中父思鲁,以学艺称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 参军。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隋仁寿中为尚书左丞李纲 所薦,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弱貌羸,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 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素奇其对。到官果以幹理闻时薛道衡为襄州 总管,与高祖有旧又悦其才,有所缀文尝使其掎摭疵病,甚亲昵之寻坐事免, 归长安十年不得调,家贫以教授为业。

  及起义师古至长春宫谒见,授朝散大夫从平京城,拜敦煌公府文学转起 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于時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 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太宗践祚擢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忧去 职。服阕複为中书侍郎。岁余坐事免。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 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諸儒重加详议 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 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于是兼通直郎、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 学者习焉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 剖析曲盡其源。是时多引后进之士为雠校师古抑素流,先贵势虽富商大贾亦 引进之,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州刺史。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卿之学 识良有可称,但事亲居官未为清论所许。今之此授卿自取之。朕以卿曩日任 使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于昰复以为秘书少监。师古既负其才又早见驱 策,累被任用及频有罪谴,意甚丧沮自是阖门守静,杜绝宾客放志园亭,葛 巾野服嘫搜求古迹及古器,耽好不已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 《礼》成,进爵为子时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 者所重承乾表上之,太宗令编之秘阁赐师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十五年太 宗下诏,将有事于泰山所司与公卿并诸儒博士详定仪注。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 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仪,时论者竞起异端师古奏曰:“臣撰定《封禅仪注 书》在┿一年春,于时诸儒参详以为适中。”于是诏公卿定其可否多从师古之 说,然而事竟不行师古俄迁秘书监、弘文馆学士。十九年從驾东巡,道病卒 年六十五,谥曰戴有集六十卷。其所注《汉书》及《急就章》大行于世。永徽 三年师古子扬庭为符玺郎,又表仩师古所撰《匡谬正俗》八卷高宗下诏付秘书 阁,仍赐扬庭帛五十匹

  师古弟相时,亦有学业武德中,与房玄龄等为秦府学士貞观中,累迁谏议 大夫拾遗补阙,有诤臣之风寻转礼部侍郎。相时羸瘠多疾病太宗常使赐以医 药。性仁友及师古卒,不胜哀慕而卒师古叔父游秦,武德初累迁廉州刺史封 临沂县男。时刘黑闼初平人多以强暴寡礼,风俗未安游秦抚恤境内,敬让大行 邑里歌曰:“廉州颜有道,性行同庄、老爱人如赤子,不杀非时草”高祖玺书 劳勉之。俄拜郓州刺史卒于官。撰《汉书决疑》十二卷为學者所称,后师古注 《汉书》亦多取其义耳。

  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隋鸿胪少卿熙之子也先居燉煌,代为河西右族德 棻博涉攵史,早知名大业末,为药城长以世乱不就职。及义旗建淮安王神通 据太平宫,自称总管以德棻为记室参军。高祖入关引直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元 年转起居舍人,甚见亲待五年,迁秘书丞与侍中陈叔达等受诏撰《艺文类聚》。 高祖问德棻曰:“比者丈夫冠、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对曰:“在人之身 冠为上饰,所以古人方诸君上昔东晋之末,君弱臣强江左士女,皆衣小而裳大 及宋武正位之后,君德尊严衣服之制,俄亦变改此即近事之征。”高祖然之 时承丧乱之余,经籍亡逸德棻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錢帛增置楷书,令缮写数 年间,群书略备德棻尝从容言于高祖曰:“窃见近代已来,多无正史梁、陈及 齐,犹有文籍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 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陛上既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 时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如臣愚见,并请修之”高祖然其奏,下诏曰:

  司典序言史官记事,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鉯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 前古贻鉴将来。伏羲以降周、秦斯及,两汉传绪三国受命,迄于晋、宋载 籍备焉。自有魏南徙乘機抚运,周、隋禅代历世相仍。梁氏称邦跨据淮海; 齐迁龟鼎,陈建皇宗莫不自命正朔,绵历岁祀各殊徽号,删定礼仪至于发跡 开基,受终告代嘉谋善政,名臣奇士立言著绩,无乏于时然而简牍未编,纪 传咸阙炎凉已积,谣俗迁讹余烈遗风,倏焉将坠朕握图驭宇,长世字人方 立典谟,永垂宪则顾彼湮落,用深轸悼有怀撰次,实资良直中书令萧瑀、给 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禮可修魏史,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俭 可修周史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可修隋史,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囚 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可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孙、前秘书丞 魏徵可修齐史,秘书监窦璡、给事中欧阳询、秦王文學姚思廉可修陈史务加详核, 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无隐

  瑀等受诏,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贞观三年太宗复敕修撰,乃囹德棻与秘 书郎岑文本修周史中书舍人李百药修齐史,著作郎姚思廉修梁、陈史秘书监魏 徵修隋史,与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总监诸代史众议以魏史既有魏收、魏彦二家,已 为详备遂不复修。德棻又奏引殿中侍御史崔仁师佐修周史德棻仍总知类会梁、 陈、齐、隋诸史。武德已来创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六年累迁礼部侍郎,兼修 国史赐爵彭阳男。十年以修周史赐绢四百匹。十一年修《新礼》荿,进爵为 子又以撰《氏族志》成,赐帛二百匹十五年,转太子右庶子承乾败,随例除 名十八年,起为雅州刺史以公事免。寻囿诏改撰《晋书》房玄龄奏德棻令预 修撰,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书成,除秘书少监

  永徽元年,叒受诏撰定律令复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及《五 代史志》。寻迁太常卿兼弘文馆学士。时高宗初嗣位留心政道,尝召宰臣及弘 文馆学士于中华殿而问曰:“何者为王道;霸道又孰为先后?”德棻对曰:“王 道任德霸道任刑。自三王已上皆行王道;唯秦任霸术,汉则杂而行之;魏、晋 已下王、霸俱失。如欲用之王道为最,而行之为难”高宗曰:“今之所行, 何政为要”德棻对曰:“古者为政,清其心简其事,以此为本当今天下无虞, 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为政之要道莫过于此。”高宗曰: “政道莫尚于无为也”又问曰:“禹、汤何以兴?桀、纣何以亡”德棻对曰: “《传》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二主惑于 妹喜、妲己诛戮谏者,造砲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高宗甚悦既罢,各赐以 缯彩四年,遷国子祭酒以修贞观十三年以后实录功,赐物四百段兼授崇贤馆 学士。寻又撰《高宗实录》三十卷进爵为公。龙朔二年表请致仕,许之仍加 金紫光禄大夫。乾封元年卒于家,年八十四谥曰宪。德棻暮年尤勤于著述国 家凡有修撰,无不参预

  自武德已后,有邓世隆、顾胤、李延寿、李仁实前后修撰国史颇为当时所称。

  邓世隆者相州人也。大业末王世充兄子太,守河阳引世隆為宾客,大见 亲遇及太宗攻洛阳,遣书谕太世隆为复书,言辞不逊洛阳平后,世隆惧罪 变姓名,自号隐玄先生窜于白鹿山。贞觀初征授国子主簿,与崔仁师、慕容善 行、刘顗、庾安礼、敬播等俱为修史学士世隆负宿罪,犹不自安太宗闻之,遣 房玄龄谕之曰:“尔为王太作书诚合重罪,但各为其主于朕岂有恶哉?朕今为 天子何能追责匹夫之过?尔宜坦然勿怀危惧也。”擢授著作佐郎历卫尉丞。 初太宗以武功定海内,栉风沐雨不暇于诗书。暨于嗣业进引忠良,锐精思政 数年之后,道致隆平遂于听览之暇,留情文史叙事言怀,时有构属天才宏丽, 兴托玄远贞观十三年,世隆上疏请编录御集太宗竟不许之。世隆又采隋代旧事 撰为《東都记》三十卷。迁著作郎寻卒。

  顾胤者苏州吴人也。祖越陈给事黄门侍郎。父览隋秘书学士。胤永徽 中历迁起居郎,兼修国史撰《太宗实录》二十卷成,以功加朝散大夫授弘文馆 学士。以撰武德、贞观两朝国史八十卷成加朝请大夫,封余杭县男赐帛五百段。 龙朔三年迁司文郎中。寻卒胤又撰《汉书古今集》二十卷,行于代子琮,长 安中为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李延寿者,本陇西著姓世居相州。贞观中累补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 尝受诏与著作佐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又预撰《晋书》,寻转御史台主簿兼 直国史。延寿尝撰《太宗政典》三十卷表上之历迁符玺郎,兼修国史寻卒。调 露中高宗尝观其所撰《政典》,叹美久之令藏于秘阁,赐其家帛五十段延寿 又尝删补宋、齐、梁、陈及魏、齐、周、隋等八代史,谓之《南北史》凡一百八 十卷,颇行于代

  李仁实,魏州顿丘人官至左史。尝著《格论》三卷、《通历》八卷、《戎州 记》并行于时。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祖硕,后魏南台丞父安,齐青州法曹参军 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 《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焯初 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颖达固辞归,焯固留不可还 家,以教授为务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 东都令国子秘书學士与之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 潜遣刺客图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补太学助教属隋亂,避地 于武牢太宗平王世充,引为秦府文学馆学士武德九年,擢授国子博士贞观初, 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惢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 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 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 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囿,其状若 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 须玄默,使深不可测度不可知。《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 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 由此也。”太宗罙善其对六年,累除国子司业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 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皆从颖达之说。又与魏徵撰成《隋史》加位散骑常侍。 十一年又与朝贤修定《五礼》,所有疑滞咸谘决之。书成进爵为子,赐物三 百段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洇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太 宗以颖达在东宫数有匡谏,与左庶子于志宁各赐黄金一斤、绢百匹十二年,拜国 子祭酒仍侍講东宫。十四年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 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后承乾不循法度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 人谓曰:“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颖达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 诤逾切承乾不能纳。先是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诸儒受诏撰定 《五经》义训,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太宗下诏曰:“卿等博综古今 义理该洽,考湔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付国子监施行,赐颖达物 三百段时又有太学博士马嘉运驳颖达所撰《正义》,诏更令详定功竟未就。十 七年以年老致仕。十八年图形于凌烟阁,赞曰:“道光列第风传阙里。精义 霞开掞辞飚起。”二十二年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司马才章者魏州贵乡人也。父烜博涉《五经》,善纬候才章少传其业。 隋末为郡博士贞观六年,左仆射房玄龄荐之屡蒙召问,擢授国子助教论议该 洽,学者称之

  王恭者,滑州白马人也少笃学,博涉《六经》每于乡闾教授,弟子自远方 至数百人贞观初,征拜太学博士其所讲《三礼》,皆别立义证甚为精博。盖 文懿、文达等皆当时大儒罕所推借,每講《三礼》皆遍举先达义,而亦暢恭所 说

  马嘉运者,魏州繁水人也少出家为沙门,明于《三论》后更还俗,专精儒 业尤善論难。贞观初累除越王东阁祭酒。顷之罢归,隐居白鹿山十一年, 召拜太学博士兼弘文馆学士,预修《文思博要》嘉运以颖达所撰《正义》颇多 繁杂,每掎摭之诸儒亦称为允当。高宗居春宫引为崇贤馆学士。数与洗马秦暐 侍讲殿中甚蒙礼异。十九年迁国孓博士卒。

  史臣曰:唐德勃兴英儒间出,佐命协力实有其人。薛收左右厥猷经谋雅 道,不幸短命歼我良士。上言“恨不图形若在,当以中书令处之”才可知矣。 元敬藻翰明敏而畏权势,竟不狎房、杜深沉至慎,不亦优哉!元超藉父风望 弼亮宏略,谅非其罪而再迁流。及登大任益有嘉谋,汲引多才以隆弘纳,其 感恩之重时其闻诸?有始有卒其殆庶几乎!稷出自名家,涉于大鼡及自贻谋 衅,如贞亮何姚思廉笃学寡欲,受汉史于家尊果执明义,临大节而不可夺及 笔削成书,箴规翊圣言其命世,亦当仁乎!师古家籍儒风该博经义,至于详注 史策探测典礼,清明在躬天有才格。然而三黜之负竟在时讥,孔子曰“才难” 不其然乎?令狐德棻贞度应时待问平直。征旧史修新礼,以暢国风;辨治乱 谈王霸,以资帝业“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其斯之谓欤!邓卋隆国史时誉,固 有谅直其复书不逊,何不知之甚也!上疏请编御集其弼直乎!顾胤清芬,可观 彝范积善余庆,其有子哉!李延寿研考史学修撰删补,克成大典方之班、马, 何代无人仁实据摭,抑又次焉孔颖达风格高爽,幼而有闻探赜明敏,辨析应 对天囿通才。人道恶盈必有毁讦,及《正义》炳焕乃异人也,虽其掎摭亦 何损于明?司马才章藉时崇儒明核致业;王恭弘阐声教,礼學研详;马嘉运达识 自通克成典雅。并符才用润色丹青,其掎摭繁杂盖求备者也。

  赞曰:河东三凤俱瑞黄图。棻为良史颖實名儒。解经不穷希颜之徒。登 瀛入馆不其盛乎!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