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海洞庭湖面积变化的原因小的原因

  千百年来,牧民们逐水草而居,以湖泊为代表的水资源,在蒙古高原往往意味着生命。呼伦湖、达里诺尔、乌梁素海、居延海、岱海、查干诺尔,这些湖泊名字,伴随着蒙古族历史及中华文明的进程,厮守着水草丰美的沃土。
  近年来,湖泊萎缩已成为内蒙古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之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遥感判译与野外考察,发现蒙古高原的湖泊在过去30年间呈快速消退趋势,湖泊总面积缩小了约30.3%。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内蒙古湖泊面积与数量减少超三成
  西湖,水光潋滟、风景秀丽的代名词。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中的通辽市奈曼旗,也有一个西湖。这个沙漠西湖形成于元代,数千公顷水面,烟波浩渺、鸥鸟纷飞,为当地一大美景。可这些美好现只留存于世人的回忆和叹息之中,有500多年历史的奈曼西湖于2001年彻底干涸。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一位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曾到访奈曼西湖。他说,当时这里水草丰美、特产鲤鱼,兴致起来,还在湖边游过泳。而现在却是“湖心种地出绿色,西湖风沙已无边”,当年的湖心岛周围遍布农田。
  奈曼沙漠西湖的消亡只是内蒙古湖泊波动变化的一个缩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日前发布研究成果称,过去近30年间,内蒙古的湖泊总面积缩小了约30.3%。由1987年前后的4160平方千米缩小到2010年的2901平方千米,呈快速消退趋势。
  湖泊面积大幅减少的同时也伴随着数量的快速下降。方精云院士团队通过考察,对内蒙古所有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进行监测,发现湖泊数量在1987年有427个,到2010年减少了145个,占湖泊总数约34%。
  人类活动干扰是湖泊消退主因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孙标介绍,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受特殊地理环境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较全国尤为突出,主要特征表现为湖水浅、淡水湖少、盐湖多、极易盐化和干枯等。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西部,素有“草原明珠”之称,为北方第一大湖,是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荒漠化及维系周边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等重要生态功能。
  这些年来呼伦湖的波动变化,让10年来从事水环境监测研究的孙标印象深刻。
  据内蒙古农业大学河湖湿地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团队的科研监测数据显示,呼伦湖在2000年以前,面积主要波动在2100平方公里左右。从2000年开始,湖泊面积大幅萎缩。到2011年,面积缩小到约1750平方公里左右,减少约17%。水位的迅速下降,使湖泊蓄水量由原来的120亿立方米减少至45亿立方米左右,水量减少了60%以上。
  究其原因,这样剧烈的变化为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叠加作用。从2000年开始到2011年,呼伦湖地区的降雨量比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末的平均降雨量约减少了26.5%。蒸发量却增加了7.1%。入湖的河川径流量由于气候及人类的取用水活动更是减少了近74.6%。这使得呼伦湖出现了有数据监测以来最快的萎缩速度。
  孙标认为,从长期来看,湖泊的形成与消失、扩张与收缩是全球的、区域局部的构造和气候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短期来看,湖泊的扩张与收缩是由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部分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特别明显。
  中科院方精云团队研究针对蒙古高原所有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进行了年际变化的时序检测,并详细探讨了湖泊变化的成因。结果发现,虽然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经历着同样的气候暖干化,但内蒙古地区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导致其湖泊面积快速萎缩,而蒙古国湖泊面积仅轻微下降。
  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灌溉耗水是湖泊减少的主要因素,解释了近8成的面积变化。而在草原区,湖泊锐减的原因64.6%是来自煤炭开采耗水。
  河湖水资源保护任重道远
  水利专家分析,高强度的人类干扰给内蒙古湖泊波动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但如果是合理调配、严格水资源管理体系,正效应带来的生态红利也可以凸显出来。
  居延海位于我国风沙源头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戈壁深处,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泊。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黑河流域用水剧增、过度开垦等原因,西居延海于1961年干涸,东居延海于1992年干涸,湖水干涸后额济纳绿洲急剧萎缩,成为我国主要的沙尘源地之一。
  如今,站在东居延海岸边眺去,湖面映着阳光闪闪发亮,如一面镜子般连接着远处的天际。微风吹过,金黄的芦苇荡摇曳起伏,像卫士一样守护着这颗大漠中的明珠。
  2000年,为解决额济纳绿洲生态等问题,国家紧急启动黑河干流水量跨省区统一调度工作。黑河流域水量统一调配以来,额济纳绿洲水源涵养能力逐步提高,沙尘暴发生次数已由治理前的年均5.85次减少到3.5次。
  自2004年开始,东居延海实现连续8年不干涸,水域面积在40平方公里左右,黑河尾闾特有的大头鱼重新出现,绝迹多年的白天鹅、灰雁、黄鸭等野生鸟类成群栖息。
  在内蒙古东部,随着近年来的区域降雨量增加,枯水周期结束,呼伦湖的水位及面积开始有所恢复。到2014年,面积恢复到约1980平方公里左右,库容水量增加到80多亿立方米。内蒙古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两级党委政府也打出“组合拳”,从管理规范、综合治理、体制建设等方面入手,成立了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面升级生态保护措施。
  方精云院士团队呼吁,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长远规划和谨慎使用内蒙古及我国北方地区的地下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确保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已有200多个萎缩;全国因围垦消失的天然湖泊有近1000个。中国湖泊的变迁
中国湖泊的变迁
太湖、巢湖、滇池今夏相继爆发蓝藻危机,湖泊问题再度进入公共视野。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微向后追溯几十年,就不难发现中国的湖泊在众多压力胁迫之下一直呈步步退让的萎缩态势。甚至一些曾经碧波浩荡的大湖,和它承载的繁荣和文明,几乎是在“转瞬间”就灰飞烟灭,比如罗布泊。湖泊是个复杂的、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是自然万物和人类文明的繁盛之地,但近现代以来,湖泊似乎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一些漠视湖泊自然法则的超负荷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使湖泊满目疮痍,其结局往往便是“湖毁人亡”的悲剧。套用一句老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透过近现代中国湖泊的变迁,我们兴许能窥探一些有关湖泊的自然法则。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湖泊面积缩小、污染加剧、可利用水量减少、生态与环境日趋恶化、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剧增,湖泊已经成为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为敏感、影响最为深刻、治理难度最大的地理单元。 按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可将中国湖泊分布划分为青藏高原湖区、云贵高原湖区、蒙新与黄土高原湖区、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东部平原湖区和东南低山丘陵湖区。最近研究统计表明,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已经从《中国湖泊志》统计的656个减少到目前的581个,总面积从85256.94平方公里缩小到目前的68671.58平方公里。在大于10平方公里的581个天然湖泊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11个,合计面积225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9%;面积在平方公里的14个,合计面积9291.48平方公里占13.5%;面积在500~100平方公里的102个,合计面积21553.66平方公里,占31.4%;面积在100~50平方公里的95个,合计面积6733.17平方公里,占9.8%;面积在50~10平方公里的359个,合计面积8495.1平方公里,占12.4%。若把面积在1~10平方公里的湖泊也统计在内,则全国天然湖泊个数约在3000个左右,因为这一部分湖泊面积小,随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变化较大,数据很难准确统计,而贮水量所占份额不大。若将湖泊贮水量按淡水湖、咸水湖和卤水盐湖3种类型统计,总贮水量为×108立方米;其中淡水湖为×108立方米,占31.1%;咸水湖为×108立方米,占61.11%卤水盐湖为586.5864×108立方米,占7.8%。我国湖泊的贮水量是以咸水湖为主,其次为淡水湖,两者相差约1倍,卤水盐湖的贮水量所占比重最小,约相当于咸水湖的近1/8,淡水湖的近1/4。然而,我国湖泊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其中总面积和淡水蓄水量的一半分布在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在西北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区湖泊通常是咸水湖。 西北沙尘源曾经是湖泊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的共同作用下,其功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总体趋势是湖泊在大面积的萎缩乃至消失,贮水量相应骤减,湖泊水质不断恶化,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在我国西部干旱区,湖泊通常是出山河流的尾闾湖,山地形成产流区,山前绿洲形成耗水区,处于尾闾低洼盆地的湖泊水位变化敏感,反映着湖泊来水量的变化状况。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尾闾湖泊近几十年来普遍萎缩,部分干涸,导致区域生态严重恶化。如历史上著名的罗布泊曾是一个浩瀚大湖,最大时湖泊面积达5200平方公里,1931年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1962年航测仍有660.0平方公里,1972年的卫片反映已完全干涸,成为广袤的干盐滩,寸草不生,人迹罕至。处于新疆北部的艾比湖在20世纪40年代,湖面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贮水量30.0×108立方米。到1950年,湖泊面积尚有1070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80年代面积急剧缩小到500平方公里,贮水量也相应减少到7.0×108立方米。 内蒙古岱海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水位持续下降,年的25年中下降3.85米,湖泊面积也由160平方公里缩小到109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的居延海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又一著名湖泊,该湖在历史上最盛时面积曾达2600平方公里,秦汉时期湖面仍保留有760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以前,注入湖泊的河流除6月份有断流现象出现外,其他季节从不断流,年平均径流量达10.0×108立方米。由于水源尚较充沛,昔日的居延海沿岸素有居延绿洲之称,是我国著名的骆驼之乡。1958年,西居延海面积267.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5.34×108立方米;东居延海面积3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0.70×108立方米。1961年秋,因河流断流无水补给,西居延海干涸,湖床龟裂成盐碱壳。东居延海也于1963年干涸;及至1982年因水源补给偶有改善,湖泊出现返春现象,水域面积恢复达到23.6平方公里,水深1.8米。此后,1984年、1988年、1992年和1994年,又相继数度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居延绿洲沙化严重,同时,大片干涸的湖底沉积物成为沙尘暴的物质来源。 在西部干旱区,有水就有绿洲,就有生命。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水资源量是有限的,发源于山区的河流流经山前绿洲,被人类截流灌溉农田、发展工业和提供城市与农村生活用水,而排入下游湖泊的水量逐渐变少,使得尾闾湖泊丧失维持湖泊水量平衡的基本水源量而导致湖泊干涸,结果是地下水位下降、绿洲消亡、土地沙化、沙尘暴肆虐,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化。这是人们仅注意了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人类需求而忽视自然生态需求使然。但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人类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如塔里木河中游地区对水资源的过渡截流利用,使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断流后,地下水位从1959年至1979年间下降了4~6米,胡杨林地的流沙增加了48.4%,胡杨林因无水浇灌而成片死亡,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走廊也面临着消失的威胁,罗布泊和台特马湖中原生长茂盛的芦苇也因湖泊的消亡而枯死。分析艾比湖急剧萎缩的原因,流域内人口的剧增和大规模的水土资源开发等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艾比湖流域有耕地面积1.3万公倾,21世纪初的耕地面积已达19.3万公倾是50年代初期的14.8倍。20世纪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流域内人口增长了9.7倍,引用水量增加了7.1倍。20世纪60年代之前,流域内有奎屯河、博尔塔拉河、精河、四棵树河、大河沿子河等大小23条河流注入艾比湖,年入湖水量约15.0×108立方米。60年代之后,由于耕地面积和诸河灌溉引用水量迅增,以及在河流的中上游兴建了7座水库,以致到了80年代除博尔塔拉河、精河尚有部分来水注入外,其它各河均先后断流。居延海湖泊的干涸也有类似的原因。[1] [2] 下一页
第三,要加大立法保护力度。目前,我国湖泊得不到有效保护,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立法滞后,各个部门和相关地区在保护湖泊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不清楚。其实很多湖泊的保护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地区,单靠一个部门和地区很难有效保护湖泊。日本之所以在保护湖泊方面做得比较好,就是因为法律体系极为健全,年,制定了《环境六法》等系列环境政策与法规。1967年制定实施了水质污染防治法;1972年该县又制定出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1979年,日本实施了《琵琶湖富营养化防治条例》。我国很多环境法律往往都是粗线条,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形不成执行力。10月31日晚,省委书记孟建柱,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吴新雄等会见了前来出席大会的中外嘉宾。吴新雄出席大会并致辞。副省长胡振鹏主持会议,科技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吴忠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全球自然基金会主席玛丽安,德国环境基金执行主任雷勒在会上分别致辞。孟建柱在会见时说,承载我们发展的地球只有一个,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加强生态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的湿地,每年都有数十万候鸟从西伯利亚等地飞来越冬。为了加强对鄱阳湖的保护,这些年江西实施了“退田还湖”这项宏 ...居延海湖泊面积的变化和原因_百度知道
居延海湖泊面积的变化和原因
提问者采纳
太阳辐射减,受地形抬升的影响: 描述从居延海到黑河源头的气候特征的变化,太阳辐射减少,并分析原因,蒸发减少。答,降水增加:(1)从居延海到黑河源头气温降低,降水增加,蒸发减少。从居延海到黑河源头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问题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将下面排列错乱的一段话重新排列①20世纪50年代,西居延海面积约为267平方公里,东居延海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②这些湿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对调节区域气候、防风固沙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_百度作业帮
将下面排列错乱的一段话重新排列①20世纪50年代,西居延海面积约为267平方公里,东居延海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②这些湿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对调节区域气候、防风固沙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下面排列错乱的一段话重新排列①20世纪50年代,西居延海面积约为267平方公里,东居延海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②这些湿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对调节区域气候、防风固沙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③到70年代,东西居延海相继干涸,对我国西部地区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大面积死亡,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④全场813公里的我国第二内陆河黑河,在下游的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形成了大面积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河流两岸形成了带状的胡杨和柳灌丛湿地.
④全场813公里的我国第二内陆河黑河,在下游的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形成了大面积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河流两岸形成了带状的胡杨和柳灌丛湿地.②这些湿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对调节区域气候、防风固沙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①20世纪50年代,西居延海面积约为267平方公里,东居延海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③到70年代,东西居延海相继干涸,对我国西部地区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大面积死亡,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延海之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