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严打三年资本规划 保监会期高性价比产品?

快捷通道||||
保监会严打寿险误导销售乱象
  近几个月来中国保监会网站上发布的处罚信息显示,寿险销售误导处罚已成为挨罚重点。上海市民卞先生就是受代理人误导而导致可能面临将近50万元的退保损失。事实上,这样的苦恼并不仅仅发生在卞先生身上。
  误导销售成保监会处罚&头条&
  翻开近几个月来中国保监会网站上发布的处罚信息可以看到,各种销售乱象纷呈,如&在某公司产说会上,代理授权讲师徐某,称自己代表某某人寿、某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六大银行,称某保险产品是某人寿和某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推出的高额贴息账户&;如&某营销员在向客户销售产品过程中,以书面形式向客户承诺&购买该保险产品三年取出可保本&、&还可赠送某公司股权&&;如某营销员在向客户解释合同条款的过程中,表示&附加险为公司赠送&、&初始费用为保证金性质,今后将予以返还&、&健康告知内容可以随便填写&等。
  事实上,从保监会系统公布的处罚信息来看,寿险销售误导处罚已成为挨罚重点。在两三年前,很少有保险营销员被监管机构&单列&处罚。彼时,保险监管部门的处罚重点还是非法套取费用、虚列营业管理费、账外支付激励费用、直接业务提取手续费等种种问题。
  2012年2月中,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主持召开的主席办公会,专门研究了寿险销售误导专项治理工作,表示&要做好打一场销售误导治理持久战的充分准备&。此后,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保险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机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台了几十项整理销售误导的相关通知或条例等(如&指导意见&、&自律公约&、&行为倡议书&等)。
  仅今年上半年,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累计派出检查组200个,人员1981人次,检查各级保险机构195家次;累计对15家保险公司的29家分支机构实施了行政处罚,合计罚款252.5万元,同时对40名相关责任人处以警告、罚款,合计罚款55.8万元。其中,对总公司罚款90万元,处罚总公司高管1人,省级分公司高管4人。各人身险公司也依照内部管理规定处罚各类销售人员4万余人次,并对397名中支以上层级的高管进行了责任追究。
  一位合资保险公司总经理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保险商品,应该说卖出去之后的服务也是这个商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在大家叫苦连天,其实是自身出了问题。&
  事实上,投保人卞先生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现在他自己联系其代理人,代理人根本不接电话,玩起了&失踪&。据记者了解,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一些投保人在协商无望的情况下,断然选择了退保。
  次年退保潮成行业隐忧
  数据显示,上半年四大上市保险企业退保金高达362.2亿元,同比增幅21.8%。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当期退保金分别为189亿元、25.7亿元、60.75亿元、85.6亿元,考虑到其期初寿险/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余额、当期寿险/长期健康险保费收入,其退保率分别为1.38%、0.48%、1.63%、2.46%。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与2011年上半年相比,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退保率有所上升,原因包括:银行柜台销售人员对于保险产品的专业认识不足导致退保;分红等投资型险种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收益率处于劣势地位,对保户的吸引力下降,导致退保。
  在多位准备退保的保户眼里,保险收益和当初营销员的&差距太大&是退保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位资深保险业务经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曾组织了一次客户联谊会,在联谊会上他向保户提问:&您买了什么保险&,结果约有80%的保户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保险。
  事实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一些保险公司了解到,大部分退保保户是在营销员的极力推荐下&入保&,当第二次&续保&时,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保单。一些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上,首年高额返还之后,到了第二年&原形毕露&,引起了保户的不满,引起来次年退保潮。
  此外,据保险人士透露,一些保户在次年发现,年前提供服务的营销员已不知何去何从,尽管有些公司提供所谓的&客户关怀人员&来关怀这些&孤儿保单&,但一些对营销员失去了信心的客户,选择了退保。(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事业单位正式编制员工
上市公司员工
国企正式编制员工
民营企业员工
个体工商户、企业老板或股东
6个月至1年
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一般员工,工人,科员
工资发放方式利率变化致银保投诉集中爆发&保监会严打销售误导--财经--人民网
利率变化致银保投诉集中爆发&保监会严打销售误导
牛颖惠&苗慧
&&&&来源:&&&&
&&&&&&字号
  本报制图何将
  本来去银行存钱,结果被忽悠购买了保险,几年下来其收益甚至不及银行存款,退保后发现本金都亏了。近期,银保渠道投诉量走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销售误导?监管部门有何治理手段?消费者除了要擦亮双眼外,又该如何帮自己维权?
  □事件
  银保涉嫌销售误导
  据上周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报道,五年前,重庆肖先生的老伴到银行存款时,被工作人员推荐购买了一家保险公司一款名为红双喜两全保险(分红型)(C款)的保险理财产品(简称红双喜)。按照双方约定,每年交2万元保费,连交5年,保费总计10万元。
  事后,夫妻俩发现被保险人是肖太太觉得不合适,肖先生返回银行想退保挽回损失,却已经来不及更改。随后肖先生一家与保险公司展开交涉,希望将被保险人的名字修改为儿子。
  今年春天,肖先生的儿子发现,父母亲被误导买的这份保险,被保险人的名字依然是母亲。肖先生一家的意愿没有得到实现,所以向保险公司提出交涉。几经反复后,保险公司提出让肖先生退保。这样一来当初因为所谓收益高而买的这份保险,不仅没有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提供任何保障,收益方面也吃了大亏。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金融学专家王成祥仔细研究了这款红双喜后认为,该款产品承诺的高收益甚至比同期的银行存款利息还要低。银行和保险公司故意隐瞒收益率等关键问题,误导消费者。
  昨天上午,记者就红双喜产品问题拨通了该保险公司客服电话95567,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可以通过提供保单号码等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将结合保单具体状态记录反馈相应的部门,由公司统一处理。“我们是24小时人工客服,需要结合您的保险单号然后具体查询,公司以保险金额基础给红利分配,只要持有时间稍微长一点还是十分合适的。红双喜在全国连续销售10年了,还是不错的产品。”
  □行业
  银保投诉持续走高
  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但银保误导现象仍屡禁不止。去银行存款,毫不知情中存单变保单;经不住理财人员的忽悠,购买了并不需要的保险;购买了保险,发现期待与事实相距甚远。这种搭车、捆绑式的违规销售、误导客户的问题依旧是行业顽疾。
  销售误导、夸大收益率是银保渠道涉及的主要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金融保险服务投诉3919件,同比增长3.8%。其中,以“存款变保险,存单变保单”为代表的“忽悠”销售,成为金融保险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此外,根据中国保监会的公告,今年前三季度,保监会和各保监局收到涉及人身险公司销售误导投诉2090个,占人身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的83.97%。从涉及的险种看,投诉分红险最多达到了1252个,占人身险销售误导投诉的59.90%,主要表现为销售时过高承诺产品收益、故意隐瞒免责事项以及将存单变保单等。
  □探因
  历史遗留问题集中爆发
  有保险公司相关人士表示,银保遭遇大规模投诉或与三至五年的分红险银保产品到期有关。“近期将会有一批三、五年期银保分红险产品到期,由于利率市场环境已变,现在存款利息升高,保险产品当年的承诺已无法兑现,有不少银保产品的收益率低于银行定期存款,投保人就此无法接受。”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对保险公司而言,银保合作可以借助银行庞大的网点资源、广泛的客户关系,助其拓宽营销渠道。但由于我国银保产品多以分红型、万能型为主,此前,少数银行代办人员或驻银行网点的保险公司人员对红利宣传过多,忽视了对中途退保需承担损失的说明,银保产品销售误导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2010年底,银监会下发紧急通知,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原则上只能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并禁止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至此银保问题虽有所好转,但前些年银保销售造成的遗留问题依旧严重。
  □观点
  保险保障功能被忽视
  北京中高盛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滨从七年前就开始关注投资类保险产品销售误导问题,在他看来,这种问题的发生并非个案,是人身险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李滨指出,我国大概70%左右的人身险保费都被分红型、万能型、投连险等这些具有理财功能的保险产品吸纳走了,正是这种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我国百姓人身险普遍不具备完善、额度充足的保障功能,再加上产品销售误导屡禁不止,导致行业难以被消费者认可,保险业在灾害中所承担社会责任较弱。
  李滨指出,这主要是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保险公司并未花大力气去作保险理念的宣传,提升广大百姓的风险意识、保险意识,反而为了迎合消费者“重理财轻保障”的消费理念而设计一些并不符合我国目前阶段消费水平的保险产品。此外,监管机构虽然已经意识到需要调整保险产品结构,但在产品审核等阶段未得到尽职尽责的落实。
  消费者维权有道
  消费者遭遇此类问题时,该如何解决?李滨指出,签订保险合同后,投保人有10天“犹豫期”。“犹豫期”内,如不同意保险合同内容,可将合同退还保险人并申请撤消。在此期间,保险人同意投保人的申请,撤消合同并退还已收全部保费。
  “犹豫期”内退保,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无法及时接收保单,最好提前通知保险公司。其次,收到保险单后,一定要亲自填写保单回执,并注明日期。因为保险公司对犹豫期的认定,是以回执日期为起始日进行计算的。再次,投保人必须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对自己还不够了解或理解有偏差的内容,要及时向代理人询问,以免误保。
  此外,李滨指出,如果能够证明保险合同确实存在欺诈、消费误导或是保险公司违反保险法的禁止性规定进行销售等情况,也可以申请撤销合同或是确认合同无效的方式实现追回全部保险费,并要求保险公司承担支付利息、损失等缔约过失责任。
  □监管
  保监会严打销售误导
  2012年2月中,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主持召开的主席办公会,专门研究了寿险销售误导专项治理工作,表示“要做好打一场销售误导治理持久战的充分准备”。此后,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保险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机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台了几十项整理销售误导的相关通知或条例等。
  11月底,中国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公司销售误导责任追究指导意见》规定,明年1月1日起,对于保险销售误导问题,将启用追责机制,销售误导行为严重的保险公司相关责任人或将面临被开除的最高处分。
  本报记者牛颖惠 苗慧
(责任编辑:李栋、贺霞)
热点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中国古代选妃"裸检"秘闻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噩耗!保监会严打境外保险,地下保单彻底不让卖了!_beta财富管理_新浪博客
噩耗!保监会严打境外保险,地下保单彻底不让卖了!
近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对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行为监管工作的通知》,除以境内签单、境内承保方式销售境外保险产品(即签订“地下保单”)的非法行为被禁外,
中介机构通过“境内介绍、境外签单、境外承保”方式变相在境内非法销售保险产品的情况也被纳入了“严打范围”。
销售境外保险可获较高佣金的“诱惑”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而保监会对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的打击力度正在逐步加大。
据《通知》来说,“地下保单”是彻底不让卖了,而原来只要你不在中国境内签约监管部门就不理会的法则将被全面收紧。不过,确实需要购买香港、美国等地境外保单的小伙伴们也不用太担心,个人赴境外购买合规保单依旧还是OK滴。
1、保监会重拳打击“地下保单”
非法境外保单俗称“地下保单”,主要包括:
①境外(主要是港澳)保险公司未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在内地向内地居民销售的保单;
②境外保险公司派推销人员到内地销售保单,内地人员为境外保险公司销售保单;
③境外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到内地向内地居民宣传、介绍境外保险公司的产品,教唆内地居民到境外投保。
为打击地下保单,保监会再出重拳,发布《关于加强对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行为监管工作的通知》,要点如下:
认清非法地下保单的危害​
& 扰乱境内保险市场竞争
& 干扰国家外汇管理秩序
& 误导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 存在非法向境外转移和藏匿财产等违法犯罪问题
取缔“境内介绍,境外签单,境外承保”
境内咨询、理财、保险中介等机构或个人收受境外机构利益,在境内以产品说明会、理财高峰会、理财知识讲座等名义宣传、推介境外保险机构保险产品的行为,或者安排有意投保境外保险产品者赴境外投保的行为,构成为促成交易而开展宣传、招徕的销售境外保险产品的行为,各保监局应依法予以查实、取缔和处罚。
从重处罚“境内非法销售保险产品”
高度关注境内非法销售保险产品的情况,通过广开举报渠道、开展调查检查、强化舆情监测、依法从重从严处罚等方式,加强辖区市场监测、调查和监管。
追究相关管理人员责任
保险营销员、保险中介机构或保险公司存在组织或协助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行为的,应依法采取纳入保险从业人员黑名单,给予行政处罚等方式,追究中介机构、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参与的境外保险机构同样会受罚
境外保险机构构成事实上委托境内机构或个人非法在境内销售保险产品的行为和事实进行认定,将通过相关渠道对境外保险机构依法进行处理。
2、全面收紧防范于未然
保监会在该文件中介绍了有关十大事项。尤其令业界关注的是,保监会要求,各保监局在严厉打击以境内签单、境内承保方式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的同时,应高度关注通过“境内介绍、境外签单、境外承保”方式变相到境内非法销售保险产品的情况。
“原来保监部门只要你不在中国境内签约就不理会,现在等于全面收紧,但执法难度大。”华南区保险中介资深人士对外表示。
一家全国大型保险中介的人士则表示,此举是谨防境外掮客以保险产品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保监会防患于未然,亦是预防资本外流的举措之一。
恒生银行私人银行及信托服务主管陆庭龙表示,海外保险公司和中介人士受到的影响最大,文件描述的行为确实存在,此灰色地带将被严格监督。境外银行一般只有客户在境外才做产品销售,影响不大。
3、或重点影响中介机构
事实上,这是保监会4月22日在消费者保护栏目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后,保监会面向各地保监局发布的首份通知。
除了地下保单外,变相到境内非法销售保险产品的情况,越发受到关注。
国内保险业的多位从业人士曾表示,的确有遇见香港保险公司营销员在内地进行产品介绍。
不过,香港某知名保险公司从业人士表示,该文件出来,保险公司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代理的中介公司会受到影响。据该人士表示,公司有明文规定,不可以到内地进行宣传。但在内地的部分财富管理讲座会分享如何藏富、传富等,不会提及具体保险公司产品。
事实上,佣金较高或是内地理财机构及中介向投保人推介香港保险的理由之一。
在上述香港从业人士看来,第三方财富公司及中介推介香港保险产品,获得的佣金较高。
前述华南区保险中介资深人士进一步表示,以20年期香港长期相连保单为例,佣金在100%至120%,次年20%,逐年递减。内地同类产品首年佣金在80%至100%,次年15%,依次为6%、5%及5%,第五年为1%。
不过,上述资深人士表示,佣金高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香港产品收费低、承保范围广。
据该位人士预计,收紧后,合规的香港保单还会持续增加,因为市场需求还有,保险经纪人会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
事实上,内地人士已明显成为投保增长的主要力量。2015年香港保险个人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309亿港元,而内地投保人的新造保单保费已达316亿港元,占比高达24.2%。
来自:保险八卦、南方都市报综合
beta财富管理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341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400-667-5599(免长途费)
仔细辨别真假保单 保监会严打假保单
保险学堂纵览
仔细辨别真假保单 保监会严打假保单
发布日期:
导读: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部副主任吕宙告诉记者,只要是在合法保险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和代理网点购买的假保单,消费者都可以退保并得到补偿。“消费者在购买保险的时候应该慎重,避免出现买到假保单的情况。”
新一站向您推荐
个人和家庭保险
企业和团体保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监会 资产管理产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