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没有法家的思想思想人物

商鞅(先秦法家代表人物)_百度百科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代表人物,(今河南省县梁庄镇)[1-2]
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故称之为商鞅[3-4]
。商鞅通过变法使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后示众。
商鞅人物生平
商鞅早年生活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3]
病重时向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5]
,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6]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商鞅投奔秦国
公元前362年,继位。当时黄河和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时期的霸
商鞅舌战群臣
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7]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8]
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商鞅酝酿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9]
旧贵族代表、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更法篇》、《·》)。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商鞅施展变法
颁布垦草令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
国内颁布《》,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10]
、抑制商业发展(现代解释错误,应该解释为鼓励商)、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11]
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变法
主条目:[12]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13]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14]
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15]
、建立[16]
、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推行小家庭制[17]
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中部,北依高原,南临,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今陕西省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18]
。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19]
,废,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20]
、推行县制、初为赋[21]
、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22]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23]
等改革方略。
商鞅河西之战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公元前354年,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24]
,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今河北省)。[25]
秦孝公则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今陕西省澄城县南)[26]
,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今陕西省西南),此战为秦孝公时期收复失地的序幕,商鞅作为收复河西失地的主将,在战争中显示了他的军事及外交才能。而秦国也在经过了两次变法后国力逐渐强大。
商鞅安邑固阳之战
公元前353年,派使者向求援[27]
,派兵分两路救援赵国,一路齐军与宋国景?、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今河南省)。[28]
同年,魏军主
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被另一路由、所率领的齐国军队击败。楚宣王也派大将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濊水之间的土地。[29]
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为,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今山西省西北)。[30]
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要地(即定阳,今陕西省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来阻止秦军的进攻。[31]
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32]
商鞅西鄙之战
公元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33]
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时魏惠王说:“寡人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34]
商鞅诬告被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35]
等人告发商鞅“欲反”,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36]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今陕西省)。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37]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38]
商鞅人物影响
商鞅法家思想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商鞅独立思想
商鞅独立的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制定出二十种重
记录商鞅变法后耕作景象的石刻
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商学派经过建立、、发展、定型和后劲五个阶段,配合秦的历史,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商鞅个人作品
《·艺文志》在法家论著中记载商鞅著有《商君》29篇,兵家权谋论著中著有《公孙鞅》27篇。[39]
其中《公孙鞅》已失传,现存的《商君书》共有24篇,其中第16篇刑约和第21篇御盗内容已失传。
《商君书》又称《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后学著作汇编而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及。
此外,《汉书·艺文志》在农家论著中记载有《》二十篇,引的《·别录》认为此书疑为李悝和商鞅所著。[40]
商鞅历史评价
商鞅正面评价
: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41]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42]
: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43]
: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44]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
: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45]
: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魏之富也得,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46]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47]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商鞅负面评价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48]
《》: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商鞅严格执法、滥用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49]
,时的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50]
,《》甚至将商鞅称为酷吏。[51]
: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52]
: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周召之罪人也。[53]
商鞅相关纪念
商鞅商鞅墓
,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后学者收殓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了墓碑。上书“商君之墓”。商君墓位于今陕西省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风景名胜区秦驿山脚下,墓高三米多,直径十余米。1970年解放军某部在此修建营房时将商君墓夷为平地。[54]
商鞅商鞅广场
商鞅广场之商鞅雕塑
市(因出土有带有“商”字的瓦当,确认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给商鞅的)最大的广场——,坐落于广场中心的大型主题性城市雕塑“商鞅”也成为该市的标志性雕塑。[55]
广场中心的商鞅雕塑高9米,“商鞅”左手持简,身佩宝剑,刚毅果决,庄严威峻,雕塑背后是一堵总长33.8米的浮雕文化墙,主要讲述商鞅变法前后的历史风云。[55]
商鞅艺术形象
商鞅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中,商鞅于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 辞下山》登场,
前期经历与《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差别不大。在第八十九回《马陵道万弩射庞涓 咸阳市五牛分商鞅》中,秦孝公以商鞅为主将、公子少官为副将带兵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在(今山西省市区吴城镇)对峙。商鞅派使者送信,欺骗公子卬前来赴会。公子卬在宴会中被商鞅埋伏的猛士所俘。商鞅命军士押解公子卬回秦国,又命、乌获带领公子卬的部下赚开城门,占领吴城。魏惠王被迫献河西之地求和,公子卬最后投降秦国。秦孝公死后,商鞅自认为是前朝重臣,居功自傲。公子虔、公孙贾及甘龙、杜挚因旧怨诬陷商鞅谋反,秦惠文君大怒,命公孙贾率兵三千捉拿商鞅,百姓因商鞅执法严酷而记恨商鞅,都随之追赶。商鞅逃亡途中因未携带身份证件而不能投宿旅店,转而逃至魏国。魏惠王怨恨商鞅用欺骗的手段俘虏公子卬、击败魏军,将其驱逐回秦国。商鞅回到秦国后被公孙贾捉住,秦惠文君历数其罪后将商鞅五牛分尸,百姓争吃其肉。
此外还有多部以商鞅为主人公,以他的生平为原型的长篇历史小说,如现代作家、的《商鞅》以及的《大秦帝国 第一部 黑色裂变》。
商鞅影视形象
商鞅作为影视形象多次出现在电视剧、京剧、话剧等影视作品中。
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中的商鞅
1999年上映的长篇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中,商鞅由饰演。2009年首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中,商鞅作为本剧的主人公,由饰演[56]
。此外,商鞅还出现在京剧剧目《兴秦图》中。
.搜狐网[引用日期]
.内黄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商君者,韂之诸庶駆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王若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史记·卷五·秦本纪》: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商君书·垦令》: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乱农之民欲农,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
.西部网.[引用日期]
《史记·卷五·秦本纪》: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为田开阡陌封疆。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四年,初为赋。
《韩非子·和氏》: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 ,取漆富丘,城之。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
《战国策·卷八·齐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
《战国策·卷十四·楚策一·邯郸之难》: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惠王)十九年(应为十八年),筑长城,塞固阳。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十一年,卫鞅围固阳,降之。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魏惠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朌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战国策·卷三·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应为彤地)。
《韩非子·定法》: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公孙鞅》二十七篇。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颜师古注:刘向别录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说。
语出《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
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
语出《盐铁论·卷二·非鞅》
语出《全汉文·卷四十·新序论》
.子夜星网站[引用日期]
《通典》卷十二《食货·总论》
陈启天.《商鞅评传》.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
语出《史记·商君列传》
《资治通鉴·卷二·显王三十一年》: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
《盐铁论·卷二·非鞅》: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六上》: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语出《贾谊新书·卷三·时变》
语出《长短经·卷三·适变》
.皮皮历史网[引用日期]
.西部网[引用日期]
.搜狐娱乐[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法家代表人是谁?_百度知道
法家代表人是谁?
提问者采纳
--公元前208年),战国时韩人,也师从荀子,口吃;另一位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一位是李斯(,拜荀子为师,战国时楚人主要代表有两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申不害。以申不害为首。以慎到为首,皆帝王之具也”。以商鞅为首,强调“法”。韩非子集三派法家学说、李悝。韩非子前分三派,认为“不可一无、慎到,强调“势”法家的代表人物是管仲、商鞅,强调“术”、韩非
法家人物有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等人。
法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的位置:&>&&>&
(责任编辑:gaoxiangdong)
(支持&←&→&键翻阅文章)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孟子所说的“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的法家是否指当时的法家学派人士,如果不是,是哪一类人?
初中课文中的《孟子.二章》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教学参考书对这句的翻译是“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治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按照翻译,孟子是强调“法家拂士”的重要性,这和孟子反对法治,倡导“仁政”治国主张不相符。而且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从这里可看出,此处“法家”绝对不是指“法家”。我大中华唐代以前的法律文明大致可以分为礼治期、法治期和礼法调和期。儒家提倡的是礼治、德治或所谓的人治,与之对应的“法家”则推崇依法治国。但是儒家这个词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呢?已经是在秦末汉初,《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 所以孔子孟子他们当时并不是自称“儒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含义与先秦两汉中“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出自《史记 列传 太史公自序》)中法家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综上所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中的“法家”可能指的是坚持礼仪制度,坚持仁、德、礼的儒家学士。“法”可能指的是制度。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家思想核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