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裴仪同》山行最后两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试析王褒的文学创作及其在南北文风融合过程中的贡献
时间: 来源: 责任编辑:
  论文摘要:历来学界对于庾信的关注甚多,而对同样“牢笼于一代”的王褒论及较少。王褒的文学成就虽略逊于庾信,但他作为琅邪王氏的儿女在北周的影响力却是跨越庾信的,他在敦促南北文学交融与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关头的浸染。王褒诗文气概在人北前后颇有分歧,人北后的作品无不布满了羁旅之恨和乡关之思,呈现出雅健多悲的总体特征。   论文关头词:王褒;南北文风;交融;乡关之思   东晋南朝在文学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成长,而十六国北朝自“永嘉之后,全国分崩,戎狄交驰,文章殄灭”。直到孝文帝时始重文学,“衣冠仰止,咸慕新风,律调颇殊,曲度遂改”,北朝所慕“新风”即指南朝文学风尚。在这一文风传输过程中,最直接的传布载体就是由南人北的文人,而对南北文学交融与成长敦促和影响最大的当推“牢笼于一代”的名家庾信和王褒。作为中古时代影响最大、代表性最强的文化世族琅邪王氏之儿女,王褒的文学成就虽然略逊于庾信,但他在北周的影响力却是跨越庾信的。因而分解和切磋王褒的诗歌创作及其在南北文风融合过程中的进献显然是大有需要的。   一、“牢笼于一代”:王褒与南北文风的交融   据《北史》卷八三《文苑·王褒传》记实,王褒字子渊,琅邪临沂人,生卒年不详。受家学的影响和陶冶,王褒自幼富有文才,“七岁能属文”。他起身郎,转太子舍人,后袭爵南昌县侯,历位宣城王文学等职。侯景之乱后,梁元帝萧绎嗣位于江陵,王褒乃举家西上,因与元帝有旧情,深受宠遇。王褒既在太子萧纲属下任过职,又为元帝萧绎所重视。萧纲和萧绎都倡导宫体诗,王褒自然深受宫体诗风的影响。在梁朝时,王褒就以文采富赡而享有盛誉,《北史·文苑·王褒传》称“褒既名家,文学优赡,那时成共推挹,故位望盛大,宠遇日甚”。可惜因为战乱等原因,王褒梁时所作,保留下来的甚少,有明晰记拭魅者为《燕歌行》,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的边塞诗,创作后即发生很大影响。   《周书》卷四一《王褒传》云:“褒曾作《燕歌行》,妙尽关塞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武士并和之,而竞为凄惨之词。”王褒运用了在写宫体诗的过程中所堆集起来的手段和技巧来措置边塞题材,将边塞糊口同闺中相思相连系,较为成功地刻划了一个丈夫从戎,独守空屋的思妇复杂、细微的心理状况,其中对“孀闺泪尽”的妇女心态的描摹充实闪现了南方文学的艺术技巧。总体看来,这首诗气概流转绮靡,出格讲究对仗和用典,根柢流利委婉,深具南方文学的写作技巧和审美情趣。   作为梁代重臣的王褒乃是因为国都江陵被西魏攻破而俘虏至北朝。《周书·王褒传》载,王褒等人到了长安之后,受到西魏丞相宇文泰的接待,后者甚至自称为王氏之甥,要王褒、王克等人“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北周地处关中这个文化上落伍的地域,在并吞江陵以前,还没有值得一提的作家,诗赋的创作也处于一片静静之中。   当王褒等人来到北周,自然以文化上的优势受到爱崇,出格是在周明帝宇文毓和周武帝宇文邕执政时代。《北史·文苑·王褒传》载“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摆布。”   《周书》卷四-(萧摄传》云:“及援入朝,属置露门学。高祖以掇与唐谨、元伟、王褒等四人俱为文学博士。”周武帝作《象经》,也指定由王褒为之作注。王褒引据该洽,甚见合身。尤其是“建德往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这现实上等于把王褒的文风奉为典型。   王褒入北后,将南诗的气概也自然带到了北方,如其入北后所作《高句丽》诗:“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倾杯覆碗港港,垂手奉袖婆娑。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首句化用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造成一种雄浑悲壮的空气,但转而却于“燕赵”写其“佳人自多”。不仅如斯,王褒还描画了佳人轻盈的舞姿:“垂手奉袖婆娑”,南朝宫廷诗风的痕迹显然较为显明。全诗通篇采用双声叠韵字,音节委婉,默示出熟练的写作技巧。这种南朝的诗风以及高尚尊贵的写作身手令文学创作颇为窘蹙的北周王公贵族及武士耳目一新并欣然接管和进修,从而激发了进修模拟南方文学的风气,使得北周的文学形势为之一变。   《周书》卷四一史论云:“唯王褒、庾信奇才秀出,牢笼于一代。是时世宗雅词云委,滕、赵二王雕章间发,咸筑宫虚馆,有如平平易近之交,由是朝廷之人,闾阎之士,莫不忘味于遗韵,眩睛于末光,犹丘陵之仰嵩岱,川流之宗溟渤也。”所云“世宗雅词云委”是指周明帝宇文毓。《周书》卷四《明帝纪》称其“善属文,词藻温丽”,所谓“温丽”即指其诗文具有南朝气概。周明帝诗歌现存三首,其中就有《和王褒咏摘花诗》,诗云:“玉梳承花落,花落梳中芳。酒浮花不没,花含酒更喷香。”无论从题材仍是情调上,美全是一派南歌风味,显然是模拟和进修王褒诗作的结不美观。除了周明帝外,王褒还与赵王宇文招有彼此唱和之作,赵王诗已不存,王褒诗现存有《奉和赵王途中五韵诗》、《奉和赵王蓬户士诗》两首,前一首为军旅之作,后一首乃吟咏蓬户士之诗,但都具有流转纤柔的韵味,未脱南诗风气。虽然赵王此诗已不存,但从王褒和作中,我们不难猜测出对王褒、庾信极为推崇的赵王所写诗什之内容以及它的艺术气概。一言以概之,王褒游宴赋诗以及同北周鲜卑贵族赠和酬唱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鲜卑贵族接管并进修南方华文化的过程。   与此同时,因为自然情形、社会情形的改变,以及亡国借居的糊口履历所导致内在思惟激情的转变,使得王褒入北后对现实的感应感染较深,诗风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如《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黄昏临征马,失踪道北山阿。”这首诗与柔媚艳丽的南朝宫体诗迥然分歧,既有苍莽雄阔之美,又有沉郁凄凉之致,十分典型地默示了王褒诗风的改变。郑振铎师长教师在论及王褒、庾信人北后的创作时说:“这二人所作,原是齐、梁的正体,然到了北地之后,作风却俱大变了。由浮艳变到沉郁,由虚夸变到深刻,由泛泛的骈语,变到言必有物的美文。是以庾、王在公元554年后之作,遂在齐梁体中,达到了一个未之前有的最高成就。像那样的又深挚又美艳的作风,是六朝所绝罕有的。”可见,郑振铎师长教师对王褒、庾信二人人北后所创作的那些具有沉郁、刚健气概的诗歌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同时,这些诗作所浮现出的熟练的写作技巧又得益于南朝时的堆集。是以,这些作品恰是南北文风交融的产物。   二“乡关之思”:王褒的诗文创作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周诗》辑录王褒诗作48首。在这些现存诗作中有大量的赠和之作,而且绝大大都赠和的对象或为南方故人或同为被迫由南入北的武士,在这些作品中都寄寓着浓密的乡关之思,这与《周书》的记实并不相符。据《周书·王褒传》记实,王褒等数十人被俘至长安后,西魏丞相宇文泰“授褒及克、殷不害等车骑大快要、仪同三司。常安闲上席,资饩甚厚。褒等亦并荷恩眄,忘其羁缕揭捉?”。按照《通典·职官二十一》所载,车骑大快要、仪同三司等均属九命,官职看似极高,现实上都是些空头衔,这从史传的其他记实中即可见出。如《周书》卷三o《于翼传》记实,周明帝雅爱文史,立麟趾学,执政有艺颐魅者,不限贵贱,皆预听焉,甚至萧据、王褒等与卑劣之徒同为学士。于翼对此向明帝建议:“萧掇,梁之长子;王褒,梁之公卿;今与趋走同侪,恐非尚贤尊爵之义。”又《周书》卷四七《艺术·姚僧垣传》载,执掌军国大权的宇文宪对名医姚僧垣的儿子姚最说:“尔博学高才,何如王褒、庾信,王庾名重两国,吾视之蔑如,接待资给非尔家比也。”由此来看,在注重适用的北周,这些由南入北之武士在政治地位上是受到必然歧视的。尤其是在人北初期,宇文泰虽然对他们敬礼有加,但并不赏识他们。周明帝即位后,因其笃好文学而对才名最高的王褒、庾信“特加亲待”,但也是把他们作为“有艺颐魅者”,作为“赋诗谈论”的文学弄臣,作为宫廷的一种文化装点,在政治上并不加以委任。直到周武帝时代,这些入北武士才“咸居禄位”。王褒也是在周武帝保定中才授予属正五命的内史中医生,此时他已人北十年。而上举宇文宪所言是在周武帝天和中,声名这时辰北周当权者还有对王褒等人北武士采纳不放在眼里的立场。王褒在政治上真正被北周统治者所正视是在建德往后,“颇参朝议”。因而身世于名门巨室、曾为梁朝重臣的王褒在北周的际遇和在南朝时其实无法对比,所以他人北后常有一种失踪落、感伤、凄凉的情感,这与《周书》所言“忘其羁旅”是完全不相符的。相反地,其诗作中往往吐露出浓烈的“乡关之思”。
  王褒深深地纪念经南祖国,这种乡关之思只有对南方故人或是对“同是海角沉溺犯错人”,与自已一同俘虏至北的文人才能慨而发之,所以在与美女的赠和之作中王褒大都展露了人北后心里真实的思惟与情怀。如《赠周处士诗》有云,“犹持汉使节,尚服嚣张臣冠。巢禽疑上幕,惊羽畏虚弹。   飞蓬去不已,客思渐无故”,他向江南故人周弘让倾吐了自己身在北国但心却向江南祖国的情怀,以及羁旅异乡的恐忧和南归无望的感伤;在给同他一路入北的殷不害的和诗《和殷廷尉岁暮诗》中,王褒有云,“岁晚悲穷律,异乡念索居。寂寞悲不美观尽,摧残生意余”,述说了旅居异乡心境的寂聊索寞;在《送别裴仪同涛》中,他向同是羁搭客乡即将出发戍边的故人裴氏吐露了浓浓的乡情:“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亲”;在给得以南归的王都官的赠别诗《别王都官诗》中,王褒将南归无望的自己称为“流客”、“离群”,一想到此次送别后,即是“河桥两堤绝”、“山水遥不见”,心中便无限凄嚣张。王褒在为客死异乡的故人所撰写的悼诗中,将这种痛切的激情默示得更为光鲜。如《送不美观宁侯葬诗》和《送刘中书葬诗》,不美观宁侯乃萧永,刘中书乃刘瑶,二人也都是被迫由南入北者。王褒以梁时旧职称之,其中可谓大有深意。这些由南人北之武士具有“畴昔同羁旅,辛劳涉凉喧”的配号缦泓运以及“不美观风方听乐,垂泪遽伤魂”的配合激情,他们的客死异乡使得王褒自然愫想到自己的未来,不核对制地在悼诗中表达了“兔死狐悲”的凄寂伤感之情。   在《送不美观宁侯葬诗》结尾,王褒有云,“寥寂还盖静,荒茫归路昏。挽铎已流唱,歌童行自喧。眷言千载后,谁将游九原”,将那种茫然无所归宿的神色展露无遗,其中更以歌童的嬉闹反衬己之孤傲、落寞。这一激情在《送刘中书葬诗》中默示的更为浓烈,出格是“骚人空托梦,久客每思乡”两句,用温序死而思归的典故,借刘瑶而自伤,表达了强烈的思归之情。但北周的留而不遣让王褒南归的但愿彻底破灭,“陵谷俄迁变,松柏易萧瑟。题铭无复迹,何处验龟长”,想到多年后连墓前的碑膳缦泮刻的文字都漶灭了,自己也将成为异乡的孤冢野鬼,心中之痛彻自不待言。因而王褒人北之后,诗中所饱含的沉郁、凄凉的气质,实有着浓烈的乡关之思的影响。故明人张溥在《王司空集题辞》中云:“盖(褒)外縻周爵,而情切土风,落难寄叹,亦徐孝穆之报尹义尚,庾子山之哀江南也。”   王褒诗作中还有一些咏物诗和山水景物诗,其中他人北后所作的咏物诗与以工细着称的齐梁咏物诗对比也有很大的分歧。清代王夫之曾评论齐梁咏物诗的通病是纯挚写物,他认为直到盛唐往后才有即物达情之作。现实上王褒的《咏雁诗》已是一典型的即物达情之作。诗人借咏雁默示流寓异土的自己对家乡的忖量之情。尤其是最后六句“河长犹可涉,海阔故难飞。霜若干好多转急,风疏行屡稀。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全数采用比体,以大雁不畏路途遥远、风霜险阻都要飞归园池来对比自己孔殷的思乡之情:若真的可以回归,哪怕归途有千难万险也要回到家乡。王褒入北之后所创作的山水景物诗同样具有一种萧瑟幽僻事气象形象,如《人关故人别诗》:“百年余古树,千里暗黄尘。关山行就近,相算作远人。”百年古树、千里黄尘组成的意象已令人发生苦楚的感受,而“余”字和“暗”字更带有很深的激情色彩,暗示了故人离去,北国弥空,徒留我在,心中无比孤寂、暗淡的情怀。同样《始发宿亭诗》也经由过程“落星侵晓没,残月半山低”的意象,从“落”、“残”“没”、“低”等带有暗淡情感的词语中,形象地反映出诗人离去亲人之苦,谴杖ど远之忧等愁绪怅恨。总体来说,这些诗作光鲜地浮现出“体物情深,工于铸意”的特点,亦透露出浓烈的乡关之思。   除了诗歌之外,严可均《全后周文》卷七还辑录王褒文二十六篇,其中《与周弘让书》最为有名。《周书·王褒传云,“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弘让兄弘正自陈来聘,高祖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并致书”。这封手札同样布满了羁旅之恨和乡关之思,表达了王褒哀思失踪望的激情。尤其是最后一段文字,其深邃深挚哀痛悦耳心扉:河阳北临,空思巩县;霸陵南望,还见长安。所冀骚人之魂,来依旧壤;射声之鬼,无恨异乡。白云在天,长离去矣。会见之期,邈无日矣。援笔揽纸,龙钟横集。   此处,王褒巧妙地化用潘岳《西征赋》和王粲《七衷诗》中的诗句典故,用“河阳”、“巩县”、“霸陵”、“长安”四个地名借以默示自己难以掩抑的怅思家乡的悲哀情感,以及在人北途中所见到的惊心动魄的离乱气象。他归南的但愿因周武帝的“留而不遣”彻底破灭。在绝望瞬息,王褒唯有但愿自己的鬼魂能够返归家乡,“骚人之魂,来依旧壤;射声之鬼,无恨异乡”,喁喁哀鸣令人怆然。加上紧凑的四言句式使全文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加倍反衬出王褒心里的疾苦。《与周弘让书》既是王褒心里真实激情的吐露,也代表了那些被迫人北武士的配合心声。   概而言之,入北后的王褒诗文中无不布满了相关之思,而在融通南北文学的过程中,他又以其非凡的身份和影响力起着很是主要的浸染。他的诗歌罗致了南朝文学声律、词藻等技巧,又接管了北朝文学浑灏劲健之风,为之后新诗风的形成作了需要筹备。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ail:,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365考试网
点击排行榜似,蓬卷若。苦,愁貌捐。皆,亲①。
送行;告别。 唐
诗:“送别到中流,秋船倚渡头。” 元
诗:“客里登临俱是感,人间送别不宜秋。” 碧野 《芦沟桥情思》:“据说 芦沟桥 和 西安 的 灞桥 一样,古时都在桥边折柳送别。”见“ 仪同三司 ”。时代名。五世纪初至六世纪末。 东晋 亡后, 宋 、 齐 ( 南齐 )、 梁 、 陈 先后在我国南部建立政权,称南朝(公元420-589)。 北魏 (后分裂为 东魏 和 西魏 )、 北齐 、 北周 先后在我国北部建立政权,称 北朝 (公元439-581)。合称 南北朝 。(1).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大荔县 东 大庆关 与 山西省
永济县 西 蒲州镇 之间 黄河 上。 战国
秦昭襄王 建。 黄河 上建桥始于此。 唐 通称 蒲津桥 。:“﹝ 昭襄王 五十年﹞初作 河桥 。” 张守节 正义:“此桥在 同州
临晋县 东,渡 河 至 蒲州 ,今 蒲津桥 也。” 唐
《李怀州墓志铭》:“ 昭襄王 始作 河桥 , 穆天子 至于 雷首 。”(2).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贵德县 南 黄河 上。:“﹝ 贯友 ﹞遂夹 逢留大河 筑城坞,作大航,造 河桥 ,欲度兵击 迷唐 。”后 吐谷浑 、 吐蕃 皆建桥于此。(3).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河南省
孟县 西南、 孟津县 东北 黄河 上。 晋
泰始 中 杜预 以 孟津 渡险,始建浮桥于 富平津 ,世称 河桥 。 唐 通称 河阳桥 。:“ 预 又以 孟津 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 河桥 于 富平津 。”:“从 太祖 、擒 窦泰 、复 弘农 ,破 沙苑 、战 河桥 ,并有功。”(4).桥梁。 北周
《李陵苏武别赞》:“河桥两岸,临路悽然。” 唐
诗之一:“河桥酒旆风软,候馆梅花雪娇。”《豆棚闲话·虎丘山贾清客联盟》:“路出山塘景渐佳,河桥杨柳暗藏鸦。”(1).旅客。:“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唐
《夜渡湘水》:“行旅时相问, 浔阳 何处边?”:“每托巡历,鞭笞官吏,剽劫行旅。” 郭小川 《春暖花开》诗:“柳条扬手,为田野招徕行旅。”(2).出行;旅行。 南朝
宋 谢瞻 诗:“叹彼行旅艰,深兹眷言情。” 唐
诗:“遗我行旅诗,轩轩有风神。” 清
《送高二亮归平州》诗:“白头羞苜饭,黄叶梦 楼桑 ,吾道方行旅,无为歧路伤。” 许地山 《海角的孤星》:“但因新人不惯行旅的缘故,他乐意把平生的蓄积尽量地倾泻出来,为他妻子定了一间头等舱。”(3).即行李。(1). 魏
南北朝 时期,州郡长官迁转离任,其属僚随之迁转,谓之“送故”。:“方镇去官,皆割精兵器仗,以为送故。米布之属,不可称计。”:“寻更加 晋陵 太守,复为骠骑长史、 南郡 相……时 晋陵郡 送故主簿 弘季盛 、 徐寿之 并随在西。”:“ 齐
子隆 为 荆州 ,召为主簿… 子隆 代还,又以为送故主簿。”(2).赠送财物助办丧事。:“﹝ 湛 ﹞父 柳 亡于 江州 ,府州送故甚丰,一无所受。”扬州 一种木顶游船,本叫飞仙,因系 沙 氏所造,故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舫扁录》:“木顶船,谓之飞仙,制如 苏州 酒船。本于城内 沙 氏所造,今谓之沙飞。” 清
李斗 《虹桥录下》:“郡城画舫无灶,惟沙飞有之。故多以沙飞代酒船。”行军宿营的帐幕。《三略·上略》:“军幕未办,将不言倦。”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苑·将情》:“军幕未施,将不言困。” 唐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车辆或机械上能旋转的轮子。:“行不举足,车轮曳踵。” 唐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岗。” 徐珂 《清稗类钞·物品类·汲水机》:“车轮转动,桶向井中往复取水,至顶倾出。” 严阵 《竹矛·冬之歌》:“旋转的车轮啊:我赞美你,你把最美的图案,压在雪上。”指戍边人员穿的衣服。 北周
:“独嗟来远客,辛苦倦边衣。” 清
《浣溪沙·西城忆旧》词:“一自 昭阳 新纳锦,边衣常碎九秋霜,夕阳冷落出高墙。”(1).霜和雪。:“马蹄可以践霜雪。”:“阴气胜则凝为霜雪。”(2).谓经受霜雪。 清
《默觚下·治篇二》:“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3).喻高洁的情操。 汉
《荐祢衡疏》:“忠果正直,志怀霜雪。” 晋
《三国名臣序赞》:“虽遇尘雾,犹振霜雪。” 北魏 常景 诗:“ 严君 性沉静,立志明霜雪。” 元 辛文房 :“ 仝 志怀霜雪,操拟松柏。”(4).喻指雪亮的剑光。 唐
诗:“倾壶箫管动白发,舞剑霜雪吹青春。” 仇兆鳌 注:“霜雪,指剑光。”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出匣纷纷霜雪寒,入手辉辉星斗现。”(5).指寒光闪烁的刀剑。 唐
诗之二:“袖中 赵 匕首,买自 徐夫人 。玉匣闭霜雪,经 燕 复历 秦 。”(6).喻指白发。 唐
诗:“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霜雪,喻头白也。” 宋
:“更欲河边几来往,祇今霜雪已蒙头。” 清
《玉搔头·分任》:“蒿目为时忧,年未艾,霜雪盈头。” 徐怀中 《西线轶事》:“一头青丝在短短几天之内,以至是在一夜之间化为霜雪。”(7).喻冷峻的面部表情。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一折:“则见那冬凌霜雪都堆在两眉间。”《花城》1981年第6期:“ 王嘉 却像输了球的运动员,满脸霜雪,十分恼怒。”(8).喻阴冷的环境,严酷的遭遇。 清
《怀舍弟墨》诗:“含悽度霜雪,努力爱秋春。” 丁一岚 《〈燕山夜话〉再版序》:“这本《燕山夜话》虽遇严酷的霜雪,却并未失去勃勃生机。”(1).被风扬起的尘土。 汉 焦赣 《易林·坎之咸》:“风尘暝迷,不见南北,行人失路,复反其室。” 唐
之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捲出辕门。”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八章:“远望 终南山 ,黑黝黝的。近看 渭河平原 ,苍苍茫茫,风尘弥漫。”(2).比喻战乱;戎事。:“设后北虏稍彊,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 唐
诗:“ 京洛 风尘后,村乡烟火稀。” 王闿运 《陈夷务疏》:“臣窃观古今史籍所纪,及近岁自庚子至于庚申二十年中,每有边竟风尘之忧。”参见“ 风尘之警 ”。(3).尘世,纷扰的现实生活境界。 晋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 夷 齐 。” 唐
诗:“虽在风尘里, 陶潜 身自閒。” 清
《刘处士墓表》:“落落摄敝衣冠,踯躅风尘中。”(4).宦途,官场。 晋
:“驰骋风尘者,不懋建德业,务本求己。” 宋 沉遘 《五言送刘泌归建州》:“东都宦游客,风尘厌已久。” 明
诗:“ 松江 太守好静者,迹在风尘心在野。”(5).尘事,平庸的世俗之事。 北齐
:“而为执政所患,随而伺察。既以利得,必以利治,微染风尘,便乖肃正。” 唐
诗:“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第一回:“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6).谓行旅辛苦劳顿。卷三二引 汉 秦嘉 《与妻书》:“当涉远路,趋走风尘。” 唐
诗:“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家林。” 何其芳 《树阴下的默想》:“他更加瘦弱而我则带着风尘之色。”(7).高风清尘。比喻品格清正崇高。:“天秩有礼,神监孔明。彷佛风尘,用垂颂声。” 刘良 注:“言髣髴闻其高风清尘,故此用垂颂声也。” 唐
诗:“平生任公直,爱弟尚风尘。”(8).流言蜚语。:“以臣昔蒙 义康 接盼,又去岁群小为臣妄生风尘,谓必嫌惧,深见劝诱。”:“故从昏者忌明,同枉者毁正,搦弦为钩,张一作百,行坐欬嚏,皆生风尘。”:“遂复矫构风尘,妄惑朱紫,诋贬朝政,疑閒亲贤。”参见“ 风尘之言 ”。(9).指妓女。 唐
《杂纂》:“难容:僧道对风尘笑语。” 清
:“ 娟娘 纵体入怀,哽咽而言曰:‘仙人已作良媒,君勿以风尘可弃,遂舍念此苦海人!’”(10).风月场。指以色相谋生的场所。 前蜀 王衍 :“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沦落在风尘。” 宋
《能改斋漫录·记诗》:“遇一妓,本良家子,失身于风尘,才色俱妙。”:“ 招亮 有一亲妹 阎越英 ,见为娼妓。但求 越英 脱离风尘,早得从良。”《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见一妓女某人,本系良家,甚为可悯,弟拟拔出风尘,纳为簉室。”谓兵乱之警报和惊忧。:“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若人既劳,而用之不息,万一中国水旱,而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窃发,非徒旰食晏寝而已。” 明
沉德符 :“仅一宪臣居城中,称兵使者,而一参戎同事,所部兵止数百人,脱有风尘之警,立见瓦裂。”亦作“ 风尘之惊 ”。 王闿运 《振威将军张君墓志铭》:“归葬时,东夷有风尘之惊,廷臣諠嚣,仓黄促战。”指流言蜚语。:“闻风尘之言,谓大将军、卫将军及左右辅皆谋奉太弟,剋季春构变,殿下宜为之备。”:“ 义隆 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亦作“ 风尘之声 ”。:“ 梁州 刺史 甄法护 诬臣遣 司马飞龙 扰乱 西蜀 ,诸所谮引,言非一事,长涂万里,无路自明,风尘之声,日有滋甚。”(1).道路。 南朝
宋 颜延之 诗:“驱车出郊郭,行路正威迟。” 宋
诗:“閒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 郭沫若 《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我回顾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2).路人。:“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南朝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行路含情,犹其相悯。” 唐
诗:“谁遣同衾又分手,不如行路本无情。” 清
《旅中》诗:“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1).哥哥和弟弟。:“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郑玄 笺:“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 三国
《求通亲亲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绝。” 元 李直夫 《冻苏秦》第二折:“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断了再难续。”(2).姐妹。古代姐妹亦称兄弟。:“ 弥子 之妻与 子路 之妻,兄弟也。”:“ 宏 从弟编修 寀 ,其妻与 濠 妻,兄弟也。”(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仪礼·丧服》:“大夫之子于兄弟,降一等。” 郑玄 注:“兄弟,犹言族亲也。”:“常棣,燕兄弟也。” 孔颖达 疏:“兄弟者,共父之亲,推而广之,同姓宗族皆是也。”(4).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三曰联兄弟。” 郑玄 注:“兄弟,昏姻嫁娶也。” 孙诒让 正义:“谓异姓兄弟也。”《仪礼·曾子问》:“如婿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吊……婿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其言来逆妇何?兄弟辞也。” 何休 注:“ 宋
鲁 之间名结婚姻为兄弟。”(5).古代对亲戚的统称。:“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郑玄 笺:“兄弟,父之党,母之党。”《仪礼·士冠礼》:“兄弟毕袗去。” 郑玄 注:“兄弟,主人亲戚也。” 清 凤韶 《凤氏经说·九族无外兄弟有外》:“经称兄弟,同异姓皆有之。”(6).指同姓国家。:“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孔 传:“以蕃屏王室,以和协同姓之邦。”:“昔吾先君 桓公 ,有 管仲
夷吾 保乂 齐国 ,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 冀州 。” 张纯一 校注:“谓兄弟之国。”:“ 曹 , 叔振铎 之后; 晋 , 唐叔 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7).比喻两者相似,不相上下。:“子曰:‘ 鲁
卫 之政,兄弟也。’” 何晏 集解:“ 鲁 , 周公 之封; 卫 , 康叔 之封。 周公
康叔 既为兄弟, 康叔 睦于 周公 ,其国之政,亦如兄弟。” 邢炳 疏:“此章 孔子 评论 鲁
卫 二国之政相似,如 周公
康叔 之为兄弟也。” 南朝
刘协 :“ 孟阳
景阳 ,才绮而相埒,可谓 鲁
卫 之政,兄弟之文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 中国 的王道,看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8).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称友情深笃的人。 元
《老君堂》第二折:“兄弟每,量 唐童 何足道哉!”《水浒传》第七五回:“ 吴用 道:‘哥哥,你休执迷!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兄弟们发怒?’”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四章:“兄弟们,酒喝够了,快吃饭吧!” 清
《送张闲中序》:“于是吾徒夙与 张君 有兄弟之好者,各为歌诗以送之。”(9).对弟弟的称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思量了,兄弟 欢郎 忒年纪小。”卷二一:“ 王爵 见了兄弟病势,已到十分,涕泣道:‘怎便狼狈至此?’”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 伯夷 ﹞把手一摆,意思是请兄弟在阶沿上坐下。”(10).男子自称。《老残游记》第三回:“那年,兄弟署 曹州 的时候,几乎无一天无盗案。” 孙中山 《国民会议足以解决中国内乱》:“诸君,兄弟向来主张和平统一的人。”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师之所为, 郑 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今吾诸营楼橹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唐
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方言。纪念;纪念品。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五:“他从军装的左边衣兜里取出一个短短的、锅子很大的洋烟袋,一面往烟袋锅子里装烟,一面说道:‘这是 李司令员 送给我做念相的,也是胜利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送别裴仪同 阅读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