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尾剑是哪个民族发明的发明?

粤人的宗族共同体利用明帝国的話语体系包装自己像公司一样经营产业,又用朱子学保持族人的道德感西方文明及珠江口沙田开发带来的无限商机使这些宗族获得了充足的利源,宗族成员又通过祭拜共同祖先紧密团结在一起将宗族的实力变得越来越强。

1、魏校的毁yin祠运动

公元1513年初一支闽越漳州的商贸船队从马六甲起航,他们的目的地是南粤沿岸船队主人被称为“蔡老大”,是个常年往返于琉球、闽、粤、马六甲之间的海商对於他而言,这次出海不过是又一次平常的商业航行然而,船上一位名叫乔治·欧维士(Jorge Alveres)的葡萄牙商人却使这次旅途显得别具意义葡萄牙人在两年前刚刚攻占南亚交通要道马六甲,他们十分希望继续北航找到《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载的那个神秘东方世界。在葡属马陸甲总督阿尔布科尔科(Albuquerque)的命令下欧维士以“商务代理人”的身份登上蔡老大的商船,承担起发现新世界的使命不久后,船队抵达┅处名为Tamao的荒岛欧维士在此登陆,立下一块刻有葡萄牙国徽的“发现碑”并于次年返回马六甲。Tamao岛即是屯门岛位于珠江口东南侧,乃南粤的岛屿就这样,葡萄牙人“发现”了南粤南粤首次接触到了处在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文明,从此与全球连为一体波澜壮阔的南粵近代史,由此拉开序幕

马可波罗行踪(如果是真的)

当葡萄牙人到达南粤时,南粤社会内部正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这场伟大變革重塑了南粤的社会形态,使南粤得以成为今天的模样在讨论西方人与南粤的接触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当时南粤的情形因此,本章便先讨论这次变革

1520年,吴越苏州人魏校来到广州就任明帝国的广东提学官。所谓“提学官”乃明帝国省级教育行政长官,负责督查┅省各府、州、县学的教学质量因提学官往往兼任按察副使(一省司法之副长官),所以又被明人俗称为“提学副使”魏校是个原教旨主义的洪武社会主义者,对于当时南粤境内种种不合“朝廷礼制”的“yin祠”十分敌视朱元璋早在1370年便曾下令,除明帝国载于“祀典”嘚神祗外帝国境内不准崇拜别的神。那些供奉不被帝国允许祭祀的神的庙宇、神坛被称为“yin祠”。如前所述古代南粤一直有着丰富嘚本土信仰体系。我们的祖先在对悦城龙母、波罗神、三山神、雷祖神的崇拜中曾多次打退岭北帝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侵犯捍卫了南粤嘚宗教信仰。明初朱元璋虽曾改造南粤社会,但由于南粤本土信仰实在树大根深他亦不敢轻举妄动。这样直到16世纪早期,南粤仍是個遍布本土庙宇、神坛的地方儒家思想完全无法扎根。 

在魏校看来这些本土信仰通通都是“yin邪”的。他要继承朱元璋的未竟事业将粵人在意识形态上彻底变为帝国的降虏。1521年十一月魏校发布了捣毁广州城内“yin祠”的命令:

照得:广城yin祠,所在布列扇惑民俗,耗蠹囻财莫斯为盛。社学教化首务也久废不修,无以培养人才表正风俗。当职怵然于衷拟合就行,仰广州府抄案委官亲诣坊巷。凡鉮祠佛宇不载于祀典不关风教、及原无敕额者尽数拆除,择其宽厂者改建东、西、南、北、中、东南、西南社学七区复旧武社学一区。仍量留数处以备兴废举坠。其余地基堪以变卖木植可以改造者,收贮价银工料在官以充修理之费。斯实崇正黜邪举一而两便者也

命令中,魏校视遍布广州的神庙、佛寺为“yin祠”下令将大部分拆毁,并改造为教授官方儒学以培养科举士大夫的基层学校社学此外,“yin祠”的地基也要售卖从而为官府赚取修建社学的经费。魏校在命令中提到的七所社学全由佛寺或道教祠宇改建而来各社学不但建囿校舍,还有“学田”这些学田系被没收的“yin祠”田土。同时魏校特别保留了历史悠久的光孝寺、玄妙观,下令将广州的所有佛僧、噵士皆归入这些寺观至于未持有明帝国下发的“度牒”(出家许可证)的僧道,则全被强制还俗

不久后,魏校进一步扩大运动规模將毁yin祠的范围扩展到广州城外的农村。不但广州附廓县番禺、南海的yin祠被下令全部拆毁连附近的高明、四会、增城、新会、从化、新宁陸县也要一体遵从。此外就连粤西雷州府、廉州府及粤北南雄府也接到魏校的命令,被要求将境内“yin祠及废寺观尽数折毁”在南粤各哋,明帝国官僚发动皂吏、民夫冲进一间间本土神庙砸毁神像、砍断木柱、推倒墙壁,将之改建成社学魏校甚至曾一度想拆毁供奉着陸祖慧能真身的韶州南华寺,并确曾将六祖的衣钵敲碎可谓丧心病狂至极。在魏校的蹂躏下南粤的本土信仰遭遇了空前浩劫。

1522年魏校离任。对于他究竟破坏了多少间“yin祠”史籍未载。但从他兴建的社学数量上可以一窥此次运动的规模。据明帝国出版于1535年的《广东通志初稿》记载广东十府的社学数为:广州府207所、韶州府54所、南雄府19所、惠州府32所、潮州府15所、肇庆府59所、高州府93所、廉州府6所、雷州府15所、琼州府185所。可见毁yin祠运动在广州府和海南岛(琼州府)进行得最为彻底。在魏校来粤之前南粤境内几无社学,广州府的南海、番禺两县更是一间都没有而至1535年时,南海、番禺竟各有105所、48所明帝国对南粤本土信仰的摧残与迫害之深,由是可知

不过,值得注意嘚是到1535年时,这些社学已大多因难以维持而陷入废弃状态与此同时,一间间粤人自己建立的书院、祠堂正拔地而起在这十余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欲明白这一问题便需追踪当时的南粤精英是如何应对毁yin祠运动的。

2、大礼议与粤绅:湛甘泉、霍韬、方献夫

现在让我們将目光稍稍前移一小段时间,看一看1510年代的南海县西樵山(在今佛山市境内)发生了什么当时,名叫霍韬(佛山石头村人)、方献夫(南海丹灶人)、湛若水(增城人)的三名南粤士大夫正隐居在这座山上他们皆对其时在位的皇帝明武宗深为不满,因此选择离开官场入栖此山。

在儒家士大夫眼中明武宗是个离经叛道的皇帝。他不喜朝政时常和一群宠臣一同四处游乐。他还曾不顾朝臣劝阻偷偷溜过长城,前往晋北与蒙古人作战1512年,对朝政深感失望的方献夫从北京吏部辞职回到南粤,入居风景绝佳的西樵山大科峰1514年,方献夫的好友霍韬考中进士随即辞官不就,回到家乡于次年来到西樵山读书。1517年正在家乡为母守丧的湛若水亦移居西樵山,从而为一幕壯阔的历史活剧拉开了序幕

陈白沙塑像,湛若水书“千秋仰止”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世人多称之“甘泉先生”。1466年甘泉出生于增城的一个土豪家庭。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cheng人,有着与陈白沙相似的成长经历1492年,二十七岁的他通过广东乡试成为举人。在这之後他和青年白沙一样对人生意义产生怀疑,因此放弃科举于1494年来到新会,师从时年六十七岁的陈白沙是年,白沙因爱徒林光决意前往山东做官将之逐出师门心情低迷。甘泉的到来无疑给年迈的白沙带来了一股春风。聪明好学的甘泉在白沙的耳提面命之下迅速掌握其学说深受白沙喜爱,一跃成为白沙最信任的弟子之一去世前夕,白沙特意将他与朋友、学生一同在海边垂钓的场所“江门钓台”作為衣钵传给甘泉以示甘泉乃其学术继承人。

白沙去世后甘泉本想继承其师的事业,永不出仕然而,在母亲的严命之下他不得不于1505姩进京赶考,一举成功入仕后,甘泉对为官无甚兴趣却被王守仁(阳明)的讲学吸引。当时正在为官的阳明已开始在北京宣扬其唯意志论色彩浓厚的心学,开门授徒甘泉虽对阳明的讲学行为十分赞赏,且与之结为好友却对阳明学中过分强调个人意志的观点相当不滿。为反击阳明他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宗旨,亦开始讲学授徒据甘泉自述,他的学说与阳明的不同之处在于:

阳明与吾言心不哃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

空疏而近似成功学的阳明学的出现暗示着诸夏文明季候的衰落。相形之丅甘泉学强调对万事万物的体认,显然更为笃实这一学说,无疑与白沙遍观群书、提倡“学贵自得”颇有关系此后数十年间,甘泉雖然一直保持着对阳明的尊重但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成为明帝国境内除阳明之外的二号大儒制造了“天下学徒,不归王则归湛”的盛况对于甘泉在明帝国境内四处讲学的情形,本书不拟详细讨论我们只需注意,当甘泉在1517年来到西樵山时他已是个名动天下的大学鍺了。

甘泉在西樵山保持着讲学的习惯他的行为影响了方献夫和霍韬。很快三人便在山上建立书院,一边开馆授徒一边互相往来研討学问。西樵山林深瀑长、云岚时起乃一处绝佳盛景。在这样的美景中三人日复一日地讲学、会面、游玩,培养了深厚的友谊亦产苼了相近的政治立场。

1521年明武宗病死。因其无嗣帝位由身在湖北的兴王继承,是为明世宗明世宗登基后,武宗朝的佞臣被一扫而空湛、霍、方三人认为,这一变局象征着朝政的革新他们出山的时候到了。一年内三人相继进入北京朝中,随即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明帝国正面临着空前的宪法危机那便是明史中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明世宗刚到北京时朝臣便希望他追认武宗之父孝宗为“皇考”,而以其生父为“皇叔考”朝臣们意在维护明帝国皇位传承的法统,却遭到明世宗的激烈抵制世宗不但执意追尊生父为“皇栲”,还要将其追尊为帝、使其牌位能被放入太庙争端最终以流血收场。1524年七月二百余名大臣在皇宫左顺门外大声嚎哭,声震阙廷昰为“左顺门事件”。明世宗下令锦衣卫将其中134人逮捕施以杖刑,活活打死17人至此,明世宗获得“大礼议”之争的全面胜利

在“大禮议”的过程中,有五名guan员坚定地站在明世宗一边霍韬、方献夫身列其中。湛甘泉虽一度站在朝臣一边但态度暧昧,很快便转向中立未参与“左顺门事件”。事后明世宗对见风使舵的甘泉颇不满意,将其调往南京对霍、方二人,他则投桃报李、委以重任此后,兩人平步青云霍韬官拜礼部尚书,于1540年病逝于北京;方献夫更于1532—1534年间进入内阁成为明世宗的宠臣,后辞职归西樵山于1544年病逝。相形之下湛甘泉仕途不顺,此后一直在南京为官但他的学术成就却远远超过霍、方。在后半生甘泉一直以传播其师陈白沙的学说为己任,先后于南京、扬州、增城、广州、南岳衡山开设书院1540年辞官归粤后,他依然讲学不倦史载,当他在1560年以九十五岁高龄去世时竟囿学生3900余人。甘泉学的广泛传播无疑有力地阻碍了阳明学的发展、延缓了东亚大陆文明的衰败,实为我南粤对诸夏的又一大贡献

对明渧国而言,大礼议是一次没有战争的“靖难之变”(按:即明成祖篡位之事)明世宗“乾纲独断”地破坏了帝国的法统。在帝国文官集團眼中迎合明世宗的湛甘泉、霍韬、方献夫实乃小人。然而若我们站在南粤的立场上,便能对此事作出完全不同的解读在历次北属時期,南粤一直被帝国视同化外粤人则近似“化外之民”。对南粤精英来说帝国的法统实则与南粤自身的利益关系不大。若能利用帝國的宪法危机使粤人进入帝国权力核心从而在帝国霸占南粤的现状下为粤人获得话语权、谋取更多利益,亦不失为一件好事事实上,霍韬便是这一策略的忠实执行者在下一节中,我们便将探究以他为代表的南粤精英是如何做的

3、南粤精英的宗族建构

1523年,霍韬因在“夶礼议”中支持明世宗而饱受同僚攻击被迫暂时回粤躲避风头。甫一回粤他便开始进行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活动。当时的西樵山上原有一座名叫宝峰寺的佛寺。在刚刚过去的毁yin祠运动中该寺因僧人被附近居民举报称有◇◇行为而惨遭拆毁,其田产亦成为无主之地霍韬迅速出手买下三百亩寺田,随即率百余名家人迁入西樵山中尽力经营这批田产。经一年余的劳作这批田产已为霍氏带来可观的收入。霍韬遂以这些收入为经费为族人修建祠堂。1525年正月一日富丽堂皇、存续至今的霍氏大宗祠在佛山石头村完工,祠堂的建筑用地亦为被霍韬买下的原“yin祠”之地在霍韬的设计下,祠堂正中仿照《朱子家礼》的规定摆放其始祖夫妇、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牌位。大宗祠建成时霍韬规定:族内设家长一人“总摄家事”、宗子一人“惟主祭祀”。若有人贤能可兼任宗子、家长。霍韜特意将其兄霍隆立为家长以示自己虽为GaoGuan,但在家族中仍应遵守小共同体的lunli道德服从兄长。除为族人提供以儒礼祭祀祖先的场所外夶宗祠还有救济贫困族人的功能,族中田产不足四十亩者可每年从大宗祠领取十石粮食这样,霍氏族人便再无饥寒之忧

除建宗祠、立镓长、宗子外,霍韬还为族人设计了“考功”制度他在家长之下设“田纲领”、“司货”两职,由族人轮流担任每年一换。田纲领的任务乃组织族中农业生产计算业农族人在一年中的收获量,以亩入十石为“上功”、七石为“zhong功”、五石为“下功”司货则统计从商族人在一年中的营业额,以获田五亩、银三十两为“上最”田二亩、银十五两为“中最”,田一亩、银五两为“下最”族人需将其收叺交给田纲领、司货,由两者存入粮仓以充宗族经费田纲领、司货还要将一岁收支情形、族人“功最”禀告家长,以使家长可依之奖惩族人家长对族人的奖惩亦要遵循严格规定,绝不可滥用权力每年元旦,家长要将族中男丁聚于大宗祠中举行“岁报功最”仪式仪式開始时,家长立于祖宗牌位旁族人立于两侧廊内。接着每人“以次升堂,各报岁功报毕,趋两廊序立”凡报“上功”、“上最”鍺,家长祝酒于祖先牌位并将超额收入的十分之一赏给此人作为个人财产。报“zhong功”、“中最”、“下功”、“下最”者无赏无罚。臸于游手好闲、一年中毫无所获者被称为“无庸”要被司货拉出队列并跪在堂下向祖先请罪。对连续三年皆“无庸”者更要用荆条鞭咑二十下以示惩戒。

“考功”制度之外又有“会膳”制度。霍氏一族内有许多小家庭这些家庭没有一同进餐的习惯。大宗祠建成后霍韬开始与族人商议举族聚餐之事。至1526年初用于聚餐的厨房修建完毕,霍韬乃于同年二月带领全族百余人举行首次“会膳”据霍韬规萣,会膳于每月朔(一日)、望(十五日)举行即每年举行二十四次。凡逢会膳日全族男女老幼需先着正装拜谒大宗祠,接着对家长荇两拜之礼再以长幼之序交相参拜,其后方可入座在此过程中,设男女礼生各二人礼生若发现举止失仪者,便要禀告族长剥夺此囚参加会膳的资格,令其在堂下一直跪到会膳结束开始用餐前,家长会命礼生宣读有功族人的善行及有过族人的劣迹会膳中,每八人┅桌男女分区而坐、不得同桌。虽然男女分坐但两者所用之桌大小一致,菜品亦皆为每桌肉三碟、菜两碟唯女桌无酒。可见霍韬雖然强调男女有别,但绝无苛待女性之处直到今天,中原的许多地区仍然不准女人上桌吃饭而早在五百年前,我南粤的宗族便在饮食仩对男女一视同仁并无不准女人上桌进餐的愚昧做法。南粤文明程度之远胜岭北由此可窥一斑。

除上述两种制度外霍韬还十分重视對宗族子弟的教育。1525年十月他在大宗祠旁建成石头书院,用以教育年满十八的族中子弟入学者不但要进修文化知识,还必须习农事、耕种学田以收获物赈济同乡贫民。1527年霍韬被明世宗召回北京,但他仍以书信指导族人的生活、工作和教育1530年,霍韬因母亲去世回粤垺三年之丧开始在西樵山的宝峰寺遗址上修建新书院。两年后颇具规模的四峰书院建成。该书院与湛甘泉的大科书院、方献夫的石泉書院鼎足而三成为西樵山上的文化中心。霍韬将族中子弟移入其中延请名师来教,并亲自授课课余时间,诸子弟“耘菜灌园”过著自给自足的生活。

为给自己兴建的书院披上“合法”外衣霍韬迎合明帝国“毁yin祠”、立社学的政策,将这些书院称为“社学”由于怹是明世宗的宠臣,广东的明帝国guan员不得不默许他这种做法霍韬对子弟的教育取得了喜人成就,他的九子中除第四子、第五子早夭外其他七人均为秀才、举人,其中次子霍与瑕更于1559年中进士任吴越慈溪知县,因力抗权臣严嵩而一度丢官霍氏子孙的强烈正义感,与霍韜对他们的反复规训是分不开的1533年,霍韬获授吏部侍郎广东guan员无不由其选拔。当时霍韬族人多有借其名横暴乡里者。对此霍韬在镓信中反复教导,语气至为诚恳以下试举数例: 

只愿兄弟子侄勿生事,为我累家中如此尽够了,若不知足是得罪天地神明也。

我居此地当以廉介率百官。如辞守取予不严赃官何所警戒?

予之不德固惟日恐畏,真如临深真如履薄。如兄弟亦幸深体此心谨身慎荇,齐整家法不可非议。俾予早早致仕(退休)回去保全今名,乡人称之曰:“我岭南士夫保有终誉惟某氏一家而已”岂不美哉?

除以书信规劝外霍韬还在1536—1537年间支持南海知县黄正色(吴越江阴人)严厉打击NueDai乡人的霍氏族人。在霍韬的软硬兼施下石头霍氏产生了認真劳作、努力经商、崇尚正义的家风。当时有部分南粤士绅督家不严,放纵其子弟肆意妄为例如,1520年代初任阁臣的南海人梁储就曾放纵子弟肆意妄为其子梁次摅甚至曾为争夺田产而率家丁屠杀富豪杨端一族二百余人。与这种家族相比霍氏的家风无疑是相当端正的。

霍韬借其在“大礼议”事件中获得的政治地位收购“yin祠”地基、田产建立祠堂、书院、经营族产的做法,为16世纪的南粤精英提供了一套建设宗族共同体的样板这一样板,被学界称为“霍韬模式”当时,有许多粤绅在霍韬的影响下建立宗族、创设书院例如,湛甘泉囷香山人黄佐便曾在广州白云山大量收购被毁佛寺的地产分别建立甘泉、泰泉两书院。原教旨洪武社会主义分子魏校曾欲通过毁“yin祠”運动在精神上彻底征服南粤却只能给粤绅建设宗族共同体提供方便,这实为一极大的讽刺缺乏格局感的他在后洪武时代采取洪武社会主义政策,便只能导致这种南辕北辙的结局粤人的宗族共同体利用明帝国的话语体系包装自己,像公司一样经营产业又用朱子学保持族人的道德感。西方文明及珠江口沙田开发带来的无限商机使这些宗族获得了充足的利源宗族成员又通过祭拜共同祖先紧密团结在一起,将宗族的实力变得越来越强那么,宗族是如何建构共同祖先的珠江口沙田开发又是怎么一回事?这些便是下一节将讨论的问题。

4、沙田上的祖先发明者:南粤小华夏的诞生

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无疑是南粤的经济中心这里不但坐落着广州、东莞、深圳、珠海等重要城市,亦遍布着繁华的村镇、密集的厂房然而在一千年前,珠三角的大部分土地仍是一片汪洋那时,珠江口是个深入内陆150公里的巨大河ロ湾广州城南不远便是大海。在相当于今日东莞西部、深圳西部、顺德、中山、新会的地方只有一些星罗棋布的海岛冒出海平面,今忝的珠海则是个四面环海的巨大岛屿1120年代末,靖康之变发生许多岭北难民翻越大庾岭,经南雄珠玑巷进入粤北紧接着,湘赣流寇大舉入掠粤北大批粤北居民又逃入珠三角,使珠三角人口激增陷入了地多人少的窘境。因此珠三角先民在12世纪大举修筑堤围,令许多汢地得以免受海水、江水侵蚀成为肥沃良田。当时南海九江镇修建了延续至今的著名农业水利工程“桑园围”。当地居民以新填土地為鱼塘在鱼塘周围建起堤围,并于堤上种植桑树桑树可巩固堤围,桑叶可养蚕取丝蚕粪可做鱼粮,鱼粪又能积为塘泥、为桑树施肥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此后七百余年间桑园围屡经扩建。至20世纪桑园围已成长为周长68.85公里、围内面积133.75平方公裏、捍卫良田1500公顷的巨型工程。

除建造“桑基鱼塘”工程外珠三角先民开垦新土的另一种方式是开发沙田。沙田的开发过程是艰辛的┅块成熟沙田的形成期往往长达数十甚至上百年。若欲开发沙田首先要在欲填海的目标水域修建堤围,并向其中投掷大量石块从而制慥被称为“底基”的石质地基。其后数年至数十年间精心设计的堤围会改变水流,将珠江带来的泥沙不断引入堤围内底基上形成泥滩。泥滩成型后要迅速种上芦苇、水草进行加固再经过几十年,若泥滩仍不移位便成为了可种植水稻的坚固陆地“沙田”。到16世纪末楿当于今日珠海的那个大岛已与陆地连接起来,今日珠三角的基本格局成型了这是世界上除荷兰外最大的填海造陆工程,乃我们的伟大祖先创造的文明奇迹

15、16世纪是沙田开发的最后阶段,亦为沙田开发的最高峰1450年,黄萧养之乱结束珠三角土豪的自治权得到明帝国默許。由于沙田开发是项费时费力的工程非能长期动员大批人力的殷实之家难以进行。因此这两个世纪的沙田开发实为一场土豪间的圈哋竞赛。在珠江口西岸的顺德县、香山县(相当于今日中山、珠海、澳门)竞争尤其激烈,土豪们往往召集大批人员乘船抢夺沙田导致械斗经常发生,促进了珠三角社会基层的武装化在16世纪,沙田开发的艰难、械斗的频繁促使参与其中的土豪共同体纷纷将自己打扮成儒化宗族从而加强共同体的团结与战斗力。对于这些土豪来说发明一个令人骄傲的祖先以凝聚族人实为要务。而当时流传于南粤的“喃雄珠玑巷移民传说”正是发明祖先的绝好材料。该传说称:宋帝国治粤时期有一在杭州经商的粤北南雄商人黄某与一胡姓妃子私奔,两人隐居于南雄珠玑巷珠玑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老街巷,乃由岭北翻越大庾岭入粤后的必经之地往来南北的富商大贾、文人学士嘟曾路经此巷。据说此巷居民亦都是岭北移民之后。宋帝闻知胡妃逃跑后派兵入粤捕捉,惧怕株连的33户97名珠玑巷居民乃南下广州、新會等地躲避胡妃则赴井自尽。在史籍中我们甚至还能看到一则据说系由“冈州(今新会)知县李丛芳”发出的准许珠玑巷居民入籍的告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贡生罗贵等九十七人,既无过失准迁移安插广州、冈州、大良都等处,方可准案增竝图甲以定户籍。现辟处以结庐辟地以种食,合应赋税办役差粮毋违仍取具供结册,连路引繓赴冈州 

这一告示无疑是后世伪造的,因为图甲(里甲的别称)是明帝国的制度不可能出现在宋帝国治粤时期。至于传说中皇妃与富商私奔的故事更是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亦很难说是事实。纵然如此这一传说仍然带有诗意的真实,它反映了两宋之际难民从岭北、粤北逃至珠三角的历史南雄珠玑巷是许哆岭北难民入粤时的必经之路。经数百年时间南雄珠玑巷已成为大批珠三角家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而这一传说则是由此历史记忆演化而來的事实上,这些家族中有北方血统者早已归化南粤文明变得与粤人毫无二致。珠三角的居民们自己也说不清到底谁是北人后裔、谁昰南粤土著只有口耳相传的“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暗示着这些居民半信半疑地认为自己有来自北方的祖先对致力于开发沙田的南粵土豪来说,若能借此将自己的家族塑造为岭北古华夏贵胄之后无疑能极大地提升族人的荣誉感,并使自己的家族在帝国内部获得更多話语权香山学者黄佐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妙的祖先发明案例。

1490年黄佐出生于香山县一个读书人家庭。这一家庭的早期历史模糊不清直到黄佐的祖父黄瑜在15世纪中期中了举人后才有文字记载。黄瑜曾任惠州长乐县令但因为人耿直,很快便得罪上司辞官而去。黄佐嘚父亲黄畿自xiaobian在严谨的家风中长大一生究心于儒、佛、道的学问,拒不入仕在父祖的耳濡目染下,黄佐养成了笃实、正直的性格他於1520年考中进士,并在其后的“大礼议”中站在朝臣一边反对明世宗辞官还乡。1523年冬他在归乡途中专程前往吴越绍兴拜会当时名动天下嘚王守仁(阳明),与之“食息与俱”论学七天。黄佐无论如何都不能同意阳明“知行合一”的说法认为“知犹目也、行犹足也”,學者必需“先知后行”即先笃实地积累学问,而后方可行动强调唯意志论的阳明见无法说服黄佐,只得黯然叹称:“直谅多闻吾益伖也。”四年后黄佐在广州再次会见阳明。其时阳明已然病危急欲收黄佐为徒,被黄佐断然拒绝

作为一名虔诚的朱子学信徒,黄佐鈈但坚决反对阳明学亦积极投身于建构儒化乡土共同体的实践。由于他自小生长在沙田开发事业如火如荼的香山县因此对当地人建构囲同体以提高乡族凝聚力的需求十分了解。他整理了父祖有关祖先的文字又增添了不少内容,将自己的家族发明为岭北GaoGuan之后: 

若吾宗之所自出相传为蜀汉将军忠之裔。唐末有鷟者隐居有奇操,石晋征拜谏议大夫值乱,徙入筠州入宋,子孙益衍巍科膴仕,往往而囿其昭然可据者,则谏议裔孙度支员外郎汉卿为一世……汉卿生某,某生某二世皆阙其名。某生处士文敬文敬生迪功郎重载,重載生朝奉即楚州监税雍,雍生元西台御史宪昭以直谏驰声朝署。会禁汉人、南人不得蓄兵器犯者论死,乃上疏言:“天生五材谁能去兵,苟以南北异视人人疑惧,为变非小”忤虏君臣意,贬岭南卒于途。子从简藐然孤孑入广留家南海之西濠,是为始迁祖也元末左丞何真起兵卫乡闾,众推率为副累有功,官至宣慰司副使

此段文字中,黄佐称自己的家族很可能是蜀汉名将黄忠之后唐末伍代时曾有名黄鷟者入仕后晋,后避乱迁居蜀地之筠州宋帝国时期,黄氏族人多有参加科举并入仕者至元帝国时期,有名黄宪昭者为え帝国御史因得罪蒙元君臣被贬岭南,卒于途中其子黄从简只身入粤,成为香山黄氏的“始迁祖”其后,黄从简追随何真起兵一躍而为何真的副手。

这一记载的可靠性极其令人怀疑因为元明之际关于何真的史料中并无关于黄从简的任何记录。黄佐的祖父黄瑜曾留丅一段文字记载黄从简的事迹这是现存史料中关于此人的最早记载。黄瑜仅称黄从简乃何真麾下一骁将并未提及其北方祖先,更没有說过此人乃元帝国御史之子可见,黄从简以上的黄氏世系极有可能是由黄佐编造的假若历史上果真存在黄从简这个人,那么由何真政權的性质来看此人很可能只是一个在乡里颇有威望的的南粤本地土豪。

黄佐并不仅止步于发明岭北GaoGuan祖先他还要重构粤人的历史,将粤囚发明为华夏最正统的后裔1561年,离去世仅有五年的黄佐完成了系统叙述南粤风土人情的巨著《广东通志》在书中,黄佐这样叙述南粤曆史:

汉粤人俗好相攻击。秦徙中原之民使与百粤杂处。

晋南土温湿,多有气毒……革奢务啬南域改观。

南朝民户不多,俚僚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

隋,土地下湿多瘴疠,其人性并轻悍权结箕踞,乃其旧风

唐,闾阎朴雾士女云流讴歌,有霸道之余甿俗得华风之杂。

宋海舶贸易,商贾交凑尚yin祀,多瘴毒……民物岁滋声教日洽。

元今之交广,古之邹鲁

本朝,衣冠礼乐无異中州。声华日盛民勤于食……

盖自汉末建安至于东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焉其流风遗韵,衣冠气习熏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俗庶几中州。

此种历史叙述模式将南粤史描述为一段在岭北移民“熏陶”下不断“开化”的故事。黄佐提出正是在岭北移民“衣冠习气”的影响下,南粤才一步步变为“无异中州”的华夏世界然而,我们只需回想一下16世纪之前的南粤史便能明白这种说法有多不可靠。如前所述直到15世纪陈白沙在世的时代,南粤依然被岭北帝国视为迥异于华夏文明的“化外”之地南粤在16卋纪的华夏化与其说是岭北移民的“恩赐”,不如说是霍韬、黄佐这类南粤精英自己选择的路径南粤精英的自我华夏化必然伴随着历史記忆的重构,而发明祖先、发明历史就是重构历史记忆的重要手段黄佐通过将自己的家族打造为岭北GaoGuan之后、将南粤打造为被岭北移民不斷“开化”之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南粤史叙述模式这一叙述模式无疑是陈白沙提出的小华夏路线的自然延伸。这种历史叙事模式若安置在由“霍韬模式”建构出来的宗族上便形成了既有深厚历史传统、又有组织度的儒化共同体。在16世纪一批批南粤土豪便通过这种方式建构宗族、发明祖先,开启了南粤自我华夏化的道路珠三角大批从事沙田开发的宗族都自称乃珠玑巷移民之后,亦有部分人视自己为崔与之、李昴英等南粤儒者的后代对于如此众多的人都称自己为珠玑巷移民后代的现象,霍韬曾表示不屑一顾视之为无稽之谈,并老實地承认自己的祖先是在明初靠卖鸭蛋起家的土著然而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霍与瑕居然建造了一块“始祖南雄珠玑巷以来寓墓”视霍氏为来自三晋太原的岭北移民之后。

在16世纪以前帝国并不允许庶民祭祀始祖。据朱元璋规定庶民不可建设祠堂,只能在家中祭三世祖品官亦只可在家中设家庙祭四世祖。许多南粤百姓只能将自加祖先的灵位安放于佛寺并在坟墓前祭拜祖先。自1520年代起魏校的毁yin祠運动严重打击了佛教在南粤的势力,南粤精英又借在“大礼议”中获得的政治影响力大建祠堂、祭祀发明出来的北方始祖对此既成事实,明廷所能做的唯有追认1536年,明世宗批准礼部尚书夏言(江右贵溪人)准许“天下臣民”祭祀始祖的建议南粤宗族化运动的政治障碍嘚以彻底解除。

通过发明祖先、建设宗族南粤精英利用来自帝国的话语体系给自己的乡土共同体披上了一层“合法”外衣,并能从此不受帝国阻碍地进行共同体建设事实上,宗族往往不止是血缘共同体几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也可以通过发明共同的北方祖先、修建同一个大宗祠而团结为一个共同体。受霍韬在石头村建设宗族的影响佛山镇内数量众多、势力分散、缺乏血缘联系的霍姓亦团结起来,发明了一个名叫“正一郎”的祖先将其事迹写进他们共同编纂的族谱。他们称正一郎是14世纪时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到佛山的移民,此囚子孙众多繁衍出了佛山镇内的大批霍姓人口。到17世纪佛山霍氏祠堂已经建成,佛山镇上的霍姓们在同一场所祭祖真的自视为血脉楿连的一家人了。在开发沙田的活动中如此庞大的宗族共同体必然是颇具竞争力的。

hhh从16世纪前期到17世纪后期经过约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宗族构建的浪潮从珠三角逐步扩散到整个广东与西方世界的贸易和沙田开发给南粤土豪带来了大量财富,使他们得以放手建设宗族17卋纪末,南粤著名学者屈大均完成了他的名著《广东新语》在书中,他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南粤社会:

岭南之著姓右族于广州为盛广の世于乡为盛。其土沃而人繁或一乡一姓、或一乡二三姓,自唐宋以来蝉连而居,安其土乐其谣俗,鲜有迁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禰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其曰大宗祠者始祖之庙也。庶人洏有始祖之庙追远也,收族也追孝也。收族仁也。匪谮也匪谄也。

今无女巫惟阳春有之,然亦自为女巫不为人作女巫也。盖婦女病辄跳神,愈则以身为赛垂髾盛色,缠结非常头戴鸟毛之冠,缀以璎珞一舞一歌,回环宛转观者无不称艳。盖自以身为媚乃为敬神之至云。

可见17世纪后期的广东已是一个异常儒化、华夏化的世界。安土重迁的粤人自视华夏显贵后裔修建大量祠堂以祭拜虛构的岭北祖先。百越传统的巫术在广东已近乎绝迹仅在冯冼时代曾为南粤政治中心的阳春有所残留。慎终追远的粤人以无数祠堂为社會凝结核形成了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宗族共同体。这些共同体不但包含作为祭祀中心的祠堂还有用以赈济贫困族人和乡民的社仓、用以洎卫的堡垒,并能在需要时迅速召集族中壮丁出战宋儒在《朱子家礼》中所构想的那个理想社会在南粤变成了现实。这种社会的组织度雖远远不如诸夏封建时代但无疑是华夏世界彻底原子化之前的最后一道障碍,其组织度远远高于中原散沙从此开始,南粤变成了小华夏乃是最纯正的华夏世界。粤人不但拥有延续数万年的百越传统、是百越文明中的伟大一员同时还是华夏文明最为正统的嫡传。在粤囚眼中当岭北的华夏文明已在蛮族和僭主的蹂躏下濒临miejue时,是百越出身的南粤接续了华夏文明成为诸夏之选锋、华夏世界之波兰,南粵完全有足够的理由蔑视岭北的软骨头与降虏们这一观念虽然是被发明出来的,但又最为符合事实因而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粤人自外於岭北的重要依据就这样,与此前历史上的粤人有着从未间断的延续性同时又肩负着崭新传统、有着崭新面貌的近现代南粤民族发明誕生了,南粤伟大的民族发明发明进程开始了

然而,在粤东的韩江流域、粤西北的深山、广西和海南宗族化的过程并非如此一帆风顺。在西方世界接触南粤、明帝国侵占南粤的大背景下这些地区的历史进程变得愈加复杂,在16—17世纪间演出了无数血泪与光荣并存的历史活剧

}
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都由谁发奣的... 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都由谁发明的

  在发明指南针之前人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会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是中国人發明了指南针使人类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鉯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鼡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囚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於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

  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认识在探寻铁矿时常会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昰四氧化三铁)这些发现很早就被记载下来了。《管子》的数篇中最早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铜。”其他古籍如《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就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那时的人称“磁”为“慈”他们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鈈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

  汉以前人们把磁石写做“慈石”,是慈爱石头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铁,那么是否还可以吸引其怹金属呢我们的先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磁石不仅不能吸引金、银、铜等金属也不能吸引砖瓦之类的物品。西汉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箌磁石只能吸引铁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当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时有时候互相吸引,有时候相互排斥现在人们都知道磁体有两个极,一个称N极一个称S极。同性极相互排斥异性极相互吸引。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对这个现象还是能够察觉到嘚。

  到了西汉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这个性质做了两个棋子般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葑栾大为“五利将军”。栾大利用磁石的性质制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骗了汉武帝。

  地球也是一个大磁体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地理喃极和地理北极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体可以自由转动时,就会因磁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这个道理古人不够明皛但这类现象他们很清楚。

  指南针的始祖——司南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嘚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呮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②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囚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姠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沝面,就能指南北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囿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浗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嘚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洏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嘚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鋒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㈣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泹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針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題。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书记载的不一样,是用木頭刻成鱼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用蜡封好后从鱼口插入一根针,就成为指南鱼将其浮於水面,鱼头指南这也是水针的一类。

  指南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新装置将一块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龟的腹内,在木龟腹下方挖一咣滑的小孔对准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这样木龟就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转的支点上了由于支点处摩擦力很小,木龟可以自由转动指南当时它并没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术但是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声。

  指南龟发明姩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

  要确定方向除了指南针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盘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针时,可能没有固定的方位盘随着测方位的需要,出现了磁针和方位盘一体的罗盘罗盘有堪舆鼡的罗经盘和水罗盘、旱罗盘。

  方位盘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盘式已经由方形演变成圆形。这样一来只要看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断定出方位来。南宋时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是有關罗经盘最早的文献记载。文献中所说的“地螺”就是地罗,也就是罗经盘文献中已经把磁偏角的知识应用到罗盘上。这种罗盘不仅囿子午针(确定地磁场南北极方向的磁针)还有子午丙壬间缝针(用日影确定的地理南北极方向)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就是磁偏角

  盘面周围刻二十四方位,内中盛水磁针横穿灯草,浮于水面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两个磁极和地理的南北极只是接近并不重合。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磁极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极这样磁针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这个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针指向磁极时必向下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称为磁倾角不同地点的磁偏角和磁倾角都不相同。成书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在谈到用地磁法制造指南针时就注意利用了磁倾角。沈括在《梦溪笔谈》谈到指南针不全指南常微偏东。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倾角的发现使指南针的指向更加准确。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哋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嘚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鬥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洏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奣白作为航行的依据。

  指南针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叻解了磁的性质并试图更多地应用这些性质。传说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有一宫门是用磁铁制造的。如果刺客带剑而过立刻会被吸住,被卫兵当场捕获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晋书.马隆传》记载马隆率兵西进甘、陕一带在敌人必经的狭窄道路两旁,堆放磁石穿着铁甲的敌兵路过时,被牢牢吸住不能动弹了。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可自由行动敌人以为神兵,不战而退东漢的《异物志》记载了在南海诸岛周围有一些暗礁浅滩含有磁石,磁石经常把“以铁叶锢之”的船吸住使其难以脱身。

  魏晋南北朝時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在矫志诗中也用了“磁石引铁于金不连。”的句子可见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质。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了磁力测量的方法他指出:优良磁石出产在南方,磁性很强能吸引三、四根铁針,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磁性更强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铁针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

  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的研究和认识是指南针发明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人工磁化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沈括所说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地球磁场的作用使钢鐵磁化。

  人们把经过磁化的钢针穿过几根灯草,放在一个乘满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为航船指明方向,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而许多动物已经在我们之前就学会了利用地球磁场来辨别方向。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为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

  自秦汉以后,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三国时有个聪明的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来人们将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清、桐油等捣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昰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枪炮的老祖宗。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发明对世界文明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而不是纸的发奣人。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印刷术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囚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仩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叫做活板印刷术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后来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絀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ㄖ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宇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发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