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更相诛伐的原因,指出秦朝解决这一困局的措施

(2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2: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3: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 4: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5: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摘自《凤凰网》请回答:(1).据材料1,“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2分)该制度有哪些特征?(4分)(2).据材料2、3,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4分)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2分)(3).据材料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6分)(4).依据材料5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6分)
(1)制度:分封制(2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4分)(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4分,任答两点均可得满分。)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答出郡县制即可得满分。)(3)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每点2分,满分6分)(4)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每点2分,满分6分,摘抄原文亦可得分。)
试题分析:(1)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出该制度的名称。至于该制度的特征,可根据关键词句“封建子弟”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两方面组织答案。(2)旨在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需要紧扣史料,逐条列举。(3)“察举制”的内涵从表格可以看出其重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并由长官举荐,同必须“人、门兼美”。变化要从选官的依据、方式入手分析,注意要体现出 “变”。(4)注意材料信息“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点评:本专题重点主要是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措施及影响、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及影响。难点主要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请结合德国当时的状况,分析形成这种观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ConceptsofChiootandtheChinese,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这种形象泛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带着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瘦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环球时报“复兴之路”
(3)材料中“红星耀中国”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958年美国入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取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和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心中的中国
(5)上图反映了部分人西方描述的21世纪中国形象,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的变化,分析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并对这一看法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计、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并说明中国是怎样应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2)根据图一,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 19世纪晚期英国以海外贸易示意图
(3)图二反映19世纪中后期什么历史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四: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履行承诺:江泽民主席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第四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在2000年把关税总水平降低到15%左右。表现了中国入世的诚意,并在以后的几年履行了这一承诺。(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综合以上信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是什么,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局面的 谢谢_百度知道
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是什么,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局面的 谢谢
提问者采纳
积攒国力,秦王嬴政通过统一战争原因,因而奴隶制:秦国通过变法、分封制瓦解。破解: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灭掉六国,统一天下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周王室衰微原因,对外实行远交近攻之策,诸侯强盛。秦国内图变法自强
每个国家都想扩充领域因为这样战争平凡,秦朝破解的方法就是把他们一次性的消灭掉。
诸侯国的强大,中央政权的懦弱于破败,使得中央对地方诸侯的统治力一再的减弱,最终无法对诸侯形成制约。由于诸侯国的发展,使得其对“生存空间”的需求增加,故各诸侯国开始向外扩张。在战国末,秦国一方在国内实行变法强国,一方面在外交上对诸侯进行联合和分割策略,即向各个诸侯国示好示弱交好各国同时又不是的挑拨各国间的关系引起战争,并在诸侯国之战中赢得利益以削弱各国国力。到秦王嬴政时综合各种因素,采用“远交近攻”战略灭了六国建立秦朝。
原因 钱 人 土地破解 合纵连横 远交进攻一一干掉
都想称霸。
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2676套总数:5283856套专访:3020部会员:206765位
当前位置:
& 学年高一历史习题:第一单元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1)
学年高一历史习题:第一单元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1)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8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3.14M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最能表明秦朝(  )
A.国家统一      B.经济繁荣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
解析:“海内皆臣”表明国家统一,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这反映了(  )
A.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B.秦律严苛细密
C.皇权至高无上
D.丞相独揽大权
解析: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上”是指皇帝,由此判断皇帝控制了全国大权,至高无上。
3.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B.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并准确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实际考查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A项错误,秦朝设丞相不是因为相权威胁皇权,是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B项错误,这是近代民主的一个原则。C项与题干无关系。D项正确,秦朝设丞相,为巩固统治,而明朝废丞相,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防止相权乱政。
4.西汉人严安说:“秦灭六国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
B.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应予以彻底否定
C.秦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D.秦的统一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析: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的确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春秋争霸大国吞并小国,为秦实现统一创造了条件,并且争霸战争客观上也刺激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故不应彻底否定。A、C、D三项反映了秦统一六国的客观作用,均正确。
5.下图是秦朝政府的基本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本质特征是(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皇权至高无上
C.全面推行郡县制
D.中央与地方相互分权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材料中的金字塔状图直观反映了秦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都由君主直接控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6.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所指制度是秦代确立的郡县制,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本题选A项。
7.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
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郡县制,在这种制度下,地方官员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不需要定期朝觐皇帝、监督百官,也没有世袭权,故C项正确。
8.如图所示,秦朝建立起系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官员到地方大员形成森严的等级关系,其中最能反映专制主义特点的是(  )
A.皇帝的权力不受任何限制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设立
C.少府、治粟内史等九卿的设立
D.地方分为郡、县、乡三级
9.秦朝正式颁布了官印制度,皇帝用玉玺,丞相用金印,各级官吏按等级分别使用金、银、铜印。如图所示秦朝官印可以说明当时(  )
A.官吏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B.分封制在局部仍然存在
C.与地方行政制度相适应的官僚机构形成
D.考察和选拔官吏十分严格
解析:秦朝统一天下,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本题中的官印主要体现了上下级官僚机构的形成。没有体现官吏之间的相互牵制的,故A项不正确;B项与秦朝的历史不符合;D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
10.“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的这段话(  )
A.肯定了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B.明确反对郡县制
C.否定了部分人的错误看法
D.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解析:柳宗元指出,有人认为夏商周因为实行分封制而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短暂而亡,这是不知道其中的道理的。意思是批评持这种看法的人,即秦朝短暂而亡是有其本质原因的。
1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下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有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12.“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中国已由分封制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并一直存在到20世纪。”秦朝“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指的是(  )
A.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C.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中国的英文名(China)由秦而来
解析:根据材料“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并一直存在到20世纪”,可知此“印记”指的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体制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答案:(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原因:王室的衰落;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3)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4)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2)材料二、三所显示的这些事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能实现吗?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解析:本题属于图片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及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第(1)问,态度可结合材料中信息“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判断得出;原因的分析应结合秦朝统一前后社会状况的变化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史实不难判断;第二小问应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要求辩证地看待其影响。
答案:(1)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不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
(3)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消极: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文档分类: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第一单元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3、4、5、6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2韶关二模)“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材料强调的是()A.宗法制B.郡县制C.三长制D.科举制解析:A中国古代地方以血缘为联系的宗族自治一直在社会基层有效运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务。2.(2012惠州模拟)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A.个人观念淡漠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宗法观念浓厚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解析:C姓的本义是标志家族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反映了中国人对家族的重视,本质上反映了宗法观念浓厚。3.(2012长沙一模)《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十一年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伐纣决战)。”这则材料不能说明()A.大多数周人仍敬信天命B.周武王不再信天意而只重人劝C.周武王是最高决策者D.周武王的决策会听取政治经验丰富的臣子的意见解析:B从材料看,武王伐纣前,占卜认为不吉,且天降风雨,唯独姜太公劝说武王进行伐纣,武王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据此可知A、D两项正确。武王采纳臣子建议作出决定,故C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错误。4.以下为青铜文物、文物上的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错误的是()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已达很高水平②钟鼎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③拓片部分内容涉及西周王朝建立④现存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全部为礼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D甲骨文是现今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钟鼎文出现晚于甲骨文,②错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礼器最发达,同时还有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等,故④错误。5.《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解析:D分封制构建了西周的贵族等级体制,而宗法制主要为解决分封制下权力的继承问题,这里的方法就是宗法制。6.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解析:B夏曾佑所说的“周”包括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周代是君主贵族政治,希腊主要是民主政治,故A项不正确;C、D两项与史实不符。7.(2012黄山一模)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D.行省制解析:C“指令性社会”具有权力高度集中的特点,是指中央集权制,因此,C项正确,B、D两项是中央集权制的组成部分,不是最佳选项。8.(2012大连一模)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C.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解析:B本质问题应该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回答,秦始皇设丞相制度,材料体现了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B项正确。A项不是本质问题,C项表述错误,D项是影响而非本质。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A.编户制度B.三省六部制C.中央集权制D.行省制解析:C中国古代商周中央政府并不能向农民直接征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中央才能够直接向农民征税。10.(2012中山模拟)打破“官有封建”,从而确立起“官无封建”的制度设计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君主专制解析:C所谓“官有封建”是指分封制下的贵族血缘政治,“官无封建”是指郡县制下的官僚政治。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解析:B“优秀”应该指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是从“影响”的角度分析中央集权制的。12.“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B.郡县制度C.官僚制度D.朝议制度解析:B从材料的含义看,这一制度应该起源于春秋战国,在秦汉得以承袭确立,A、D两项都是秦朝建立,并非起源于春秋战国;官僚制度是郡县制的特点,C项从属于B项。二、非选择题13.长期以来,夏王朝的建立被看作是华夏民族告别史前孩提时代的***礼,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对于夏朝的存在,史学界却有学者提出质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史记·夏本纪》引《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史书)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在洛河一带)材料二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材料三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1523~前1028年),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继商之后是周朝。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史学界为什么质疑夏朝存在?其论证的依据是什么?(2)材料三认为商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试分析其依据的史料价值。解析:第(1)问,要从史料的价值分析产生怀疑的原因,材料一属于文献资料,可信度相对不高。而材料二属于考古发掘,无明确文字记载,专家经碳14测定,其结论带有推理性质;第(2)问,需要明确的是文字是进入文明国家的最重要标志。答案:(1)虽然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但缺乏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据。材料一中的《史记·夏本纪》和它所引用的《竹书纪年》都是文献资料,而且是间接的文献资料(第二手资料),史料价值相对不高。材料二的考古发现虽然能够印证材料一的文献记载,但考古中没有找到直接的文字资料,带有推论性质。(2)依据:当时的中国已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甲骨文。史料价值:甲骨文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它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请回答:(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解析:第(1)问的难度在于“特征”,可以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信息回答;第(2)问“原因”,可以还原成“诸侯争霸”的原因,材料二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材料三体现了宗法制遭到破坏,由“周天子弗能禁止”看出王室力量衰落。“破解”可结合秦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回答;第(3)问可以根据“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等信息回答;第(4)问根据材料四的关键句,结合材料一、二、三的负面影响回答。答案:(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原因:王室的衰落;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3)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4)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第一单元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文档介绍:
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3、4、5、6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2韶关二模)“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材料强调的是()A.宗法制B.郡县制C.三长制D....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国诸侯联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