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古画落款甲戊仲冬杨补外加一方印章杨补之梅画惹蜂蝶印

久忘熙陵绩,欲压藏。著摹换钩拓,京识新褫装。切,回。过,垂。归松汉,冈。驰载唐碑失定武,毡裹残。俱,戏鱼徒。新绛改东库,亮字损本来。故,看。新铭世,旧蠹余几行。君从购此本,兼。续帖廿卷羡,万签二本良。墨华出,折抹生。挟,铺。木直非,檈痕谁。归米薛,不收嗤梁唐。但看鸾翱与凤翥,焉用并。此本得,使我神。睹,又门沦。熸,埋。践,渍汗沉。剔钿锦,穷。游家《》填,褚摹掷道旁。鲁公《孝经》《》字,叫。遑惜富,宁数长。博,碧笺翻喜归。奇哉好,岂无下。俄惊褾识改,开奁先嗅香。印缝辨分剪,仍与论。何年瓦官阁,有客搜屋梁。重,褚妍欧怪空。已堪唐陵匣,重许漠室开。《西升》失①,漫眼《》欲。圆印铭,长依《》缄箧箱②。无才继《》,朝墨皇。
(1).谓为人所瞻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孔颖达 疏:“谓大为在下所观,唯在于上。由在上既贵,故在下大观。”(2).谓宏远之观察。 汉
《鵩鸟赋》:“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明
《送杨应宁提学之陕西》诗之二:“达能洞大观,孝足慰昭考。”(3).指对全貌的观察。 郭沫若 《今天的创作道路》:“飞机凌空,在不甚高的地方对于下界倒还可以作一个爽豁心目的大观。”(4).盛大壮观的景象。 宋
《岳阳楼记》:“予观夫 巴陵 胜状,在 洞庭 一湖。衔远山,吞 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 之大观也。” 陈毅 《昆明游西山》诗:“叹浩渺,嘉空阔,赞大观。”(5).形容事物的美好繁多;或谓规模宏大,内容齐备。 清 周中孚 卷一:“博采群书,洋洋乎大观哉!” 清
:“《古今图书集成》一书,皆皇考指示训诲钦定条例,费数十年圣心,故能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 秦牧 《长街灯语·巨茄》:“ 北京 夏季的蔬菜市场,鹅黄、墨绿、朱红、蓝紫,色彩缤纷,尽态极妍,真是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如:《笔记小说大观》。(6).古歌舞名。 南朝
沉约 有《大观舞歌》。北宋 宫内楼名。为宴近臣宗室之所。 真宗
咸平 三年诏三馆写四部书各一本置于此,以便观览。参阅 宋
王应麟 卷一六四。(1).王朝的法令;国家的法令。:“敦其王法,济用金鼓,降以列阵。”:“ 暹
奉 不能奉王法,各出奔。” 唐
诗:“书王法,不诛其人身。”第十四回:“ 凤姐 笑道:‘依你说都没王法了!’” 巴金 《秋》十三:“你敢骂五少爷!你太没王法了。”(2).王者治国之道。:“臣谨案王法必本于农而务积聚,量入制用以备凶灾。”喻建立功业。 晋
诗:“在数竟不免,为山不及成。”参见“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指谦虚。语本:“天道亏盈而益谦。” 明
《与黄希范书》:“教颓俗变以来,士君子……谦益虚逊之道消而骄慢荒怠之风炽。”(2).犹盈虚。谦,不足;益,盈满。 明
《送都御史陈公之南京诗序》:“校之疾行踬步,彼不足而此有馀者,亦讵非盈亏谦益之理固然乎哉?”(1).道教谓九天中之最高者。:“既见,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2).仙境,天庭。 明
:“传闻仙子常时到,应是神霄有路通。”(3).谓神灵消失而不可复见。 三国
《洛神赋》:“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霄而蔽光。”作“神宵”, 李善 注:“宵,化也。”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于是 帝尧 老,命 舜 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唐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第三五回:“ 庄徵君 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1).谓三皇五帝的纲纪。:“廓帝纮,恢皇纲。” 吕向 注:“言开大五帝三皇之纲纪也。”:“古者阴阳始分,天地初制,皇纲云绪,帝纪乃设。”(2).朝廷的纲纪。 晋
诗:“在 汉 之季,皇纲幅裂。” 唐
诗:“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清
《桃花扇·拜坛》:“皇纲不振,大宇中倾。”《淳化秘阁法帖》的简称。 宋
叶梦得 卷三:“ 太宗 留意字书。 淳化 中,尝出内府及士大夫家所藏 汉
晋 以下古帖,集为十卷,刻石于秘阁,世传为《阁帖》是也。” 明
:“ 刘后村 先生云:《阁帖》为祖,《绛帖》次之,《临江》又次之,《潭》又次之。” 清
袁枚 有篇名《关壮缪之死三国志与阁帖不符》。(1).珍贵的书法真迹。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武后 ﹞尝御 武成殿 阅书画,问 方庆 曰:‘卿家旧法书帖乎?’ 方庆 遂进自 右军 已下至 僧虔 、 智冰 禅师等二十五人各书帖一卷。命 崔融 作序,谓之《宝章集》,亦曰《王氏世宝》。”(2).指道教经文。卷四:“ 太上大道君 、 元始天王 、 金阙帝君 之宝章,秘在 玉清 之宫。”卷十六:“入室东向,叩齿九通,调声正气,诵咏宝章,诵之以过,声闻九天。”(3).指皇帝的印玺。:“侍中奉宝诣皇帝褥位,《礼安》:祖启瑶光,诞生明圣。尊极母仪,帝庸作命。宝章煌煌,导以笙磬。还燕 慈宁 ,邦家徯庆。”(1).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戴戢干戈,载櫜弓矢。” 汉 桓宽 :“兵设而不试,干戈闭藏而不用。”《说唐》第一回:“金鼓喧天,干戈耀日。”(2).指战争。:“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晋
:“干戈兴则武夫奋,《韶》《夏》作则文儒起。” 宋
诗之一:“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 清 黄遵楷 《〈人境庐诗草〉跋》:“今海内鼎沸,干戈云扰。”(3).指兵士,武力。 汉
赵晔 :“ 孙武 曰:‘吾以 吴 干戈西破 楚 ,逐 昭王 而屠 荆平王 墓。’”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权术,立退干戈。” 邓友梅 《别了,濑户内海》:“后来又一想,不象,两个孩子男女私情的事,警察署不用动这么大干戈的。”(4).古代武舞。:“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于东序。” 孙希旦 集解:“干戈,武舞。” 宋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1).书籍。:“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 唐
诗:“图书长在手,文学老于身。” 宋
诗:“前舟载图书,后舟载女乐。”(2).图籍。指疆域版图与户籍等簿册。:“ 沛公 至 咸阳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何 独先入收 秦 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汉王 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 何 具得 秦 图书也。”:“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3).指河图洛书。语出:“ 河 出图, 洛 出书,圣人则之。”:“ 河
洛 出图书。” 宋
洛 今为盛,图书昔所潜,家家花启户,处处酒飘帘。”参见“ 河图洛书 ”。(4).犹图谶。:“图书皆书 莽 大臣八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 李贤 注:“图书即谶纬符命之类也。” 宋
《猗觉寮杂记》卷下:“ 光武 令 尹敏 校图谶…… 敏 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切幸万一。’帝深非之,竟不罪。”参见“ 图谶 ”。(5).画册。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观古之图书,贤圣之君皆有贤臣在侧。”(6).图章。 宋
《汤克一图书序》:“图书之名,予不知其所起;盖古所谓玺,用以为信者。” 清 鞠履厚 《印文考略》:“古人于图画书籍,皆有印以存识,遂称图书印。故今呼官印仍曰印,呼私印曰图书。”第二一回:“要费先生的心,刻两方图书。”亦作“ 河图雒书 ”。
古代儒家关于卦形来源及“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 河 出图, 洛 出书,圣人则之。” 河 , 黄河 。 洛 , 洛水 。据 汉 儒 孔安国 、 刘歆 等解说: 伏羲 时有龙马出于 黄河 ,马背有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 伏羲 取法以画八卦生蓍法。 夏禹 治水时有神龟出于 洛水 ,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 禹 取法而作“九畴”。见、《洪范》之 孔 传、。古代认为出现“河图洛书”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祥瑞。:“河图雒书远自 昆仑 ,出于 重壄 ……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君其祗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献帝传》:“河图洛书,天命瑞应。” 清 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图经、地志。 清
《万公择墓志铭》:“河图洛书,先儒多有辨其非者;余以为即今之图经、地理志也。”按,今人 韩永贤 以为河图洛书是上古游牧时期的气象图和方位图。见《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徵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始于 秦 ,盛于 东汉 。:“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古、《毛诗》、《周官》、、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 宛 人 李通 等以图谶说 光武 云:‘ 刘 氏复起, 李 氏为辅。’” 李贤 注:“图,河图也;谶,符命之徵验也。” 宋
:“ 苻坚 禁图谶之学,尚书郎 王佩 读谶, 坚 杀之,学谶者遂绝。” 清 陈康祺 卷一:“古来帝王姓氏上应图谶,如 汉 号卯金, 晋 称典午,以及 刘秀 、 李渊 之先兆,大抵皆事后附会之说。”参见“ 谶纬 ”。(1).纯正平和。《素问·五常政大论》:“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2).敦厚的教化。:“清风协于玄德,淳化通于自然。” 薛综 注:“淳厚之化,通于神明也。”:“陛下自膺人望,岁时丰稔,亦淳化所致也。” 宋
:“削之无益于淳化,存之有光于孝理。”(3).犹驯化。:“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官名。侍奉帝王、掌管文书的官员。 宋
明 为翰林院属官。参阅。(1).古三公之最尊者。 周 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 传:“师,天子所师法。” 秦 废。 汉 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 太傅 ”、“ 太保 ”。:“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 传:“师,天子所师法。”(2).古代乐官之长。:“昔 正考父 校 商 之名颂十二篇于 周 太师。” 韦昭 注:“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汉
《东都赋》:“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3).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君瑞 敬身,太师忙答。” 元
《猿听经》第三折:“太师一一问根芽,小生也曾得志贯京华。”(4).复姓。 周 有 太师疵 。见。(1).天空。《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 陆佃 注:“太清,天也。”:“譬若 王侨 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 王逸 注:“上凌太清,游天庭也。” 唐
诗:“七级凌太清,千崖列苍翠。” 清 薛福成 《宁波府学记》:“圣人之道之在天下,犹日月之悬于太清也。”(2).天道,自然。:“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 成玄英 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训》:“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3).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 高诱 注:“清,净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 汉
《东都赋》:“今将语子以 建武 之治, 永平 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4).古人指元气之清者。《淮南子·道应训》:“太清问于无穷曰:‘子知道乎。’” 高诱 注:“太清,元气之清者也。” 三国
《大人先生传》:“体云气之逌畅兮,服太清之俶真。”(5).三清之一。道教谓 元始天尊 所化法身 道德天尊 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唯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晋
:“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能胜人也。” 唐
:“或药成,相与期于太清也。” 明
《调息解》:“储思乎玄玄之域,游神乎太清之庭。”高楼。 北魏 郦道元 :“危楼倾崖,恒有落势。” 南朝
诗:“脩篁壮下属,危楼峻上干。” 唐
诗:“危楼缘广漠,古窦傍 长城 。”《柳泉》1983年第4期:“那连云广厦、摩天危楼下,比肩继踵排队购票的人……纵贯 九龙 ,横溢 香江 。”(1).天河。亦借指天空。:“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 宋
词:“趁此秋风,乘槎霄汉。” 元
曲:“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乾。” 萧三 《张家口赞》诗:“塞上歌声冲霄汉, 蒙
回 民齐起舞。”(2).喻遥远,高远。 唐
诗:“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 仇兆鳌 注:“霄汉泥涂,彼此悬隔矣。” 宋
:“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绂水云身。”(3).喻指京都附近或帝王左右。 唐
诗:“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明
《玉簪记·占儿》:“亲在桑榆愁日暮,儿游霄汉几时归。”参见“ 日边 ”。(4).喻高位;高居显要的地位。 明
《画鹤赋》:“吁嗟!鸟类比之君子,遇则霄汉,失则荆杞。”(1).太阳的旁边。犹言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南朝
宋 刘义庆 :“﹝ 晋元帝 ﹞问 明帝 :‘汝意谓 长安 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唐
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宋
:“开窗得远意,兴出杳冥间。芳草日边路,片云天外山。”(2).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 唐
诗:“ 江 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 唐
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宋
诗:“吾州 史君 五十年,不曾召节来日边。” 清
《风筝误·请兵》:“羽书飞上九重天,伫望旌旗自日边。”二更时候,约为夜间十时。“左右丞” 刘昭 注引 蔡质 《汉仪》:“凡中宫漏夜尽,鼓鸣则起,钟鸣则息,卫士甲乙徼相传。甲夜毕,传乙夜,相传尽五更。”:“杂以文咏,间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 羲 兄弟默然不从,自甲夜至五鼓” 元
胡三省 注:“夜有五更:一更为甲夜,二更为乙夜,三更为丙夜,四更为丁夜,五更为戊夜。” 清
《邸抄》诗之二:“由来乙夜观今古,总作旋枢布政优。”(1).皇帝观览。:“是月,敕撰《玄洲苑御览》,后改名《圣寿堂御览》。” 宋
:“ 阜陵 在位,上庠月书前列试卷,时经御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诸生试卷,尽经御览。”《花月痕》第十四回:“﹝ 明
经略 ﹞大喜道:‘这等议论,与 荷生 一般通达,可以大用。’次日便呈御览。”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把书缮写清楚之后,上呈御览。”(2).指 宋
李昉 等编纂的类书。 清
王士禛 :“《御览》引《金楼子》云:‘ 刘休玄 为《水仙赋》云云。’”(1).彩色的光芒。 唐
高盖 《花萼楼赋》:“飞梁回绕于虹光,藻井倒垂乎莲萼。” 秦牧 《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有一次我跟人一起在黑夜里到浅海边上捕鱼,每一脚踩下去,海水就涌起了美丽的虹光,异常耀眼。”(2).指虹的光彩。 明
《饯谢子兰分韵诗》:“回首虹光贯明月,新诗多付高飞鸿。”治平相承;太平。:“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钜万,而贫弱俞困。” 唐
诗:“ 汉 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 明 王琼 《双溪笔记》:“畿内、 山东 地方,因承平日久,物产繁盛。”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三:“只可惜在承平时候, 成都 地方不比 梁山泊 ,所以没有出头做一番事。”(1).星次名。十二次之一。与十二辰之丑相对应,二十八宿中之斗、牛二宿属之。:“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 杜预 注:“星纪在丑,斗牛之次。” 唐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上当星纪,下裂坤维。” 清
:“ 端州 分野直星纪。”(2).泛指岁月。 晋
:“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臣﹞猥属兴运,荷窃稠私,徒越星纪,终惭报答。” 唐
诗:“游客淹星纪,裁诗鍊土风。”(1).疏通调和。 三国
《琴赋》序:“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 唐
《为人上宰相书》:“如此,则相公得不匡辅其政,缉熙其令,宣和其风乎?然则,匡辅、缉熙、宣和之道,某虽不敏,尝闻于师焉。”(2).借称 宋
赵佶 。 宣和 为其年号。 金 元好问 之五:“御屏零落 宣和 笔,留得 华清 。” 明
诗之一:“却是 宣和 解亡国,穹庐黄屋恐非心。” 清
《读史》诗之十九:“ 伯时 擅丹青,神到秋毫颠; 宣和 爱遗笔,幅值数百千。”有《板》、《荡》两篇,皆刺 周厉王 暴虐无道,而致天下不宁。版,同“ 板 ”。后因以“版荡”指动乱不安。:“ 长乐 不祥, 承华 非命;生灵版荡,社稷丘墟。” 宋
《云麓漫钞》卷一:“近中原版荡, 金 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 清
《读杜诗小笺下·秋兴》:“戎虏交侵,海内版荡。”安康,安乐。 宋
《襄州岳庙祈雨文》:“圳亩克谐于丰富,里闾皆保于靖康。”语本:“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后以“声明文物”谓声教文明与典章制度。 唐
《代裴相公进东封图状》:“ 开元 十三年, 玄宗 皇帝以天下太平,登封 东岳 ,声明文物,振耀古今。” 宋
诗:“五帝之时似日中,声明文物正融融。” 梁启超 《论国家思想》:“昔 希腊 之 雅典 ,当其为独立国也,声明文物甲天下。”亦作“ 声名文物 ”。 明
:“矧二百年间,声名文物,其人才往往有瑰玮绝特者错列其中。”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宣言》:“倘不及早维持,乘时发奋,则数千年声名文物之邦,累世代冠裳礼义之族,从此沦亡,由兹泯灭,是谁之咎?”语出:“ 雄 从至 射熊馆 ,还,上《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 翰林 以为主人, 子墨 为客卿以风。”后因以“翰林子墨”泛指辞人墨客。 宋
《宜黄县学记》:“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无外求者。”按,翰林子墨之文章,指诗赋而言。:“火炎 昆冈 ,玉石俱焚。”后以“炎昆”喻同归于尽。 唐
诗:“形骸劳大块,玉石任炎 昆 。” 清
:“ 于七 之乱,杀人如麻,乡民 李化龙 自山中窜归,值大兵宵进。恐罹炎 昆 之祸,急无所匿,僵卧于死人之丛,诈作尸。”指石鼓文。古人以为刻于 周 代,故称。 宋
《文勋篆铭》:“ 安国 用笔,意在隶前:《汲冢》 鲁 壁, 周 鼓 秦 山。” 宋
诗:“若写鸿猷参大雅,定非 周 鼓颂畋渔。”岐山 之南。“ 后稷 之孙,实维 大王 ,居 岐 之阳,实始剪 商 ” 汉
郑玄 笺:“ 大王 自 豳 徙居 岐 阳。” 唐
《皇帝马上射赞》第七:“天子省歛,薄守 岐 阳。” 明
《述志赋》:“邅吾道夫西陲兮,听鸣凤于 岐 阳。”(1).古时帝王藏书的地方。:“紬奇册府,总百代之遗编;纪化仙都,穷九丹之秘术。” 唐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窥上帝之兵钤,入先王之册府。” 宋
诗:“归从册府犹披卷,了却官书更赋诗。”(2).帝王册书的存放处。 唐
《上考功》:“ 洛 下则神仙 元礼 ,威振边陲; 江 南则谈笑 谢公 ,勋高册府。”(3).文坛,翰苑。 唐
《〈南阳公集〉序》:“ 褚河南 风标特峻,早锵声于册府。”(1).古代宫中收藏珍贵图书之处。 晋
《吊魏武帝文》:“ 机 始以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癸丑, 魏 诏求遗书,秘阁所无,有益时用者,加以优赏。” 胡三省 注:“ 汉 时书府,在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掌之,内则有 延阁 、 广内 、 石渠 之藏。 后汉 则藏之 东观 , 晋 有中外三阁经书。 陆机 《谢表》云‘身登三阁’,谓为秘书郎掌中外三阁秘书也,此‘秘阁’之名所由始。”:“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2).指尚书省。:“升降秘阁,我服载晖。” 李善 注:“序云‘入为尚书郎’,作此诗。然秘阁即尚书省也。”(3).临书枕臂之具。也称臂搁。 明
《考槃馀事·文房器具笺·秘阁》:“有以长样古玉璏为之者,近以玉碾螭文卧蚕梅花等样,长六七寸者,有以紫檀雕花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者。有 倭 人造黑漆秘阁,如圭元首方,下阔二寸馀,肚稍虚起,恐惹字黑,长七寸,上描金泥花样,其质轻如纸,为秘阁上品。”(1).完了;逝去。旧题 汉
《答苏武书》:“ 陵 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 宋
诗:“悲哉 四明山 ,此士今已矣!” 明
《江神子》词:“千古 钟期 今已矣,空惨怆对瑶琴。”(2).语气词。用于句末,与“矣”同义。:“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金
《五经辨惑上》:“传为经作,而经不为传作。信传而诬经,其陋儒已矣。” 清 王引之 卷一:“‘已’为语终之词,则与‘矣’同义;连言之则曰‘已矣’。”(3).叹词。罢了,算了。:“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 汉
《吊屈原赋》:“已矣!国其莫我知兮,子独壹郁其谁语?”:“收族 陵 家,为世大戮, 陵 尚复何颜乎?已矣!令 子卿 知吾心耳。”见“ 长沙傅 ”。指 西汉
贾谊 。 文帝 时 贾谊 被谪为 长沙王 太傅,故称。 唐
诗:“已似 长沙 傅,从今又几年。” 唐
:“轻既 长沙 傅,重亦边郡徙。”亦省作“ 长沙 ”。 元
《沉醉东风》曲:“万言策 长沙 不还,《六韬》书 云梦 空叹。”(1).互相看见。形容接连不断。极言其多。:“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天子使者赐遗相望,声焰薰灼。” 茅盾 《子夜》九:“武装巡捕,轻机关枪摩托脚踏车的巡逻队,相望不绝。”(2).对峙;相向。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 明
《何子·策术》:“ 齐 之与 秦 东西相望,尝并帝而敌体。” 清 徐士銮 《宋艳·驳辨》:“ 怀苏亭 ,在 禾城 东, 宋 时建,与 苏小小 墓相望,故名。”(3).相去,相距。 宋
诗:“相望六十里,共饮 玻瓈江 。” 宋
《高安青词》之一:“重以兄 轼 平生悻直,仇怨满前,流窜海滨,日虞瘴疠,以至坟墓隔绝,父子分离,相望万里,患不相救。”作宰相的声望。 明
沉德符 :“都谏有己丑春秋房门生二人,时同在词林显重,并有相望。”中国 书画术语。谓用笔含墨量甚少。 宋
:“ 绍熙 元年,添差通判 卢瑢 ,悉以所作隶字,换郡下扁榜……郡人以为字多燥笔,而于州牌尤为不严重,私切忧之。”宋 、 辽 、 金 、 元 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外,商人需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 宋
《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臣闻 河 北榷场,禁出文书,其法甚严,徒以 契丹 故也。”:“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 明 沉德符 :“而 宋 之南渡,其利尤溥,自和好后,与 金国 博易,三处榷场,其岁入百馀万缗。”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八节:“ 宋
金 战争停止时,双方都在 淮河 沿岸及西部边地设立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1). 汉 代称丞相与御史。:“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二府,丞相、御史也。”:“二府闻 敞 行,皆遣主者随之。” 章炳麟 《秦政记》:“ 武帝 以降,国之辅拂,不任二府。”(2). 宋 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 宋 初,循 唐
五代 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宋
《父制诰》:“践更二府,执国机要。” 宋
卷一:“ 建炎
维扬 南渡时,虽甚苍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出,军民有怀砖狙击 黄 相者。”(3). 明 、 清 两代同知(知府的副职)的俗称。第二五回:“我在 安东 做了两年,又到 四川 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年才升到这里。”第十三回:“这里的二府就合 茌平 的这位 胡太爷 是儿女亲家。”(4).指大肠小肠。 宋
卷五:“吾久苦小便白浊,近又大府滑,百药不瘥。取倒黏子嫩叶蒸之,焙燥为末,以酒糊为丸,日吞百馀,二府皆平复。”拜谢或拜受赐赠。:“大夫拜赐而退,士待诺而退。” 孔颖达 疏:“此一节尊卑受赐拜谢之礼。”:“﹝ 骞 ﹞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昆莫 起拜赐,其他如故。” 宋
诗:“省收行步玉,拜赐俨华裙。” 明 沉德符 :“大臣自六卿至科道,每朝退见阁,必手摘煖耳藏之。 江陵 亦不以为讶,此已拜赐而违命不用者。”亦指拜受赐教。 唐
《答刘秀才论史书》:“辱问见爱,教勉以所宜务,敢不拜赐!”继承掌管。:“ 奇 所注, 矫之 传掌,未能行于世。” 宋
《兰亭博议·纪原》:“ 右军 亦自爱重,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 智永 。”(1). 汉武帝 时,丞相 公孙弘 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 平津侯 ( 公孙弘 )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閤,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2). 唐 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 宋 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宋
:“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蠹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参阅。(3). 宋 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1).审查决定或审阅评定。:“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 魏 。” 唐
:“今宜详思此义,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清 沉初 《西清笔记》卷二:“上命审定书画,分一二等呈览。”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四十章:“凡结婚或离婚的,先由乡政府同意了,带着证明到区政府去审定,区政府许可才能领取证书。”(2).谨慎稳重。:“ 皓 目动言肆,轻于去就者也; 建 神情审定,当无异心。”(1).墙垣。:“ 孔子 射于 矍相 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清
:“水阁外环列舟航如堵墙。”(2). 唐
:“忆献三赋 蓬莱宫 ,自怪一日声烜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此谓围观者密集众多,排列如墙。后多用以为典实。 宋
:“故人年少真琼树,落笔风生战堵墙。”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志气凌霄,才思殊英爽。笔阵生风战堵墙。” 清
《金缕曲·再赠梁汾用秋水轩旧韵》:“高才自古难通显,枉教他堵墙落笔,凌云书扁。”山名。在今 江苏省
句容县 。原为 句曲山 的一部分。 秦始皇 三十一年登 句曲山 北陲,会群官,叹曰:“巡狩之乐,莫过于山海。自今已往,良为常也。”于是改称 句曲山 北陲为 良常山 。见 南朝
卷十一。 唐
之三:“ 良常 应不动移文,金醴从酸亦自醺。” 清
《寄怀杜阁》诗:“深壑透 宛委 ,浮岚接 良常 。”死的婉辞。 宋
:“凡人之死者,乃称不在。”第十二回:“到了 鲁 宅,进门听得一片哭声,知是已不在了。” 柯岩 《她爱祖国的明天·“你的兵变了么?”》:“一想到他老人家不在了,﹝我﹞心里就难过。”古地名。《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于 雀梁 ,□蠹书于 羽陵 。” 郭璞 注:“谓暴书中蠹虫,因云蠹书也。”后以“羽陵”为贮藏古代秘籍之处。 南朝
《〈玉台新咏〉序》:“辟恶生香,聊防 羽陵 之蠹。” 隋
《皇太子太学讲碑》:“紫台秘典,绿帙奇文, 羽陵 蠹迹, 嵩山 落简;外史所掌,广内所司,靡不饰以铅椠,彫以缃素。”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上曰:‘蟫有何义?’奏曰:‘臣闻出 羽陵 蠹书,曰白鱼虫也。’” 清
《有美一百韵》:“尽窥 羽陵 蠹,旁及 诺皋 儇。”哪里,什么地方。:“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1). 周 制,天子有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亦泛指右翼部队。:“王为中军, 虢公
林父 将右军。”:“攻 中山 。 赵袑 为右军, 许钧 为左军, 公子章 为中军,王并将之。”:“ 越王 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亦令右军衔枚踰 江 五里以须。”:“帝率右军 若干惠 ,大破 神武 军,悉虏其步卒。”(2). 晋
王羲之 曾任右军将军,后称 羲之 为“右军”。 张彦远 卷一引 南朝
王僧虔 《论书》:“ 庾征西翼 书,少时与 右军 齐名。” 唐
诗:“空多箧中赠,长见 右军 书。” 清
《题二王帖》诗之三:“地下 右军 如可作,讵将知己许 文皇 。”(3).相传 王羲之 爱鹅,后以“右军”作为鹅的别名。 宋
:“ 吴 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又谓鹅为‘右军’,以其好养鹅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只,聊备一馔。’” 宋 高承 :“ 晋 右将军 王羲之 好鹅。在 会稽
山阴 ,道士养群鹅, 羲之 每就玩之。道士曰:为写《黄庭经》,当以相赠。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去。今人误以鹅为‘右军’,缘此故。”亦作“ 墨迹 ”。亦作“ 墨迹 ”。(1).墨色的痕迹;用墨钩勒的线条。 宋 沉括 :“诸 黄 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其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 明
《马氏日抄·蟹芦图》:“其蝤蛑媻珊、沙狗疾走之状,宛然在于墨迹浓淡点染间。” 清 昭梿 :“掘得 宋徽宗 所画鹰轴,用紫檀匣盛瘗千馀年,墨迹如新。”(2).书、画的真迹;某人亲手写的字或画的画。:“上示以 晔 墨迹, 晔 乃引罪。” 唐
之二:“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家刻》:“余生平无所嗜好,最喜阅古法帖,而又喜看古人墨迹。” 马南村 《燕山夜话·选帖和临池》:“因为敬仰他的为人,所以也重视他的墨迹。”(1).年轻受封为王者。:“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及教授诸小王,论议经书,述叙平生,雍和终日。”(2).受封为王者的谦称。第十五回:“﹝ 北静王 ﹞又向 贾政 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3).指 三国
王弼 。:“体微远,实贯群籍, 施
孟 异闻, 周
韩 殊旨,岂可专据 小王 ,便为该备。”(4).指 晋 代书法家 王献之 。 唐
《书断·杂编·二王真迹》:“ 开元 十六年五月,内出二 王 真迹及 张芝 、 张昶 等书,总一百六十卷,付 集贤院 令集字…… 小王 、 张芝 等迹各随多少勒为卷帙。”(5). 汉 时 西域
康居国 封爵名。(6).复姓。 春秋
晋 有 小王桃甲 。见。(1).真是;实是。 唐
诗:“ 卫青 谩作大将军, 白起 真成一竖子。” 唐
:“真成物外奇稀物,实是人间断绝人。”(2).真个;的确。 南朝 梁简文帝 诗:“真成恨不已,愿得路傍儿。” 唐
诗:“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宋
诗:“山中看雪醉骑驴,清赏真成十载无。”(1).如何;怎样。:“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 唐
《敕幽州节度张守圭书》:“卿比疹疾,今复何似?宜善将疗,不得自勤。” 明
《传习录》卷上:“先生:在坐之友,比来工夫何似?”(2).何如,比……怎么样。 唐
诗之二:“何似 章华 畔,空馀禾黍生?” 宋
词:“妃子将军瞋未已,问 匡山 、何似 金銮殿 ?休更待,杜鹃劝!”(3).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 宋
诗:“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4).何不,何妨。 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奴家自幼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像画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5).什么。 许地山 《命命鸟》:“佛问 摩邓 曰:‘女爱 阿难 何似?’女言:‘我爱 阿难 眼;爱 阿难 鼻;爱 阿难 耳;爱 阿难 声音;爱 阿难 行步。’”(1).光亮。 唐
诗:“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明
:“鱼灯引魂开地府,夜夜晶光射幽户。” 刘白羽 《日出》:“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热烈。”(2).比喻神彩。 杜甫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清
《闻野弟贻眼镜十六韵》:“少日晶光发,频年老态增。”(3).犹精光。形容干净,一无所有。 明
《裴度还带》第三出:“鬓毛拔得晶光。”纸名。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上·淳化法帖·绍兴国子监本》:“当时御府拓者,多用匮纸,盖打金银箔者也。” 清
《得树楼杂钞》卷十:“ 南唐 《升元帖》,以匮纸摹拓, 李庭圭 墨拂之,为绝品。匮纸者,打金箔纸也。”(1).比喻写作文章。谓诗文谋篇布局擘画如军阵。 南朝
《正月启》:“谈丛发流水之源,笔阵引崩云之势。” 宋
《铁围山丛谈》卷二:“以是学士大夫,自非性天明洽,笔阵豪异,则不能为之也。” 清
《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请筑诗坛整笔阵,共执桴鼓张旌旟。”(2).比喻书法。谓作书运笔如行阵。 晋
《题〈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 清
《项黄中家观万岁通天法帖》诗:“此卷仍逃劫火中,老眼纵横看笔阵。”亦作“ 锋铓 ”。亦作“锋芒”。
(1).刀剑等锐器的刃口和尖端。卷七六七引 汉
蔡邕 《观学》:“木以绳直,金以淬刚;必须砥砺,就其锋铓。” 唐
《胡笳十八拍·第十五拍》:“不知愁怨情若何,似有锋铓扰方寸。” 宋
《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将军恩重此身轻,笑履锋铓如一插。” 闻一多 《红烛·剑匣》:“不过果然我要自杀,定不用这宝剑底锋芒。”(2).借指事物的尖端或突起部分。 宋
卷十七:“以狐狸毛为心,兔毛为副,心柱遒劲,锋铓调利,故难乏而易使。” 宋
诗:“戢戢蜂儿出露房,未生翅股及锋芒。” 清
:“《题友人瘦马图》一篇最佳……铁网珊瑚迸光怪,龙鳞蘁立森锋铓。”(3).指书画的笔锋。 宋
卷四:“ 汉 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铓。” 宋
《续书谱·用笔》:“不欲多露锋芒则不持重,不欲浮藏圭角则体不精神。”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大观太清楼帖》:“吾家收 宣
政 间所拓前十卷,字画有锋芒,且无损缺。”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又谓改良汉字惟取点、画、直竖、右戾四者,以为交叉,钩乚,左戾诸形一切废弃,其存者复为钝势,不见锋芒,此又无所取义,率情高下,与儿童语无异。”(4).比喻锐利的气势。:“众将未及齐其锋芒,臣 崇 未及尽其愚虑,而事已决矣。” 宋
:“伏愿去萋菲之牙角,顿奸险之锋铓。” 清 昭梿 :“及居首揆,锋芒日歛,殊蹈模棱之习。” 胡厥文 《悼念周恩来总理》诗之二:“百战锋芒在,何仍折栋梁。”(5).指气势锐利。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四:“这个先生在学校里是背榜的脚色,但在‘三民主义’下却成为一个很锋芒的健将了。” 丁玲 《韦护》第二章:“无论她怎样锋芒,也及不到她朋友的这方面的天才。”(6).比喻细微。 汉
王充 :“锋芒毛发之事,莫不纪载,与 太史公 表,纪相似类也。”(7).比喻言词的尖利。 瞿秋白 《文艺论辑·〈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但是他的神圣的憎恶和讽刺的锋芒,都集中在军阀官僚和他们的叭儿狗。” 丁玲 《阿毛姑娘》二:“她自己毫不思量的把话乱投过去, 小二 自然正如她所愿的感出那话的锋芒了。”亦作“ 晴窗 ”。
明亮的窗户。 唐
诗:“暗砌匀檀粉,晴窗画夹衣。” 宋
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清
《跋某帖后》:“回忆幼时晴窗弄墨一种光景,何不乞之塾师,早早学此?”照书画原样摹写。 宋
《东观馀论·论临摹二法》:“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榻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 元
汤垕 《画鉴·宋画·李伯时》:“惟临摹古画,用素绢著色。” 清
王应奎 卷四:“﹝ 吴历 ﹞信步至一僧舍,见 东坡 《醉翁亭》真迹,喜甚,即僦居焉。就其处布席展卷,临摹三四日,无倦色。”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六:“ 乐华 说着,翻看 志青 所临摹的一本字帖,从封面上知道这叫做《灵飞经》。” 徐迟 《祁连山下》:“许多杰作他都加以临摹,维妙维肖地临摹了下来。”(1).飘逸生动。 南朝
梁 刘协 :“ 延寿 《灵光》,含飞动之势。” 宋
诗:“公车三千牍,字字岌飞动。” 清
《赠大夫闵公传》:“间作指头小画,楮墨珑玲,气象飞动,人多宝而藏之。”(2).犹振奋。 唐
诗:“平生飞动意,见尔不能无。” 宋
:“味其所用助字,开阖变化,使人之意飞动。” 明
《四溟诗话》卷三:“予愈觉飞动,亹亹不辍。”(3).飞扬飘动。 唐
《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等到万树长林震荡巨波泛滥的风暴,才能群起蜂涌,摇展飞动。”用棐木做的几桌。亦泛指几桌。:“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宋
诗:“细煅诗联凭棐几,静思棋劫对楸枰。” 元
之一:“棐几看云凭,衡门罢月关。”亦作“ 展玩 ”。
犹赏玩。 宋
诗:“ 吴生 龙王多裂隳,八轴展玩忘晨炊。” 宋
《〈金石录〉后序》:“步入 相国寺 ,市碑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 葛天氏 之民也。” 元 刘埙 :“展玩伤怀,因寄一叹。” 清
:“昨日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叶圣陶 《一个青年》:“他展玩不肯释手,放了信纸又拿起诗笺,搁下诗笺又取那信纸。”白色的脂肪。喻指白纸。 宋
诗:“象管钿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亦作“ 裂文 ”。
(1).器物将要裂开的痕迹。 唐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叶圣陶 《倪焕之》三:“三个课堂里一律是黑漆转为灰白色的桌椅,墙上的黑板显出横条的裂纹。”(2).指笑靥。第三八回:“此外再没别的散碎话,还带管低着双眼皮儿,把个脸儿绷得连些裂纹儿也没有。”(3).瓷器在烧制时有意做成的像裂璺的花纹。脱落损坏。 清
:“军士凿井得一镜,制作精妙,铭字非隶,非八分,似景龙钟铭,惟土蚀多剥损。”(1).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 汉 代, 武帝 时尝作白金三品, 王莽 亦铸有银货二品。其后历代虽有铸造,但流通不广。及至 明
清 ,始渐盛行,并作货币流通。银锭形式不一,有元宝、中锭、锞子、福珠四种。 明
:“银锭上字号, 扬州 元宝,乃 至元 十三年,大兵平 宋 ,回至 扬州 ,丞相 伯颜 号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每重五十两。归朝,献纳。”第七一回:“ 元春 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银锭四对。”(2).用锡箔折成或糊成的假元宝。迷信者焚化给鬼神使用。第二八回:“挑了一担东西,是些三牲和些银锭、纸马之类。”(1).起伏;升降。:“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 宋
诗:“立鹊低昂烟雨里,行人出没树林间。” 郭沫若 《凤凰涅槃》诗:“啊啊!哀哀的凤凰!凤起舞,低昂!凤唱歌,悲壮!”(2).高低,高下。 元
《马陵道》第一折:“恰才二将争雄在战场,都一般的神机妙策没低昂。” 清
《闲情偶寄·词曲》:“作者处此,但能布置得宜,安顿极妥,便是千幸万幸之事,尚能计其词品之低昂,文情之工拙乎?”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华质之分,贞滥之辨,斯于散句,故无低昂。”(3).指争高下。 明
《龙渊义塾记》:“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4).指价格的贵贱。 汉 王充 :“故谷价低昂,一贵一贱矣。” 宋
《朝奉大夫直秘阁张公墓志铭》:“俄而复命折粟帛以缗钱,其低昂或至十百,民皆破家不能输。” 清
:“后有邻翁来市肉,苦争低昂,添脂搭肉,片片碎割,其苦更惨。”(5).指抬高或压低(价格)。 清
:“而徵地丁银,纳银不照数收,以银钱时价之多寡,而低昂其价。” 郑观应 《盛世危言·邮政下》:“﹝邮政局﹞取资之数,与海疆轮电各局远近一律,以广招徕,不得任意低昂,致小民不便。”(6).指音节的高低。:“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唐
诗:“铩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 宋
诗:“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7).沉浮。谓随波逐流。 唐
《灌畦暇语》:“力尽志殚,仅能如愿,终以枯肠不贮机阱,不能随世低昂。”:“ 伯嘉 纯直,不能与时低昂。” 明
《送高二丈学游钱塘》:“君年虽少志则壮,不肯与世相低昂。”从现在起。:“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宋
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 元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杜鹏程 《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亦作“鉴定”。
(1).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 宋
《跋中和院东坡帖》:“鉴定精审,无一帖可疑者。”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品诗》:“滴露研朱非草草,从容鉴定庶无尤。” 茅盾 《委屈》:“这衣服的剪裁式样,要是给话剧团管道具的专家见了,准会鉴定出它是哪一年的时装。”(2).指对人功过、出身和优缺点等的鉴别和评定。 吴晗 《灯下集·谈曹操》:“‘奸雄’这一鉴定,是 许劭 的创造。”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他对于成分的鉴定特别细心。”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哟!我又不是干部科长,成天给你作鉴定。”安慰问候。:“ 均 自扶舆诣阙谢恩,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 唐
《遣王会等安抚回鹘制》:“宜令左金吾卫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王会 持节充安抚大使,宗正少卿兼御史中丞 李师偃 充副使,专往慰问。” 明
诗:“老翁爱英俊,慰问至日夕。”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二章:“师长顺交通壕走着,一面同战士们握手,一面进行亲切的慰问。”(1).淡黄色。 元
:“雪里冰枝破冷金,前村篱落暗香侵。”此指腊梅。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他胭脂一抹冷金翘,双钏寒生眉影雕,难逢京兆笔尖描。”此指首饰。(2).纸名。 清
《题王南村〈焦麓剔铭图〉》诗:“冷金蝉翼无由辨,浪打雷轰亦醒然。”参见“ 冷金纸 ”。带白色的泥金或洒金的纸。 宋
《书史》:“ 王羲之 《玉润帖》,是 唐 人冷金纸上双钩摹。”纸名。以黄檗和蜡涂染,质坚韧而莹彻透明,便于法帖墨迹的响拓双钩。又因色黄利于久藏而多用以抄写佛经。 宋
《洞天清禄集·古翰墨真迹辨》:“硬黄纸, 唐 人用以书经,染以黄蘖,取其辟蠹,以其纸加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 宋
:“新诗说尽万物情,硬黄小字临《黄庭》。” 明
:“手掣硬黄书一纸,若曰上帝锡尔祉。” 清
《送吴濩入太原》诗之三:“暇日经过烦问讯,硬黄曾拓石经无?”亦作“ 呜乎 ”。亦作“ 呜虖 ”。
(1).叹词。表示悲伤。:“呜呼曷归,予怀之悲。” 宋
《厉领卫墓志铭》:“虏既卒叛盟,而君竟坐贬死。呜呼!可哀也已!” 鲁迅 《且介亭杂文·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2).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麟凤在郊薮, 河
洛 出图书。呜虖,何施而臻此与!” 颜师古 注:“虖读曰呼。呜呼,叹辞也。” 唐
《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弟不争,兄不取。作义庄,赡乡里。呜呼孝廉谁可比!” 清
《戴氏宗谱序》:“呜乎!此先王之所以为平天下之要道也欤!” 冰心 《离家的一年》:“呜呼,‘每逢佳节倍思亲’。”(3).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后因以借指死亡。 宋
词:“纵使古稀真个得,后来争免呜呼。”:“只见街上人纷纷而过,多有说这老和尚,可怜半月前还听得他念经之声,今早呜呼了。” 叶君健 《火花》一:“他想,如果他这样熬到天亮,就是不一命呜呼,也会半死。”(4).象声词。多用作哭声或鸟鸣声。 三国
《平原懿公主诔》:“帝用吁嗟,呜呼失声。” 北魏 郦道元 :“郡有 叶榆县 ,县西北八十里有 吊鸟山 ,众鸟千百为群,甚会呜呼啁哳。” 宋
之五:“风花飞坠鸟呜呼,金茎沆瀣浮污渠。”(1).艰难,不容易。:“宜鉴于 殷 ,骏命不易。” 朱熹 集传:“不易,言其难也。”:“为君难,为臣不易。” 清
《闲情偶寄·词曲》:“要知此种文字,作之可怜,出之不易。”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二》:“对于一些不易看懂的名词,作了一些注解。”(2).不改变;不更换。:“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王弼 注:“不为世俗所移易。”:“制节谨度以防奢淫,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 颜师古 注:“言为常法,不可改易。” 宋
《仇池笔记·记张憨子》:“冬夏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觉有垢秽气。”亦作“ 摩莎 ”。亦作“ 摩娑 ”。
(1).揉搓。“汁献涚于盏酒” 汉
郑玄 注:“摩莎泲之,出其香汁。” 冰心 《南归》:“ 涵 和 华 摩挲着忧愁的倦眼,和我交替。”(2).抚摸。:“摩娑,犹末杀也,手上下之言也。”:“后人复于 长安 东 霸城 见之,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 唐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清 昭梿 :“其署中有峻石高数丈, 查 爱之,摩挲抚惜,因醉题‘绉石’。”(3).琢磨。 元 汤式 《一枝花·劝妓女从良》套曲:“试点检莺花簿,细摩挲烟月文。” 清
《书影》卷五:“兴至则解衣盘礴,一妻二女,皆能点染设色,相与摩挲指示,共相娱悦。”(4).模糊。 宋
诗:“摩挲困睫喜汤熟,小瓶自拆山茶香。”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你莫不是眼摩挲,错认了你这亲眷,你却是姓甚么。”《金瓶梅词话》第八回:“此时宿酒未醒,醉眼摩娑,前合后仰。” 傅敷 《感秋》诗之三:“欲写沉忧付壮歌,江山眼底认摩娑。”(5).消磨。 明
《曲江春》第四折:“从今后,青山止许 巢由 采,黄金休把 相如 买,摩挲了壮怀。” 明
《读书镜》卷一:“大抵著书,上者羽翼世道……又次者资辅聪明,又次者摩娑岁月。”(6).摸索。 清
:“时值上弦,幸月色昏黄,门户可辨。摩娑数进,始抵后楼。” 太平天国 洪仁玕 《诛妖檄文》:“譬如黑暗之中未睹天目,暗中摩挲,不辨方位,何能不误入迷途以待天晓乎?”悲伤;惨痛忧伤。 唐
诗:“昔随 刘氏 定 长安 ,帷幄未改神惨伤。”《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姐妹分别之时,你我不忍分舍,好不惨伤!”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儿女之事粗能了了,但分离至此,令人终觉惨伤耳。” 鲁迅 《彷徨·孤独者》:“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1).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晋
诗之三:“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唐
诗:“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二折:“自从认了个兄弟,我心间甚是欢喜。”《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原来 许晏 、 许普 ,自从蒙哥哥教诲,知书达礼,全以孝弟为重。”(2).跟从自己;自随。 明
:“盖 隋炀 酷嗜经典,既欲徙都 广陵 ,必尽载诸书自从。”指皇宫。亦借指京城。 南朝
梁 沉约 :“驱马城西阿,遥眺想京阙。” 唐
:“我浮 黄河 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明
《送周氏》诗:“回首望京阙,能不恻中情。” 陈毅 《开国小言》诗:“ 天安门 上望,京阙焕新采。”(1).古代驾兵车的马。:“ 晋 入 楚 军,三日谷。 范文子 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诸臣不佞,何以及此?’” 杨伯峻 注:“戎马, 晋厉公 车马。”(2).军马;战马。《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及至 河
陇 ,又奏请徙 朔方 、 河东 戎马九千匹以实之。”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举目有山河之异,谁泣 新亭 ?中原无 颇
牧 之才,空肥戎马!”(3).借指军队。:“承亲率戎马,远履西畿,阖境士庶,莫不恇骇。”:“殿下宜购募豪杰,暂往 河西 ,收拾戎马。”(4).犹胡马。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军队。 宋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诗:“戎马窥天堑,边烽断日畿。”《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城复日,人皆相庆,独主母有忧色,告主君曰:‘城虽云复,戎马必再来,城中之人,定遭毒手。’”(5).战乱,战争。 北齐
:“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 唐
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宋
《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 高宗 厌戎马久,思壹休息,既定和亲,罢诸将兵。”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当戎马流离之际,不难于慷慨,而难于从容。” 郁雯 《李清照》七:“你的妻子总算在戎马之中,保存了你的手稿。”外交使节在驻在国的公署。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况且我在外国使馆做事, 伦敦
华盛顿 的电报和剪报,我们天天看见的。”(1).“沧海桑田”的略语。 明
《牡丹亭·缮备》:“乍想起琼花当年吹暗香,几点 新亭 ,无限沧桑。” 清
《偕夏重至国学观古槐》诗:“劫火烧残变陵谷,浮云阅尽经沧桑。”第三十回:“这一年之中,你我各各的经了多少沧桑,这日月便如落花流水一般的过去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工友,什么样的人全见过。”(2).指朝代更迭。 清
沉永令 《赠檗庵禅师》诗序:“ 崇祯 壬癸间,建言廷杖诏狱,沧桑后遂为僧。”参见“ 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语本 晋
:“ 麻姑 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后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唐
《献八舅东归》:“独往不可群,沧海成桑田。” 明
词:“沧海桑田有时,海若未枯,愁应无已。” 清
《广阳杂记》卷四:“后有 延庆祖师塔 , 昙公 不记其何代人,又不知何故陷于地中,沧海桑田,高岸深谷,信然矣。” 赵朴初 《普天乐·国庆十周年献词》曲之二:“三千六百日乾旋坤转,二十四小时沧海桑田。”亦作“ 人閒 ”。
(1).人类社会。:“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閒邪?” 宋
诗:“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 清
《寄许生雪江》诗之二:“金紫人间事,缥缃我辈需。”
词:“横空出世,莽 昆崙 ,阅尽人间春色。”(2).尘世;世俗社会。:“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 晋
诗之二:“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宋
卷五:“丽质仙娥生月殿。谪向人间,未免凡情乱。”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稽善恶》:“廿三日送灶上天,奏人间一年之善恶。”第五回:“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九:“难道在天上也和在人间一样,爱情也是不自由的吗?”(3).民间。:“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 明帝 ( 宋明帝 )嫌帝( 萧道成 )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 明帝 愈以为疑。”:“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 清
:“宪 圣慈烈皇后 尝临《兰亭帖》,佚在人间, 咸宁 郡王 韩世忠 得之,表献。”(1).西厢清净之处。:“青龙蚴蟉于东葙,象舆婉僤于西清。”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西清者,葙中清净处也。”后指帝王宫内游宴之处。 宋 徐铉 诗:“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2). 清 代宫廷内南书房。 清
《辰州吊诸桐屿》诗:“我来东道谁为主,君在西清最有声。”(1).帝王的园林。:“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 蜀
汉 ,缭以周墙,四百馀里,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神池灵沼,往往而在。” 李善 注:“上囿禁苑,即林苑也。” 唐
《和白尚书赋永丰柳》序:“ 永丰坊 西南角有垂柳一株……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 明
《玉合记·标目》:“ 柳夫人
章台 名擅, 韩君平 禁苑诗传。” 清
《陈伯美七十寿序》:“内侍引入禁苑,遍观 玉堂 、 神明 、 渐台 、 太液 之胜。”(2).指宫廷。 清
《题汪湛若临摹〈黄素黄庭〉后》:“真迹将归禁苑时, 湛若汪子 操舴艋穷数百里,毕旬日之力追寻临摹,不尽不止。”(3).指宫廷文学侍从官署。 宋
《耆旧续闻》卷五:“自此禁苑阙人,上谓少年轻薄,不足为馆阁重。”天空中。如:飞机在天上飞;月亮挂在天上。(1).室东侧的墙壁下。《仪礼·士丧礼》:“君反之,复初位,众主人辟于东壁,南面。”:“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2).指东壁上。 唐
诗之二:“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3).指东隔壁的房屋。 明
《南询录叙》:“ 赵老 以内翰而为诸生谈圣学于东壁,上人以诸生而为诸生讲举业于西序。彼此一间耳,朝夕声相闻。”(4).东边。《水浒传》第七六回:“东壁一队人马,尽是青旗、青甲青袍、青缨青马。”(5).星宿名。即壁宿。因在天门之东,故称。:“﹝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 晋
:“东壁正昏中,固阴寒节升。”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正误·东壁东井南箕北斗》:“二十八宿以四方为名者,唯井、壁、箕、斗四星而已……离宫在南则壁在室东,故称东壁。”(6).:“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因以称皇宫藏书之所。 唐
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明
《琵琶记·孝妇题真》:“休夸东壁图书府,赛过西垣翰墨林。”(1).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之前,形成半月形状。:“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元嘉 十九年﹞九月丙辰,有客星在北斗,因为彗,入文昌,贯五车。”(2).指星神。:“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毂。”(3).特指文昌宫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旧时传说主文运,故俗又称文曲星或文星。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天部一》:“俗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为司命。而文昌者,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也。俗以魁故祠文星以祈科第,因其近斗也,故亦称文昌司命云。傅会甚矣。至以 蜀
梓潼神 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平山冷燕》第一回:“前钦天监臣奏文昌光亮。主有翰苑鸿儒为文明之助。” 清
陈康祺 卷一:“故自戊辰至于丑五科状元……珠联璧合,名应文昌,非偶然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今之学塾于 孔子 之外,乃兼祀文昌魁星等……夫文昌者,槱燎司命,或称为天神。”参见“ 文曲星 ”、“ 文星 ”。(4).即 文昌帝君 。 清
:“生死隶东岳,功名隶 文昌 。” 清
之三四:“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阴骘诵 文昌 。”参见“ 文昌帝君 ”。(5).指文昌省。 唐
:“礼闱通政本,文昌总国钧。” 唐
《举韦顗自代状》:“文昌政本,侍郎官重,尚德之举, 顗 宜当之。” 前蜀
诗:“文昌二十四仙曹,尽倚红檐种露桃。” 宋
《生日谢表》之二:“时当生育,情方切以怀亲;职贰文昌,恩忽惊于捧诏。”参见“文昌省”。(6).宫殿名。:“造 文昌 之广殿,极栋宇之弘观。” 张载 注:“ 文昌 ,正殿名也。” 南朝
梁 沉约 :“讲 金华 兮议 宣室 ,昼武帐兮夕 文昌 。” 唐
:“挥戈出武帐,荷笔入 文昌 。”亦称“ 文昌帝 ”。亦称“ 文昌君 ”。
即 梓潼帝君 。:“ 梓潼帝君 者,记云:‘神姓 张 名 亚子 ,居 蜀
七曲山 ,仕 晋 战没,人为立庙。 唐
宋 屡封至 英显王 。道家谓帝命 梓潼 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 元 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 清
《桃花扇·馀韵》:“热如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 文昌帝 ,秀士宗师。” 清
:“今年除夕,渠之姓名将被 文昌君 送上天榜。” 清 恽敬 《文昌宫碑阴录》:“ 文昌帝君 之祀,不知其所始。”参见“ 梓潼帝君 ”。尚书省的别称。 宋
诗:“昔日文昌省,频年 滟滪堆 。”参见“ 文昌台 ”。同“ 橐驼 ”。亦作“橐驼”。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驴、骡、駃騠。” 唐 沉亚之 《夏平》:“其所业无农桑事,事畜马、牛、羊、橐驼。” 宋
之十一:“谁将橐驼载,辛苦向骄戎。”:“夏四月庚申,次 威虏镇 ,以橐驼所载水给卫士,视军士皆食,始进膳。”同“ 橐驼 ”。亦作“橐驼”。
驼,同“ 驼 ”。 唐
《种树郭橐驼传》述一善于植树者,驼背,人因号之曰“橐驼”。后以代指善于植物的人。 清
《病树》诗:“《梼杌》空名史,橐驼自有书。”毗连,交界。 唐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刘公墓志铭》:“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犹竹帛。多指史册、书籍。:“明王圣主取士以贤,不拘卑贱,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 唐
诗:“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宋
诗:“始闻云木深,忽逢 朱亥 墓,金锤一报恩,义烈垂竹素。” 清
《题坳堂所藏诸城刘文正公手迹》诗:“竹素苍茫千载事,邱山零落百年期。”(1).牛和马。:“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 唐
诗:“牛马行无色,蛟龙斗不开。”(2).喻指劳役或供役使的人。 清
:“非同巷之谊,即赐百金赏,不肯效牛马。” 清 秋瑾 《敬告姊妹们》:“泪珠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为着你们的女儿,我再当一次牛马!”(3).喻指受奴役而艰苦劳累。 邹韬奋 《萍踪寄语》二五:“这班 青田 人干着牛马的工作,过着犬马不如的非人的生活。”指书卷。缥,淡青色;缃,浅黄色。古时常用淡青、浅黄色的丝帛作书囊书衣,因以指代书卷。 南朝
《〈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 元
《窦娥冤》楔子:“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 马相如 。” 清
《赠臬宪于公》诗:“缥缃雄丽藻,韦布富经纶。鹏奋抟丰翮,螭蟠起巨鳞。” 柯灵 《香雪海·春节书红》:“规模宏大的东方图书馆毁于炮火,万卷缥缃付之一炬。”(1).盛铠甲的袋。“赴车不载櫜韔” 汉
郑玄 注:“櫜,甲衣;韔,引衣。”“无以前之,则袒櫜奉胄” 唐
陆德明 释文:“櫜音羔,甲衣也。”(2).皮革制的上身战袍。“ 屈荡 搏之,得其甲裳” 杨伯峻 注:“古人制甲衣与甲裳,必使其轻重相同,故曰‘重若一’。”亦作“ 狼籍 ”。
(1).纵横散乱貌。:“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唐
《夜坐》:“孩提万里何时见?狼籍家书卧满床。” 清
:“﹝ 苏鹗 《演义》﹞狼藉草而卧,去则灭乱。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 朱自清 《背影》:“到 徐州 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2).指多而散乱堆积。 唐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屯田广远,仓蓄狼籍,一虏为盗,恐成大忧。” 清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故虽粟米狼藉,而终岁之用,犹苦其不给。”(3).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 窦景 ﹞遣掾 夏猛 私谢 酺 曰:‘ 郑据 小人,为所侵冤。闻其儿为吏,放纵狼藉。取是曹子一人,足以惊百。’”:“前日 杜太尉 狼籍,为朝廷深耻。” 宋
《上神宗皇帝书》:“ 汉武 遣绣衣直指, 桓帝 遣八使,皆以守宰狼籍,盗贼公行,出于无术,行此下策。”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初集·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咸不平,声名益狼籍。”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声名狼藉了,还有人要我教书吗?”(4).形容困厄、窘迫。 宋
《遗表》:“今溃败失亡,狼藉如此,而建议行师之人,晏然曾无愧畏,或更蒙宠任。” 明
《智囊补·术智·徐道覆》:“呜呼,奇才策士郁郁不得志,而狼籍以死者比比矣。”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三集·西泠太瘦生偶记》:“狼籍烟花十七春,不堪回首堕红尘。”(5).犹糟蹋。 唐
《杂纂》:“狼籍米谷。” 明
《郁轮袍》第六折:“谢贤王肯作媒,劳重恁牵傀儡,可惜狼藉了 王阳 气力。”:“ 范道 在寺多年,一世奉斋,并不敢有一毫贪欲,也不敢狼籍天物。”(6).犹折磨。 清
:“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缧系数十人而狼籍之耳。” 何垠 注:“狼籍之,言磨折之至于惫也。”《天雨花》第二五回:“可怜儿女犹髫少,离却娘亲怎得生?当然狼籍都断送,绝了亡夫后代根。”有车轮的炮架子。亦作“炮车”。
古战具,用以载炮。:“二月丙寅,幸飞山营,阅炮车。”:“ 胜 尝自创如意战车数百两,炮车数十两……炮车在阵中,施火石炮,亦二百步。”《清文献通考·兵十六》:“演放五百觔及千觔炮位,较四百觔炮位立靶稍远。车上演放,势必摇动,难以得准。嗣后换用土台演放,较炮车实为稳妥。”(1).破裂;裂开而往外飞溅。 宋
《丁晋公谈录》:“有大星落于马前,迸裂有声。”《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馀毒在腹中,兀自皮肤迸裂,流血不已。” 黄中黄 《沉荩》第三章:“而党派之间,亦因之迸裂。”(2).指迸发。 刘半农 《静》诗:“心底里迸裂出来的声音,在小屋中激荡了一回,也就静了。” 刘半农 《敲冰》诗:“我们五个人,一齐从胸臆中迸裂出来一声:‘好了!’”亦作“ 琳琅 ”。(1).精美的玉石。 汉
《南都赋》:“琢雕狎猎,金银琳琅。” 宋
:“琳琅固无价, 燕 石敢沽诸。” 明
《七述》:“绘若黼黻,晔如琳琅。”(2).借指美好的事物。指优美诗文、珍贵书籍。 晋
:“崇琬琰于怀抱之内,吐琳琅于毛墨之端。” 唐
诗:“文襟即 玄圃 ,笔下成琳琅。” 宋
词:“想胸蟠,蕊阙琳琅笈。真作者,世难及。” 清 秋瑾 《梅十章》之八:“留得琳琅千万句,锦函双系碧丝绦。”
诗之六:“ 绿珠 不爱珊瑚树,合配琳琅万轴身。”(3).借指美好的事物。指优秀人材。 南朝
宋 刘义庆 :“有人诣 王太尉 ,遇 安丰 、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 季胤 、 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唐
诗:“素风传竹帛,高价聘琳琅。” 宋
诗:“好事今推 霅溪 守,故开新馆集琳琅。”(4).玉石相击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晋
《思游赋》:“要华电之煜爚兮,佩玉衡之琳琅。” 明
《玉簪记·重效》:“翠裙摇玉响琳琅。”(5).泛指清脆美妙的声音。卷十六:“仰诵洞章,啸咏琳琅。” 宋 沉辽 《宴集》诗:“尤爱檐间竹,风来响琳琅。” 清
《祭诰封光禄大夫陈太公文》:“众宾杂遝,笑语琳琅。”(1).亭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西南之 兰渚山 上。 东晋
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 王羲之 之 谢安 等同游于此, 羲之 作《兰亭集序》。(2).指《兰亭帖》。 唐
李约 《萧子云飞白萧字赞序》:“比获《兰亭》之书,世情观之,未若野人之块,不阙于世,在世为无用之物,苟适余意,于余则有用已多。” 宋
词:“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 明
《〈兰亭集〉刻》:“《兰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 南宋
理宗 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图书钤缝玉池上,后归 贾平章 。” 郁达夫 《寄映霞》诗之二:“欲撰 西泠 才女传,苦无椽笔写《兰亭》。”(3).见“ 兰亭春 ”。宋 代官酿酒名。 宋
诗之四:“台府官醅岁岁新,兰亭春胜 镜湖 春。”亦省称“ 兰亭 ”。 宋
之三:“兰亭酒美逢人醉,花坞茶新满市香。”自注:“兰亭,官酤名也。”(1).灶下。 元
诗之二:“始逃爨下厄,复脱燎原焚。”(2).指厨房。 清
《书影》卷五:“小人即除马通,妇括爨下,甘心矣。”《兰亭序》帖的别称。 晋
王羲之 著名行书法帖之一。以帖中有 兰亭 修禊事语,故名。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 龚圣予 云:《禊帖》有 大业 间石本,其后有 隋 诸臣衔位。然则在 智永 未藏之先,此帖亦尝入御府。”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应谐》:“ 子固 ( 赵子固 )披湿衣立浅水中,手持《禊帖》语人曰:‘《兰亭》在此,馀不足问。’” 清
诗:“ 越 僧世得 钟
张 法,头白朝朝摹《禊帖》。”(1).神话中仙女名。传说 东汉
桓帝 时曾应仙人 王远 (字 方平 )召,降于 蔡经 家,为一美丽女子,年可十八九岁,手纤长似鸟瓜。 蔡经 见之,心中念曰:“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 方平 知 经 心中所念,使人鞭之,且曰:“ 麻姑 ,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 麻姑 自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又能掷米成珠,为种种变化之术。事见 晋 葛洪 。 唐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 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宋
之二:“金阙银城仙客居,欲传消息问 麻姑 。”《水浒传》第二四回:“软语调和,女似 麻姑 能动念。” 清 秋瑾 《东风第一枝·雪珠》词:“笑幻奇手掷 麻姑 ,故弄眼光疑眩。”(2).见“ 麻姑酒 ”。酒名。卷二二引《事物绀珠》:“麻姑酒, 麻姑泉 水酿,出 建昌 。” 清
:“ 沧州 酒, 阮亭先生 谓之‘麻姑酒’,然土人实无此称。著名已久,而论者颇有异同。”亦省作“ 麻姑 ”。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三》:“ 江 右之麻姑, 建州 之白酒,如饮汤然,果腹而已。”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唐
诗之三:“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清
《下车行》:“儿童合掌妇女拜,三年有成我能讴。” 巴金 《探索集·访问广岛》:“我看见许多健康活泼的 广岛 儿童,在他们周围开放着美丽的鲜花。”(1).竖立起军旗。 北周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 西零 贼退,屈指可知;南部兵回,插标而待。”(2).旧时于物品上或人身上插草以为出卖的标志。《三国演义》第二五回:“ 关公 举目一望,谓 操 曰:‘吾观 颜良 ,如插标卖首耳!’” 清
诗:“插标卖赋愁绝倒,臣 朔 苦长时不饱。” 清
《杂谣》:“道逢老翁吞声哭,幸存一孙插标鬻。”(3).插上标签。 清
《闲情偶寄·种植·草本》:“既入土也,则有插标记种之事。”(1).管理市场的官署。:“ 突厥 使置市坊,有贸易,录奏,为质其轻重,太府丞一人莅之。”(2).街巷。 清
:“ 鲁公 《孝经》《麻姑》字,儿童插标叫市坊。”指裱好有轴可卷舒的书籍或字画等。后世书籍装订成册,乃专指有轴的字画。 南朝
谢赫 《古画品录·陆绥》:“一点一拂,动笔皆奇,传世盖少,所谓希见卷轴,故为宝也。”:“仆年少来无事,唯以读书为业……令君少便鞅掌王务,虽复一览便谙,然见卷轴未必多仆。” 叶德辉 《书林清话·书之称卷》:“:‘ 集贤院 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朱带,白牙签。’盖 隋
唐 间简册已亡,存者止卷轴,故一书又谓之几轴。 韩愈 诗:‘ 邺侯 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三万轴即三万卷也。” 徐迟 《真迹》:“他拿出一个绸包回到榻上,把它在小几上打开。里面显出一个卷轴。他的手指把卷轴上的小纸条给我指出,上面写着五个字 苏东坡 真迹。”(1).:“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复,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若三千行于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复者也。”(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之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于百年,三千广于 赤县 ;四部多于户口,七宝妙于石沙。”落款书写。 宋
《书史》:“余题诗曰:‘正观款书丈二纸,不许儿奇兼父美。’” 元
诗:“蜈蚣霄行蛛网结,不识款书何岁时?”数量词。十进制的度量衡往往将量词前置表示整数量,数词后置表示分数量。丈二,为一丈二尺。:“内深丈二广丈五。”:“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填抚方外。” 宋
《臆乘》:“今俗语丈二尺一之类亦有所本,,尺一牍尺二寸牍;《严助传》,丈二之组……略载,今详书之。” 元
《谢金吾》楔子:“在这京城里立下丈二标竿,但抹着标竿者,不问军民房舍,尽行拆毁。”(1).植物名。即苘麻。 五代
诗:“閒游向诸寺,却看白麻衣。” 宋
《和靖墓》诗:“山中处士白麻履,死后无书献天子。”(2).见“ 白麻纸 ”。用苘麻制造的纸。 唐 制,由翰林学士起草的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及拜免将相等诏书都用白麻纸。因以指重要的诏书。 唐
诗:“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宋
卷三:“学士制不自中书出,故独用白麻纸而已。” 瞿蜕园 《历代职官简释·翰林学士》:“凡诏书皆用黄麻纸,概由中书省颁布,惟翰林学士所撰以上各种诏书则用白麻纸。”亦省称“ 白麻 ”。 唐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白麻云色腻,墨诏电光粗。”:“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 宋
词:“万旅云屯看整暇,十眉环坐却娉婷。白麻早晚下天庭。” 清
《六月廿七日舟发潞河书事感怀寄中朝诸君子》诗之二:“紫阁虚传闻禁漏,白麻遽欲下 延英 。”(1).青白色的丝绸。古时常用以制成书囊、书衣或书卷标签。 五代
王定保 :“然三十所制,分为两卷,以金铜轴头、青缥首进上。”(2).青翠色。“山脊冈未及上翠微” 清
郝懿行 义疏:“翠微者,引旧注云:‘一说山气青缥色曰翠微。’”见“ 黄肠题凑 ”。汉 时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本谓柏木之心。柏木心黄,故称。:“ 光 薨……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亦省作“ 黄肠 ”。 唐
:“黄肠再开,同暴骸于中野。”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授职》:“只是小臣抱黄肠之恸,衔白首之悲,呵壁不能问天,拔剑祗堪斫地。”(1).同一根本。:“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卷九:“主敬穷理,虽二端,其实一本。” 清
:“仁、义、忠、孝,固无非性者,而现前万殊,根原一本。” 许地山 《凶手》第一幕:“奴是念着他们俩是一本之亲,而且老公公遗下的产业至今还没分析,论理应该供给他。”(2).完全根据。《新五代史·职方考》:“盖得其要,则虽万国而治;失其所守,则虽一天下不能容,岂非一本于道德哉!” 宋
《贺熙宁十年南郊礼毕大赦表》:“发祥其德,无可以称;思所以报,一本于心。” 明
《传习录》卷上:“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3).表数量。草木等植物的一株。:“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 北魏
贾思协 :“八月断其梢,减其实,一本但留五六枚。”:“ 太平兴国 二年八月, 青城县 民家竹一本,上分双茎。”(4).表数量。文件、奏章、书籍簿册等的一件或一册。:“今缮写一本,敢以仰呈。”:“及诏行 魏 史, 收 以为直置秘阁,外人无由得见。于是命送一本付并省,一本付 邺下 ,任人写之。”:“ 后主 所制文笔,卷轴甚多,乃别写一本付 察 ,有疑悉令刊定。”第三回:“那河道总督平日又合他不对,便借此参了一本,革职拿问。”(5).表数量。戏剧中可成段落的一出或数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曲儿甜,腔儿雅,裁剪就雪月风花,唱一本倚翠偷期话。”(6).一定长度的影片亦称一本。独得保全。:“ 太宗 识终始之义, 景帝 能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独完。”:“秋大雨, 河 溢,军吏请具舟以避, 燧 曰:‘使城中尽鱼而独完其家,吾不忍。’既而水不为害。”道教认为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为阴神,为天帝所役使;道士则可用符箓召请,以供驱使。:“从官 卞忌 自言能使六丁。” 李贤 注:“六丁,谓六甲中丁神也。若甲子旬中,则丁卯为神,甲寅旬中,则丁巳为神之类也。役使之法,先斋戒,然后其神至,可使致远方物及知吉凶也。”参阅、。 唐
:“赤城门闭六丁直,晓日已烧东海色。” 宋
诗:“笑谈缚三彭,指顾役六丁。” 元
《马陵道》第一折:“这八卦阵纵横不穷,管七国江山着君王独自统。便有六丁神,我敢也驱下天宫。”《西游记》第十五回:“ 行者 道:‘既如此,不当值者且退,留下六丁神将与值日功曹和众揭谛保守着我师父。等 老孙 寻那涧中的孽龙,教他还我马来。’”拿取。将,助词。 唐
诗:“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宋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潘飞声 《题披秘石门》诗:“惑恐太阴黑,六丁下取将。”指展开卷状物。 唐
之五:“晚荷犹展卷,早蝉遽萧嘹。”开卷。指展开书卷或画卷。 宋
诗:“数棂留得西窗日,更取丹经展卷看。” 清 黄鷟来 《题毛闇斋采芝图》诗:“凤羽岂终晦,展卷心悠然。”《花月痕》第十四回:“雨槛弄花,风窗展卷,遵养时晦,与古为徒。”(1).年代久远的墨。 元
伊世珍 《琅嬛记》卷中引《贾子说林》:“鞠通(虫名)……喜食枯桐,尤爱古墨。”按, 宋
陈师道 有《古墨行》,咏 唐
李超 等制作的墨。(2).古人墨迹。 宋
词:“ 梅韨 旧书, 兰亭 古墨,依稀风韵生秋。” 清
《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 韩履卿 云:‘梅子黄时雨,閒将古墨看。’”不需烦劳;不用。:“ 莒 之疆事, 楚 勿与知,诸侯无烦,不亦可乎?” 唐
之十八:“无烦骑白鹿,不用驾青牛。” 宋 王谠 :“且抵承 曹大 ,无烦唤 姜五 。” 清
:“此去定早还,无烦穿望。”(1).同“ 破身 ”。 清
《连城璧》一:“﹝ 谭楚玉 ﹞一见 藐姑 就知道是个尤物,要相识他于未曾破体之先。乃以看戏为名,终日在戏房里面走进走出,指望以眉眼传情,挑逗他思春之念。”(2).见“ 破体书 ”。(3).见“ 破体字 ”。指书法结构的变体。 唐
《书断》:“ 王献之 变 右军 行书,号曰破体书。”亦省作“ 破体 ”。:“厥后 钟 善真书, 张 称草圣, 右军 行法, 小令 破体,皆一时之妙。” 唐
《怀素上人草书歌》:“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 宋
《能改斋漫录·记文》:“每曰:学书当先务真楷,端正匀停,而后饶得破体,破体而后饶得颠草。” 清
《华山庙碑歌》:“舞书不顾经若典,破体岂论隶与蝌。”指不合正体的俗字。 清
:“朝考殿试,最重书法,大要以黑、光、匀为主,并不可有破体字。”亦省作“ 破体 ”。 明
《焦氏笔乘续集·讹字》:“书生传写,破体者多,对读支离,辨正者少。”(1).汉字合体字的组成部分。旧称左为偏,右为旁。今泛称合体字的左右上下任何一部分为偏旁。 唐
《干禄字书序》:“偏旁同者,不复广出。” 宋
《续书谱》:“然 柳氏 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 清
:“字有本无偏旁,因与上下字相涉而误加者。如:‘展转反侧。’展字涉下转字而加车旁。”(2).指旁屋侧室。 晋
:“礼:诸侯薨于路寝,大夫卒于适室。死生有命,本无偏旁可避者。”古代宫殿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王右军 《告誓文》﹞ 开元 初年, 润州
瓦官寺 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蚩者,海兽也。 汉武帝 作 柏梁殿 。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见其吻如鸱鸢,遂呼之为鸱吻, 颜之推 亦作此鸱。”:“其馀官称,多所更定,宫殿悉除去鸱吻。”(1).山朝北的一面。“从阴道下” 唐
颜师古 注:“山南曰阳,山北曰阴。” 唐
诗:“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刘大白 《春雪》诗:“可怕的却是那些株守着岭北山阴的,甘心埋没在它底势力范围之下!”(2). 晋
王羲之 的代称。 王羲之 曾居 会稽
山阴 ,故以代指。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三》:“ 文徵仲 得笔法于 巙子山 ,而参以 松雪 ,亦时为 黄
米 二家书,然皆非此公当行,惟小楷正书,即 山阴 在世,亦当虚高足一席。”亦作“ 玉燮 ”。
(1).玉质的书画卷轴。 明
《画品·金题玉躞》:“《海岳书史》云: 隋
唐 藏书皆金题、玉躞、锦贉、绣褫。金题,押头也;玉躞,轴心也。” 明
:“玉燮金题岂增贵,连城照乘难为直。”(2).指书画。 宋
:“嗟尔方来眼次洗,玉躞金题半归米。”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虽金题玉躞,插架盈箱,亦何异于市中之骨董铺邪?” 清
《题兰汀郎中园居三十五韵》:“金题间玉躞,发之羡且怖。读罢心怦怦,愿化此中蠹。”泥金书写的题签。 宋
:“嗟尔方来眼须洗,玉躞金题半归 米 。”退藏珍惜。 宋
《癸亥上皇帝书》:“陛下傥察及此,则亦何爱于此一人,而閟惜英断,以重违天下之心哉!” 清
《致吴南屏书》:“私怪阁下幽人贞介,何必追逐名誉,不自閟惜!”光辉灿烂。《淮南子·本经训》:“焜昱错眩,照耀煇煌。” 高诱 注:“照耀煇煌,焜光泽色貌。”:“譬众星之环极,叛赫戏以煇煌。” 薛综 注:“煇煌,光耀也。”第三回:“ 周学道 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煇煌!”(1).:“﹝ 却诜 ﹞以对策上第……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于 东堂 会送,问 诜 曰:‘卿自以为何如?’ 诜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昆山 之片玉。’”后称士人得中进士高科为“比玉”。 唐
诗:“甲科文比玉,归路锦为衣。” 唐
诗:“尝值偷琴处,亲闻比玉时。”(2).玉带名。 宋
:“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值数百万。”(1).指五星的躔度。《尚书考灵曜》:“天失日月,遗其珠囊。” 郑玄 注:“珠,谓五星也。遗其囊者,盈缩失度也。” 隋
《老氏碑》:“三浓应铜爵之鸣,五纬叶珠囊之度。”(2).指五星。 清
王晫 :“ 顾景范 著《方舆纪要》成, 孙宇台 谓其书若长河亘天,珠囊照地。”(3).珠饰之囊。:“上御 花萼楼 ,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已上金镜、珠囊、缣綵。” 唐
:“珠囊含瑞露,金镜抱仙轮。”(4).即珠蕾。 元
诗:“并蒂当阶盘绶带,金苞向日剖珠囊。”参见“ 珠蕾 ”。花骨朵。 元 王冕 诗之三:“朔风吹寒珠蕾裂,千花万花开白雪。”(1).心灵受伤,形容极其悲痛。:“民罔不衋伤心。” 孔 传:“民无不衋然痛伤其心。”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 晋
《吊魏武帝文》:“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宋
诗之一:“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元
词:“伤心千古, 秦淮 一片明月。” 巴金 《五十多个》:“ 孙二嫂 坐在雪地上,埋下头摇着她怀里的死孩子,哭得很伤心。”(2).极甚之词,犹言万分。 唐
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唐
诗之一:“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 明
词:“回首碧空无际,空引睇,但满眼芙蓉黄菊伤心丽。”最珍贵的宝物。:“至宝不同众好,故 卞和 泣血。” 唐
诗:“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续范亭 《出身小资产》诗:“二十二文件,是我新武器,革命称至宝,应比匕首利。”(1). 东汉
洛阳 南宫内观名。 明帝 诏 班固 等修撰《汉记》于此,书成名为。 章
和 二帝时为皇宫藏书之府。后因以称国史修撰之所。 南朝
徐陵 《谢敕赉烛盘赏答齐国移文启》:“臣职居南史,身典东观,谨述私荣、传之方策。” 唐
诗:“远取南朝贵公子,重修东观帝王书。”(2).称宫中藏书之所。 北周
:“南宫学已开,东观书还聚。” 唐太宗 诗:“ 崇文 时驻步,东观还停辇。辍膳玩《三坟》,晖灯披《五典》。” 清
《〈董文敏公遗集〉序》:“故其题识赏鉴之文,区明雅俗,别裁真伪,东观输其博,南宫逊其精。”(1).指表现出狂放、狂妄或狂热。:“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宋
《放五坊鹰犬诏》:“仍敕天下,今后不得更进鹰犬,庶使发狂之言,遐遵于 老氏 ;外荒之戒,无愧于古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这种狂奴,他敢在我跟前发狂,我是不饶他的。” 瞿秋白 《乱弹·满洲的〈毁灭〉》:“小资产阶级的‘英雄’,固然也会激昂,也会慷慨,甚至于也会革命得发狂。”(2).疯癫,受到某种刺激而精神失常。 晋
:“ 伟 逼之不止,妻乃发狂,裸而走,以泥自涂。” 宋
诗:“ 柳 家兄弟大迫窄,狂药不容人发狂。” 清
:“饮甫毕, 王 遂发狂,奔走直上山巅,虽涧壑荆棘不避。” 鲁迅 《呐喊·药》:“ 华大妈 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 巴金 《〈巴金选集〉后记》:“我恨旧社会恨到快要发狂了,我真愿意用尽一切力量给它一个打击。”(3).形容猛烈。 汉
袁康 :“大风发狂,日夜不止。”(4).犹言显示威势。 唐
《进雕赋表》:“雕者,鸷鸟之殊特,岂但壮观于旌门,发狂于原隰。引以为类,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也。”(5).呆滞失常貌。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你瞧他精瘦精瘦,脸像木头似的,眼神有点发狂,一楞一楞的,谁敢靠他做事。”(1).我家。:“主与左右议 长安 中列侯可为夫者,皆言大将军可。主笑曰:‘此出吾家,常使令骑从我出入耳,奈何用为夫乎?’” 唐
诗:“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2).犹我。 唐
之四:“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3).我的同宗。 鲁迅 《华盖集·咬文嚼字一》:“假使他谈到Gorky,大概是称他‘吾家rky’的了。”注:“‘吾家rky’即吾家尔基。旧时常称同宗的人为‘吾家某某’,有些人为了攀附名人,抬高自己,连同姓也都称‘吾家某某’。”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终于立身” 汉
郑玄 注:“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于立身也。”:“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 唐
《潮州请置乡校牒》:“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或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 清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王风既降,圣教莫修,忠孝情衰,廉耻道丧。”(1).记事的史官。亦指掌文书等事的吏员。 晋
:“ 穆王 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有书史十人,记其所行之地。” 宋
《猗觉寮杂记》卷上:“故 唐 人无不善书,远至边裔书史、里儒,莫不书字有法。” 宋
《〈集杜诗·萧资〉序》:“閤门路铃 萧资 ,本书史也。”(2).典籍,指经史一类书籍。 南朝
:“揆日粲书史,相都丽闻见。” 唐
诗:“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 刘奇 对 对方 道:‘贤弟如此美质,何不习些书史?’” 清 昭梿 :“﹝ 昌龄 ﹞性耽书史,筑 谦益堂 ,丹铅万卷。”谓作歌词而咏唱。:“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封神演义》第四五回:“ 惧留孙 领命,作歌而来。”(1). 东周 初 秦国 刻石。形略像鼓,共有十个,上刻籀文四言诗,现存 北京 故宫博物院。 唐
《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牧颂德碑》:“颂皇灵兮篆石鼓,万斯年兮群玉府。” 宋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明 郎瑛 :“书学之用大矣。篆之猎碣则文石鼓,勒之鼎彝则为款识,摹之范金则为印章。” 清
《拟秋狝应制》诗:“盛朝校猎成年例,石鼓 岐阳 岂足夸。”参见“ 石鼓文 ”。(2).鼓形大石。:“ 成帝鸿嘉 三年五月乙亥, 天水
冀南山 大石鸣,声隆隆如雷,有顷止……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有兵。” 北魏 郦道元 :“南径 燕山 下,悬岩之侧有石鼓……耆旧言: 燕山 石鼓鸣,则土有兵。” 宋 王谠 :“ 邺西鼓山 东北有石鼓,俗传石鼓鸣则兵起。” 清
《闻台州警》诗之三:“石鼓响来开峭壁,干将飞去出沧浪。”东周 初 秦国 刻石文字。在十块鼓形石上,用籀文分刻十首四言韵文,记述 秦国 国君的游猎情况。后世亦称为“猎碣”。 唐 初在 天兴 (今 陕西省
宝鸡市 ) 三畤原 出土。 杜甫
韩愈 等都有诗篇歌咏, 欧阳询 、 虞世南 、 褚遂良 都极推重其书法。现在一石字已磨灭,其余九石也有残缺。藏 北京 故宫博物院。 唐
:“ 张生 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清
之五二:“象形文字鸿荒祖,石鼓文同石柱铭。” 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三》:“最著名的是 东周 初年的所谓‘石鼓文’。”参见“ 石鼓 ”。停笔;放下笔。“善属文”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钟繇 、 王朗 等虽各为 魏 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 唐
:“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宋
《中书试诏臣僚和御制雪诗序》:“遂使四方文士不敢言诗,五榜门生咸思阁笔。” 清
《桃花扇·孤吟》:“云亭词客,阁笔几度酸辛;声传皓齿曲未终,泪滴红盘蜡已寸。”(1).拜了又拜,表示恭敬。古代的一种礼节。:“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坐者皆起,再拜。” 明
李长盛 《过史公墓》诗:“途过丞相墓,再拜想仪型。”(2).敬词。旧时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 再拜言……略陈固陋,谨再拜。” 唐
《与华州李尚书书》:“谨奉状不宣, 愈 再拜。” 清
《复曹云路书》:“ 鼐 再拜 云路 先生足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ouch仲冬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