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高潮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习题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 1.拜上帝教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宣传了洪秀全的革命思想
B.发动群众参加反清起义
C.太平军用来反对外国侵略者
D.维系了领导集团内部的团结 2、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政权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3.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所不具有的新情况.“新情况”是指(
) A.尖锐的阶级矛盾
B.满汉地主联合镇压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内讧而导致力量削弱
4. 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 秦日纲
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9.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
10. “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是指中
国近代的(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1. 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
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5. 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形式 A.《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
C.《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是太平天国进行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D.《资政新篇》表达了农民的理想与追求
6.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做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唯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7.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
A. 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 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 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 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12. 下列各项属于《资政新篇》主张的是
①仿效西方
②奖励技术发明
③编练新军
④开设新式学校 A.①②③
D.①③④ 13.下列武昌起义成功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 A.清朝湖北当局武力抵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14.参与建立同盟会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有(
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16.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17.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8.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19.孙中山在遗嘱中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的主要含义是(
A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仍未完成
B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仍然没有建立
C资产阶级政党出现了分裂
D蒋介石等右派开始篡夺革命领导权
20、判断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其主要理由不包括:(
) A. 以革命手段夺取政权
B. 政府内革命党人占优势 C. 颁布《临时约法》
D. 逼清帝退位,实现“南北议和”
21.某大城市市内公园里有一纪念碑,碑文为“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以下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辛亥”指公元1911年
B 此碑为纪念死难的暴露运动成员 C.城市为成都
D 保卫胶济铁路
22在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中1851年和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这两年中国发生两场大规模革命运动。对两场运动共通之处它们都(
A.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B.部分实现政治民主化目标 C.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D.以“均贫富”为最高理想 23.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暴力革命
24、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25、公元1937年,若换算成中华民国纪年,则为(
) A.民国24年
B.民国25年
C.民国26年
D.民国27年
二、简述题。结合太平天国的史实谈谈你对农民阶级革命性和保守性的认识。(10分)
三、材料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禁止和废除刑讯、跪拜、吸食鸦片、缠足、蓄辫等弊政陋习;制订了保护私人财产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采取了改进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的措施;并以新闻言论自由取代封建时代钳制言论的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任何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对农民自发的斗争采取敌视的态度。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说明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6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2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3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制?(3分)其目的是什么?(2分)太平天国运动_百度百科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之间,由、、、、、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首都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洪秀全雕像
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凭借《》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支付高达2800万元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均每年流出白银1000万元),加紧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兼之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2]
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鸦片战争后十年间,各族人民自发的反清起义达100多次。[3]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清朝统治者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十分严酷;又加以天灾人祸,广大农民苦不堪言,反抗斗争此伏彼起,终于在道光三十年末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4-6]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进军永安图
1844年(清二十四年),偕冯云山在广西传教,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各地众到“团营”。日[7]
,洪秀全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与杨秀清、冯云山、、韦昌辉、等组成领导核心。清廷闻讯,调集兵力进行“围剿”。[8]
太平军向东南发展受阻后转至。3月23日,在武宣东乡自称“天王”,并分封为中军主将,为前军主将,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为主将。5月16日由东乡突围北上,因遭清军堵截,折回金田地区,被包围。9月下旬,突围北上攻占(),粉碎清军围攻。太平军在永安一面抗击清军进攻,一面进行军政建设。12月,天王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8-9]
日,太平军自突围,攻桂林不下,转攻,冯云山中炮身亡。后折入湖南道州(),在此整顿队伍,增修战具;制备军火,并作出“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战略决策。8月10日,弃道州东进,占郴州,建立“土营”。9月攻长沙,萧朝贵阵亡。12月占岳州(),建立水营。[10]
1853年1月攻下武昌,震动清廷。2月9日,洪秀全等率领号称50万众、船1万余艘,夹下,连克、安庆、,势如破竹。3月19日占领江南重镇(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旋派军两支攻占、扬州,与天京形成犄角之势。[8]
太平军攻占江宁后不久,清军即赶来堵截。钦差大臣率万余人在天京城东建立江南大营,阻扼太平军东出苏、常;钦差大臣率万余人在扬州外围建立,遏止太平军北上。同时拟南北配合,伺机夺占。洪秀全、杨秀清决定固守天京,同时派兵北伐京师,西征长江中游。[8]
日,天官副丞相和地官正丞相等率领2万余人由出发
太平军北伐图
,奉命“师行间道,疾取燕都”。太平军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河北)长驱北上,于日进抵天津西南的、,驻守待援。清廷震惊,以胜保为钦差大臣,后又任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郡王僧格林沁为,会同胜保“进剿”。[13]
北伐军陷于清军重兵包围之中,时值隆冬,军资缺乏,援军不至,处境日艰,被迫于日突围南走,旋又至。清军紧追不舍,北伐军再度被围。洪秀全、杨秀清得知北伐军抵达天津附近时,才考虑派军增援。[10]
日,又副丞相、冬官副丞相等统率北伐援军7500人,从安庆出发,经皖北、,直入山东。4月12日克临清,旋遭胜保部围攻,27日在南退途中溃散覆灭。5月天京再组援军未果,北伐军遂陷于孤军作战。林凤祥、李开芳得知援军北上,于5月5日由阜城突围东走,占领连镇。为分敌兵势,迎接援军,李开芳率千余骑于28日突围南下,占据,获悉北伐援军已败,乃筑垒固守。北伐军兵分两地,势更孤单。[10]
日,连镇被僧格林沁攻陷,林凤祥被俘。僧格林沁旋南下会胜保军猛攻。[13]
李开芳突围南走冯官屯。5月31日,冯官屯在僧格林沁引水浸灌下失守,李开芳被俘。北伐军将士英勇善战,但由于战略上犯了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终致全军覆没。[8]
太平军西征前期形势图
在北伐的同时,日,丞相、夏官副丞相等率战船千余艘,步军两三万人,由天京溯江而上,开始西征。意欲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京。10日西征军占领安庆,旋进围南昌,攻城80日未下,撤围北返。[10]
石达开至安庆主持西征战事,集中进攻皖北,于日攻克庐州(合肥)。继率师西攻,于堵城大败清军,乘胜再占、,进围武昌。同时分军两支向鄂北、湖南进军。与所率战于岳州、和靖港,失利退出。湘军乘势陷武汉,并突破太平军、防线;
1855年1月,直逼九江。为阻遏湘军攻势,石达开率军驰援,于、九江大败湘军水师,一举扭转不利战局。旋乘胜反攻,再克武汉三镇。清廷为挽救败局,调集兵力围攻武汉,西征军与湘军在武汉周围激烈争夺。[13]
1855年10月上旬,曾国藩自江西遣军援鄂,武汉形势危急。石达开又率部西上,败湘军于、,并乘虚挺进江西,连占7府40余县,困曾国藩于南昌,西征军事达到巅峰。[8]
1856年3月,石达开奉命率主力回救天京,西征作战结束,基本实现预定战略目标。自太平军北伐、西征后,天京一直处于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包围之中。[10]
1853年12月,太平军弃守扬州,江北仅占瓜洲。1854年夏,清军自广东调“”50艘驶抵天京江面,[13]
天京上下游交通受阻。[15]
1855年8月,芜湖失守,镇江危急,天京外围的军事形势日趋严重。是年底,洪秀全、杨秀清决定从西征战场调兵回救。[15]
1856年2月,燕王率数万人白天京援镇江,北渡瓜洲,4月攻破江北大营,重占扬州,旋又南渡,连破镇江外围清军营垒后撤京。时石达开率部从江西前线赶回,太平军兵力更厚,6月攻破江南大营。向荣败走,不久忧愤而死。至此,的威胁基本解除。[8]
1856年8月,居功自傲,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回京相救。9月初,杨秀清及其部属数万人被残杀。[3]
不久,韦昌辉又被洪秀全处死。合朝文武迎石达开到京辅政。石达开因遭洪秀全疑忌,于1857年5月负气出走,率数万将士脱离,独立作战。虽继续反清,但远离根据地,于1863年6月在四川畔覆灭。[3]
经此“内讧”,太平天国受到极大损害,军事形势不断恶化,武汉、九江相继失守,湖北、江西根据地大部丢失,只有安徽战场控制地区略有扩大。从此,太平天国开始衰败![8]
此时,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全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处于高潮,加之洪秀全起用、等一批年轻将领,才使军事形势没有发展到恶化的地步。[8]
三河大捷形势图
1858年初,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再次围攻天京。[13]
为解京围,后军主将李秀成请命出京,与前军主将陈玉成在安徽举行会议,确定作战方略。[3]
会后,陈玉成率部首先攻占庐州,后南下会李秀成部,于日攻破位于浦口的江北大营。此时,湘军自湖北两路东犯,南围安庆,北攻庐州。湘军悍将率5000之众于11月3日进抵庐州南面的,陈玉成得报,约李秀成等部先后赴援,在外围全歼李续宾部,并乘势收复舒城、等地,迫使进围安庆的湘军撤回湖北。[8]
1860年初,江南大营再次合围天京。忠王李秀成与干洪仁玕商定采取“围魏救赵”之策,解救京围。2月10日,李秀成率2万余人经皖南入浙,攻占杭州,诱使江南大营分军往救。俟清军援兵抵杭,即弃城昼夜兼程北返。4月下旬,各路太平军进抵天京外围。5月2日,再破江南大营。旋乘胜东征,连占、丹阳、常州,6月2日占领苏州。接着进军上海,因内应被破坏,又遭英法侵略军阻击,未能得手。正当太平军进攻上海之际,清曾国藩、湖北巡抚督率湘军水陆师5万余人东下进围安庆。9月,洪秀全调集大军,西上救援。陈玉成率军走江北,李秀成率军走江南,约定次年4月“合取”湖北,迫使湘军回救,以之围。[15]
1861年3月,陈玉成占领湖北黄州,由于受到英国侵略者恐吓阻挠,停攻武汉,4月下旬返回安徽。李秀成部迟至6月才抵武昌外围,得知陈玉成部先回安徽,也东返浙江。“合取湖北”计划彻底落空。此后,洪秀全增调兵力,三次强攻围困安庆之敌,均为湘军所败。9月5日,安庆被湘军攻陷。陈玉成坐守庐州,束手无策。[8]
1862年初,派扶王、遵王等赴河南、陕西招兵,皖北兵力更加单薄。李秀成率部再次进军上海,因英法侵略军与清军联合抵抗,未能得手.[3]
4月至5月间,署江苏巡抚率淮军6500人自安庆分抵上海,东线军事形势日渐严峻。[3]
5月,荆州将军率清军来攻,陈玉成弃城走寿州,为团练头子诱擒,解送清营遇害。天京西部防线瓦解,东南方面却有所发展,太平军于年底攻占杭州及浙江大部地区。
太平军东征苏南形势图
1862年3月下旬,湘军水陆师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下,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13]
洪秀全急令在上海前线督战的李秀成火速回援。9月,李秀成等“十三王”统率10余万人自苏州等地回救,急攻40余日,未能取胜。
不久,洪秀全又责令李秀成率部“进北救南”,企图取道江北西入湖北,迫使围城湘军回救。李秀成部在西进途中遭湘军节节阻击,进至被迫折返,途中又遭湘军拦截,损失精锐数万。
与此同时,李鸿章淮军在“常胜军”支持下,由上海西进,于1863年12月攻陷苏州、无锡,兵锋直逼常州。[3]
浙江巡抚率部自江西攻浙江,于1864年3月攻陷杭州,并基本占领浙江全省。[3]
曾国荃部湘军则逐一攻占天京城外要点,对天京形成合围。[3]
苏州陷落后,李秀成自前线返回天京,建议“让城别走”,遭洪秀全拒绝,乃布置死守。[8]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日,湘军轰塌天京附近城墙10余丈,蜂拥入城,其他方向的湘军也缘梯而入,城内太平军或战死,或自焚,无一降者。[13]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但分散在长江南北各个战场上的数十万太平军,仍英勇顽强地抗击清军的进攻。[8]
天京城破后,李秀成带幼天王突围而出,不久失散。日,李秀成被俘,8月7日被害。[15]
幼天王在江苏与相遇,经浙江进入江西,10月分别被俘,11月在南昌遇害。[15]
活动于江苏、浙江、安徽南部的太平军,在侍王、康王等带领下,转战于江西、福建、广东,最后于1866年2月在广东嘉应州(梅州)被清军击灭。[15]
远征陕西的陈得才、等部太平军,在回救天京途中,于1864年11月在湖北、安徽境内为清军所败,余部由赖文光率领与捻军合编,坚持反清斗争,直至1868年失败。[8]
影响和评价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颁布的《》,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8]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绿林起义、、黄巾农民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8]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如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太平天国期间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突出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而“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群众是旧式农民战争中的群众。”因此,“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顶峰。”[18-19]
第二种,认为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如在《略论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一文中提出: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如“杨秀清、萧朝贵、秦日昌等人便是无产阶级分子杰出代表”(此等人作者认为属于市民等级,编者注)。“因此,就不能不使得太平天国革命具有了迥异于以往单纯农民战争的许多特点,其中如政治纲领中提出的平等观念,否定专制神权和专制政权的思想,便带有较为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18-19]
丧失斗志和指挥失误
过早建都丧失锐气。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杨秀清率文武百官迎洪秀全入城。遂决定建都于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在太平军攻占武昌时,就存在着去向问题,北进河南则威胁清京,东下金陵则有可能形成割据局面。如今太平军已顺利攻占南京,同样又存在着去向问题。如果以南京为根据地,然后向北发兵,把战略重点放在推翻清王朝上,这样的话,太平军就应集中精锐部队及最有权威的将领进入河南、河北、山东,兵锋直指清廷,这当是太平军攻占南京的战略抉择之一。如果过早在南京建都,太平军必然以保卫天京的安全为目的来部署一切兵力,革命的进攻阶段就会停顿下来,锐气就会减退。因此,在南京建都实在是犯了兵家之大忌。而这却是出自洪秀全、杨秀清的意愿。太平军离开广西之后,便有“取金陵为本”之议。杨秀清认为只要占领了南京,即使成不了事,也可占领黄河以南。洪秀全则多次称南京为“小天堂”,把“小天堂”作为奋斗的目标。在建都问题上,洪、杨都有偏安和及早享受的思想。[20-21]
恩格斯曾经指出:“在战争中,尤其是在革命战争中,在没有获得任何决定性的胜利之前,迅速行动是一个基本规则。”[22]
占领南京当然不是决定性的胜利。洪秀全、杨秀清们理应略作休整之后,迅速行动起来,率主力部队越过长江,乘清军已如惊弓之鸟之际,向江北推进。时值三月,天气转暖,士兵生活容易适应,加上皖北、山东饥民甚多,太平军一到,饥民相率加入太平军,形势当会有重大发展。建都天京之所以是失策的,是因清政府还未推翻,革命的历程正急速地向前发展之时,突然停止了脚步,这就给清廷留下极大的喘息机会。清军在惊魂稍定之后重整旗鼓,很快在南京城外扎下了江南大营,使太平军的作战部署不得不以护卫天京安全作为主要任务。战略上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太平天国的领袖们,由于贪图安逸而逐渐丧失了革命锐志。[20-21]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有先天局限。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的烙印。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许多太平军将士参加革命都是出于生活所迫,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地位。用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的话说,当时太平军将领号召“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可以“同家食饭”。这和旧式农民起义者的动机是一致的。许多太平军将士在参加革命队伍时,就是抱着当将军、当丞相、当夫人的目的来的。太平军将领也用这些来鼓动士兵英勇作战。如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号召“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因为这样做了,就能“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这样的许愿在杨秀清发布的布告中也出现过。为了达到这些不太清晰的目标,他们作战非常勇敢,作出很大的牺牲。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最终总是归于失败,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历史的局限。[20-21]
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上再高明的农民领袖也只能按照封建国家的轨道行事。洪秀全本来是要建立一个新朝代新国家,但在永安封王时连一个合适的名称也找不到,只好“姑从凡间歪例”,把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各军师都封王,称为王爷,并相应地制订《》来规定各级官员的尊卑和特权。洪秀全还在《天父诗》中公开宣扬封建道德中的三纲五常,说什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臣错无主错”。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政权形式一经沿着封建政权的轨道走下去,性质就变了,领导人的思想就变了,对革命事业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20-21]
左右皇权导致核心矛盾。历代农民起义常有披着宗教外衣,即以神的意志和形式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如张角以为号召,朱元璋信奉白莲教等等。但当这些宗教组织演化成农民起义,特别是建立了农民政权,或农民起义领袖称王称帝之后,一般都放弃宗教组织,专心进行夺取政权或发展革命势力的斗争,如朱元璋称帝之后,立即取缔白莲教,禁止其活动。而洪秀全则在建都南京之后,仍然依赖拜上帝教,教权就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20-21]
既是的教主,又是太平天国的天王。作为教主,他虽然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却失去替天父、天兄传言的权利。金田起义前,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杨秀清代天父下凡,援救了革命,洪秀全只好加以承认。杨秀清作为天父的代言人,可以随时制约洪秀全。洪秀全作为天王,却没有实际权力。这就使杨秀清的权力过大,造成洪秀全权力不能集中的局面。其实,洪秀全并不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假若在金田起义或永安封王时就取消拜上帝教,一切按新建立的组织行使职能,杨秀清代天父传言的资格就自然消失了,洪秀全作为天王的权力就能集中。由于王权和神权并行,神权实际上又高于王权,而神权又落在大臣杨秀清手中,这就必然造成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而这两人的矛盾又必然要延伸到其他大臣之中。[20-21]
天京事变后,由于原先的天兄代言人在长沙牺牲,天父代言人杨秀清又在事变中被韦昌辉所杀。所谓天父、天兄人格化本来就是个骗局,杨秀清被杀更是骗局的暴露,太平天国出现了空前的信仰危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宗教的第一句话就是谎话;宗教一开头向我们说明某种人的事物的时候,不就把这种事物说成某种超人的、神的事物吗?”[23]
洪秀全向教徒灌输的上帝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而今天父代言人被人家袭杀时并没有显示出这些权能,人们自然不会和先前一样,虔诚地去信所谓的皇上帝了。严重的,导致分散主义滋生,使太平天国一步一步走向低谷,难有回天之力。[20-21]
腐败从根本上动摇了太平天国政权的根基。太平天国的腐败是和建都天京同时产生的。尽管洪秀全曾经提出要建立一个没有以强凌弱、尔虞我诈的公平世界,鼓吹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的平等思想,但他这些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捡来的货色,在洪秀全思想中没有深化,也没有消化。洪秀全很难把这些平等思想付诸实践,只能按照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即《太平礼制》所规定的等级来规定自己所应该享受的待遇和特权。[20-21]
洪秀全、杨秀清占据南京以后,便以为可以立国,把享受和特权放在首要地位。洪秀全改两江总督府为天王府,尽其奢华营造天王府。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东王府也是穷极工巧,骋心悦目。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时,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就大造王府,广选后妃,洪秀全的后妃竟达88人之多。洪秀全、杨秀清住进王宫,作为农民领袖本是司空见惯的通病。问题是天王府不是当作指挥革命战争的中心,而是行使特权的神圣无比的宫殿。朝天门外大书曰:“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有诏方准进,否则雪中云。”而在木牌楼上则书有“天子万年”、“太平一统”。一个“止行”诏,洪秀全就把自己和众位大臣隔开了。当年同生死共患难的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都不能随意出入天王府。昔日的兄弟今日的丞相们,临朝时,也只好站在朝门外列队,对洪秀全不能仰视,否则就有杀身之祸。洪秀全俨然已成为“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的封建皇帝。[20-21]
是农民起义领袖有眼光的,不论是指挥战争,还是组织政府,他都有许多建树,为太平天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是建都南京后,杨秀清的封建特权恶性膨胀。一到南京,他就建起了高大的王府,三年多的时间,从不出南京城一步,但在城里则为统治一切的全权主宰。所有军国大事仅与东殿尚书侯谦芳、李寿春等一二人计议,严重脱离群众,加之作风极度张扬,每次出门都盛陈仪仗,不知自忌,甚至用代“天父下凡”来惩罚洪秀全,最后更是发展到“逼封万岁”。为了显示特权,杨秀清还设立各种酷刑,如鞭打、枷杖、斩首、五马分尸等,连韦昌辉、秦日纲、黄玉昆等一些高级将领都被他杖责过。杨秀清的骄横,造成他和诸多朝臣的积怨,也导致洪秀全的不满,终于酿成了一场灾难——: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下和太平军精兵两万多人被韦昌辉滥杀。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到天京,受到天京军民的热烈欢迎,满朝同举石达开提理政务。可洪秀全却对石达开大生疑忌,重用自己的兄弟安福二王,以牵制“翼王”,并有“阴图戕害之意”。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率20万精兵远离天京。经过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虽经、等后期太平天国名将的努力,军事上稍有起色,但终究缺乏回天之力,最后一步一步走向失败。[20-21]
比如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互相勾结起来,残酷镇压太平天国等。[20]
.广西新闻网[引用日期]
张一文.《太平天国军事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年
.中国青年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中华网军事[引用日期]
姜涛.金田起义再辨析--《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1996年第2期:第29页到43页。
.军事网[引用日期]
.中华励志网[引用日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史仲文.《中国全史·第083卷·清代军事史》: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ISBN: 8
.舟山中学[引用日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中华书局,1980年
.千秋家国梦[引用日期]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0年
.千秋家国梦[引用日期]
.千秋家国梦[引用日期]
.中国历史学科网[引用日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04期 作者:李艳秋
.中新网[引用日期]
.光明网[引用日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8卷第7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648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