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不应该立法全面推进科学立法禁止儿童行乞

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简答 辨析 论述(精选)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哪些部分?这一理论的产生有着怎样的科学基础,社会背景和理论前提?1)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P2~3)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P2)3) 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育成型,特别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充分暴露,这就为人们全面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二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科学基础:近代自然科学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相继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作为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最大成果的“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一方面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人们去思考和总结,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也迫切需要有革命理论的指导。理论前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P3~9)2. 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23)2)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P24)3. 实践的内涵是怎样的?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29~34)4. 如何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这一主题的?(即如何理解世界是辩证的)1) 世界的普遍联系a) 普遍联系的含义每一事物内部各个方面都是互相有机联系的每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着纵横多方面的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组成的统一整体。b)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首先从数量上来看,任何一个事物往往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其次从性质上来看,这些联系的性质、特点、功能都有实质性的区别。再次从环节上来看,事物与事物之间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才能建立相互联系。2) 世界的永恒发展a) 普遍联系的含义发展是一种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变化。从方向上讲,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从内容上讲,就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b) 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是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中的延伸。过程的两重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稳定性和变动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c) 发展的规律性规律的含义∶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特征∶普遍有效性;必然重复性;相对稳定性。规律的形式∶决定论规律和随机性规律;线性规律和非线性规律。(P34~36)5. 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否定观具有怎样的内涵?(对客观事物肯定的同时,又开始对其否定)1)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 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P40)6.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矛盾的吗?不矛盾。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P49~51)7. 什么是真理?评价真理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 真理的本质a) 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谬误则相反。b) 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 评价真理的标准:?3) 实践是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P62~68)8. 如何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是人们在开拓进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新的理论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提示和预见; 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论升华。理论创新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作用,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P75~76)9. 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P88~90)10. 历史为什么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由英雄人物创造的?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首先有其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不同的内涵,但在任何历史时期,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从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和稳定部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客观物质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了自己活动的历史舞台,而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本身又不得不受这个舞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每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人民群众世代延续下去,其创造历史的力量则是无限的。历史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但他们不能决定历史发展进程,不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和总的发展趋势。相反,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样也制约着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P115~116)11. 商品的二因素具有怎样的内涵?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有什么样的关系?1)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但是,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它与财富的社会形式无关。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通过交换才能满足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能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然而,交换价值并非商品的内在本质因素,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形态。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异质物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生产上都耗费了一定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的商品互相交换,实质上就是商品生产者彼此等量地交换劳动。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交换的量的比例。可见,价值是商品内在的本质属性,体现眷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2)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恒等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价值总量等于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与使用价值的数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也就愈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愈小,因此使用价值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也就不变。因为个别劳动生产率愈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就愈多,又因为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并不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也就越大。(P125~127)12. 如何理解商品经济社会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2)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P128)13. 货币是资本吗?货币如何能成为资本?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能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经过使用,不但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所谓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工人出卖给货币所有者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在一定时段的使用权。劳动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的源泉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因而生产剩余价值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诀。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P133~134)14.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际就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P136~137)15. 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几种方法?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剩余价值创造有无关系?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除了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P138~140)16.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何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加快了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P158,P162~164)17.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否说明了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永恒?社会主义能否取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能说明了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永恒。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从生产力方面看,把分散的、孤立的、规模狭小的个体生产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过程、劳动产品都社会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从生产关系方面看,把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个体私有制变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社会化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由社会对生产进行统一的安排和管理,生产成果应归社会占有支配,共同享有。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社会生产由资本家私人控制,社会生产成果也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和支配。这样,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便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集中体现,它贯穿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决定、制约着资本主义经济各个环节中的各种矛盾。所以,它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基本矛盾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生产超出国界,经济国际化;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集中到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家手中。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表现为在资本关系的一切可能限度内,生产关系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进行一定的局部调整。每进行一次调整,都使得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进一步提高,也都进一步加强了资本的统治,深化了基本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并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首先,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物质条件,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大生产。资本主义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仅生产本身向全面社会化发展,而且资本的社会化也在不断发展,资本股份化、资本集团化,国家垄断资本等这些形式,都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和锻炼了完成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要求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它是团结广大劳动群众,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再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为社会化大生产所共同要求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经验,为原本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迅速赶超发达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最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P176~177,P179~181)18.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P202~204)19. 如何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同时也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P232~233)2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有何关系?1) 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看到二者在性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同属一个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不使社会主义有充分的自我发展,则是有害的。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贯通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P235~237)四、辨析题(一)1、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2、&人为自然界立法。&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规律是由人确立的,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存在客观规律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够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客观规律。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也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但人们不能创造出一套法则强加给自然界,即人们不可能&为自然界立法&。康德的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类理性的能动作用,从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这种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无视客观规律的存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也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统治,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4、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此论断把两个方面的内容混为一谈。(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物质和意识(或精神)、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就属于唯心主义。(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并非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答: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意识能动性表现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反映客观世界,二是创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即认识客观世界,包括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根据需要对客观世界作出评价性认识;预见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创造客观世界包括:第一,创造关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创造客观世界未来的蓝图,提出目的和实践方案;第三,指导实践,使实践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创造世界表现出意识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创造客观世界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以正确反映世界为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包含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则是孤立地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以下方面,: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的根本分歧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而不是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7、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就能把事情办好。答:这一说法不正确。(1)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包含许多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叫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处理得好与坏,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抓关键,抓中心工作,又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做好其他工作。(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抓好中心工作,这是对的,但是,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并不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必须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才能把事情办好。认为只抓主要矛盾就能把事情办好是不对的。8、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答:主体、客体同主观、客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把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是有意识的,有自己的主观世界,但它又是物质实体,因此它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主观只是主体的一部分。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不等于整个客观世界。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现象,客观指实际存在的一切事物。主观同客观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观是对客观的主观反映。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则更为复杂,两者之间不仅存在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还存在改造、被改造的实践关系,以及其他关系。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规定的;而主观和客观却不存在相互规定的关系,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而客观世界却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等同于主观和客观关系,就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了,而且容易导致唯心主义错误。9、错误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答: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错误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错误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10、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答: (1)世界及其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2)但由此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则是错误的不可知论的结论。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怀疑和否认人的认识的可靠性和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其错误根源之一就在于割裂了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是有限的,但就其发展来说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明天可能被认识;现在还未被认识的事物,将来总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的事物只有未知和已知的区别,没有可知与不可知的区别,不能把未知的东西当作不可知的东西。人类实践每天都实现着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武器。11、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就是真理。答:这是实用主义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典型形式。这种真理观的错误在于:①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有用、无用,因人、因阶级不同而相异,具有主观性。这种真理观把凡是能给人以利益和效用的东西都当作真理,使真理成为满足任何需要的主观工具和手段。②把真理的作用同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有用&,是真理的作用。但真理之所以为真理不在于&有用&,而在于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③否认了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把主观的愿望的满足和主观的效用当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种主观真理标准。④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区别和界限。谬误对某些人或阶级也是&有用&的,按照这种真理观,谬误也成了真理。⑤犯了逻辑错误。从&真理是有用的&这个逻辑前提,得不出&有用即是真理&这个逻辑结论。12、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是本质的意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的。13、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答: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人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的孤立的个体,更不是仅仅具有自然生命的个体。自然界只能赋予人以***存在,却不能赋予人的不同地位和价值,只有社会生活才决定人的现实本质。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二)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就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因此,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价值。“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价值”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是针对商品来说的,对于商品之外的物品,尽管它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但并没有“价值”可言。②“价值”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学中反映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如果不存在劳动的交换,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不“价值”的问题。因此,“使用价值”是一个永恒的概念,而“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只存在于商品经济中,不存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中。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命题错误。因为:劳动生产率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虽然会增加,但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则会减少,从而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会减少。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增加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在相同时间内,在一般的、正常的情况下,不论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3、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命题错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价值规律本身。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命题错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而不是在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首先是同一部门内部确定同一商品的价值量的问题。正是由于生产同一商品,才能依据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这种商品的价值量。生产不同的商品,它们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和它们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原本就是不同的,或极其不同的,这就无法通过竞争来确定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确定它们的价值量。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只是会引起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5、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有价格的必有价值。“有价格的必有价值”这一命题是错误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劳动产品和并非商品,因而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如原始形态的土地、矿山等,也可以取得商品的形式,进行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因此,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6、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的变化的表现。命题错误。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7、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命题错误。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不是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而是恰恰相反,是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8、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命题错误。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借助竞争和信用两大杠杆,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实现的是资本集中,而不是资本积累。资本集中只会改变社会资本的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从而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9、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命题错误。资本总是以货币、生产资料等物的形式存在的,但是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货币和生产资料只有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资本本身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1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命题错误。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11、利润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它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但利润常常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观点正确。利润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当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由于各资本形态(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等)都要参与对剩余价值的瓜分,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就使得某种具体的利润形态都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排除了超额利润的存在。、命题错误。平均利润体现的是部门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但每个部门内部各企业的客观生产条件不相同,各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生产条件优越的企业,其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又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商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为争夺超额利润,同一部门的各企业仍然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即部门内部的竞争。六、材料分析题(一)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材料 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材料 3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材料 4 19 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材料 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请回答:(1)材料 1、材料 2 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2)材料 3、材料 5 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3)材料 4、材料 5 的不同哲学倾向。(4)材料 5 同材料 1、材料 3 共同点与不同点。、答案要点:(1)材料 1 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 2 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2)材料 3、材料 5 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3)材料 4 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 5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材料 1、3、5 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分析下列有关材料:材料 1、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宇宙便吾心,吾心即宇宙”(《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材料 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是也。”“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子语类》)材料 3、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的绝对”。请回答:(1)简析材料 1 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2)简析材料 2 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3)谈谈对材料 3 的理解答案要点:(1)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3)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3、下有三个哲学寓言的材料:材料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引自《吕氏春秋察今》材料 2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引自《吕氏春秋察今》材料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引自《准南子人间训》请回答:(1)材料 1 刻舟求剑和材料 2 楚人过河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2)材料 3 塞翁失马的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合理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是什么?(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人们的思想方法有何启示?答案要点:(1)两则寓言说明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不随之而变化,不是被讥笑为固执迂腐(刻舟求剑),或就会在行动遭受挫折和失败(楚人过河)。这两则寓言给人的启迪和教训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僵化停滞,必须顺应客观世界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2)寒翁失马这一哲学寓言揭示好事和坏事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好事和坏事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这一寓言的合理之外在于警示人们遇到好事和坏事都冷静对待与处理,不因好事而得意忘形,也不因坏事而悲观失望。这一寓言不可取之处在于是从个人家庭的狭隘利益而不是国家、民族的利益衡量好坏。(3)人们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矛盾的观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4、分析下列有关材料:材料 1、列宁指出:“就本来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 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材料 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请回答:(1)材料 1 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 1、2,指出材料 2 的错误。(3)对比材料 1、3,指出材料 3 的错误。答案要点:(1)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2)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出来的。(3)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公开否认矛盾存在于自然界中,把矛盾仅看作是字面上、语句上的存在。5、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家对认识(知识)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将有关材料摘要如下:材料 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 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材料 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的意思),是性伪之分也。”材料 4孙中山先生提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回答:(1)材料 1 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2)材料 2、材料 3 同材料 1 的共同点是什么?(3)材料 2 与材料 3 的哲学倾向是什么?(4)材料 4 揭示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1)材料 1 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自生的,二是学而知之”即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2)材料 2 继承和发挥了材料 1 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能,不学而虑的“良能”、“良知”;材料 3 继承和发挥了材料 1的“学而知之”说,认为人们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的作为(即行动)而获得的。(3)材料 2 的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材料 3 的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4)材料 4 揭示的知识的来源是行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知和行的关系是先行后知,以行求知,然后是知先行后,以知指导行,即行一知一行。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素。6、分析下列有关材料:材料 1、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材料 2、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便不是真理。材料 3、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请回答:(1)材料 1、2、3 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2)材料 3 与材料 1、2 的观点有无根本区别?答案要点:(1)主观真理论。(2)实质上是主观真理论。7、下列是有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材料:材料 1针对 19 世纪 70 年代末法国一些人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马克思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也批评一些人把唯物史观的原理当做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标签贴到各种物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并说明这些人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材料 2恩格斯在批评《(资本论)浅释》作者杰维尔时说:“他逐字逐句地复述马克思的概括性原理,而对这些原理的前提却只是一笔带过,结果把这些原理的意见往往给歪曲了,因为这些原理具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在杰维尔的著作中却带有绝对普遍的,因而不正确的意义。”材料 3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请回答:(1)材料 1 中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材料 2 中的杰维尔、材料 3 中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犯错误、遭挫折所犯的共同错误是什么?其主要表现是什么?(2)材料 1、2、3 共同的思想是什么?(3)根据材料 1、2、3 说明为什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案要点(1)三者所犯的错误是教条主义,其理论表现是理论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具体怀。(2)材料(1)(2)(3)的共同思想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做行动的指南,而不是现成的公式,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3)上述材料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所决定的。实践性——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革命性——批判的、革命的、开放的;科学性——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和全部哲学、认识论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认识论总规律所揭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对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它说明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8、以下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材料:材料 1“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生产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697 页材料 2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摘自《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694 页材料 3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的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摘自《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83 页请回答:(1)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历史主体选择性的统一。(2)结合 1、2、3,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关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答案要点:(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人类社会在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服一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2)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工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有必然性在起作用,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的,所以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的,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跃退。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3)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这一历史辩证法的通俗表达,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9、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作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 1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材料 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贱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会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材料 3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请回答:(1)比较材料 1、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2)材料 1、2 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3)材料 1、2 的共同缺陷。答案要点:(1)材料 1 表明,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 2 表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材料 3 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2)材料 1 的合理因素是人的善本性,只是有善的开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扩充和发展,否则边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 2 的合理因素是主张对人的恶本性不能顺其发展,必须加以教化引导,这关系天下的乱与治。(3)材料 1、2 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10、关于自由问题,哲学家们有许多说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 1孔子认为:自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材料 2庄子认为:自由就是“绝对的逍遥”,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材料 3恩格斯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请回答:(1)比较材料 1、3,说明 1、3 的共同点,不同点。(2)比较材料 2、3,说明其不同的哲学倾向。(3)参照材料 3,简要评析恩格斯的观点。答案要点:(1)材料 1、3 的共同点是承认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相对的,受限制、受约束的自由。不同点是材料 1 的“矩”并不是客观规律,而是道德规范。材料 3 强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从而使得规律为人类服务。(2)材料 2 是主观唯心论,材料 3 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恩格斯的观点指出了自由不能归结为一种主观状态,它是由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利用、支配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是同一定的物质实践过程相联系的。当人在实践中,既认识了外部世界的规律(包括自然界),也认识了主体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支配自己行动时,人才会获得真正自由。11、下面有关自由观的材料:材料 1、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命定”的摆布——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材料 2、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自主”,“这个选择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材料 3、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又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请回答:(1)材料 1 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材料 2 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3)结合材料 3,简要说明马克思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答案要点:(1)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强调客观必然性,否定人的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导致宿命论。(2)唯心主义的自由观,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把自由看作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最终会导致唯我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自由与必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1 以下是我国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的部分材料:材料 1: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简答 辨析 论述(精选).doc
文档介绍: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哪些部分?这一理论的产生有着怎样的科学基础,社会背景和理论前提?1)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物实验应不应该禁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