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写情书 岩井俊二 txt的电影 情书的一首现代诗 好像是郭敬明写的 突然想到了 求 谢谢

love&letter
用了电影海报,看的是书。腰封写的是“郭敬明的偶像岩井俊二”,就像说奥斯卡是“美国的金鸡奖”,一种让人很无语的介绍。卖书的只想卖书,算了,不过也稍微替岩井俊二的粉丝考虑一下,这样介绍让他们情何以堪,庆幸我不是岩井俊二的粉丝,当然我更不是郭敬明的粉丝,所以不觉得与有荣焉。
“三小时可以看完”、“讲了情节就没什么可看的了”,不错,不过遗憾的是,我早就听过情节了,哈。可是还是把书看完了,丝毫不后悔。书写的很有画面感,一查,电影导演就是作者,敢情拿来当剧本用了,或者是把剧本改改出版了,我只知道电影放映和书出版都在95年,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不过M,给你什么启示啊?拍电影,要改编自己的书,我以为那是最理想的状态,因为导演不是原作者,电影相当于是二次创作,出来的东西可以和原作相差十万八千里,《朗读者》就是好例子,尽管没有我说的那么夸张。
看了书想找电影看了,又不敢看,怕把书拍坏了,因为日本人装嫩风普遍还是比较盛行的,尽管柏原崇那时只有18岁,但是瞄过96年他演的那个《一吻定情》,里面那个女主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觉得这些人演14、15岁的人还是勉强了一些(《一吻定情》倒是确实18岁左右,但是那个女主......我猜28估计都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真正14、15岁的那群演技还不能保证,真是矛盾啊矛盾。所以电影尽管是经典,等我做一段时间的心理建设,再去看吧。
情节就没有什么好说了,摆渡。摆渡。吧。我想说的是那种气氛。那种日本人擅长的气氛。不厌其烦地描写对话。很生活和琐碎,很多都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让人有一种很亲切很真实的感觉。读者不是代入,也不是居高临下地审视,而是仿佛在一旁看着书里的人物在那里独坐、在那里烦恼,对,你就像教室里的那株植物,不用做什么,只是静静注视故事里的人们演绎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的评价、没有起伏的情绪,有的,只是真实的触动。依稀想起恩田陆的《夜晚的远足》(这本书我不知借给谁了<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images/face/001.gif"
ALT="love&letter"
TITLE="love&letter" />)也有这种气氛。如果硬要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想是“温柔”,我熟悉的那种日本作家的作品给读者的感觉就是——温柔。我想这很可能是有技巧的,而且是为很多作家所知晓的,也可能是一种风格的作家们群体的习惯,但我想那是很好的一种习惯。我们的作家中也有一群不那么尖刻、充满戾气的,企图描写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但是他们没有这种使用文字的习惯。倒不是要设立一个标准,那样就没有限制了创作,也会阻碍多样性。但是我觉得温柔这种感觉是一种综合的感觉,它可能包含了宽容、悲悯、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的博爱等等复杂的感情,是一种很可贵的东西,用韩寒的话讲,是一种“情怀”。而所谓的技巧,也是表达这种情怀的载体,当然我不知到底有没有这种技巧,我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证明其存在性,但是就我的一点点阅读经验讲,有一批(至少是我读过的)日本作家是存在这种共性的,当然不排除我专挑这样的作家读的可能性。他们在写作一部作品时也许没有想过要传达这种情怀,但是读到他们文字的读者往往能够感觉出来,往往能够在读完他们的作品时产生一种温暖美好的感觉,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影响。当然对于我来说,也不排除是译者施了这种魔法的可能性,如果是这样,这一段可以说是胡说八道了(笑)。但我还是觉得,一个用一种语言写作的人,应该爱着这种语言,这就构成了他好好地使用这种语言写作的最佳理由。写到这里,似乎开启了一个更大的主题,所以,打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谁收藏了这篇日志电影《情书》镜头剧情细细品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电影《情书》镜头剧情细细品评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情书 小说 岩井俊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