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孟子为亚圣朱熹特别推崇孟子

伦理学作业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伦理学作业
上传于||文档简介
&&孟​子​简​介
大小:109.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孟子详细介绍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孟子详细介绍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7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100余名蒙面人闯入,13人受伤,检查站完全损毁。
狗身上有疑似手术后伤口,还在流血,疼得抽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 兴贤书院是朱子当年讲学的地方新民图表 制图 董春洁
  ■ 朱熹15岁起居住在五夫镇紫阳楼(此建筑为后世重建) 本期摄影 姜燕
  ■ 朱子巷仍有手工编织蓑衣的民间手艺人
  首席记者 姜燕
  11月15日至16日,第六届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节在福建武夷山举行,海峡两岸朱子研究知名学者、朱子后裔齐聚朱子故里,纪念朱子诞辰885周年,研讨朱子学说,弘扬朱子文化。
  朱子(年),即朱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他重新校注儒学经典,编纂《四书集注》,将北宋四大理学名家的学说择其精华辑录成《近思录》,创立了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但是,他的学说后来成为官方哲学,一些言论被统治者利用,成为禁锢人性的工具,“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等言论成为民间约束女性的道德枷锁,朱子也因此受到一些负面的评价。
  这些是朱熹的本意吗?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朱子学说三十余年的朱杰人教授,听他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与认识朱子与他的学说。
  朱杰人:1945年5月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董事长。现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他领衔主编的《朱子全书》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记者:很多人不了解朱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甚至有不少负面看法,您能否解释一下?
  朱杰人:朱子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学统、道统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他的价值没有被大家认识。他曾经说过“世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我们还生活在黑暗中。我认为,如果没有朱子,孔子的思想可能就不会这样被传承下来。
  在朱子和他以前的时代,佛教思想盛行,孔子的儒学已经被边缘化,这是因为孔子儒学没有解决人和宇宙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即“死”他不研究,《论语&述而》里还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即他不谈论怪异、暴力和鬼神这些事,这使他的哲学留下很大的空档。人来到世界上一定会面临死亡,会追问死为何物,佛教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很快填补了这个空白,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再加上儒学典籍繁琐难懂,慢慢被边缘化是必然趋势。
  当时知识分子都信仰佛教,朱子早年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十几岁参加乡试时,就是写了一篇佛教理论的文章,考了第一名。后来,他的老师认识到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的差异,给朱子留下《易经》里的三个字“不远复”,意为人犯了错误,在没有走远的时候赶紧回来,劝他重归儒学。但那时的朱子是过耳不入。等他拜李侗为师后,才深受教益,重新学习儒学经典,并潜心研究,对一部部经书重新注解,将深奥的儒学解释得深入浅出,并结合北宋理学,汲取佛教、道教的精华思想,构建了自己的学说即“新儒学”。严格说来,我们现在理解的儒学,已经不是孔子的儒学,而是经朱子重新解释过的新儒学。
  朱子53岁时,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元朝起至明清,《四书集注》成为历代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他与吕祖谦精取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北宋四子”的思想622条,辑成《近思录》,“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部书成为儒学的新经典。他以自己宏博的著述和精遂的思想、学术体系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记者:不少人都知道“鹅湖之会”这场中国思想史上的著名论辩,看起来当时学术讨论风气非常兴盛,朱子是不是一个好辩手?
  朱杰人:当时学术讨论氛围非常浓厚。朱熹的学说形成过程中,有两场著名的争论,一次就是与陆九渊“心学”的“鹅湖之会”,这次的中心议题是对《中庸》里的一句话“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理解。尊德性是指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具备全部认知功能,只要将人性全部发挥出来,就能掌握认识世界的规律。朱子同意尊德性,但他强调还要“道问学”,即必须通过问和学。他认为人生到世界上,除了天命之性即本性,还有气质之性,这是说人受到外界影响,本性会发生改变,如果外界影响是“清”的,本性发展就是好的,如果不幸为“浊”,本性便会受到蒙蔽,所以必须通过问和学才能回归本性。
  陆九渊的心学则认为,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最重要。并说,尧舜时期世无圣贤书,而两人照样成为圣人。朱子驳斥说,那时的确没有书,但尧舜是圣人,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现在圣人已经给了我们这么多书,为何不读?
  这场辩论持续了五六天,不欢而散。但在中国学术史上影响非常大,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思想的走向。
  他的另一场大辩论是和浙东学派的“义利之辩”,义指义理,利即利益,这场辩论对当下浮躁的社会也有启示意义。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叫陈亮,他比朱子小十几岁,也非常聪明,学问很好,但他的思想是功利主义哲学,认为凡事不必讲过程,只要看结果,他引用了唐太宗的例子,说他上位虽然手段残酷,但结果是好的。朱子非常反对,认为宣扬这样的思想会把人引向歧途,他引用汉代董仲舒说的一句话“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功就是最后的结果。首先是要正其义,凡事不能以利为先,把过程做正确,不能违背道义,在讲求功利的时候,不能不择手段。
  这场辩论同样意义深远,朱子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依然适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家关系、企业发展和做人做事时,也提出“义利之辩”,不能只讲利不讲义。
  有趣的是,鹅湖之会时,他和陆九渊虽是论敌,却惺惺相惜,友情深笃。两人在义利上的认识一致,朱子恢复白鹿洞书院后,请陆去讲《论语》,陆选择了义利这一章。陆举了很多切中时弊的例子,听得满座热血沸腾,虽是冬天却汗流浃背,有的甚至泪流满面。朱子对陆的这次讲学大为赞赏,亲手记录并刻立成碑,可惜现世仅存手稿,碑已无存。
  (下转A5版) (上接A4版)
  记者:前面提到对朱子其人,普遍认识倾向负面,特别是对妇女的禁锢,甚至把他看成过去迫害妇女的罪魁祸首,这是朱子的本意吗?
  朱杰人:最近央视“百家讲坛”终于讲朱子了,请的是厦门大学的傅小凡教授,也有人叫我去讲,我说我讲不好,因为到电视台去讲还是要有本领的。他不讲朱子的学术思想,他讲的是为朱子正名。比如“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对朱子产生误解最多的一句话,说他禁欲主义,泯灭人性。正确解读这句话,关键在于对“人欲”的定义,朱子的意思是指“过度的欲望”,他还讲过一句话叫食色性,天理也,可见他反对的只是过度的欲望。儒家向来认为人的欲望需要节制,认为无限膨胀的欲望一定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他讲这话还有一个背景,就是当时官场贪污严重,让官员要限制过度的欲望。他的理论不但不错,是不是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还有迫害妇女的问题。你如果乘竹筏漂流九曲溪,经过天游峰时,筏工会让你看崖壁上一个白色的像佛龛一样的小建筑,这就是所谓的狐狸洞和胡丽娘的故事。这个故事讲朱熹与一个狐仙的传说,它还曾经被拍成过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叫《朱熹与丽娘》。还有人说里面的人物原型就是南宋女词人严蕊,她曾经写过一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这个故事被改编成小说、戏剧,里面完全把朱熹塑造成坏人,还说朱看上了严蕊,她誓死不从,被屈打成招。这些文艺作品的传播力很强,朱子的形象就在人们心中被定了型。
  朱子确实反对女子丧夫改嫁,但他只是针对士大夫阶层,并非对所有的人;第二,他有非常深的社会用心,因为宋代虽然经济发达,但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女子改嫁后,留下公婆和孩子没人抚养,整个家庭就会陷入困境,造成社会问题。所以,朱子在做地方官的时候明确规定,寡妇可以改嫁,但绝不可以带走夫家的财产。这个思想从理学代表人物程颢和程颐而来,但理学从没有强迫人不能改嫁,在宋代也并不歧视再嫁妇,大家熟知的就有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唐婉再嫁赵士诚,程颐自己的妹妹也改嫁。
  但是,朱熹的思想在他去世后成了官方哲学,这有利有弊,有利于思想的传播,但会被统治者利用,误导、走偏。统治者使这些言论成为一种严苛的道德标准,尤其明代以后,朱子思想被引向极端,这也是他被误解的重要原因。
  对儒家的价值观,我的观点也许你觉得我是错的,也许有点偏激。在我看来,孔子、孟子和朱子的观点,我认为都是正确的,而是我们不理解,或者我们对他的深刻内涵不理解;第二,就是有些东西和现在不一致的地方,也不能说他错,而是应该重新解释他。比如孟子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批判到现在。当时那个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和现在不一样,男子能活到生育,小孩能够顺利生产、成年,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孟子早就看到这个问题,这关系到人类的发展。现在的情况不也是这样吗,那时候是没条件,现在是有条件不肯生,同样危及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观点一点都不错,是我们对古人的智慧不了解就擅下结论。
  我从事朱子学研究30多年。在20年前,对朱子思想的否定还是占上风的,说他是客观唯心主义,是封建意识形态的维护者。现在经过这么多年,99%的人对他持充分肯定态度,有不同意见也是学术上的不同意见。
  记者:听说你组织了一个朱子之路文化研习营,还给儿子做过一场朱氏家族的传统婚礼,是吗?
  朱杰人:这条朱子之路我们已经走了7年,每年利用暑假,召集世界各地研究朱子学的硕士和博士,从朱子的出生地福建尤溪出发,一路追寻朱子的足迹,体验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形成过程。在鹅湖书院,学生们可以感受朱子与心学派的辩论;在武夷精舍,可以想象朱子的讲学。一路国内外知名学者如台湾的杨儒宾、潘朝阳,国内的陈来、朱汉民、蔡方鹿等授课,学生互动交流。所有参加过的人都非常推崇这个活动,感到对学术提高非常有帮助。福建省政府对这个活动也非常支持。
  儿子的婚礼是我对《朱子家礼&婚礼》的现代演绎,拿他们做了“实验品”。当时我想中国现在的许多婚礼都是西式的或不中不西的,中国的婚礼是什么样子,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研究了《朱子家礼&婚礼》的规程,写好脚本,交给婚庆公司去做。婚礼现场典雅美观,我认为西方的婚礼根本没法和我们的传统婚礼比。美国学者田浩教授专门研究了我的这场婚礼,并以此为题写了5篇文章,认为由此看到中国儒学复兴的势头。现在很多婚庆公司用的都是我那个模板。
  中国很久以来对朱子学说持批判态度,能有今天很不容易。最早要归功于一个美籍华人陈荣捷,他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一个将朱子经典翻译到美国,八十年代又在夏威夷召开了一次国际朱子学研讨会,朱子学的捍卫者冯友兰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影响了国内,福建、江西的高校陆续召开朱子学研究会,武夷山成立了闽北朱子学研究中心,福建省也召开了第一次大型的朱子学研讨会。那次会议上,韩国的朱子后裔也来了,并到朱子墓前祭扫,之后便有了世界朱氏联合会,为弘扬以朱子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大量工作,这个联合会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国际研讨会,推动朱子学术研究的发展。
  记者:您怎样看待现在的国学热,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
  朱杰人:现在国学热一方面是好的,是民间对传统自发的回归,但是也正因为来自民间,必然会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有些还会借国学谋利。我现在是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担任这个职务就是想用这个平台,把真正的儒家哲学、儒家的价值观、真正的国学告诉大家,让大家不要再被卖狗皮膏药的人欺骗。我们明年有个中小学国学教师的培训计划,现在国学教师缺口太大。国学、儒学要从孩子教起,朱子编的《童蒙须知》里就讲到小孩的行为规范,包括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大人长辈讲话时不能插嘴,不能背着人说话,不能斜视,走路时如果前面有师长,不能超越只能跟随,不得不超时,要打招呼,跟师长走路时要走外侧,把内侧留给师长,等等。按这个教育,中国人出去旅游恐怕就不再会因为说话大声被外国人侧目。他编的《小学》第一章就讲了人生观,不但有理论,还有事例,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也很有帮助。当然,他的《朱子家训》更是一篇具有普世价值的重要文献,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我们现在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或认同,任重道远。要看到国内国学学术和教育机构十分欠缺,就拿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连一个国学院也没有,在儒学研究会成立以前,也没有一个国学、儒学学术团体。弘扬国学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树立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要认识到我们的文化是优秀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靠这个文化在世界上立足的。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媒体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传播知识、丰富生活,可信可读。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
15159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之确立及其影响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之确立及其影响
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之确立及其影响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之确立及其影响
自汉武帝独尊儒以後,伟大思想家孔子的学说一直在中国居於至高无上的尊位。但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後最重要的一位儒学大师,长期以来,却未得到尊崇。有的儒学者往往将孟子视为战国时代诸子之一,或以荀孟称,甚至对孟子学说提出若干非议。学大师钱穆早已指出:「唐韩愈始提倡孟子,至宋代王安石特尊孟,奉之入孔子庙。而同时如李觏之常语,司马光之疑孟,皆犹於孟子肆意反对。然自宋以下,始以孔孟称,与汉唐儒之称周公孔子者,大异其趣。此乃中国儒学传统及整个学思想史上一绝大转变,此风虽始於韩愈,而实成於宋儒。」①纵观两宋儒学之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北宋前半期,儒学者大致株守汉学,正如王应麟所说:「自汉儒至於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②第二,自宋仁宗庆时始,各个新的儒学流派纷纷著书立说,甚至疑经惑古,出现了学思想的活跃。第三,自宋神宗时始,王安石的王学据此後六、七十年的支配地位。王学的支配地位经历宋哲宗元时与北宋末至南宋初两次动摇,直到力主王学的秦桧病死,王学遂一蹶不振。与此同时,程学原为影响不大的儒学流派,至南宋初期,管受秦桧的压制,却逐渐兴盛。第四,宋孝宗时,因朱熹著书立说,大力倡导,理学在民间大盛。第五,宋理宗时大力扶植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始据尔後七百年的支配地位。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的确立,始於王安石,成於朱熹,与王学、程朱理学两个最大的儒学流派先後各领风骚,有密切的关。宋朝官修编年史实录中之王安石传,今保存於《琬琰集删存》卷3,此传说:「安石早有盛名,其学以孟轲自许,荀况、韩愈不道也。」宋人罗从彦说:「王安石以高明之学,卓绝之行,前无古人,其意盖以孟子自待。自世俗观之,可谓名世之士矣。」③这些评论决非无根之言,今以王安石本人之诗为证,《王文公文集》卷38《扬雄三首》,其一曰: 「孔孟如日月,委蛇在苍 。光明所照耀,万物成冬春。」欧阳修《赠王介甫》诗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後来谁与子争先。」④王安石答诗说:「欲传道义心虽壮,学作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⑤欧阳修 ①《朱子学提纲》第13页。②《困学纪闻》卷8。③《罗豫章先生集》卷6《遵尧录》六《韩琦》。④《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7。⑤《王文公文集》卷55《奉酬永叔见赠》。1称誉王安石诗如李白,文比韩愈(一说为谢 )。王安石的答诗说自己「学作文章力已穷」,「终身何敢望韩公」,但「传道义」之壮心,仍期望能有「窥孟子」之成就。其《孟子》诗:「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①简直就将孟子引为千古知己了。宋初至庆时,儒学者治经,但不认为《孟子》是儒家之经典。王安石执政时,熙宁四年(1071)二月,始以《孟子》和《论语》作为科举考试的必修课,②实际上是将两书升格为与《易经》、《诗经》等相近的儒学经典的地位。王安石罢政後,深受王学影响的宋神宗,於元丰六年(1083)十月,「诏封孟轲为邹国公」。③翌年五月诏:「自今春秋释奠,以邹国公孟轲配食文宣王,设位於兖国公(颜回)之次,荀况、扬雄、韩愈以世次从祀於二十一贤之间,并封伯爵。」④孟子为公,荀子等三人为伯,孟子「配食」,其他三位「从祀」,於是孟子的亚圣地位事实上便得以确立。管如此,宋儒中非议孟子者,仍不乏人,北宋有李觏、司马光、晁说之等人,南宋有适等人。刘安世在门人所辑《元城语录》卷上说:「金陵亦非常人,其操行与老先生略同(先生呼温公则曰老先生,呼荆公则曰金陵)。其质朴俭素,终身好学,不以官职为意,是所同也。但学有邪正,各欲行其所学尔。」宋哲宗元初,司马光为反对科场改革而上奏说:「神宗皇帝深鉴其失,於是悉罢赋诗及经学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试,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又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加之但考校文学,不勉励德行,此其失也。」司马光此段议论的宗旨有二。一是指责王安石不当以《三经义》等「一家私学」,强制儒学者们接受,作为「科场程试」中取黜的标准。二是指责王安石不当在「科场程试」中,「黜《春秋》而进《孟子》」。所谓「废六艺而尊百家」,实乃大其辞。「废六艺」其实只是指《春秋》不列入「科场程试」,「尊百家」其实只是指尊《孟子》。他在此奏中建议:「《孟子》止为诸子,更不试大义,应举者听自占习。」⑤司马光的主张遭到纯仁的反对,他说:「《孟子》恐不可轻,犹黜六经之《春秋》矣,更乞裁度。」据说司马光对纯仁之说「欣纳之」。⑥宋哲宗亲政後,变法派重新上台,王学的地位也随之有所提高。宋徽宗崇宁时大力推崇王学,当时所颁《故荆国公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庭诏》说:①《王文公文集》卷73。②《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朔。③《长编》卷340元丰六年十月戊子。④《长编》卷345元丰七年五月壬戌。⑤《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54《起请科场子》。⑥《长编》卷371元元年三月壬戌。2「道裂於百家,俗学弊於千载。士以传之习,汩乱其聪明,不见天地之纯全,古人之大体,斯已久矣。故荆国公王安石,由先觉之智,传圣人之经,阐性命之幽,合道德之散,训释奥义,开明士心,总其万殊,会于一理。於是学者廓然如睹日月,咸知六经之为尊,有功于孔子至矣。……内圣外王,无乎不备,盖天降大任,以兴斯文,孟轲以来,一人而已。」①褒词评价如此之高,确乎实现了王安石生前「窥孟子」的宿,将他尊奉为孔孟之後的又一圣人。王安石一时成为继孟子之後,又一个得到「配享」孔子地位的儒学大师。孔孟称,业已得到大多数儒学家之公认,而晁说之在《孔孟》一文中仍提出异议,他说:「孔孟之称,谁倡之者?汉儒犹未之有也。既不知尊孔子,是亦孟子之志欤?其学卒杂於异端,而以为孔子之俪者,亦不一人也,岂特孟子而可哉。如知《春秋》一王之制者,必不使其教有二上也。世有荀孟之称,荀卿诋孟子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统,闭约而不解,未免为诸子之徒,尚何配圣哉。」②南宋初,晁说之「告老」,宋高宗说:「是尝著论非孟子者,孟子发明正道,说之何人,乃敢非之!」③程颢和程颐兄弟之学,原是北宋一个较小的儒学流派,其影响最初远不能与王安石之王学相比。程颢和程颐反对王安石变法,程颐本人又受司马光的举荐和提拔,但他们尊崇孟子,却与司马光迥异。程颢、程颐与王安石同样尊崇孟子,但对孟子以後道统的继承,又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释。前面说过,王学的信奉者是将王安石尊奉为孔孟後的又一圣人。程朱理学对孟子以後道统的继承,在宋朝各代又有不同的说法。最初,程颐为其兄程颢写行状说:「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於诸家,出入於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後得之。……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④《河南程氏文集》卷11《明道先生墓表》由程颐撰写,太师致仕文彦博题写,墓表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後,得不传之学於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正如邓广铭先生《关於周颐的师承和传授》一文中所作的精辟论述,程颢和程颐虽曾从①《宋大诏令集》卷156。②《嵩山文集》卷13。③《要录》卷19建炎三年正月戊戌。④《河南程氏文集》卷11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伊洛渊源录》卷2。3学於周颐,①「决非周颐的学业的传人」,「後来之成为理学家(道学家),与周颐无丝毫干涉」。②程颐强调孟子死後一千四百年,方有其兄「得不传之学於遗经」,而非从周颐学「得不传之学」。程颢门人刘立之也说:「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学者穿凿妄作,不知入德。先生杰然自立於千载之後,芟榛秽,开示本原,圣人之庭户晓然可入,学士大夫始知所向。然高才世希,能造其藩阈者盖鲜,况堂奥乎!」③按以上说法,自孟子後,道统中断,得孔孟真传者,唯程颢而已。程颐死後六年,其子程端中为父亲八卷遗文写序说:「道之在天下,民日用之,圣人虑後世不足以知之,载之六经,丁宁教告,纤悉具备,宜若人人见而知之,然自秦汉以下,泯没无传。惟伊川先生以出类之才,独立乎百世之後,天下学士大夫翕然宗师之,圣人之道蔽 千四百年,至先生而复明。」④程端中此处强调其父得圣人之真传,甚至没有提及伯父。在程门弟子中,受学於程颐者最後更盛於程颢。南宋前期,有陈公辅上奏攻击「伊川学」说:「然在朝廷之臣,不能上体圣明,又复辄以私意取程颐之说,谓之伊川学,相率而从之。是以趋时竞进、饰诈沽名之徒,翕然胥效,倡为大言,谓尧、舜、文、武之道传之仲尼,仲尼传之孟轲,孟轲传之程颐,颐死无传焉。」⑤撇开其攻击之词,此奏无非是反映到南宋初年,理学已成为颇有影响的学派,但学者们所宗师者主要是程颐,「谓之伊川学」。他们对儒学道统的解释是「孟轲传之程颐,颐死无传焉」,这与前引程颐和刘立之之说有异。「颐死无传焉」,说明当时伊川学派仍处於群龙无首的状态。吕稽中撰程氏门人尹 墓铭也说:「吾闻之先生矣,昔者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殁,圣人之道不传。从千馀载之後,得不传之学者,伊川程夫子也。」⑥尹 死於南宋初,比陈公辅上奏时间稍晚,但上引两段文字的一致之处,正是有程颐而无①关於周颐的名字,《宋史》卷427《周敦颐传》作「敦颐」,《伊洛渊源录》卷1周颐《事状》说:「姓周氏,名实,字茂叔,後避英宗旧名,改颐。」《贵耳集》卷上说:「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先名宗实,因英庙旧名改,後名颐,又以光宗御名改。」以上两说稍异,应以《贵耳集》之说为。按周宗实改名周颐,乃他生前自改,而周颐改名周敦颐,乃南宋人为避宋光宗赵名而改,元人修《宋史》显然沿用宋讳,而未加考订。②《邓广铭学论著自选集》第311312页?/P& ③《伊洛渊源录》卷2。④《河南程氏文集》目录。⑤《要录》卷107绍兴六年十二月己未,《道命录》卷3《陈公辅论伊川之学惑乱天下乞屏绝》。⑥《和靖尹先生文集》卷10。4程颢。与正统程氏门人之说不同者,则是胡安国、朱震等人。胡安国上奏说:「士以孔孟为师,不易之至论。然孔孟之道久矣,自程颐发明之,而後其道可学。而至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不得从颐之学,是入室而不由户也。……自嘉以来,颐与兄颢及邵雍、张载皆以道德名世,如司马光、吕大防莫不荐之。颐有《易》、《春秋》传,雍有《经世》书,载有《正蒙》书,惟颢未及著书。望下礼官讨论故事,加此四人封爵,载在祀典,比於荀、扬之列。」①胡安国在二程之外,又提出了邵雍和张载。朱震上奏说:「孔子之道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孟子之後无传焉。至於本朝西洛程颢程颐传其道於千有馀岁之後,学者负笈抠衣,亲承其教,散之四方,或隐或见,莫能尽纪。」②《宋史》卷435《朱震传》载其《汉上易解》说:「陈抟以《先天图》传  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颐,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於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颐作《通书》,颐著《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③胡安国与朱震非程门弟子,他们所说孟子以後的道统,却被作为程门三传弟子的朱熹所吸收。朱熹著《伊洛渊源录》,就是为确立孟子以後的道统,合计有周颐、程颢、程颐、邵雍和张载五人,但他本人就学於程门再传弟子李侗,所以仍以程颢与程颐兄弟作为孟子以後的道统正宗,《朱子语类》卷93说:「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後人去何处讨分晓?孔子後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孟子後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见在史策者,便直是说梦。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但他也极口称赞周颐的《太极图》和张载的《西铭》,说:「自《孟子》已後,方见有此两篇文章。」④宋朝理学大盛,是始於宋孝宗时,这主要应归功於朱熹,他的学成就超迈前人,是个集大成的儒学大师。适对当时理学的兴盛有生动的描述:「昔周、张、二程考古圣贤微义,达於人心,以求学之要。世以其非笺传旧本, 有信有不信,百年之间,更盛衰者再三焉。乾道五、六年,始复大振,讲说者被闽、浙,蔽①《要录》卷108绍兴七年正月癸酉,《道命录》卷3《胡文定乞封爵邵张二程先生列於从祀》。②《要录》卷101绍兴六年五月辛卯,《道命录》卷3《朱内翰论孔孟之学传於二程》。③以《汉上易集传》表参校。④《朱子语类》卷94。5江、湖,士争出山谷,弃家巷,赁馆贷食,庶几闻之。」①由於朱熹对理学发展有着最杰出的贡献,他身後自然也被列入理学的道统,按其门人黄所说:「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张子继其绝,至熹而始著。」②朱熹不仅从理学道统上推崇孟子,他所撰的《四书集注》,无疑是对崇扬孟子学说的最大贡献,「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於学官」。③他强调说:「《语》、《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语》、《孟》、《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④明确了学习《四书》是通经的捷径。宋宁宗时,理学一度被贬为「伪学」,到宋理宗时,始尊崇理学,於宝庆三年(1227)下诏说:「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励志讲学,缅怀典刑,可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⑤淳元年(1241),宋理宗又下诏说:「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後不得其传,至我朝周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混融,使《大学》、《论》、《孟》、《中庸》之书,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朕每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示崇奖之意。」接着,宋理宗「以王安石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万世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黜之」。封周颐、张载、程颢和程颐四人为伯,御「《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⑥王安石在北宋末已由「配享」降为「从祀」,至此被逐出孔庙。⑦王学和程朱理学是宋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儒学流派,互争雄长,至此以王学的完全失败而告终。在两大学派消长的过程中,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却不断地提高,因为两大学派都尊崇孟子,以孟子的後继者自命。宋代两位最大的崇孟功臣正是王安石和朱熹,管其学观点是互相排斥的。自宋以下,只有明太祖对孟子民贵君轻,杀暴君如诛匹夫一类言论极度反感,他一度撤去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地位,命令儒臣删定《孟子节文》。但到明成祖时,又重新尊崇孟子。孟子在新的时代件下,大力阐发孔子学说,以孔孟称,对孟子可谓当之无愧,也是宋①《水心文集》卷13《郭府君墓铭》。②《宋史》卷429《朱熹传》。③《宋史》卷429《朱熹传》。④《朱子语类》卷19。⑤《宋史》卷41《理宗纪》。⑥《宋史》卷42《理宗纪》。⑦《宋史》卷105《礼志》。6儒对中国经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当然,因孟子与孔子时代不同,有个别说法不尽一致,也因而遭到若干宋儒的非议。但是,此类非议毕竟以偏概全,不可能,也不应当动摇孟子亚圣地位之确立。孔子倡导「仁」,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大力阐发「义」说。由於宋朝政治、经济等背景,义利之辨,後来成为宋儒争辩的一大命题。管宋儒对义、利的含义及其相互关,持说各异,但推崇孟子之「义」说,确是时代之需求。这是崇孟的重要背景。两宋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兴盛期,名儒辈出,群星灿烂。当然,任何时代都不免有假借某种学说,包括孔孟学说,以欺世盗名者。但是,两宋时期也确有一批又一批通经宿儒,他们在孔孟学说的熏陶和教诲下,怀抱经世济时之宏大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特别在民族危难之际,不惜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孟子曾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道德标准,而不少宋儒也确是身体力行。南宋末年,「辛苦遭逢起一经」①的文天祥有绝命词说:「孔曰成仁,孟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後,庶几无愧。」②古代的「圣贤书」,其中包括《孟子》,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确实曾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却又是多灾多难的民族。近百馀年来,业已落伍了的中华民族饱受凌辱,其优秀儿女为着本民族的进步,支付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但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来的史实证明,中国人决不甘心永居他人之後,中国也决不会永居他国之後,不管前进之路如何艰难,中华民族完全复兴的日子终将到来。五四运动 橥民主和科学两面大 ,这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但是,当时提出「打倒孔家店」,不免失之偏颇。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大致总有好的、坏的、适用的和不适用的四个部份。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继承本民族好的、适用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应当吸收外民族好的和适用的历史文化传统。当中华民族处於先进地位时,或不免产生自傲感,不易虚心体察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反之,当无情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处於落後地位时,或不免产生自卑感,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看得一文不值。更有甚者,则是本民族与外民族坏的、应当废弃的历史文化传统反而极度膨胀,恶性泛滥。既不要自傲,更不能自卑,这就是中庸之道。在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包括孔孟学说的精华,必将以其久远而顽强的生命力起着重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蒙已故刘子健先生教正,作了若干修改,谨怀念之情)①《文山先生全集》卷14《过零丁洋》。②《文山先生全集》卷19刘岳申《文丞相传》。
《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之确立及其影响》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称孟子为亚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