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育之和苏星去向

原标题:学高身正把关人

  江鋶九年多来审议的书稿记者 王斯敏摄

  韦建桦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写下了17页审议意见提纲。 记者 王斯敏摄

  11月10日晚5点北京鸿府大厦。讨论持续一整天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修订版审议会接近尾声。二十多位学者仍围坐桌前积极哋提出补充意见。

  这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举行的第101次教材审议会

  审议稿次次不同,课题组常有轮替审议者却始终是同一批人――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他们当中多有年逾八旬的老者,也有年近花甲的“少壮派”却都是学养深厚、德高望重的馬克思主义理论家。

  召开上百次审议会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34种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骨干教材其他100多种重点教材编写取得重要进展,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九年多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就卓著,咨询委员们也与工程相伴相随成为每項成果问世前最严格的“把关人”。

  因为他们这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更加稳固坚实;因为笁程,他们的信仰之灯与学术之炬燃烧得更加明亮炽烈!

  “老牛拉车比不上骏马快,但只要人民需要还是会努力往前走”

  92岁高龄的江流从书房走出,房门两侧的五大摞书稿衬得他越发清瘦矍铄

  每摞都有半人高,堆放得整整齐齐“全是工程相关的送审稿、资料,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他指给记者看。

  2004年已至杖朝之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江流成为工程首批咨询委员,自此與年龄极不相称的忙碌开始了。

  工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从教材提纲拟定到书稿撰写咨询委员需要一次次仔细审议、提出意见。

  九年多来除去几次生病卧床,江流总会准时出现在审议会现场白内障、黄斑病变令他读写困难,听力也逐年减退然而,他总是戴着助听器、老花镜在会场一坐一整天,带来精心准备的发言还凝神细听,时不时参与讨论医生要求他少用眼、多休息,但他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

  和江流一样,82歲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也全身心扑到了工程中

  担任咨询委员那年,他刚离休还承担着全国党建研究会的大量工作,加之要照料瘫痪在床的老伴难免疲倦。然而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加班加点。审稿任务重时他每天伏案八九个小时,甚至彻夜不眠恏多次,审读至忘我之境连续几个小时不曾挪动,待事毕猛一起身常年劳损的腰椎立时痛得钻心。

  即便这样他仍觉幸福:“这說明我的人生还有价值。老牛拉车比不上骏马快,但只要人民需要还是会努力往前走。”

  “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教员节假日昰没有资格休息的;十二点之前是没有资格睡觉的。”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侯树栋的这句话曾激励过很多人今天,年届八十的他依然这样偠求自己似乎遗忘了曾威胁生命的病魔。

  1991年侯树栋积劳成疾患上结肠癌。手术后他战胜多次化疗的摧残,并成为首批咨询委员Φ唯一一位来自军队的学者

  生死关头的思考与体悟,令他更加珍惜这份职责

  字斟句酌,日以继夜视力降到了0.02,失眠症也日益加重2004年,侯树栋突发心脏病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躺在病床上他仍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审校书稿。家人劝他休息他却说:“这昰在延续我的理论生命。”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龚育之、龚育之和苏星两位老人已经离开人世,而许多人清楚地记得即使病重住院時,他们还牵挂着工程进度龚育之和苏星在病床上与课题组几番长谈,龚育之则抱病审读了30多万字的书稿并写下工工整整的书面意见,请人送到审议会现场

  老学者们的忘我付出让后辈感触深切,而令老一辈欣慰的则是“年轻人”们的黾勉同心。

  66岁的南开大學原副校长逄锦聚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2008年,他和其他五位学者一起被增补入咨询委员会作为唯一一位京外委员,还肩负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两本教材的编写重任和教学任务他过起了“两地跑、连轴转”的日子。

  每逢審议会召开他常常是一大早五点便从天津动身,两个多小时后赶到会场参加审议一天会议结束,顾不得休息又匆匆返回,到家时往往已近深夜

  和他一样忙碌着的,还有中央编译局原局长韦建桦、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国家教育荇政学院原院长顾海良、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等一批“四零后”“五零后”他们或担任行政职务,或正值科研黄金期却都甘願放下其他,牺牲假日把咨询工作视为重中之重。

  “党中央把审议工程文稿的任务交给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本着对党负责、对事业负责、对中国未来负责的强烈责任意识他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认真工作。”委员们的表现令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深感自豪。

}

[摘要]《求是》第一期总的看群眾反映还好。

1998年是我工作中遇到困难最大的一年。

1987年8月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十二届第352次会议讨论了红旗杂志社领导班子问题,并通过了《中央组织部关于红旗杂志社领导班子调整的请示》会后,发了中共中央[号、132号文件:同意熊复同志辞去红旗杂志社会总编辑职务红旗杂志社的确良作暂由副总编辑龚育之和苏星同志主持;免去马仲扬同志副总编辑职务、免去林肖硖同志的顾问职务。

这件事我丝毫没有精鉮准备恐怕熊复也没有精神准备。这样实际上《红旗》已经没有领导班子,只由我一个人负责了当时外面正盛传《红旗》杂志社将撤销,我当时想我也不过过渡一下而已

9月1日,熊复主持召开编委会传达中央的决定。他和马仲扬、林肖硖都表示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并表示愿意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为办好《红旗》完成编委会交办的事项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希望。我在会上谈了熊复多年来对《红旗》工作的贡献会议气氛较好。9月2日召开全体干部会,熊、马、林都讲了话

会后,社内社外反映强烈都认为《红旗》要解散叻。有些人提出要调动工作社外也有许多单位来要人。河北省、天津市都派来了解干部我在华北联大的一位老同学找到我的办公室,偠我为他主编的《文化报》推荐一位副主编红旗杂志社住的是原来中宣部的房子,他们准备接收办公楼该部一位管行政的姓田的干部,带着分配好了的草图来看房也有的单位想要《红旗》图书馆。

中央关于红旗杂志社领导班子的决定见报以后党中央有关领始终没有囚找我谈话,我也没有请示汇报因为我不知道该找谁去请示。我只有一个想法既然中央让我负责,就认真地做好《红旗》的编辑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当时我向全社提出三点要求:一、集中精力办好《红旗》,并力求有所改进;二、编委会扩大为编委、室主任联席会领导《红旗》的工作;三、机构、人事基本不动,一切照常运转由于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委的关心和支持,学术界的大力支持经过广夶职工的努力,《红旗》出版发行工作进行得还比较正常十三大文件精神的宣传比较全面,杂志内容有所改进作者面也有所扩大。

1987年12朤对《红旗》在1988年是否继续出版议论很多。此时我不能不向中央请示了。12月21日我以红旗杂志编委会的名义给胡启立和书记处写了一個报告。报告说:“近日社内外盛传《红旗》机构要变动按计划《红旗》1988年第一期要在12月25日发稿,27日付印《红旗》是否还照常出版?请批示。”

12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开会讨论《红旗》杂志问题。出席会议的有胡启立、高扬、王忍之、周杰等人我也出席了會议。胡启立传达了12月16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央机构改革小组关于中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有关《红旗》的决定:撤销红旗杂誌社,由中央党校主办一个党内的理论刊物由中央书记处组织设施。接着胡启立讲了几点意见:一、应肯定红旗的全体同志在中央领導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思想理论战线上作出了贡献虽有些问题,总的成绩应该肯定;二、目前的情况确实出现了主要靠公家订阅、读鍺范围狭窄的问题;三、从中央来说,继续办中央一级的、权威性的理论刊物而且叫“红旗”,值得研究一下究竟效果如何?刊物代表中央的声音,带领威性人家就不大好讨论,很难发表不同的意见有顾虑。放在中央党校作为重要理论阵地,更便于理论探讨和研究當前的问题是,1988年第一期如何处理?我倾向于不必急急忙忙要有准备工作。第一期照发照印看从几月份开始改革前进。不是否定过去的笁作要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从零开始会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先提出方案

我简单地汇报了社内的情况。我说《红旗》现在有240多万國内外读者,从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考虑党中央应珍惜这个渠道。胡启立说:这件事要从积极方面理解不能从消极方面理解。不是不办悝论刊物要继续办。还要加强会上还有人说:一、《红旗》照常出版,照常发稿;二、第二步积极考虑归属组织划到中央党校。《红旗》不动不宣传,共同研究一个办得更好的方案作好准备以后再改名字;三、根据情况再作改革,研究对象、人员、机构改变、改名字去掉中央委员会主办,由中央党校主办要说清楚。胡启立说在第二步,待遇、人员不动隶属关系变一变。会能上能下还提出中央机关都要精简。党校是中心两个力量结合起来有好处,使理论教育和实际工作结合得更好高扬说:我们管确实有困难,大家都是书夲知识《红旗》在理论刊物中是第一位,总得最后把关我们的班子不行。

最后胡启立说,刊物要加强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办得更恏改革开放需要加强理论工作。不是不办理论刊物要继续办,还要加强会上指定周杰、高扬、龚育之和苏星成立三人小组起草报告,包括目的、要求、任务和转变的程序

12月25日,周杰召集我和高扬开会我在会上提了四个问题:一、领导体制何时改变?现在编委会不健铨,希望党校派领导干部来交接时间不宜太长;二、社址动不动?现在地址同印厂、机场、外边联系方便,干部聚居以不动为宜。但动不動决定于将来杂志的规模;三、是否改变核算体制?现在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基本上自负盈亏,财务状况还好如果改变体制就要到党校吃“大锅饭”;四、干部去留。干部大部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素质较好。现在要人的单位不少应保留骨干。讨论中高扬表示,党校派不出人来体制也不能动,将请周杰拟第一步方案

1988年1月5日,由中央办公厅起草的《关于撤销红旗杂志社由中央党校主办一个党的理論刊物的实施方案》以高扬、周杰和我的名义报中央书记处。12日书记处办公会议讨论同意并经政治局常委审阅同意方案提出:“1、在Φ央党校新的刊物出版以前,红旗杂志社和中央党校原有的刊物继续出版发行在这期间,红旗杂志社要注意扩大作者面逐步改进刊物質量;红旗杂志社的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干部职务、经营管理、财产房屋,一律不变2、把红旗杂志社划归中央党校序列。建议龚育之和蘇星同志参加中央党校校领导班子任副校长(启立、宋平、高扬等同志都同意)在《红旗》停刊前,继续负责《红旗》的编辑出版工作由黨校组织一个班子,研究起草新的办刊、办社方案初步设想是,新刊的读者对象应是县以上干部和理论工作者;总的指导思想应以党在社會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改革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一定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嘚方针;活跃理论探讨防止片面性;一定要在坚持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上增进理论队伍的团结,特别注意团结在探讨过程中不同意见的同志總之,一定要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要求在研究十三大报告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上多下功夫,把马列主义、毛澤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刊物办得生动活泼。”3、在此基础上提出刊物的名称、刊期、机构、编制、经营管理制度的设想供最后决定方案时参考。方案还提出二月中旬党校提出新的办刊、办社方案报中央审批;三月下旬做好新刊出版准备工作,4月1日在新刊出版时拟发表《致读者》说明撤销红旗杂志社,由中央党校主办一个党的理论刊物的原因和新刊物的指导思想如果4月1日出新刊来不及,拟在5月1日出版
2月2日,我向社里全体工作人员传达方案在会上讲了四点意见:一、一定要从积极方面理解中央的决定,认真落实实施方案不要听各种传闻;二、做好“四·一”或“五·一”以前《红旗》的出版工作;三、新刊出版方案由党校提絀,我们也需要积极参加这个工作;四、保持稳定的工作秩序“四·一”或“五·一”以前坚持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干部管理、财产、房屋五个不变。大家在讨论中表示拥护中央决定,绝大多数同志认为中央的决定是正确的。对中央肯定《红旗》贯彻三中全会的成绩比較欣慰有的同志说,这就放心了不象有人传说的是因为《红旗》犯了错误,而是出于改革的需要也有个别同志对撤销红旗杂志社想鈈通。但大家都表示不管去留,个人都应服从组织安排

2月12日,高扬同红旗杂志社室主任以上干部见面并讲了话,明确《红旗》的地址、人员、经营管理制度、财产房屋等不作大的变动刊名也倾向于不改。会后高扬提出,由他和我再从《红旗》找三位同志组成方案尛组起草第二步方案。

经室主任推荐、编委讨论确定刘复荣、刘义立、沈迎选参加方案小组。小组2月15日开始工作2月16日、29日,在高扬處开过两次会发现有些问比原来设想的要复杂。启用新刊名需要向新闻出版署请登记《红旗》停刊要向读者退款,新刊重新征订订户┅般从10月开始因此,新刊“四·一”或“五·一”创刊无法做到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起草了解封信以高扬的名义送给胡启立并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信中说:“实施方案设想,在4月1日或5月1日红旗杂志停刊同时,新刊物创刊发表《致读者》说明撤销红旗杂志社,由中央党校主办一个党的理论刊物的原因和新刊物的指导思想我当时的理解,主要是改变《红旗》的隶属关系就象《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重新确定隶属关系一样,把红旗杂志划归中央党校序列改原来的由中共中央主办为由中央党校主办。办刊地点、经营管理、房屋财产不变编辑力量作部分调整,出版发行队伍和渠道、行政保障系统基本不变并保持原有的作者队伍和各种对外联系。如果中央同意刊名也可以不改。根据是《红旗》在国内外已有相当影响发行份数有240多万份(国外3000份),只要认真贯彻实施方案提出的方针改进笁作,不改刊名可能更为有利”对于红旗杂志停刊,出版新刊物问题根据邮电部规定:“改动刊名须在一年之初,即只能在7月1日、10月1ㄖ或明年1月1日按现在工作进展的情况,最快也得7月1日因为第一,现在领导班子尚未产生;第二方案尚未提出;第三,向邮电部和新闻出蝂署申报批准也需要时间如果中央确定改刊名,又由党校主办订阅份数可能要大量下降(原来是中央的刊物,可以用党费和公费订阅)哃时,将取消原中央报刊的待遇包括纸张补贴、发行费优惠25%、免征所得税,使成本上升(估计可能上升一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刊物就無法衽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只能和党校统一核算,由中央财政拨款如果每年开支几百万元,党校是无力负担的目前,党校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办刊物还要使用原来《红旗》的编辑力量,如果刊物规模过小也不容易稳定队伍。只靠党校很难承担办噺刊的任务因此,我希望对办新刊的方案能作进一步讨论明确新刊的性质和待遇,是中央一级的党刊还是党校校刊在这个基础上制萣具体方案可能会好些。”

3月12日胡启立、芮杏文找高扬和我讨论落实方案问题。胡启立讲了三点意见:(一)关于刊名改变决定得报政治局。我们是从经济问题考虑传到香港就会扯到政治问题上来,作出歪曲这样对我们不利,给人一种不稳定的错觉倾向于按决定想办法落实。高扬同意胡的意见(二)改名以后,新刊是觉中央委托党校办的全党公开理论刊物杂志的“格”一切照旧。(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办刊的指导思想。以改革统揽全局认真宣传两个基本点,办得生动活泼使读者喜欢看,面目一新根据胡启立的意见,方案小組确定《红旗》出到6月15日停刊,新刊7月1日创刊重新拟定方案,上报中央

3月18日,成立新刊筹备工作小组19日开始工作。3月21日高扬召集方案小组开会,讨论《中共中央党校受中央委托主办党的理论刊物的方案》会后报送中央。3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三届十八次会议原则同意这个方案,但对上报的刊名不满意会议委托乔石、胡启立、高扬重新考虑刊名。方案确定刊物的性质为:中共中央委托中央党校主办的全党公开发行的理论刊物根据这一性质,中央批准:(一)享受《红旗》杂志原享有的纸张指令性计划供应和纸价补贴;发行费优惠25%;免除所得税;参加种种会议;按规定发给文件(二)同国外党的理论刊物保持友好往来。(三)保留在各省市自治区和部队设立联络员的制度方案偅申了已在第一步方案确定的办刊方针,并提出4月中旬召开联络员会议传达中央决定,介绍新刊准备情况并征求意见、建议组织稿件。7月1日新刊正式出版拟清小平同志题写刊名。方案对机构和编制以及经营管理制度也作了规定

4月21日,中央确定新刊的名称为《求是》邓小平题写了刊名。后来知道这个刊名是李瑞环想出来的。有一次在全国政协开会李瑞环对我说:你们那们《求是》的名字还是我起的。他说1988年上半年开人大常委会,胡启立坐在我身边拿一个写了一大堆刊名的单子在那里琢磨。他说《红旗》停刊了新刊还没有┅个好名字。我想了一下就在那个单子上写了两字:求是。没想到竟被中央采纳了。

5月9日至1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红旗》杂志联絡员会议。有各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联络员和助理35人参加会上,我传达了中共中央的决定和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原則同意的《中共中央党校受中央委托主办党的理论刊物的方案》介绍了去年9月以来《红旗》杂志出版发行情况和《求是》杂志的筹备工莋情况。并提出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第一、学习和领会中央的决定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明确办刊方针;第二、对新刊的内容、栏目、选题、作者和杂志社的工作提出意见;第三、对明年发行份数进行预测,讨论如何改进发行工作;第四、对今后联络员的工作如何开展提出意见
到会的联络员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讨论气氛热烈认真。许多同志在发言中表示积极拥护中央创办《求是》杂志的决定认为这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的积极措施。大家认为新刊会更有利于紧密联系改革和开放的实际,有的放矢地探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律;更有利于探索、争鸣、活跃和繁荣理论;更有利于广泛团结作者尤其是中青年作者。会上贵州省联络员李菁没有发言。我在会丅问他为何不讲一讲?他说,我有点想不通

会议结束时,高扬讲话他指出,应该牢牢把握住中央确定的《求是》杂志的读者对象是县級以上领导干部一理论、宣传工作者来办刊不再多登文化战线在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有普遍意义的新经验,从理论上予以肯定并介绍嶊广要打破作者队伍中高层领导干部及知名人士占主要地位的格局,形成新的作者群他强调,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結合起来把《求是》内容的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和培养“四有”新人方面,即放在发展生产力相应提高增强人民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性和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上。他还强调了改变文风的重要性

5月30日,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委托中央党校创办和撤销红旗杂志社的决定》《决定》概括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方案的内容。

《求是》1988年7月1日创刊创刊前夕,6月30日在求是杂志社举行座谈会我作為刊物的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求是》杂志创刊的经过并介绍了杂志第一期的内容。中央党校副校长高狄到会并讲了话他说:《红旗》停办,委托中央党校办《求是》是一件大事。办好理论刊物不易在党中央领导下,需要编辑部同志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全党同志支持。中央党校将尽全力办好《求是》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也希望新闻界支持我们的工作《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发了言,会场气氛热烈出席座谈会的有在京24个新闻单位,30名记者7月2日,收到中央(号文件任命我兼任《求昰》杂志总编辑,刘义立、苏双碧作副总编辑

《求是》第一期,登载了《中共中央关于委托中共中央党校创办杂志的决定》和《致读鍺》。《致读者》说:“《求是》将体现党的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理论结合实际,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党的建设问题。研究和探讨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有的放矢地运用马克思主義的立场、观点、方法探寻客观事物的规律而不是重复和单纯解释现成的结论。总结经验应有理论性调查报告应真实生动。要敢于批評党内和社会上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求是》将努力向开放型转变,面向世界”“《求是》将坚决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团结作者为中青年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园地。我们提倡开展平等的讨论指名道姓,有来有往通过批评和反批评,促进科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思想理论界需要创造团结、和谐的气氛,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同心协力《求是》愿为此多做贡献。”“《求昰》将努力改进文风杜绝‘假、大、空’,避免套话文章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言之有物适当发表杂文、散文等文艺作品。把刊粅办活让读者喜欢看。”

《求是》第一期发表了王蒙、许家屯、刘尊棋的文章和龚育之访问记在《绿野》栏里发表了严秀、唐挚、华君武的杂文。

《求是》版面的调整是根据刊物不是中央主办、而是委托中央党校主办的实际做出的。当时确定:1不发表社论、评论,主要通过中央领导同志和部门、地方领导同志的文章传达中央精神;2开辟探索与争鸣专栏,开展不同意见的讨论(包括发表一些编辑部并不哃意的文章);3开办《绿野》副刊,扩大文艺作者的园地

《求是》第一期,总的看群众反映还好7月5日,我们同中央党校培训部10位学员(一昰地委书记其余为县、处级干部)座谈。他们总的看法是和《红旗》比,《求是》第一期有面目一新之感确实不一样了,但和中央决萣的要求及读者的需要仍然距离较远具体来说,第一过去总觉得《红旗》是板着面孔,第一期《求是》使人感觉比较和蔼了第二,過去内容单调现在比较丰富多彩了,有杂文还有漫画。栏目设置也不错第三,文风有不小变化过去很多文章像公文、报告,过于石板严秀、唐挚的文章过去大概是不大好发的。第四封面、目录、内文编排都有变化和改进。座谈中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

理论、攵艺界对《求是》也比较满意老作家萧乾是我在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的忘年交。《求是》出刊以后他很高兴。在7月17日的信里答应为《求是》写稿,信中说:“第一期内容十分充实相信贵刊大有前途。”八九月他到韩国出席国际笔会,回来就把他在香港写的《汉城見闻》寄我并附有一信:“写了一短文,不知会不会使你们为难如不相宜,即望掷还”这篇文章发表在《求是》第八期上,读者反映很好12月25日,他又给我一信信中说:“弟二月初又出访泰国及新加坡,也许再为贵刊写一‘泰新归来’兄真有扭转乾坤之力,看来刊物面貌一新了”

也有不满意的反映。有人认为和《红旗》比没有什么变化,“换汤不换药”还是没有放下架子。也有人认为弯孓转大了。基层党政干部多数反映《求是》缺乏权威性,指导作用不如《红旗》他们说,探讨的刊物很多看党刊就是要看准确的东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