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民族饭店天下一品餐厅观和天下观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网友正在看
&>& & 正文
国内思想周报|中国新天下观超越民族主义了吗?
&德里克:国学不等于儒学
腾讯文化近日刊发了对美国杜克大学荣休教授、著名独立学者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的邮件专访,访谈对关于全球现代性中中国等非欧美文明复兴、儒家复兴和新儒家、&中国问题&和&天下&观念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德里克1940年出生于土耳其,以其中国革命史研究闻名于世,著作《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必读书目,并在1993年第一个把全球化概念介绍到中国学术界 。
在其新作《后革命时代的中国》一书中,德里克明确反对目前中国研究中的狭隘主义,试图在方法论上将中国&世界化&(&worlding&China),&将中国纳入世界,并将世界纳入中国。&
承认中国的问题是现代的问题将为欧洲现代性的矛盾提供启迪
德里克从&欧洲现代性&作为意识形态霸权衰落的角度分析当下民族历史意识的复兴。他指出,欧洲现代性从一开始就否认了他者的历史,现代化话语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现代与传统的二分。民族主义一方面是现代性的产物,另一方面民族的成立需要历史赋予意义,这样一来,&民族书写&和现代性对传统的否定发生了矛盾。
二十世纪的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被现代性观念主宰,而在过去三十年间,&霸权&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认为&传统& 造成亚非拉国家落后的原因的观念被取代,新的观念认为传统非但不是造成落后的原因,而且还可能成为&替代性现代性&(alternative modernities)的资源。&中国模式&的理念给予那些想追求现代性又不想放弃传统的人一种启发。
德里克反对那种认为中国还没有完成现代性的观点,因为这一观点建立在对现代性的狭隘解读以及对现代性内在矛盾的无视之上。
他指出,欧洲现代性在自我呈现时往往把欧美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价值作为现代性的象征,并以此衡量非欧美社会的现代性。与之相对的是实践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基于阶级、性别的剥削与压迫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种族主义、资本和国家对个人日常生活前所未有的总体性入侵,以及对人类的生态环境具有破坏性威胁的消费发展主义。
欧洲现代性包含着愿景与实践的矛盾,而为实现包括民主、社会公正、人权、人类尊严等价值所代表的现代性愿景的抗争不仅发生在欧美本地,也发生在世界其他地方,中国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正是如此。德里克由此总结道,&如果说在中国这些价值愿景尚未实现,那么可以说他们在欧美社会也没有实现。&
把&孔子&包装成文化品牌无助于中国文化的&普世化&
德里克指出,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和宗教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传播并不新鲜,儒家文化对东亚空间形成的影响也是其中的一例,而欧洲现代性的特殊性在于它遍布全球,伴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模式的全球化对当今世界的所有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在德里克看来,&中国模式&和其他热衷复兴传统的社会对&替代性现代性&的提倡之所以不能突破地区局限走向&普世&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试图以自己的霸权主宰其他与其竞争的&传统&,在文化层面固执于民族特性以及由有着深刻欧美文化烙印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赋权的事实。
国学不等于儒学,多元国学观应包括革命的理念
关于当下的&国学热&,德里克的观点是儒学的复活和国学的复兴应该被理解为有重叠、但不一样的发展。他指出,在中文里,儒教(教授儒学)和儒学(关于儒的研究),比英文confucianism更加精确地表达出儒家学术和政治的多元性,儒家的复兴本身也是多元化的。而把国学等同于儒学是反智的。&国学&这一观念源自日语的kokugaku, 被理解为&本土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上,&国学&包含的意义比儒学研究宽泛,其中就包括很重要的道教和佛教。将国学等同于儒学抹杀了国学的多元性。
多元化的国学观应该包括革命的理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而儒家价值中的勤勉、节俭、纪律、重视教育、尊重等级、对&成功&的追求在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德里克对儒学复兴持批判性的态度,但他批判的对象并非儒学遗产,而是儒学用来服务于国家或阶级权力,或沦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具。他进一步指出,新自由主义经济下的消费文化正在一个根本的、日常生活的面向上改造着大众文化。如果不处理消费文化问题,儒学复兴能否有长远影响也是值得怀疑的。
德里克认为,新儒家从其他哲学体系提供的视角重新解读儒家遗产没有问题,相反,民主的理念可以对抗过去那种皇家精英式的儒学,而儒学的理念可以用来制衡民主制度将社会原子化的倾向。
中国当下关于&天下&的讨论没有超越民族主义
德里克对福山所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对&中国模式&的评价表示了质疑,他指出这一模式所包含的等级化的、反民主的管理方法或许的确适合新的经济结构,但&中国模式&的内涵尚不明朗,很难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
就目前对&天下&体系的讨论,德里克指出这是针对在当今世界的危机以及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体系这一&国际关系&的局限找寻替代性方案的一种尝试。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关于&天下&的讨论与民族主义的诉求绞在一起,而&天下& 本身的意思是要超越民族主义的。
德里克指出现在提出&天下&不是在复制传统的&天下&观,而是在效仿美国的世界观。而事实已经证明,美国帝国主义只能引起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不信任、敌对和反抗。因此,在一个温和、开放的的态度取代现在的民族主义之前,&天下&方案只会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帝国主义而遭遇挫败。&
德里克最后强调,没有理由设想&西方&秩序将会被&中国&秩序取代,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社会来说,他们可能二者都不欢迎。
谢宇:家庭是社会不平等的罪魁祸首吗?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公众号《知识分子》近日刊发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谢宇今年5月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学术报告精选。
报告题为&家庭与社会不平等&,围绕子女数量与其受教育水平、财富的代际传递、男女婚配年龄差距、早婚或晚婚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展开。
家庭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重要机制
谢宇首先对&不平等&和&家庭&这两个概念作了说明。他指出,&不平等&实际上是中性词,与&有差异&类似,并不是&不公平&;家庭是不同人的组合,最简单的有血缘和婚姻两种形式,又有小家庭和大家庭之分。
谢宇认为家庭在社会中之所以重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虽然在劳动力市场中收入的差异体现于个体,但消费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第二,家庭是父辈影响子辈的主要社会机制,语言、宗教、价值观、经济资源都会从父辈向子辈传递;第三,男女的不平等,更多是在家庭内部的,而不是家庭之间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Gary Becker认为,家庭造成了男女职业取向的不平等,女性倾向于找相对轻松的工作以便照顾家庭,男性则找上升空间大的工作获得更多收入,但收入在一个家庭里是共享的,所以这种不平等是家庭经济优化的结果。
谢宇进一步指出由于中国文化具有把家庭提升到宗教的高度、推崇孝顺的品质以及不信外人的特点,家庭在中国社会尤为重要。
然而,今天的中国遇到了以家庭受到冲击、个人的自由得到强化为特征的第二次人口转型,家庭观念受到了很大挑战。谢宇归纳了中国当代家庭的三大特征:对教育、对后代的高投入;男女受教育情况发生变化,低生育率令女性在教育上受惠;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差别很大。
四个实证研究实例
一、子女越多,受教育水平越低吗?
很多研究都发现,子女数越多,子女的教育程度越低,这被称为资源稀释理论。谢宇和两位台湾经济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家庭在多子女的情况下,资源分配的特点是聚焦而非稀释。也就是说,资源会聚焦到儿子身上,年长的会为年轻的做贡献,并且年龄差距越大,资源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女孩给父母的钱比男孩多吗?
随着养老制度的形成,养儿防老的传统发生了变化。谢宇和美国学者朱海燕合作的一项关于金钱的代际传递的研究表明,虽然现在子女不再是父母的经济依靠,但子女还是会给父母钱,不过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性的、象征性的给钱。调查显示,女性给的多一些,但差别不大,真正造成儿子与女儿差别的是同住不同住。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不成功的儿子在婚后更可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成功的女儿则可以打破婚后传统的居住方式,让丈夫和女方的父母一起住。
三、结婚时,男女年龄差距越来越大吗?
谢宇和新加坡学者的这项研究表明,包办婚姻社会男女年龄相差很大,随着自由恋爱的普及,由于自由婚姻最可能和同龄人发生,因此建国后夫妻年龄差逐年缩小。但到了改革开放后期,一方面由于经济压力的增大,男性觉得女性希望男性有一定经济实力,所以倾向于先赚钱再找老婆的策略;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的同时女性喜欢上嫁的婚姻观念没有改变,结婚时男女的年龄差又开始增加了。
四、结不结婚?啥时候结?
谢宇提出了一个观点,近年来在中国结婚成了一个社会地位的象征。中国社会从一个人人都结婚、人人有权利结婚的社会,走向了只有有钱人才能结婚的社会。 研究结论是,婚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房价越高的地区,结婚年龄越大。在房价高的城市,经济能力越高,教育程度越高,结婚的年龄越早;在经济落后、房价低的地方,教育程度越高,结婚越晚。
中国人为何喜欢说&混日子&
《文化纵横》公号上周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人为何喜欢说&混日子&:&混&背后的社会规则与价值缺失&的社会学论文,张龙、孟玲在文中讨论了&混&这种有趣的社会现象。
论文指出,就时间跨度而言,&混&和当下的网络流行语不同,有着至少两三百年的历史,更像一种&语言民俗&而非&语言时尚&;就地域分布而言,&混&并不是某些地域方言中的特殊用法,在全国具有普遍性;但就社会群体而言,由于与江湖的联系,&混&带有&非主流&和&反正统&的味道。&混&有四种基本内涵:反主流的&江湖之混&、讨生活的&生存之混&、无聊度日的&应付之混&以及谋利益的&经营之混&。
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指出,&&混&作为一种社会行动,是行动者对于自身或者环境的非正当状况的顺应,这种顺应往往伴随着超越价值的缺失,进而以社会学中的&游戏&(play)隐喻来诠释&混&的行为。
论文引述了布迪厄的&游戏&(play)理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相对独立的&社会小世界&就是布迪厄所说的&场域&(field),同时也是他说的一个一个&游戏&。
&游戏&又可以根据其目的是否具有超越性(超越-世俗)和游戏手段是否正当(正当-不正当)分成四类。作者认为, 社会中总是存在各种非正当的游戏,而这种非正当游戏往往是孕育&混&的行为的温床。其中世俗-非正当的游戏包括&江湖之混&、&生存之混&,而随着社会将世俗目标的达成作为主要评判机制,&经营之混&也随之产生。而&应付之混&虽然属于世俗-正当的游戏,但并不能给参与者带来情感和价值上的满足。
相关新闻:
Copyright (C) CEOWE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户服务热线:400-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QQ: 举报邮箱:朱熹民族观研究--《吉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朱熹民族观研究
【摘要】:朱熹生活在民族冲突激烈,民族矛盾尖锐的南宋。宋以来,北方民族政权的强大威胁,社会的极度动荡,使得中国传统的伦理秩序遭到空前破坏,传统的“天下”观逐渐被打破,以华夏(汉)族为主导的“天下”格局日益失衡。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中,汉民族的民族意识更是空前高涨。朱熹的民族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并伴随着其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四个部分对朱熹的民族观进行了梳理。
第一部分,引言,总结了中国民族观研究的现状,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民族”与“民族观”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说明。
第二部分,即论文第一章,从时代背景、家世、学术渊源等方面探讨了朱熹民族观的形成。朱熹民族观的形成与当时民族冲突激烈,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这种大环境下,朱熹的成长及其一生为官的经历都受到影响。在家学、师承以及传统民族观的影响下,朱熹对当时的民族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地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观。
第三部分,即论文第二章,探讨了朱熹民族观的内容和特征。在朱熹的民族观中,对于民族认识已经较为清楚,“民族国家论”是他对现实政治格局的无奈接受;汉民族“正统”观既是他在传统民族观熏陶下的观念自觉,也是他日后民族思想体系形成的基础。初入官场,朱熹便表现出了激烈的主战反和倾向,他极力主张复仇,赞扬主战,贬斥和议。这也是他一生都在坚持的政治论调,共同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使他与主战的陆游、辛弃疾等人发展成至交。师从李侗以后,朱熹摈弃佛、道,彻底投身儒学,通过对当时政治形势的重新思考,加之李侗的启发引导,朱熹的思想发生转变,由坚决主战,转向“修内以攘外”,主张以德治国,并从事积极的“修内”实践,同时,也开始构筑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而在他理学体系中,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教育等一系列思想都体现了他的民族观。而重建华夏正统的出发点,也使得朱熹民族观呈现出鲜明的“尊华抑夷”特征,表现于:对传统华夏文化优越感的重塑,对汉民族“正统”观的强调,在“大中国”观普及下“民族国家”观的凸显,以及强调“华夷之辨”以突出汉民族的“正统”地位,从而实现汉民族主导的“天下”一统。
第四部分,即论文第三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朱熹民族观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即:造就了一大批在宋元至明清民族战争中的死节之士和拒仕异族政权、坚守君臣大义的前朝遗民;对后世各个封建王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后世中国人的世界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认为,从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的角度看,朱熹民族观的产生具有客观性,对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具有传承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朱熹的民族观具有进步性,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具有难以突破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B244.7【目录】:
摘要4-6Abstract6-11引言11-16 一、 研究现状11-13 二、 相关概念13-16
(一)民族13-14
(二)民族观14-16第一章 朱熹民族观的形成16-33 第一节 朱熹民族观形成的时代背景16-19
一、 南宋所面临的民族危机16-18
(一)民族政权的分布状况16-17
(二)民族政权之间的冲突17-18
二、 民族危机下的南宋社会反应18-19
(一)传统的观念受到严峻挑战18-19
1.传统的“天下观”被打破18
2.对重建伦理秩序的追求18-19
(二)各阶层人民民族意识的高涨19
1.官僚阶层主战呼声强烈19
2.民间的抗金斗争不断19 第二节 朱熹个人的成长经历19-22
一、 民族危机下的成长经历19-21
(一)出生于国难当头19-20
(二)父亲遭贬黜20-21
二、 民族危机下的为宦生涯21-22 第三节 朱熹民族观形成的学术渊源22-33
一、 家学22-23
(一)父亲的影响22-23
(二)叔辈的勉励23
二、 师承23-25
(一)杨由义23
(二)武夷三先生23-25
(三)李侗25
三、 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影响25-33
(一)先秦儒家民族观的形成26-27
(二)秦汉至北宋儒家民族观的发展演变27-30
(三)朱熹对传统民族观的继承30-33
1.关于“历史记忆”30-31
2.关于“民族认同”31-32
3.“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对朱熹民族观的影响32-33第二章 朱熹的民族观33-61 第一节 朱熹对于民族的认识33-36
一、 朱熹民族观中的“民族”概念33-34
(一)朱熹民族观中的“汉族”33
(二)朱熹民族观中的其他民族33-34
二、朱熹民族观中的“民族国家论”34-35
三、 朱熹民族观中的“汉民族正统”论35-36 第二节 激烈的主战反和36-39
一、 主战复仇,反对和议36-38
二、 褒扬“主战派”,贬斥“和议派”38-39
(一)褒扬“主战派”38
(二)贬斥“和议派”38-39 第三节 由“激进主战”向“修内以攘外”的转变39-45
一、 转变的契机39-41
(一)走上儒学的致思之路39-40
(二)张浚北伐的失败与“隆兴和议”40-41
二、 对当时形势的再认识41-42
三、 致力于“修内”的理论与实践42-43
(一)构筑理学思想体系42
(二)积极从事“修内”实践42-43
四、 坚守“恢复中原”的愿望43-45 第四节 朱熹理学体系中的民族观45-57
一、 哲学思想中的民族观45-47
(一)复仇合乎“理”,和议则逆“理”45
(二)论“天理,人欲”与“道心,人心”45-46
(三)“义、利”、“王、霸”之辨46-47
二、 政治思想中的民族观47-52
(一)居“正统”以自立47-50
1.政治格局下的“正统”观47-48
2.文化上的“正统观”48-50
(二)为政以德,辅之以刑50-51
(三)选任贤能以图治51-52
三、 伦理思想中的民族观52-53
(一)“三纲五常”为治道之本根52
(二)倡导“存天理,灭人欲”52-53
四、 经济思想中的民族观53-55
(一)节财用固邦本,而后图恢复53
(二)治军省赋53-54
(三)农业为足食之本54
(四)匈奴未灭,何以家为54-55
五、 教育思想中的民族观55-57
(一)学校是培养治国、平天下人才的场所55
(二)学校教育以“明人伦”为本55
(三)勉励学者要做“醇儒”,反对空谈恢复55-56
(四)亲授教学,强调“尊王攘夷”之道56-57 第五节 朱熹民族观的内涵57-61
一、 华夏文化优越观57-58
二、 汉民族正统观58
三、 “大中国”观普及下的“民族国家”观58-59
四、 严“夷夏之辨”的“天下一统”观59-61第三章 朱熹民族观的影响及评价61-70 第一节 朱熹民族观对后世的影响61-65
一、 对后世民族观的影响61-62
二、 对后世处理民族问题的影响62-65
(一)对于入主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影响62-63
(二)对于汉族政权的影响63-64
(三)朱熹民族观对后人“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的影响64
1.“正统”的观念强化64
2.汉族记忆和认同进一步加强64
(四)对于后世中国人“世界观”的影响64-65 第二节 朱熹民族观的评价65-70
一、 朱熹民族观产生的客观性和对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传承性65-66
(一)朱熹民族观产生的客观性65-66
(二)朱熹民族观对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传承性66
二、 朱熹民族观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66-68
(一)朱熹民族观的进步意义66-67
1.培养民族气节66
2.从维护“天下”一统到维护国家统一66-67
3.塑造中华民族精神67
(二)朱熹民族观的局限性67-68
1.时代局限性67
2.阶级局限性67
3.民族不平等67-68
三、 朱熹民族观的当代反思68-70
(一)以团结促进民族发展68
(二)以全面发展谋求民族振兴68-70结语70-72参考文献72-7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75-77后记77-7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琳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田小飞;王延庆;;[J];传承;2010年15期
唐国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韩兆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王盛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谢水华,程继红;[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彭巧燕;;[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5期
严敏;;[J];理论界;2009年02期
安国楼;[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邸永君;[J];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邸永君;[N];中国民族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雪敏;[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魏延梅;[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文澍;[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赵爱华;;[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裴新平,潘祥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曾晓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陆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赵永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慈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孔又专;吴丹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宋金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王明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名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谢名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赵阿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张晓琦;;[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刘珊珊;;[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刘明杉;;[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任政;;[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吴海涛;;[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盛洪;;[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周大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凯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东;[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刘宝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马银华;[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张广才;[D];兰州大学;2010年
高刘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黄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轶芳;[D];河北大学;2007年
郭云英;[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古家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关学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赵立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于欧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蔡琳彬;[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宋浩;[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朱艳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彭慧蓉;[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陈琳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宋德金;;[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1期
罗福惠;[J];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王玉华;[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罗树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纳日碧力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陈桐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唐凯麟;[J];湖南教育;1996年08期
董迪;[J];江海学刊;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东海;[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李雪飞;[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启智;[J];孔子研究;2000年06期
侯杰;[J];南开学报;2000年05期
任剑涛;[J];学术月刊;2000年11期
姜国柱;[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张启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葛荣晋,屈桂英;[J];洛阳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温钦虎;[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姜国柱;[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宋建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04期
曹刚;[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长安;;[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黎昕;;[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吴硕;;[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黄亚妮;;[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曹瑛;;[A];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刘立光;;[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刘玉敏;赵东青;;[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陈坚;;[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信广来;;[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刘清平:;[N];北京科技报;2004年
中国驻新加坡使馆文化处
朱琦;[N];中国文化报;2001年
林振淦;[N];国际商报;2001年
;[N];光明日报;2004年
杨瑞武;[N];太原日报;2005年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王杰?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冯建辉;[N];北京日报;2007年
徐从桉;[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USA)Samuel Y.kupper(作者系美国加州大学富尔敦分校中国历史荣誉退休副教授);[N];证券日报;2006年
孙丽;[N];中国旅游报;2006年
王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万维;[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陈晨捷;[D];山东大学;2009年
崔存明;[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赵玉;[D];山东大学;2006年
陆自荣;[D];上海大学;2006年
武宇嫦;[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梁振杰;[D];河南大学;2007年
刘国民;[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曲文;[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窦丽萍;[D];山东大学;2008年
郝廷婷;[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刘国武;[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任小行;[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郗泽宁;[D];长安大学;2009年
刘媛媛;[D];燕山大学;2009年
庄利果;[D];西南大学;2010年
聂希;[D];西北大学;2010年
钱菁;[D];山西大学;2009年
陈建民;[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天下分九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