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喻于立,小人喻于利.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不悱不发.赏析这段话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论语浅谈君子的品质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论语浅谈君子的品质
上传于||文档简介
&&在​论​语​中​ ​孔​子​对​君​子​的​品​质​ ​ ​给​出​了​几​点​要​求​ ​ ​看​看​孔​子​是​怎​样​界​定​君​子​的
大小:422.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9、阅读下面文化经典,回答下面两题.(6分)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_百度作业帮
9、阅读下面文化经典,回答下面两题.(6分)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9、阅读下面文化经典,回答下面两题.(6分)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什么样的人为小人?(2分)(2)根据选段,结合自身看法,谈谈我们要怎样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君子.(4分)求解答!
(1)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什么样的人为小人?在孔子看来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行事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2)根据选段,结合自身看法,谈谈我们要怎样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君子?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如何加强自身修养,有四句话:即在勤于学习中加强;在勇于实践中养成;在善于总结中提高;在严于律己中升华.在勤于学习中加强.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修养来源于知识,但学识渊博的人,修养不一定高;而有修养的人,一定是重视学习的人.加强学习,掌握知识,是提高修养的基础和前提.加强学习,一要学政治理论.目的是要保持理论上的清醒、立场上的坚定、政治上的成熟.二要学现代经济知识.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工作,不管是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还是从事党务工作的,都应该掌握市场经济知识,还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增强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项工作的能力.三要学历史知识.学史使人明智,昨天的历史,就是今天的财富,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四是学本职业务知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既能掌好舵,又能划好桨,既是高明的指挥员,又是出色的战斗员.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君子的具体做法:1、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2、控制好个人情感和心境.3、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个人意志.4、树立正确的个人信念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修养.5、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他的性格特征密切相关,有些人对于别人看穿自己很是好奇,其实这并非魔术,只是你在言行举止中透漏出的信息让别人对你有所了解.因此注意平时言行十分重要.6、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在于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在习惯形成之初我们就要对它进行判断,如果是好习惯,当然要养成,如果是坏习惯及早改正.总之,个人修养就是个人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言行和习惯的修炼和涵养.当提高个人认知,个人情感,个人意志,个人信念,个人言行,个人习惯的同时,个人修养也会跟着提高.你就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能不能简练一点- -写不去,太多了。。。。。最好就只要两三句话,又可以拿满分。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心他人,先人后己。[转载]布置教室用名言(校园文化)
一、课程理念部分
1、立足于全球人才竞争,提倡优秀,反对平庸。
2、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方法。
3、经典就是人人希望读过,而又不愿去读的书。
4、诵读重在体验。
5、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
6、&“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7、课堂的本质应该是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8、有经验的教师眼睛是盯着学生的,没有经验的教师眼睛是盯着教材的。
9、廉价的表扬不能给学生带来喜悦感,成就感。
10、教育必须是科学的。——&&&陶行知
11、新的教育学不是在抽象思想的痛苦煎熬中产生出来的,而是在人的活生生的行动中,在真正的集体的传统和反应中,在友谊和纪律的新形式中产生出来的。&&&马卡连柯
12、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怀特海
13、在我们教育事业方面,也必须有种种的发明。&&&马卡连柯
二、学习部分
学习的名言警句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7.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8.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9.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10.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
11.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12.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3、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拿破仑一世&
14、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人性的弱点》
15、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名言警句&
16、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17、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孟德斯鸠&
18、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2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4、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27、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2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2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0、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3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6、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37、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3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39、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40、“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41、“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三、其他砺志
40、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在&
41、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2、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43、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44、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45、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46、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47、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48、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49、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50、文明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51、文明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52、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5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5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55、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56、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作者:普卢塔克
57、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作者:布夫勒
&&&&&&&&&&&&&&&&&&&&&&儒&&学&名&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1、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1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5、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8、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1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
2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治长》
2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4、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2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27、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8、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2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32、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
3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36、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帮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37、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3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4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4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3、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5、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4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
4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在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颜渊》
4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5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5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5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5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5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5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5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6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61、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6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63、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64、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65、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6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68、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论语·季氏》
7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72、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7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皆仰之。&《论语·子张》
7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75、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7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7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78、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79、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朱子家训》
80、人有喜庆,不右生妒嫉之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之心。&&&&&《朱子家训》
81、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朱子家训》
82、为人莫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增广贤文》
8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增广贤文》
84、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增广贤文》
85、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增广贤文》
86、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87、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增广贤文》
88、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增广贤文》
91、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增广贤文》
9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93、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增广贤文》
9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9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旬子·劝学》
9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旬子·劝学》
9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旬子·劝学》
9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旬子·劝学》
101、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孔子
10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0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10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0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07、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10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09、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章句上(p&51)&
1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111、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11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16、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章句上》
11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章句上》
118、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
11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章句上》&&
12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12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
12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2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3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13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138、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孔子
14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14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4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14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49、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15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154、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
155、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157、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158、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60、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161、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162、兴国之所本也在教化,教化之所本也在学校。
164、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荀子·儒效》
16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168、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了;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荀子·君道》
169、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故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
170、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荀子·臣道》
171、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此之谓也。《荀子·正论》
172、不知其无益,则不知;知其无益也,直以欺人,则不仁。《荀子·正论》
173、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荀子·正论》
174、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俯然而类,差差然而齐。&&&&&&&&&&&&《荀子·正名》
176、治之志,后势富,君子诚之好以待,得之敦固,有深藏之,能远思。《荀子·成相》
177、思乃精,志之荣,好而壹之神以成。精神相反,一而不贰,为圣人。《荀子·成相》
178、言有节,稽其实,信诞以分赏罚必。下不欺上,皆以情言,明若日。《荀子·成相》
17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治国》
18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治国》
18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182、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荀子·正论》
183、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俯然而类,差差然而齐。&&&&&&&&&&&&《荀子·正名》
185、治之志,后势富,君子诚之好以待,得之敦固,有深藏之,能远思。《荀子·成相》
186、思乃精,志之荣,好而壹之神以成。精神相反,一而不贰,为圣人。《荀子·成相》
187、言有节,稽其实,信诞以分赏罚必。下不欺上,皆以情言,明若日。《荀子·成相》
190、自诚之,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知性》
191、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万章句上》
192、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19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9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195、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19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9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19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19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答案带解析】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B.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思”
严格要求自己。
C.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
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
孔子这么说,主要是为没能做到而自责。
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结合上面《论语》选段,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3分)
2.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君子内存仁德,心胸宽广,明白大义,知礼谦恭,不忧不惑不惧,不贪小利,不同流合污。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一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要有坚持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
1.孔子这么说,一是自责,二为勉人。
考点分析:
考点1:先秦诸子百家
&&& 秦时明月第三部诸子百家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术流派的总括,最为我们熟知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
&&&&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有相关图书《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之诸子百家》,动画《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系列第三部也名为《诸子百家》。
&&& 诸子百家谱系:【先秦】文武道{顺天应人}微 周公王道{礼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  【春秋】  管子  老子、孔子、晏子、孙子、范蠡  【战国】  扁鹊  尹文、列子、庄子、田骈黄老、杨子  邓析、公孙龙子、惠子、  鬼谷子、张仪、苏秦、孙膑、庞涓  孟子、墨子、告子  {商鞅、申不害、慎子}  许行、  邹衍  荀子、韩非子、  吕不韦、  【汉】  司马迁、淮南子、董仲舒。王充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两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中宝玉第一次细赏宝钗的金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如何结束的?请简述。
(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有生以来第一次流出“饱含人间温情的眼泪”的原
下列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听说关羽在东吴被害,张飞立即起兵报仇。因为丧凶心痛,他经常醉酒并随意打骂军士。末将范疆、张达无故被鞭打,心生怨恨,就趁张飞熟睡之际将他杀死,投奔东吴去了。(《三国演义》)
B.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里拿着上诉的状子给马斯洛娃签名,马斯洛娃并不会写字,于是聂赫留朵夫替她签了名字,然后马斯洛娃在上面盖了手印。(《复活》)
C.堂·吉诃德第三次出游是在相隔一个月之后。女管家用了六百个鸡蛋把他的身体调养好了。他从邻居参孙·加拉斯果学士那里,打听到萨拉果城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比武大会的消息。他想到那里去赢得荣誉,便和桑丘暗暗商量了一阵子,又瞒着家人出游了。(《堂·吉诃德》)
D.在高老太爷66岁生日宴席上,冯乐山向高家提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慧,并建议马上订婚,高老太爷一口应允。(《家》)
E.朱吟秋恳求吴荪甫帮忙让杜竹斋将他到期的贷款延期。不料吴荪甫却对他囤积的干茧心怀不轨,吴荪甫怂恿杜竹斋再借款给他,条件是以干茧作抵押,并且只给一个月限期。到期后若朱吟秋还不起钱,就把他的所有干茧作为抵押品由吴荪甫自由处置,这样就将朱吟秋的茧子挤出来。(《子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帘暮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妆。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如旧。
(1)请简要说说词的上片写景的层次。(2分)
(2)结合全词,简要赏析“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如旧”一句。(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吴充秀才书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②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杨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有删节)
【注】①:伥伥,惆怅的样子。②道胜者:道理懂得多的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发而读之&&&&&&&&&&&&&&&&&&&&&&&& 发:打开
&&& B.夫学者未始不为道&&&&&&&&&&&&&&&& 为:探求
&&& C.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 工:精细工巧
&&& D.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 何其:多么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欧阳修表达谦虚之意的一项是(&&& )(3分)
&&& A.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
&&& B.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 C.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 D.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
3.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欧阳修虽受人尊敬,但仍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他好学自谦的话。
&&& B.很多求学的人想探求道而不能到达道的境界,原因多是沉湎于文章之中。
&&& C.欧阳修说吴充若追求不止,达到孟子、荀子的境地也是不难的,有说客套话的味道。
&&&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3分)
译文:&&&&&&&&&&&&&&&&&&&&&&&&&&&&&&&&&&&&&&&&&&&&&&&&&&&&&&&&&&&&&&&&&&&&&&
&& (2)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3分)
译文:&&&&&&&&&&&&&&&&&&&&&&&&&&&&&&&&&&&&&&&&&&&&&&&&&&&&&&&&&&&&&&&&&&&&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______,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4)西当太白有鸟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题型:其他题
难度:简单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