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遗诏

皇太极是怎样一位帝王勤于政事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当中的第八个儿子,他八岁丧母,二十岁带兵打仗,二十四岁他父亲努尔哈赤登极称汗,三十五岁他父亲死了,他继承大位.皇太极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这个人很了不起,我举一个例子,明朝清朝进行了一场大战,就是松锦大战.皇太极因为有病他坐镇沈阳,当松锦前线的军报到达盛京沈阳的时候,他带病上马,要赶赴前线,这会儿他鼻子流血不止,他在马上一个手托着碗,接着流的血,另一只手挥鞭策马南进.从沈阳到松山大约有五百里地,皇太极是一边接着血一边赶路,昼夜兼程,赶到松山,到了松山马不停蹄就勘察地形了解敌情,进行部署,运筹帷幄,取得了胜利.所以皇太极的文治、武功和谋略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宝库里面一份很珍贵的财产. 有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玉玺,从汉朝一直传到元朝,元顺帝北逃的时候,就把玉玺带到大漠,后来丢了,丢了大约有二百年.有一天,一个牧羊的人,看到他那个羊,三天没有吃草,羊蹄子总刨着地,这牧羊人很奇怪,怎么回事?他就挖这块地方,挖出一块玉玺,就是这块玉玺,他把它献给了林丹汗,就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后把玉玺留给他的苏泰太后和他的儿子额哲,苏泰太后和她的儿子额哲归顺清朝的时候,就把这个玉玺献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得了玉玺以后非常之高兴,他说我得到了“千年之瑞”,祥瑞的瑞.皇太极改满洲族名的第二年,就改国号了,由大金改名为大清,为什么叫清?史学界是争论不已.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故事,就说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骑了一匹马逃难,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追兵追得很急,努尔哈赤骑着马昼夜逃跑,结果把这个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着大青马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个清是谐音了,这个是个传说的故事,大家不必当真,但是满洲的这个族名为什么叫满洲?有的说是人名,有的说是地名,有的说是部名,有的说是佛名,始终是一个谜,至于清朝为什么叫“大清”?为什么叫“清”?学界也是有种种说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之谜.皇太极死了以后,要给他上个谥号,他叫清太宗文皇帝,“文”字,突出他文治,他父亲的谥号开始叫什么呢?叫清太祖武皇帝,文武的武,就是说明皇太极他重视文治,那皇太极重视武功不重视武功?也重视武功. 皇太极继位的当年,就是天聪元年,一六二七年,皇太极派他的二大贝勒阿敏,统率三万军队过了鸭绿江,打下了平壤,朝鲜国王出逃,不久朝鲜国王表示投降,阿敏和朝鲜,当时是后金了,就是后金和朝鲜,定下了“兄弟之盟”.到崇德元年,就是皇太极称帝这个典礼上,隆重的典礼,朝鲜的使臣参加了,朝鲜使臣不跪拜,不行跪拜大礼,后金官员说不行,就按着朝鲜使臣,你必须跪,朝鲜使臣挣扎,我就是不跪,撕扯,把朝鲜使臣衣服都撕破了,朝鲜使臣一气之下就离开了.登极大典啊!演出这么一场闹剧,皇太极就怒了,你朝鲜忠于明朝,不尊崇我清,你当年还发兵,配合明朝打我的首都赫图阿拉,我要亲自征讨朝鲜.所以,崇德元年皇太极亲自统率大军攻打朝鲜,大军所到,朝鲜的军队是节节败退,一直打到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倧,就退到南汉山城,清军也追到南汉山城.第二年,朝鲜军队招架不住了,要投降,就在汉江的东面,一个叫三田渡的地方,我去看过,设坛,杀白马乌牛,焚香盟誓,朝鲜国王表示尊崇清朝的正朔,向清朝进贡,清朝和朝鲜结成不是“兄弟之盟”了,是“君臣之盟”,原来朝鲜是后金和清的敌国,现在变成了“君臣之盟”了,所以皇太极西进,进攻明朝的时候,就免除了东顾之忧. 满族先人女真,它没有嫡长继承的传统,许多游牧民族是幼子继承.努尔哈赤死之前,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他百年之后,这个大位谁来继承?没有解决,他死了之后这个问题来了,当时有希望继承,努尔哈赤遗位的主要是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我在这儿补充一句,皇太极按照贝勒排,是排第四,按照他兄弟排行是排第八,有很多人问?皇太极老四,四贝勒,不是,他是老八,但是按贝勒排位,他排第四.那这四大贝勒在汗位的继承上,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因为他父亲的问题,他也获过罪,所以他没有资格,也没有可能来争夺这个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这个人是非常骁勇性格粗暴,也极为鲁莽,他的母亲富察氏,得罪了努尔哈赤,这莽古尔泰把他妈妈给杀了,这种人在他兄弟之间,负面影响太大,像莽古尔泰这样勇敢,做一个将军带兵打仗是可以的,做一个国君是不可以的,所以他也没有希望来继承大位.剩下两个人了,一个代善,一个皇太极,代善是大贝勒,其实他是老二,他的哥哥褚英被努尔哈赤给杀了,所以他成了大贝勒,代善年龄长,军功多,掌握的军队也多,人也比较宽厚.皇太极同代善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皇太极怎么用谋略来取得,他父亲的这个遗位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努尔哈赤有一个小福晋叫德因泽,一天告发,说大妃大福晋阿巴亥,大福晋有两次送饭给大贝勒代善,代善接受了,并且吃了,把这饭又送给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接受了,没吃.二就说大福晋经常派人到大贝勒家,有时候还夜里头出深宫宅院,底下就含义很深了,努尔哈赤就说派人调查,调查属实.努尔哈赤也不肯家丑外扬,就说大福晋私藏东西,就修理了她.有人说,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是受皇太极幕后指示,是不是有这事?我们也就不必深究,但是这件事情,皇太极得到两个结果,第一,把他哥哥搞臭了,第二,把那个大福晋修理了,大福晋是谁呀?就是大妃阿巴亥,多尔衮他妈妈.那么,继承皇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多尔衮和多铎,因为女真——满族它还有个幼子继承的这么一说,那怎么对付多尔衮和多铎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大妃大福晋给杀了!怎么杀呀?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皇太极和几个人贝勒就说,说先汗有遗言,让大福晋殉葬,这事查无对证.一种说法就是大福晋自缢,一种说法就是拿弓弦给勒死了.她这一死,十五岁的多尔衮和十三岁的多铎,不可能跟他们争夺大位的.幕后经过一番议商,最后决定皇太极继位.后来多铎也说,说当年先父他父亲努尔哈赤,还有遗言有遗诏,说我也在继位的名单里头.后来处罚这个多尔衮的时候,有一条罪状说,多尔衮说:“皇太极那个位置是‘夺立’”.皇太极从叔叔舒尔哈齐死,到他得到这个大汗的汗位,前后精心谋划了十五年. 大家看沈阳那个皇宫,北面是个清宁宫,旁边有四个房子,一后四妃的房子,当年皇太极的.这一后四妃有个特点,都是蒙古人,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做皇帝的,娶异民族,不是本民族,异族的“后”也好“妃”也好,这五个都是异民族的,我想可能是空前绝后,皇太极为什么这样?第一个皇后,因为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娶的,皇后是科尔沁部.第一个妃子是关雎宫宸妃,就是诗经的“关关雎鸠”,关雎宫,宸妃是皇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那永福宫的庄妃呢?老说那个大庄妃,是皇后的侄女,是关雎宫宸妃的妹妹,她们三个人都出自蒙古科尔沁.还有两位,一位是麟趾宫的妃子,这是谁呀?这位妃子是林丹汗的遗孀,叫囊囊福晋.还有一个衍庆宫的那个妃子呢?也是林丹汗的遗孀,叫窦土门福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做一个分析吧,两个尽管是遗孀,已经嫁给林丹汗了,你还娶她做妃子,尽管他统治区不大,也还是美女如云呀!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和蒙古察哈尔部联姻,取得他们的支持,那三位一后二妃是取得蒙古比较强的一个部,就是科尔沁部的支持.通过联姻,进行笼络,结成满蒙联盟,共同对付明朝. 公元一六四一年,清朝和明朝在辽西,辽河以西进行了一场决战,就叫做松锦大战.这一仗是皇太极军事才能杰出的一次表演,也是他军事艺术的一个杰作,他用了什么谋略呢?第一叫“围城打援”,“围城打援”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你军事运用上并不容易,怎么围城呢?他先把锦州城围了,祖大寿明朝将军在锦州城被围了,城里没有吃的呀,杀马而食,吃马肉,以骨为薪,拿着马的骨头做柴火,来煮马肉,没有吃的没有烧的.崇祯帝知道这个消息了,就派洪承畴率着军队前去增援,正好中了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我就让你来增援好打你,中了第一计.洪承畴带了八个总兵,十三万大军,四万匹马,从宁远今天的兴城北进,步步为营,且守且战,皇太极的第二计是什么呢?就是“断敌粮道”,十三万军队,一天吃多少啊?这个粮食主要是从宁远方面兴城方面往那儿运,皇太极把你的粮道切断了,十三万军队三天没有饭吃,这就乱了套了,怎么办呢?那回去找粮食吧,皇太极又设了第三计叫做“高桥设伏”,路过高桥这个地方我设了伏兵,你一找粮食正好遇上伏兵,就把这个军队聚而歼之,那时军队几乎成了乌合之众,自相践踏,尸体遍野,还没有完,洪承畴他率了大约有一万人,我就固守这个松山城,这个松山城是个瓮城,周围是山,底下一个偏低的城,皇太极的第四计就叫“瓮中捉鳖”,就这孤城了,我外边围着你,洪承畴最后没有办法就投降了,还没有完,洪承畴投降了,崇祯不知道,报的说是洪承畴殉国了,崇祯皇帝亲自表彰他、祭奠他、追悼他,后来发现洪承畴不但没死,而且投降了,崇祯帝闹得很尴尬呀!所以皇太极的第五计,就是“劝降敌首”,就是洪承畴.结果整个松锦大战,整个是明朝的洪承畴统率十三万军队全军覆没,大家想想看,在古代十三万军队全军覆没,是个什么概念? 皇太极在宁远之战被袁崇焕打败了,在宁锦之战又被袁崇焕打败了,他说:“昔太祖攻宁远未克,我攻宁锦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岂何以张我国威耶”.从这些失败当中,皇太极得出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必须有武器,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大炮,这个皇太极做到了.第二个就必须除掉袁崇焕.袁崇焕曾经是努尔哈赤的克星,他父亲死在袁崇焕手下,可以说不共戴天,那皇太极怎么除掉袁崇焕?战场上打,打不过怎么办?只有设计,设反间计除掉他.就是天聪三年一六二九年,崇祯二年,皇太极打北京的时候,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他第一计先把袁崇焕调出来,让你离开宁远,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勤王”,勤劳那勤,“勤王”就是保卫京师,率九千骑兵来保卫京师.第一是把袁崇焕调到北京,才好施反间计.调到北京之后,他有几天没有作战,皇太极亲自布置了一个反间计,在这个北京城附近,他抓了个太监明朝太监,关在一个屋子里,皇太极就布置他两个将领,一个叫鲍承先,一个叫高鸿中,这两个都是汉人,面授机宜.这两个人,就到了这个屋子里头,这屋子这面是关押明朝的太监,一个隔断,这面就是鲍承先、高鸿中,这个鲍承先、高鸿中两个人挺大声音就说:“我呀小声说话,你呀千万千万任何人都不能告诉,这是绝对机密!”太监那不就听到他们说什么机密了,他说今天上皇太极,皇太极打仗的时候,因为两军交锋,袁军那边过来人了,他们在马上交谈了好长时间,意思皇太极和袁崇焕,已经有秘密的约定,你千万千万任何人都不能说.那个太监就假装睡着了,听得清清楚楚,过了一天就把太监放了.太监就回到皇宫了,报告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相信了,袁崇焕通敌呀!马上就是十二月初一,就召袁崇焕到宫里头平台议军饷,袁崇焕是马没有草,人没有食,没有粮食正着急的时候,去吧!北京是九门紧闭,怎么进门呢?袁崇焕当时他是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这么大的官,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这么到了皇宫里头.崇祯见袁崇焕就没有议军饷,下令把袁崇焕逮捕了,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把袁崇焕处以“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地点就在北京的西市,大体上西四丁字街这一代.我看过一个图,一个线画的图,就是讲“凌迟之刑”,用一个三角架把受刑的人吊起来,然后从下肢开始,拿刀一片一片,片他的肉,片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有个人叫计六奇,他写了本书叫《明季北略》,他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有人花钱买这肉,就着酒喝,喝一口骂一声,说你通敌呀!这个事情一直不知道是皇太极的反间计,皇太极的反间计就是仿造《三国演义》,周瑜那个“蒋干盗书”这个办法.后来清朝入关了,要修明史,修袁崇焕的传,翻出满文档案来了,把这个计谋才大白于天下,乾隆皇帝给袁崇焕平了反.皇太极这个反间计没有用一兵一卒,也没有放一箭一炮,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就是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明史·袁崇焕传》最后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就是袁崇焕死之后,明朝灭亡已经决定了,我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皇太极反间计的这个作用. 大家还可以再想一想,在当时我们中华大地的天庭上有四颗明星,一颗是崇祯朱由检,第二颗是大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第三颗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林丹汗,第四颗是清太宗皇太极,他们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结局呢?林丹汗蒙古大汗走死青海打草滩,才四十二岁,他的爱妃,他的福晋变成皇太极的妻子,他的基业变成大清的基业了.崇祯皇帝最后逼得自己的皇后自杀呀!抽出宝剑把自己亲生女儿砍伤了,到了煤山自缢,才三十三岁,旁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着.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最后在九宫山被杀,死的时候是三十九岁.崇祯、李自成、林丹汗,他们的基业最后都归了,皇太极和他儿子大清的基业里,但是皇太极五十二岁就死了,他如果多活八年,活到六十岁,那么在紫禁城的金銮宝座上坐着的不是顺治,而是皇太极. 皇太极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他有两个遗憾,清史稿说两个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储位未定,他白天还处理政事,夜里突然就死了,没有来得及处理后事,没有顾得上,储位未定,第一个遗憾.第二个遗憾叫大勋未集,就是他要迁都北京、统一中原,这个宏伟的志愿,化为泡影没有实现,这两个遗愿,这两个遗憾,就由他的儿子顺治来解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版权所有:
雍正:朕的皇位名正言顺! 原文:
雍正:朕年轻时略萌。 摘自:
  (华商报)雍正皇帝继位,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而皇四子胤G(后来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原文:
  日前,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对此给出了答案:没篡位。 摘自:
  建筑面积是现在省档案馆6倍大的辽宁省档案馆新馆,昨日对外试运行。新馆地处沈阳市浑南新城的核心区域,市民只要拿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即可免费查阅近百万卷明清以来,涉及辽宁各个历史时期的解密档案。 原文:
  &康熙遗诏&首亮相 原文:
  记者看到档案馆收藏的&康熙遗诏&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其中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G,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皇四子胤G,就是雍正。 原文:
  档案馆专家介绍,雍正即位后,始建秘密立储诏书,封于匣内,高悬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皇帝死后取出,昭告天下。 摘自:
  这份诏书完全可以证明雍正的合法身份。因为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而清代汉文诏书中用的都是繁体字,&於&字和&十&字在字形上相去甚远,难以更改。 摘自: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 摘自:
  清玉牒是中国唯一系统保存至今的清朝皇族家谱。档案馆收藏清代顺治至光绪各朝26次纂修的玉牒共1133册。清代玉牒详尽地反映了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人口繁衍等方面的内容。 摘自:
  记者见到&玉牒&中关于多尔衮的罕见记载:在康熙九年的玉牒中多尔衮的名字处被空出来。而在100多年后,乾隆年间却又有了多尔衮的名字。 原文: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清军入关后真正的统治者。顺治继位后,他辅佐幼帝,先后被封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摄政王、皇父摄政王。39岁去世,死后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仅一个月后,又被追论谋逆罪削去爵位封号,贬除宗籍,从玉牒内出名。 摘自:
  直到100多年后,乾隆皇帝为其平反,修复坟茔,恢复睿亲王封号,补入玉牒,并评论其&定国开基,成统一之业,厥功最著。& 版权所有:
  康熙爱吃韭菜盒子 摘自:
  清朝皇帝曾多次东巡。清帝东巡这一路上,皇上都吃什么? 摘自:
  记者看到了&康熙三十七年东巡盛京内务府备办菜肴一览表&:猪油炒白菜、猪油炒芹菜、猪油炒胡萝卜、酱烧茄子、韭菜盒子、腌水焯酱瓜、水焯白菜心等。 摘自:
  专家介绍,康熙宴席规模较小,乾隆四十八年宴席达101桌。宫中档案对康熙帝三次东巡的膳食有详细记载,康熙首次东巡盛京时,但仍保持着喜食黏食和甜食的生活习惯。东巡途中从皇庄征调的粮食主要有高粱、稷米(黄米,黏米的一种)、小米、稗米、燕麦、粳米,还有小豆、绿豆等。 原文:
<img src="/uploads/allimg/--lp.jpg" alt="组图揭秘古代妃子侍寝的过程,老皇帝都">组图揭秘古代妃子侍寝的过程,老皇帝都
<img src="/uploads/allimg/-150R5112943-lp.jpg" alt="东莞工人一夫多妻你敢信?东莞男人的天">东莞工人一夫多妻你敢信?东莞男人的天
<img src="/uploads/allimg/-150PQ-lp.jpg" alt="中国游客在越南泡美女,揭秘越南的真实">中国游客在越南泡美女,揭秘越南的真实
<img src="/uploads/allimg/-150P-lp.jpg" alt="少女坐出租车遇见色狼司机强摸大腿">少女坐出租车遇见色狼司机强摸大腿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88608',
container: s,
size: '0,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88609',
container: s,
size: '0,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88610',
container: s,
size: '0,0',
display: 'inlay-fix'
1月2日下午,江西上栗县桐木镇发生一起强奸案,五名男子对一名深度醉酒女子...
据澎湃新闻我一脚踹死你。7月29日,一名男子在与他人拉扯后飞踢视频拍摄者...
半年内,上海至少有3名厅局级官员辞职。他们具有身居高位,年龄优势明显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究竟是想将汗位传给谁?是多铎还是清成宗多尔衮?代善?清太宗皇太极?对身后事怎么安排?
太祖努尔哈赤逝世的时候,太概情况是:&br&正黄—45个牛录(努尔哈赤),努15个牛录,多铎15个,多尔衮15个;&br&镶红旗—26个牛录(岳托);&br&正红旗—25个牛录(代善);损。&br&正蓝旗—21个牛录(莽古尔泰);&br&镶黄旗—20个牛录(努尔哈赤),阿济格15个;&br&正白旗—18个牛录(皇太极);&br&镶白旗—15个牛录(杜度)。&br&&br&太妃阿巴亥在太祖死后能控制得住20牛录的亲军,即使缩编,两黄旗也不会少于35牛录,还要加上杜度调镶红旗后空出来的镶白旗,阿巴泰作为暂时代管。&br&正因为阿巴泰出卖镶白旗给豪格,导致皇太极实力大增。事后又埋怨皇太极赏赐太少,皇太极要处理,代善居中调停,又爆出多尔衮强占多铎10个牛录的事。&br&&br&满蒙有长子继位,幼子守产的习惯。由于者英的白旗过大,威胁汗位,接班人被努尔哈赤处死。代善名声受损。即便如此,皇太极或宏安之上,还有莽古尔泰,阿巴泰,以及阿拜,汤古代等人。&br&&br&而灵堂之变,逼殉之速。&br&&br&太祖对当时后事究竟是怎么安排?&br&是有遗诏,代善居外,太妃居中,待多尔衮或多铎成年为帝,多铎“名亦在遗诏中”?太祖属意的是多铎还是多尔衮?不过暂时以代善或阿敏等过渡?&br&还是政交八大贝勒联合会议,汗位仅为主席?&br&还是,太祖放心的代善,勾结皇太极等人,背叛太祖遗诏,逼殉太妃,抢班夺权?&br&&br&如果太妃没有遭遇不测,或者遗诏传位多铎或多尔衮,后金又会如何演变?能否入主中原,改革朱明,开创后清?
太祖努尔哈赤逝世的时候,太概情况是:正黄—45个牛录(努尔哈赤),努15个牛录,多铎15个,多尔衮15个;镶红旗—26个牛录(岳托);正红旗—25个牛录(代善);损。正蓝旗—21个牛录(莽古尔泰);镶黄旗—20个牛录(努尔哈赤),阿济格15个;正白旗—18个牛录(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杜度)。太妃阿巴亥在太祖死后能控制得住20牛录的亲军,即使缩编,两黄旗也不会少于35牛录,还要加上杜度调镶红旗后空出来的镶白旗,阿巴泰作为暂时代管。正因为阿巴泰出卖镶白旗给豪格,导致皇太极实力大增。事后又埋怨皇太极赏赐太少,皇太极要处理,代善居中调停,又爆出多尔衮强占多铎10个牛录的事。满蒙有长子继位,幼子守产的习惯。由于者英的白旗过大,威胁汗位,接班人被努尔哈赤处死。代善名声受损。即便如此,皇太极或宏安之上,还有莽古尔泰,阿巴泰,以及阿拜,汤古代等人。而灵堂之变,逼殉之速。太祖对当时后事究竟是怎么安排?是有遗诏,代善居外,太妃居中,待多尔衮或多铎成年为帝,多铎“名亦在遗诏中”?太祖…
按投票排序
如果仅仅是努尔哈赤的心思,肯定是多尔衮。要不然为什么要逼阿巴亥殉葬呢?如果努尔哈赤的遗命是皇太极了,那么我觉得阿巴亥作为大妃也应该会遵循丈夫的遗命。 因为从历史上她都沦落到被逼殉葬的份上,应该没有什么政治争斗的心思。所以就从这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皇太极应该是“篡位"的。难道逼阿巴亥殉葬只是不愿意叫只比自己大两岁的阿巴亥为太后?
努尔哈赤到老年已经事实上疯了。那么对满族八旗贵族最有利的情况是啥呢?1洪太继位,即历史。历史上阿敏囚死,莽古尔泰闷死,德格类和莽古济坐“谋反”死,岳托因为有一颗人心不愿意坑害莽这一系,又被闷死。只要不是洪太嫡系,下场就不那么好。2多尔衮继位,内战立发不说,墨尔根代青见小利忘义,谋大事惜身,无论如何不是明主,改发型差点就让南明翻盘,蠢到极致。3多铎。 额尔克楚虎屠城有术,其余了了。4代善。无论代善怎么无能好色贪婪,毕竟儿子好啊,岳托实在是好人能人,问题是好人就能斗得过心黑如墨的洪太么?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欢迎来到宁夏在线,了解塞上湖城!(宁夏在线提醒:)
在线频道是内容最优质的的网站,专注于搜集整理、、提供各朝代列表 历史上的今天、老、古代、、、朝代、古诗词、成语、神话等、看历史就上趣在线历史频道吧!下面的小编就为喜欢历史的网友整理关于“长子为何没能继承皇位?六岁继位之谜”,历史上宋仁宗死后谁继位的?”的信息吧。
  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六岁继位之谜:皇太极生前并没有“立嗣”,在他逝世之时,围绕新一任皇位的争夺便开始了。争夺这个位置的主角主要是两个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儿子之一、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一场蓄谋已久的斗争即将展开。  我们先看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且战功累累,在满族八旗中有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支持。豪格身上继承者父亲皇太极的优秀品质,战功累累。更为重要的是,皇太极在生前已经初步实现了君权至上的专制制度,在汉族帝王中“皇子继承”的传统观念已经开始影响了满族贵族们的思想。  睿亲王多尔衮比豪格小三岁,也同样是位高权重,战功累累。他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而且深得皇太极的信任和倚重,他自己也是文武双全。皇太极曾经对多尔衮说过:“朕爱尔过于诸子弟,赖尔独厚,以尔勤劳国政,恪遵朕命故也”。可见,皇太极对多尔衮的评价极高,自己深信诸子弟中只有他能“成事”。多尔衮最重要的一张牌便是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体制仍然存在,皇太极死后,这些共议国政的贝勒们大多支持多尔衮。  可以说,此时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都没有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双方各自暗地里在做着密谋和交易。多尔衮与豪格画像  在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盼望已久的一天终于到来了。诸王贝勒们在皇太极的棺椁前提议立皇位继承人,两黄旗的精锐将停放皇太极棺椁的崇政殿围住,两旗代表大臣索尼、鳌拜、图赖等为了争夺“拥力之功”便握剑高喊:“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而多尔衮则以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捍卫者的身份,回喝到:“放肆,诸王贝勒们尚未开口,哪有尔等说话的地方,还不给我速速退下”。阿济格和多铎看到眼前的局势,并部占优,于是赶紧上前劝阻多尔衮,可是多尔衮怎会把如此小辈们放在眼里,阿济格和多尔衮同母弟弟多铎急的喊道;“太祖遗诏可继位者也有我之名,你若不从,便立我。”索尼、鳌拜、图赖等回击到:“太祖遗诏,肃亲王之名也在其列”。多尔衮冷眼说道:“那就立长,那当立礼亲王代善”。当时礼亲王代善,已经年老体衰,很久不问朝政了,他本人也无心介入此争斗之中。他只好两不得罪,说道:“睿亲王若应允,诚为国家之福分;否则,肃亲王为帝制长子,亦可承继大统。”  豪格坐不住了,以退为进说道:“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说罢,拂袖而去。可惜豪格虽然有父亲作战时的勇敢,却没有继承父亲的谋略。两黄旗的代表也纷纷离座,索尼、鳌拜、图赖等齐声道:“我等食帝食,衣帝衣,帝制于我,恩比天高。若不立皇子,我等愿从先帝与地下。”  代善见双方僵持不下,自己也部可能做皇帝,于是也打算退出这场辩论了:“我虽先帝之兄,但因年事已高,不与朝政,朝中之事一概不知,如何议立?”说完,也退出了崇政殿。  眼看拥立新皇帝之事就要谈崩,聪明的睿亲王又开口了:“尔等所言甚是,皇子继承也有道理,那既然肃亲王谦让退出,那便拥立先帝的第九子福临为新帝。而福临尚在幼小之年,须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我左右辅政,待其成年,即当归政。”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深感意外,因为福临此时年仅六岁,大家并没有想到他。而福临也是“皇子”,两黄旗大臣们,发愣之余,也无法再次开口,因为他们打的口号是“皇子继承”,他们知道,福临的母亲是皇太极的五宫后妃之一---永福宫庄妃。在五宫后妃中虽然还有麟趾宫贵妃,但是她的儿子博不博果尔,但是他年仅两岁。大家想来想去,多尔衮这个随机应变的提议获得了大家的一致通过。  至于摄政王之职,既然多尔衮放弃了皇位之争,福临还年幼,也无可厚非。双方便退而求其次,拥立六岁的福临继位,即女真满族的第三位皇帝---顺治帝。睿亲王虽然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但却成为了这场斗争的胜利者。顺治朝的两位摄政王,济尔哈朗排名是在多尔衮的前面,可是在第二年,济尔哈朗便召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宣布道:“今后各衙门办理事务,凡报告我二王的,以后都先报睿亲王,所有的记档署名,也先署睿亲王之名即可。自此之后,多尔衮便位居摄政王之首,在年幼的顺治帝面前,更是以摄政王的身份独揽大权,当上了不是皇帝的皇帝。相关阅读推荐:顺治帝寝内为何陪葬着17位格格? 顺治陵墓谜案顺治皇帝以“无能”为由废除皇后指的是什么?历史上顺治帝的董鄂妃与名妓董小宛有无关系?顺治帝孝陵地宫真是空的吗?(图)顺治陵墓之谜多尔衮是如何成为太上皇的 顺治为何鞭尸多尔衮
  顺治继位之谜新解  清太宗皇太极因患病而猝死之后,皇位继承在肃亲王豪格同睿亲王多尔衮之间角逐,但结果出人预料,六岁的福临成为皇位继承人。六岁的福临何以能承大统?这是历史的一个谜。往之论者多认为出自睿亲王多尔衮之首议。笔者提出另一粗浅看法,试做顺治继位之谜新解。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继承《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议嗣君。时亲王、郡王共有七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认为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学者,其主要依据是朝鲜《沈阳状启》或《沈馆录》中的一段记载。为便于分析,征引全文如下:  秘密状启。十四日,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即起去。八王亦随而去。十王默无一言。九王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应作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云。  上述《秘密状启》,时间记为癸未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门秘密会议后的第十二天。文中的“大王”为礼亲王代善,“虎口”为肃亲王豪格,“八王”为英郡王阿济格,“九王”为睿亲王多尔衮,“十王”为豫郡王多铎,“右真王”为郑亲王济尔哈朗。  在上述引文中,有两句重要的话,不应该被忽视。这就是“九王应之曰”和“汝等之言是”十个字。在整段文字中,“九王应之曰”———此前为议论,此后为结论;“汝等之言是”———承上而启下,接前而转后。有三点,应分析。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  其一,“九王应之曰”,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一番议论,而被《秘密状启》的作者,或出于重点在启报新君为谁而省略繁文,或对当时秘议不甚了了而断简阙载。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其前都有一番争论。因是最高机密会议,外人不可得知而详。这段记载,十分可贵,有所罅漏,不必苛责。  其二,“汝等之言是”,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人提出立福临,故多尔衮才“应之”、“是之”,否则何应之有、何言之是!上述《秘密状启》,记于当时盛京。《状启》记载疏略,“汝等之言”断简,于是给人一种信息误导,似乎福临继位是由多尔衮提出的。睿亲王多尔衮权势倾朝,功劳归于己,罪祸嫁于人。这样,多尔衮就把拥立福临的功劳归于自己。  其三,“九王应之曰”与“汝等之言是”,萧一山《清代通史》在转述上面引文时,做了通俗节录:“睿亲王多尔衮曰:‘诸将之言是也。豪格既退让无续继意,则当立帝之三子福临,若以为年稚,则吾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以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再当归政。’因誓天而散,福临方六岁云。”这里虽省略“九王应之曰”,却将“汝等之言是”诠释为“诸将之言是也”。  由上可见,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直接史料未见一条,而所据之《沈阳状启》言辞含糊,且存疑点。依据史料,笔者认为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首先出自郑王济尔哈朗,理由如下。
  第一,四大亲王态度。当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立,互不相让,双方僵持,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之子,在这场宫廷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一则,济尔哈朗虽是舒尔哈齐之第六子,但自幼为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宫中;二则,济尔哈朗小皇太极七岁,两人情谊如同胞;三则,阿敏被夺旗后,济尔哈朗成为镶蓝旗的旗主贝勒;四则,济尔哈朗屡经疆场,军功显赫;五则,济尔哈朗年四十五,序齿仅亚于代善,比多尔衮年长十三岁;六则,济尔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为和硕郑亲王;七则,济尔哈朗既是多尔衮的兄长,又是豪格的叔辈,便于两方协调。八则,济尔哈朗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政议。所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议商皇位继承而陷于僵局之时,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而是福临继位。  第二,济尔哈朗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因倡立福临继位之功,而得到担任辅政王的政治回报。辅政亲王的政治地位,较和硕亲王更高一层。当时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济尔哈朗辅政?显然,代善在这场严重而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没有做出有利于胜利一方的贡献。豪格则与多尔衮对立,如二人同时辅政,会出现两虎相争的局面。至于济尔哈朗之所以为摄政王,主要原因是:首先,他提出了福临继位这一折衷方案,侄子继统,皇叔摄政,理所当然,众王接受。其次,他因私下表示拥立豪格,而为两黄旗王大臣所接纳。再次,他同代善父子无恶,而为两红旗王大臣所认允。复次,他非帝统血胤,对多尔衮兄弟构不成政治威胁,而为两白旗王大臣所接受。但是,济尔哈朗不久便被多尔衮撤其辅政王。这是多尔衮对济尔哈朗不拥立自己而拥戴福临的一个政治报复,也是多尔衮独揽朝纲的一项举措。  第三,睿亲王权衡利弊。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若自己强行登极,只有两白旗支持,明显不占优势,还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解决皇位继承难题的途径不外三条:一是强自为君,得不到两红、两蓝旗的赞同,还会引发两黄旗的强烈反对;二是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三是让年幼的皇子福临继位,而自己同济尔哈朗摄政,可收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摄政掌权,避免内讧。显然,在上述三种解决办法中,以第三种解决办法比较切实可行,两黄、两白、两红、两蓝各方都可以接受。睿亲王多尔衮,能知时务,聪睿机智,权衡利弊后,才赞同立先帝第九子福临。  第四,顺治帝的肯定。福临当时尚在冲龄,不了解继位政争内幕。后来逐渐知道当年的故事。待多尔衮病死、自己亲政之后,即对皇叔济尔哈朗表彰其当年功绩,赐予其金册金宝。《清世祖实录》顺治九年二月庚申记载: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鸿基,创业垂统,以贻子孙。太宗文皇帝继统,混一蒙古,平定朝鲜,疆圉式廓,勋业日隆。及龙驭上宾,宗室众兄弟,乘国有丧,肆行作乱,窥窃大宝。当时尔与两旗大臣,坚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国难。……睿王心怀不轨,以尔同摄朝政,难以行私,不令辅政,无故罢为和硕亲王。及朕亲政后,知尔持心忠义,不改初志,故锡以金册金宝,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在此,顺治帝福临明确表明:济尔哈朗在诸王议立自己为帝时,有首议之功。福临的这番话,说出了当时的内情。郑亲王之功,在拥立福临。顺治帝对其他的亲王、郡王,在决定自己继位的功绩上,都没有进行过表彰,而只有对济尔哈朗表彰此事。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诸王贝勒会议上有拥立福临继位的特殊功勋。  综上所述,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诸王贝勒皇位继承会议上,鉴于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陷于僵局,能从大局出发,平衡各旗利益,提出折衷方案,首议由福临继承皇位,得到多尔衮的回应,也得到诸王贝勒公议。清太宗皇太极遗位争夺的结果,既不是角立一方的肃亲王豪格,也不是角立另一方的睿亲王多尔衮,而是由第三者六岁的福临继承。这个方案与结果,对于四位和硕亲王来说———于礼亲王代善无利无弊,于睿亲王多尔衮有利有弊,于肃亲王豪格无利大弊,于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有利无弊。  所以,皇太极遗位由福临继承,得益最大的四个人是:福临、太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皇太极长子为何没能继承皇位?顺治六岁继位之谜”由宁夏在线小编整理发布。希望各位喜欢历史的网友喜欢并收藏我们。
十分钟内大家都在看:
30分钟内其他用户正在看:
Copyright(c)2013 宁夏在线 All Rigths Reserved.
地址:银川市房产交易大厦2427室
技术+营销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雍正遗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