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母亲母亲薄太后最爱吃的菜是什么

汉文帝 刘恒 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简介 汉文帝刘恒的儿子_皇后_母亲
当前位置: >
汉文帝刘恒简介: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公元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公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在位时,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死后葬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丨
丨 中文名:刘恒谥号:孝文皇帝所处时代:西汉时期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汉朝出生日期:公元前202年逝世时间:公元前157年出生地:长安职业:皇帝、政治家庙号:太宗成就: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利发展经济,开创“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公元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公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登基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死后葬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汉文帝刘恒生平简介汉文帝,名刘恒。高祖第四子,惠帝死,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周勃等人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刘恒,母为薄姬。在高祖攻破陈希,平定代地后,被封为代王。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公元前一八零年吕后死,吕产、吕禄掌握兵权,控制皇宫,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陈平与周勃设计,使吕产将北军兵权交给周勃。周勃持兵印号召北军将士:“今吕氏企图夺位,谁愿帮助吕家的袒露右臂,愿帮助刘家的袒露左臂;”将士都心向刘家,纷纷袒露左臂。周勃于是调北军入未央宫,杀死吕产等人,防止了夺位的政变。事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以少帝不是正统,于同年闰九月,迎立刘恒为帝。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著力于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文帝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从而开创了历史上所称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文帝时,算赋也由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每人每年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文帝还厉行节约。有一次,他准备盖一所露台,一算,须花费一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家产,就作罢了。此外,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帝十二年还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数罪人,即被判处为隶臣妾以及比隶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②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这些改革有著重要的意义,但后两项在当时和以后并没有认真执行。文帝时许多官吏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汉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吕后时,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役属闽越、西瓯、骆,又乘黄屋左纛,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为赵越佗修葺祖坟,尊宠赵氏昆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于是赵佗去黄屋左纛,归附汉王朝。公元前162年,文帝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刘恒在个人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他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凡有灾祥就移过于臣下。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的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帝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但是,汉文帝的“与民休息”政策归到底是地主阶级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稳定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实则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帝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因此,在“文景之治”安定、富足的另一面,就是土地兼并势力的日益发展。同时,文帝为求得政治上的安定,对同姓诸侯王的权势虽曾有所限制,但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合谋叛乱,应当说与此有一定的关系。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刘恒病重,弥留之际,召太子刘启进卧房说:“周勃之子周亚夫在紧要关头可以作为依靠,日后如果发生变乱,你尽可放手,让他统帅军队。”不久汉文帝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霸陵,时年46岁。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文帝临终时公布遗诏:“死者天地之理”,不必过哀,不许“厚葬”,不许动用车马和陈列兵器,治丧期尽量缩短;治丧期间,不得禁止百姓结婚、祭祀、饮酒和吃肉。(汉文帝的政绩不但得到了地主阶级及史学家的赞誉,也得到了“盗贼”的尊崇,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占长安,西汉皇陵均被破坏,唯有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护。)汉文帝刘恒宠信邓通的故事邓通是深受刘恒宠信和喜爱的佞臣。一天,文帝叫一个看相的术士给邓通看相,相士直言不讳地对文帝说:“邓大夫以后会因贫困而饿死。“文帝听后大不高兴,愤愤地对邓通说:“朕要想让你富,有何难哉?“说完即下了一道诏书,把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赐给邓通,并允许他铸钱。邓通从此富可敌国。邓通既蒙文帝宠爱,感激涕零,更加想要有所报答才行了。一天,文帝的毒疮突然发作,红肿流脓,溃烂不堪。文帝痛得钻心,整天伏卧床上,哀号不已。一帮御医药开了不少,文帝吃了却不见疼痛稍减分毫,最后竟痛得晕了过去。邓通在旁急得抓耳挠腮,一见文帝竞昏死过去,于是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勇气,竟一下子扑到文帝身上,也不管那脓血有多污秽腥臭,就张开嘴巴,对着文帝背部的烂疮就吸。说来也奇怪,邓通才吸了几口,文帝的疼通便减了几分,竟悠悠地醒了过来。邓通又吸了几口,然后伸出舌头,往疮口里舔了几舔,文帝竟觉得一下子疼痛全消了。等他舔完,文帝扭过头一看,见是邓通,大受感动,心想关键时刻又是邓通对自己最忠心,总算不负对他的一番提拔和宠爱。以后几天里,邓通又给他吸了几次,文帝的疮慢慢好了起来。一天文帝问邓通:“你说天下谁最爱我?“邓通说;“那自然是太子。“这时正好太子进来问安,文帝便叫太子来给他吮疮。太子无奈,跪在榻前,对着文帝溃烂的背,勉强把嘴巴凑上去,还没碰到疮口,竟一个恶心,呕吐起来。文帝见了大不高兴,太子只好怏怏退出。后来太子听说邓通曾为文帝吮疮,大为愧恨,从此记恨在心。几年后文帝死,太子即位,这就是景帝。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邓通革职,追夺铜山,并没收他的所有家产。可怜富逾王侯的邓通,一旦竟与乞丐一样,身无分文,最后竟应了那个相士的话,饿死街头。元宵节来历的故事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刘恒和窦漪房窦漪房是一个出身贫寒的赵国少女,先是吕雉的侍女,后来成为代王妃,到皇后、太后,直至太皇太后。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好女色的皇帝,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与汉文帝有关的女人屈指可数,与他的孙子汉武帝比起来简直是少得可怜,按理说汉文帝不好女色对窦漪房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可是中年失明的窦漪房却惊讶而又悲哀地发现,她的情敌不是同为女人的后宫佳丽,而是一个没有一点本事的小男人——邓通。刘恒和窦漪房的爱情故事窦漪房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在窦漪房当上皇后的时候,她都不忍心回忆她的童年往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世界上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此。已经荣华富贵的她却无法与自己的双亲共享,每每想到这一点,她都心怀愧疚,潸然泪下。其实,这又怎能怪她?窦漪房是一个孤儿。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乱世,再加上连年的天灾,窦家生活的困顿已经达到了极限--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一连两天没有任何东西吃。窦漪房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当哥哥弟弟们哭着闹着说肚子饿要吃的时候,她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忍受。爹娘问她肚子饿不饿,她总说不饿,其实她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是一个很有忍耐力的孩子,这种性格与她日后成为皇后有很大关系。爹感动得热泪盈眶,抚摸着窦漪房的头,说要出去为他们找吃的。庄稼旱死了,飞禽走兽跑完了,野菜挖尽了,野果采光了,不得已,窦漪房的爹决定去大山深处的一个深渊,那里因为地势险要很少有人敢去,他去那里做什么呢?钓鱼。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悲剧发生在钓完鱼的返家途中,窦漪房的爹沿着陡峭的悬崖攀登,一脚踩空,窦漪房的爹直直地掉进了万丈深渊,葬身鱼腹。当窦家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全家痛哭,窦漪房的爹的去世对这个破败不堪的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疾病缠身的母亲支撑了几年,也终于熬不下去了,含恨离世。现在,只剩下窦漪房和她的兄弟三个相依为命了,窦漪房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小弟弟。哥哥弟弟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哭得死去活来,她却没有哭,只是默默地流泪,她在心里暗暗地发誓,要挑起生活的重担。为了生活,为了能够让哥哥弟弟吃饱,窦漪房卖身为奴,为一个财主打零工,什么活都得干,一天下来精疲力竭,但当她看到哥哥弟弟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样子,她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而这时候,窦漪房自己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姑娘,放到现在,还是温室里的花朵,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命运就在窦漪房十三岁的时候发生了改变。刘邦已经打下了江山,饱暖思淫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广招天下美女,美其名曰:充实后宫,以显示大汉江山的繁荣富庶。说白了就是供他老人家无聊的时候消遣。说是选美,其实没有选,就是一个字:抢。神气活现的选美官像是鬼子进了村,走到哪哪里哭成一片。选美官看见稍微长得有几分姿色的姑娘,不容分说,强行带走。不愿意去皇宫的,如果你有银子还好说,贿赂一下选美官,就把你放了。如果没有银子,除了哭泣毫无办法。但这时候女人的眼泪是没有用的,那些选美官的心肠比铁石还硬。窦漪房以及她的哥哥弟弟,还有村子里的父老乡亲,谁也不会认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是一场幸运,只会认为是一场厄运。在井边打水的窦漪房被选美官发现了,生活的困顿并没有磨去她天生的丽质,她被抓走了。窦漪房当然拿不出银子来贿赂选美官,但她也没有大哭大闹,少年早熟的她知道事已至此哭闹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她只是恳请选美官让她见哥哥弟弟最后一面。选美官看在窦漪房确实是个美女的分上,动了恻隐之心,答应了她。哥哥劝她逃走,她说不,为了能让哥哥弟弟吃饱穿暖,她甘愿进宫,然后把每月的月钱寄回来。写到这里,纳兰秋真为窦漪房叫屈,她的哥哥是干什么吃的?是饭桶吗?后来也证实,窦漪房的哥哥确实没有多大的出息,只会沾妹妹的光。这一别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次见面,也许永远也回不来了,坚强的窦漪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和泪水,和哥哥弟弟抱头痛哭。对于年幼的小弟弟,窦漪房更是割舍不下,她最后一次为弟弟洗了一次头,最后一次为弟弟做了一顿饭,看着他吃完,才在选美官的催促下,三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哥哥弟弟。一入宫门深似海,也许那时候的窦漪房无法有这样的体会,那时候的她,只是不愿意离开她的亲人。我们常常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但对于古时候的女人来说,更多的是被命运扼住自己的咽喉。窦漪房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只不过扼住她咽喉的不是厄运,而是幸运。&按照规定,新进来的宫女要验身,本来这等烦琐的事情是不用皇后出面的,但作为后宫之主的吕雉不想再看到第二个戚夫人,于是所有的宫女必须先过了她这一关。吕雉把姿色最好的宫女截住,直接留在了自己的宫中,充当各种各样的杂役,把一批次货假惺惺地送给了刘邦,当然这些次货刘邦是看不上的。这样,窦漪房连刘邦的面都没见上,就直接做了吕雉的侍女。这对大多数渴望被皇帝宠幸的宫女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对窦漪房来说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她可没有什么当皇后的野心,她只不过想挣点银子,好供哥哥弟弟衣食。接下来的日子,窦漪房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侍女,她也听闻了吕雉的厉害之处,不敢有半点差池。她的心灵手巧,她的善解人意,她的细致周到,和吕雉相处久了,吕雉也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丫头。窦漪房也奇怪,宫女们都悄悄地说吕雉如何的恶毒,但她却并不觉得,觉得吕雉最多只是脾气暴躁了一点,没干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有时候还发现吕雉行善,比如释放一些思乡心切的宫女回家,并给足够的盘缠。对窦漪房,吕雉也时不时赏赐她一些东西,这一切在窦漪房看来,吕雉这个娘娘并不像别人所说的那么坏。这只能说明,人性是复杂的,吕雉对某些人来说也许是魔鬼,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成了天使。吕雉常常告诫窦漪房,女人要安分守己,要有自知之明,要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越轨,不要异想天开,宫女就要做宫女的事,你是妾就别想着做妻。窦漪房就这样在吕雉身边波澜不惊地过了几年。巨大的丧钟在宫中响起,刘邦驾崩了。宫女们哭哭啼啼,不知道今后的命运会如何。这时候吕雉开始飞扬跋扈,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刘邦的儿子们送到他们各自的封国,她好独掌大权。当时刘邦有八个儿子,除了太子刘盈之外,其他七个都要离开。吕雉给这七个亲王每人配了五个侍女,窦漪房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直接影响了窦漪房今后的命运。窦漪房听说有个叫刘如意的亲王,被封为赵王,封国正好就是自己的家乡。好几年没有哥哥弟弟的消息了,太想念他们了,于是窦漪房哀求负责分配的太监把她分给赵王刘如意。但是太监并不理会窦漪房的哀求,理由是窦漪房偷偷塞给他的银子太少,不够他塞牙缝。窦漪房不死心,大着胆子,找了一个机会,跪在吕雉的面前,哭诉自己思念亲人的心情,恳求吕雉网开一面,把她分给赵王,这样她就离家乡近一点,好打听哥哥弟弟的消息。不料,吕雉听了她的哭诉后勃然大怒,只说了一句,说跟着赵王没有好果子吃,然后就命人把窦漪房拖开了。多年以后,直到她做了代王姬,直到戚夫人&人彘&惨案的消息传来,她才明白吕雉对她说的那一句话是一个暗示,假使她跟了赵王,刘如意死了,她还能活吗?窦漪房分给了代王,代王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窦漪房和其他四个宫女登上了马车,被送往代国,山西的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离窦漪房的家乡河北武邑相隔甚远,窦漪房悲伤地想,也许一辈子都回不了家乡了。马车一路颠簸,窦漪房一路落泪,而其他四个宫女却一点也不悲伤,她们无法理解窦漪房的心情,在她们看来,做宫女在哪里做不一样,有什么好伤心的?她们嘻嘻哈哈,还时不时拿出胭脂水粉,给自己补妆,以期被新任的主子代王看上。这四个女人把窦漪房视为异类,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她们打死也不会相信,代王会看上这样一个落魄的女人。窦漪房也没有想这些,她完全沉浸在远离家乡的悲痛之中,她的哥哥弟弟过得怎样?是死是活?事情就在代王第一次接见这五个宫女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代王刘恒的口味令她们咋舌。代王不喜欢花枝招展,不喜欢浓妆艳抹,不喜欢妖娆妩媚,不喜欢自满骄横,却偏偏看上了面容憔悴、素面朝天的窦漪房。其他四个宫女傻了眼,这一路上她们所花费的心思全打了水漂,早知如此,她们也好挤点眼泪出来,把面容弄憔悴点。一个人的气质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只能说明,窦漪房身上流露出来的与世无争、弱柳扶风的气质吸引了代王。刘恒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看见可怜的人就动心,觉得有义务有责任要保护这个女人。刘恒叫退了其他四个宫女,留下了窦漪房。而此时的窦漪房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更不用说抬头看一眼刘恒了。刘恒在她周围走了一圈,然后在她面前站定,叫她抬起头来,声音那么温柔亲切。她不敢,虽然她非常想。刘恒又说了一遍。她才缓缓地抬起头来,她看到一张清俊的脸,微微笑着,清澈的目光里夹杂着淡淡的忧伤,这惊心动魄的一瞥激发了她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所有期冀。而刘恒也被窦漪房朴实无华的美深深地打动了,朴实无华,这符合刘恒的天性禀赋。刘恒与窦漪房,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人,在机缘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这就是缘分,你不得不相信的缘分。几个月后,其他四个宫女还是宫女,而窦漪房却成了代王的王妃,虽然不是王后,但实质上等同于王后。刘恒只恨和现任的王后结婚之前没有认识窦漪房,如果认识窦漪房,那么王后的位置绝对是窦漪房的。其他四个宫女再一次见到窦漪房的时候,不得不向她行跪拜之礼,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窦漪房的好运气让她们妒忌得要死。但窦漪房还是以前的窦漪房,没有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连性格也改变了,要是换作其他的宫女,也许尾巴早就翘上天了,但她不,她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绝不骄横。我们来简单地说说刘恒的第一任妻子代王后,之所以简单,因为实在没有啥可说的。史书上连她的名字都没有记载,只说她是王后。这位王后除了是一个女人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她太普通了,既不漂亮也不丑陋,不胖也不瘦,不高也不矮。她注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注定要被刘恒遗忘。刘恒不喜欢她,对她没有感情。她也不在乎,只是尽一个母亲和妻子的职责。这位王后生育能力比较强,在窦漪房来到代王府之前,就已经为刘恒生下了四个儿子。当时,刘恒不过二十出头,她也不会超过二十。如此频繁的生育必将导致身体的衰弱,他们生下来的儿子身体也不是很好,这为王后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不过我们庆幸这位王后没有成为吕雉那样的女人,面对突然冒出来的窦漪房,王后似乎并不在乎,即使有了窦漪房后刘恒不再与她同房,她也不计较。她形同一个木头人。可怜可悲又可叹。于是,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位王后是不是真的爱刘恒,还是身体有毛病?或者她的天性就是如此?一个女人,尤其像窦漪房这样的宫女,能够得到如此的宠爱,死也瞑目了。窦漪房确实很知足。她的知足、她的谦卑、她的谨慎、她的朴实、她的贤淑、她的守礼,为她在代王宫赢得了一片好名声。代王自然不用说,代王的母亲薄太后,甚至连被挤兑的王后都对窦漪房印象奇好。&刘恒的发妻终究没有当皇后的命,几年后,患了麻风病而去世了。刘恒的后宫并没有因为一位王后的去世而增添几分悲戚之色,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代王早就与王后没有了感情,刘恒只是象征性地为王后举行了葬礼,王后的来去匆匆,仿佛就是为了衬托窦漪房的与众不同。王后尸骨未寒,但后宫不可一日无主,刘恒迫不及待地想立窦漪房为后。窦漪房没有立即答应刘恒的要求,聪明的她对刘恒说,王后刚死又立新王后,难免有不利于代王的流言飞语,等过一阵子再说。刘恒把窦漪房的话转告了母亲薄太后,薄太后听了满心欢喜,夸她确实是当王后的料。假使窦漪房也表现出迫不及待想当王后的样子,那么薄太后对她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这并不是窦漪房的虚伪和心机,而是知书达理的表现,任何事只有合适才能圆满。这事以后,刘恒越发珍爱窦漪房。更何况,窦漪房的肚子也很争气,与刘恒缠绵悱恻的结果是,为刘恒生下了二男一女:长子刘启,次子刘武,长女刘嫖。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是你的夺也夺不走,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不久以后,窦漪房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王后。册封那一天,窦漪房想,也许这一辈子就这样安静地走下去,有代王的陪伴她觉得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但老天似乎不愿意让这个女人过平静如水的生活,更大的荣华富贵还在等着她。正当刘恒和窦漪房小两口在代王宫恩恩爱爱的时候,远在长安的皇宫,那个似乎已经消失了很久的世界爆发了一件天大的事,就是前篇文章所说的宫廷政变。骄横一世的吕雉老太太死去,吕氏家族全族被屠灭,刘盈的儿子刘弘也被杀害。大汉皇帝位置空悬。丞相周平和太尉周勃等一干大臣,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决定由山西太原的代王刘恒来继任大汉朝的皇帝。理由听起来不可思议,不是因为刘恒有多么大的能耐,而是因为刘恒的性情温和,更因为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刘恒的妻子窦漪房都是贫寒出身,没有显赫的家世,本身的性格也老实巴交,刘恒做了皇帝之后,她们不会借着儿子是皇帝,丈夫是皇帝,而像吕雉一样兴风作浪,把大汉王朝蹂躏得一塌糊涂。前车之鉴,政变成功的他们不得不防。历史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汉文帝带给大汉王朝几十年的安定团结与繁荣富强。但是现在,刘恒和窦漪房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毫无心理准备的刘恒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说心里话,他并不想做这个皇帝,正如窦漪房从来没有想过要做皇后一样,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天子。他觉得他的性格不适合做皇帝。他犹豫了,他彷徨了,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他问窦漪房他该怎么办。窦漪房当然不能帮他决定,她只是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对他说,无论他做出怎样的决定,她都会支持他。刘恒又跑去征求母亲的意见,薄太后说这是天意,她把当年许负对她的预言告诉了刘恒。不做也得做,做皇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大汉江山。刘恒没得选择。文武百官已经拜倒在他的脚下,口呼万岁,把他请上了龙辇。公元前179年,刘恒正式称帝,成为西汉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史称汉文帝。刘恒不知道这突然的变故对他来说是福还是祸,他带着万重疑虑,随着辇车,驶进了长安。一切安定之后,刘恒派人去接薄太后、皇后窦漪房以及他的儿女们。不料却在途中发生了一件对刘恒来说悲伤至极的事情。他与那位默默无闻的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全部夭折。这件过于蹊跷的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是阴谋还是天意。这件事情再一次关系到窦漪房的前程。命运一步一步向着有利于窦漪房的方向发展。丧子的噩耗传来,刘恒欲哭无泪,虽然与王后没有感情,但四位王子是自己的亲骨肉,何况刘恒连一只蚂蚁都不忍心踩死。总之,刘恒很伤心。伤心到什么程度呢?史书上说他不想做皇帝啦,说都是做皇帝惹的祸,如果不做皇帝他的儿子就不会死,说他不是做皇帝的料。于是,当大臣们让他早立太子时,他竟然说要把皇位让给他的兄弟们。这着实把大臣们吓出一身冷汗,当初,这些大臣们拥立刘恒做皇帝,就把刘恒的兄弟们得罪光了,现在刘恒却说要把皇位让给他的兄弟,如果刘恒的兄弟有朝一日当了皇帝,这些大臣们岂不遭殃?不管刘恒说的是真是假,那个晚上,周勃等一干大臣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他们联合起来,求见薄太后,要薄太后出面劝说刘恒。薄太后对刘恒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才打消了刘恒放弃帝位的念头。为套牢刘恒,大臣们三番五次地上书要他早立太子。立谁好呢?刘恒的嫡长子已经去世,现在的儿子都是窦漪房所生,想也不用想,太子之位轻而易举地落在了窦漪房的大儿子刘启身上。儿子已经是太子,母亲却还是妃子,这与礼法不合,于是,大臣们又建议刘恒立刘启的母亲窦漪房为皇后。立窦漪房为后,这是刘恒巴不得的事,于是,我们的窦漪房在命运的推动下,一步一步地攀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大汉王朝母仪天下的皇后。这一切,仿佛是一个梦。&窦漪房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找到已经失散多年的兄弟,其次就是对已故双亲尽一些孝道。虽然窦漪房已经贵为皇后,但她依然不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这时候薄太后正忙于尊礼薄氏祖先。她不敢和老太太攀比。但窦漪房一个好心的决定帮了她大忙,就在她被册封的那一天,她向刘恒提议,宴请天下所有鳏寡孤独之人,并赐给生活穷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分别赐给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两匹帛、三斤棉絮。以善闻名的刘恒对皇后的建议大加赞赏,并很快实施。于是,天下老百姓都对窦漪房皇后的善心口口相传,窦漪房的家世也逐渐流传开来。一个叫窦少君的年轻人听到了窦漪房的家世。他就是窦漪房的亲弟弟,当年分别的时候,窦少君才五六岁,现在已经成人。姐姐离开没多久,厄运就降临窦少君身上,由于哥哥在外面劳作,家里没有人看管,窦少君被拐走了。他先后被拐卖多次,最后在河南阳宜一户财主家当了奴仆。白天辛勤劳作,晚上就和工人睡在悬崖下边的窝棚里。一天,主人派窦少君到山上烧炭。不料,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山崖暴发泥石流,一百名工人大都丧生,由于窦少君睡在窝棚边可轻易逃跑,才逃过这一劫。死者的家属跑到主人家哭闹不休,主人不得已只好逃到长安,窦少君也跟着主人逃到了长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逃到长安的窦少君第一件事就是算了一卦,想看一下自己的命运如何,不料抽到一上上签。算卦的老头说他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大富大贵。窦少君打死也不信自己会大富大贵,对算卦老头说的话并没有放在心上,不料没走多远,他就听到了皇后窦漪房的故事。窦漪房?当他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怔了一下。自己的姐姐,当年被送进宫的那个姐姐不也叫窦漪房吗?再联系刚才算卦老头说的话,他有点将信将疑了。有希望总比没希望好,于是他豁出去了,向皇帝上书,说自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亲弟弟窦少君。刘恒看了这封信,问窦漪房怎么回事。窦漪房只好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地向刘恒说了。刘恒听了,捶胸顿足,说自己有愧于皇后,只顾自己的亲人,却把妻子的亲人忘记了。于是,他和窦漪房一起召见窦少君。窦漪房的相貌虽然改变了不少,但是窦少君还是认得出来。但是窦漪房已经认不得弟弟了,因为当初离开的时候弟弟才五六岁,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窦漪房怕误认,那样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于是她问窦少君有什么证据证明他就是自己的弟弟。窦少君不仅把父母怎么死的说了出来,还回忆了当年姐姐离开他的情景,最后一次给他洗头发,最后一次做饭给他吃……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候,窦漪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跑下去和弟弟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一幕被史官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书上说,当时不仅大汉的皇帝感动得落泪了,连旁边的宫女也跟着哭泣。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赏赐窦少君大量的财产和田地。但窦漪房深知刘恒勤俭节约的品性,不可因为自己而破例,只让弟弟接受了足够养活他的部分财产和田地。不久又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来弥补文帝赏赐弟弟所造成的亏空。有这样一位贤明的皇后,刘恒这一辈子也就满足了。不久窦漪房的哥哥也找到了,三兄妹终于团聚。今日不同往昔,三兄妹谁也不会想到会有今天。刘恒照例又要赏赐窦漪房的哥哥,又被窦漪房阻止。她的哥哥跑到她那里问原因,为什么不要皇帝的赏赐?不要白不要!窦漪房耐心地给哥哥如是这般地分析了一番,哥哥才不情愿地撅着嘴巴,答应了妹妹和弟弟一起住。如此谨慎,不给大臣们一点把柄的窦漪房仍然遇到了麻烦。照理说,这是窦漪房的家事,与别人无关,可是她是皇后,皇后没有家事,皇后的一切事都是国家大事。杯弓蛇影的大臣们见窦漪房突然冒出来两个年轻力壮的兄弟,有点吃不消了。他们担心窦漪房会成为第二个吕雉,他们要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其实连萌芽都没有,一切只是大臣们的假想敌。一次早朝,绛侯、灌将军等一干串通好的大臣联合起来对文帝进谏,大意是说窦氏兄弟都是鲁莽之徒,没有任何文化素养,不应该依靠皇后的裙带关系而加官晋爵,让他们做富贵闲人,并且还要挑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臣与他们比邻而居,教导监督他们,以防止他们滋事扰民。正所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也只有窦漪房做皇后,这些大臣们才敢这么说,要是换作吕雉,估计他们连个屁都不敢放了,保准是千篇一律的对吕雉的亲戚们这封赏那封赏的提议。文帝没有立即答复大臣们的进谏,尽管他相信窦漪房绝对不会成为吕雉,但吕雉的祸国殃民仍然使他如芒在背。当天晚上,他把大臣的进谏对皇后说了,面露为难之色。善解人意的窦漪房马上解除了文帝的忧虑,她说大臣们的进谏是对的,哥哥弟弟没有读多少书,正需要教导呢。最后又强调一句,无论刘恒做怎样的决定,她都支持。窦漪房不愧是窦漪房,要是换作吕雉,见大臣如此对她,不找机会偷偷地把他们干掉她能安心吗?这也难怪,有了窦漪房,刘恒再也看不上其他的女人了。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如果刘恒算伟大的话,窦漪房就是刘恒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历史的车轮匆匆前行,弹指一挥间,刘恒与窦漪房已经携手度过了三十个春秋。如今,窦漪房已经半老徐娘,刘恒也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回首前尘往事,多少感慨涌上心头,刘恒与窦漪房之间的爱情也从曾经的山盟海誓、缠绵悱恻发展到了现在的相濡以沫、白头偕老。说实在的,无论用怎样的标准,过去的也好现在的也行,刘恒实打实的是一个好男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同时他还是一个好皇帝。这样的好男人估计一万年也就出这么一个。尤其在男女之事方面,刘恒更是没得说,堪称所有皇帝的表率。古代专制社会,皇帝是最大的嫖客,皇宫是最大的妓院。没有人不说皇帝好色,他们有好色的资本,他们的好色有舆论和道德的保护。那些末代皇帝更是被冠以荒淫无耻的骂名。可是,汉文帝似乎是一个特例,几乎没有人说汉文帝好色,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与汉文帝有染的女人屈指可数。对于这一点,窦漪房有喜有忧,喜的是,哪个女人喜欢自己的男人和别的女人打得火热?忧的是,他毕竟是皇帝,皇帝有义务为社稷繁衍更多的子孙后代,而且,后宫美女如云,他却如此守身如玉,到底是为啥?是他一心一意爱着自己还是另有原因?如果是别的原因会是什么原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是男人的通病,他为什么例外?甚至有时候,窦漪房的忧虑超过了喜悦。薄太后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忧虑,她为大汉江山着想,亲自为刘恒选了一批又一批美女,可是刘恒以后宫美女太多,浪费国家财产为由硬是把她们放了。薄太后没辙了,窦皇后也没辙了。刘恒啊,刘恒,你也太正经了,正经得有点不正常了。这里面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就在薄太后与窦皇后干着急的时候,刘恒终于看上了一个美女--慎夫人。薄太后和窦皇后同时松了一口气。但不久,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在窦漪房身上,这位母仪天下的皇后双目失明了。女人一旦失去了水汪汪的眼睛,她的美丽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说窦漪房这一辈子有什么遗憾的话,这就是最大的遗憾了。窦漪房现在不过四十多岁,在往后的几十个年头,这个贤良的女人只能与黑暗、孤独为伴。好在窦漪房经历了太多的事,她看得很开,说句不好听的话,假使现在她不做皇后了,她也不会有什么怨言的。该得的她得到了,不该得的她也得到了。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人一辈子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窦漪房看得开,但她的哥哥弟弟看不开了,皇帝喜欢别的女人,姐姐又双目失明,窦氏兄弟跑到姐姐的寝宫,问:姐姐,皇上会不会废掉你这个皇后?窦漪房平静地告诉哥哥弟弟:不会。我对皇上有信心。我对我们之间的感情有信心。皇上喜欢慎夫人是好事,但相比我与皇上之间的感情,他们之间的感情只不过是一朵浪花而已。好一个自信的女人。事实也确实如此。刘恒只是看上慎夫人,不可能爱上慎夫人,更不可能让慎夫人取代窦漪房的位置,如果非要刘恒做一个选择,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窦漪房。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刘恒与窦漪房之间的爱已经升华到了坚不可摧的亲情,而与慎夫人之间的感情只不过是生活中的调味品而已。毕竟作为一个皇帝,面子问题很重要,他不可能整天领着一个瞎老太太到处逛,于是只好选择各方面都符合他口味的慎夫人。说白了,刘恒宠爱慎夫人只不过是假象,是浅层次的宠爱。有一件小事可以说明。由于窦漪房双目失明,行动不便,刘恒与她一起出席的活动少了很多,但是宫里的一些重要活动他必会领着窦漪房一起参加。一次隆重的皇家游猎活动结束后,刘恒与窦漪房坐下来休息,那个没规没矩的慎夫人跑过去,仗着皇帝的宠幸,想与皇后平起平坐。不料,一个叫袁盎的大臣不准她就座,把她引到旁边,让她与侍者一起坐。慎夫人受不了了,大发脾气,怎么也不肯就座。这时候皇帝也生气了,起身就走。其实皇帝生气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慎夫人没有规矩;二是大臣袁盎也太不给他面子,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指责他宠爱的慎夫人。哪知,这个强盗出身的袁盎,误解了刘恒的意思,以为他只是在生自己的气,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追上刘恒,为自己辩解:&陛下,臣知道你喜欢慎夫人,但她毕竟不是皇后,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慎夫人怎么可以与窦皇后平起平坐呢?这样的话不就乱了规矩了吗?&刘恒听了袁盎的话,不但不再生气,反而很高兴,赏赐了他。可见,刘恒并不是真正地爱慎夫人,否则的话,他怎么听得进去袁盎的劝说?一个人在爱情面前往往是没有理智的。他只不过是借袁盎之口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慎夫人不要太骄狂,想与窦漪房平起平坐,下辈子吧。刘恒所做的这一切,窦漪房并不是不懂,她铭记于心,对刘恒心怀感激。慎夫人从此失宠,事实上她是否真的受宠还值得怀疑,大汉朝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刘恒如果真的宠爱一个女人的话,他们之间的故事怎么会如此之少?除了慎夫人,史书上说刘恒还宠爱过一个叫尹姬的女子,尹姬是啥样的人,刘恒怎样宠她,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们之间的故事更是寥若晨星。很有可能,慎夫人和尹姬是史官无中生有的人物,目的是为了陪衬窦漪房,充实刘恒的后宫生活。刘恒似乎对女人越来越不感兴趣,可是窦漪房却高兴不起来,不久她悲哀地发现,刘恒爱上了一个叫邓通的男子。刘恒对邓通的宠爱才叫真正的宠爱,在爱情上窦漪房没有被女人打败,却被一个男人打败,这是她怎么也想不到的。谁能想到,大汉王朝的天子除了喜欢女人,还喜欢男人呢?&秘密终于揭开,刘恒之所以不近女色,是因为他有断袖之癖,龙阳之好。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刘恒到底是同性恋还是双性恋,但他喜欢男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猜测,刘恒对慎夫人表面上的宠爱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这就好比现在的同性恋者顶不住社会压力,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而选择与女人结婚一样。不过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刘恒喜欢男人比喜欢女人要多一点。一个早已不是话题的话题浮出水面--大汉王朝皇帝们的同性恋问题,更确切地说是男宠,因为我们无法肯定,当时的大汉皇帝到底是真的喜欢男人还是玩弄男人。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自然界的生物规律被打破,男人怎么会喜欢男人?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答,但我们惊讶地发现,在汉朝,帝王们喜好男色蔚然成风,在两汉二十五个刘姓帝王中,十个有男宠,即使是男人中的极品--汉武大帝--那么爷们的一个人,史书上记载,他的男宠多达五个,最有名的当数美男子韩嫣,汉武帝与他同卧同起,形同夫妻。真正的爱与性别无关。同性恋中有虚情假意的,异性恋中也有,异性恋中有真情实意的,同性恋中也有。帝王们的爱情因为选择的多样性,逢场作戏的比真挚的、专一的要多,他们爱男人与爱女人一样,凭的就是自己的本能和感觉。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汉成帝与他的男宠张放之间的感情。汉成帝名声很臭,男女通吃,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对待赵飞燕、赵合德的情感和对待张放的情感都是真挚的。张放是一个漂亮的男人,如果不漂亮,汉成帝也不会喜欢。汉成帝与他形影不离,把公主嫁给他,封他为富平侯。张放得宠得罪了汉成帝母亲的娘家人。他们数次去太后那里告状,每次都是汉成帝为他说情,他才幸免于难。终于,太后把张放流放了。分别那一天,成帝与张放相拥而泣。分开后,他们经常通信,鸿雁传情。后来,成帝纵欲而死,张放也因思念,日夜哭泣而死。在对大汉王朝皇帝们的同性恋问题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再来说汉文帝与邓通的爱情。刘恒与邓通之间算不算爱情我们姑且不说,等看完他们之间的故事后再下结论也不迟。刘恒对邓通的宠爱源于他的一个梦,这个梦是不是真的我们无从考证,古时候的史官们总爱找原因,任何事情都会有原因,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爱上另外一个人的,也就是说刘恒是绝对不可能对邓通一见钟情的。这个梦是这样说的,刘恒梦见掖庭池一个船夫推他上天,这个船夫戴黄色的帽子,衣襟系在后面。在船夫的推力下,刘恒最终升了天。梦醒后,刘恒就迫不及待地派人按照他描述的梦境去寻找这个船夫。刘恒相信,这个船夫是他生命中的贵人。可以理解,古时候的人,对梦之类的玩意儿非常迷信,何况是升天的好梦。世上还真有这等奇怪的事情,很快,派下去的喽啰就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刘恒梦中的船夫找到了。刘恒一看,果真和梦里一模一样,年纪一样,头戴黄色的帽子,衣襟系在后面。刘恒龙心大悦,再一问名字,叫邓通,哎呀,更是了不得,邓通不就是&登通&吗?天意,真是天意也。至此,刘恒梦中的船夫成了刘恒梦中的情人,刘恒对邓通的宠爱有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真佩服那些史官们,能编出如此美好的故事。如果没有这样的因,哪有刘恒宠爱邓通的果?刘恒会平白无故地喜欢一个啥都没有的穷小子吗?刘恒会那么下贱吗?当然不会。于是,编了这么一个故事。纳兰秋以为,刘恒就是喜欢邓通这样一个人,因为他漂亮,因为他善良,因为他心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对刘恒的口味,或者说,刘恒对他就是有感觉,这种感觉在后宫三千佳丽身上没有找到,却在邓通身上找到了。刘恒对邓通的宠爱有目共睹。这样一个勤俭节约的皇帝,他以及整个后宫都衣着朴素,可是赏赐给邓通的绫罗绸缎数以万计,邓通不敢受,刘恒就以天子的命令来压他。刘恒为邓通专门修建豪华的别墅,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职,饮食起居,如影随形,甚至洗澡如此私密的事情也要邓通陪伴。刘恒还常常溜出宫去,到邓通的家里玩耍。如果这都不算爱,那怎样才算爱?刘恒对邓通的爱不掺杂任何一点物质利益,是一种纯粹的爱。自卑的邓通面对帝王强大的爱曾经很恐惧,他有一次问刘恒,他什么也不是,他什么也没有,为什么对他那么好。刘恒想也没想就直爽地答道,我喜欢你呀。这恐怕是世界上最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回答了。刘恒对邓通的未来很关心,因为刘恒比邓通大很多,刘恒可以保障他的生前,却不能保障他的身后。于是,他请来当时最著名的星相家为邓通算命,相士说邓通最后会饿死。刘恒吃了一惊,继而龙颜大怒,你胡说什么?能掌握邓通命运的人只有我,他怎么会饿死?然后,以妖言惑众之罪,命人把相士暴打了一顿。相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怪就怪自己运气不好,他怎么会想到邓通是刘恒的爱人呢?天子无戏言,刘恒说到做到,为了不让邓通有朝一日饿死,他赏赐蜀郡的严道铜山给邓通,并授予他铸造钱币的权力,也就是说,邓通从此以后想造多少钱就造多少钱。刘恒的感情用事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富翁,后来我们形容一个人的富有,常常会说他&富比邓通&。邓通其实不需要那么多钱,刘恒对他的赏赐已经足够他用一辈子,但天子的命令他不敢违抗。现在我们要说一说此时此刻窦漪房的心情,自从有了邓通后,刘恒对窦漪房的冷落越发严重,甚至达到数月不见一面的程度。一直顺风顺水的窦漪房遇到了她人生当中最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她束手无策。窦漪房的亲信把刘恒与邓通的故事源源不断地告诉她,可是却没有人告诉她,刘恒为什么喜欢男人,喜欢邓通?那时候当然没有同性恋这一说法,窦漪房不知道怎样形容刘恒的行为,想劝阻却难以启齿。于是,她只能忍受,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男人把她心爱的男人从她身边夺走,她却毫无还手之力,这种痛又有谁知晓?然而,刘恒授予邓通铸造钱币的权力,窦漪房觉得刘恒玩得有点过了,如果再不制止,刘恒勤俭节约的美好形象就会被邓通毁掉。于是,窦漪房找到刘恒,只不过是旁敲侧击了一下,还没有说到正题上,刘恒就不耐烦了,大手一挥,把窦漪房赶了出去。至此,窦漪房再也无能为力。而刘恒除了把窦漪房当做皇后之外,再也没有夫妻情分,窦漪房等同于守活寡。她不明白,邓通有啥能耐,为什么把刘恒迷得如此深?在窦漪房眼里,两个男人之间是不会有爱情的,她实在找不到刘恒如此对邓通的理由,只好把邓通看做是与妲己一样的妖媚人物,是狐狸精转世。这是刘恒对邓通的爱,那么,邓通对刘恒什么感觉呢?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邓通对刘恒只有敬畏和仰慕,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刘恒的朝夕相处,邓通也慢慢地对刘恒产生了感情。在邓通眼里,刘恒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最好的皇帝。刘恒对他的好,他不能辜负。他也要以爱来回报刘恒对他的爱。下面一个故事可以说明邓通对刘恒的爱。刘恒的后背长了一个疮,邓通侍候他的时候发现了,就用嘴去吸那个脓疮,把毒汁慢慢地吸出来,刘恒深受感动。换作谁都会感动的,何况是自己的爱人。于是,刘恒问邓通,普天之下,谁最爱我呢?邓通其实很想说是自己,可是出于礼貌,他回答说是太子。刘恒将信将疑地点了一下头,恰巧太子刘启前来看望父亲,刘恒想试探一下太子,于是让刘启为他吸脓。刘启看了一眼父亲背上的脓疮,迟疑不决,刘恒脸色大变,对刘启说,刚才邓通已经为我吸过了,我只不过试探一下你罢了。邓通说天底下最爱我的是太子,我看太子对我的爱不及邓通对我的爱。这就是邓通吸脓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后来很多人对这个故事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一批人非常鄙视邓通,说邓通这样做完全是谄媚,为了博取汉文帝更多的宠爱。纳兰秋不敢苟同这样的观点,纳兰秋更相信邓通这样做是出自一种本能,一种心疼自己心爱的人的本能,因为此时的邓通实在没有必要再向汉文帝谄媚,汉文帝已经把铸钱的权力都给了他,他还想要什么?如果说此时邓通还没有得到文帝的宠爱,他为文帝吸脓还有可能是谄媚。然而就是这一次,当时的太子刘启就恨起了邓通,事实上他一直看不惯邓通的行为。邓通的悲惨结局从而成为定局,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刘恒曾经问过邓通,他死后邓通怎么办。邓通当时呆住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就在刘恒问邓通这个问题后一个月,邓通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发生了,刘恒死了。这个给了他无以复加的爱的男人,离他而去了。刘恒的死对邓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他唯一的依靠就是刘恒。刘恒走了,邓通的爱情与前程也跟着走了,这种撕心裂肺般的痛他从来没有尝过,他决定跟随刘恒而去,可是在他准备饮下毒酒之前,他却被刘启抓进了牢房。刘启抄了邓通的家,把邓通的手脚绑住,用铁棍把他的上下颌撑起来,不让他咬舌自尽,不给他吃的,数日后,正如当初的相士所言,邓通被活活饿死了。而此时的窦漪房,虽然对刘恒的爱也跟着他的去世而消失,但是她却开始了她人生的另外一段锦绣前程。&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亲尝汤药》讲述的是汉文帝刘恒孝行的故事。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原文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启示天之大,孝为先。总为自己学习忙、工作忙、生意忙,事情多、应酬多找借口,事情再多总多不过皇帝刘恒吧?皇帝随从何其多,批阅奏章千百万,还要亲侍母亲,不愧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汉文帝之孝道不愧为中华民族学习之楷模。流芳百世!汉文帝刘恒有4个儿子,但皆于刘恒即位前后陆续病逝。汉文帝刘恒的嫡长子:汉景帝刘启(窦皇后窦氏所生)汉文帝刘恒的嫡次子:梁孝王刘武(窦皇后窦氏所生)汉文帝刘恒的三子:代孝王刘参汉文帝刘恒的四子:梁怀王刘揖汉景帝刘启简介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文帝刘恒之第五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出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是中国西汉皇帝。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了“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刘启在位16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刘启驾崩,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梁孝王刘武简介公元前178年被受封代王,公元前176年改封淮阳王。公元前168年,梁怀王刘揖去世无嗣,刘武继嗣梁王。公元前161年就国。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七国之乱时,曾率兵抵御吴王刘濞,保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宠爱和梁国地广兵强,欲继景帝之帝位,未果。谥号孝王,葬于永城芒砀山。自受封至去世,共为王三十五年,为梁王二十四年。孝王死后梁国一分为五,为其五子封国。代孝王刘参简介刘参(不详—公元前162年),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于是当时诸子皆立为王。其中刘参被立为太原王,刘恒另一子刘武被立为代王。两年后,刘武转徙为淮阳王,代地尽归太原王刘参,刘参号遂易为代王。建都于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代王藩系从此肇基。代王刘参的生母地位低微,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因此刘参在文帝时并不得宠,他的藩国势力也较小,在汉代的诸侯王国中基本上不起很大的作用。刘参前后为王17年,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年)去世,谥为孝王。刘参死后,由他的儿子刘登继任第二代代王。梁怀王刘揖简介刘揖(不详—公元前169年)西汉宗室诸侯王。又名刘胜,汉文帝少子。汉文帝前元一年(前179年),复置梁国,立为梁王。得帝宠爱,异于他子。好书,故拜贾谊为太傅。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年)坠马而死。在位十年,谥号怀王。无子,国除。明年徙淮阳王刘武为梁王。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是窦漪房,代王后,名讳不详,刘恒结发妻子,与刘恒育有四子,于刘恒即位前薨逝。后妃有慎夫人、尹姬。窦太后简介窦漪房(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 ,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景帝刘启生母,西汉时期女政治家。窦漪房出身贫寒,后被选入宫中,吕后将一些宫女分给诸侯王时,窦氏被分给代王刘恒(即汉文帝),与汉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长子汉景帝刘启、少子梁孝王刘武,女儿馆陶长公主刘嫖。汉文帝即位后,立为皇后。汉文帝去世,其子汉景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汉景帝去世,窦漪房之孙、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刘彻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漪房去世(一作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去世),谥号孝文皇后,与汉文帝合葬霸陵。汉文帝刘恒的母亲是薄太后薄姬。汉文帝刘恒的父亲是汉高祖刘邦薄太后薄姬简介薄姬(不详―公元前155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高祖刘邦的嫔妃、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姬原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妾室,魏豹被韩信击败后,薄姬被召入汉宫,但入宫一年多,却连刘邦的面都没有见过。薄姬年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交好,约定三人之中不管谁先富贵起来,都不要忘了其他二人。后来管夫人、赵子儿先后受到刘邦宠幸。公元前203年,两个美人侍候刘邦时,相见笑说与薄姬初时的约定。刘邦问起当中因由,两人俱以事实相告。刘邦心凄然而怜惜薄姬,当晚召见宠幸了她。之后,薄姬即有身孕。公元前202年,生下儿子刘恒。刘恒八岁时被封为代王。自有子后,刘邦鲜有和薄姬相见。刘邦驾崩后,因为薄姬少见刘邦,地位也不高,所以准许她出宫,从其子到代地就国,是为代王太后。薄姬之弟薄昭亦可相从。吕后去世后。大臣议立新帝,认为外家吕氏不善,皆称薄姬仁善,故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尊薄姬为太后,封薄昭为轵侯。其间,薄姬将娘家的一位女性薄氏嫁给皇太子刘启为太子妃。汉文帝死后,皇太子刘启即位,为汉景帝,尊生母窦皇后为皇太后、祖母薄姬为太皇太后。公元前155年,薄姬去世,葬于南陵。刘恒(公元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中子。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春,破陈豨定代地,立刘恒为代王。高后八年(公元前180 年),临朝称制的吕后去世。汉宗室、大臣与外戚吕氏间本来存在的矛盾顿时公开激化。吕禄、吕产害怕被诛,阴谋作乱。周勃、陈平等大臣与汉宗室刘章等合谋诛除诸吕,内外结合,一举成功。大臣们认为代王刘恒乃“高帝中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立刘恒为帝较为合适。于是派使者去召代王刘恒。刘恒一再推辞,探听了消息之后才来到长安,受到大臣们的欢迎。他先居在代邸。大臣们去拜谒,送上天子之玺,尊他为皇帝。他谦逊地说,自己不足以当此重任。陈平等群臣坚决请求。他谦让再三,然后才说:“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于是当夜入未央宫,登上帝位。文帝即位后,封赏了诛吕有功的将相大臣,颁布了《振贷诏》、《养老诏》等诏令,以振救、抚养贫困年老的百姓。他因长期生活在代地,对下层社会多有体恤,因此他在位期间,基本上奉行了一条与民休息的政策。文帝二年(公元前155 年)春正月,文帝下诏说:“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文帝在此诏中明确了以农立国的思想,并举行亲耕仪式,表示为务农带头。同年九月,文帝又下诏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重申以农为本,反对弃本事末,还决定减免当年半数的田租。十三年(公元前167 年)春二月,文帝再下诏书说:“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此后,文帝又多次下诏书申劝务农之旨,批评官吏劝农不力,并诏令各地基层官吏设置“常员”,督促百姓务农力田,甚至可全免土地税。后元元年(公元前163 年),因连年欠收,又遇水旱疾疫之忧,文帝下诏求言。诏中所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何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未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欤?”这反映了文帝在思考农民为何饥馑。他要求官吏想出“佐百姓”的办法。文帝还下诏“务省徭费以便民”,并裁减了侍卫人马,以减轻赋税。据贾捐之说,文帝时“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按汉初常赋百二十,岁一事,文帝时的赋役仅为三分之一。文帝劝民力农,减轻租税和赋役,对汉初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汉初社会的稳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文帝很慎于用法。他在即位之初,曾对群臣说:“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就是说,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他不同意那种一人犯法、株连全家的做法,强调法用的正才能使民诚实,罪定的当才能使民服从。官统治民,本应导之为善,既不能导,又用法不正,定罪不当,这是反而害民为暴,怎能禁民为非?于是下诏除收帑相坐律令,就是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但后来(文帝后六年)新垣平谋反,文帝“复行三族之诛”,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根除苛滥之法的。文帝二年(公元前178 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诏中有“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对于秦定的诽谤妖言之罪,不许臣民议政,偶语者弃市的做法,文帝一概除之。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时,下诏明确地规定,首恶者定重罪;主动归顺者鼓励,官可复原职;随从谋反而不坚决者不问。这是一条区别对待的法令。平乱后,文帝“赦济北诸吏民与王反者”,说明政策是兑现的。文帝十三年五月,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逮系至长安。淳于公无子,少女缇萦随至长安,上书提出要求:“愿没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文帝受了感动,随即下令废除肉刑。他说,现在有三种肉刑(黥、劓、刖),而奸不止,这是上未尽训导之过;而用了肉刑,造成终身残废,这不是为民父母之意。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又拟定处治罪人之法。事实上仍有受刑致残致死者。故史称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①。但不管如何,文帝对原来的肉刑有所减轻是无疑的。曾有这样三个有关文帝与法故事:文帝有次经过中渭桥,有个人从桥下走出来,惊了皇帝的坐骑,因而被捕。廷尉张释之审查,知其并非故意惊驾,只处以罚金。文帝生气,以为罚得太轻。张释之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不能因人而异,如果随便更改,“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文帝称是。有人偷了高祖庙坐前的玉环,廷尉张释之定了弃市罪。文帝以为轻了,说要族诛。张释之说,偷玉环就株连全家族,如果偷更多更大的怎么处治?文帝只好同意。云中郡守魏尚治军有方,守土有功,只因小过就被罢官削爵。冯唐对文帝说,“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用人有问题。文帝听了,立即赦了魏尚,复其官职。文帝还十分重视有识之士,听取和采纳他们有利朝廷的建议。思想家贾谊提出农业生产是立国的根本,只有把粮食积贮得多了,才能攻能守。政治家晁错提出重农轻商的主张,提出使农民附着于土地的观点,文帝都采取了措施加以实行。西汉建立后,王国势力的强大,成为统治集团内部的重大问题。文帝本以代王入朝为帝,自然不会忽视这个问题。他听取了贾谊的建议,在原来的封地上增加封君的数目,以分散其实力,使朝廷跟他们的关系可以象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文帝于六年以谋反罪废了淮南王刘长,又于十六年立刘长三子都为诸侯王,以原淮南王之地“三分之”。表面上以示对宗室的怜悯,实际上以大化小,一分为三,便于控制。悼惠王死后,文帝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将齐地分给悼惠王的六个儿子。这一建议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诸侯王的分封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文帝不仅在政治上宽厚,在生活上也素有恭俭的作风。他从代地即位以来,二十三年中“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他曾经想作一露台,召工匠计之,置百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他常衣绨衣,还令他的夫人穿衣不得拖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淳朴。他又主张薄葬,“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勿烦民”。他的这种俭朴的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匈奴在西汉初年力量很强。自刘邦平城被围、采用娄敬的和亲政策以来,主要是用联姻并赠送大量礼物的办法来维系汉同匈奴的关系。但匈奴总不能信守盟约。文帝即位之初,与匈奴复修和亲之好,以加强汉皇朝政权的稳固。文帝三年(公元前177 年)五月,匈奴右贤王破坏和亲之约,驱骑入塞,占据“河南”地。文帝下诏指出匈奴的侵扰行为违背和亲之约,派遣丞相灌婴带八万人马反击,赶跑了匈奴骑兵。接着,文帝又加强长安的驻军,以保卫京师。第二年,匈奴冒顿单于来书要求复和亲之好。汉朝考虑到匈奴势力正盛,乃许和亲。文帝六年(公元前174 年),给冒顿单于一书,赞许其愿意和亲的态度,但要求他守信而不可负约。不久,冒顿去世,其子稽粥立,号称老上单于。文帝以宗室女为公主,送与匈奴为单于阏氏,派宦者中行说为使送去。再次和亲。中行说投降了匈奴,得到单于亲信,为其出谋划策。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 年)冬,匈奴单于领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了北地都尉孙卬,虏掠民众畜产。文帝乃派三位将军带兵分驻于陇西、北地、上郡,又派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带骑兵十万人,驻于长安近旁以防匈奴。文帝亲自慰劳军队,视察演习,申明军令,赏赐将士。他本想亲自带兵出征,因被劝阻而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统兵征伐,击退了匈奴。于是,汉匈复言和亲之事。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 年)六月,文帝下诏,表示欢迎。他在诏书中说:“间者累年,匈奴并暴边境,多杀吏民。夫久结难连兵,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今单于反古之道,计社稷之安,便万民之利,新与朕俱弃细过,偕之大道,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和亲以定,始于今年。”此诏表达了文帝厌恶战争、希望汉匈两族和好的热情与努力。这次和亲是要“结兄弟之义”,是一次两族友好的和约。但此后五年,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 年)冬,匈奴数万骑入上郡与云中郡侵扰。文帝立即以令免为车骑将军带兵驻于飞狐,苏意为将军带兵驻于句注,将军张武带兵驻于北地,缘边亦各坚守以备匈奴。又以周亚夫为将军带兵驻于细柳,刘礼为将军带兵驻于霸上,徐厉为将军带兵驻于棘门,防备匈奴。过了几个月,匈奴退去,文帝才撤退以上驻军。由于文帝对匈奴采取了亦战亦和的态度,争得了边境上相对的安宁。帝进而采纳了晁错的建议,移民于北方边塞,使其屯田务农,加强了边备的防守力量。后元七年(公元前157 年)六月,文帝死于未央宫,遗诏薄葬。
来源: 关键词检索:
汉文帝刘恒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文帝的母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