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问我096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艇里面的人如何获取氧气,如何回答比较妥当?

核潜艇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氢气去哪了?很多人都知道核动力舰艇有无穷的动力,同样不缺电力.核潜艇就是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所以核潜艇一般都呆在水下,不轻易浮出水面.可是我们也知道电_百度作业帮
核潜艇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氢气去哪了?很多人都知道核动力舰艇有无穷的动力,同样不缺电力.核潜艇就是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所以核潜艇一般都呆在水下,不轻易浮出水面.可是我们也知道电
核潜艇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氢气去哪了?很多人都知道核动力舰艇有无穷的动力,同样不缺电力.核潜艇就是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所以核潜艇一般都呆在水下,不轻易浮出水面.可是我们也知道电解水不光获得了氧气,还有氢气.氢气对核潜艇来说可是要命的东西.我想知道电解出来的氢气是怎样处理的?直接排到海水里了?
很简单核潜艇内的氢气主要是电解水制氧时连带产生,氢气基本是不会回收使用的,都是通过减压后直接排放到艇外的,会产生细小的气泡.没有回收利用的必要当然现有的技术 像英国的机敏可以通过分子筛技术从海水中直接获取氧气和淡水!
排放到艇外,不会暴露行踪吗?会不会像二战中的鱼雷一样,留下一道白痕(气泡)?
会 !! 但这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机敏使用了分子筛技术
望采纳!!核潜艇为什么用水通电分解制造氧气我们知道,一般的潜艇用的过氧化钠和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制造氧气;可我看报纸说核潜艇用的是水通电分解制造氧气,为什么呢?生成的氢气有什么_百度作业帮
核潜艇为什么用水通电分解制造氧气我们知道,一般的潜艇用的过氧化钠和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制造氧气;可我看报纸说核潜艇用的是水通电分解制造氧气,为什么呢?生成的氢气有什么
核潜艇为什么用水通电分解制造氧气我们知道,一般的潜艇用的过氧化钠和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制造氧气;可我看报纸说核潜艇用的是水通电分解制造氧气,为什么呢?生成的氢气有什么用途呢?
核潜艇因为摆脱了对燃料的依赖,所以它的航程都非常远,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补给一次。所以它不能带上太多的固体增加自身负荷,再加上过氧化钠也不是很平常的东西,成本很高!生成的氢气可以用作燃料或收集起来用于其它方面。
因为它在水里游,空气少,水多,容易取材,生成氢气可以当燃料,而且环保。这种方法比较消耗能量,只要燃料够,还是可以的。另外潜艇里海经常用过氧化钠
等过氧化物制造氧气。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核潜艇,我国是其中之一.核潜艇能在海底作长时间航行,而不需要浮出水面.小新查阅资料得知,为了解决乘员的供氧问题,核潜艇里用超氧化钾(KO2)作为氧气再生剂.超氧化钾是一种固体,它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固体和氧气.小新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以验证这个反应能够产生氧气:
(1)小新在A装置中使用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盐酸;
(2)已知CO2难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在B装置中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3)CO2在C装置转化为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O2+2CO2═2K2CO3+3O2;
(4)要除去O2中可能混有的CO2,D装置中应盛放NaOH或Ca(OH)2溶液;
(5)小新通过查找资料得知,CO2还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氧气,因此,上述实验能生成O2也可能与CO2中混有的水蒸气有关.若要检验干燥的CO2能否与KO2反应生成O2,小新还应对上述实验装置作如下改进:在B和C装置之间增加气体干燥装置(如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1)由图中可知A装置是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碳酸钙和稀盐酸;
& & &&(2)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CO2难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而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的盐酸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所以能除去氯化氢杂质,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相互交换成分即可,二氧化碳后面要标上上升符号;
& & &&(3)CO2在C装置转化为O2 反应的反应物是KO2和CO2 生成物是K2CO3和O2 &用奇偶法配平即可;
(4)由于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而氧气不能与碱反应,所以可以用氢氧化钠来吸收二氧化碳,而除去二氧化碳杂质;&
(5)由可能与CO2中混有的水蒸气有关,可以想法消除水的干扰,即在B和C装置之间增加气体干燥装置(如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故答案为:(1)石灰石和盐酸;
(2)除去CO2中混有的HCl;NaHCO3+HCl═NaCl+H2O+CO2↑;
(3)4KO2+2CO2═2K2CO3+3O2;
(4)NaOH或Ca(OH)2(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5)在B和C装置之间增加气体干燥装置(如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由图中可知A装置是制取二氧化碳的,再考虑反应物即可;
(2)由于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所以来除杂质;方程式要根据方程式的写法;
(3)根据方程式的写法考虑;
(4)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考虑;
(5)想法除去水蒸汽的干扰就行.知识点梳理
电解水实验【知识点的认识】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1.实验用品有:水槽、试管、直流电、石墨电极(正极不能用铜等金属或与氧气反应的电极)、12V的直流学生电源.2.实验过程及现象:按照上面的实物图所示,连接好装置.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一般不加氢氧化钠溶液,容易起泡沫).闭合电路后,会看到试管内的电极上出现气泡,过一段时间,与电源正(氧气),负极(氢气)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氧气的为1.429g/mL,氢气的为0.089g/mL;通过计算可得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为8:1,氢,氧两种分子和原子个数比都是2:1).可简单概括为:“正氧负氢1:2,质量比为8:1”. 3.该实验结论或推论有:(1)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2)水(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两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2:1、体积比为2:1.(3)水通电生成氢气、氧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4)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元素种类不变.(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6)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聚集后直接构成物质)(7)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8)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9)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10)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气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二个氧原子构成.(11)水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中的氧化物,氧气和氢气是纯净物中的单质.(12)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4.电解水时的分析,即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1)氧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造成的.由于氧气的溶解度比氢气的稍大些,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2)电极的氧化造成的.当使用金属电极进行实验时,由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有可能有一部分氧气在电极处与电极发生了反应,使氧气损耗了一部分;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3)电极产生副反应等造成的.如用稀硫酸溶液作电解液,可能会有下列副反应发生:HS{{O}_{4}}={{H}^{+}}+HSO_{4}^{-},在阴极:2{{H}^{-}}+2{{e}^{-}}={{H}_{2}}{{H}_{2}}S{{O}_{3}}+{{H}_{2}}O={{H}_{2}}{{O}_{2}}+{{H}_{2}}S{{O}_{4}};在阳极:2HSO_{4}^{-}-2{{e}^{-}}={{H}_{2}}{{S}_{2}}{{O}_{3}}(过二硫酸),{{H}_{2}}{{S}_{2}}{{O}_{3}}+{{H}_{2}}O={{H}_{2}}S{{O}_{4}}+{{H}_{2}}S{{O}_{3}}(过一硫酸),{{H}_{2}}S{{O}_{3}}+{{H}_{2}}O={{H}_{2}}{{O}_{2}}+{{H}_{2}}S{{O}_{4}};生成的过氧化氢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不易放出氧气.从而使生成的氢气增多了,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克服的办法是,在电解液中加入碱比加入酸的误差会小些.或者事先将电解液用氧气饱和,可以消除因溶解度不同而产生的误差,或者电极不能是金属或易与氧气、氢气反应的,等等.
水的组成【知识点的认识】水的组成是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两元素的质量比为1:8.
有关式的计算和推断【知识点的认识】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主要有4种题型: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利用公式:“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和”来进行计算.2.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给出的相对原子质量,利用公式:“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比”来进行计算.3.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给出的相对原子质量,利用公式:“某元素质量分数=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原子个数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00%”来进行计算.4.有关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化学式和常见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按照化合价的原则来推算即可.而有关化学式的推断,主要有3种题型:1.不涉及化学反应的化学式的推断,方法是根据上面的4种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方法,逆向推算出该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或个数比;然后再将其标注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即可.2.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化学式的推断,方法是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在化学反应前面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不变,推断出其中的元素符号和原子个数;然后再按照化合价的顺序为“左正右负”的原则,将其排列起来,并把原子个数标注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即可.3.以模型图的形式呈现的化学式的推断,方法是要先看单个原子模型图的说明(即原子模型图所代表的意义和相应的元素符号),然后查找每一种原子的个数,再按照按照化合价为“左正右负”的顺序(或图示中的顺序),将其元素符号排列起来,并把原子个数(或个数比)标注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即可.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知识点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来说,该定律成立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该定律的含义是:“宏观上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各元素质量’和微观上的‘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六不变”.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1.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例如,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的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细铁丝的质量大了.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所以,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原来细铁丝的质量大了”.2.推测一些物质的元素组成,例如,的呼吸作用可以表示为“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以下有关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  )A.只含碳元素 B.只含碳元素和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生成物所含的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一定来自于有机物,至于氧元素可能全部来自于氧气,也可能部分来自于氧气,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有机物;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3.推断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例如,一氧化氮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又发现生物体内存在少量一氧化氮,它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这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热点.工业上制取一氧化氮的化学式为:4X+5{{O}_{2}}=4NO+6{{H}_{2}}O,则X的化学式为N{{H}_{3}}.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可知,X中应该含有氮元素和氢元素,其化学式中应该含有氮原子和氢原子,并且其原子个数分别是1和3;所以,答案应该是“N{{H}_{3}}”.4.计算有关物质的质量,例如,现将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15gC,则参加反应B的质量是5g.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知,反应物B的质量等于生成物C与反应物A的质量之差(即15g-10g).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知识点的认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如图所示:;一共有三个:(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氧气.(1)核潜艇舱室中氧气的...”,相似的试题还有:
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氧气:①如图:利用电解水制得氧气时,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②亚氯酸钠(NaClO2)不仅可以制得氧气,还可用于漂白杀菌,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2mol亚氯酸钠所含氯原子的个数约为_____个.③过氧化钙(CaO2)固体用作鱼苗运输中的供氧剂,将其投入水中产生氧气的同时有熟石灰生成,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氧气.(1)核潜艇舱室中氧气的来源主要靠电解水制得(原理如图).①正极收集的气体是_____,②A试管和B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等于_____,③水是由_____组成的.(2)过氧化钠(Na2O2)可作为宇航员供氧剂.它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氧气和另一种能用于造纸、纺织等生产的物质,这种物质的俗名为_____.(3)亚氯酸钠(NaClO2)不仅可以制得氧气,还可用于漂白杀菌,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4)过氧化钙(CaO2)用于鱼池供氧剂,同时有熟石灰生成.①写出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②现将7.2g过氧化钙放入36.0g水中,使之充分反应,所得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氧气:①如图:利用电解水制得氧气时,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亚氯酸钠(NaClO2)不仅可以制得氧气,还可用于漂白杀菌,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2mol亚氯酸钠所含氯原子的个数约为()个.③过氧化钙(CaO2)固体用作鱼苗运输中的供氧剂,将其投入水中产生氧气的同时有熟石灰生成,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核潜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