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古代中国人为什么自大不叫中国?

lndalian2000
从统治成本.战略重点.还有朝鲜对中原的态度可以考虑考虑.
lndalian2000
为什么新疆设立了行政区.朝鲜不设这我也解释不了.看看其它人的吧.
lndalian2000
物产是不多就农产品讲.特产是不错.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狙击英雄000
"地处偏僻难于管理"?清朝时期是朝鲜离东北的"圣京"远,还是新疆远啊!"地薄人稀物产也不多?"清朝的档案明明说高丽国物产丰富啊,而且年年要求朝鲜进贡人参啊!
太长了,懒得看.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为什么中国古代史上没有造成百万级别大规模人口死亡的瘟疫?还是说发生过但没有史料记载?
从维基百科「」词条可见,似乎在中国古代很少有像 14-15 世纪黑死病消灭欧洲 1/4 人口、16 世纪天花几乎灭亡印第安人、20 世纪初印度霍乱杀死上百万人这种极度可怕的的瘟疫。
按投票排序
你这问题问的。。。朱由检同学要气的跳脚了。。你还看了中国瘟疫史的词条啊。。。那你怎么没看到除了上面说的建安二十二年,最严重的那一次崇祯年间呢?我摘出来给你看。。具体时间排序我编辑了一下。。。天启三年(1623年),明军在平定时有大疫,“分布各将据险固守,相机擒剿,迟速殊难豫定”。崇祯六年,山西出现瘟疫。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崇祯八年(),总兵统兵防守、等隘口,“露宿凡十旬,皆患疫疠不能军,闯贼大至,遂溃。”崇祯十年()以后,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夏又大疫。崇祯十二年夏,商洛山中瘟疫流行,、的义军将士染病。崇祯十三年,夏又大疫。顺德府(今邢台)、河间府(今河间)和大名府(今大名)有大疫,人死八九。十五年,……大疫。崇祯十六年二月,北京大疫,病名叫“疙瘩病”,“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这规模,这阵仗,这持续时间。。。。西北还要配合饥荒。。。同时,还一直伴随地震。。。地震知崇祯元年九月丁卯,京师地震。三年九月戊戌,南京地震。四年六月乙丑,临洮、巩昌地震,坏庐舍,损民畜。五年四月丁酉,南京、四川地震。十月丁卯,山西地震。十一月甲寅,云南地震。六年正月丁巳,镇江地裂数丈。七月戊戌,陕西地震。八年冬,山西地震。九年三月戊辰,福建地震。七月丁未,清江城陷。十年正月丙午,南京地震。七月壬午,云南地震。十月乙卯,四川地震。十二月,陕西西安及海剌同时地震,数月不止。十一年九月壬戌,辽东地震。十二年二月癸巳,京师地震。十三年十一月戊子,南京地震。十四年三月戊寅,福建地震。四月丙寅,湖广地震。五月戊子,甘肃地震。六月丙午,福建地震。九月甲午,四川地震。十五年五月丙戌,两广地震。七月甲申,山西地震。十六年九月,凤阳地屡震。十一月丙申,山东地震。明年正月庚寅朔,凤阳地震。乙卯,南京地震。三月辛卯,广东地震。崇祯九年十二月,镇江金鸡岭土山崩。后八年,秦州有二山,相距甚远,民居其间者数百万家。一日地震,两山合,居民并入其中。这回,你知道闯王是怎么起家的了吧。。。真是神一样的崇祯年间啊。。。病不死的饿死,饿不死的地震死,地震不死的干旱死。。各种天灾都死不了,你还要当兵死!以那时的人口基数。。持续整个崇祯十七年的各式瘟疫。。大抵怎么都比你说的欧洲要惨烈吧。。。给你看最顶峰的崇祯十年。。。崇祯十年(),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夏又大疫。十年正月丙午,南京地震。七月壬午,云南地震。十月乙卯,四川地震。十二月,陕西西安及海剌同时地震,数月不止。十年夏,京师及河东不雨,江西大旱(恒蝪斋)。。嘛。。。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小哥真是运气好到爆啊。。。。。
没有现代命名而已,而且学校根本没有需求,没有如关心
有的,在明代以后,天气变暖,温病流行,发生过很多瘟疫。中国医学对瘟疫的研究,在明清后爆发式增长,也和当时情况有关系。崇祯年间的大瘟疫非常有名,吴右可的《瘟疫论》就是那时候写成了。“从公元前674年至1949年,这2632年间,共记载有772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 ”(此为转述,我也没挨着数过)中国医学史上,出名的大瘟疫有几场:1、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区流行瘟疫凶猛。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特别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人特多。魏文帝曹丕回忆说:“昔年疾疫,亲故多受其灾”。又说:“疫疠多起,士人凋落”。那时中原“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 。2、金元时期《脾胃论》记载: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3、明末到清代中期,瘟疫迭起,死伤甚多。史料也层出不穷,楼上好多人都引用了。就不啰嗦了。弱弱地说一句。。。古代中医对瘟疫的防治真是功不可没啊。即使是如今的瘟疫,都以它的一席之地。还有就是从秦汉开始,针对传染性的疾病,政府就有比较完善的措施,从上报、隔离、掩埋、焚烧、医治等,在同时代,的确是妥妥第一。小的传染疾病很快就会被限制和消除,这几次大瘟疫都和全球天气大变化有关系,全世界都在流行瘟疫。要是不是天气变化这么厉害或者战乱的话,的确我们国家自古对瘟疫这玩意控制的很好
补充下。作为农业民族来讲,面临着的瘟疫风险其实远远大于其他使用生产方式的民族。多年的与疾病的斗争让中国人学会了:处理垃圾、烧开水喝、用木盆洗澡、用香料加工食物并且很少吃生食。另外。虽然现在经常被黑,但是古代中医在面对传染病的时候还是比当时的西医强很多。-------------------------------------------------------------------------------看来要解释一下中医的问题了说中医你肯定会想1.中医真能治病吗?2.就算真能治病,哪有这么多的大夫?中医疗效的问题是扯不完的,我对中医中药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对于中国古代医学对于瘟疫的作用,绕开中药能不能杀菌之类的问题,我认为仍然有这么几点:1.补养理论。喝鸡汤吃鸡蛋。这个现在听起来没什么用,鸡汤有什么用?高脂肪、低维生素,天天喝鸡汤也挡不住生病。但是就当时而言,病人的先天身体素质不会差(这是靠比较低的婴儿存活率来保证的),每天也不缺乏体力活动,唯独缺乏的就是肉类的摄入。这个时候给病人炖一只鸡吃,白细胞肯定“蹭”就上去了——差的就是这碗鸡汤。现在,对白细胞低的病人,大夫也会说“得补蛋白质呀!吃鸡蛋清!”但是效果是跟古代完全没法比的,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道理。2.普通人的药学知识。中国医学发展成以植物为主要药材的模式,是以中国的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中国人更了解植物。可以说,先有了普通人对植物药用的实践,后有了药学家对药物功用的总结。因此,治病未必需要请郎中,春天家里有人病了,自然想到,哦,这是春瘟,应该上山采某某药回来熬水喝。虽然治好治不好有很大运气的因素,但纵然不对症,因为是常用药,也不会有太大伤害。3.巫医。巫医不分在现在看来是及其愚昧,即使是古代的文人和正经医生对巫术也是反感态度。但是在农村,巫医不分总比只有巫没有医好些。他们是多少懂一些医术的。4.地方官对医学理论的适用。我记得看历史记载,某地方官在任上,恰逢瘟疫流行,很多病人被家人抛弃,于是该地方官自己开病房把病人们集中起来亲自治疗,治好之后还教育大家遗弃病人是不道德的...但是很光荣地告诉大家出处我忘记了...这种例子是否典型呢?官员有多少是懂医学的?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讲究“一心只读圣贤书”,似乎当时的读书人都是除了四书五经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也不是,真能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很少有真的只读圣贤书的。作为父母官,推广医学知识,降低了死亡率的人,相信还是有几个的。然后,中西医对比。西方的生产方式偏牧业,由此产生的治疗方式也是对付动物的那一套:肢体有问题,截肢;整体有问题,放血。小时候看罗宾汉,看到最后罗宾汉感染肺病,医生建议放血,于是病情加重,然后再放血,然后罗宾汉就挂了——当时感觉这大夫是不是国王派来的奸细啊!眼瞅着是让你放血放死的吧?!直到后来知道华盛顿也是放血放死的...当时这种工作医生做不过来,一般是理发师负责做的,可以想象有多少人接受过这种治疗。在疾病状态下还要放血,对免疫力的危害是极大的,何况放掉的血液也会变成传染源。可以想象有多少人是枉死的。相形之下,还是喝鸡汤看起来更靠谱吧?又问,急性传染病来势汹汹,没有隔离手段和特效药,这些土办法来得及发挥效力吗?其实,真能传染起来的疾病,往往没有那么凶猛。因为古代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商业也不发达,不利于疾病传播,假使古代真有一个山村因为吃野味爆发高致命性的疾病,很可能一村人死绝了外人都还不知道,疾病也就随着最后的宿主消亡了。
中国历史上当然有瘟疫,这点如上几位答主所述。有几点想补充下。中国人口并没有「不断增长」,在信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人口都在几千万之间徘徊,直到明末才达到1亿左右。传统医学之间的优劣其实很难比较,或者说都差不多,因为在医疗科学发展之前,世界各个地区的人口平均寿命都低于四十岁。中国人喝茶所以得病率低这种说法我记得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是提到过的,且不说喝茶这种生活习惯的普及度如何,历次人类所经历的大瘟疫中,有几次是单单通过水源来传染的呢?
补充一份清朝的瘟疫资料。其中大规模瘟疫黑体标出。大规模瘟疫的特点是1、蔓延速度快,2、覆盖地域广,在省内或者临近区域内接连爆发,3、持续时间长,有的甚至持续到下一年。其中,可见清朝最为严重的瘟疫是在嘉道之交,涉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这次瘟疫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且都在人口密集区域,当时全国人口已经超过3亿人,按比例基数来算死伤何止百万。但也因为当时中国是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且疆域辽阔,不论爆发怎样规模的瘟疫都不可能具有像欧洲、美洲那样一次就死掉大半或者导致灭族之灾的危害性。顺治元年(1644) 怀来大疫、龙门大疫、宣化大疫(《清史稿》)顺治四年(1647) 夏秋,江西抚州大疫,尸相枕籍,死数万人(光绪《抚州府志》卷84) 顺治九年(1652) 万全大疫(《清史稿》) 顺治十三年(1656) 西宁大疫(《清史稿》) 顺治十六年(1659) 夏秋,浊州大疫(《浊州府志》) 康熙元年(1662) 五月,钦州大疫,馀姚大疫。(《清史稿》) 康熙七年(1668) 七月内丘大疫。(《清史稿》) 康熙九年(1670) 正月灵川大疫(《清史稿》)。枣阳大旱大疫(《枣阳县志》)。 康熙十二年(1673) 夏新城大疫(《清史稿》)。枣阳大疫(《枣阳县志》)。 康熙十六年(1677) 五月上海大疫。六月,青浦大疫。七月,商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十九年(1680) 正月,苏州大疫,溧水疫。八月,青浦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年(1681) 晋宁疫,人牛多毙;曲阳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一年(1682) 五月,榆次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二年(1683) 春,宜城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一年(1692) 三月,郧阳大疫。五月,房县大疫,广宗大疫。六月,富平疫,同官大疫,陕西大疫, 凤阳大疫,静宁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二年(1693) 七月,德平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三年(1694) 夏,湖州大疫,桐乡大疫。秋,琼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夏,嘉定大疫,介休大疫,青浦疫,宁州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七年(1698) 春,寿光、昌乐疫。夏,浮山疫,隰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一年(1702) 三月,连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二年(1703) 春,琼州大疫,灵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大疫,东昌疫, 钜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清史稿》) 康熙四十三年(1704) 春,南乐疫,河间大疫,献县大疫,人死无算。六月,菏泽疫。秋,章丘大疫;东昌 大疫;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无算;昌乐疫,羌州、宁海大疫;潍县大疫 (《清史稿》)。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夏,房县大疫,蒲圻大疫,崇阳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六年(1707) 五月,平乐疫,永安州疫。七月,房县大疫,**大疫。八月,沔阳大疫 (《清史稿》)。 康熙四十七年(1708) 二月,**大疫。三月,沁源大疫。五月,灵州大疫,武宁大疫,蒲圻大疫,凉州 大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八年(1709) 三月,湖州大疫。四月,桐乡大疫,象山大疫,高淳大疫,溧水疫。五月,太湖大疫,青州疫。六月,潜山、南陵、铜山大疫,无为、东流、当涂、芜湖大疫。十月,江南大疫(《清史稿》)。江苏高淳大疫,自春及秋死亡过半(民国《高淳县志》卷12)。 康熙四十九年(1710) 秋,湖州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二年(1713) 冬,化州大疫,阳江大疫,广宁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夏,阳江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六年(1717) 正月,天台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七年(1718) 永定大疫,死者千馀人(民国《永定县志》卷1)。 康熙六十年(1721) 春,富平疫,山阳疫。(《清史稿》) 康熙六十一年(1722) 七月,桐乡疫,嘉兴疫。(《清史稿》)雍正元年(1723) 秋,平乡大疫,死者无算。(《清史稿》) 雍正二年(1724) 六月,阳信大疫。(《清史稿》) 雍正四年(1726) 四月,上元疫,曲沃疫。五月,大埔疫,献县疫。(《清史稿》) 雍正五年(1727) 夏,揭阳大疫,海阳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无算。冬,汉阳疫,黄冈大疫,锺祥、 榆明疫。(《清史稿》) 雍正六年(1728) 三月,武进大疫,镇洋大疫,常山疫。四月,太原疫,井陉疫,沁源疫,甘泉疫,获 鹿疫,枝江疫,崇阳大疫,蒲圻大疫,荆门大疫。夏,巢县疫,山海关大疫,郧西大疫 (《清史稿》)。夏四月,松江大疫,乡人谓之虾蟆瘟(《松江府志》)。 雍正十一年(1733) 镇洋大疫,死者无算;昆山疫;上海大疫,宝山大疫。(《清史稿》)乾隆三年(1738) 疫疾流行。(《通渭县志》)乾隆五年(1740) 瘟疫流行,民有死亡。(《通渭县志》) 乾隆七年(1742) 六月,无为疫。(《清史稿》) 乾隆十年(1745) 十一月,枣阳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二年(1747) 五月,蒙阴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三年(1748) 春,泰山大疫,曲阜大疫。夏,胶州大疫,东昌大疫,福山大疫。秋,东平大疫。 (《清史稿》) 乾隆十四年(1749) 五月,青浦大疫,武进大疫。七月,永丰、溧水疫。(《清史稿》) 乾隆十八年(1753) 晋江县大疫,至十九年秋乃止,死者无数。泉州大疫,延及次年。 (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湖州大疫,苏州大疫,娄县大疫,崇明大疫,武进大疫,泰州大疫。夏,通州大 疫。十一月,凤阳大疫(《清史稿》)。夏大旱,有青蝇结阵如密雨过,大疫,随之 邑人多死(《沛县志》)。苏州大疫,米价腾贵(《苏州府志》卷142)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四月,桐乡大疫。七月,陵川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三年(1758) 泉州郡大疫,延及次年(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乾隆二十五年(1760) 春,平定大疫。六月,嘉善大疫。冬,靖远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九年(1764) 十月(丰城)痘疫,小儿伤者无算(《丰城县志》)。 乾隆三十二年(1767) 八月,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五年(1770) 闰五月,兰州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六年(1771) 春大疫。(《通渭县志》) 乾隆四十年(1775) 春,武强大疫。(《清史稿》)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六月,瑞安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年(1785) 冬,青浦大疫(《清史稿》)。(象山)痘疫,稚幼十伤其七(《象山县志》)。 乾隆五十一年(1786) 春,泰州大疫,通州大疫,合肥大疫,赣榆大疫,武进大疫,苏州大疫。夏,日照大 疫;范县大疫;莘县大疫;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计数;昌乐疫;东光大疫(《清史稿》)。秋,即墨大疫(《即墨县志》)。霍邱夏大疫,民死十之六,甚至有阖家尽毙,无人收殓者(同治《霍邱县志》卷16)(舒城)夏大疫(《舒城县志》)。 乾隆五十五年(1790) 三月,镇番大疫。八月,云梦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七年(1792) 九月,黄梅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冬,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六十年(1795) 十二月,瑞安大疫。(《清史稿》)嘉庆二年(1797) 六月,宁波大疫。(《清史稿》) 嘉庆三年(1798) 五月,临邑大疫(《清史稿》)。春夏,永嘉大疫(《永嘉县志》) 嘉庆五年(1800) 五月,宣平大疫。(《清史稿》) 嘉庆十年(1805) 二月,东光大疫。三月,永嘉大疫。(《清史稿》) 嘉庆十一年(1806) 夏五月,痘疫,多夭死(《万载县志》)。 嘉庆十六年(1811) 七月,永昌大疫(《清史稿》)。夏痘疫,死者相望(《万载县志》)。 嘉庆十九年(1814) 闰二月,枝江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年(1815) 春,泰州疫。四月,东阿疫,东平疫。七月,宣州疫,武城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一年(1816) 内丘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三年(1818) 十一月,诸城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四年(1819) 五月,恩施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五年(1820) 七月,桐乡大疫,太平大疫,青浦大疫。长乐县吐泻盛行,人死极多(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 述论》)。八月,乐清大疫,时患霍乱转筋之病,犯者顷刻死,哭泣之声,几遍里巷(《乐清县志》)。八月,瑞安痧疫流染,朝发夕死,遭此厄者,十室七八,得生者十之一二,啼哭之声,遍于里巷(洪守一《瓯乘拾遗》) 。疫疠大行,转筋霍乱证自此始(《南汇县志》)。秋大疫,石浦尤甚,其症脚筋抽搐即死(《象山县志》)。秋大疫,其病霍乱吐泻,脚筋顿缩,朝发夕毙(《慈溪县志》)。道光元年(1821) 三月,任丘大疫。六月,冠县大疫;武城大疫;范县大疫;钜野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七月,东光大疫,元氏大疫;新乐大疫;通州大疫;济南大疫,死者无算;东 阿、武定大疫;滕县大疫;济宁州大疫。八月,乐亭大疫;青县时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胜计;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毙无数;滦州大疫;元氏、内丘、唐山、蠡县大疫;望都大疫;临榆疫;南宫、曲阳、武强大疫;平乡大疫。九月,日照大疫,沂水大疫(《清史稿》)。瑞安大疫(《民国瑞安县志》)。秋收七月至八月大疫,霍乱暴死者众,福建全省皆然(《连江县志》)。七月八月,全省霍乱流行(《莆田县志》)。(江阴)夏秋大疫,村里中数日之间,有连毙数十人者,有一家数口尽殁者(《江阴县志》卷8) 道光二年(1822) 夏,无极、南乐大疫,临榆大疫,永嘉疫。七月,宜城大疫,安定大疫 (《清史稿》)。 道光三年(1823) 春,泰州大疫。秋,临榆大疫(《清史稿》)。 道光四年(1824) 平谷、南乐、清苑大疫(《清史稿》)。 道光六年(1826) 冬,霑化疫(《清史稿》)。 道光七年(1827) 冬,武城疫(《清史稿》)。 道光十一年(1831) 秋,永嘉瘟(《清史稿》)。 道光十二年(1832) 三月,武昌大疫,咸宁大疫,潜江大疫。四月,蓬莱疫。五月,黄陂、汉阳大疫;宜都大疫;石首大疫,死者无算;崇阳大疫;监利疫;松滋大疫。八月,应城大疫,黄梅大疫,**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三年(1833) 春,诸城大疫。四月,乘县大疫。五月,宜城大疫,永嘉大疫,日照大疫,定海?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四年(1834) 六月,宣平大疫,高淳大疫。(《清史稿》)“甲午,瑞安又大疫,无处无病人,死者 甚多”、“闻永邑廿三都葵溪陈岙人说,本年夏秋间大疫,其中村落有死及半者。其村五里外有一村落,同族十七家只留一家。陈岙聚落百五十家,共丁五百,失二百”、“闻葵溪一客说,本年白钱纸所以稀少之故,由春间皆以笋当饭,兼之大疫,死者几半,其得生者亦无资本而歇业”、“本年春夏间,闻郡城双门一聚落共三十二家,死于疫者几尽,只剩三家”(赵钧《过来语》)。“甲午春夏(温州)大疫,贫民乞丐死于饥疫者横塞道路,日以十百计,木棺既缺,以一棺殓二三尸,甚至以蒿草裹卷,凶惨形状不堪寓目,实为从来所未见”(《瓯乘补》)。 道光十五年(1835) 七月,范县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 夏,青州疫,海阳大疫,即墨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 十七年,十八年,连续3年间长乐县瘟疫大作(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道光十九年(1839) 九月,云梦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二年(1842) 正月,高淳大疫。夏,武昌大疫,蕲州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三年(1843) 七月,麻城大疫,定南?大疫。八月,常山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六年(1846) 春夏,大疫,秋冬瘟痢流行(《平阳县志》)。 道光二十七年(1847) 秋,永嘉大疫(《清史稿》)。秋,平阳大疫(《平阳县志》)。 道光二十八年(1848) 春,永嘉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九年(1849) 五月,丽水大疫(《清史稿》)。长乐县瘟疫盛行(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咸丰三年(1853) 三月,大饥疫(《徐州府志》卷5)。 咸丰四年(1854) (温州)“现在疫气到处传染,大荒之岁,加以疾病,死丧累累”、“上半年瘟疫流行, 近海村落为甚。钱桥、梅头二村,各失丁二千,上戴一村百七十丁,失去一百,鲍田、 海安,失皆不少”、“温郡自旧秋水灾后,瘟疫流行,愚民惑于沾染之说,骨肉不相 颜,枕籍以死者,在在有之”(《过来语》)“甲寅,大饥,(平阳)秋大疫”(《平 阳县志》)。 咸丰五年(1855) 六月,清水大疫(《清史稿》)。 咸丰六年(1856) 五月,咸宁大疫(《清史稿》)。 咸丰七年(1857) “五月间,邑(温州)有痧症及疫痘,甚险” (《过来语》) 咸丰十一年(1861) 春,即墨大疫。六月,黄县大疫(《清史稿》)。 同治元年(1862) 正月,常山大疫。四月,望都、蠡县大疫。六月,江陵大疫,东平大疫,日照大疫,静海大疫。秋,清苑大疫;滦州大疫;宁津大疫;曲阳、东光大疫;临榆、抚宁大疫;莘县大疫;临朐大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清史稿》)。秋,即墨瘟疫流行(《即墨县志》)。江西安义秋大疫,死者数千人(同治《安义县志》卷16) 同治二年(1863) 六月,皋兰大疫,江山大疫。八月,蓝田大疫,三原大疫(《清史稿》)。 同治三年(1864) 夏,应山大疫,江山大疫,崇仁大疫。秋,**大疫(《清史稿》)。 同治四年(1865) 上杭县四乡乱后,继以大疫,稻熟无人收获(《上杭县志》)。 同治五年(1866) 五月,永昌大疫(《清史稿》)。 同治六年(1867) 二月,黄县大疫。七月,曹县大疫。九月,通州疫,泰安大疫(《清史稿》)。秋,瘟 疫流行,民多死伤(《通渭县志》)。 同治七年(1868) 战乱、瘟疫,民大饥,死者甚众。(《通渭县志》) 同治八年(1869) 六月,宁远、秦州大疫。七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九年(1870) 秋,麻城大疫。冬,无极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年(1871) 五月,孝义?疫。六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一年(1872) 夏,新城大疫,武昌县大疫(《清史稿》)。 光绪四年(1878) 六月,(平阳)大疫(《平阳县志》)。四月,大疫。是时河南、山、陕三年大饥,人 相食,人民流入蒙境者遍地皆是,瘟疫到处传染。(《蒙城县志》卷12) 光绪十六年(1890) 夏,安东疫病流行,死千余人。(《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六月,安东疫病大流行,死者不计其数。(《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七年(1901) 七月,安东疫情变本加厉,每日死30至60人。病死者难计其数。(《三千年疫情》)光绪二十年(1894) (金门)后浦头,后水头,沙尾等乡,忽发生鼠疫,传染甚速,死数百人,为金门前所 未有。(《金门县志》)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同安大疫,鼠先死,染者或肿项,或结核,吐血,流行甚盛(《同安县志》)。鼠疫起。初由梨园子弟在枫亭传染,载归已死,船泊河滨,数日之内,河滨人染疫者十馀人,蔓延全城,死百馀人,以次传染乡村(《莆田县志》)。五月,京师疫疠流行,因疾疫而死的灾民达三千余人。(《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四月起,京师内外疫疾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庚子纪事记》载:“居民死者枕 藉。”十月,获鹿县出现大瘟疫。(《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夏秋,(平阳)大疫(《平阳县志》)。五月,瑷珲霍乱流行,每日抬到城外荒野掩埋的尸体不下七八百具,持续半月之久,死数千人。六月,京津地区大范围爆发疫病,以霍乱为主。(《三千年疫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夏,安东、大连、旅顺、辽阳等地霍乱大流行。(《三千年疫情》)
某三年死了3***万都没引发瘟疫这医疗实力,妥妥的
的回答,作为旁证加点补充材料~阿丕在建安二十二年《与王朗书》中也有提到此次瘟疫: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疬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又有阿丕写于建安二十三年的《与吴质书》中提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士人的生活条件较一般黎民百姓应当说要好不少了,依然难逃此次瘟疫,当时死亡人口数由此可见一斑。
注:这是很久之前看到的文章,忘记出处了,就到百度上找了粘贴过来了(还有 ,居然还要审核。。在欧美,人们千百年来的习惯就是直接喝生水。在卫生措施难以保证的时代,欧洲由于饮水不洁造成的种种瘟疫,尤其是霍乱,层出不穷。  在欧洲人引以为豪的古罗马文明时代,整个古罗马城都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所有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都排入一条大排水沟中。这个流动的大垃圾箱成了各种病原体的携带者,它流到哪里就把疾病带到哪里。于是,罗马就成了瘟疫流行病的多发区。公元前33年、公元65年、公元79年和公元162年,瘟疫反复光顾这座文明之都,死者无数。当时的罗马远郊专门挖了埋葬瘟疫罹难者的万人坑。瘟疫过后,鼎盛时期一度拥有一百万居民的罗马城,人口锐减到二十多万,几乎变成了一个小城镇。  为了抵抗病菌,欧洲人尽可能地少喝水,渴了的话就喝酒,因为酒精毕竟可以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于是,各种葡萄酒、啤酒成了中世纪欧洲人生活的必需品。如今法国葡萄酒、德国啤酒都成了这些国家的文化象征,不知缘由的中国人把洋酒看得颇为高尚,殊不知当年欧洲人喝酒主要还是为了保命。  不过即便如此,欧洲人还是难逃厄运,有些病菌,比如霍乱病菌在酒精中仍可以存活。因为饮水不洁,整个欧洲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瘟疫的袭击,人口一次又一次地削减到六千万以下,近一半的土地常常渺无人烟,许多城市尸横遍野,十室九空。  在现代卫生防疫体系建立起来之前,人类似乎只能在致命的干渴和疫病之间徘徊了。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聪明的古代中国人早就发明了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喝开水。当西方人用水载着各种细菌喝进肚里再顺着肠道侵入体内的时候,中国人正烧一壶开水,坐在庭院里品着飘溢的茶香。作为中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喝开水有利于消毒防病,实为民生之福。虽然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瘟疫,但是危害程度比欧洲要轻得多。  中国人喝开水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孟子》中载有:“冬日则饮汤”。“汤”便是热水或开水,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很可能与茶有关。中国是茶的原生地,《诗经》中已有“荼(茶)”的记载,汉代典籍中多见“烹茶”,可见饮茶必烹,必烧开水,这个习惯的形成至少不会晚于汉代。  要烧开水还得有锅,这一点中国人也有优势。英国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化铁为水的浇铸技术比欧洲早发明十个世纪”。传说中治水的大禹就曾经让人铸造了九个称为“鼎”的大锅,可以炖肉,当然也可以烧水。别看这些容器简单,当时可是堪称高科技产品。欧洲游牧人那时候还玩不了这一套,只能习惯于烧烤,面包也好,牛排也好,架在火上烧一把了事。既然没有锅和水壶,也没有合用的加温消毒设备,到喝水的时候恐怕也就想不到烧开了喝这回事。  就靠这简简单单的办法,当瘟疫来袭的时候,古代中国的人口不断增长,最多时甚至占到全世界人口的35%。有了这样雄厚的基础,才有了中华大地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强盛的帝国。
建安时候就流行过大瘟疫。曹植的说疫气写过: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难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医圣张仲景也侧面说过这事: 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这是伤寒论序里写的,阐述他为什么要写伤寒论。那时候他认为瘟疫是伤寒的一种的。按照推断那时候瘟疫的惨状就是很严重。以前瘟疫是属于伤寒一种的,所以可能但查瘟疫查不到,而且称呼也有很多,所以可能wiki没有收录吧而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过瘟疫的著作是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因为吴有性发现用伤寒的治法枉死很多,所以认为瘟疫是一种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的传染病。
因为中国人喝开水。。
发生死亡数量巨大的瘟疫
古代条件下死亡具体人数是无法统计的,写历史书的人未必s是数学家,能搞清百万的概念就不错,更何况也没胆子实地考查的!!东方西方都一样。中国古代只能用
十室九空这样的话描述了。至于西方瘟疫的死亡人数
也只是西方现代人的合理推测。总有文章提到蒙古大军杀了几千万人
古代会有确实的记载吗?都是现在人估计的。你也可以根据历史资料推测一下古代中国瘟疫死亡人数。改朝换代能死几千万。你估计一下多少死在疾病下。。
以前曾看过一份资料,大致的意思是中国这边特产的本土中草药——艾叶物美价廉(甚至可以免费采摘)、功效颇多,被中国古代百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使用,起到了不小的消毒、防疫的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中国古代很厉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