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公司无生存梦三国希望战队老板而心痛对联启老板

联卷河东《对联》(下半月)
【专题报道】联卷河东
  ———“联卷河东”系列报道之一
  万荣诗联学会进了“班子”
  编者按:山西省运城市,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运城市楹联学会依托这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大力弘扬对联艺术不断壮大楹联队伍,取得令全国楹联界为之振奋的发展成就。目前,运城13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楹联组织,会员人数已达5000之众,有200多所中小学实现了楹联文化进课堂,并涌现出6个“中国楹联文化县”,8个“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在河东大地,楹联文化已不再是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势;不再是雕虫小技,而成参天大树。对联艺术的触角,已经伸向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曾九下河东,欣然题写了"联卷河东"四个大字。中国楹联学会还派出调研组,把“运城楹联文化现象”作为剖解的范例和未来的风标而加以研究推广。
  金秋十月,记者慕名到运城采访,无论是在万荣、河津还是新绛、稷山,所到之处,皆能感受到当代楹联人传承、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皆能领略到他们的眼光、才情、气魄、办法、效率和成果。而这种使命和情感、成就和经验,对于全国楹联事业的发展来说,正可谓是“加油站”和“样板田”。
  一城笑话 满地大牙
  山西省万荣县,是全国著名的笑话之乡,也是运城市很有特色的楹联文化县市之一。在这里,对联艺术与幽默诙谐如同孪生的姐妹,让人在感受韵律之美的同时还能享受捧腹之乐。那天一进万荣地界,记者首先被一副醒目的对联所吸引:
   两山两水两名楼,笑城果香远;
   三凤三王三故里,万荣争气牛。
  这里所说的“两山”,是指万荣境内的稷王山和孤峰山。“两水”,是说黄河和汾河在万荣县交汇。“两楼”,一是汉武帝登临而赋《秋风辞》的秋风楼;二是以黄金结构而令建筑界神迷的飞云楼,皆久负盛名。“三凤”,乃唐代的薛收、薛德音、薛元敬。“三王”,即隋唐大儒王通、王绩、王勃。“三故里”,则是说万荣县乃外交鼻祖张仪、明代廉吏薛瑄、大孝子董永的故里。至于“争气”,即便是研究万荣笑话的学者,至今也说不清这个“争”字的准确含义。大致是指万荣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和性格,含有不服输、乐观又上进之意。
  据运城市楹联学会的同行介绍:这副联是中共万荣县委书记卫孺牛所撰写。卫书记不仅在万荣县政绩显著、口碑很好,在全国基层党政领导干部中,也是比较突出的、重视文化并主动支持楹联事业发展的热心人。因为“一把手”重视,万荣县诗词楹联学会不仅有着“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楹联”的良好发展氛围,还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财政列支的办公经费,所以工作开展起来相对顺利。
  大概是被县委书记的开明、包容和支持宠坏了,万荣县诗联学会的行为也大胆得有些“放肆”。走进万荣县文化中心大楼,诗联学会的办公室宽敞明亮,而门口却挂着这样三块牌子:“中共楹联县委办公室”、“楹联县政府办公室”、
“楹联县五套班子综合办公室”。见此,我们忍不住哈哈大笑,同时又为这牌子的“篡位”之嫌担忧。
  听到笑声,万荣县诗联学会会长张启序迎了出来。记者直言道出心中担忧,张启序先让记者放宽心,然后轻松地说:“咱万荣县是中国楹联学会命名的楹联县,既然是楹联县,就得有县委、政府办公室,接受党和政府领导。这不是想篡位,是把楹联事业自觉纳入党和政府工作范围,为中心工作服务。”这种解释,记者还是头次听说。不过,按万荣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还真有点道理。张启序接着说:“艺术创作,需要相对自由的艺术心灵,楹联事业的发展,更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万荣县是笑话之乡,‘一城笑话,满地大牙’,是万荣县的标志性楹联。万荣县诗联学会之所以能搞出点成就,首先就得益于县委给创造的轻松环境,使得大家敢于创新,愿意奉献。”
  接下来,他用满口方言,讲起了万荣县楹联事业的发展。
  一联引凤 万象争荣
  万荣县诗联学会,是运城13个县市中成立最晚的一个。但2004年才成立,2006年就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县”的称号,这主要是因为楹联在这片土地上“很管用”。卫孺牛书记在县诗联学会成立的头三年,对楹联文化的作用曾作过逐年递进的评价:第一年是“管用”,第二年是“很管用”,第三年是“相当管用”。也就是说,诗联学会的工作,对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推进作用。
  在万荣县,流传着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
  2009年5月,汇源果汁在全国挑选第29个生产基地,运城、临汾的苹果生产大县,有好几个都在争取汇源入驻。卫孺牛带着万荣县四大班子领导,到北京去拜访汇源的老总。但送什么东西才能打动人家呢?晚上,卫书记在宾馆想了两句很俗的话,也算是一副对联,决定送人家一套《万荣笑话》,把这副“联”贴在上面,上联是:
   汇源汇源汇聚财源;
   下联是:
   万荣万荣万事繁荣。
   横批是:汇源万荣。
  在饭桌上,书记和县长将这份礼物送给汇源的朱总,朱总非常高兴,说万荣真是文化大县,事情当场就敲定了。汇源来到万荣后,确实带来了繁荣,原来果农们的残次苹果没有销路,多数只能弃在马路边,如今全部成了汇源做果汁的原料。原来苹果一斤能卖8分钱,现在一斤能卖到8毛钱,附近县的果农也争相拉着苹果来万荣卖。今年汇源又投巨资搞深加工,汇源落户万荣不仅惠及了当地果农,也给万荣财政带来了财源,卫书记认为这是“一联引凤,万象争荣”。
  2005年9月,万荣县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万荣诗联》出了一本村村通专辑,卫书记到省里开交通工作会时带了两本,分别送给了交通部的黄部长和交通厅的王厅长,两位领导看得非常认真,越看越高兴,黄部长当场表扬了山西的工作。卫书记回来后高兴地对张启序说:“这小本本也很管用。”
  因为“很管用”,县委、县政府一直将诗联学会按正规事业单位来对待。2006年宣传文化中心大楼建成后,县里专门安排了两间大办公室,作为诗联学会办公场所,诗联学会达到了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施、有工作制度、有活动经费、有财政预算的"五有"标准。精神鼓励也同步到位,2006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三干会上,大张旗鼓地表彰了诗联工作领域的“十杰”、“十秀”,2007年全县宣传文化工作会上,又隆重表彰了十大“文化功臣”和十大“文化标兵”。其中,十大“文化功臣”中有8名是诗联学会会员,十大“文化标兵”中有5名是诗联学会会员。
  县里重视,各乡镇也非常支持楹联文化工作。全县14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成立了乡镇诗联分会,乡镇政府也专门为分会安排办公室,从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每年拨付一定经费支持诗联工作。
  通化镇是隋唐大儒王通、王绩、王勃“三王”故里,记者在这里看到:镇文化活动中心大院里晒着一院金灿灿的玉米,三个衣着朴素的老人,正在玉米堆旁对对子。见有客来,面容慈祥的庞敬一迎上来,带记者参观他们的文化中心。这是一幢老式二层楼,间架结构很大,楼内装修一新,楼道里贴着大幅彩色喷绘《滕王阁序》和“三王”的介绍及其诗作。在一间挂满字画的办公室,庞敬一捧出分会办的刊物《甘泽河汾》,大16开,彩印封面,装帧考究,这就是中国楹联学会称赞的“中国乡镇一级最豪华的诗联刊物”。办刊钱从何而来呢?庞敬一解释说:企业家蔡民宏投资130万给镇里建了一个文化广场,群众纷纷赞扬。镇诗联分会便将群众的心愿编成诗联,赞颂企业家为社会的贡献。蔡民宏读后深受感动,决定出钱资助刊物的出版。
  记者发现,除通化镇外,王显乡办有《云蒙诗联书画》,里望乡办有《聚秀苑》,贾村乡办有《九月九》,通过这种载体,大大方便了联友的交流,激发了广大基层文化人的创作热情和奉献精神。
  一出书斋 满面春风
  县委政府重视楹联,楹联人亦不负重望,走出书斋,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给社会的各个角落都送去满面春风。
  2006年,诗联学会举办了“歌颂万荣大征联”,全国32个省包括香港在内的千余人应征,创作一大批优秀作品,编印了《惊天画卷动地歌》。几年来,诗联学会先后组织会员深入后土祠、李家大院以及阳光地中海景区采风,开展诗联大赛,卫孺牛书记先后数次带领学会会员深入孤峰山景区考察,为景区营造浓厚的诗联文化氛围,同时编印了《孤峰春韵》《笑话博览园诗词楹联》《李家大院诗词楹联》等书籍,完成了《中国对联集成?万荣卷》的编纂工作。
  在服务全县中心工作的同时,县诗联学会还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事业结合起来,在市场中找位置、求生存、谋壮大,先后与县地税局、教育局、交通局、财政局等职能部门联合举办征联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商家的注意,县城枫叶小区的开发商主动找上门来办活动,“枫叶情我爱枫苑生态家园”征联活动轰动了县城。诗联学会为小区每个单元门都撰写了对联,活动出句征对句,评对句,吸引得人们天天来小区品赏对联。大赛结果揭晓后,还搞了一个诗联朗诵会,电视台采访获奖作者,惹得人们街头巷尾津津乐道,活动喜气洋洋搞了好几天,小区一下售出83套住房,这下可把老板高兴坏了,资助出版了一期《万荣诗联》。
  诗联学会从搞活动中总结出一个宝贵经验,那就是把诗和联朗诵出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现在评出诗联后都要请‘朗学’参加”,见记者疑惑,张启序笑眯眯地解释:“就是朗诵学会,简称‘朗学’,是我们的下属学会,现在谁家要和我们搞活动还得排队呢。”
  谈话间,张启序接到一个电话,是县委办打来的,说次日四大班子领导将到黄河西滩调研,请诗联学会同去采风。张启序放下电话,又幽一默:“咱是五大班子成员嘛,这个万荣人都知道。”
  ———“联卷河东”系列报道之二
  让咱国粹普天红
  作者:傅海青 来源:《对联》杂志
  长期以来,楹联人有文化,懂对联,却与市场离得太远。而那些大批量生产婚联、春联的印刷企业,不懂对联艺术,偏偏又通过市场占有,满足着大众的对联文化需求。面对这种尴尬,中国楹联学会每逢春节临近,都要组织“十万联友下基层”活动,以期通过春联书写,抵御市场上的文化垃圾,让规范的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然而,即便是“全国总动员”,书写的速度总赶不上印刷的速度,春联市场文化垃圾泛滥的状况只能是愈演愈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楹联人怎样介入市场,才能在满足群众需求和保障艺术规范之间,开辟出一条可行的市场通道?这是当代楹联人都在急迫寻找答案的一个共同的重要课题。山西省河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毛建明,以他创办的普天红楹联文化传播中心,在全国楹联界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心痛,因国粹遭践踏
  毛建民今年56岁,一直酷爱对联艺术。小时候,每到正月初一,毛建民最大的喜悦,一是能穿上妈妈给缝制的新衣;二是走村串巷,去欣赏各家门前张贴的新春联。随着年龄渐长,毛建民跟村里的“秀才”们一起,加入春联撰拟、书写的行列,并乐此不疲。
  但近些年,毛建民感到越来越不是滋味。因为他满眼所见,不再是飘着墨香、饱含文采、能体现各家特点和对来年期待的个性化春联,而是金光闪闪却千篇一律、内容平庸且严重违律的印刷品。缺乏个性、没有墨香的春联,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味道。
  带着沉重的失落感和强烈的使命感,2009年初,毛建民从河津市残联退下来后,开始踏上呼唤春联文化回归的艰难之旅。
  那年春节前夕,毛建民挤进购买年货的人流,背着行囊南下,去寻找春联生产的源头。两个月时间里,他睡候车室、吃方便面,先后跑了深圳、武汉、温州等地,可谓一路风尘,满眼泪花。
  在深圳一家春联印刷企业,老板开始以为毛建民是批发商,热情接待。看货时,毛建民发现错联、病联比比皆是,便向老板建议:“你这春联好些都是错的,能不能在制版前,请专家指导一下?”那位老板立即警惕地问:“你是什么人,想干啥?”听了毛建民的自我介绍和来意说明,老板圆眼一瞪:“这事当官的都不管,你算什么?给我出去!”在武汉一家春联批发市场,毛建民见显眼位置居然挂着这样一副春联样品:
   你发我发大家发;
   你红我红大家红。
  目光触及这两行文字,毛建明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他不由自主地给老板指出:“这不叫对联。”老板吓了一跳,低声威胁道:“这不叫对联叫什么?你不买就走,别在这儿瞎嚷嚷。”
  见国粹艺术被糟蹋成这个样子,连日奔波的毛建明,疲惫地坐在马路边的台阶上,不由得伤心落泪。怀着满腔的屈辱和无奈,他痛下决心:一定要创办楹联企业,让规范的艺术占领市场。
  回到家,毛建民自筹资金25万元,购置回三台设备,于2009年6月办起了对联厂,并给企业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普天红。”他要让对联这国粹艺术,借着春联的中国红,红遍河东大地。
  感动,因前路遇知己
  得知毛建民创办楹联企业的消息,一直在推进对联艺术产业化的运城市楹联学会岳民立老会长十分激动,立即向山西省楹联学会和中国楹联学会做了汇报。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认为此项创举首开先河、意义重大,欣然为毛建民的企业题写了厂名———“普天红楹联文化传播中心”,并题联:
   驰骋联坛前景阔;
   弘扬国粹普天红。
  岳民立不顾年愈古稀,冒着炎炎烈日,四处奔走为“普天红”宣传推广。他先是筹资为“普天红”印了5000份印刷精美的宣传资料;随后,又以学会的名义向运城市委宣传部打报告,申请举办“运城市楹联文化走向市场新闻发布会”,并很快得到批复。
  日,“运城市楹联文化走向市场新闻发布会”在运城市委大楼隆重举办。运城市十多家新闻单位纷纷派记者前来报道,每年都要发放大量春联的各大超市和银行负责人,也应邀前来观看“普天红”的春联样品。会上,市有关领导不仅以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普天红”弘扬国粹的创举,还希望各大超市、银行在发放春联时,以纯洁春联市场、清除文化垃圾为己任,用正确的文化导向服务大众。
  日,中国楹联学会在运城举办了“全国楹联文化产业研讨会”。第二天,全体与会人员赴河津“普天红”进行现场观摩。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山西省楹联家协会主席赵望进、时任河津市市长杨勤荣在一片掌声中,为“普天红”企业隆重揭牌。与此同时,在各楹联网站,全国联友对“普天红”的成立纷纷表示祝贺,并称誉:“我们楹联人终于搞企业了,为河东人骄傲!”“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好事,我看到了国粹推广传承的希望!”“河东人,好样的!”……
  “普天红”还吸引了各地楹联组织的参观团前来学习。其中,河北廊坊楹联学会对“普天红”印制的空白联颇感兴趣,一下购买了500副。今年10月中旬,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楹联文化联席会第二次会议在运城召开,140位对联艺术家参会,陕西华阴市、渭南市楹联学会都表示要在当地设立“普天红”对联艺术服务站,河南三门峡市已在推广“普天红”的经验。
  联界的关怀、鼓励和期待,令毛建民十分感动,同时也更觉得肩上担子的沉重,于是他日日不遑他顾,将心血全部付诸践行之中。
  快乐,因事业被认可
  毛建民家里有七间房,除卧室和厨房外,其他都被他用做了厂房。为了使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被邻近乡村父老们认可,他关注着周边每一件红白喜事,主动帮其策划,进行对联文化服务。为此,他常常因撰拟对联而废寝,因市场推广而忘食。
  2009年秋天,城区办西关村的赵儒人不幸去世。知道赵妈妈是一位闻名乡里的贤妻良母,毛建明以“普天红”企业的名义,为其操办了丧事,并撰写了十副挽联。其中门楼联为:
   患病廿年,顽强拼搏,为儿女成婚,为公婆送终,为夫君担虑,为家庭尽职,功载千秋传美誉;
   操劳一世,勤奋耕耘,以慈祥示化,以忠孝立德,以廉洁树型,以礼义待人,芳留百代播佳风。
   北房正门联为:
   含辛茹苦,正逢盛事却千古;
   勤业兴家,临至中秋少一人。
  读着这些挽联,前来悼唁的乡亲们无不默默流泪,称赞毛建民“写到人的心坎上了”。因为赵妈妈德高望重,前来吊唁的人很多,人们由此挽联知道了毛建明和他的“普天红”。从此,请他撰写喜联、挽联,请“普天红”操办婚事、丧事的人越来越多。
  2010年春节,毛建明为赵家庄联校100余名教师,先后撰写了上千副春联。其中每人一副嵌名联,各家各户内容不同,在春节期间大放异彩。
  2010年春天,企业家杨开科给儿子办婚礼,“普天红”在其大院布置了30米长的楹联专墙,分5个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写婚礼,涉及祖孙三代的事业,吸引得来宾顾不上吃饭,都围在一起欣赏对联。
  2010年国庆,赵家庄村赵丙寅老人的孙女在家乡举行结婚宴请。毛建民一夜之间为他家撰了二十三副联。其中大门联为:
   两个高才生,女振教坛,婿击商海,同在广州兴大业;
   一双比翼鸟,胸怀远略,志向高天,共飞理想壮前程。
   彩虹门上的喜联为:
   迎国庆,谈发展,锦瑟瑶琴歌盛世;
   贺新婚,祝吉祥,欢声笑语颂新风。
  结婚那天,这些切时、切事、切景的个性化新婚联,博得外省来宾的一致叫好,一位江苏友人感慨:“没想到山西人这么有文化!”
  这一桩桩通过红白喜事,以个性化展示对联艺术魅力的举动,使得毛建民和他的“普天红”,影响力不断扩大。企业成立一年半来,他已先后为300多个家庭的婚庆、哀奠、乔迁、祝寿,撰写对联2000多副。而他设计、印制的10万多副花边空白联,因为既有印刷品的精美,又给撰拟、书写个性化对联留下余地,也受到了楹联爱好者和书法家的普遍喜爱。而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努力,终于将千篇一律的印刷联,一点点地挤出市场;把规范化、艺术化的对联,一副副地贴在了百姓的心中。
  忙碌,因征程刚起步
  “普天红”从一点星火,渐渐燃成了一片通红。但毛建民深知,相对于全国的对联企业来说,“普天红”的规模和影响力还十分微弱。相对于弘扬国粹,让真正的对联艺术占领市场这一使命来说,他的征程才刚刚起步。他更知道,要从事这项事业,仅靠他和妻子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近段时间,他一直致力于组建普天红对联艺术服务站,以期通过普天红这个平台,联合更多的对联艺术家,以市场化的方式服务大众。
  目前,毛建民在运城市各县区已经成立了8个服务站。在采访中,记者见到前来找毛建民洽淡合作,准备筹建第9个服务站的毛中元老先生。毛先生是义唐村红白理事会的骨干,他说:“我每年在红白喜事上都要忙碌120天以上,但没什么报酬,忙来忙去,也就是抽上几盒烟。现在有了普天红,依托这个平台,一来可以提高我的撰联水平;二来可以提升群众的认识水平;三来楹联人创作也有了回报。”
  每成立一个服务站,毛建民都须从每个细节上,帮助策划、指导实施。而随着一个个站点工作的步入正轨,越来越多的对联爱好者都加入到服务站的行列,并逐渐成为行家里手。史恩庄村的王明先生,是本村红白理事会的总管,他积极组织人员建站搞服务,而且把这件事纳入红白理事会的一项文化建设内容。苍底村的刘志勤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积极建站为楹联事业奉献力量,并动员他的好友加入楹联产业。不少外省的有志之士也打来电话,要求成立服务站。有了这个以楹联家为主体的市场化服务网络,毛建民更进一步,将毛丙科、费立耀等本地书法家,都吸纳进“普天红”。他认为:咱虽然印不过市场上的联,但通过书法艺术的融入,至少能为对联文化回归本位,再添加一份动力。
  眼前的毛建民双眼布满血丝,他正在紧张地筹划、印制2011年新春联。记者看到:他准备的500副标准春联,内容各异,有面向大众的通用联,有针对个人、家庭、单位情况的特色联。为体现传统书法韵味,毛建民还为2011春联市场推出一个亮点,那便是制作精致的格言装裱联和书法春联等春节礼品盒,希望楹联文化礼品也能像其他礼品一样,成为人们节日馈赠的珍品。
  采访结束时,中国楹联学会赠给毛建民的一副对联赫然入目:
   鲤跃龙门,风流不肯他人后;
   联红禹甸,事业敢为天下先。
  ———“联卷河东”系列报道之三
  联花红大地 新笋遍河东
  作者:傅海青 来源:《对联》杂志
  在旧时私塾,七八岁的孩童即能熟背《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蒙学经典。这种铭刻于心的人文滋养,往往能为孩子日后的进学和做人,打下坚实基础。但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进,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现代分科之学,逐渐将以读史习经、修身齐家为特征的传统国学挤出课堂。对联作为国学的一部分,在教育上也几成空白。为使对联艺术能薪火相传,山西省运城市楹联学会不遗余力、重整“断层”,在全市200多所中小学普遍开设了楹联课程,使一大批楹联学子如新笋破土,给中国联坛注入一股清新的活力。
  诗联熏陶的小学校园
  山西省新绛县,是《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故乡。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是运城市楹联学会重点培育的楹联教育基地。踏进这所校园,记者明显能感受到一种“诗盈耳、联满目”的国学氛围。在教学楼顶端,是一行醒目的校训:尚德博学,立志做感动中国和影响世界的人。校训两旁,悬着一副豪情万丈的对联:
   不为金杯遮望眼;
   但求伟业耀中华。
   因为地处《弟子规》作者故里,西街实验小学教学楼上的贴图和对联,也大多与《弟子规》有关。像这些对联:
   世拥爱心天不老;
   人追大德孝为先。
   诗联细品海天阔;
   孝悌精研学问深。
   在校园“读报栏”,记者还看到个《对联专栏》,是由学校出句,请家长和学生对句,每周一换。专栏里贴着上周的“对子”:
   子弟上学皆免费;
   工农看病尽无忧。
   新绛春苗旺;
   运城秋果香。
  受诗联文化的熏陶,西街实验小学各处室、班级都有个雅称,而门对门的雅称又皆成对联。如办公室和政教处的雅称分别为:聚力;凝心。教导处和电教中心是集睿;通寰。一到六年级各班的班名,均取自经典,如“笋芽、小荷、胜蓝、穿石、思勉、齐贤”等。
  课间休息时,记者见两位一年级小学生走出教室,便试着问:“小朋友,你们知道班级的名字为什么叫‘小荷’、‘穿石’吗?”他们脱口而出:“知道,分别出自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罗大经《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上课铃声响起,记者在六年级教室,看到同学们向老师问好之后,接着便开始背诗: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孩子们声音洪亮,声调跌宕起伏,中国文化宝贵的知见,如涓涓细流,就这样融入孩子们的心灵。
  校长朱才胜告诉记者:西街实验小学从2006年起,就把楹联教育引进课堂。学校制定了具体的教学方案,由40多名语文教师领头,组成40多个楹联兴趣小组。在教学方法上,他们一是请楹联专家编写《小学生楹联教材》,每周安排固定课时,给小学生系统讲解对联知识;二是根据《联律通则》,编写了联律儿歌,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三是开展不间断的“一周一诗一联”教育。学校精选500多首(副)诗联,编成《一周一诗一联》教材,一套六册,每个年级一册,让学生利用上下课向老师问好的零星时间,日日记诵。朱才胜说:“课前一首诗,下课一副联”,
一天六节课,学生们要重复六遍。
  六年下来,小学生轻轻松松就能熟记500首(副)诗联。
  纳入课堂、整体推进的楹联教学,使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2000余名师生,普遍养成了主动收集、欣赏对联,随时诵读、创作对联的共同兴趣和良好习惯。
  每逢春节,孩子们不约而同,都要为家里编写新春联。五年级三班赵梓淇同学给记者展示的一副春联是:
   家中春笋年年秀;
   院内红花朵朵香。
   四年级二班郭笑同学撰写的春联为:
   免税补贴民若父;
   布春播雨党如天。
  这些由孩子们自己创作的新春联,张贴在新绛县的村村巷巷,不仅成为西街实验小学楹联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也令家长们欣喜不已,令社会各界广加赞誉。
  更为可贵的是:诗言志,常吟则志壮;联寓情,多诵自情浓。开展诗联教育,让孩子们天天诵读、创作,不仅使孩子们的语言积累更加丰美,还把民族的优秀思想根植于学生心田,把民族大爱注融于学生血脉。使学生从小就立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之志;领悟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精辟哲理;结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至深友谊;常具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惜时警醒;更怀有“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爱国炽情。而大爱润其心,大道壮其怀,大志敞其胸,大德善其行,又使学生们在各方面都有了出色的表现。
  学生郝一美利用寒暑假,先后到北京、上海、内蒙、青岛等十几个省市播撒爱心小种子,建立爱心“加油站”,帮助家庭贫困和学业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重塑自信心,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郝一美先后荣获山西省“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优秀小记者”、国家教育部唯一的国家级奖学金第七届宋庆龄奖学金、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学习诗联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和作文水平。在上学年全县调研考试中,西街实验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均获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尤其是五年级语文七个班依次包揽了全县前七名,创造了学校前所未有的新纪录。学生的写作兴趣日益浓厚,写作水平大幅度提升,学生日记在《小学生拼音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60余篇。其中,五年级学生王雪涛的100余篇日记被编辑出版,公开发行。
  2007年9月,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荣获“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光荣称号,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在亲临挂牌时,看到学校在三栋古楼下,即兴出一上联:
   校在三楼下;
   五年级学生张雯脱口而出:
   花开九月间。
   令在场的领导和专家们欣然赞叹。
  丰富多彩的对联教育
  其实,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只是运城市开展楹联教育的一个范例和缩影。目前在运城市,就有8所学校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运城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岳民立告诉记者,运城市开展楹联教育的形式有七八种,而普遍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开设楹联课堂。如新绛西街实验小学、永济市银杏小学,均是每周安排一次楹联课,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楹联教育。闻喜县二中面对学生冲刺高考、时间十分宝贵的情况,从高二年级开始,将语文教学时间压缩了50个课时,安排楹联教育,保证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楹联知识和写作技巧。目前全校已有五届毕业生近5000名学生系统地接受了楹联教育,该校学生参加《对联》擂台赛,全国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全国中小学生楹联大赛,并屡屡获奖。高三学生郭婷婷创作的对联“品书月朗星稀夜;追梦天高云淡时”,被著名书法家石青书写,刊登在《对联》杂志下半月的封面上。
  其二是开辟第二课堂。永济涑北中学、闻喜晋华实验学校、万荣致远中学等学校利用课余时间,步随语文课教学,组织学生学习楹联知识。临猗县临晋中心学校在课堂楹联教育的基础上,编写了《小学生晨读对联歌》,师生人手一册,常读常背。学校还开辟了“每日一联”天地,要求学生日积月累,充实基础。
  其三是楹联教育贯穿课堂。永济市银杏小学要求教师上课前以诗联开篇,下课时以诗联作结,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教师的诗联水平。
  此外还有骨干短期培训、考前应急培训、专题讲座、联事大赛等多种教育形式。康杰中学、运城中学、夏县中学、运城卫校等学校经常组织此类活动,将楹联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八方保障的系统工程
  楹联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怎样才能保障行之有效?2006年,运城市楹联学会制定出一个教育规划,明确了楹联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学方法、教育经费等。在工作中要求做到“有领导、有教师、有教材、有课程、有经费、有活动、有标志、有成果”,以此“八有”保证楹联教育软着陆。
  楹联教育规划出台后,联人为之振奋,几位多年从事楹联教育的专家积极编写教材。目前学会有五个版本的楹联教材:《诗词联基础》和《小学生楹联教材》是学会副会长廉宗颇编写的。《小学生对联教材》是步随各年级语文教材,按照教学进度编写。其中,一至四年级着眼基本功训练,安排有声调、词和词组、句子成分和句子结构;五六年级着眼对联的写作,安排有对联知识和对联写作,各年级均有名联欣赏。《诗词联基础》供大中学生及诗联爱好者学习,系统讲述诗词联的概述、诗的格律、诗词联内容的基本要求、诗的起承转合、词联逻辑结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跟张爷爷学对联》和《对联入门》,由临猗县退休教师张延华编写。《跟张爷爷学对联》以电视剧的形式讲述了对联故事、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的产生和发展、对联的基础知识、写作与欣赏。《对联入门》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楹联实验教材》是闻喜县宋志峻老师编写的,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详尽论述了对楹联写作的基本要领。这些教材不仅保证了运城市大中小学教学之需,而且在全国各地产生了良好的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各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有校本教材。
  有了教材,市学会重点培养楹联师资队伍。市学会从首批骨干中选出三名教学骨干,分别在初期开展楹联教育的几所学校,进行示范教学、培养楹联教师。随后,又要求各县市用同样办法选定人才,充实教学,全市逐渐形成了一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教师队伍。目前全市开展楹联教育的学校,都有一支稳定的楹联教学骨干。这些骨干中,既有退休干部、教师,又有在职人员;既有学校领导,又有语文老师。2008全国学校楹联教育工作会上,中国楹联学会表彰了62名“全国楹联模范教师”,运城市就有19名,占到近三分之一。
  展望楹联教育的发展前景,老会长岳民立壮心不已。他说:“2011年,运城市2100所学校,将要实现楹联教育的全覆盖,包括高中、初中、小学、民办职业学校等,全部要开展楹联教育”。如此大手笔,听来颇为振奋人心。受他精神的感召,运城市楹联学会的同志们个个热情高涨。他们正在紧张筹备,拟于2011年春节后召开“运城学校楹联教育全覆盖动员大会”。据说,全市各县区教育局局长、中小学校长、语文骨干教师都要参加,更给记者留下一份期待。
  临近采访结束,记者向岳民立提出心中的最后一点疑惑:“您所说的‘八有’中,‘有标志’是什么意思呢?”他爽朗一笑:“就是每个学校都要有自己的标志性楹联嘛!”
  他一解释,记者突然想起,永济市银杏小学校门口的大石碑上,刻着“师乃园丁,中华苗圃;杏同桃李,社稷栋梁。”刚刚被命名“中国楹联教育基地”的芮城南街小学校门口,则挂着“朝霞辉大地;桃李遍神州。”而运城市的楹联教育,不正是民族文化传承、楹联事业振兴后继有人的夺目“标志”么?
  ———“联卷河东”系列报道之四
  两行文字担日月 一双茧手著春秋
  作者:傅海青 《对联》杂志社
  在山西省稷山县起伏不平的土地上,有400多位农民正在用一双双茧手,耕耘着对联的艺术田园。“白天种田,晚上作联”,是他们的生活写照。其中,仅在西社镇,就有5个由运城市楹联学会命名的“楹联文化村”。运城市联坛的一百零八将,西社镇就有5名。新年伊始,记者一行专程来到西社镇,领略了这里的楹联文化风采。
  晴耕雨读 习艺养心
  稷山县西社镇,是制定二十四节气的古代天文学家羲和兄弟故里,也是稷山县的经济强镇。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和家禽养殖,使西社镇群众普遍过着较为富足的生活。但令西社人最为自豪的,还是以对联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目前,全镇29个村庄,已有9个成立了楹联书画学会,会员们大都保持者古代乡村文人晴耕雨读的传统,并定期开展村与村之间的对联文化交流。
  据西社镇楹联学会张功利会长介绍,“小纸片”和“烂笔头”,是会员们随身携带的“两件宝”。无论是耕作,还是休闲,一有灵感马上记下来。出于庄稼人长期养成的节俭习惯,家里的小纸条、小烟盒纸,或者是学生作业本的反面,都被会员们当成锤炼字词的砧板。有时候,这些小纸片因为太不起眼,常被家人当成废纸倒入垃圾堆里,害得乡村秀才们经常急匆匆扒开垃圾,寻找自己的那份灵感。
  在西社镇西社村楹联书画展览室,记者看到四壁都挂满村民自己创作、书写的楹联书法作品。如:
   农耕立国延千古;
   粒食济民惠八方。
   富不读书身何贵;
   贫而好学品自高。
   笔下文章润;
   人间雨露浓。
  在用两张旧书桌拼成的书案上,张震泰和樊芳瑄两位会员,正在麻利地叠纸、裁纸、抻纸,继而挥毫泼墨:
   西园犹唱屠龙曲;
   社稷多出起凤才。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
  记者注意到,这些农村对联爱好者,穿着都非常朴素,有的裤腿上还粘着泥点。因为村里没有暖气,北风透过门缝吹进屋内,使人常感到一阵阵难耐的寒意,但他们搓搓手、跺跺脚,依然专注于琢磨、书写,用“一粒米能观世界;万卷书满载丰功”、“醉写兰亭序;梦游九成宫”等联语,表达着他们优雅的情怀和人生的境界。
  70多岁的樊喜庆,是仁义村人,多才多艺,2007年出版个人诗词楹联选《稼穑居集》,被香港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收藏。40岁的诗联后起新秀贾武红,中社村人,近年来屡屡捧获全国大奖。古稀之年的兰刚认,是三界庄村人,一人著书近20本,写联2500多副,在全国及省级的获奖联300多副。他酷爱诗词楹联,每天孜孜不倦地创作,早起晚睡,经常废寝忘食撰联到凌晨两、三点。
  兰刚认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三界庄村位于新绛、乡宁、稷山三县交汇地,1992年就成立了书法学会,1995年又成立了诗联学会。现在,仅他们村的诗联学会会员就有145人。会员每人都有专著,大家平时在一起吟哦平仄、校对书稿,其乐融融。运城市诗词学会会长杨山虎赞三界庄:
  诗联三界外;
  书画一庄中。
  张功利会长是西社镇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很多村的书画楹联学会,都是在他的协调和倡导下成立起来的。在农闲季节,西社镇各村都有不同的交流时节,每逢此时,张会长都要组织诗联爱好者“雅集”,其它村的爱约而至,大家进行联墨友谊比赛,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技艺,活动连续搞了多年,在当地反响很好。近者悦,远者来,新绛、襄汾、乡宁等县的诗联爱好者也慕名前来,“雅集”还影响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诗联文化发展。
  情关百姓 联写人生
  在西社镇,凡婚丧嫁娶、生子订婚、盖房上梁、祝寿乔迁、开业集会,楹联学会都要为百姓依事而创作,并提供书写服务。记者采访时,恰逢西社村张怀珠给孙子过满月,村楹联学会为他们撰写了十几副对联,把个农家小院映衬得喜气洋洋。
   四世同堂庆大喜;
   六亲聚首贺良辰。
  这副联悬挂在院子中央,旁边还张贴着四尺对开的“天降石麟”四个大字。张功利说,这是写完对联后剩下一张红纸,为了不浪费,就设计了四个大字,把这张纸“因地制宜”用上了。
  在西社村还有一个特色活动,就是用楹联为36岁同龄人同贺新春。当地一直有36岁闹新春的习俗,人们认为,36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俗话说是个“坎儿”。这一年凡是36虚岁的同龄人,都要自发集资,掏钱吃饭、照相,或请戏班子唱戏,有的人干脆买上万元的鞭炮,噼里啪啦放一阵,以求平安吉祥。
  据此风俗,楹联学会积极介入、正确引导,从2008年开始组织36岁同龄人用楹联书法的高雅形式来共度新春。
  2008年春节前,他们把村里19位36岁的同龄人召集到一起,成立了36岁同龄人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织大家共同出资,在报刊上刊登征联启示,为每个人征一副嵌名联。一个月时间,共征来500多副联,学会选出19副鹤顶格嵌名联,像“云飞山欲动;志毅石为开”等,大家都非常满意。学会请书家逐个书写,分别装裱,赠给每位同龄人。随后又联系印社,将这些楹联书法作品辑成小册子,配以红火喜庆的装饰印成画册。这些同龄人表示:“这样过36岁新春太有意义了。”这种活动已经连续搞了三年,形式日渐完美,内容更加充实,社会效果一年比一年好。
  扎根沃土 放眼神州
  在西社镇,凡有工程剪彩,会员们都要积极创作,讴歌经济建设,引导社会风尚。张大魁为西社镇牌坊门撰联:
   六柱擎天,巍也壮也风云地;
   五楼披彩,奇哉妙哉锦绣乡。
   樊喜庆撰:
   名镇雄风,民殷物裕声蜚远;
   古陵奇景,春早秋凉日落迟。
   裴海涛为高渠新建门楼撰嵌名联:
   高山无墨千秋画;
   渠水似弦万古琴。
  这些联作均被选用。
  除了为身边人,就身边事提供对联艺术服务外,西社人还扎根沃土,胸怀天下,围绕国际国内大事,用诗联表达自己的情怀。
  在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征联活动中,樊喜庆的联作获金奖。联曰:
   开天辟地有谁人?建党缔军立国,谋略藏韬胸似海;
   博古通今无匹手,赋骚论史著文,播云布雨笔如椽。
  屈子明联作获三等奖。联曰:
   润之润神州诸族,业辉千秋,秦汉唐宋孰能比;
   泽东泽华夏众民,功高万世,马恩列斯可并肩。
  在滕王阁杯征稿活动中,兰刚认撰写的获一等奖。联曰:
   南昌起义,伟大功勋齐日月;
   八一建军,光辉思想照山川。
  贾武红的作品获奖最多,其词作《声声慢?汶川地震》,获第四届新视点全国诗词书画大赛金奖。七绝《题上海世博会》获2010年5月魅力世博会国粹题赠艺术大赛优秀奖。
  在迎奥运征联中,张震泰、张恩太、卫天江创作的作品均入围:
   祥云传梦想;
   福娃唤和谐。
   迎百年奥运;
   展千古文明。
   北京燃圣火;
   奥运沐春风
  2011年元月19日,即农历好者也都应腊月十六,是西社镇逢集赶会日,各村群众都来赶会购置年货。西社镇书画楹联协会与稷山县楹联学会、稷山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共同组织了一次送春联活动。他们在西社镇中心地段摆了十几张桌子,由20余名书法高手挥毫泼墨,为赶集的群众赠送新春联1000副。
   茧手两只,耕云种月,联苑展风采;
   痴心一片,酌字倾情,稷山飘墨香。
  黄土地上的对联爱好者们,正在用楹联实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联卷河东”系列报道之五
  艺术根植沃土 对联烛照人生
  作者:傅海青 《对联》杂志社
  对联虽然只有短短两行文字,却不仅能以千变万化的艺术魅力,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还能通过这一艺术的感染力和辐射力,在不经意间改变人的命运。记者在山西省闻喜县采访时发现:由于楹联组织的推广普及,把对联艺术深深地根植于每个村落,有不少原本默默无闻的庄稼汉,现已成为名动一方甚至是全国闻名的大名人,并由此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王连江———韶山冲请来的大贵宾
  后宫乡阳庄村73岁的王连江老人,多年来一直喜爱对联艺术,但这种喜爱,就像他在自家院落栽树一样,虽然年年都开花结果,却始终是自种自赏。没想到,一副长联,却使他有幸成为毛主席家乡特意邀请的贵客,从而名扬湘潭大地。
  2006年,在毛泽东主席逝世30周年之际,湖南湘潭诗词楹联学会举办了一次全国征联活动。王连江17岁从河北逃难到山西,亲历了新旧社会的巨大变迁,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得知征联消息,老人寝食难安,在20天的时间里,他将毛泽东主席的丰功伟绩,全国百姓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全部倾注笔端,创作出一副长达500字的毛泽东主席嵌名联。随后,他又请诗联分会组织会员,对这副联进行了专题研讨和修改。
  征联结束,王连江的长联荣获优秀奖。更令他激动的是,日,湖南湘潭电视台有两位记者专程来到闻喜,要对他进行采访。记者在王连江家实地拍摄了两天,采访结束,又邀请撰联人王连江、书写人张岚带着装裱的作品,一同前往韶山,参加毛主席诞辰114周年公祭活动。
  到了湖南韶山,他们一下车,就受到韶山市长和宣传部长的亲切接见。当晚,韶山市四大班子领导又专门设宴,招待这两位远方请来的贵宾,并赠给他们各自一枚毛主席的金质纪念章。第二天,他们来到心中的圣地———韶山冲,总支书记、十七大代表、毛泽东的堂孙毛时雨,陪着他们参观了毛主席故居,随后将这副长联悬挂在毛主席纪念馆。记者在闻喜采访所录制的20分钟专题片《夙愿》,也在湖南电视台和湘潭电视台播出。
  韶山之行,令王连江感慨万千,也更添加了他普及对联、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2008年3月,王连江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河北定兴县姚村乡探亲。小住几天,他发现故乡虽然经济建设变化很大,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却还像数十年前一样,赌博之风盛行,不少群众都迷信“万能神”。想到闻喜诗联学会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扭转社会不良风气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他找来儿时好友、原县委书记李晓堂和几位乡领导商量,建议姚村乡也成立一个诗联书画学会。得到大家赞同,王连江照搬闻喜县的做法,与几位骨干分头走村串户,寻找诗联爱好者。他们跑了周边两个县、4个乡镇、14个村庄,发展会员41人,于日,挂牌成立了姚村乡诗联书画学会。
  诗联书画学会的成立,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村民苗士祥原来日夜沉溺于麻将桌上,输了不少钱,弄得经济紧张,家庭不睦。入会后学写诗联,家庭关系也渐渐和谐。刘学英患糖尿病18年,闷在家里十分苦恼,加入学会后精神大振,两年写了百余首(副)诗词对联。姚村诗联文化现象引起县里重视,县委号召其它乡镇也成立诗联学会,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王连江在古稀之年,还成为最受故乡欢迎的人。
  李茂澶———深山里“挖”出个大秀才
  礼元镇东古赵村84岁的李茂澶老人,自5岁起就在山东老家读私塾、习经典,将《三百千千》《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至19岁出学,已熟谙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青年贤者。22岁那年因为战乱,他从山东逃难到山西闻喜县,此后一直以磨豆腐为生。
  东古赵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村里文化人不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大扫盲,满腹经纶的李茂澶,因为对“反右”心存余悸,便假装文盲,跟着村里的识字班一起读拼音、学写字。所以,多年来,村里人都以为他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
  2001年3月,李茂澶在院里捡起半张破报纸,拍了拍灰尘,发现闻喜县诗联学会刊登的一则征联启事,出句是:
  唯积善读书最乐;
  他随口吟出:
  独施仁为政可嘉。
  他将对句寄到学会,竟然获奖。但发奖时,学会怎么也找不到李茂澶这个人,询问了四个乡镇,才知道他家住东古赵村。时任东镇诗联分会会长的赵景福求贤若渴,骑着自行车前去拜访。从东镇到东古赵村25里路,有70%是山路,赵会长只好推着自行车艰难爬行,好不容易找到村里,李茂澶却到临汾看望儿子去了。过了七八天,赵会长和礼元片诗联负责人孙先文一同前往,李茂澶又出门在外,孙先文开玩笑说:“看来我们要三顾茅庐了。”
  得知赵会长两次登门之事,李茂澶深感歉疚,便与赵会长约好了见面时间。那天,赵景福第三次推着自行车爬上“磨盘山”。两位老人促膝而谈,相见恨晚。赵会长感慨他才华埋没,邀请他加入诗联分会。李茂澶面露难色,原来,他不会骑自行车,每次到东镇,都得步行。但听了赵会长介绍的分会情况和发展前景,老人深受感动。从此,每当诗联学会有活动,他不仅积极参加,还凭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格律修养,为会员们授课,成为大家的指导老师。在鹳雀楼、太平洋保险等全国性征联大赛中,他也多次获奖,再一次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曾连生———庄稼汉变成了剧作家
  在闻喜县诗联学会,被称为“剧作家”的曾连生是个传奇式人物,也可以说是个另类、怪才。
  曾连生从6岁时起就琢磨写小说,为此经常逃学,最后放弃学业。走向社会后,他以种地、卖石灰为生。每天看着黄土地、白石灰,他的思维,却不时神游于五彩缤纷的幻想世界,并以手中笔,进行着不知疲倦的浪漫创作。
  日,在全国人民欢度国庆的大喜日子,曾连生经多年努力,终获一喜,他创作的系列剧之《生命之花》(美梦国),被北京一家影视公司买走。《生命之花》写的是大唐文人李千、吴战、张舟,在游历美梦国、不孝国、真诚国、贪官国等24个国家中的荒诞遭遇。剧作想象奇特、文笔飞扬、诙谐幽默,让人在捧腹之余感悟人生,去寻找并享受生活的快乐。
  凭着荒诞离奇的想象,曾连生创作出这个剧本,但开始竟不知怎样投稿。一家电脑学校的老师感动于他的执着,帮他贴到了《中国剧作网》上。曾连生在百度上搜索导演,先后搜出一百多个,结果大多是假的。最后搜出一个真导演,导演将他的作品推荐给影视公司,这个庄稼汉便也真成了个剧作家。
  随着剧本的拍摄、制作,曾连生跻身影视圈,认识了京城一批名编名导,熟悉了电影电视的拍摄格式。随后,他又创作了电影剧本《泥菩萨》,也被纳入拍摄。眼下,他正在写搞笑电视连续剧《老财迷出卖乖乖女》。他欣慰地告诉记者:“这回,可是剧组在等我的剧本呢。”问他创作的思路和经历,他使个鬼脸:“我在街上闲转悠,转悠着灵感就来了。”创作之余,曾连生仍还种地、服务村里的红白喜事。“得给家里挣点钱,不然老婆要骂呢。”曾连生调皮一笑,黝黑的脸上充满聪慧,也写满艰辛。
  何沁学——农民工考取了公务员
  自古河东出奇才,近年来在全国各种征联大赛中屡屡获奖的何沁学,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以农民工的身份考取了公务员,而且还担任着市、县、镇三级楹联学会的副会长。
  记者在闻喜县诗联学会采访那天,恰逢何沁学正为学会会员解析上个月的擂台赛。面对台下50多位叔叔、爷爷辈的会员,42岁的何沁学比照“诗坛联苑同携手”这一出句,对会员交回的“老将新才共弄潮”、“雅士群贤共畅怀”等70多个对句,逐一点评,并总结出“从遣词造句中知精到,从词性平仄中看工稳,从立意构思中晓品位,从文脉贯穿中明胸襟”的应对之道。强调只有写心中之美,表意中之善,求精神之真,才能创作出随意即取、高于自然的优秀作品。会员们认真地听,不时做着笔记。
  何沁学原来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仅读完初中就辍了学。但他酷爱读书,家里的两大箱子藏书,是他从小不离不弃的老师。自记事起,他便经常一手拿咸菜馒头,一手捧书,一边给灶下添柴,一边读书。小学还没毕业,就把四大名著、《岳飞传》、《杨家将》完整地读了一遍。初中毕业后,他先是随父亲在家务农,结婚后,又在镇上开了一家商店,准备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未曾想,这段时间家中的不幸接踵而至,先是疼爱他的祖母告别人世;接着,父亲又身患恶疾,抱憾辞世。五叔为求生计,常年奔波于外,没想到却惨遭车祸,英年早逝。不到三年,三位至亲相继而去,使何沁学深受打击,从此,他将商店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闭门读书,一读就是八年。
  2000年7月,爱惜沁学才华的纽文平老师和村里几个文化人,一起找何沁学,邀他参加东镇诗联分会的成立大会。何沁学开始接触社会,结识朋友,有了新的生活。九月份的一天,赵会长拿来一则新绛县的征联启示,约他应征,主题是反腐倡廉。沁学经细细推敲,创作了几副作品寄了过去。过了两个月,赵会长送来一本由新绛县诗联学会主编的《联友》,沁学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精致的入围证书,原来他的两副对联作品和一首诗入了围。沁学捧着这本诗联集萃足足看了三个小时。接着是闻喜县诗联学会举办的《荧屏杯》诗联征集大赛,他的联作又被评为一等奖。那天他一夜难眠,想起这些年的闭门苦读,他感觉好像到了开始收获的季节。
  果然,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不仅在全国征联大赛中先后获奖69次,还被运城市人民政府授予“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被闻喜县委、县政府授予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特殊贡献奖”;当选全县“文化创新人物”、闻喜县第十二届政协委员。2008年,在运城市委组织部组织的从农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统考中,何沁学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在全县村干部当中和文化界引起很大反响。而每每提及此事,何沁学都认为是诗联学会给了他起飞的平台,对联艺术给了他起飞的双翼,因此他十分感恩诗联学会。
  其实,受益于对联艺术的又岂止以上四人。在闻喜县诗联学会,仅东镇分会的132名会员,其艺术生涯就能书写一部人物系列传奇!像胃切除三分之二的王万锁老汉,自迷上诗联以后,忘记病痛,自编自演,用方言土语说百姓身边的事,如今已成演艺界的名角,被誉为“干板王”。忙的时候,他的演出场次密集得都排不过来。成天与锯斧相伴的老木匠宋占魁,竟满口之乎者也,在杏花村汾酒征联中,以“汾酒香乎?千年骚客呕心写;杏花美也,四海馋人众口亲”的精美联句,令评委啧啧称奇。记者常听局外人羡慕地说:搞对联的越老越吃香,永远没有退休的时候。确实,爱上对联,便永远年轻!
  ——“联卷河东”系列报道之终结篇
  无缝三结合 硕果遍河东
  作者:傅海青 《对联》杂志
  近几年,全国楹联界不论召开什么样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山西省运城市楹联学会都必不可少,要做典型发言,仿佛成了经验的宝库、典型的摇篮。而说起运城市楹联学会的成功之道,人们无不将羡慕的眼光,投向河东丰厚的人文积淀,觉得运城文化人多,发展会员、取得成就也相对容易得多。
  确实,运城市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优势。但是,回观运城市楹联学会的发展之路,在学会成立之初,他们像全国所有的基层楹联组织一样,也曾经历过求助无门、伤心劳神的艰难时期。只是在思路上,他们依托运城的人文优势,坚持了一套由“联官、联家、联人”共同驱动的发展机制,形成一个以爱好对联的领导干部为核心、以专家学者为骨干、以广大对联爱好者为基础的“三结合”发展模式,使大家从不同角度,自觉、充分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从而不断推动着全市的楹联文化工作蓬勃向前。
  联官:高瞻远瞩 敬业尽责
  运城市楹联学会成立于1999年。名誉会长岳民立,退休前是运城地区行署秘书长。会长薛起珠,原是行署机关党委副书记。他们曾有过的岗位职务,决定了在运城市各机关、各行业广泛的人脉。这是运城市楹联学会能够良好起步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发展壮大的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会领导集体超前的目光、奉献的精神、团结的风貌、创新的思维和执着的追求。
  在运城市楹联学会,薛起珠身为会长,性格却较为内向,是管理型、实践型、坚韧守恒且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式领导。学会成立之前,他原本爱好文学但不懂对联。1993年,薛起珠坐火车到太原出差,发现邻坐有位老汉正专注地看着一本杂志。他借过来一看,是《对联》杂志。两行文字,竟有这么多学问?带着浓厚的兴趣,回到运城,他便给《对联》杂志社打电话,将1985年创刊以来的全套杂志都买了回来。从1995年,他又先后两次参加了柳州对联函授学院的学习,从普通班到研讨班,钻研几年,几乎成为对联行家。
  1997年退休后,薛起珠开始筹建运城市楹联学会,并请岳民立任名誉会长。他俩彻夜筹划,分头联系骨干,于日成立运城市楹联学会。开始,学会既无办公场所,也无办公经费、固定人员、交通工具。薛起珠就把家里当学会,召集会员研究工作,编辑出版《河东楹联》,常使家里熙来攘往,家人无处藏身。学会有了办公室,他又以学会为家,昼夜不归,使得家人经常抱怨。但凭着这种执着,薛起珠不仅保持了学会工作的全面发展、稳步推进,还历时十年,随身携带一个老式公文包四处奔波,收集、整理、编纂了150万字的《中国对联集成?河东卷》,形成河东楹联文化史上的第一部专著。
  与薛起珠相比,名誉会长岳民立虽年逾古稀,却性格外向、嗓音洪亮、激情洋溢且步履匆忙,有时说到动情处,还总爱流泪。老岳不喜欢撰联,也可能就不会撰联,但却是运城市楹联学会的灵魂人物,学会每项重大决策,几乎均由他出,会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岳帅”。老岳的“帅”,主要源自以下方面:
  一是思维超前、善于创新。老岳虽然没心思研究平仄词性,但对新时期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却有着敏锐的嗅觉和战略的眼光。他对中国楹联学会似乎有一种迷信,总觉其统揽全局、集体决策,肯定比自己偏居一隅,在决策方面科学得多。所以,自五代会以来,中国楹联学会每有重大部署,他都率先学习、率先践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通过这些实践,他不写对联,却撰写了几十篇理论文章,如《楹联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解》,《给城市留下可传世的标志性楹联》,《用楹联文化提升城镇化品位》等,提出“把楹联做成事业,将学会变成学府,把楹联文化当民生”等观点,使会员们都明确了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在服务大局中繁荣楹联文化的共识。
  二是计划周密、办法可行。对于学会每个阶段的工作,老岳不仅能提出明确目标和指导思想,善于以鼓动性的讲话,激发会员们共同奋斗的热情,还能拿出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实施办法,并精心准备,直至圆满完成。2010年是中国楹联学会确定的联律普及年,得知这一决策,老岳从2009年11月就开始部署,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开展联律普及年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从指导思想、普及对象、普及内容、目标任务、学习方法、时间安排、任务区分、实施措施等八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量化安排,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2010年初,又安排会员中的专家编写《联律通则一百题》及参考答案,举办“河东联坛一百单八将高级讲习班”,把联律通则普及活动向学校、乡镇、文物、旅游景区辐射。2010年9月,他又研究制定了“联律普及教育活动考核验收办法”,安排学会分四个考核组,先后深入县、乡、学校、企业,对全年联律普及教育进行量化考核,使整个联律普及活动力度大,氛围浓,形式多,效果好。
  三是长于协调、善抓机会。因为薛起珠会长不喜出头露面,岳民立偏偏是个爱交往、闲不住的人,于是凡有需要市委市政府支持、社会各界联动的事宜,老岳便一马当先,找领导,搞协调。而他用对联艺术服务大局的意识和建议,又每每得到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运城市委市政府先后推出建设“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建设“楹联文化园”等重大举措,给河东文化又增添了新的亮点。2009年4月,运城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委书记高卫东提出“以宽广的视野认识发展,以宽阔的胸怀推动发展、以宽容的心态支持发展、以宽松的环境保障发展”。岳民立把这总结为“四宽”。有次在市委机关理发室碰到高书记,他抓住机会,当下建议搞一次“四宽”征联。高书记很感兴趣,很快安排了征联,并亲自参与了评联。2010年春节前,市委将获奖联作为新春联,印刷了10万副,送到群众手中,社会反响很大。
  四是胸怀宽广、关爱会员。在楹联学会这个大家庭,老岳关心每一个人。薛起珠10年来倾心奉献楹联文化事业,很少顾家,其家人和亲友均不清楚他的工作业绩和心中甘苦。老岳就利用给薛母庆九十大寿的机会,将薛起珠这些年来的付出和成就,特别是全身心地投入编纂“河东卷”的感人事迹,当众深情讲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使薛起珠的老伴理解了丈夫的工作,少了牢骚和抱怨。扆军宣是河东联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学会迎来送往大多由他跑腿,但去年秋天突然病倒在床,急需住院做手术治疗。老岳考虑他家经济困难,就组织会员和社会捐款资助,并多次到医院和家里看望,使扆军宣深受感动。
  联家:才华横溢 奋力扛鼎
  决定一个学会的盛衰,班子是关键。而作为艺术团体,艺术家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在运城市楹联学会,就活跃着一批全国知名的楹联艺术家。
  南风集团退休干部杨振生,书法艺术师从欧阳中石先生,笔力刚劲、气势恢宏,早已是河东的艺术名家。2000年,在运城市诗词学会的一次活动中,薛起珠发现杨振生不仅书法艺术精湛,还擅于丹青、精通诗联,便邀请他参加刚组建的楹联学会,给不懂诗联格律的会员们授课。
  杨振生退休后,担任南风建筑工程公司首席工艺总监,工作本来就忙,能用于艺术方面的精力,基本上都集中在书法绘画上。应邀加入楹联学会后,他一方面按照学会交给的任务,给新会员授课解惑,一方面作为学会的艺术骨干,撰联评联。而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的对联艺术造诣也不断精进。如纪念“二?七”大罢工80周年全国“工会杯”征联中,他荣获一等奖的联作:
  与工同命,与党同心,京汉风雷犹在耳;
  以会为家,以人为本,桥梁纽带总关情。
  上联写工会的历史、传统、渊源;下联写工会的地位、宗旨、作用,字字同工会相融,正如郭省非先生在评审中的评价:“其饱满程度,大有内容把形式撑破的感觉。”再如五老峰联:
   一水划西东,落雁三峰留太华;
   两山分表里,锦屏五老鼎中条。
  就像背负青天,居高下望,把一水划断中条,“五老”鼎足相拥、促膝而谈的情势写得大气磅礴,活灵活现。而与学会的情感,使他对会员们的求联求字几乎来者不拒,并以联自娱:“他通魔法银千两,我送人情纸半张。”
  2007年10月,杨振生诗联书画展在河东博物馆举办,正在运城开会的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著名书法家孟繁锦看了展览,深赞“这样的作品带到北京一点也不逊色”。果然,2007年12月,杨振生楹联书画作品展在北京大学举办,取得普遍认同,《杨振生诗联书画集》一书也被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
  在河东楹联名家中,廉宗颇的性格跟薛起珠一样,也是比较内向。但在艺术造诣方面,则满腹锦绣,著有《诗词联基础》《小学对联教材》等多部专著。作为运城市楹联学会分管教育的副会长,为了在下一代的心田根植民族文化,为了楹联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不断克服性格的弱点,一次次硬着头皮去找主管部门的领导,一步步推进楹联教育进校园的进程。2007年,运城市教育局终于下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诗词楹联教育的通知》,今明两年,又制定了要实现楹联教育覆盖全市2000多所中小学的目标。
  多年来,廉宗颇倾其全力,思考、探索着学校楹联教育的问题和路径,写出不少有份量的论文。2010年3月,他编写的《联律通则100题》及参考答案,成了推动全市联律普及工作的教材和标尺。为了普及联律通则,不善言辞的廉宗颇,在一年间竟宣讲了60场次,受众达5000多人。不仅如此,廉宗颇讲课还不分时间地点,输液时给病友讲,晨练时给居民讲,下乡时给农民讲。一次在临猗县乔应甲故里,有位农民问他什么叫节律,他便讲《联律通则》的节奏点,那位农民豁然开朗:“就像敲梆子!”廉宗颇也随之大悦。讲课虽然付出了很多辛苦,但也收获了很多快乐。
  像杨振生、廉宗颇一样,樊毓英、朱天运等一大批河东联家,为了对联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团结一心,如同一根根栋梁,有力地支撑着学会的发展。
  联人:热情奉献 群星拱月
  运城市南风广场,是全市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市民晨练的场所。每天清晨,有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都要在广场竖起一块黑板,上面用端正的楷书,写着《联律通则》的要点。晨练的人过来咨询,老人便比照纸夹宣纸上自撰的时事对联,给他们讲《联律通则》。两年来,这位老人通过这种“广场联艺”活动,就吸引30多人加入了运城市楹联学会。
  老人叫吴丰炎,今年80岁,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省团校,酷爱对联艺术。每天的“广场联艺”结束后,吴丰炎就像回家一样,都要到学会看看。如果有事需要,他便留下“上班”。2011年春节期间,学会打造“河东春联示范街”,他一天书联50余副,为了楹联事业,只把耄耋当韶华,
  赵秦鲂是学会骨干成员中唯一的女性,担负着学会新闻宣传、来访接待、会议组织等任务。她及时捕捉全市联界的新鲜事、有趣事,每遇联事活动,都是白天忙碌,晚上写稿。去年,学会举办了十多次大型活动,她除了联系安排吃住行各个环节,还在楹联报刊上发表新闻报道50多篇。今年元月,赵秦鲂又组织学会的姐妹们,成立了“河东十姐妹楹联学会”,使联坛又绽奇葩。
  目前,运城市楹联学会会员已达1300余人,加上县、乡、村和学校的会员,已有5000之众。其中张守绪、姚伟鹏、张登州、樊建荣、刘炳寅等诸多普通会员,都像吴丰炎、赵秦鲂一样,身在社会却心在学会,群星拱月似地呵护着学会的发展,终年累月地奉献着他们的力量。
  运城楹联人这样描述学会:
  “学会不是行政单位,但政令畅通,运转高效;学会文人聚集,但彼此敬重,相互参学;学会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
  运城楹联人这样描述“三结合”:
  “楹联文化事业像一条河,联官是指引方向的河道,联家是展现美丽的浪花,联人是默默奔流且长流不息的河水,我们彼此相依,浩浩荡荡汇入大海。楹联文化事业像一座大厦,联人是坚实的地基,联家是根根筋骨,联官是重要的枢纽,我们紧密相拥,撑起了一方艺术的天空。”
  听着这深情的倾诉,再听岳民立或薛起珠在各种表彰会的发言,我们听到的,似乎不再是一个人的演讲,而是数千人的合唱……
  转自 河东楹联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舟生存进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