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犹太难民纪念馆馆设计理念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开放 现二战犹太人避难史
中新社上海8月21日电 题: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重新开放 再现二战犹太人避难史
作者 马化宇
经过短暂的闭馆修缮,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于下周重新对外开放。作为上海抗战纪念的地标式建筑,犹太难民纪念馆目前已拥有史料500余份,将再现二战时期在沪犹太人的避难史。
据统计,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少有2.3万余名犹太难民因在欧洲遭受迫害来到上海居住和生活。如今的纪念馆便是在当年摩西会堂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这里曾是在沪犹太难民们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走进展馆,一面长34米的铜板墙厚重而醒目,墙上镌刻的是一万多名原上海犹太难民的姓名。旅美艺术家何宁参与设计的这块铜板墙被称为“上海名单”,与一般纪念墙不同,这是一面“活人墙”,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在上海躲过大屠杀、活下来的幸存者名单。
“纪念馆的二、三号展厅由这座三柱连廊连接,连廊上方刻的是英国一家博物馆收藏的犹太托拉经卷及旧约。这三根柱子代表了犹太人的坚忍、精明与勤奋”,何宁介绍称。
经过重新布展,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分为“逃亡上海”、“重获自由”、“隔都岁月”、“邻里情深”、“迎来和平”五个主题板块面向公众展出。
在纪念馆内,大量展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犹太难民与中国邻居之间的点滴生活。其中,一位名叫薇拉的犹太难民留有资料称,每天上下学时分,都有同一辆黄包车放弃路人生意,在家门口和校门口等她。直到多年后她才知道,这是她的中国邻居周先生特意安排的。
对于历史资料的收集工作,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感慨不易。“一开始毫无线索,仅有几张图片,历史实物并不多,纪念馆开始只具备图片展的规模。如今在各方努力搜集下,我们的馆藏慢慢丰富起来,并且还在继续补充。”
他说,比如我们在复原白马咖啡馆时便得到了原店主后人的帮助。他们提供的照片和资料,使这项工作有了充分的历史依据。
陈俭所说的白马咖啡馆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隔街相望。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亲友开设了白马咖啡馆,持续经营了5年。当时这里成为了犹太难民聚会聊天、举办活动的固定场所,深受大众欢迎。
据悉,复原的白马咖啡馆将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一并于下周对外开放。(完)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开放 现二战犹太人避难史
题: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重新开放 再现二战犹太人避难史 经过重新布展,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分为“逃亡上海”、“重获自由”、“隔都岁月”、“邻里情深”、“迎来和平”五个主题板块面向公众展出。
中新社上海8月21日电 题: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重新开放 再现二战犹太人避难史
作者 马化宇
经过短暂的闭馆修缮,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于下周重新对外开放。作为上海抗战纪念的地标式建筑,犹太难民纪念馆目前已拥有史料500余份,将再现二战时期在沪犹太人的避难史。
据统计,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少有2.3万余名犹太难民因在欧洲遭受迫害来到上海居住和生活。如今的纪念馆便是在当年摩西会堂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这里曾是在沪犹太难民们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走进展馆,一面长34米的铜板墙厚重而醒目,墙上镌刻的是一万多名原上海犹太难民的姓名。旅美艺术家何宁参与设计的这块铜板墙被称为“上海名单”,与一般纪念墙不同,这是一面“活人墙”,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在上海躲过大屠杀、活下来的幸存者名单。
“纪念馆的二、三号展厅由这座三柱连廊连接,连廊上方刻的是英国一家博物馆收藏的犹太托拉经卷及旧约。这三根柱子代表了犹太人的坚忍、精明与勤奋”,何宁介绍称。
经过重新布展,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分为“逃亡上海”、“重获自由”、“隔都岁月”、“邻里情深”、“迎来和平”五个主题板块面向公众展出。
在纪念馆内,大量展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犹太难民与中国邻居之间的点滴生活。其中,一位名叫薇拉的犹太难民留有资料称,每天上下学时分,都有同一辆黄包车放弃路人生意,在家门口和校门口等她。直到多年后她才知道,这是她的中国邻居周先生特意安排的。
对于历史资料的收集工作,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感慨不易。“一开始毫无线索,仅有几张图片,历史实物并不多,纪念馆开始只具备图片展的规模。如今在各方努力搜集下,我们的馆藏慢慢丰富起来,并且还在继续补充。”
他说,比如我们在复原白马咖啡馆时便得到了原店主后人的帮助。他们提供的照片和资料,使这项工作有了充分的历史依据。
陈俭所说的白马咖啡馆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隔街相望。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亲友开设了白马咖啡馆,持续经营了5年。当时这里成为了犹太难民聚会聊天、举办活动的固定场所,深受大众欢迎。
据悉,复原的白马咖啡馆将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一并于下周对外开放。(完)
[责任编辑:
新闻热词搜索
来源:360新闻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北部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
var cnzz_url=window.location.
if(cnzz_url.indexOf("referer=baofeng")!=-1){
document.write("ABBS建筑论坛 - 建筑方案 建筑技术 建筑招聘 建筑招标 建筑施工 建筑材料 建筑装饰 建筑表现 建筑动画 建筑摄影 建筑旅游上海犹太人纪念馆揭幕 寻访上海的犹太风情 _凯风网
当前位置:&&&&&&&&&正文
上海犹太人纪念馆揭幕 寻访上海的犹太风情
日 09:37&&&&作者:&&&&来源:新浪上海整理&&&&
  据报道,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少有1万8千多名欧洲犹太难民在上海逃脱了纳粹的铁蹄,5日上午,一座镌刻13000多犹太难民的名单墙在上海犹太人纪念馆揭幕。
  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那些陆续迁入上海的犹太人,他们以上海为家,在上海建立会所、教堂、学校、医院、俱乐部、公墓、商会、出版物,乃至政治团体,留下众多建筑遗产。据统计,目前上海现存的犹太遗址和特色建筑多达48处,且很多都仍在使用,一些甚至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以下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新浪博客:田念慈的blog)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上海的犹太建筑遗存,我们特别设计了一条城市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基本与公交921路的行车路线吻合,以中山公园后门为起点,途经南京西路、南京东路、外滩、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终点为提篮桥。沿此线走一遭,和犹太人有关的重要的上海历史建筑便基本上一网打尽了。
  第一站:华东政法大学——书院首任校长父母均系犹太人
  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中山公园附近的华东政法大学,其前身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教会大学圣约翰书院,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光绪5年(1879年)创办,主教施约瑟出任该书院的首任校长,其父母均系犹太人。校园环境优美,苏州河从校园穿过。在校园内,可看到被史学家和建筑学家称为“约翰式建筑”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群,这是上海大专院校内历史最为悠久最有特色的建筑群。其中始建于1894年的怀施堂,意为纪念学校的创始人施约瑟,为当时该校最大的教学楼。怀施堂建筑为二层围合式二进四合院,砖木结构,南立面和庭院内四周系上下一致的两层连续券廊,清水红砖外墙,中国蝴蝶瓦覆盖歇山屋顶,南部轴线上建有三层重檐屋顶的钟楼。
怀施堂一层券廊
  怀施堂前立有一座石纪念坊,四根石柱前后各琢有两副对联,并有横额。其中一背面横额上书:“光与真理”,此为约大校训,大意是: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使他明了真理,养成优良品格,以增进人类的幸福。在中国大学校园内树有类似牌坊的大概仅此一例吧!
怀施堂前石牌坊
  除了怀施堂,圣约翰大学建筑群还包括1898年建造的格致楼、1904年建造的思颜堂(纪念外交家颜惠庆的父亲,孙中山曾在此处演讲)、1909年建造的思孟堂、1916年建的罗氏图书馆、1918年建的体育室、1923年建的新科学楼、1924年的西门堂、1927年的交谊堂(1949年5月陈毅率领三野攻入上海后的第一个宿营地)等。
  第二站: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原为英籍犹太人嘉道理的住宅
  出该校,我们前往921路静安寺站附近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此建筑前身就是著名的英籍犹太人嘉道理的住宅,史称大理石大厦。嘉道理家族祖居巴格达,18世纪时迁至印度孟买,后在上海发迹。嘉道理家族于1866年创办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在世界各地管理多家豪华酒店,包括香港半岛酒店。
嘉道理住宅大厅
  1924年嘉道理大厦开始兴建,委托了醉汉设计师格拉汉·布朗监管,结果把供四五人居住的住宅造成了一座宫殿。建筑所用的大理石全部从意大利运来,前后耗银共100万两,当时可买5千多万斤大米,共14万人吃1年。其造价之昂贵,已超过了哈同花园(哈同花园造价为70万两银)。
嘉道理住宅东门玄关
  据说,嘉道理家族的后裔多次来到现上海市少年宫,瞻仰祖先遗存的今貌,见到建筑保存尚好,青少年儿童在这里接受绘画、书法、舞蹈、歌唱、器乐等文化艺术熏陶,政府又出资修缮,甚感欣慰。1978年,劳伦斯·嘉道理勋爵再次造访上海,他说:“我们对自己从小生长的国家充满感激之情。”1985年他访问北京时会见了邓小平,在大亚湾核电站投资数亿美元,被誉为该工程的“港方开拓者”。如遇双休日,人们可随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一道进入,你一定会为这座宅邸的美轮美奂所惊叹。
  第三站:上海展览中心——犹太冒险家打造的中国园林
  沿921路向前至南京西路西康路口,可见上海展览中心。这里曾是犹太冒险家哈同营建的哈同花园的东北门。当年哈同为其中国夫人罗迦陵打造的这个中国园林,不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齐全,还别出心裁地在园内开办“仓颉大学”,请来国学大师王国维、溥仪的老师罗振玉等任教。
  第四站:太平花园——逃过一劫的犹太难民居住点
  步行至陕西北路,这条路上的历史名人故居鳞次栉比。过北京西路,在陕西北路东侧,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沿街假三层西式住宅,住宅入口为八字形的台阶,此为著名的太平花园。据静安区地方志记载,二战时期,此处是一处未被纳粹收刮殆尽的犹太难民的居住点。470号为太平花园的总弄,弄口上方有“太平花园”的标识。
  太平花园总弄弄口
  与“太平花园”相邻的便是名闻遐迩的远东最大的犹太人教堂,原名拉希尔会堂“OHEL R A C H E L”,目前为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等机构所用。克林顿·希拉里曾慕名到访拉希尔会堂。2005年二战胜利60周年时,这里曾举办“上海——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纪念展览。如今人们可以在门口瞥见挂满爬山虎的拉希尔会堂的西立面。
拉希尔会堂内部
  第五站:马勒别墅——英籍犹太人的别墅
  在此地折回,沿陕西北路南行,在延安路口陕西南路30号耸立着一幢北欧风格的建筑,其高低不等的尖塔、形状各异的窗户、厚重的铅质瓦片、深咖啡色的泰山面砖、琉璃筒瓦的围墙,宛如一座城堡,这便是英籍犹太人埃里克·马勒于1936年建成的马勒别墅。
马勒别墅中塔
  1919年,马勒两手空空来到上海,因参与赛马发财,幸任跑马总会董事,后开办马勒机器造船厂(现沪东造船厂前生),开设贲赐洋行,开行来往于上海和镇江之间的客轮,经营房地产。
  关于马勒别墅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是这么一个版本:马勒的女儿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安徒生童话世界中的城堡,女孩醒后用蜡笔描绘出自己梦中的幻景。马勒见到这幅充满童真的图画,欲将女儿的画变成现实。他委托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参照女孩的梦景设
  计建造了这栋沪上名楼。马勒别墅屋顶有高低不等的三个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尖塔,内部共有106间房,楼梯无数,装饰风格中西合璧,有一个仿轮船内部设计的过厅。在马勒别墅的花园内,立着一尊铜马雕塑。马勒依靠一匹赛马发迹,此马死后,主人将其厚葬于此并塑像纪念。
  解放后,马勒别墅长期作为团市委驻地,现为衡山集团经营的马勒别墅酒店。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案发后,中纪委调查组包下这幢宅邸,彻夜工作,一时间马勒别墅声名远扬。
  从陕西路东行过泰兴路,在南京路路北可见电影《色戒》中多次出现的“第一西比利亚皮草行”,现址南京西路878号。“第一西比利亚皮草行”几度迁徙,《色戒》中的该皮草行位于南京西路路南,江宁路口以西,安乐坊和花园公寓之间的沿街商铺,当时有四个门面,相当气派。与此临近的是同样在《色戒》中出现的“平安公寓”,其底层开一间“ZARA”。“第一西比利亚皮草行”的老板是俄籍犹太人格利高里o克兰巴诺夫(Gregori Klebanov),此人于1905年俄国二月革命时先逃到中国哈尔滨,后来上海。
  第六站:犹太人总会
犹太人会所
  向东至南京西路722号,该建筑原为上海富商叶贻铨的住宅,后用作犹太人总会,现为春兰集团上海总部。大楼仿文艺复兴风格的二层府邸,门廊气派,内部设一个豪华的舞厅,这里一度为上海市政协的俱乐部。
  第七站:斯文里——犹太妇人建造的石库门里弄
  如有兴趣,可沿石门二路北行,在新闸路以北大田路两侧,可见一大片石库门里弄,东片称“东斯文里”,西片称“西斯文里”。斯文里是沪上规模最大的石库门里弄之一,由英籍犹太妇人阿谷于年投资建造。眼下,“东斯文里”(新闸路568弄)尚存,“西斯文里”已被拆除。导致上海富豪周正毅东窗事发的“东八块”正是在这个区域。
俯瞰东斯文里
  在斯文里以南的山海关路445号,坐落着上海名校育才中学。1902年,伊利。嘉道理在白克路(今凤阳路)开设私人学校育才书社,并自任校长。后迁至现址。旧时的校舍,仅剩校门东侧沿街的一幢建筑了。
  第八站:迦陵大楼——英籍犹太人用妻子名命名
迦陵大楼西、北立面
  继续东行至南京东路外滩。从浙江路的永安公司到四川路口的迦陵大楼,包括南京东路两侧街坊,历史上大半的房地产系英籍犹太人冒险家哈同及其掌控的业广地产所有。哈同的妻子罗迦陵信佛,故哈同在这里建造的商业建筑和弄堂名字的第一个字大多取“慈”。目前尚存的有南京东路94-114号慈安里大楼、 114-124号慈昌里大楼、353号的慈淑大楼,99号的迦陵大楼则直接取自哈同妻子之名。哈同于此建造的十几条弄堂,在近年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几乎被拆除殆尽。
  第九站:沙逊大厦——巴格达犹太人打造
沙逊大厦的装饰艺术元素
  南京东路外滩北角,中山东一路20号,屹立着外滩最为显赫的建筑之一“沙逊大厦”,即现中国惟一一家被授予世界最著名饭店称号的和平饭店。沙逊大厦,曾名华懋饭店,1926年-1939年建造,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建造,典型的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主体10层,尖塔处1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1832年,巴格达犹太人大卫沙逊在孟买创立沙逊洋行。上海开埠后,他的长子阿尔伯特开设的分行贩卖鸦片大发横财。1877年,他的次子伊利亚斯自立门户,在沪设新沙逊洋行,开始涉足房地产。到了伊利亚斯的儿子维克多沙逊(外号翘脚沙逊),沙逊家族在上海已经与哈同比肩而立。
  沙逊大厦东立面上部有一个阳台,里面即为沙逊当年为自己打造的办公和居住两用的套房。在沙逊大厦底层外墙黑色铸铁窗棂上,依然留存着沙逊家族的双狗族徽。
友邦大厦顶部的一对风塔
  沙逊大厦的南面,中山东一路17号,曾经是外滩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物,眼下系友邦保险的上海总部。“友邦”与这幢建筑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90年前。1919年,AIG的创始人史带(C·V· Starr)先生在上海创立了集团的前身公司——美亚保险公司(AAU),使AIG成为极少数起源于中国的美国公司之一。1921年,犹太人 史带先生创立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1951年易名为美国人寿保险公司),这是第一家向中国提供寿险产品及服务的外国企业。1931年,史带先生在上海创立四海保险公司(1948年易名为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61年前,上海解放,Starr先生带着他的客户资料逃离了中国,去了华尔街。1980年,AIG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是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的首家代表处;同年,AIG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PICC)合作成立中美保险公司,各占50%股份,是首家外资保险机构与PICC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1992年,AIG在上海设立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成为首家从中国人民银行获得牌照在华经营寿险及非寿险业务的外资保险机构。鲜为人知的是,AIG这个金融怪兽,它的前身正是在黄浦江边外滩的17号、原字林西报大楼租用办公场所的。1992年,友邦保险在上海复业,选址自然想回到娘家。所以,如今的外滩17号,因被友邦整体租赁,也称友邦大厦。
  第十站:犹太难民纪念馆
一个犹太人旅游团正在摩西会堂参观
  从外滩行至提篮桥,这是我们的最后一站。这里是二战时期犹太难民及其社团的主要聚集区。建议先去长阳路62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原为“摩西会堂”)参观,然后进入舟山路、霍山路历史风貌区,感受一下这一片曾经被犹太难民打造成“小维也纳”的街区的今日风貌。
霍山公园内犹太难民居住地纪念碑
  霍山路102号霍山公园,原名司德来公园。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的父母就葬在该公园内。拉宾访问上海时曾表示要将当年犹太人在上海的这个墓地即现在的霍山公园买下来,拉宾1995年遇刺身亡后,此事不了了之。
  以下三处为史书上不会遗漏的犹太难民的旧址,目前均还完好:霍山路119及121号,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旧址;唐山路416弄22号,中欧犹太协会“仲裁法庭”;唐山路818弄源福里,虹口犹太人聚居点之一,美国犹太名流代表团曾访问该弄堂。
  在提篮桥区域,还有几处犹太难民集居点以及他们开办的咖啡店等商店,眼下大多仅剩遗址,有的只是历史记忆了。
【责任编辑:岑岑】一犹太老人将5本珍贵护照遗赠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发布时间:来源:
  东方网8月29日消息:一周前,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工作人员韩易意外接到一份来自美国的礼物:5本属于犹太老人露思·卡尔曼(RuthCallmann)的护照原件。露思的好友贾尼斯(JanisSeeman...
  东方网8月29日消息:一周前,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工作人员韩易意外接到一份来自美国的礼物:5本属于犹太老人露思·卡尔曼(RuthCallmann)的护照原件。露思的好友贾尼斯(JanisSeeman)女士特地从旧金山飞到上海,将护照交给犹太难民纪念馆。  上海是“温暖的避风港”  8月初,96岁的露思在美国逝世。临终前她嘱托将5本老护照赠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这名70年前曾在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将其作为送给上海的最后礼物。  “它们太珍贵了!我们也没有想到,露思五年来一直记挂着我们。”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拿到护照不胜唏嘘。2009年,年逾九旬的露思曾来到上海,并在犹太难民纪念馆展示过一本二战期间的护照。1939年正是持着这本护照,21岁的露思在天津入境中国,并在上海落脚,成为数万犹太难民中的一员。  护照信息显示,日,柏林当局向露思签发证件,允许其离开德国。当年9月18日,护照扉页贴上了德国驻天津领事馆发放的护照具领证明,上面露思的姓名被写作康满,职业是商店职员。但即便来到天津,时局对犹太人而言仍不安稳。一个月后,露思来到当时唯一无需签证和经济担保就可进入的上海,终于找到“温暖的避风港”。  护照是避难生涯的独特记忆  1947年,露思结束在上海的避难前往美国。这本同时印有中文和德文的护照,外加一把来自上海的檀香扇,成为露思避难生涯的独特记忆。2009年,露思首次重回上海,两件物品被她作为贴身宝贝带在身边。陈俭曾请求将它们捐赠给纪念馆,却遭到婉拒。  回国后,露思向犹太难民纪念馆寄来一份护照复制件,这被纪念馆作为珍藏陈列。而出乎馆方预料的是,这段缘分并未就此画上句号——今年,弥留之际的她特地嘱咐自己的遗产管理人,将这本德国护照和后来的4本美国护照从一般遗产中划出,并指定老友不远万里将其送到上海。  “没有上海人民的慷慨救助,就不可能有犹太人后来的生活。”贾尼斯告诉犹太难民纪念馆,感怀于这份厚重的历史,自己不顾高龄一定要飞来上海,完成老友的遗愿,“她想告诉你们,上海一直在她的心里。”
关键词阅读
大家都在看
48小时点击榜
Copyright (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看看牛视网络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市犹太难民纪念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