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潦河镇镇上范营干部班子表

当前位置: &>&
王鹏飞简历 王鹏飞资料 王鹏飞照片简介
1.著名大气物理学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史志研究会主任,籍贯浙江宁波。1920年12月出生于上海,1945年国立中央大学气象系毕业,为著名大气物理学家,气象史志研究学家。在气象辞书编纂及名词研究与气象科普工作等方面,卓有成就。历任中央气象局工程师,编译室副主任,宣传出版处副处长,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副主任,气象物理系主任,名誉主任及院学报顾问。1985年曾参加中国气象学会访日,在日本筑波气象研究所作中国气象学史报告,1986、1987年曾被聘为〈中国科技史料〉通讯编委,又曾任江苏省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两届常务委员。1985、1990年分别荣获南京市劳动模范及全国气象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是解放前毕业的中央大学气象系第一届唯一的毕业生,新中国气象事业有他写下的浓重一笔;他是南京气象学院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三尺讲台有他洒下的辛勤汗水;他是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权威,历史长卷中有他留下的光辉诗篇;他是我国气象科普的著名前辈,气象走进千家万户有他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精心育才、甘为人梯、学德高尚、谦诚待人,广受学生爱戴,深得同事敬重,他就是已年近九十,曾任职于我校大气物理系的王鹏飞教授。  作为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凝结了王教授大量心血。1960年,朱和周、王鹏飞、冯秀藻一起负责筹办南京气象学院并分别筹建最早的三个系科&&天气动力系、大气物理系和农业气象系。从此,他就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不辞辛劳,与学校一同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当大气物理专业需要开设云雾降水物理学时,是他,第一个承担起开新课的任务,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写出了一本七十万字的讲义;当空气污染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是他,主动请缨,在半年内完成了&大气污染简编&讲义的编写工作,并最先承担了&污染气象学&课程的讲授任务。他奋战在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三十余载,先后编写了十余部几百万字的教材,讲授了三门基础课和六门专业课。他长期从事云雾物理、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天气导变的研究理论。  年过花甲之时,他本可以在家安享清闲晚年,他却仍然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毅然投入到气象史这个相对比较&冷门&的领域,潜心研究,成绩斐然。他继承并丰富了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象史方面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令人信服的材料,发表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专著论文,他在中国气象学年会和中国地学史讨论会上所做的报告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为了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事实,他不仅查阅大量文献,还经常外出实地考查。六十多岁仍然远赴广州、西安、乌鲁木齐、连云港等地的历史遗址作现场调查,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笑言道:&外国人正在研究中国气象史,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研究外国气象史?六十正当年,莫道桑榆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愿意做。&他的开拓性研究填补了我国气象史研究的空白,使我国气象史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其中,既有王老作为学者强烈的使命感,更有他对祖国气象事业的忠贞之心。  令人敬佩的是,如今王教授年近九十仍然矢志不移,奋斗不息,去年他还发表了好几篇文章。他常说:&我之所以能为祖气象事业做一点工作,完全归功于党。我是祖国的儿子,我要把全部身心献给祖国的气象事业。&在八十岁寿辰时,他深情感谢可爱的祖国,他说 &由于祖国的发展,才使我有发挥所长的可能&。他也曾对张培昌教授说:&一个人年纪大了不能什么事都不做,要做一点,对社会才有意义。  主要学术研究,科普活动及高教建设的管理实践
大气物理研究及科普活动
  曾任中国及江苏省气象学会理事,江苏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崐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普工作全国委员会主任,江苏气象学崐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大气物理学研究中,主要研究宏微观云崐雾降水物理学,天气道变(人工影响天气)学,大气光、声、电学,崐大气污染学,普通气象学等。有上述诸方面的讲义、著作及研究活崐动和论文。50年代即进行科普活动,在全国性科普刊物《科学大崐众》代表气象学会主编《大众气象》专摘。60年代后,在全国及崐江苏气象科普进行理论及实践指导,作品宣传,评议及组织科普书崐刊文摘等活动。
气象史志研究活动
  1983年起即与谢义柄,吕东明,洪世年等创建气象史志研崐究会,并成为该会主要负责者。历任该研究会主任,组织年会及研崐究活动,这是我国唯一进行最早气象史研究的民间学术团体,挂靠崐于南京气象学院。曾培养气象史志人才,交流气象史志研究,提出崐研究范围,拓宽研究领域,激励气象史志著作,评价研究成果,纠崐正研究的传统气象史志内容及研究方法,支持并发掘新史料。其所崐写的大量气象史志论文,在史学界,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史崐学界,气象学界有一定声誉。强调气象史研究应包括自然气象史,崐学术气象史,社会气象史,并应重视思想史及方法论,丰富了气象崐史志研究的内涵。作为南京竺可帧研究会成员,曾任上海气象史办崐顾问,50年代曾任《天气月刊》编委。曾为中国气象局《中华人崐民共和国气象史》及《新中国气象事业回忆录》撰稿。
气象辞书编纂及气象名词研究活动
  1951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委托中国气象学会编订《气象名崐词》,王鹏飞负责提供高空气象学名词,此书于1954年经审查出版。《俄中英对照气象学名词试用本》(1958年),《大气科学名词》(1988),王鹏飞亦曾任编审委员。1985-1990年成为南京气象名词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在1987-1992年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的《自然科学学术语研究》刊物上,几乎每年都有他的有关气象科学名词的研究论文发表。讫今仍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及《辞海与通信》等刊物上发表有关论文。在辞书编撰方面,1960年起至今仍任《词海》编委及其气象分科主编(1960-1999)。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1987),《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崐(1986)、《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大气科学名著》(199崐2)等的编委及分科主编还曾任《气象学辞典》(1985)全书的责任主编及气象学分科主编,为《中华名著要籍精诠》(199崐4)编委及撰稿人,《外国人名辞典》(1988)编委成员,并曾为《大气科学辞典》(1990)特约撰写《中国古代气象学》。
气象教学,高教建设及管理实践
  1946、1947在成都凤凰山测候训练班教大专水平的学崐生&动力气象学(即&理论气象学&)&,1950-1954年在北京军委气象局先后与清华大学气象系合办的气象人员训练班及由军委气象局自办的训练班中任教员及教务主任,1954年后,曾主持中央气象局编译室,负责《天气》等刊物,在该刊发表为提高全国气象台站气象学基本水平的大气物理方面的文章及讲座,1960年后,调南京气象学院,为创办气象学院及其气象物理系而努力。曾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教员试讲制度,并以身作则。又曾组织师生赴安徽宿县参加人工消雹实践。还曾组织师生进行南京扬子乙烯工程建设的大气污染预评价实践(1983-1984),对重庆雾害的研究,曾对教员加以指导。1985年曾被聘为空军气象学院兼职教授,还曾为试用美国最新气象高等教材,而带领教师翻译《大气科学概观》(1981),其翻译的《物理气象学》(1960)一书,曾为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及兰高所招收研究生必读内容,曾编有气象学、大气污染学、大气物理学、高等大气学等大量讲义,为学生所欢迎。其中&文革&前所编的均为有关院校索取几绝。曾带研究生20多名,还多年受聘为江苏省高校地学(包括气象、地理、地质)教员职称评审委员,并多年多次受聘为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兰高所,气象科学研究院,江苏及南京环保所,安徽及江苏气象局等单位的职称及研究生学位评审成员。  主要学术研究及编著成果
  《祖国的气候》(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平流动力理论介绍》(财经出版社、1954);《气象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1959);《中国古代气候学史》(科学出版社、1985);《微观云物理学》(气象出版社、1989)等书,计百余万字。
  《国际云图》(科学出版社、1964);《物理气象学》(科学出版社、1960);《云物理学简编》(科学出版社、1983);《大气科学概观》(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
  《云雾降水物理学》(1965);《气象科学》,《大气声学》,《大气电学》,《高层大气学》(1964),《蒸发、凝结和天气现象》(1980);《云雾降水物理学》(宏观部分);《云雾降水物理学》(微观部分、1980);《大气污染学简编》(1983)等计80多万字。
  已列于本文(二、3)中。
  共发表过各种论文合计二百多篇,内容包括大崐气物理学,古气象史志等各门类,气象名词研究等。1985年以前,以大气光象、云雾物理、降水观象、污染气象及人工影响天气等论文为多。1985年以后,以气象史志研究,气象名词研究论文为多。  四、论著及研究工作
&云雾降水物理&论著及研究工作
  ①60年代,首先表示&气态直接凝为固态&的术语&凝华&一词,不仅在气象学界,而且成为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普遍使用的,作为自然科学各学科共用词汇。  ②在我国首先编撰《微观云物理学》专著(气象出版社,19崐89),全面透彻地阐述云雾降水中的微观现象,微观过程及微观原理,填补了微观这方面专著的空白。  ③发表&冰雹移动规律初探&(1973,中央气象局《人工防雹及降水科教座谈会报告选编》),对冰雹移向和天气形势、山区地形、平原地貌等的关系作了探讨,从原理上阐述冰雹移动及发展动向,对理解雹云移向的变化及防雹活动,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④发表&巨淞形成机制的探讨&(1980、《南京气象学报》,&大雹乎?巨淞矣&(1982、《气象杂志》),&再论巨淞的形成&(1982、《气象杂志》)三文,提出了一种罕见的气象现象(巨淞),解决了内蒙、山西、东北各地山谷出现巨大冰块的来源机形成机理,指出巨淞与大雹在形成及结构上的区别。
&天气导变&论著及研究工作
  ①1958年发表了&人工控制云雾&(《天气月刊》,19崐58第六期),在吉林省抗干旱人工降雨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降水效果。  ②1959年发表了&局部天气控制&(《物理通报》,19崐59)宣传了天气导变科学原理,1980年,正当我国一股否定&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性风潮时,发表了&天气导变学发展的讨论&(《气象教育与科技》,1980,第三期)从人工影响天气的历史发展,论证了它是一门科学,提出了&天气导变&的新概念,说明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导变&,并非&直接控制&,只是起到引导自然演变的作用。1990年发表了&天气导变研究方向刍议&(《南京气象学报学报》,1990,第三期),分析了天气导变在上古、中古、近代的技术发展历史及当前天气导变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云特性场分析&这个新思路。
&大气声、光、电学&论著及研究工作
  ①发表了&鸣沙共振和沙坡调节理论研究&(1990,《宁夏气象》)利用热气泡共振理论解释沙漠鸣沙机理,对宁夏利用沙漠开发旅游资源,有重要意义。  ②发表了&光柱林立&(1978,《气象》),&主要荤象形成原理&(1981,《气象》),&瀑阴沫华&(1984,《气象》)等一系列大气光象论文,阐述了出现特异光象的具体机理,并对一些不正确的说法,给予说理性的否定。  ③发表了&云电闪过程&(《气象》,1976)一文,除阐述云电闪过程外,还指出云电闪闪道的随机性和选择性,说明一般云电闪初出云底,其位置、方向、强度受闪道曲折、分支、正空间电荷气块的分部及空气闪电导率大小分部的影响。这个规律,在预防闪电打击的研究中,很有帮助,曾引起电信部门的注意。
&大气污染、气候变迁&论著及研究工作
  ①1983-1984年曾组织南气院师生为扬子乙烯工程公司进行建设前的大气污染评价工作,并建设了观测场。该项工作得到了该工程指挥部组织的80多位专家教授的肯定,一致认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②1989-1991年,作为顾问,参加了重庆雾害的研究,并重庆作了学术报告,对参加此项研究的师生,进行研究思路及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指出应跳出传统的研究方法在收集地面和高空资料的同时,应将人口增加、燃料增多、市区扩大、交通和工业污染、水面效应、热岛效应、水陆风、峡谷风、地形、季节等因素考虑在内。  ③1980年发表了&节气顺序和我国古代气候变化&(《南京气象学报学报》,1980),通过历史上多次&惊蛰于雨水&顺序颠倒及&谷雨与清明&顺序颠倒的变动,从古籍中有关气候变化的线索,得知自先秦至今,我国发生的五次气候变迁。这种研究方法,得到有关研究者的注目。
&气象名词及词汇&的论著机研究工作
  在《科学术语研究》(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发表的论文有&科学名词审定的总原则&(1986),&词汇其义与约定俗成的界线探讨&(1987),&定名贴确,方有效益&(1988),&怎样才能贴切地拟定科学名词&(1989),&社会对科学名词的影响&(1992)。在《辞海与通讯》发表的论文有&大气保温效应为何不能称为温室效应?&(1996),。在《南京气象学报学报》发表的论文有&怎样定&HOMOGENOUS崐ATMOSPHERE&、&HOMOOSHPERE&、&SCELE HEIGLIT&的中文名词&(1987)等文,成为我国唯一认真对气象学名词探讨,并能从理论及实用给方面加以细微考虑及发表大量论文的气象专家。
&气象史志&论著及研究工作
  ①为创建和发展气象史志研究会,王鹏飞发表了一系列推动行论著,如&开创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新局面&(《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中国气象史研究中怎样继承竺可祯的开拓精神&(《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8),&对气象史研究会实践活动的深化认识&(《贵州气象》、1991),&三届不负春风托,崐十年育的陵云志&,&气象史志研究会成立十一年的经验和成就&(《庆祝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七十周年...论文摘要》、1994),等论文,阐述了气象史志研究会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覆盖面、研究方向机研究总结、研究成果等,统一了气象史志研究会成员的思想,得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史志办公室人员的认可,为今后气象史志研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将地球大气的形成及垂直分层的机制及过程,作为气象史研究的一部分。曾发表&现代地球大气成分是怎样演变过来的?&(《十万个为什么-地球史》、1978),198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p148-p152刊出的&地球大气演变一文&,这些在以前的有关大气科学教材及气象史研究中都是缺乏的,王鹏飞首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③王鹏飞对殷商时代气象史也十分重视,1977年即写出《甲骨文中的气象知识》,其内容为各方面所引用。1993年撰写的&甲骨文气象资料类举&(《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张德仁、1993)一文,分类列出甲骨文气象卜词400多条,十四大类,76项,并注明其来源、年代。是迄今卜词气象分类例举中材料最丰富的论文。此稿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④在我国第一次编写出《气象学发展年表》(1985、《气象学词典》附录),《气象科学大事年表》(1987、《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附录)。这些年表,将世界上气象科学发展重大事件,列于表内,非常便于查考。另外,还发表《大气科学发展简史》(198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及以&大气科学发展简史&为题发表的另一编论文,在《气象教育与科技》(1985,1986)连载,使世界气象发展的脉络,更为清晰地展现在我国读者面前。
2.宝山县政协副主席
  (6.1) 山东省招远市人。王鹏飞1945年8月起任山东省招远县罗山乡王家村村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支书、乡组织干部、金山区宣传干部,1949年5月任宝山县罗店区委组织委员、区长、区委副书记;1952年6月任宝山县城工部副部长、部长;1954年6月起任宝山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长;1959年6月任宝山县罗泾公社社长;1950年2月任宝山县委常委、刘行公社党委书记;1972年8月任宝山县横沙公社党委委员;1973年4月任宝山县吴淞公社党委书记;1974年4月任宝山县工业局党委书记、局长;1977年10月任宝山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1981年6月至1984年4月被选为宝山县政协副主席。日病逝。
  1943年生于福建涵江,福建师大美术系毕业,中国美协会员,一级美术师,世界科教文卫组织专家成员。他深知艺术表现力的后劲需要雄厚的文化素养来撑持,因此为研究史论诗词而读书万卷,为探索写生而行万里路;融汇中西,博采众长,寄情写心,追求诗境构思,写作灵气飘逸,气韵清新,气势恢宏,内美蕴藉。黄均教授誉其作品&功力深厚,笔墨苍秀,很有独自风格&。《王鹏飞特邀个人画展》在文化部主办的《三峡截流杯》全国书画大展中获一等奖,作品入选《中国画三百家》和&中法文化年中国风情当代中国画作品展&,并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展出并被收藏;作品入选第二届,第三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在国内外大赛中获金奖九次,作品还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美术馆等收藏:被选定为赠送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礼品。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瞭望》海外专刊,《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画界》《今日世界》等刊物都曾予以报道:其艺术成就载入《世界名人录》等六十余部辞书,出版有《王鹏飞国画展》等。他被审定授予&中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银奖&,世界科教文卫组织首批特殊贡献金色勋章:获得中国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4.高青县花沟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男,1972年3月出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现任花沟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该同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目标,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为 2008年花沟镇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8年争取到位上级农田水利项目无偿资金100万元,全镇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9.01%;积极争取上级交通部门的支持,投资800万元,扩宽改造路段3.5公里,解决了制约镇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2008年度&高青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
5.潍坊市潍坊中新双语学校校长
  男,汉族,1973年6月生,大学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潍坊中新双语学校校长兼书记。该校师资水平全市领先,专任教师90人,其中有省市区教学能手63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2人。连续三年获中央电视台少儿英语风采大赛潍坊赛区第一名。学校先后获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工作示范校、山东省&双合格&家庭教育优秀基层组织奖、山东省绿色学校、潍坊市朝阳读书十佳学校、潍坊市科普示范校、潍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等60多项荣誉称号。曾获得&潍坊市教学能手&、&潍坊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四次荣获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并成为《山东教育》09年度封面人物。第九届&潍坊市十大杰出青年&正式候选人。
6.网名飞客
  王鹏飞,男。生于1981,籍贯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上范营村,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无线互联网新时代的发起人,代表人物之一。创立、经营天下网,并出任该公司CEO,获得了千万美元的风险资金。  &几年前我的目标就是做一个无线互联网的门户网站,并且希望能够在2008年上市,从目前来看,我们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在前进。&王鹏飞切实地把个人爱好变成了事业,他的&天下网&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在北京和广州拥有分公司,员工近百人。  打开百度搜索&手机 WAP&这个词汇组合,&天下网-中国最大的手机交友网&这个链接赫然排在首位,而网站CEO(首席执行官)王鹏飞,则是IT界富有传奇色彩的&南阳少年&。8月30日,王鹏飞作为上海豫商代表团的成员接受了本报专访,29岁的他用一口南阳话与记者交流,纵论国内手机WAP与互联网的风起云涌。  &WAP&(即&无线通信技术&&&可简单理解为手机上网),它佐证了王鹏飞在IT业界的赫赫声名:成立于2004年3月的&天下网&,原名&WAP天下&。2008年1月,经过数百万网友及行业专家的层层评选,&天下网&蝉联2007年度&中国优秀无线互联网10强&殊荣,成为中国最大最优秀的手机交友网。截至2008年6月,天下网拥有注册用户3063万,而目前,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刚刚超过5000万。  而创造出这一番成绩的王鹏飞,5年前刚刚从南阳师院体育系毕业。  少年网客的飞翔之梦  1998年,大部分人还不知上网为何物,&网吧&绝对是一个新生事物。而人民路的一家小网吧里,刚刚18岁的王鹏飞已经熟练地使用着鼠标和键盘,和网友们在&诸葛论坛&、&卧龙论坛&上相互交流、讨论了。  虽然年龄不大,但还是高中生的王鹏飞却表现出自己在网络方面的天分,担任了论坛网络硬件板块的版主。&那时候对网络真是痴迷,课余时间都用来上网,发起网友聚会&&&,现在王鹏飞仍然很怀念那段做&少年网客&的日子。  也就是在那时,王鹏飞开始慢慢接触网站制作,开始学习使用相关技术,有了自己第一个个人主页《鹏飞的篮球》。  2000年王鹏飞考入南阳师范学院,学的是体育教育专业,&当时选择这个专业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来上网做网站,当时我开始思考选择一个新的方向来做大一个网站&。  南阳草根的创业之路  &当时如果一犹豫,可能就服从分配去做体育教师了。&2003年,即将毕业的王鹏飞面临两种选择:或者做一名中学的体育老师,安稳地参加工作;或者为自己的梦想打拼。一心想做网站的王鹏飞在网友的介绍下去了杭州的一家SP(信息服务商)公司,开始了他的互联网职业生涯。  王鹏飞在网上的名字叫做&飞客&,&飞客&的意思就是在网络上飞奔的侠客。与千千万万在网络中寻梦的同龄人不一样,王鹏飞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感觉,使他把握住了人生中的一次次机会。  辗转在几家SP公司工作后,王鹏飞感觉工作内容太单一,整天要向人解释什么是WAP的他,有了个想法,做自己的手机上网网站。于是,他收集各种WAP技术资料,创办了&WAP天下&。2005年底,&WAP天下&第一笔风险资金到位&&来自摩根斯坦利银行的数百万美元的战略投资。&我感觉自己与理想的距离又近了一步。&王鹏飞这么描述自己获得数百万美元风险资金时的心情。2006年,&WAP天下&又吸引到了第二笔风险资金。  一夜之间,王鹏飞从一个互联网草根创业者成为站在新经济潮头的弄潮儿。2007年7月,&WAP天下&升级成为手机交友网,同时更名为今天的&天下网&。
7.中医名家
  王鹏飞(1911年7月-1983年5月),字勋,北京市人。生于中医儿科世家,1927年毕业于北京民国大学,尔后随父习医,1933年始开业行医。1950年主持西单区红十字会工作。1954年由北京市公共卫生局(北京卫生局前身)分配到儿童医院工作,任医院主任医师,兼任北京市第二医学院儿科系教授。北京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兼任卫生体育组副组长。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委员。王鹏飞先生继承祖业,后来又精心研究并发挥,终成北京地区闻名的儿科医生,享有&小儿王&的美称。
一、家学渊源,代代创新
  王鹏飞先生医术家传,其祖父王润吉与父亲王子仲都是京都著名儿科医生,在北京地区深得群众欢迎,因其治疗小儿疾病疗效高、药价廉,被尊称为&小儿王&,其声名流传三代而不衰。 1、先儒后医,自陕入京,针砭丸散,创&体生堂&。 王鹏飞先生之祖父王润吉,祖籍陕西,书香世家。儒业未成,进修医籍。后自陕入京,施术针砭散丸,均为精通。当时京城医业大多守经方、时方,独创之路尚乏,为此润吉老先生早年除在京临诊外,利用一定时间深入云、贵、川地区,采药、采方,并向当地的草泽医、走方医虚心学习,交流经验,接受了许多民间诊疗方法及所用&串雅&之验方、秘方,而且在当地为群众解除疾病之痛苦,亲自体验了民间医药之丰富多彩、用药之简便、疗效之神速等特色,并进一步认识到在我国广大地区的民间中,确实还蕴藏着极为宝贵的医学遗产,为他开拓在儿科方面独特的医疗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润吉先生回京后,力求诊治简单、便捷、价廉、高效。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着重在儿科、妇科两方面下功夫,开始自配成药。由于他的药独具特色,急病可以立服取效,且药价便宜,深得民意,医术影响日渐扩大。遂自立门户创设&体生堂&,取体恤众生之意。润吉先生一生救危沉疴,奔波于大江南北,为病患解除痛苦,贡献终生。 2、幼承家学,儿妇兼长,汤散并重,誉名&小儿王&。 王鹏飞先生之父王子仲,生于京都苑平,自幼继承家学,勤学苦研,尽得先人心传。他经历了清末民初、日伪时期、国民党统治,直至解放。数朝更换,虽历受艰辛耻辱,但不失气节,奋发图强,立志医学,为民除病,不乏&体生&之德。尤其在儿科、妇科方面,子仲先生以用汤剂娴熟,功效显著;自配丸散效卓价廉,而医名渐噪,求医者门庭若市,送匾者络绎不绝,上至代总统李宗仁,下至乡间民妇,均有匾联高悬门楣,共誉为&小儿王&。解放前还曾兼任北平国医公会(北京中医学会前身)会长等职。 3、医传家学,儿科专长,上腭望诊,独创新路。 王鹏飞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家传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自幼耳闻目睹中医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能为众多患者解除病痛,立志从事中医事业。他认真学习,系统地精读中医经典著作,花费了三年时间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以及《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在经典著作学习上,以阅读理解与背诵相结合,直至背熟为止,从而打下了扎实牢固的理论基础,如《内经》的大部分条文,时隔几十年仍能清晰背出。他认为:&死记硬背也是学习中医的基本功之一&。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广泛地阅读了其它医学著作,如《本草疏经》、《本草备要》、《要药分剂》、《幼幼集成》、《婴童百问》等等著作。他还时常向当时北京地区名医前辈汪逢春、马佐泉、黄鹤等人请教,从中获益匪浅。王鹏飞先生一生牢记父亲所嘱:&临诊如临阵,用药如用兵&。为此他还认真拜读了《孙子兵法》,直至古稀之年。所有这些,都使他的医术更加渊博,对自树一帜,走上成名之路,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不但继承了祖辈在中医儿科方面特出的传统,也同样继承了&小儿王&的美誉。 王鹏飞先生从医50年,积累了丰富宝贵的临床经验。1981年7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关怀下出版了《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还先后总结了治疗婴幼儿腹泻、小儿肺炎、肺脓疡、脓胸、嗜异症、厌食症等病症的经验,撰写成论文,在《中医杂志》、《儿科医刊》、《北京儿童医院院刊》中发表。其中,&脓疡散&荣获1981年北京市科技成果奖。
二、继承发扬、创出新路
  1、继承父业,总结儿科特殊望诊经验。 自古以来,俗称小儿科为&哑科&,因为小儿患病的痛苦自己不能表达出来。然而脏腑之色,皆现于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诸内必见于外。故望诊在儿科比之于闻、切二诊更为重要。王鹏飞祖辈即对诊断儿科疾病的望诊方法十分重视,除望神态、体质、面色、精神、二便、察舌苔、爪甲外,还创出一套望头顶、望上腭的诊疗方法,作为儿科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王鹏飞对这些方法逐步总结,加以提高,成为一套有理论依据的儿科特殊望诊方法,充实了中医儿科诊断学,为祖国医学做出了贡献。 (1)望头顶&污垢&:婴幼儿头顶部位如生有泥垢,成垢腻样疤块,即表现为一种病理状态。一般头顶有&污垢&的病儿,多见腹泄、消化不良或便秘,呈现脾胃虚弱等消化系统病患症状。 (2)上腭望诊:通过观察患儿口腔上腭各部位颜色的变化及有无出血点、小凹孔的出现,指导临床的辩证诊断及用药。上腭的硬腭部位相当于人之胸部,包括肺、心;软腭部位相当人之腹部,包括了脾、胃、肝、胆、肾、大肠等脏腑所属。根据数十年的详察,细心体验,他认为按色辩病甚为准确。尤其是婴幼儿舌苔上敷乳垢或染苔不能作诊断依据时,参看上腭颜色的变化,可正确看出脏腑之寒、热、虚、实。 2、继承家传医术,用药精辟,并有所发展。 其父亲子仲先生注重脾胃调理,用药常以茯苓带头,故在药肆之间,有&茯苓大夫&的别号;而王鹏飞在祖父、父亲医疗实践的熏陶下,创出小儿疾患治疗原则,&以攻病不伤脾胃&,&以护元气不用辛散攻伐&,遣方用药皆以&攻病而不泄,护脾胃勿用滋补&著称。他提出,小儿用药切记&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原则。所以他的临诊处方一般不超过六味药,剂量也轻,以求药少力专,同样获得良好的疗效。
三、高尚医德,培养后学
  王鹏飞先生对学术从不保守,不论是家传之医技,还是自己创新的医方,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学。随王鹏飞先生学习的,除他的子女外,尚有中医、西医学生。他在教学中以临床实践为主,以其渊博的学术和丰富的经验,从病、从检查、从证、从法、从方、从药诸方面深入浅出,详细传授,使受教之弟子、学生,能在传道解惑中深受启发,有所发展。王鹏飞从自己学医道路中总结出:&要学百家之技总为一身,切忌简单重复,更勇于创新。&王鹏飞知识面很广,从不满足于中医儿科专业上的研究。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他喜欢阅读西医儿科书籍,英文儿科书籍,也喜欢摄影、书法,会驾驶汽车,培育花草&&。六十年代他已成名于北京,但还曾到峨嵋山、华山采风,搜集中草药,并向民间儿科医生学习治疗方法。在四川,听说山里人可食黄蜂治疗筋骨疼痛,他就捉了几十只黄蜂捣烂配药,经熏蒸后制成丸剂,自己尝试服用,感觉两腿发热,血流增快,以后就在处方中常用,强筋壮骨,止痛作用良好。所以不论中医学术,还是西医学术,王鹏飞均能一视同仁,以此思想贯注全程。学生们对老师也无限信任,不但在临症中能自觉使用王鹏飞之药方,体验其灵妙卓效,而且能本其精神有所发挥。 王鹏飞先生在医德方面更是后辈的楷模。他开诊所时,经常有经济困难、病情危重的小儿登门求医,他不但不收诊费,而且还施舍药物治疗,时至今日不少老人仍未忘怀。解放初期,为了解民间疾苦,救治麻疹、肺炎,他不辞劳苦到门头沟矿区行医,亲身体会到了当时劳苦矿工的生活。 参加医院工作后,为满足患儿家长的要求,在完成病房患儿治疗与教课和院内外会诊外,尽力增加门诊人次。在发现自己患有晚期癌症后,仍时刻想念工作,想念病儿,直至生命的终点。党和领导及广大群众给予了王鹏飞先生应有的评价,但他对于荣誉和地位看得清淡如水。一生谦虚谨慎,救世救人,从不争名夺利,而最厌恶不脚踏实地的夸夸其谈。 为继承发扬王鹏飞先生高超医术,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于1989年3月在北京儿童医院成立了&王鹏飞儿科研究中心&。 日,这位为人民尊敬的&小儿王&,走完了72年悬壶济世的医学生涯,病逝于北京。1983年子女们将他安葬在风景幽美的万安公墓,在他的墓上,摊开着一本大书,这即是他的人生,也是他的医书。
8.著名记者
  2004年毕业于安徽省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现就读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继续深入研究摄影艺术。籍贯安徽安庆,1985年出生安徽省太湖县。著名的广播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卓有成就。
9.黑龙江省汤原县政府县长
  王鹏飞,男,汉族,一九五七年十月出生,一九七八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七四年八月参加工作,研究生文化。现任汤原县政府县长。   1974&1976年 宝清县知青、教师  1976&1988年 部队服役  1988&1990年 佳木斯市金属材料公司政工科长  1990&1994年 佳木斯市委组织部指导科干事、组织科副科长  1994&1996年 佳木斯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  1996&1998年 佳木斯市委组织部县区干部科科长  1998&1999年 佳木斯市委组织部助理调研员(副处级)兼任县区干部科科长  1999&2002年 中共汤原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  2002&2002年 中共汤原县委副书记  2002& 中共汤原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潦河镇姚营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