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边塞诗时期边塞诗人其中一位

唐代诗人 边塞诗派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唐代诗人 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王​昌​龄​ ​李​颀​ ​ ​高​适​ ​岑​参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樊修章①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语文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樊修章①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9:00:0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樊修章  ①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  ②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③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__________)”,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都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而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地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⑤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⑥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显示着盛唐的国威。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⑦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⑧然而,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__________)”,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⑨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  ⑩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__________)”的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极有活力的存在。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显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峙,使唐诗呈现出又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⑾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飒,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1.浏览全文,请用简短的语言为这篇文章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仿照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再写一句话,来形容你心目中的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根据语意将“无从着手”和“无能为力”分别还原到第③段中的空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将下面的诗句分别还原到文中加引号的括号中。(填代号)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边塞诗人”是唐朝时期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请任写其中一位诗人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细读全文,完成下列部分诗人与诗歌特色的对应表格里。诗人________边塞诗人________韩愈_________特色孤独悲壮________悲天悯人_________浅显平易
&&试题来源:湖北省中考真题
&&试题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中档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记叙文阅读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1、千古唐诗、不朽的唐诗(不求一律,切题即可)。2、示例: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启明、北斗,以璀璨的光芒照耀着中华文化的星空。句式相同,意思相近即可。3、无从着手、无能为力。4、C、A、B。5、示例:岑参、高适、王昌龄等。6、诗人——陈子昂;边塞诗人——杜甫;韩愈——白居易特色孤独悲壮、英姿飒爽、气势灼人、震撼人心中任选一个即可;悲天悯人、奇崛险怪、浅显平易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樊修章①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记叙文阅读”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记叙文阅读”。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语文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 楚 共 王 出 猎 而 遗 其 弓 左 右 请 求 之 共 王 曰 止 楚 人 遗 弓 楚 人 得 又 何 求 焉 仲 尼 闻 之 曰 惜 乎 其 不 大 亦 曰 人 遗 弓 人 得 之 而 已 何必 也 仲 尼 所 谓 大 公 也
(取材于《说苑·至公》)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甲)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望 蓟 门&&&&& 祖咏①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③,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①祖咏:唐代诗人。&&& ②三边:泛指边陲。&& ③胡月:胡地之月,边地之月。
下面对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心惊”中“客”指登临之人,而“汉将营”则暗示其是己方阵营。
B.“三边曙色动危旌”句中,“危”是“颓危、将倾”的意思。
C.“沙场烽火连胡月”句中,“烽火”一词表明战事是由外敌入侵而起。
D.“投笔吏”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请长缨”则是用终军请缨典故。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临燕台遥望蓟门,以“心惊”感受引出下文着力进行刻画的战场。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用夸张手法渲染了战斗场面的宏壮背景。
C.“海畔云山”刻画了蓟门地势的险峻,“拥”字则烘托出蓟门的坚如磐石。
D.全诗着力运笔勾勒山川形胜,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更“现代”?
至少从十九世纪初开始,人们就非常关注现代性问题,但人们很少对现代性进行评估。美国的一些政治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在他们看来,“现代性”不仅意味着缺少传统信仰,还意味着自我表现。
为了对这种属性进行评估,他们在研究中使用了“世界价值标准研究”中的评估标准,该项研究是通过对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的、许多国家的民众广泛提问而进行的一种国际合作研究。其第一项标准即 “世俗理性”标准,指人们对宗教的态度、对权威的尊重以及对爱国主义的态度。第二项标准即 “自我表现”标准,源自有关人身安全、信任他人、两性角色以及个人幸福等问题,而“自我表现”从定义上说是指从生存的迫切需求中摆脱出来。
各个国家的数据被归类为9大文化群体,大多数西方国家表现出具有很高的现代性程度,而发展中国家通常表现出现代性程度较低。有儒家传统和世俗价值标准的国家与西方国家相比,往往具有较强的世俗理性特点和较低的自我表现标准。
拥有相同文化的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信奉新教的欧洲国家比信奉天主教的欧洲国家以及讲英语的国家具有更高的“现代性”程度,这反映了很低的宗教信仰程度和高度的宽容和信任,这也是欧洲新教的传统特点。有研究者认为,天主教社会的现代性位置较低,可能是由于罗马天主教是—种等级分明、集中管理的宗教;讲英语的国家所处位置还要低,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具有较高的宗教信仰程度。
经济情况是决定某一社会在世界态度及不同文化群体中所处位置的基本因素,但在任何社会内部,宗教文化传统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美国,天主教徒的基本价值观类似于新教徒的基本价值观;而在尼日利亚,基督教徒的价值观与穆斯林价值观非常接近,但与西方基督教徒的价值观却相距甚远。
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正日益美国化,但有关的分析表明,美国化主要发生在可口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表面层次上,因为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欧洲国家所走的道路与美国不同,与其他具有同样繁荣程度的社会中的民众相比,美国民众具有更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位于现代性前沿的不是美国,而是北欧各国。
从原文看,下列对“现代性”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 A.“现代性”不仅意味着缺少传统信仰,还意味着自我表现。
&&&&&& B.“现代性”与“世俗理性”、“自我表现”的内容密切相关。
&&&&&& C.“现代性”是指一种从生存的迫切需求中摆脱出来的情况。
&&&&&& D.“现代性”的高低程度在相同的文化群体中并不完全相同。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评估现代性使用了“世界价值标准研究”中的评估标准,并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80%以上的民众进行了广泛提问。
&&&&&& B.有儒家传统和世俗价值标准的国家现代性程度较低,因为它们往往世俗理性特点较强和自我表现标准较低。
&&&&&& C.西方国家中,现代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信奉新教的欧洲国家、信奉天主教的欧洲国家、讲英语的国家。
&&&&&& D.“美国化”不能说明美国现代性程度最高,因为美国民众比生活在同样繁荣程度社会中的民众有着更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一个社会的宗教信仰程度与现代性程度呈现的反比正是宗教信仰和现代性之间存在尖锐矛盾的体现。
&&&&&& B.从现代性的特点来看,对佛教或伊斯兰教有着高度信仰的国家,它们的现代性程度是相对较低的。
&&&&&& C.经济情况是决定一个社会在世界态度中位置的基本因素,因此,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其现代性程度必然较低。
&&&&&& D.美国的现代性落后于北欧各国的现代性,发展中国家应该逐渐远离美国文化,学习更现代化的欧洲文化。
科目:高中语文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6分&&&&&&&&&&&&&&&&&&&&&&&&&&&&&&&&&&&&&&&&&&&&&&&&&&&& &&&&&&&&&&&&&&&&&&&&&&&&&&&&&&&&&& &&
(2)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
科目:高中语文
(1)古人很擅长描写音乐,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 ①&&& ,铁骑突出刀枪鸣”,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②&&&& ,不绝如缕”。
(2)诸葛亮一生壮志未酬,引起后人无限感叹。杜甫在《蜀相》中用“&&&& ③&&&&&&& ,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表达对诸葛亮的惋惜之情。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出名句“&&& ④&&&& ,千载谁堪伯仲间”,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还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3)《&& ⑤& 》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荷花淀派”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⑥&&&& 》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科目:高中语文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札记(zhā)&& 洗涮(shuàn)&&& 鸭绿江(lù)&&&& 为虎作伥(wèi)
B.切脉(qiè)&& 处方(chù)&&&&& 压轴戏(zhòu)&& 绠短汲深(gěng)
C.濡染(rǔ)&&& 巷道(hàng)&&&& 解语花 (jiě)&& 汗流浃背(jiā)
D.绯红(fēi)&& 祓除(fú)&& &&&&落埋怨(lào)&&& 老少边穷(shǎo)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①自拟题目。②选准角度,自主立意,除外诗歌,文体自选。③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800字。
科目:高中语文
根据课文,补全下面语句的空缺之处。
(1)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
(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3)纵有健妇把锄犁,&&&&&&&&&&&&&&&&&&&&&&& 。
(4)主人何为言少钱,&&&&&&&&&&&&&&&&&&&&&&&&& 。
(5)&&&&&&&&&&&&&&&& ,化为狼与豺。
(6)&&&&&&&&&&&&&&&& ,乾坤日夜浮。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
下载积分:400
内容提示: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9:00: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
官方公共微信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
中华岑氏网 日
&& 岑参(c&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嘉州集》的版本
赤亭峰教子
墓中岑参的账单
&&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旅舍。
  诗词生涯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等,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从中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岑嘉州集》的版本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已不传。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岑参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近人赖义辉作《岑参年谱》,闻一多作《岑嘉州系年考证》,李嘉言作《岑诗系年》。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 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诸故人
  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
  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
  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通人
  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
  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
  寄青城龙溪奂道人
  梁州对雨怀麴二秀才便麴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
  宿东溪王屋李隐者
  郊行寄杜位
  怀叶县关操姚旷韩涉李叔齐
  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
  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力杜元帅判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春遇南使贻赵知音
  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时王子欲应制举西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
  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
  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
  虢中酬陕西甄判官见赠
  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送祁乐归河东
  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虢州郡斋南池幽兴因与阎二侍御道别
  青龙招提归一上人远游吴楚别诗
  送李翥游江外
  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
  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
  送颜平原并序
  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
  虢州送郑兴宗弟归扶风别庐
  澧头送蒋侯
  送永寿王赞府径归县得蝉字
  南池宴饯辛子赋得蝌斗子
  登嘉州凌云寺作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
  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
  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
  陪群公龙冈寺泛舟得盘字
  终南山双峰草堂作
  左仆射相国冀公东斋幽居同黎拾遗赋献
  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
  缑山西峰草堂作
  观楚国寺璋上人写一切经院南有曲池深竹
  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
  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
  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
  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
  过王判官西津所居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题华严寺公禅房
  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在蜀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
  骊姬墓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楚夕旅泊古兴
  先主武侯庙
  文公讲堂
  扬雄草玄台
  司马相如琴台
  严君平卜肆
  张仪楼
  升仙桥
  万里桥
  石犀龙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
  下外江舟怀终南旧居
  安西馆中思长安
  暮秋山行
  赴犍为经龙阁道
  江上阻
  经火山
  题铁门关楼
  早上五盘岭
  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
  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阻戎泸间群盗
  郡斋闲坐
  衙郡守还
  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
  石上藤得上字
  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火山云歌送别
  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梁园歌河南王说判官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送费子归武昌
  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
  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
  敦煌太守后庭歌
  喜韩樽相过
  银山碛西馆
  太白胡僧歌并序
  卫节度赤骠马歌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a歌
  裴将军宅芦管歌
  韦员外家花树歌
  醉后戏与赵歌儿
  范公丛竹歌并序
  玉门关盖将军歌
  赠酒泉韩太守
  赠西岳山人李冈
  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
  送郭义杂言
  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
  送魏四落第还乡
  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
  西亭子送李司马
  登古邺城(岑嘉州)
  下马登邺城,
  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
  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
  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
  年年春色为谁来?
  邯郸客舍歌
  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
  优钵罗花歌并序
  蜀葵花歌
  题李士曹厅壁画度雨云歌
  入蒲关先寄秦中故人
  长门怨
  寄左省杜拾遗
  岁暮碛外寄元
  寄宇文判官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
  丘中春卧寄王子
  江行夜宿龙吼滩临眺思峨眉隐者兼寄幕中诸公
  汉川山行呈成少尹
  奉和杜相公初发京城作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虢州酬辛侍御见赠
  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垒山思故园见寄
  南楼送卫凭得归字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
  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得苗字
  送李郎尉武康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陪使君早春西亭送王赞府赴选得归字
  送刘郎将归河东同用边字
  核晁吞谱庸獒匝
  西亭送蒋侍御还京得来字
  水亭送刘J使还归节度得低字
  送杨录事充潼关判官得江字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
  送陕县王主簿赴襄阳成亲
  送李卿赋得孤岛石得离字
  送王录事却归华阴
  送二十二兄北游寻罗中
  送郑堪归东京汜水别业得闲字
  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
  送孟孺卿落第归济阳
  送裴校书从大夫淄川觐省
  送杨千牛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得寒字
  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
  送颜韶得飞字
  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
  送张郎中赴陇右觐省卿公时张卿公亦充节度留后
  送楚丘麴少府赴官
  送蜀郡李掾
  送郑少府赴滏阳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转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这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象《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像炎热逼人。《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这是少数民族的神话,经&好奇&的浪漫诗人加以渲染,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今不传。现在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放羊娃。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是书香门第,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墓中岑参的账单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42公里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馆&之称。而考古工作者在506号墓穴中,意外地发现了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岑参的这张账单,糊在一个独特的罩在尸体的纸棺上。纸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没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个纸糊的棺材,并伴有纸糊的衣带、鞋等随葬物品。可能是古代纸张珍贵稀少,用过的纸不会随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这些随葬品所用的冥纸就是当时使用过的文件、档案、书信、账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汉文墨笔书写。这些纸做的随葬品拆开来,就是闻名天下的&吐鲁番文书&。岑参的这张账单,就出自其中,这是诗人无意间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物。试想,在边塞的风雪大漠中,年轻的诗人岑参也是一位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青年,他征战驰骋在大漠边关,往来于天山、轮台、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飞马而来,在驿站稍事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在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755年),西州等驿站的马料出入账上有一笔清楚地记载着: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
&& 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参。所以史学家断定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参。这笔账说的是,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马料,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就是这张账页,不知被什么人糊在了一个纸棺上,在1000多年后,奇迹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发掘出来。岑参曾两度出塞,前后在边塞生活了6年,写了大量的边塞诗,他的诗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笔法多变,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美的塞外图景。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诗人,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正是这种粗犷豪迈的气质,造就了令后人永远仰慕的盛唐辉煌。
&& 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唐时,中央政权与欧亚各国及国内各民族之间有着广泛的往来,但也时常发生一些民族冲突,边塞战争频繁。这些历史现象对当时的生活影响较大,因此也成为很多诗人歌咏的题材。边塞诗作者结合壮丽辽阔的边疆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反映征夫思妇的忧怨以及连续的荒凉艰苦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 边塞诗人的作品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边塞诗人深入表现边塞生活,不论从开拓诗歌的表现题材,还是艺术上的创新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唐边塞诗中的杰作,王之涣和崔颢等人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边塞诗人中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岑参,因而该诗派又称高岑诗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赏析:
&& 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正如诗题所标示的那样,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诗一开头,就把边地奇寒、早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通过典型事物,用饱蘸淡墨的画笔,以浪漫主义手法氢它描绘了出来。北风卷地,连那坚韧不拨的白草,也为之摧折。那风啊,简直是一把锋利的铲刀,把大地乔得净荡荡的了。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春风阵了,象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奇壮美!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那飘飞的雪花啊,连帐内的罗幕都打湿了;狐皮袍子不暖啊,盖的锦被也嫌太薄;将军的手啊,已冻得拉不开弓;征战护身的铁衣啊,也冷得难以穿上。但就在这一派难耐的奇寒中,透出了一股雄的健的气息。珠帘罗幕,狐裘锦衾,是多么的富丽;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又是多么威严。它巧妙地把防守边疆,战胜奇寒的将士,生动而鲜明地烘托了出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毕竟还是奇寒,从而才能显示出防守边疆的将士,是怎样艰苦卓绝。八月在内地,正是桂子飘香,皓月增辉的美好时节,而边地呢,已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可是,这瀚海坚冰,万里凝云,虽然愁惨,但不萧瑟、凄凉,而是浑厚、沉郁,这正是岑参边塞诗歌奇峭的艺术风格的特征。正是在这漫天皆白,寒气袭人的时候,中军设宴,饯别归客。一时胡琴、琵琶、羌笛齐奏,伴着塞外风光,自是别有一番天韵。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赏析: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 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  【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盛唐时期著名诗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