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在鸦片战争是什么时候候开始减少

中国人吸食鸦片的现象大致开始于什么时候_百度知道
中国人吸食鸦片的现象大致开始于什么时候
提问者采纳
自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直接经营鸦片,乾隆末年逐渐流入中国。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自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直接经营鸦片开始.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为第一阶段.中国此时尚且有些抵制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之后,迫于不平等条约,中国不得限制鸦片贸易而使得鸦片贸易开始走向高峰.直至1894甲午战争之后,因外国资本主义对华输出和投资加大,以及中国本土生产的鸦片也日渐增多.外国对华鸦片贸易已经无甚利润.因此开始逐年减少.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A.1840——1842年B.1851——1864年C.1854——..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
A.1840——1842年B.1851——1864年C.1854——1858年 D.1856——1860年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A.1840——1842年B.1851——1864年C.1854——..”主要考查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年,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英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了。这次侵略战争实际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比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1、时间:年2、经过: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内容:(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天津条约》影响:1、列强逐渐影响和操纵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2、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3、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的航运权,便于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4、成为了外国人到中国各地进行不法活动的护身符。5、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且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并占领北京,并签订了《北京条约》。内容有: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准许华工出国;5、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以“调停者”自居,侵吞了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北京条约》影响:1、继承了《天津条约》中的系列权益。2、天津成为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了北京的安全。3、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4、掠卖中国人口,开发海外殖民地。5、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的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了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的冲击。文化上,使传教上有了更大的自由,西方宗教势力开始发展,并且开始干涉中国内政,配合了政治和经济的侵略。
发现相似题
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A.1840——1842年B.1851——1864年C.1854——..”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90252179998182253160131176580173253。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争知识点。林则徐虎门销烟。(1)原因:19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历史1单元1中英鸦片战争)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在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是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伤疤。它坑害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由此引发的战争也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走向。所以在今天,绝大多数心智正常、遵纪守法的中国人在提到鸦片为代表的毒品时,必然会露出憎恶的表情,随后予以十万分的谴责。  但借助于日益发达的网络平台,原来只是学术圈内流传的中共和八路军成建制成规模种植、贩卖、鼓励吸食鸦片的说法,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一些历史知识不怎么丰富的读者看过类似传言之后,内心那种愤怒情绪自然是可以理解,但历史果然如此?  传言的由来  关于共产党、八路军种植、贩卖鸦片的说法,最早在抗战期间就已出现。当时日伪为包装其“禁毒成绩”,经常组织人员上演“共党贩毒”的闹剧,随后在其御用汉奸媒体上刊登某地“查封鸦片X两,活捉共党X人”的消息。但这些报道在抗战的多数时间内,并未引起当时舆论和后世学术界的太多注意。  此外,最近几年的中文互联网上也出现了非常多所谓的“老干部”、“老红军”、“我爷爷”、“我太爷爷”、“我二大爷”之类人,“亲眼看到”共产党八路军在各地大规模种植贩卖鸦片的“证言”。但这些“证言”几乎都没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的信息,也几乎没有可以予以佐证的其他客观证据,所以此类“证言”对于有意考证历史问题的人来说,是不可采信的。以下几个“版本”的说法,真正让“八路军大规模种卖鸦片”之说成为值得讨论的话题:  首先就是共产国际驻中共区联络员和苏军情报部情报员彼得·巴菲洛维奇·弗拉基米洛夫的大作《延安日记》。在该书中,弗拉基米诺夫说他不但在30年代就亲眼见到了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收获鸦片,而且中共和八路军种、贩鸦片还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高级领导人的亲口承认。由于弗拉基米洛夫的特殊身份,这本《延安日记》出版后立刻引发境外学术界的轰动。  第二个说法来自《谢觉哉日记》。在他1944年的日记中,有几天这样写道:  “就是特货一项得的法币占政府收入……尽够支用。……而不知他的责任是在推销黑白二物以弥补财政上赤字。”(日)  “在座谈会上听到的趣语:……‘特货多边币少,将来不得了’”(日)  “领导机关发动一件事,必须十分考虑周到,常常一小步差错,在群众中可闹出大乱子。‘特货内销’即其一例。”()  细心的读者都注意到这几段日记中都提到了一个叫“特货”的词语,据说这个“特货”就是鸦片。  第三个说法,来自于据说是1945年7月八路军公布实行的《淮太西县烟土税征收与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这份文件如今在网上随处可见,因此文件在此从略。  第四个说法来自于某位大陆“著名学者”的考证:毛泽东著名文章《为人民服务》中表扬“死得重于泰山”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其实死于烧制鸦片过程。这一说法在网络上也广为流传。  鸦片不只是毒品  笔者先不急于分析上述这些说法,因为了解鸦片在抗战前中国的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众所周知,鸦片的终端售价相当高,体积也不大,重量也非常轻。在金融体系混乱的旧中国,鸦片就与黄金、银洋、英镑美元一道,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流通硬通货,被并称为“黄、白、黑、绿”。考虑到数量规模和检验难易的问题,鸦片就这样力压最贵重的黄金、银洋和外币,成为抗战前中国性价比和流通性最高的通货。  另外,在尚未实现工业化的旧中国,药品本来就是一种稀缺物资。有时军医需要做手术,却经常发现除了烟土外没有任何麻醉品。此时具备一定麻醉、止泻作用的鸦片,在某些时候确实可以起到药物的作用。  虽然鸦片由境外传入中国,但在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缓解白银外流的情况,清政府和地方政府开始鼓励罂粟种植。到了抗战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毒品生产国。在新中国建立后出生的人大多数都是在书本上了解鸦片是什么样的东西,但今天8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对熬鸦片时产生的特殊气味有印象。根据1934年国联第18届禁烟委员会会议上的美国代表的发言,当年世界除中国外鸦片年产量为1770吨;但据当时中国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伍连德博士的估计,中国1930年的鸦片产量为惊人的12000吨,相当于世界产值的7倍。即使这样,当时世界各国学者依然普遍认为这一数据极大低估了当时中国的鸦片产能。  抗战前的中国基层社会对鸦片没有什么太多的偏见,大烟也是富裕人家的必备之物。毫无疑问,中国一度是世界第一毒品消费国。据统计,1932年中国人口为4.74亿,但全国吸毒人口达到80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8%。考虑到当时国民党政府孱弱的基层控制和数据统计能力,真实的吸毒人口只会更多。  在中国共产党控制陕北、山西等地之前,晋陕地区是中国毒祸蔓延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 20世纪20年代,陕西已经到了烟馆无村不有、男女老少人人吸烟的地步,烟民占陕西总人口的 50% 以上,罂粟种植业和鸦片制造业成为陕西仅有的几个兴盛产业。  鸦片对于旧中国社会的影响,完全超过普通人对于一般毒品的想象。如果用今天我们对于毒品的认知来生搬硬套抗战时期的鸦片问题,自然就不容易了解到鸦片问题的实质。  向现实低头:承认鸦片硬通货地位  可以明确肯定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真正在控制区全力禁毒的政治力量。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就将禁毒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在长征结束、红军进驻陕甘宁这一原来有着上百年鸦片种植、贩卖历史的重灾区之后,共产党在边区立刻开展声势浩大的禁毒运动,用极短时间便基本消灭了控制区内的吸毒现象,这一点目前在学界基本取得共识。  有人会问:“既然你共产党能够做到辖区禁吸,那为啥不顺手把鸦片也一道禁种了?”共产党确实动过在辖区内全面禁种鸦片的脑筋而且做了相当程度的努力(这与当时各路军阀大肆种烟卖烟形成鲜明对比),但历史证明这一想法在当时毕竟还是图样。铲除罂粟之后的土地需要多年恢复才能重新转产粮食,所以禁烟往往带来一个新的问题:烟农和鸦片加工工人的口粮如何解决?  从全国经济角度看,即便处于战争状态,除非有类似于台湾海峡之类的天堑,本国国内的物资流通可以被限制封锁,但很难被切断。在陕甘宁边区禁毒运动展开后,偷运鸦片入边区的情况反而迅速增长。因为一个地方禁止鸦片的生产、限制鸦片的消费,往往会导致鸦片价格上涨,这只会刺激其他省份的鸦片种植,甚至还会导致本地金银外流。从这个角度看,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政权才是鸦片彻底禁绝的前提,而在抗战期间的中国,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  历史上,特别是在1941年边区根据地陷入困难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确实存在部分民众,甚至一些单位偷种偷贩鸦片的情况,边区政府也在其能力范围内对这些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至于在辖区范围内大规模种植鸦片一说,我难以想象在40年代初全国遭遇灾荒的情况下根据地会大规模种植罂粟而不是垦荒种粮,毕竟烟土不能当饭吃,而通过黑市等渠道从敌占区买来的粮食,相对于边区人口也只是杯水车薪。  由于缺乏其它足够的金银硬通货,八路军确实掌握有相当数量缴获的鸦片烟土,用来平衡边区进出口的赤字。即便是党史,以及领导人回忆录中对此也没有太多的忌讳,因为这是历史造成的中国当年的特殊国情,既然暂时没办法夺取全国政权,那共产党能做的只有向现实低头——承认鸦片的全国硬通货地位。  八路大规模种鸦片?选择性的污蔑  在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之后,我们开始系统地分析分析“八路军大规模种植、贩卖鸦片”这个说法的几个来历的靠谱程度。  首先说说《延安日记》。虽然这本书是在中苏决裂的大背景下诞生的,该书的实际编撰者尤里·弗拉索夫在后来也承认,这部《延安日记》是一部奉苏共中央反华需要而编撰的作品,但笔者也不敢就此完全否认《延安日记》所说的史料就一定都是假的,就是完全不可信的。  在延安当时的环境中,弗拉基米洛夫很难写出竭力批评中共领导人的“日记”,但这部“日记”最大的Bug在于日记内容与史实的矛盾实在是太多太多。比如弗拉基米洛夫在陕北向毛泽东直接质问鸦片问题,邓小平作了回答的那一段,日记的日期为日,但此时邓小平已被任命为中共太行分局书记,他应该在太行山上,而不是在陕北。另外,像359旅在大生产运动之前的30年代就在南泥湾收获鸦片、鸦片加工总厂设在国民党严密控制的湖南茶陵……之类的错误,那就更多。  总而言之,《延安日记》中的内容与历史事实有严重矛盾之处实在太多,结合这部著作出版的历史背景,该作品的原始史料地位就非常值得质疑了。  其次是《谢觉哉日记》中关于特货的说法。碰巧笔者手头有一套1982年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谢觉哉日记》,网络上日记关于“特货”的记载的确属实,因此笔者对这几段日记进行一下上下文分析。  “就是特货一项得的法币占政府收入……尽够支用。……而不知他的责任是在推销黑白二物以弥补财政上赤字。”(日)与“在座谈会上听到的趣语:……‘特货多边币少,将来不得了’(边币收回,特货跌价,买特货的不得了)”(日)。  这两天的日记均是在描述谢觉哉本人对于边区经济问题的看法,两天的日记全段提到“特货”与“黑白二物”仅有这这几段话。虽然对于“特货”究竟是个什么产品学界尚未有一致定论(有说“特货”指代当地特产盐),但即便我们假设“特货”与“黑白二物”中的“黑物”都指代鸦片,那也只能如我上文所说,证明鸦片的作用是作为硬通货用来平衡边区财政赤字,无法证明共产党八路军存在大规模种植鸦片的行为;而3月12日的日记则可以理解为是座谈会参会人士对于硬通货与货币关系的一种忧虑。  至于日的日记中提到的:“领导机关发动一件事,必须十分考虑周到,常常一小步差错,在群众中可闹出大乱子。‘特货内销’即其一例。”这段日记主要说的是领导的方式问题。在1943年,边区曾有人提出是否实行“特货内销”,但这一问题迅速引发争议,最终遭到了否决。日记中提到的“特货内销”一事理应就是1943年“特货内销”问题的讨论。结合该段日记的主旨内容,3月14日的日记自然就不能用来作为共产党八路军存在大规模种植、贩卖鸦片的证据。  此外,《谢觉哉日记》多次、多天都明文提到禁毒问题,但这些记载却被一些学者给选择性无视了。笔者现摘录一段:  日  拟给各分区各县(市)政府禁绝吃烟指示:各专员公署、各县政府:  吃鸦片,这一旧社会遗下的疮疤,我们已经治好很多了,然查还有少数末戒绝的瘾民。必须再下一把劲,免得“死灰复燃”。除禁种禁运另有禁令外,特给以关于禁止吃食的指示:  ......  今年总结工作时,戒烟工作是各级政府考核成绩之一。  接下来说说《淮太西县烟土税征收与管理暂行办法》文件。淮太西县指淮阳、太康、西华三县,虽然现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这个“办法”确实存在,但淮、太、西县处于日占区包围之中,难以想象大发鸦片财的日军会坐视这么一个商业兼军事竞争对手的存在;而且这个“办法”中,没有一处提到公营机构种植问题,那就自然无法证实种鸦片养军是共产党的主要经济政策。  最关键的是,淮、太、西县原为国民党军汤恩伯部防区,1944年末,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中共敌后武装才得以建立了这个根据地。考虑到铲除鸦片种植的滞后性,如果该文告确实存在,那这份《办法》与其说是八路军制毒贩毒的证据,还不如说是国民党反动派种植、贩运鸦片的侧面写照。  至于“张思德死于烧制鸦片过程中窑洞坍塌”这一说法,我们暂且不论八路居然会窘迫到1944年还在用中央警卫团炼鸦片的可能性,但这一说法最大的漏洞在于烧鸦片与烧炭不同,烧炭不必一直有人照看,但炼制鸦片必须一直有人看管。以窑洞的通风条件,照看煮鸦片的铁定会被毒死,也不必等到窑洞塌下来的那一刻了。  最后的“民国鸦片”  说了那么多,最后想说一下解放战争后新中国是如何禁毒的。  在一些传统鸦片产区,党政工作人员会将鸦片地铲平,随后收缴销毁毒品,同时给农民发一些口粮,一段时间后改种粮食。吸食或注射毒品者要进行登记,根据烟瘾大小、年龄大小,限期戒绝;其次,工作人员也将戒毒与生产教育工作联系起来,将那些原本不事生产及行为堕落的“瘾君子”卷入工业与农业生产大潮,使他们知道自己是社会一分子,以激发他们的戒毒决心。这样一来,全国各地虽然都有毒瘾较重者死于毒瘾发作的记载,但绝大多数烟瘾患者在接受戒断治疗以及生产劳动后纷纷脱胎换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新人。  驰名世界的毒品产地金三角,最早的源头之一就是被打出云南国境的国民党李弥等部。在流落缅甸、泰国边境成为落草流寇之后,种植罂粟成为了李弥部的“主营业务”之一,经过多年发展,金三角逐渐“声名远播”。而这一盛产毒枭的地盘,也就成了民国鸦片最后的藏身之所。  共产党在执政后,让中国成为光荣的“无毒国家”;国民党政权虽然好坏也名义上统一过全国,但在执政期间中国却变成了世界第一毒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溃败后还顺带造就了世界最大毒品产地。从这个角度看,谁更值得表扬谁更应该被唾骂,是再怎么也清楚不过的事情了。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YanJian/_.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还行,可读
  向毛主席敬礼  
  没种植只贩卖
  这个,,,不说了。
  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之说是不确实的,当时任何一支军队都不会种植鸦片,因为有种植就有私藏,那是极其不利的。但是,当时任何一支军队都把鸦片作为货币使用,那么鸦片是从哪里来的?是老百姓种的,军队或政府从老百姓手里收购的,当时都是公开的,没有什么见不得人。  当时的民国中央,已无法保证庞大的军费支出,很多地方武装军费自理,作为抗日军,不管是国军中的敌后游击军,晋绥军,还是共产党的八路军,把鸦片作为货币使用,从敌占区换回重要物资,维系持久抗战,同时对敌区破坏作用有三:  1、获取敌区资财;  2、扰乱敌区金融;  3、败坏敌区兵源。  日伪集团稽查鸦片比较积极,目的是顺藤摸瓜,挖出抗日军后勤线索,查缴的鸦片卖给朝鲜人开的烟馆,换回大洋。
  西北根据地种植、贩卖特货实在是没什么可质疑的,只是一个基本的史实问题。  通过西北根据地对特货贸易的运作情况可以发现很多好玩的故事,比如对中外记者访问团的欺骗,内外政策的不同。以及军队和地方政权和贸易局的关系等等。  作者言兼未免太不学无术了,纯属没看过任何财经资料胡扯来着。  1 为什么会产生特货贸易?特货贸易的来源是不是共产党鼓励,组织,甚至是强迫生产的?还是仅仅由当初的禁止改为不禁止?特货的种植、销售问题是怎么演变的?  ————————————————————————————————————————  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停发陕边军饷、转而封锁导致“外援”消失。随着各级机关、学校人员的增加,部队的调入(防止国民政府闪击边区),导致吃公家饭的人口越来越多。边区140万人口比较合理的负担是1.5%(即2、3万军政人员),但是陕边需要负担的公家人却达到8-10万,负担远超承载能力。边区用特货换取的并不是粮食(粮食价格不高运输起来十分不划算)而是边区产量有限、急需大量进口的布棉等物品以及边区不产或者产量很低的公家用品。  组织是肯定的,我这里还有个“西北局已布置15万亩、30万亩的种植计划”的材料呢。根据《陈伯钧日记.文选》的记录到了O片收获时节边区部队也进行了警戒工作,监督(按国民政府方面的说法是保护)O片收割。至于算不算鼓励呢?边区收的烟税比较低25%上下这种程度吧,你可以说是体恤民力不给群众过高负担,也可以说是通过给农户高利润刺激农户种植,想怎么说都成,我就负责说事儿。要知道在军阀时代O片虽然也很赚钱但是烟税也高的离谱。在伺弄的很好的贺家川几个村,33年前特货亩产可以达到6、70两,每两一个银元。但是赋税也达到60元,导致种烟搞不好会赔钱。最终让【开始是有利可图的种烟,成了农民最大的负担】烟农被逼的投河上吊,倒是自己要求禁烟了。  具体情况可见于《陕甘宁边区神府县直属乡八个自然村的调查》(贺家川考察报告)——《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P7-270因为税不高,赚头大所以谈不到强迫种烟。“强迫”这观点是日方和国民政府的说辞,为了在道德上再次找一找边区的麻烦而已。其实如果烟税收的“合理”老百姓还是挺跃跃欲试的。  【第一今年政府没有禁令。老自姓认为,既然不禁,大概是可以种。第二老百姓看河东及二段县一带大量种,因此他们也种。第三,老百姓认为政府让他们发财,那么种洋烟是最发财的,所以政府可能不加干涉。”另此地群众亦在酝酿种洋烟。查禁种O片,早为边区既定政策。今年更应严加禁止。】  《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严禁种O片给米脂乔县长的函》( 7 日)《陕甘边区禁毒史料》P107  你猜老百姓为啥看到“河东及二段县一带大量种”就猜测陕边也会放开种了?老百姓也不傻,也会通过别的地方的政策猜陕边的政策(注:文中河东指的是晋绥边区)。  另外说一句,老百姓乐意种不代表当时社会认为种烟无所谓,不害人,很正常。老百姓乐意种是因为能赚大钱划得来(40年代国统区特货缩减,价格高涨),就比如现在国家说卖海L因不犯法了,只要交税就成。那绝对有数百万人去云南提货——不是他们不知道海洛因能害死人,只是他们更想赚钱,官家现在允许买卖凭啥不去干?  特货在陕边是1942年种植的,之前之后官方组织的特货种植就没有了。晋边则是1942年少量1943年上规模。1943年开始陕边的特货就主要来自晋边了,陕边专心做转口生意。从黄河口岸拿货后运输到陇东、关中、三边等与国统区交界的地区销售。陕边特货销售的时间是1941年下半年到1949年。对于财政影响最大的时期在年,47年因为爆发自卫战争特货销量大挫,边区主要靠印票子过活。实物输出与贸易中特货虽然依然占绝对统治地位,但是总量已经大不如前了。1948年各根据地已经打通,其他根据地的物资运入西北根据地,特货虽然销量恢复,但是在总财政占比中已经不是这么重要了。至于1949年已经是特货贸易的尾声了。纠缠陕边近10年的特货贸易这才结束。  2 当初在边区禁止O片种植后,民间是否仍然有种植还是完全禁绝了?  ——————————————————————————————————————  你要说特别小规模的,那保不齐还有一点。就是后来边区再次禁种之后也还有零星种植的。  但是基本上还是禁绝了。  《鄜县关于铲除烟苗的报告》日  冬烟古历五月中旬即可收,春烟在六月间收。冬烟现已开花。春烟长一二寸高。种烟者多系来自其他地区的群众和复员退伍军人,以及逃跑之敌伪人员,另据有些群众反应,这些种烟之退伍军人与敌伪人员有少数尚持有枪支和手榴弹等武器,故铲除烟苗须以武装配合非能完成任务。  苏旭亮P184  以上文的贺家川为例,革命之后执行禁烟,改用耕地种粮食蔬菜,虽然收入减少了填饱肚子却是没有问题。种O片的都是好地,如果不是为了赚钱消费,光用它种粮食吃饭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3 在《南泥湾调查》中曾提到359旅在南泥湾曾经试种O片,但没有成功(42年),后来好像陕北的根据地就没有再种了,还是又接着试种了?同时,上述帖子中还说从此之后,相当于晋绥根据地提供特产(特货?),陕甘边区进行销售的模式,那么销售的目的地是哪里呢?关中,宁夏,陇东?  ————————————————————————————————————————  要说绝对没种也不对,后来从晋西北返回延安的张宗逊358旅就种了见于《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P221-223中《杨伯浪关于种大烟向西北局负责同志的报告》。359旅以及其他部队、机关后来又试没试过我就不好说了,因为这都是各旅自己的秘帐,哪怕对陕边政府都是秘而不宣的。“生产自给收入”其实是陕边最大的烂账。  从陕边政府的层面是没再布置种过了,为啥?因为陕边得了晋边的济啊!  而且从政府角度是打击部队私自种植的,一来部队自产(或通过自己去晋绥边区走私搞到)特货后价格无法控制,往往会和边区贸易局互相竞争打价格战,打乱政府的统一调度扰乱市场。比如贸易局定2500法币一两特货,边区部队为了赚块钱,卖2000。那贸易局的货就滞销了!二来在群众中影响也很差,比如就说刚才那个358旅,他们自己种贩引发的结果就是【当地老百姓说,政权说了根据地不卖大烟,为什么队伍还有人卖呢?当时我知道是卖,出门不敢承认我们卖。也告知老百姓不要说在我们这买的。我来之前仍偷偷地卖着呢。】《杨伯浪关于种大烟给西北局负责同志的报告》P221-223《陕甘边区禁毒史料》  在陕边这个首善之区政府还是要讲些面子的。销售的地点简而言之就是从陇东关中和三边的口岸销往国统区。日占区不禁烟特货价格便宜,国统区禁烟,但是还能有销售渠道,因此价格高昂。傻瓜都知道最好往国统区销售啊。  
  4 陕边出台了很多文件、报告要求禁种O片,这是否和你所说的特货销售与种植相矛盾?  O片的禁绝要种,收,运,售,吸多管齐下,走私是否在陕甘边区和晋绥边区始终存在?量有多少?  ——————————————————————————————————————  在1942年(即陕边种植特货的那一年)边区种植特货的事件被国统区媒体大肆报道,边区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正因如此陕边在第二年就终止特货种植,改由晋绥种植,这一点可以参看牛荫冠的相关会议以及晋绥边区财经文献中的阐述。  边区禁止老百姓、军队私自种贩不代表自己不做特货生意。就如我国禁止走私汽油,有很多关于走私汽油会受到严惩的法规及缉私办法,但不代表国家自己不贩卖汽油。  1943年的禁令要求是1、全区不许种2、私人、部队、机关不许买卖,一切生意特货交给贸易局负责,由西北财办负责联络沟通,协调晋边和陕边的贸易问题。  你晓得为啥要贺老总坐阵财办,做主任,陈云、贾拓夫给老总打下手吗?因为老总在晋西北吃得开啊。白如冰、陈希云、牛荫冠买的都是老总的面子,至于陈云、贾拓夫这二位,呵呵呵。  走私常在,还是部队武装走私呢,为了走私和缉私,人命都出过。最好玩的是当时部队、机关玩双面把戏,一方面争取由自己搞缉私可以捞外快,另一方面其实是方便自己搞走私。啥叫监守自盗啊?  边区政府要求自己系统内的缉私干部“生产自给”时禁止参与“商业”就是这个缘故,太容易产生流弊了。至于军队的“缉私”从边区政府方面来说是影响力有限的。发现部队走私特货之后怎么办?呵呵,有本事闹到联司去 ,看看各位旅长买不买账。什么还敢扣人,政府不想开门了?至于压下的货怎么处理就看各位领导的面子够不够大,风声够不够紧了。老总的面子多少还是要买的,至于陈副主任,呵呵呵。在财经会上王震不过是检讨检讨特货内销和7月卖特货的问题,具体可参看《王恩茂日记》中抗日战争部分。  当然走私的也不只是特货。黄金也走私从南面运到北面,因为黄金北贵南贱。烟草也走私,因为边区烟草价格高,国统区价格低,从国统区往边区运烟草(为了防止外汇流失边区法律严禁进口外烟)。这些事各旅为了赚钱都做。你真以为大家那么乐意汗珠子摔八瓣,自己去种地啊。地包给老百姓让他们去种,队伍上提供农具和牲畜不就成了,收的粮分成之后上报边区,纳入“生产自给”的成绩,假装是队伍上自己种的,不也成吗?那时候的人平均智商也是100和现在的人没有区别,也不是死脑筋。  这些都是密帐,各旅旅长自己都未必一清二楚,详细账本都在旅部生产部门手里,边区政府都不掌握只能根据一些事后的调查报告、上报材料略知一二。边区政府一直在要求部队、机关多种地少做买卖,部队、机关一直在尽可能多做买卖少种地。禁止吸烟改造二流子是边区一以贯之的政策,能为边区提供劳动力,大义上也站得住脚。不过因为边区内部有以上这种地下特货渠道的存在,跑冒滴漏在所难免,像当今社会这样强有力的控制是做不到的。  5 如果说特货主要来自于晋绥边区,晋绥边区是否是产地?是晋绥边区政府组织生产的吗?出产地在哪里?  ————————————————————————————————————  当然是晋边组织的了,多个专区都有种。4、7、8等。  6 在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周围,包括宁夏,绥远,都是历史上著名的O片产区,其中从宁夏到绥远还有武装私贩。绥远,察哈尔,晋北,热河,包括山西,在被国民党丢掉之后,日本都开始了大规模的O片种植,这里的出产是否会走私入陕甘边区和晋绥边区?  ————————————————————————————————————  很有可能,比如1941年下半年边区没有特货种植,其销售的特货来自“转卖商人的货,因此盈利不多”这个商人是什么商人?原文没说。倒是南汉宸因此挨了边区大佬如高岗他们一顿批,告诫他“陕北原来搞革命时这么穷也没做过这种生意”“死也不做这种生意”。好悬就特货事件终结了,万幸后来南汉宸得到了伟大领袖的支持摆平了反对者见《南汉宸传》。叶季壮也在1943年提出“现在边区特产存量不多,以后要从晋西北甚至日占区购买。”至于是不是真的买了,买了多少,不得而知。  7、特货销量有多大?对边区整体收入有何影响。  —————————————————————————————————————  边区整体收入分三块1、财政收入历年大约40万石 2、公粮收入(不计入财政)大约18万石 3、生产自给(这部分历年变动很大)  40%的说法是来自历年财政的表格,这部分不包括“公粮收入”和“生产自给”,只是边区级的财政收支情况。其中占到40%的是“贸易税”或“专利税”,这是一项其实是特产收入的代称。其实边区特货收入远不止财政收入的40%,历年财收中“企业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来自特货收入。边区每年销售的特货大约在60-100几十万两,售价大约是一两特货一石粮食(在西北根据地一石粮食=300斤小米,也有其他度量衡存在,但是官方规定的一石为300斤,此一斤为1.17市斤),边区利润率差不多是100%。多余的收入往往补充进各旅之中,这也是为什么“生产自给收入”比较虚的原因之一。贸易局看哪个旅不行了就拨1000斤特货,这样一来账面上就好看多了。  如无特货则边币无法发行,边区银行无法存在,边区持续大额入超会导致极为严重的金融问题(不算特货的边区每年贸易逆差要达到40万石左右,光凭农业生产实在是无法弥补)这也是为什么边区贸易机关虽然屡次检讨,但依然卖特货买到了1949年。  8、边区对外贸易情况和边盐销售情况如何?  ——————————————————————————————————————  边区正常出口物资价值大约是6、70万石,其中食盐的出口是大头,可以达到正常出口物资的60%,但仍然远不足以弥补逆差。如果加上特货,则食盐出口退居到20%,特货出口占了总出口额的60%以上。边盐出口量虽然大,但是边区政府几乎不从里面赚钱,利润率一般控制在5%-10%是很低的(不是边区不想赚钱,而是想最大程度刺激脚户运输。脚户是盐贩与运输商的结合,他们购买食盐后从三边地区辗转运到陇东和关中的口岸进行销售,这行买卖不是谁都可以做的,边区曾动员全边区畜力驮盐以便外销,但结果却是惨败,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一般农户并无驮盐的技术与条件导致运盐亏损,边区各机关也曾组织范围很大的运盐活动结果就两个部门赚了钱,其他全部亏损,其中一个赚钱的部门是边区银行,之所以赚钱是碰巧运回来了布匹,比较侥幸),当然边盐对于边区还有暗中补贴边区汇率以及赚取盐税和“公盐代金”的优点,这个需要展开解释,按下不提。  边盐的出口价格也不高,一般只是同重量粮食价格的一点几倍(由于西北很多地方都产粗盐,以及青盐等有力竞争者的存在,边盐价格并没有那么夸张,多年以来,仅有个别月份能达到粮食价格的3.7倍,但多数时间只是比粮价略高一些而已,有的时候食盐价格甚至低于同重量的粮价)。利润的大头都被国民党统购的盐店赚去了。  这个食盐价格和一两可换一石粮食,小十几两就可以换1两黄金的特货相比是太低了,物流成本相对来说也就很高了。边盐出售时,盐本只占2%微不足道,运输成本则占80%以上,全区动员时一些地区的运输成本甚至达到了90%以上。  总的来说和特货相比,边盐在边区外贸中发挥的作用要小得多。特货不但单价高(相应的运输成本就低了很多)、脱手快(是实行禁烟的国统区方面的俏销货),而且利润率很高,边区特货的利润率可以达到100%,比边盐强太多了。  
  1. 抗日期间中共贩卖特货了么?  不但抗战期间而且持续到1949年,但到了48年能和其他根据地联络的时候就不占主流了。  1.1: 特货是什么的指代?是鸦片的唯一指代还是多种物资的指代?指代对象随时间有变动么?  特货就是鸦片代称,类似的还有新土产。  特货这个名称用的很广泛,从北方到南方好几个根据地都用特货代称烟土。  特产绝大多数时候是指鸦片,偶尔指棉花、染料等。  肥皂、药品(药材)、土特产在涉及财经、进出口的时候一般指鸦片需要逐一分析。  土产是个宽泛的概念包罗万象,不一定就是鸦片,所以边区的贸易机关叫“土产公司”(主要负责食盐、特货销售)而不敢叫“特货公司”,叫这个就太扯了。边区曾用土产指代特货,但不能说所有土产就都是特货。  1.2 特货的来源是什么?缴获,种植, 还是转手?  陕边1942年前不种,1942年种,1943年舆论压力太大又下文禁种了。1943年改在晋边种植了(不过1942年晋绥边区就已经有少量种植了)。晋边收获的特货一方面无偿供给陕边,一方面有偿提供给陕边贸易局代销,代销这部分陕边征20%的“专利税”。当然晋边自己也有销售渠道,两条腿走路嘛。  2,如果1是真, 那么其中鸦片贸易的量有多大?对财政的贡献有多大?  总量嘛,纯政府主导经营的历年总量大概是800多万两,主要集中在,边区部队机关自己走私的就不好说了。对财政的贡献前面的总结已经说了,主要体现在  1、直接换回物资输送进西北根据地的分配体系  2、换回金银法币供给银行,保证边币发行(从侧面保证财政)  当然算上生产自给和公粮这个问题会变得很复杂。但“依赖特货”这个评价是万万跑不了的,因为离开出口总额为80万石小米/年的特货边区银行就垮了,所谓边币运作和银行借贷更加成了泡影,类似多米诺骨效应。抽离特货边区实在损失巨大……所以边区财经干部虽然在内部会议上多次反省,希望今后不再依赖特货,但实际上这东西卖到了1949年。  2.1 销售市场在哪里?如何突破封锁?蒋方有无记载?  销售市场在东部的国统区,前面也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接货的地点集中在绥德分区黄河沿岸,此外还有蟋蜊峪等地,经边区运输后通过陇东和关中的三岔、驿马关,销售到平凉、宝鸡等地。国统区当然有记录啦,当然他们的记录中充满了夸大其词和一些错误的指证,情报极端不发达。仅供参考而已,切不可以作为基础论据直接引用。  2.2 共方经手人是什么单位?  经手单位主要是晋边和陕边的贸易局(土产公司),简直就是边区的现金牛。上级管理单位是西北财办贺帅,种植计划由西北局制定。当然各部队、机关的后勤供给部门手里也长期()掌握着部分特货(从购买、走私、土产公司分配中来)具体经过涉及统销和分销的长期竞争,展开的话是个很大的话题,部队、机关打自己的小算盘,落袋为安,多是想着自己,不愿意等边区“再分配”。贸易局则是搞统销,要集中上缴财政的。部队机关偷着走私也是边区特货史上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可见只要允许部队经商令行禁止这事就很难做到。哪怕是以纪律性和支部建在连上闻名的早期的中共军也难完全抵挡金钱诱惑,也长期有顾小公不顾大公的行为。  3,放到时代背景下,当时中国的鸦片市场是什么样的?各界对鸦片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当时国民政府已经推行了几年禁烟,西北根据地特货种植面积骤减。市场缺口很大,价格扶摇直上。这也给了边区很大的套利空间。当时全国上下公认特货害人,除了在日占区和一些相当偏远的地区,种贩特货都是很不得人心的事情。国民政府把禁种特货和抗战结合起来,宣传特货种植是日方毒害中国的行为。有点类似后来抗美援朝的“爱国卫生运动”。边区自然是死活不承认自己种过、卖过。  但是国民政府腐败+控制力差,真正掐断特货销售还是很难的,自身亦不干净。  3.1 边区政府的禁毒工作如何?如何可能一边种植贩卖,一边开展禁毒工作?怎样统一外国观察团纪录的缺失?  陕边界内如果是禁毒的话还是比较不错的,一般都是零星偷种。至于晋边那就呵呵呵了。一边种植一边贩卖毫不稀奇,控制力强就可以了,收获时可以派部队警戒(这一点倒是和国民政府提供的情报暗合,算是少数准确的情报之一)  外国观察团才好玩咧,这个真有必要展开说下。简单地说就是1、国民政府情报失灵+演戏过度(夸大其词),根本没对记者团提供可靠的情报。2、陕边联合做戏给记者团看。3、边区在这些记者还在西安的时候就为记者团植入了怀疑的种子,要他们怀疑国民政府(当然国民政府的特务手段也太拙劣了)所以记者团拿着错误的情报,路过错误的地点,看了一场大戏之后胜利返回。国统区的记者还遮掩一下,外国记者直接“照实说”了。关于此事有七八本中外记者的回忆书籍、文章可看,说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特货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对边区贸易、金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这一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说明还是很有必要的。  像言兼这样胡乱“辟谣”是很搞笑的事。
  @胡賽恩
11:32:44  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之说是不确实的,当时任何一支军队都不会种植鸦片,因为有种植就有私藏,那是极其不利的。但是,当时任何一支军队都把鸦片作为货币使用,那么鸦片是从哪里来的?是老百姓种的,军队或政府从老百姓手里收购的,当时都是公开的,没有什么见不得人。  当时的民国中央,已无法保证庞大的军费支出,很多地方武装军费自理,作为抗日军,不管是国军中的敌后游击军,晋绥军,还是共产党的八路军,把鸦片作为货......  -----------------------------  西北根据地既有军队种植也有老百姓种植军队收购的情况,但边区对外是坚决否认的,并称自己绝对没有做特货生意。不论是新华社的文章还是面对记者的提问,边区都拒不承认做了此种生意。                              这只是一段史实罢了。
  @惠此中国 所掌握资料未必真实!文件上佈告上说的等于在做的和将要做的吗?弄清什么叫那吋的边区特产?什么叫七分发展二分应付,,,,,我们不可能去掌握秘而不宣的大量史实,又凭什么去证实真实呢?是当亊人的话也该百岁了吧!
  又來揭發黑歷史了……
  @惠此中国 你看见了吗?沒有。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扒得好!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鸦片什么时候进入中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