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抗日连续剧从前有个人叫小明刘老转

人在电话通——听通讯老兵刘同厚讲述他的抗战故事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本报记者孙逊本报见习记者唐修岳初见刘同厚老人,难以想象,眼前这位和蔼平静的老人就是当年那位在战场上与日寇浴血奋战、誓死捍卫着怀中电线轴的通讯兵。如今,刘老虽年事已高,但仍然精神矍铄,豁达乐观。他沉思着,带领记者进入了他的红色记忆,重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动荡年代的“庄户老师”刘同厚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一个中农家庭。由于他的父亲常常酗酒,加上家里人口多,姊妹多,一家人依旧过得非常拮据。“当时真是穷啊,吃不起饭。基本是吃糠咽菜度日。”刘老指着桌上的水果,感慨地回忆着。尽管身处逆境,但年幼的刘同厚却心怀大志、发奋苦读。短短三年的私塾,刘同厚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即便是农忙时节,也不忘勤奋好学。正因如此,年幼的他成了小小的“文化人”,更是因为涉猎广泛让他汲取了不少进步思想和革命观念,这一切都为刘老走上革命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年后,革命的号角声响彻蒙阴。为了破除封建陋习、解放思想,在蒙阴这片被革命之火照耀的土地上,以识字为主,并学习时事政治的“识字班”迅速得到了推广和设立。渐渐成熟的刘同厚也因为是个“文化人”,积极响应革命的号召当了义务的“庄户老师”,执教“识字班”。“当时的识字班真是壮观啊!还出现了‘村村办学,户户读书,抗日救国,人人争先’的喜人气象。”刘老告诉记者说,抗战以来,共产党八路军在这里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此后,中共沂蒙党组织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发展初、高级小学的同时,还建立起了许多冬学、识字班、夜校等。“识字班里真模范,俺到课堂去上班,一直上到下两点,回到家中快纺线;各人识字各人好,妇女地位得提高,能看书来能看报,也能看那北海票(当时的货币)……”刘老生动诙谐为在场的记者描绘了当时识字班的情形。直到现在,沂蒙老区的父辈们还记得“娶妻就娶识字班”这样的口号,小小识字班,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誓死捍卫怀中的电线轴“八路军来独立营,谁参军来谁光荣,骑着马、披着红,你说光荣不光荣。”当记者问及刘老参军的故事时,刘老不禁念起了当时的“顺口溜”,为我们描绘了当年积极发动群众参军的盛况。那是1945年的盛夏,年仅19岁刘同厚告别了熟悉的识字班和养育他十几年的蒙阴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之路。来到部队后,年轻的刘同厚成为了鲁中军区11团通讯连电话员。“当时电话用的都是电线,我们电话员就背着一个电线轴从一个阵地转移到另一个阵地,有时候为了节省电线,要翻山越岭取直架设通话电线。还要防着敌人破坏,时刻检查通话是否通畅,这一守就是一夜。”刘老一边比划着手中的动作,一边为我们说起当时做电话员的故事。刘同厚参军不久,就遇上了一次恶战。日本鬼子突袭鲁中军区四师师部,情况万分危机。由于事发突然,我军仓促应战,刘同厚与通讯连的战友们也加入了战斗,誓死捍卫怀里的电话轴。经过一夜苦战,到天明的时候,才将日本鬼子和土匪击退,师部转危为安。“那个时候,日本鬼子也感觉到快要完蛋了,作垂死挣扎,但那时土匪势力大,杀人越货,为非作歹,祸害百姓,是一个破坏力极大的反动势力。后来,都被八路军一一打掉了!”刘同厚老人说。“没有电线,我们就破坏日本鬼子的电话线,缴获敌人的电话为我军的通讯所用,渐渐地,我军的通讯队伍和装备水平就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起来。”离休后的刘老本应清静安逸,但他却无法忘却自己对故乡的热切思念。此后刘老著述了一批如《我把驻地当故乡》、《乡土歌》、《我军又猎泰山东》等书籍,用自己燃烧着生命去讴歌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民,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浙工大之江学院暑期实践队寻访本校抗战老兵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铭记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组建了“铭记历史,圆梦中华”暑期社会实践队。由24名大学生组成的三支小分队分别奔赴上海、杭州、衢州、绍兴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月21日至22日,之江学院党委书记郑雅萍在组宣部、离退休党总支、团委等负责人的陪同下,率第一小分队前往杭州、上海,看望了学院的刘玉俭和王纯两位抗战老兵。
  忆往昔峥嵘岁月 热血青春永不悔 
&  7月21日,实践队来到了杭州望江山疗养院,88岁高龄的刘玉俭老人正躺在病床上。当队员们走进布置整洁的房间时,老人不顾疲惫的身体,在别人的搀扶下起身迎接队员们。
  谈及当年抗战的历史,老人马上心潮澎湃,滔滔不绝地讲述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红色岁月。队员们了解到,由于日本侵略者对刘老的家乡山东发起进攻,当时年仅16岁的他便加入了抗战队伍。后来,刘老成为了鲁中野战所一名看护员,专门照顾破伤风患者,以防止他们伤人和自残,并协助医生实施截肢手术。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没有灯光,刘老练就了“盲扎技术”。他说:“亲历了日军扫荡家乡的惨状,最痛恨的是日军对妇孺和婴儿的残暴。”
  作为一名抗战老兵,刘老还亲眼见证了葛儿庄战役,“老百姓和八路军的血夹杂着染红了一条河”。说到激动处,刘老眼眶湿润了,他紧紧抓住了队员们的手,并告诫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刘老不仅参加了抗日战争,还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随大部队渡过鸭绿江,在四年里没有吃到过蔬菜,也因此患上了“夜盲症”。但比起战争带给自己身体的伤害和与家人离别的痛苦,刘老说,“这都算不上什么,保家卫国是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听完刘老的亲身经历后,队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好几位同学甚至默默地留下了眼泪。酒店管理1301班的房子恒同学说:“刘爷爷变化的是年龄,但是不变的是一名革命军人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
  永葆军人真本色&& 虚怀若谷不染尘
  7月22日,实践队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看望正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又一位抗战老兵王纯。王老曾是杭州船舶工业学校(即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前身)的副校长。
  由于王老年事已高,且病情较重,队员们没能聆听老人完整的抗战故事。但大家从王老外甥女处得知,王老16岁就参加革命,并在1941年加入了新四军一旅三团东台独立团。
  作为一名抗战老兵,他一直感恩国家对自己的照顾,也感谢学院对他的关心。令队员们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即使卧病在床,老人的床头上依然堆放着厚厚的一叠报纸,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读书习惯。在与王老交流的一个多小时里,他一直双手合十,不停地说着“谢谢,非常感谢。”队员们了解到,王老一向为人谦虚低调,他从来不在家人面前过多提及那一段抗战的历史,唯有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一直沿袭至今,影响着他们家里的所有人,成为家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纯老人勤俭、谦虚、好学的品格和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队员,回程的路上,大家交流起各自的感受。旅游管理1302班的朱琪同学说:“王爷爷的虚怀若谷让我非常敬佩,虽然没听到他抗战中的经历,可是他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都彰显了一个老兵的铮铮铁骨,他身上的军人本色永不褪色
关注“教育网浙江”
掌握最新教育资讯
关注“浙江高考帮”
掌握最新高考资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京公网安备号
CERNET Corporation您的位置:&>&&>&&>&&>&
抗战老兵的故事
作者:王 佳
  抗战老兵的故事
  保家卫国 勇抗日寇
  ——记91岁老兵刘浮生抗战的故事
  近日,记者来到抗战老兵刘浮生的家中,已经91岁的他详细讲述了那段让人难忘的抗战故事,并时时提醒年轻人,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年91岁的刘浮生,神采奕奕,这位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人,正在关注着中央台新闻频道“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的相关节目。
  亲历贵阳大轰炸 立志上前线打日寇
  1924年出生在贵州省贵阳市的刘浮生,童年时代是在战争的喧嚣中度过。刘老告诉记者,日,贵阳遭受二次大轰炸,几十架日本飞机从东门进,西门出轮番轰炸,在短短的时间里,贵阳变成一片废墟。学校被炸后,自己也失学了,当时还是学生的他在贵阳城里欢送了上前线打战的抗日战士,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刘老就立志要到前线去打敌人。
  刘老记得,在1931年自己刚刚7岁半的时候,就会唱当时全部的抗战歌曲,直到现在,刘老依然可以随口哼唱出当年的抗战歌曲,唱起时总是满脸笑意。他也坦言,那时正是这些鼓舞人心的抗战歌曲激励着自己坚持下来,赢得最终胜利。
  保家卫国上战场 死也要死得其所
  刘老1940年从贵州镇宁入伍,是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编22师64团三营机枪连文书上士。他说,自己十分喜欢书法和古典文学,当年正是由于自己的一篇作文而被部队破格录用。1942年春由贵州到达昆明后,乘飞机经驼峰航线到达印度兰木伽集中整训近一年,之后又开赴印缅边境雷多集训数月,后由雷多穿越印缅边境到达新背洋。1944年,参加了缅甸大反攻的战斗,当中攻克了猛关、猛拱、卡猛等日军基地和占领区,直至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初战争结束后才从缅甸回国。
  1949年11月,刘老在四川省永州县随部队起义并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军35师汽车排。1951年春,赴朝参战,1953年秋回国疗养,1953年12月转业。回忆往事,老人几度哽咽,他肯定了当时士兵们的勇敢,他说:“战场上的士兵们,英勇杀敌,死也要死得其所。”
  心怀国家与民族 谨记国耻与家仇
  “每个人要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敬重和爱护之情,没有国就没有家。”从刘老这句朴实的话语中,记者深刻地体会到老兵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爱之情。刘老说,千千万万个小家成为“大”家,成为民族共同的家,这个共同的家要我们每个人去爱护。战争成为了历史,但是人们不能忘记,因为有国才有家,若是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民族,也不会有国家。个人问题都是小事,国家、民族是至上的,他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传承抗战精神 教育子女牢记历史
  现在刘老家已是四世同堂,他时常教育孩子们不要忘记历史,认认真真干事,实实在在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抗战精神要在这个和谐的大家庭一直传承下去。同时,刘老也希望国家越来越强大,他表示,自己十分期待9月3日的大阅兵。
  记者手记:刘老说:“战争是残酷的,是可怕的,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采访中,刘老不仅给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还上了一堂实在的生活课。刘老讲述了《庄子》一书中的哲理故事,还叮嘱记者,读书十分重要,一定要多读书,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工作任务,但对记者而言,这次采访是记者人生路上不可多得的洗礼。
(责任编辑:gejiu)"陶文化节"是宜兴弘扬陶瓷文化的一项传统节庆活动。[]
安徽女学生扶老“罗生门”事件引发网友论战。[]
9月19日,第三届江苏网络文化季开幕,主题是“互联你我 圆梦江苏”。[]
& &&&& & 正文
“听抗战老战士讲中国好故事”活动启动
【字号:&&】【】
  【导读】4月19日下午,&让红色记忆永存&&听抗战老战士讲中国好故事&活动正式启动。来自盐城师范学院的300多名学生参加了启动仪式,并现场聆听了老战士刘则先的抗日故事。
  中国江苏网4月20日讯 4月19日下午,&让红色记忆永存&&听抗战老战士讲中国好故事&活动正式启动。来自盐城师范学院的300多名学生参加了启动仪式,并现场聆听了老战士刘则先的抗日故事。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目前我市尚有健在的700多名抗战老战士,通过他们的讲述,能够更好地引领青年一代铭记历史,牢记责任。
  作为老战士代表,今年90岁的刘则先老先生在15岁时就已积极投身抗日事业。说到当时的选择,刘老说:&抗日是当时全国人民的统一认识,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当时我的人生目标和动力都很明确,就是为抗战为革命而工作,做好了随时随地牺牲的准备。&联想到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刘老对同学们说:&现在有些学生,读书的目的和动机不明朗,不知为何读书,我很羡慕你们在和平年代有这么安定的读书环境,请大家珍惜这样的机会,为我们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听完刘老的讲述,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盐城师范学院物电学院的大一学生张晗说:&这些抗战老战士,是国家的记忆,活着的历史。我们青年一代对当年的历史缺少了解,通过这样的活动,聆听老战士的教诲,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对我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帮助。&
  作为全市纪念抗日战争主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让红色记忆永存&&听抗战老战士讲中国好故事&活动计划从4月中旬持续到9月上旬。
“听抗战老战士讲中国好故事”活动启动
&&责任编辑:贾晓君、马燕&&
去世时的蒋介石仍然是我们最熟悉的蒋介...
据香港媒体报道,刘嘉玲、梁朝伟及好友...
你可能还想看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人在电话通——听通讯老兵刘同厚讲述他的抗战故事
■本报记者孙逊本报见习记者唐修岳
初见刘同厚老人,难以想象,眼前这位和蔼平静的老人就是当年那位在战场上与日寇浴血奋战、誓死捍卫着怀中电线轴的通讯兵。
如今,刘老虽年事已高,但仍然精神矍铄,豁达乐观。他沉思着,带领记者进入了他的红色记忆,重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动荡年代的“庄户老师”
刘同厚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一个中农家庭。由于他的父亲常常酗酒,加上家里人口多,姊妹多,一家人依旧过得非常拮据。“当时真是穷啊,吃不起饭。基本是吃糠咽菜度日。”刘老指着桌上的水果,感慨地回忆着。尽管身处逆境,但年幼的刘同厚却心怀大志、发奋苦读。短短三年的私塾,刘同厚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即便是农忙时节,也不忘勤奋好学。正因如此,年幼的他成了小小的“文化人”,更是因为涉猎广泛让他汲取了不少进步思想和革命观念,这一切都为刘老走上革命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后,革命的号角声响彻蒙阴。为了破除封建陋习、解放思想,在蒙阴这片被革命之火照耀的土地上,以识字为主,并学习时事政治的“识字班”迅速得到了推广和设立。渐渐成熟的刘同厚也因为是个“文化人”,积极响应革命的号召当了义务的“庄户老师”,执教“识字班”。“当时的识字班真是壮观啊!还出现了‘村村办学,户户读书,抗日救国,人人争先’的喜人气象。”刘老告诉记者说,抗战以来,共产党八路军在这里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此后,中共沂蒙党组织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发展初、高级小学的同时,还建立起了许多冬学、识字班、夜校等。“识字班里真模范,俺到课堂去上班,一直上到下两点,回到家中快纺线;各人识字各人好,妇女地位得提高,能看书来能看报,也能看那北海票(当时的货币)……”刘老生动诙谐为在场的记者描绘了当时识字班的情形。直到现在,沂蒙老区的父辈们还记得“娶妻就娶识字班”这样的口号,小小识字班,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誓死捍卫怀中的电线轴
“八路军来独立营,谁参军来谁光荣,骑着马、披着红,你说光荣不光荣。”当记者问及刘老参军的故事时,刘老不禁念起了当时的“顺口溜”,为我们描绘了当年积极发动群众参军的盛况。那是1945年的盛夏,年仅19岁刘同厚告别了熟悉的识字班和养育他十几年的蒙阴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之路。
来到部队后,年轻的刘同厚成为了鲁中军区11团通讯连电话员。“当时电话用的都是电线,我们电话员就背着一个电线轴从一个阵地转移到另一个阵地,有时候为了节省电线,要翻山越岭取直架设通话电线。还要防着敌人破坏,时刻检查通话是否通畅,这一守就是一夜。”刘老一边比划着手中的动作,一边为我们说起当时做电话员的故事。
刘同厚参军不久,就遇上了一次恶战。鬼子突袭鲁中军区四师师部,情况万分危机。由于事发突然,我军仓促应战,刘同厚与通讯连的战友们也加入了战斗,誓死捍卫怀里的电话轴。经过一夜苦战,到天明的时候,才将日本鬼子和土匪击退,师部转危为安。“那个时候,日本鬼子也感觉到快要完蛋了,作垂死挣扎,但那时土匪势力大,杀人越货,为非作歹,祸害百姓,是一个破坏力极大的反动势力。后来,都被八路军一一打掉了!”刘同厚老人说。“没有电线,我们就破坏日本鬼子的电话线,缴获敌人的电话为我军的通讯所用,渐渐地,我军的通讯队伍和装备水平就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起来。”
离休后的刘老本应清静安逸,但他却无法忘却自己对故乡的热切思念。此后刘老著述了一批如《我把驻地当故乡》、《乡土歌》、《我军又猎泰山东》等书籍,用自己燃烧着生命去讴歌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民,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用手机继续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视剧有个人物叫小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