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苏联解体和斯大林死后苏联状况个人崇拜中国应该怎么办

俄罗斯三位总统如何因应苏联解体
日14:06&&&来源:
E-mail推荐:
  政党执政规律系列探讨之四:苏联解体20年后  苏东剧变20年过去了,俄罗斯等原苏联成员国经历了20年的发展和改革历程,中国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也进行了20年,那么作为苏联法权实际继承者的俄罗斯人和俄罗斯政界以及社会主流是如何看待乃至消解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的?我国学界对于苏联剧变的认识又有什么新的进展?  从叶利钦、普京到梅德韦杰夫,历届俄罗斯领导人对待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文化管理模式的弊端和历史教训的态度及消解措施,归结起来,是一个如何对待斯大林体制模式,如何对待斯大林个人崇拜遗产的问题  苏联解体20年过去了,作为苏联法权和实际继承者的俄罗斯,在1991年那场风暴过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不仅是我国学术舆论界所普遍关注的,也是我国广大民众所关心的问题。  不过,这是一个十分厚重、容量巨大的题目。在此我们只能就其主要方面,尽量加以简要阐述。首先,必须对“俄罗斯”这一行为主体加以限定,这里仅仅局限为从叶利钦、普京到梅德韦杰夫为代表的俄罗斯领导集团及其所体现的社会主流,是怎样对待并消解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的。  以下分析主要着眼于苏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教训本身,看看俄罗斯领导集团对此采取了哪些主要的对策和措施,来消解苏联解体的教训。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体制改革  苏联政治体制高度集权,苏共独揽一切大权,严重缺乏监督,致使内外政策和社会问题产生种种严重弊端。叶利钦及其集团执政后,另起炉灶。首先宣布苏共非法,从上到下将其解散。接着取消了苏联党政的一切机关设施,用新建的一套政治设施加以取代。他用三权分立的“总统―议会制”国家,完全取代了苏联名为联邦制、实为“单一制”的联盟国家。  1993年后,叶利钦通过修改宪法,建立了高度总统制化的半总统制权力机制,在中央一级加强了权力,各地区行政长官则实行直选制,使得分立倾向加重。这样,俄罗斯联邦就面临着分崩离析、走向解体等现实危险。  与此同时,经济危机扑面而至,社会全面自由化和“休克疗法”改革造成的混乱,使各种社会危机全面爆发,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崩溃,居民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加上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缺乏监督、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和制度瓦解致使的法制崩坏,俄罗斯警匪勾结、腐败成风。在其统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叶利钦交出权力,普京时代来临。  普京接管权力后,实行铁腕整肃政策。针对叶利钦时期的乱象,他收回地方权力,实行“新中央集权”政策,取消了地方行政长官的直选制,改行地方行政长官由总统提名、由地方立法机构确认的产生办法,制止了外高加索和其他一些边缘地区的分立主义倾向。  接着,普京改革了政党制度,组建统一俄罗斯党为“政权党”,又推动公正俄罗斯党的建立,把它作为主导政党的“第二种”政治力量,并提高议会党门槛,将得票率由5%提高到7%,避免了小党对议会的介入。他改变了叶利钦时期总统不加入政党,凌驾各党之上的做法,他本人加入统一俄罗斯党,并担任该党党首,形成一党独大,多党并存的政党体制。  此外,普京还进一步把叶利钦推行的西方式自由民主改变为“可控民主”,取消了诸多方面的民主机制。这一系列政策措施,被反对派指责为改革的倒退和专制体制的“复归”。  “梅普组合”联手执政后,有迹象表明,梅德韦杰夫与普京在执政理念上逐渐出现分歧,新总统又重新强调“政治民主化”,主张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密不可分。同时,还提出改善多党制,加强政党竞争。这些主张的提出,使梅德韦杰夫在2010年10月公布的民调中几近追平普京,前者的民意支持率为76%,后者为77%。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俄罗斯的政治走向又开始向政治民主化的方向摆动。  总体而言,从叶利钦到普京,只是构建了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大体框架,并未来得及对政治体制进行细密、周详和深入的改革。一党独大,无法展开正常的竞争,监督的有效性受到极大限制;法制不完善,人治盛行,国家一如既往地进行干预等等,都是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因为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还留下许多制度和法治漏洞,造成目前腐败还不能被有效制止。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改革  在经济方面,国有制、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官轻民,严重忽视民生的发展模式,给苏联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弊端,造成经济结构失调,发展动力不足,民用工业品供应紧张,民众生活水平低下。  叶利钦在年间采纳盖达尔的激进改革政策,即“休克疗法”,放开价格,外贸自由,实行证凰接谢⒘艘匀嫠接兄莆〉淖杂芍饕迨谐【弥贫取S捎谒接谢跫还筒执傩惺碌恼叽胧谙饷吵嘧值耐保贾挛锛鄯烧牵用裆罴本缦陆担鹕缁嵫现夭宦投矗笔沟妹裰诓聘槐簧偈恕熬ㄍ獭保斐伞耙恍〈槿恕北└唬鱿帧肮淹贰倍跃谩⒄魏痛ッ教宓穆⒍希纬伞肮淹纷时局饕濉薄  普京接手政权后,抛弃了叶利钦时期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做法,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以建立强大经济为出发点,对经济战略、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形成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他重拳整肃“寡头”,夺回了他们侵吞的企业,重新实行国有化,一些企业被国家或国家控股企业兼并,国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或企业的控制加强,这一进程被学者称为是“国有化”或“再国有化”。  普京不仅制止了经济下滑的势头,还促进经济连年发展,2000年―2007年俄罗斯年均增长达7%,2007年甚至加速到8.1%。经济形势的好转,特别是世界油价的飙升,使得俄罗斯的财政收入激增,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养老金和工资额度,改善了居民生活;同时,在教育、住房、医疗改革上加大投入,基本做到了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所许诺的让人们“有学上,有房住,看得起病”。  然而,为照顾民生,普京及其执政集团无暇顾及、也忽略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些在苏联时期就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依然如故。这种情况使俄罗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因油价大落而遭受重大打击,造成国民收入锐减7.9%。这表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进程。  这种局面让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感到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提出了由资源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任务。为此,梅德韦杰夫总统成立了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确定以国家经济现代化和技术革新为优先方向,重点解决医疗、信息、航天、电讯和节能等领域的创新问题。但学术界认为,俄罗斯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两难局面,当石油天然气价格上升、经济好转时,只顾资源性产业的发展,缺乏发展创新型产业的积极性和动力,而当资源价格下跌,财政紧张时,又缺乏资金用于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改革  在文化意识形态管理方面,苏联的文化统治主义曾长期束缚、禁锢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科学文化和思想理论的创新,缺乏必要的改革理念,造成改革屡改屡败;同时,打压科技理论的发展,带来科技的落后,最后使苏联在国际竞争中败北。  叶利钦在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取消书报检查制度的基础上,遵循西方的自由民主化理念,进一步推行自由化改革,大力推进意识形态多元化,实行出版、言论、集会游行和信仰的完全自由,放开宗教活动,使俄罗斯在政治精神文化活动方面达到了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但这个时期的经济危机、社会混乱和法制崩解,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精神文化上的自由民主大打折扣,令人们对走西方民主道路大失所望。  普京上台后,从叶利钦所代表的激进民主派向着中间路线靠拢,逐渐修正了俄罗斯的发展方向。首先,他把叶利钦的西方民主调整为“可控民主”,又进一步由此发展为――依据俄罗斯具体国情,拒绝听从西方,维护本国主权的所谓“主权民主”,并把这种民主与民族爱国主义相结合,确定为国家意识形态。其次,在经济上制裁“寡头”,同时从这些“寡头”手中夺回对大众媒体的控制,掌控了舆论话语权。再次,将游行集会法制化,规定了群众游行示威的申报批准制度,限制了反对派的活动范围。最后,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2007年6月,普京在接见全俄人文及社科教师会议代表时,对修订历史教科书问题提出了符合“教育标准”的一系列要求。  普京的上述方针政策,与他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新中央集权”政策一起,被西方学术界指责为是民主的“倒退”和向专制主义的“复归”。  梅德韦杰夫上台后,又强调建设俄罗斯“民主国家”的方针,把“政治民主”提上了重要日程。他口头上虽然不同意有关俄罗斯“没有民主”、“独裁主义”仍然“占统治地位”的言论,实际上又向政治民主化一边移动。  2010年9月,在雅罗斯拉夫尔举行的主题为“现代国家:民主标准和效率准则”的世界政治论坛上,梅德韦杰夫发表讲话,阐述了他对民主的深刻见解,指出:俄罗斯“正在转向民主的新水平”,“改善民主制度问题”,始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必须由人们自己解决。  数百年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决定俄罗斯民主探索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种种情况表明,俄罗斯走上民主化的正常轨道,必将不是一帆风顺的,还会有遥远曲折的道路要走。  俄罗斯消解苏联解体教训的根本是如何对待斯大林体制模式  从叶利钦、普京到梅德韦杰夫,历届俄罗斯领导人对待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文化管理模式的弊端和历史教训的态度及消解措施,归结起来,是一个如何对待斯大林体制模式,如何对待斯大林个人崇拜遗产的问题。  叶利钦及其主要代表的极端民主派,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和斯大林遗产的态度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全面否定并彻底摧毁,走西方自由民主道路,通过建立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来消解斯大林主义的全部遗产。  普京时期,为消除叶利钦自由主义激进改革所造成的混乱和恶果,把改革调整为中间路线和保守主义的渐进式改革,以铁拳出手,重振大国、强国地位。普京把斯大林作为铁腕和强权治国的符号,做了比以前更为客观和理性的评价,特别从卫国战争胜利的视角肯定了斯大林,但对斯大林的国内政策,对其“专制主义”的体制模式,则是否定的。  梅德韦杰夫在日接受俄罗斯《消息报》记者访谈时,关于斯大林“罪行不可饶恕”的宣示,和俄罗斯国家在伟大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祝活动中不提斯大林名字、不准出现斯大林肖像等一整套处理方式,表明俄罗斯领导和俄罗斯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斯大林的评价,基本上是连续一贯的,没有发生大的起伏。  把“去斯大林化”与梅德韦杰夫以世界金融危机为背景,于2009年在《俄罗斯,前进!》一文提出的“新现代化方针”联系起来,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所谓“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就是意味着摆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摆脱苏联时期主要是斯大林时期“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发展观,否定斯大林模式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体制,改善与西方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实行务实开放的对外政策,扫除现代化的障碍,在俄罗斯开辟不同于苏联时代的、新的现代化道路。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巍)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探索建设社会主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探索建设社会主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09-04-29 &匿名提问
从强调以苏为鉴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建国之初,由于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只得照搬了苏联的模式。这在当时来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经过几年的实践,毛泽东已经看出那种过分集中、一切由国家计划来安排的管理方式,那种把社会主义经济和世界其他部分隔离开来的倾向,不利于调动一切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同时他对苏联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认为,中国应该而且可以找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他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 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指导思想就是试图另辟蹊径,寻找一条自己的建设道路。遗憾的是,他提出了问题,却未能找到圆满的答案。进入新时期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邓小平和我们党从纠正失误和偏差为起点,开始进行新的探索。1979 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继毛泽东之后,再次提出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道路问题。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这一新命题,蕴含着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它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也标志着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及政策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戈尔巴乔夫 新思维的危害 西方的和平演变 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发展需要。经济体制与生产关系调整与确立要因时而化。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防止资产阶级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局部受挫也为后来者提供经验教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从强调以苏为鉴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建国之初,由于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只得照搬了苏联的模式。这在当时来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经过几年的实践,毛泽东已经看出那种过分集中、一切由国家计划来安排的管理方式,那种把社会主义经济和世界其他部分隔离开来的倾向,不利于调动一切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同时他对苏联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认为,中国应该而且可以找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他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 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指导思想就是试图另辟蹊径,寻找一条自己的建设道路。遗憾的是,他提出了问题,却未能找到圆满的答案。进入新时期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邓小平和我们党从纠正失误和偏差为起点,开始进行新的探索。1979 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继毛泽东之后,再次提出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道路问题。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这一新命题,蕴含着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它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也标志着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实行工业计划,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  斯大林模式特点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评价   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与陆南泉同志商榷 罗文东 吴波 陆商泉同志的《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下简称“陆文”),对《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8集DVD教育参考片解说词(以下简称“解说词”)关于苏联剧变根本原因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了商榷。我们认为,陆文不仅对解说词本身存在误解,而且其分析苏联剧变根本原因的观点和方法存在谬误。我们尤其不能同意把苏联解体的罪过往去世已达几十年之久的斯大林身上一推了之。 一、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对马列主义的背叛 解说词从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苏共的基本理论及指导方针、意识形态工作、党风、特权阶层、组织路线、领导集团以及苏共对西方世界西化、分化战略的应对八个方面,对苏共内部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展开剖析,并深刻阐述∏苏共内部的问题与苏联剧变的必然联系。解说词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作为前苏联国家和人民脊梁的苏联共产党,作为曾经是支撑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钢筋铁骨,它自己内部的蜕变和首先断裂”,无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因素。 从整个解说词来看,苏共内部的“蜕变”和“断裂”是指赫鲁晓夫以来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逐渐形成了一套脱离、背离、背叛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果苏共内部不出问题,能够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再大,国内“反对派”的攻势再猛,苏联共产党也不至于垮台,苏联社会主义也不至于失败。 显然,陆文批评解说词将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主要归咎于赫鲁晓夫特别是戈尔巴乔夫速两个社会主义“叛徒”,可以说是文不对题了。更令人不解的是,陆文一谈到戈尔巴乔夫等人的罪责时,便竭力主张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些领袖人物的行为”;但谈到斯大林的错误时,便说他“滥杀无辜”、“实行个人专政”等等,甚至将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苏联解体的罪过推到已经去世达几十年之久的斯大林身上。陆文这种采用双重标准、自相矛盾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是不能说服人的。 苏联剧变不仅没有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证明了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及错误的改革路线、方针、政策的破产。2003年 3月,俄罗斯《导报》发表《俄罗斯人怀念斯大林时代》一大写道,高达53%的人认为斯大林对国家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俄罗斯民众、甚至反对派充分肯定斯大林把苏联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建成了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奠定了苏联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在剖析苏联剧变的原因时也深刻指出: “年的反革命不仅背叛了改革的思想,而且也背叛了十月革命的理想。”“我国现在总危机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改革本身,而在于改革的目的和方式,在于在改革的目的和方式中缺乏社会和道德的基础。”“现在动乱的种子是由戈尔巴乔夫及其叛徒战友们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最后几年播下的,这些种子落到叶利钦及其周围的人掘松和施肥的沃土上后,开始枝繁叶茂,鲜花盛开”1。 二、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陆文还从它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出发,把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斯大林下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认为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应从制度中去找”。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和结论,既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状况和苏联剧变的基本事实。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领域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主客体的统一。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也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根据一定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制定和实施的,以维护其根本利益。尤其是近代以来,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执政党在制定改策、建立制度、影响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苏共的性质、地位决定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将执政的苏共与苏联的制度分割开来,无视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苏共领导集团这一重要历史主体所犯的错误,而仅仅从以往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去找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必然陷入客观唯心主义和历史宿命论的泥潭,并得出“十月革命”是错误的结论。 苏联剧变固然与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有关,但制度不完善只是酿成苏联剧变的一定条件而不是根本原因。制度不会自发地产生,更不能自动地运转并发挥作用。邓小平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弋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2。只有依靠好的领袖集团和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避免制度颠覆和毁灭式的灾难。 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 陆文还列举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弊端,认为这些弊端“带有制度性与根本性的特点”,进而断言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走投无路的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体制。 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确存在弊端,然而其弊端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比,是第二位的。总的说来,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问题在于战后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要求,而斯大林的后继者没有及时和正确地领导改革,以克服这种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时期,苏联的改革浅尝辙止、徘徊反复,甚至出现了走偏方向的情况,结果延缓或干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改革又偏离方向、误入歧途,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复惮。无视从赫鲁晓夫特别是到戈尔巴乔夫的苏共领导集团所犯的错误,而将苏联剧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就无异于颠倒是非了。 一些人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所包含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混为一谈,以体制上的弊端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原因看作背弃社会主义制度造成剧变的原因,其理论上的荒谬和实践上的危害都显而易见。大家想一想,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对我国也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也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但中国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生类似苏联剧变的悲剧呢? 陆文说,苏联广大党员和人民对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无动于衷,是因为他们对苏共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了信任危机。我们不赞同这一说法。1991年苏联举行全民公决,赞成保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票数占76。4%;当时的“无动于衷”,只是表明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及其领导集团的失望。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斯大林及苏联进行无情批判的季诺维也夫后来反思说:苏联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有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和斯大林的领导”。2005年底,俄罗斯两个著名的社会舆论调查机构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今66%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76%的人认为苏联有许多可以值得骄傲的地方; 72%和80%的人分别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由此可见,有良知的苏联人抛弃的不是解救俄国危难、实现国家强盛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导致民生凋敝、引发社会动乱的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及其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四、只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认识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解说词从苏共内部问题的产生和变化的角度,对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教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使人深受启迪、很受教益。然而,陆文从制度中去找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将苏联剧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制度和体制。按照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所有实行过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国家岂不都要走苏联剧变式的老路?都会遭受社会主义失败的厄运? 虽然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在战后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弊病,但这些弊病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改革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于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的性质和原因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些弊病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进而要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决裂,“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实行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要改变党和国家的性质,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多党制、议会民主制、三权分立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等。正是这套背叛性的改革路线、方针、政策,既不能解决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能抵御国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进攻,最终导致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 苏联剧变的教训是惨痛的。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只是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共反社会主义提供便利条件,并不必然导致苏联剧变的结果。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所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一错误的改革“药方”,却把得了“疾病”但没有得 “绝症”的苏联给“治死”了。苏联剧变表明,社会主义要保持生机活力,不断发挥优越性,不改革不行,乱改革也不行。因为不改革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克服社会主义体制方面的弊端,就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只能是死路一条;同样,改革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就必然引发社会动乱和危机,就必然葬送社会主义制度。 1、〔俄〕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4、570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大林 苏联 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