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对老百姓百吗些扶贫政策

  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一份最新的尘肺病患者统计名册表明,全乡共有554名“疑似尘肺病”病例,各村均有分布。记者调查发现,这份被要求“保密”的名单,漏登严重。  “明知死路一条,我还是得去灵宝,去灵宝我还是要打钻。”虎头岩村四组组长、40岁的张凡林说。他14岁去矿山,2003年检出尘肺。他有74岁的父亲要养活,老婆肝腹水正在治疗。   目前缓解尘肺病人痛苦的常用药是克矽平和矽肺宁,前者价格昂贵,用药1月需要1万元,后者药厂的利润小,经常断货。   刘玉全说,太和医院治疗的尘肺病人多在小矿点务工,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也就无法办理职业病鉴定,治疗费用需要自负。而且,时至今日,尘肺病并未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范围。  一位医生说,有时为了帮助经济条件差、无法报销医疗费用的尘肺病人,出于良知,医生甚至会冒着风险在诊断书上写上别的病种。  维权,在这些尘肺病患者看来,似乎遥不可及。他们大多不知道老板是谁,出面雇请他们的都是小包工头,一年有七八个,十年会有上百个,他们甚至就是自己的同乡、亲戚,何况这些小包工头很多也未能幸免。  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尘肺病是医院诊断的,这个不能拿来作为索赔的依据,要索赔,必须经过职业病权威机构的鉴定。既然找不到人赔,费力花钱去鉴定又是何苦呢?  1.jpg  何其多的人没有出走上了这条路,然而当地政府没有一点致富脱贫的政策,那些人不走上这条路怎么能生活下去,他们天天看着新闻联播期盼着国家好的政策,期盼着政府能够关注到他们。这又是何其难!最近著名演员袁立来到三十六岩村,这个落后贫困的山村,亲自探访了尘肺病人的家庭,并带来了社会各界的捐款,给尘肺病人带来了希望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社会终于有人关注他们这些人了,他们有救了,可是当地村干部确给他们的老乡,近邻带来阻碍。  据我了解到一件事实,某村民在前年已经检查出尘肺病,到时村上在统计病人数量,由于在外地务公,不能亲自回去,把做好的检查拍的片子和病例传真回老家,交到村上,等今年上面每人有三百块补助的时候,没有他的,这不经让人想到,这钱哪儿去了,为什么只有三百?然而这个乡确有一届人大代表,不过现在已经搬到县城去了,呵呵,人家已经不是农村人了,这不经让人须臾,为什么同是一个乡,每个村的补助现金差那么多?我不想多做猜测,只是为那些处于偏困山区,没有出路的老百姓感到悲哀。政府政策再怎么好,中央惠农再怎么好,国家经济再怎么提升可是当地老百姓真正的生活状况让人心寒,国家的大好政策到了这里确落实不到实处,当地政府的慵懒真让人难以苟同!希望有能力帮助他们的人多关注帮助他们,因为他们真的很可怜!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资阳:老百姓眼中的“三村扶贫行动” --四川群众路线网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资阳:老百姓眼中的“三村扶贫行动”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市近35万贫困群众的生活冷暖始终牵挂着党委政府的心,也是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绕不过的坎。自2009年6月全市部署实施&三村扶贫行动&以来,已帮助近10万低收入群众脱贫致富。如今,第二轮正深入实施,扶贫村的基础设施怎么样?产业结构优不优?农民增收有保障吗?让我们听听老百姓的声音&&
  基础设施建设&&
  脱贫之路越来越宽
  自古以来,有山则名,有水则灵。与青山绿水相融相亲的雁江区清水乡鲤鱼村,长期以来却与贫困相依相伴。重重青山,阻隔了鲤鱼村村民通往外界的脚步;盈盈碧水,承载着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热切期盼。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特别是下雨天全村唯一的土公路简直没得办法下脚。&鲤鱼村党支部书记李质统回忆鲤鱼村2008年的情形时动情说道。如今,全村修建了7.85公里水泥路、4公里机耕道和2公里入院路,建成了67口蓄水池、80口沼气池和55口红层找水井,120家土墙房变成了砖瓦房&&村主任杨光树聊起鲤鱼村现状如数家珍。鲤鱼村仅是通过&三村扶贫行动&焕发蓬勃生机的一个切片。透过这个切片,发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群众致富的瓶颈。&要致富先修路,这大家都知道。&简阳市老龙乡土地坳村村民王四洋说,大家想修路的愿望憋在心里很久了,村民自筹资金离修路还差一大截,等的就是政策帮扶的东风。
  &&三村扶贫行动&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新改建通村通组道路500多公里,水利设施200多处,危房改造500余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了一场硬仗。&市扶贫移民局负责同志介绍说。说起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简阳市石盘镇方家林村吴大爷满脸笑容,&再也不用挑担子去卖菜了,我的蔬菜能直接上货车拉去城里销。&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农村、资金投向农村、人才扎根农村,昔日边远小山村正在经受市场化洗礼,脱贫致富道路越走越宽广。
  产业结构调整&&
  造血功能越来越强
  林果药桑菜、猪牛羊鸡兔是我市一直所拥有的丰富农业资源。然而,一些村民抱着金饭碗却只能喝稀饭。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传统农业产业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化的需求。&三村扶贫行动&变&输血&为&造血&,从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入手,以项目为依托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无数个贫困村找到了脱贫钥匙,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今年,我们乡种的葡萄在成都市场平均卖15元一斤,村民在葡萄基地打工60元一天,土地流转一年每亩500元左右,(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比外出打工还划算&,清水乡党委书记李祖德介绍道。据了解,清水乡依靠鲤鱼湖得天独厚优势,引进业主参与土地流转,大力培育花卉基地、葡萄基地,种植油桃、枇杷等经济作物, 2012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7638元,比2008年翻了一番多。
  简阳市云龙镇宝坡村在驻村干部帮助下,通过引进业主、带头示范、组建专合社等方式,全村发展核桃、辣椒、莲藕等特色种植业1000亩。当地孙大爷表示:&只要干得好,干出效益,我们愿意跟着干!&
  农业环境约束强、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一调就灵。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往往是等不起、伤不起!只有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才能在发展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据悉,全市扶贫村发展柠檬、核桃、辣椒等特色种植业2.3万余亩,产值近1.5亿元,不仅在较短时间内促进农民增收,更为扶贫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永久脱贫夯实产业基础。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传统农业依靠人力、畜力等手工劳动方式,凭借经验发展。如今搞现代农业,大棚、滴灌等先进技术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没有技术不行。&培养一个技术能手,不仅富裕自身一家,还能带动周围一片,这是我们多年的扶贫经验。&市扶贫移民局负责同志说。
  俗话说,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对此,安岳县城西乡油榨村郑天国老人有着切身体会。他说,驻村干部手把手教我们林下无公害养鸡,除去苗子和粮食成本,平均每只鸡净利在20元以上,&像我们这种上了年纪的人,搞传统农业的话,哪里去找这么轻松的钱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市委组织部、市扶贫移民局多次组织联系村的干部、村民代表到市内外学习扶贫新村和新农村建设,市妇联组织联系村村民代表进行农业技能和养殖技术培训,增强了基层干部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在活动中,先后培训扶贫村党员、群众上万人次,送去各种技术类书籍数以万计,精心培育了一批&土专家&和&田秀才&,全面夯实了农村产业发展技术支撑,有效提高了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
  密切干群关系&&
  鱼水情谊越来越深
  &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干部&,这是当前我市贫困村老百姓发自肺腑的感慨,更是期盼。&三村扶贫行动&实施以来,全市先后有270名驻村干部走进偏远山村,深入田间地头,四处奔波找项目、多方打听请专家,或想法设法筹资修路,或千方百计发展产业,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泥腿子干部&。民政局一位长期从事困难帮扶的同志说,&对老百姓的困难看见一个帮扶一个、知道一件解决一件,解群众燃眉之急,为党委政府分忧,这不仅是党性要求,更是良心使然!&
  在简阳市雷家乡碑湾村&万民干部下基层&宣传调研活动周&现场,一名群众感动地说:&这么热的天气,连我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干部们还为我们宣讲政策、解决困难,太感谢了!&宝坡村孙家亮说,我这辈子活了几十年,以前区委书记下乡和我们一起抬石头修水库,如今干部下乡帮我们致富,这日子越过越好咯!
  群众需要感情上心贴心、工作上面对面、办事上实打实的干部。只有那些真正扑下身子、扎下根子、干出样子的干部,群众才会真心待他,拿他当亲人。雁江区清水乡鲤鱼村蒋祖群老人反复说&感谢李佳书记,我们老两口身体好,娃娃学习也好,请她不要挂念!&&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老百姓自身也要更加攒劲,早日摘掉穷帽子,脱贫致富奔小康。&宝坡村村支书谢代淑激动地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机关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民主党派、驻资部队、企事业单位等也纷纷参与到&三村扶贫行动&中来,扶贫村广大村民百姓展现出振奋人心的精气神,让人听了有底气、看了有心气。
  资阳日报 杨平
  原标题:向征:教育扶贫政策应着眼于扶贫地区老百姓真正需求
(湖南商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向征参加省政协双周协商会并就教育扶贫工作发言)
  编者按:65年前,湖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湖南省政协前身)举行双周协商会,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65年后的今天,湖南省政协重启双周协商会,计划今年举行20次协商会,重点聚焦全省重大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今日开始,红网推出《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系列报道:    红网长沙3月27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张珍 黎鑫)今日上午,湖南省政协就“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召开双周协商会。湖南商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向征在会上发言并建议,将贫困发生机制纳入教育扶贫体系进行研究,同时,教育扶贫政策要着眼于扶贫地区老百姓的真正需求。    “教育扶贫政策应注意教育结构的改革,使其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向征认为,在不同的贫困地区,要考虑两个条件:一是教育扶贫政策是否契合贫困地区的文化环境和实际需求,二是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是否适应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如何教育扶贫政策与扶贫地区老百姓真正需求对接起来,向征提出,其一要加大“三农”投入,切实减轻农民家庭的家庭负担,增加收入,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增加政府投入比例,集中社会力量重点精准资助。其二要建立国家农村教育扶贫专项资金,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农村教育扶贫经费的来源,建立一种长效的扶贫助学资金来保障贫困学生求学。其三要发展多层次的教育,注重教育扶贫的效率。其四要深化教育扶贫模式的研究,以教育扶贫为主,多种扶贫方式并举。
( 16:28:45) ( 16:21:55) ( 16:18:54) ( 15:43:58)实施精准扶贫 不让老百姓“被小康”
 来源:攀枝花日报 
来源:攀枝花日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本报记者刘靖多年以前,如果你去过盐边县格萨拉等西北部高寒山区,你会看到有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而这些地方以前都是茂密的森林。这就是过去刀耕火种所遗留的生态创伤。由于土地贫瘠,又买不起肥料,村民们为了有个好收成,往往把过去开垦出来反复耕种后没有养分的土地抛荒,重新开荒林地,栽种土豆、荞麦等作物。由于喀斯特地貌特征,地表涵养水分的功能极差,缺水导致生态恢复极其困难。人类每前进一小步,森林就后退一大步,长此以往,形成不可逆的恶性循环。但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下,他们只能向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森林退步了,生态恶化了,而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贫困面貌依旧。寒风刺骨的冬日,站在苍凉的黄土地上,我们既为这些消失的森林痛心,更为当地群众的贫困而揪心。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生态移民、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口帮扶等扶贫措施,当地村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横板房”,住进温暖结实的砖房和土墙房;告别了“刀耕火种”,发展起了种养殖和旅游业;告别了“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历史,用上了汽车、摩托车、手机、电视等现代工具。如今的格萨拉逐步走上了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与群众致富增收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道路。格萨拉的变化,只是我市近年来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带动边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为确保2020年以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市还将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扫除扶贫盲区,把这项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不让贫困农户“被小康”。小康路上贫困群众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攀枝花来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边远民族地区的群众。米易县麻陇彝族乡新田村地处二半山区,由于干旱缺水,村民过去只能在雨季期间栽种玉米、土豆,由于土地贫瘠、产量低,村民不仅吃不上米饭,甚至连肚子都填不饱。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新田村村民开始种植烤烟、核桃,养殖山羊,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收入逐渐增加,手上宽裕了,吃大米饭已不再是个难题。截至目前,新田村户均种烟达7亩、核桃达23亩。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余元。“现在收入多了,大米饭想吃就吃。”村民马德银对记者说,露出一脸憨厚的笑容。开发建设50年来,攀枝花已从昔日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钒钛之都、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然而,城乡二元结构的“剪刀差”却越来越大:不仅有现代化的大工业,也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不仅有现代化的中心城市,也有闭塞落后的边远农村;尽管创造了全省第一的人均gdp,也有许多边远地区的居民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处于贫困状态。面对攀枝花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的确保2020年以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清醒地看到,没有边远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攀枝花的全面小康。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是攀枝花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攀枝花要实现全面小康,贫困地区的群众不能掉队。”为尽快补齐全面达小康的“短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了“8+8”对口援边、“百千万&干群心连心”、“挂包帮”等系列扶贫工程,积极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带领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智力扶贫和社会扶贫,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就。到2013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7273元,比2010增长2663元,增幅为37%,完成了省下达的脱贫减困5.3万人的目标任务,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8.5万人减少到3.2万人。截至目前,全市边远地区贫困乡村水、电、路、房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向共同小康迈出了坚实的步子。扶贫攻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近日,记者在米易县白坡乡油房新村看到,一排排漂亮的乡村别墅挺立在宽阔的公路旁。“公路修到家门口,房子变成小别墅,山上有果园……我们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往后的日子就不愁咯!”村民彭友发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路不通,出行不便,大家种的青椒、核桃都运不出去,有的甚至就烂在树上。为让边远民族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米易县利用攀枝花农商银行帮扶贴息贷款资金帮扶油房村民建设新房,并扶持养殖大户19户,新建核桃基地200亩,实施核桃品种改良3000亩。此外还实施了3.2公里的南七路支线硬化,使油房村和附近村组千余名群众出行及物资运输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梦想照进现实,幸福触手可及,目前,整个油房村村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1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百姓关注哪些赠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