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镜宇后人和乐达仁什么关糸

乐松生() 浙江镇海慈水镇(今属)人,生于北京。乐氏第十三代传人。1927年中学毕业后,到伯父在天津所开达仁堂药店学业,后到北京其父所开从业。1947年乐达仁去世,乐松生继承伯父遗志,兼顾平津两地堂务。
乐达聪,字铎,号镜宇,北京市人。著名的制药专家,济南宏济堂创始人,出身于北京同仁堂乐家。是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主角
&&& 天津乐仁堂制药厂是我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由闻名清史的“乐家老铺”传人乐佑申先生于1921年创办,与北京同仁堂同出一宗而又独具特色。乐佑申先生曾留学法国专攻商业,精得商业管理,又深得祖传制药秘方秘诀,对中药学颇有研究。他借鉴融汇西方医学与工业生产之长,使乐氏药业开始逐步摆脱作坊式生产,并以此为契机,使民族制药产业日渐崛起。天津乐仁堂制药厂是他最早创办的中药企业。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天津乐仁堂已成为国有中型重点企业,目前为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骨干企业之一。
永仁堂药店始建于1932年,是经营同仁堂药店多年的乐泳西开办的。他继承了同仁堂的遵古炮制优良传统,以治病救人为宗旨,对炮炙之规、药品真伪辨别精益救精,从不以劣充优,以次充好。
乐家开办药店时就曾设想,要根据用户的不同经济地位,把药店办成一个半慈善性的事业。遵循同仁堂祖训:可以养身,可以济人者,惟医为最。永仁堂一开业就生产一种“万应膏”专为劳苦大众所用,货真价实,疗效很好。如有腰酸腿痛,跌打损伤,只要买上一帖,一贴就灵。因为求购这种药的人很多,店里规定:不论男女老少,也不管本市与外地的顾客,每人只卖给一帖,故被称做“一贴膏”。只有在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药王纪念日”的这一天,永仁堂才“无限售卖一天”,并以八折优惠。专程前来买药的人很多,这一天从早上5点开门到晚上10点才能关上大门。据1937年的统计资料记载,仅这一天就售出一贴膏700多万贴。
永仁堂创办时就店厂分开。药厂设在前门外西打磨厂90号,有加工人员20多人,设有药房、斗房、刀房、碾房、面子房
(南京同仁堂制药厂)历史悠久,其前身是北平同仁堂京都乐家老铺南京分号,于1926年在南京开业,1955年更名为公私合营南京同仁堂国药号股份有限公司,1957年定名为南京同仁堂制药厂。
&&&&1931年乐家老铺宏仁堂在青岛中山路开业,前店后场,设有坐堂大夫。宏仁堂遵循乐家祖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选用地道药材,配伍重量不可一钱有错。
&&&&宏仁堂因祖上是内廷供奉,为宫里供药,因而掌有宫廷御医秘方,这是其它药店不具备的条件。青岛宏仁堂从总店进药,自己也生产成药,其中有虎骨酒、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国公酒、参茸卫生丸、苏和香丸、再造丸、紫雪散、活络丹、女金丹等495种均来自宫廷秘方。
&&&&宏仁堂的中草药品种齐全,加工细微,成药配方合理,用料讲究,炮制一丝不苟,在青岛中药店中有很高声誉。因中药讲求产地,宏仁堂使用来自最佳产地的“地道药材”,因其“诚信为本”,即使该店价格稍高,顾客也来宏仁堂购药,百姓们的说法是:“认乐家老铺这块牌子。
&&&&宏仁堂聘的坐堂大夫也是有声望的名中医,宁缺毋滥,开的
一、百年历史&
 &&&&&&&&&&&&&&&&&&&&&&&&&&&&&&
达仁堂是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乐家老铺'的正宗后裔。'乐家老铺'以其用药地道、炮制如法深得民间信仰,并于1723年承办御药,名声显赫。1913年乐氏十二世乐达仁先生立志用他在英、德等西方国家学到的管理方法改造前店后厂的中药企业-京都达仁堂乐家老药铺,与其弟乐达义、乐达明、乐达德四人筹集白银四万两,于1914年在天津创办了天津达仁堂。从1917年起,先后在北京、青岛、
“宏济堂”是由电视剧《大宅门》主人公原型同仁堂资东乐镜宇先生于1907年创建。上世纪20-40年代,曾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誉为中国“三大名店”。
1915年,宏济堂药店以独特配方与工艺生产的“宏济堂阿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是中国极少的获奖产品之一,也是第一个走出国门获得国际大奖的中药制品。
由于,宏济堂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和在全国的重要影响,使乐镜宇先生在继续经营宏济堂的同时,又主政北京同仁堂,成为乐氏家族的当家人。
50年代初,乐镜宇年事已高,其掌管的日常事务逐交子孙辈接管。日,时任宏济堂总经理的乐镜宇之子乐绍虞病故,乐镜宇将其日常事务全部交其侄子乐松生经营。
1955年11月,年逾八旬的乐镜宇老先生作为中国工商业的优秀代表,受毛主席之邀,委托其侄乐松生在中南海接受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并转达了对主席、总理的问候。毛主席说:“同仁堂好,全国工商业者好!”。日,北京召开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乐松生再次代表其在天安门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
举世闻名的北京同仁堂乐家老药铺,过去它是乐氏家族“祖遗共有”世代经营的药店,从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始创同仁堂药室,至解放后1954年同仁堂公私合营,近300年来都是由乐氏家族为主要铺东和经营者,并且始终掌握着同仁堂关键的制药技术。
据乐氏宗谱记载,乐姓祖籍浙江宁波,其26世之乐良才于明朝永乐帝朱棣迁都之际,迁来北京。
乐良才为来京后乐氏宗族的始祖,原是一位走街串巷行医卖药的铃医,来京后仍操此业,其后世子孙一直继承其铃医衣钵。清初,其第四世乐显扬(号尊育)当上了清太医院吏目才结束了祖传铃医生涯,于康熙八年(1669年)始创同仁堂药室。后世存在北京大栅栏同仁堂的一块老匾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故立匾时的康熙八年(1669年应为同仁堂肇始之时,乐显扬为北京同仁堂肇始之祖。&&
同仁堂的创办人姓乐,浙江宁波府人,在明朝永乐年间来北京谋生。最初这位姓乐的在北京以摇串铃走街串巷行医和代卖小药维持生活。到了清朝初年,其后代乐尊育进了清官太医院,当了一个出纳文书吏目。这样,就为后来同仁堂的创办及发展打下了有利基础。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尊育之子乐梧岗在大栅栏路南开办了同仁堂药铺,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使同仁堂有了一定的发展。同仁堂的大发展是从雍正年间为清朝宫廷御药房供应“供奉”(为清御药房供应中药,当时称“供奉”)开始。同仁堂有了为皇宫“供奉”药品这个靠山,既为同仁堂提高了社会声望,也为同仁堂后来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同仁堂和御药房打交道,都是先领药款,尔后才交货。这种预领官银,加强了同仁堂的经济实力和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乐松生() 镇海慈水镇(今属慈溪市)人,生于,同仁堂乐氏第代传人。
欢迎各位 ,额外获取10个积分。
乐松生()镇海慈水镇(今属)人,生于北京。同仁堂乐氏第十三代传人。1927年中学毕业后,到伯父在天津所开达仁堂药店学业,后到北京其父所开从业。1947年乐达仁去世,乐松生继承伯父遗志,兼顾平津两地堂务。1948年,接任同仁堂经理。1949年其父去世后,成为同仁堂重要股东及。1954年,同仁堂率先实行了。8月,同仁堂公私合营,成立董事会,乐松生任经理。1955年初,北京市市长亲临同仁堂会见了乐松生,对他带头实行合营和合营后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主席和总理又在中南海接见乐松生,亲切询问了乐松生的生活、工作和同仁堂业务情况,鼓励他要为祖国医药事业多做贡献。这给了他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一年,乐松生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并出任北京市副市长。党和人民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和很高的荣誉。历任全国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1956年,乐松生经理代表北京工商界在向毛泽东主席、主席、周恩来总理递交北京市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右图)[1]乐松生后来与上海的齐名,成为全国工商界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本人也因此担任了北京市的副市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直到“文革”中被迫害而死。新中国成立初,乐松生开始试办中药提炼厂,并聘请北大教授成立国药改进研究室,试制、香莲片、女金片、等产品,获得成功。至1959年,同仁堂全年总产值一千二百五十二万,产品五百八十三种。文革时遭迫害,1968年4月被活活打死,年仅60岁。
乐松生是同仁堂发展史上的一位。历任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主任、天津商业联合公司总务部长、天津建华公司副经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市董事长。先后被选为民建中央常委、北京市人民委员、委员、北京市副市长。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大陆相关人物达仁堂_百度百科
达仁堂是有着三百年历史的&&的正宗后裔。&乐家老铺&以其用药地道、炮制如法深得民间信仰,并于1723年承办御药,名声显赫。1913年乐氏十二世先生立志用他在英、德等西方国家学到的管理方法改造的中药企业-京都达仁堂乐家老药铺,与其弟乐达义、乐达明、乐达德四人筹集白银四万两,于1914年在天津创办了天津达仁堂。
从1917年起,先后在北京、青岛、武汉、长沙、福州、西安、长春、大连、郑州、开封、香港等开设了分店,销售药物1000余种。达仁堂为采购人参,特建立达仁参号,另开辟养鹿场、蜂场自取鹿茸及优质蜂蜜,另外开办达仁铁工厂、达仁女校等。
尤其是1934年乐肇基、先生在任期间,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采用电动石磨、电动罗筛;安装冷冻机、打深井建水塔,以为药用,在当时中药界开风气之先。
达仁堂创始人
1949年全国解放,达仁堂的经营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53年,达仁堂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成立了达仁堂国药有限公司;1955年,达仁堂实现公私合营,调整了机构。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达仁堂曾先后两次更名,1966年更名为&天津工农兵药厂&,1973年更名为&天津第二中药厂&,直至日,达仁堂恢复了老牌匾,由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医药总局局长先生亲笔题写了厂牌。并形成了今天的厂标。
达仁堂继承了三百余年的&家传蜜制&制药经验和传统,始终恪守&只求药物真实,不惜重资,炮制之术必求其精&的宗旨,选料必求地道优质,炮制上更是精益求精,各种原料认真挑选,以净货投料,药粉研磨精细,细箩筛选,严格遵循先辈流传的传统工艺,一丝不苟。达仁堂集南北炮制技术于一家,生产的丸散膏丹&望之不甚宝贵,服之实效如神&。解放前津京一代名医开方时,指定患者购买达仁堂的药,达仁堂药品不仅畅销全国,早在二十年代就出口南洋。
达仁堂与同出一脉, 90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达仁堂独特的企业文化。
以&达则兼善世多寿,仁者爱人春可回&为经营哲学的达仁堂职工秉承治业把质量视为自己的生命,90年的历史也佐证了达仁堂的产品质量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在广大消费者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企业获得国家一级企业称号及&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称号。1999年企业&回生&商标被评为天津市著名商标。企业在中国乃至世界中医药行业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同时在继承乐氏&祖传秘制&的基础上,也保留了许多独特的密决和招法,都成为了达仁堂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只求药料真实,不惜重资,炮制之术必求其精;
·1912年乐达仁先生在北京创办京都达仁堂乐家老药铺。
·1913年乐达仁先生在天津估衣衔始建达仁堂
·1914年在今创建天津堂制药厂
·1917年起先后在北京、青岛、西安、长沙、福州、长春、香港等18个重要商埠开设了达仁堂分号。
·1918年开办达仁鹿苑,先后在天津中山路、河北五马路、北郊白庙、河西台湾路,和北京、、西直门、养鹿700余只,年产1万余两。
·1921年开办达仁女校,请爱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任校长,等进步青年任教师。
·1924年开办达仁眼科诊所,请著名眼科专家黎宗尧义诊。
·1929年先生创办达仁化学工业社和渤海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1930年在开办达仁堂广生达药庄,经营洋广药材。
·1934年乐达仁先生逝世,乐肇基任经理、乐松生任副经理。
·1952年根据指示,成立天津达仁堂国药总店驻京办事处国药改进研究室,郑启东在该研究室任职
首研提取挥发油设备,1953年制出银翘解毒丸、香莲丸、黄连上清丸、女金丸的片剂。
·1954年成立达仁堂国药提炼厂,片剂月产15万片,片剂数量增至13个品种。
·日,达仁堂实现公私合营。
·1956年达仁堂国药提炼厂生产人工合成冰片及人工,1957年人工牛黄投入生产。
·1957年达仁堂国药提炼厂与北京同仁堂合并更名为“同仁堂国药提炼厂”
·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并荣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金马奖
·1991年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并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
·1992年通过澳大利亚GMP认证
·1994年新建万余平米GMP生产大楼落成使用
·1996年通过德国巴伐利亚州GMP认证
·1999年并入
·2001年在上海成功上市
·2001年在兴建中药现代化研发生产基地
·2002年通过国家GMP认证
· 1987年获全国环境优美工厂
· 1987年获国家计量合格证书
· 1988年获首届医药企业管理优秀奖
· 1988年获国家二级企业证书
· 1990年获中药优秀企业管理奖
· 1990年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 1990年获国家节约能源一级企业
· 1991年列入90年全国五百家最大工业企业
· 1991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91年度全国医药教育先进集体
· 1991年获国家二级企业档案管理合格证书
· 1991年获国家质量管理奖
· 1991获全国节能先进企业
· 1991年获国家一级企业
· 1992年获澳大利亚政府卫生组织颁发的药品进口证明
· 1992年获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
· 1993年获称号
· 1993年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 1995年获全国医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 1995年获第一届全国中药行业优秀企业
牛黄降压丸
· 80年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 83年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章
· 91年获长城国际金奖
· 94年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 90年在&儿童用品四十年&博览会获铜奖
· 90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三等奖
· 90年获天津市优质产品
· 94年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 82年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 83年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质新产品证书
· 84年获天津市优质产品
· 87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
· 88年获天津市优质产品称号
清宫寿桃丸
· 86年获天津市1985年新产品二等奖
· 87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 88年获天津市优质产品称号
· 90年在&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四十年&博览会获铜奖
· 94年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 牛黄降压丸
· 参附强心丸
· 清宫寿桃丸
· 牛黄降压胶囊
· 长城清心丸
· 藿香正气软胶囊
· 牛黄降压丸
· 清宫寿桃丸
达仁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管理、产品开发等各企业的方方面面,而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这些认可,都集中地体现在对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信誉上。“大宅门”成了制药厂 同仁堂不提《大宅门》
“大宅门”成了制药厂 同仁堂不提《大宅门》
<font color=#7b年05月16日09:23& 新民周刊
  随着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的热播,围绕着百草厅的明争暗斗成了京城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宅门》的京腔京韵,编导郭宝昌的传奇人生,顿让百草堂的原型――北京同仁堂也着实风光了一把。如今的同仁堂已经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国有上市公司,它那坐落在北京崇文门的总部,是一幢外表富丽堂皇的高层建筑,底层的同仁堂店铺,已经丝毫不见电视剧中的影子,唯一让人产生时空联想的,只有那块黑漆的牌匾
  同仁堂不“搀和”《大宅门》
  这是五一长假后的第一天,同仁堂总部的工作人员,自然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电视剧《大宅门》理所当然也是他们之间非常重要的话题之一,事实上,《大宅门》已经成为这个长假中同仁堂职工的重要功课,许多对创建同仁堂的乐氏家族并不熟悉的年轻一代,也是试图通过这部电视剧,来了解自己所在企业的过去,当然,还有一份亲切的感觉,因为,他们都曾经真切地接触过如今还担任同仁堂顾问的乐家后人。负责接待工作的同仁堂集团公司宣传处副处长金永年先生甚至透露,就在这部电视剧的筹备阶段,郭宝昌还曾经登门寻求过与同仁堂的合作,后来,“因为他与乐家的关系错综复杂,乐家后人认为他不是门户正宗,反对他写有关同仁堂的故事,而同仁堂自1954年与乐家公私合营以来,一直和他们保持友好的联系,他们之间的家族矛盾,我们实在无法插手,因此,对于《大宅门》,我们没有任何形式的参与。”
  但是,没有参与,并不意味着同仁堂就此与《大宅门》没有了任何干系,更何况,《大宅门》的许多故事,就是乐家13代人的真实写照,尽管,这些写照多少有了一点艺术加工的成分。金副处长翻出一本1993年出版的《同仁堂史》,“有些问题你们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的确,按照我们预想的要求,让金副处长设法找到当年的老店员、老药工,看来是勉为其难,因为在10年前编撰《同仁堂史》的时候,编撰人员就已经发出过“同仁堂历史悠久、人物稀证、资料不足”的感慨,如今我们只好再度借助《同仁堂史》的记载和金副处长的补充回忆,来找寻白荫堂、白文氏、白景琦等人的真实面孔。
  乐平泉振兴同仁堂
  举世闻名的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过去是乐氏家族“祖遗共有”世代经营的药店。从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始创同仁堂药店,至解放后的1954年公私合营,近300年来都是由乐氏家族为主要铺东和经营者,并且始终掌握着同仁堂的关键制药技术,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1966年同仁堂完全收归国有,乐家的秘方全部交给国家为止。
  《大宅门》的故事,从老太爷白荫堂说起,因此这里不能不提他的故事原型――北京乐氏第10世的乐平泉。乐平泉原为乐嵩年的遗腹子,1831年,也就是在他21岁时,过继给乐百龄为嗣,成为同仁堂唯一的继承人。
  在乐平泉之前,由于天灾人祸,同仁堂已经典当给朱姓经营,他在同仁堂内除了一个铺东的名义外,每日只有净取5吊钱,根本没有恢复祖业的能力。至道光十四年,朱姓做赔生意逃亡他乡,乐平泉虽然收回了铺面,仍无能力经营,只要再度典于他人。3年后,乐平泉又将同仁堂租于张、董两人经营,他自己却开设了一个广仁堂药室与同仁堂抗衡,竞争维持了两年便以乐平泉的胜利而告终,广仁堂关闭,使得乐平泉可以以同仁堂铺东身份在同仁堂内寄卖成药。这种积累资本的手法是乐平泉排挤外股、恢复祖业最厉害有效的一手。经过9年的努力,乐平泉终于将同仁堂收为己有。
  在乐家老铺的历史上,乐平泉是一位中兴人物。同仁堂在他的经营下,逐渐将外股全部收回,债务统统清偿,营业日渐兴旺,在此基础上,他还采取了广交官府、广筹资金、拓宽影响、理家治店和精研新药的五大举措,这些思想方式贯穿于晚清百余年,甚至延续到民国,直至北京解放。
  “白文氏”原来是“景琦”的祖母
  乐平泉有子4人,即孟繁、仲繁、叔繁、季繁,后世称他们为乐氏四大房?他们也是《大宅门》中白颖园、白颖轩和白颖宇三兄弟的原型,有趣的是,剧中精明能干、风风火火的白文氏,在真实生活中,并不是四大房中任何一位的妻子,而是他们的继母许氏,也就是乐平泉的继室,当然,白文氏的某些性格,也融入了像郭宝昌继母等人的血脉。乐平泉逝世以后,乐家的家事铺务均由许氏主持,时达27年之久。这位许氏,出身名门,却能事必躬亲而且知人善用。每日对同仁堂高级职工的两餐,她都要亲自过目,他们到后宅交账,她也必亲自迎送,因此,在她在世之日,同仁堂内外相安,并且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许氏率领全家满门避难逃亡太原,同仁堂交于“查柜”刘辅庭代管。这一年的5月20日,义和团烧了大栅栏老德记,火势殃及同仁堂,所幸只烧及铺面前庭,悬挂在门前的同仁堂老匾,也由职员张翊亭抢救出来,存放在后院,以后一直悬挂在大栅栏同仁堂门市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乐家打磨厂新开路住宅进驻德军,家中医书、家具等被毁殆尽。据同仁堂庚子年账簿中记载,同仁堂曾被迫供应德国军官一应饮食起居,可见《大宅门》中有关庚子之乱的描写,还是十分准确的。
  次年冬天,许氏率领全家自太原返京,开始重新整顿同仁堂。对外,她立即会同帮商张志云向清官御药房申报继续承办官药事宜。对内,许氏重金酬答与同仁堂患难与共的职工,并加以提拔重用,张翊庭抢救出来的同仁堂老匾油饰一新后悬挂在前庭正中,两侧还增添了“灵兰秘授”和“琼藻新裁”两块横匾,这次的店容格局,一直保持到50年代。
  大乱之后,许氏对同仁堂生产成药的质量并未放松。紫血按古方配制在加工时需要用黄金百两,据传当时许氏就收集了家中各房金饰,铸成百两黄金,放在锅里煎煮,日夜守候。许氏整顿同仁堂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确立了低工资加售药提成的工资制度,当时中国手工作坊和工厂一般都是计工计件,同仁堂采用的工资制度就显得相当高明了,它一直被沿用到解放以后。
  “白景琦”并不是近代同仁堂的重要人物
  许氏于1907年去世,4年以后,清王朝灭亡,结束了同仁堂承办官药的皇差,同仁堂开始正式由乐家四房共管,这种管理形式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在《同仁堂史》中,除了在族铺中记有白景琦原型乐镜宇的名字,其他方面对他的记载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可见乐镜宇实际上对同仁堂的业务参与是十分有限的。根据同仁堂在公私合营前的最后一任经理乐松生的回忆,“四大房虽然议定了共管制度,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政。先由大房管了一段时间,接着又由三祖伯母管了两年多(她自然多少也有一些白文氏的意思),三伯祖母从同仁堂的公账里提取了9万元存入她的私账,于是被推下台,由大房接管。在大房乐佑申管理的20多年中,兄弟之间的勾心斗角愈演愈烈,大家抄袭先曾祖寄卖丸药排挤外股的方法,各自牟利,由于四大房的明争暗斗,职工也分成了好几派。这个封建大家族经过几十年的安乐享受,已经日趋腐化了。”
  1928年至1929年间,政治中心南移,乐佑申就要他的弟弟乐笃周到南京开设同仁堂分号,所有资金药材都由北京同仁堂直接拨付,这是违反族规的,于是群起而攻之。乐佑申被攻下台后,正好四房的乐达义从北京警察厅督察长的职位上卸下来,于是出面管理,确立了四大房真正的共管制度,由四房各出一人,所有银钱账目出入都要盖4个图章,仓库挂4把锁,重大决策由4个人共同到场,等等。
  乐松生的伯父、也就是乐达义的兄长乐达仁,早年留学德国,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他回国以后立志要创办一个具有现代管理方法的企业,20年代初,他到上海、青岛选址,失败以后又选中了天津,乐松生在中学毕业后应伯父之招,去了天津,在他创办的达仁堂学习经营管理业务。1947年,乐达义去世,乐松生就成了同仁堂的负责人。
  大宅门成了制药厂
  作为比较正统的民族企业,同仁堂素来受传统道德的影响,《大宅门》所表现的三爷拒绝出任维持会长等一系列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历史上也的确有案可查。正是这种道德观念的支配,使得同仁堂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时也显得异常的积极,1956年,乐松生作为北京市工商联的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上向毛主席汇报了民族企业接受改造的喜讯。乐松生后来与上海的荣毅仁齐名,成为全国工商界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本人也因此担任了北京市的副市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直到“文革”中被迫害而死。
  改革开放之后,已经成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北京同仁堂,重新聘请了乐家后人担任企业的顾问,顾问由乐家四大房各出一人组成,与乐松生平辈的第13代传人,如今只剩下一位了。曾经风光一时的、坐落在台基厂的乐家大宅门,解放以后成了同仁堂制药厂的厂房,在1985年前后,由于生产上的需要,大宅门的19个套院被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7层厂房。如今的同仁堂集团,已经是一个年销售25亿、利润1.5亿的超大型企业,难怪乐松生的儿辈们,从美国回来,也乐意“常回家看看”。据金永年副处长介绍,由同仁堂参与策划的另一部描写同仁堂往事的电视连续剧《大清药王》也已经拍竣,这部由李保田、张铁林、奚美娟、马晓晴、雷恪生等人主演的电视剧,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同仁堂与宫廷、奸商、国外势力斗争的故事,“这一回,用的可是同仁堂真正的名字。”本刊记者/徐 平
Copyright & 1996 - ,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仁堂乐镜宇的妻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