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自己在发心的传导过程过程中,如果无意间损坏了三宝物,应该怎么样处理?^求回答~

《闲谈问答录》3——索达吉大堪布
问:怎样将佛教与社会结合起来?
答:当年太虚法师弘扬“人间佛教”,是以比较浅显的理念打动人心,对社会净化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若真有人愿意去研究,佛教可以在心理学、神经学、医学、营养学等方方面面利益人类。
然而,佛教中比较深奥的境界,世人可能很难以理解。且不说密法的甚深奥义,即使《心经》对空性的诠释,跟世人沟通也有很大的困难。
问:佛教徒应如何与基督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人士相处?
答:秉持佛教的见解和修行,同时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
这个问题,国外的高僧大德有不同看法:有些法师提倡宗教合一,有些法师则不赞同。我个人的意见是,作为佛教徒,至少要把握两点:首先,皈依三宝的原则坚决不能变,尤其是自宗的见修,更应珍惜,不能舍弃。与此同时,可以赞叹他们某些善举,学习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以此也可利益社会,并与众生广结善缘。
因为我们是皈依三宝,不论从内心的见修,还是表面威仪,都应有别于其他宗教。在见解方面,必须坚持佛教的观点;在修行方面,可以学习他们的世俗善举;在行为方面,佛教的威仪不能与他们混在一起,但可博取众长,借鉴他们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佛教徒应与所有的宗教和睦相处,这一点非常重要!
问:藏地有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
答:没有。现在藏地、印度有很多大德,希望有机会与汉传佛教互动,将藏传佛教比丘尼戒的法脉接上。曾有一位宗教领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藏传佛教中,断绝了比丘尼的法脉。许多人为此做过努力,希望这种情况能得到改变,多年来我也希望三大佛教传承中的高僧大德们,能聚集一堂,共同商讨这个问题,可计划一直没有得到实现。”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我也问过是否有必要恢复比丘尼戒的传承。上师后来在课堂上说:“佛陀在世的时候,女众业力比较深重,所制戒条也相当多。尽管我们藏地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但沙弥尼戒的戒条也很细微,末法时代真正能守的又有几个?”上师当时的密意不知如何,但原话是这样说的。
问:《六祖坛经》中说“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答:无垢光尊者在《上师心滴·正行光明藏讲义》中也有相似的教言:前念还没有认识时,是烦恼的本体,后念通过上师的加持、直指以及自己的观心,在前念灭尽的当下认识烦恼的本性,这就是佛陀的本来面目。
但上师如意宝以前讲《文殊大圆满》时说:“认识烦恼的本性或者说灭尽烦恼,不一定都是成佛。有些属于资粮道的认识,有些属于见道的认识,也有些像国王恩扎布德那样,直接获得无学地的佛果。一般而言,认识烦恼的本性只是资粮道的认识。”
这种说法与有些法师的观点也不相同,如慧律法师认为六祖已经获得了佛果,境界上跟佛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他不成佛而已。
问:远距离灌顶是否存在?
答:一般来讲,灌顶必须具足一定的因缘,但有信心的话,应该能得到相应的境界,可是跟现场灌顶完全一模一样,这可能有点困难。
当然,有些大成就者例外。以前莲花生大师在藏地灌顶时,包括小虫以上的众生都得到了灌顶,所以大成就者的行为,是我们凡夫人难以测度的。
问:用电话灌顶可以吗?
答:要看这个上师和这个弟子。如果上师非常了不起,弟子也非常了不起,那有可能!
问:会供时可以吃肉吗?
答:如果不是贪执肉味,完全将其观想为诸佛菩萨的供品、自身观想为坛城,以这种作意而享用肉食,没有任何过失。但若想趁此机会一饱口福,对供品的肉食大块多颐,那是不合理的。
问:假如起了恶念,但没有去做,会不会受到果报?
答:如果以正念来摄持,就不会受果报。但若既没有正念,也没有忏悔,产生贪心、嗔心等都有果报。
问:如果自己忏悔了,还受不受果报呢?
答:看你忏悔的四对治力具不具足。
问:某人尚处于临死状态,瑜伽士说他已转生为狗;某道友的爷爷刚刚去世,瑜伽士说他已转生为某地县长。这种说法可靠吗?
答:现在很多神通是假的,靠不住!这些所谓的“瑜伽士”、“空行母”,总是乱猜,有时猜得准,有时猜不准。
一般来讲,凡夫在生命未终结前,不可能转生为其他众生。一期生命的体现,必定有神识存在,如果一息尚存,神识岂能去别处投生?因此,人还没死的话,不可能已经转生为狗。当然,如果是圣者则另当别论。听说藏地就有上师尚未圆寂,别处却出现了他的转世活佛。此现象有两种可能性:一、诸佛菩萨的示现不可思议,他于生前即可显现另一化身;二、通过某位大成就者不可思议的加持,受加持者便成了化身。法王如意宝就曾自谦地说过:“我并不是列绕朗巴的转世,只不过受过尊者的加持,人们才称我是他的化身。”
另外,爷爷刚死就跑去做了县长,这绝无可能!凡是胎生的有情,必定有住胎期和成长期。牦牛也要住胎九月,然后才出生慢慢长成大牦牛。一个人刚死不久,马上就变成另一个地方的县长,这完全不符合逻辑。尽管华智仁波切在《前行》讲死亡无常时说:“死亡会突然降临,谁也无法确定明天会不会转生为头上长角的旁生。”但这是从湿生角度而言的,湿生的有情不需要住胎马上即可转生,可如果变成县长的话,这个逻辑不合理。
当然,死者若是诸佛菩萨的化身,这些显现也有可能。但如果不是这样,那瑜伽士的神通不准,不要到处去问!
问:弟子发了菩提心以后,行持时很困难,怎么办呢?
答:再次发愿!再再发愿!
问:《开启修心门扉》中说:“若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来摄持,所行的一切善法都是造恶业。”这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
答:从严格的角度来讲的。严格地说,超离轮回才算真正的善业,其他一切善业都是有为法。仲敦巴曾请教阿底峡尊者:“如果以贪著今生的幸福安乐、恭敬利养而闻思修行,其后果将如何?”“仅仅获得此等后果。”“来世又将如何?”“深堕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因此,若未以出离心、菩提心来摄持,所行一切并不是真正的善法。
问:如果害怕老鼠,要不要忏悔呢?
答:害怕老鼠不用忏悔,但是想害老鼠要忏悔!
问:自己在发心的过程中,如果无意间损坏了三宝物,应该怎么样处理?
答:照价赔偿好一点。
问:一个人没有受别解脱戒,但他证悟了空性,那他证悟的一刹那,是否具足别解脱戒的戒体?
答:看他证悟的境界如何。如果是一地菩萨的智慧,肯定具足。
问:开悟和证悟有什么区别?
答:可以说是一样的,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二者都有从资粮道到佛地的次第差别。
问:在佛法弘扬方面,您对自己及弟子们有什么期待和展望?
答:我没有弟子,不过有很多金刚道友。我对自己没什么希求,但对道友们的弘法利生,的确有一些期待。
当今时代,法王如意宝弘法利生的发心与事业,完全体现了他老人家对浊世众生的眷顾。藏传佛教中,颇具名望的大德不胜枚举,不论是修行成就还是闻思智慧,他们都可谓极其超胜。但从讲经说法住持佛教,以及提倡放生饶益有情的方面来看,法王及其传承弟子的事业,无有能与之比肩者。这是事实,并非自夸之语!
法王教法的兴盛,在这个时代尚不明显。我已四十多岁,还能存世几年不得而知,所以,法王一脉相传的佛法能否兴盛于汉地,完全取决于你们这一代。在你们当中,可能会出现一批真正有能力的僧才。不管是男众、女众,这种潜质现在有些人还不明显,但是到了将来,也许他们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据我了解,现在有些道友到了汉地以后,在弘法利生方面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这样的道友为数颇多。
再从学院在汉地的影响,及汉人对佛法的期待来看,时间成了佛法兴盛的唯一因缘。去年至今,我本人与汉地一些净土道场、禅宗道场、中国佛协等佛教界具有名望的高僧大德,经常进行一些谈话。在谈话期间,他们从内心中流露出对学院的赞叹。不论是佛法的造诣,还是一直以来讲经说法的传统,他们都给予了肯定和承认。另外,学院某些法师到了汉地寺院,由于他们的智慧和修行,也自然赢得四众弟子的恭敬。大家只要听说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修行人”,都会生起仰慕和信心,许多道场想让他们留下来,但师命难违,道友们只是作了短暂停留便回到学院。
由此可知,汉地非常需要僧才。只是由于历史的缘故,藏汉佛教界的交流尚未完全开放,许多佛学院及佛教徒只能默默地等待。据说从今年开始,政策有了新的突破,如果是这样,藏汉交流可能会越来越方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一旦内因外缘全部具足,学院的显密教法将得以推广,对佛法兴盛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我作以上分析,并非没有依据。从目前的闻思状况来看,像学院这样再再闻思大经大论的道场,可谓绝无仅有;具缘道友们个个具有殊胜见解及向道之心,这也极其罕见。因此,只要是具明目者,都会做出同样的推测。
至于具体到每位道友的发展,恐怕谁都难以预料。我想,绝大多数道友需依靠自己的因缘而定。有些人前世有弘法宏愿,今世的利生事业也能顺利展开;有些人由于前世愿力欠缺,即使今生具足智慧、戒律清净、人品极佳,弘法事业也可能会出现夭折现象。
所以,我想再次强调:不管大家闻思修行能力如何,一定要再再发下弘法利生大愿。这一点极为切要!
问:上师经常教导我们要担当弘法利生的重任。如果我们具备弘法利生的能力,那时主要弘扬宁玛巴自宗的教法,还是弘扬汉传佛教呢?
答:先应观察所调化对境的因缘。假如他们不接受宁玛巴的教法,那讲《金刚经》、《心经》来利益众生实际上是一样的。
如果他们对藏传密法有信心,则应先用他们能接受的佛法来打基础,然后再深入一些密宗教言。当然,这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问:可不可以说“念佛法门就是闻解脱”?
答:可以,实际也是这样!
问:密宗是纯正的佛法,当我们身处不信密法的人群中,该如何护持密乘戒?
答:自己默默守护就可以,对别人不会有丝毫影响。守护密乘戒并不需要当众唱歌、跳舞,也不需要公布于众嘛!
问:如果寺院住持或当家师反对密法,发现我们供养密宗上师或本尊像,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
答:不要紧!我们修学密法,不舍弃上师是最根本的誓言,所以应当时时供养,再再祈祷。在一些显宗道场,公开供养自己的密宗上师或本尊不太方便,则可将上师或本尊像夹在书里面,默默地行持意幻供养。实在不得已的话,也可将世尊像与上师或本尊像合在一起,纵然被人发现,只要对方是佛教徒,决不会把佛像撕烂。
再说,伴随显密教法的普及,过去排斥过密法的人,也都渐渐有所改变。去年我去了杭州的几个寺院,虽然他们对密法不感兴趣,但来过学院的道友在寮房里公开供养密宗佛像,也无人过问。我们都知道,上师如意宝是藏汉公认的大德,即使有政治地位的人,也对法王非常恭敬。在学院受过灌顶的许多道友,经常在汉地公开供养法王如意宝的像。其实,我们供养莲花生大师、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以及法王如意宝,就像汉地供养自己的历代宗师一样合理合法。
除了供佛像之外,我们也不应舍弃自己的修持,恒时默默地持诵咒语。这样的供养和念诵又会影响谁呢?不论在汉地何处,令我们舍弃上师、舍弃密法的理由是不存在的。以前“文革”期间,手拿念珠或供养佛像者会马上遭到严厉惩罚,那个年代的修行人,恒时为气氛所笼罩,即就是在那种可怕的环境中,仍有许多密宗行人默默念诵修持,最终获得了殊胜成就。现在处于开明时代的我们,就算公开修持密法有些不便,但在房中默默供养、心中默默行持,应该不会有什么妨碍。
所以,以后不管住在哪个寺院,修持密法都不会与任何人发生大的矛盾。但如果自己心中有障碍,那就不好说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闲谈问答录》——索达吉堪布(1)
问:寺院的柱子里长了白蚁,按照戒律又不能杀生,如果不杀的话,怎么保护寺院的柱子呢?
答:没事,再修一个水泥的(众笑)。众生的生命更宝贵!
问:汉地有些寺院是自己耕种,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这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历史上的百丈禅师、虚云老和尚等高僧大德,为了使僧众远离喧嚣繁杂的红尘,确实提倡寺院自己种植粮食、蔬菜,此举有利于护持清净戒律、保证修行圆满成功,故有一定的殊胜之处。且戒律中也明确规定:耕地属于轻罪,若在耕地之前念一些仪轨,心里作意如来教言,以惭愧心去做,罪业能够得以清净。
但另一方面,假如明明知道这种行为犯戒,自己也有条件不这么做,但为了打发时间而辟地耕种,不事闻思修行,以轻毁心去触犯学处,这样可能不太好。
因此,寺院耕种是否有过失,关键在于以什么心态去做。如果是惭愧心则过失不大,但若以轻毁心而为,看一看翳罗叶龙王的公案,就知道自己的下场如何。
问:即便以惭愧心去耕地,也会杀死很多小虫,这该怎么办?
答:建寺院、修佛塔也会杀很多小虫,但若不是故意去杀,且所造的善根大于过失,这些行为戒律中也有开许。
问:一个人觉得活着的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他该怎么办?
答:叔本华不是说过嘛,该自杀!(众笑)
问:但自杀并不能获得解脱。
答:是不能解脱,但活得那么痛苦也不能解脱啊。开玩笑!要祈祷三宝。若能好好地祈祷三宝,今天虽然这样觉得,也许明天的心态就变了。我们藏族有句俗话:“晚上睡觉时的心态,早上醒来后就没有了。”
问:那为什么有的人会想自杀,这是前世的串习吗?
答:也许是暂时的违缘造成,也许是前世的恶业成熟,有两种可能性。
问:圣者通过自他交换代众生受苦,那众生还有没有痛苦?
答:有些也有痛苦,有些会减轻痛苦。
问:众生减轻痛苦后,他自己会不会知道呢?
答:不一定知道。
问:不知道的话,他就不会生起感恩心,善根也不会增长。
答:那不要紧!大成就者并不希求感恩,我们凡夫才需要感恩。你看佛陀给我们宣讲佛法,很多众生并不知道感恩,但佛陀也从来没有这个希求。
问:怎么样使佛法很快融入自心?
答:很多道友在悄悄告诉你:“好好地串习修行。”我也表示赞同:如是如是,善哉,善哉!
问:《开启修心门扉》中说:正法没有融入自心,如同肺叶漂于汤面上。那正法真正融入自心,它是一种什么状态?
答:华智仁波切说,身语意三门就像脚踩在棉花上或者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
此时他深信因果,不希求世间八法,对上师三宝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内心堪能,遇到任何违缘也不会退失道心。
问:如果没有出离心,是否可以生起菩提心?
答:一般来说,没有出离心的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即使生起来了,这种菩提心也不稳固,不具足菩提心的所有法相。
问:但如果这个人证悟了空性,是否可以生起菩提心?
答:这倒是可以。因为众生有两种根基:一种是通过菩提心而证悟空性,另一种则是通过证悟空性而获得菩提心。倘若你已经证悟了空性,这个空性不可能在“孤独林”里住很长时间,菩提心马上就会生起来陪它。所以二者是俱生的,只不过有时间先后顺序而已。
问:一个人既没有出离心,也不具菩提心,是否可以在上师的加持下往生?
答:那要看这个上师的成就如何。
问: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之间如何取长补短,以弥补各自的缺陷?
答:藏传佛教:向来对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戒律格外重视,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为少数行者所受持。相比之下,汉传佛教的素食观实在很殊胜,自古以来的素食传统,不知饶益了多少众生。若能学习这种慈悲为怀的素食观,则可减少现今藏传佛教中的诸多过患。而与南传佛教相比,藏地许多活佛、大德的住处过于奢华。我见过南传僧人的寮房,屋里除了法本和零星的生活用具以外,并无其他器物,整个房间自然透露着一种知足少欲的修行气息,这些行为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汉传佛教:虽有许多古代大德的论典与教言流传于世,也有许多寺院与佛学院,但像藏传佛教这样系统闻思修佛法的道场却极为罕见。佛法的见修至关重要,如果缺乏对见解和修行的次第引导,即使有修行之心,恐怕也难以找到入门之处。若能像藏传佛教这样树立起闻思修的体系,出家人一生的修行就会很有把握。而与南传佛教相比,除了个别律宗道场以外,很多地方的威仪似有欠缺。南传佛教中的托钵乞食在汉传佛教中实现,恐怕有些困难,但除此之外的诸多威仪,如果能够借鉴,汉传僧人的形象会更引发人们的信心。
南传佛教:一直以来秉持人无我的小乘见解,缺乏大乘空性见与菩提心的教授。若能像藏传佛教这样进行广大的闻思,必可真正步入自利利他的菩提之路。而与汉传佛教相比,其素食观念也略显不足。虽然“三净肉”并未违背小乘戒律,但与大乘悲悯有情的精神仍是相违。并且,尽管南传中也有利济社会的善举,但与汉传中广大弘法与饶益社会人群的善行相比,显得过于狭隘。
如果三大传承的高僧大德能聚集一堂,共同协商并学习彼此的优势,对整个佛教的发展应该有很大利益。有了沟通和理解后,即使不能百分之百地完善自他教派,至少也可消弥彼此的排斥与诽谤。
三大佛教的交流是一个历史性问题,消除隔阂是整个佛教界和合与发展的基础。除了彼此的见解以外,交流本身并不困难。如果是在过去,即使在散居村落之间开个小型会议也很困难,但当今时代各种条件都极为便利,上百个国家的大型会议也是频频召开。因此,佛教界具有能力并真正对佛教前途深入思考的大德,举行一次这样的佛教交流,并非难以成办之事。当然,何时能具足如是因缘,也是一个未知数。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包括了整个世界的一切佛教,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有三大佛教互相团结与学习,才能真正促成佛教的发展。鉴于此,本人合掌祈请所有关心佛教的有智之士对此三思!
问:怎样以理证成立“一切众生皆为我们的父母”?
答:这个问题无法以理证成立,只能用教证成立。《释量论》中说:“倘若属于第三处(即圣教量。第一处为现量,第二处为比量),则当采用圣教量。”无始以来众生当过我们的父母,这是现量无法触及的隐蔽部分,就像三世因果一样,凭我们的理证智慧也观察不出来。所以因明中说:现量的对境以现量成立,比量的对境以比量成立,对于特别隐蔽的部分,应以圣教量来成立。
问:可是对于初学佛的人,不相信佛陀说的话怎么办?
答:那没关系!在这部分人面前,我们先以理证成立“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如此一来,佛陀所说的话就真实无欺了。
问:我们平时有两种说法:一是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还有一种是“如母有情”,众生如同父母一般。这两种说法有一些差别,哪一种更准确呢?
答:“如母有情”的说法,在藏文中没有这样确切的字眼。
问:那就是说,众生确确实实都当过我们的父母?
问:作为一个修行人,要知惭有愧,也要有佛慢,这二者应该如何圆融?
答:什么样的佛慢?“我是释迦牟尼佛”吗?
问:不是,我们具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但又要知惭有愧,我不知道该怎么圆融。
答:这个不相违吧。我们都有如来藏,总有一天肯定会成就,所以在修行时对自己有一种信心,也即《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信力,这就是佛慢。而知惭有愧是无惭无愧的违品,无惭无愧是一种烦恼的心所,《二规教言论》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言,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傲慢和佛慢应该区分开,我们不要傲慢,但应该有佛慢。
问:有些上师说:“放生可以代替修五十万加行,这种善行功德更大,磕大头只不过是为了锻炼身体。”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太对吧。释迦牟尼佛并不需要大家锻炼身体,佛陀在经中说:“磕一个大头,将感受自己身体以下乃至金刚大地以上所覆盖的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之安乐。”难道锻炼身体会有这种果报吗?
放生虽然是一种善举,但如果要代替传承上师所传下来的五加行,这可能需要充分的教证或理证。在我们宁玛巴当中,从来没有这种传统,如果将这些善法混为一谈可能不太好。
当然,放生是很好,这一点我赞叹!
问:您如何看待台湾的佛教界?有些人说台湾佛教就像泡沫经济一样,只有一些表面形式,缺少真正的实修实证,您怎么认为?
答:总的来说,台湾的佛教与其他地方相比,要自由得多。那里大概有六个佛教电视台,白天、晚上二十四小时都有讲经说法。报纸上也经常宣传:今天哪里有讲经、明天哪里有灌顶等等。所以从某个角度而言,台湾的佛教比较繁荣昌盛。
1993年上师如意宝从法国回来时,路经台湾,并在那里住了七天。当时台湾还不像现在这样开放,但与我们这里相比,言论还是比较自由。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各大宗派没什么约束,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但也有一些真真假假、鱼目混珠的局面存在。
不管怎么说,在行持佛法方面,台湾远远超过其他大城市。以前星云大和尚将佛指舍利迎请到台湾,每天的朝拜者都超过十万;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所做的一切令整个世界瞩目;海涛法师广纳众长,为各教派互相沟通做出了极大贡献……。台湾有许多非常了不起的大德,那里的佛教徒听得多、看得也多,有机会接触小乘、大乘、密乘等不同佛法,应该说是相当有福报的。
至于实修实证方面,不仅仅是台湾,现在普遍来讲都比较缺乏。其实台湾也有很多清净的道场,有些修行人在那里长年累月地修持,也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
问:自己本来在听闻佛法,后听说某处有灌顶,去灌顶的话又要断传承,这该怎么办?
答:灌顶虽然很重要,但法王如意宝从不提倡断传承去灌顶,他老人家反复强调:“故意中断传承的话,有摧毁一千座佛塔的过失。”但若不去灌顶,过失应该没有这么大。因此,不断传承可能好一点。
问:众生都具足佛性,为什么学坏那么容易,学好那么困难?
答: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从具足佛性的角度来讲,众生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肯定越学越有进步,从凡夫位开始,逐渐圆满资粮道、加行道等五道十地的功德。
但由于无始劫来的实执严重,很多人在修行时难免一进三退,改变习气相当困难,俗话说“学坏三天,学好三年”,原因也在于此。
当然,这并不是固定规律,从历史上来看,许多修行人身处逆境时,无论环境再怎么恶劣,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不退转,宁舍生命也不舍弃菩提心,这些情况都足以说明学坏不太容易,学好也不困难。
问:为让世间人广泛地了解佛教,社会慈善事业势在必行,但从另一个角度,若是成天忙于帮助他人,定会影响个人的修行,对此您持什么态度?
答:我自己认为,所谓的实修实证,不一定非要在山洞里面修持,如果有能力的话,应该去做一些慈善事业。有了这些善举,世人也会对佛教产生好感及信心。可以看到,眼下的台湾、新加坡等地,都有一些佛教的慈善机构。
关于慈善事业,我以前很少去想,不过这几年也发了愿,经常去一些学校,对贫困学生做点帮助。这也是学习外面一些法师的做法,我觉得这样挺好。为什么呢?我们作为佛教徒,如果只管自己吃好、穿好、修行得好,跟世间人一点也不沟通,那在他们的眼里,佛教就会遥不可及,所谓的慈悲,也只是修行人的口头禅而已。假如我们有钱的时候,帮助一些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对他们一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前段时间,我在炉霍资助了一些大学生,我对他们说:“作为一个出家人,我的钱不会随随便便乱花,但在你们最困难的时候,我还是拿出来帮助你们。供养你们读书,并不是让你们以后找个好对象,自己过着快乐的生活。只希望你们回来以后,一方面为我们民族文化着想,另一方面,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利益众生,哪怕一个众生也可以。”
当然,他们之中或许会有忘恩负义的人,但我想:当多数人忆念起佛教的慈悲时,会不会引发一点点感恩之举呢?若能这样的话,那我们出家人的慈悲,便成了他们利益人群的原动力。所以,佛教的慈悲不是仅蕴含于自己的修持中,也不是稍微投射到周围的旁生身上,而应真实关照到每一个可怜众生。
我并不是在极力提倡“人间佛教”。如果将佛法的全部精神淡化成人间佛教,显然深度不够。我只想让大家明白:利济社会人群的慈善事业,不仅是我们内心修行的体现,也是我们修积资粮的方便和助缘。或许有人害怕社会,不敢接触人群,所以就去独自修行。如果你确实能安住于寂静深山中独修,这非常好;如果不能,为何不以实际行动去关怀整个社会呢?倘若所有的修行人一辈子都呆在寺院中或山沟里,与社会没有任何瓜葛,那在世人眼中,佛法不就成了社会的副产品,不具任何实义了吗?
所以,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可怜的众生,我们应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问:对上师生起真佛般的信心,是在凡夫位还是圣者位?
答:凡夫位。
问:怎样才能生起这种信心?
答:经常思维上师的功德,经常忆念上师的恩德,经常看如何依止上师的教言、上师与佛无二无别的教证,若对这些经常串习,自相续就会逐渐转向清净,对上师能生起真佛般的信心。
问:很多活佛、堪布、上师经常到大城市里传法,却很少光顾偏僻贫穷的农村,那农村的众生怎么办?
答:应将上师、活佛们请到农村去!(众笑)
现在的确有这种情况。新疆、蒙古、宁夏、甘肃等经济条件差气候恶劣的地方,诸佛菩萨的化身可能去得少一点。而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据国家情报局私下统计,一年中来的活佛就有2442位。有些上师喜欢摄受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好、长相也不错的眷属,而农村等偏僻地方,基本上都不愿意去。
其实,越是贫穷的地方,越需要佛法。以前我到武汉时,去过一个特别穷的地方,那里的人们非常虔诚,虽然不可能接受一些大法,但让他们念观音心咒还是可以的,以此也能种下殊胜的善根。
所以,大家今后应发心到一些偏僻的地方去传法,我们不需要什么供养,也不需要其他条件,只要提供一个说法的场合,自己出一些费用,去给可怜的人传法就可以了。尽管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条件也不好,但他们毕竟是众生,如果讲一些简单的法门,他们肯定会行持的!
问:风水对我们修行有影响吗?
答:对初学者来说还是有影响的。一般来说,凡夫人最好能选择大成就者加持过的圣地,莲花生大师也讲过:“在别的地方呆一百年,不如在我加持的地方住一晚。”莲花生大师的《密咒宝鬘论》还引用《时轮金刚》的教证说:“看风水虽然是一种著相,但二取执著没有消于法界之前,修行还是离不开风水。”
那找什么样的风水呢?以前法王如意宝说:“应该是高僧大德加持过的地方,若在该地修行,一般不会出现违缘。”比如我们喇荣山沟,就是法王如意宝所加持的圣地,有了这种加持,其他的山形地貌不观察也可以。
关于风水的问题,不要特别去执著,外在的风水不重要,内心的风水才重要。在不执著的情况下,风水也没有特别大的利害。
问:《梵网经》中说:“食众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如果断了大慈悲佛性种子,对大乘行人来讲是很严重的,为什么戒律中只将其安立为轻罪呢?
答:吃肉并不能将相续中的大悲心全部瓦解,如果能的话,佛陀早将其立为根本罪了。之所以说它断大慈悲佛性种子,是因为能部分损坏大悲心,从性质而言非常严重。但从戒体的角度来讲,吃肉并不是罪无可赦。
问:如果一个人证悟了,是否就一定会讲法呢?
答: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观点,既然证悟了如所有智,他的尽所有智不应该很笨。虽然证悟了以后不一定会传法,但他肯定可以讲法。反过来说,如果他不会讲法,说明这个人根本没有证悟。
当然,有些大德尽管已经证悟了,但由于为人谦虚或者众生因缘不成熟,而说自己不会讲法,故也不能以这种表面现象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证悟了。
问:除佛教以外,目前各大宗教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默罕默德、耶稣,他们当中谁证悟了空性?
答:我并没有他心通,不知道谁证悟了空性。但总的来讲,这些宗教所提倡的善妙行为,对社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比如西方国家如果没有宗教的约束,对人类的生存会有极大危害。正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自己的宗教有虔诚信仰,社会各界人士也有一定的宗教水平,所以做事情会想起祖师所传下的教言。
至于他们有没有证悟空性,世界上有各种说法。一位法师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讲道:“从证悟的见解方面讲,肯定释迦牟尼佛是最究竟的,但其他宗教导人向善的道理,对社会也有很大的贡献。”我觉得他的说法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问:《前行》说:“出现死相后,五根隐没次第,上师需要为他直指心的本来面目,这是超度的最佳时刻。”但此时耳识灭尽,只是听到一片嗡嗡声,那如何接受上师的引导呢?
答:这有两种情况:如果自己有听受能力,则可直接接受上师的引导;倘若已丧失听受能力,上师可用口对着你的耳根,大声指示心的本来面目,如此也能达到这种效果。此乃无垢光尊者在一些大圆满修法中的教言。
问:什么叫做金刚道友?在金刚道友之间制造矛盾、破坏和合,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答:明朗大师在《三戒论注疏》中引用《誓言光明续》的教证说:“所谓的金刚道友,是从获得灌顶乃至菩提果之间永远不分离,犹如灯油和灯芯一样密切。”也即是说,从初发心到成佛的漫长道路上,大家一直是非常好的“同学”。
假如在金刚道友之间挑拨是非,导致彼此之间不和睦,从密宗的角度来讲,会有破坏密宗大僧团的严重过患;十四条根本戒律中的第三条中说,对金刚道友生嗔恨心,也间接损害了根本上师;此外,还违背了在一个坛城内灌顶时所发的誓言“乃至菩提果之间互相和合”。
问:道友之间平时应该怎样和合?
答:小乘《毗奈耶经》中规定,对一切众生以慈悲心来对待;从大乘来讲,视众生为自己的父母;从密乘而言,对总的金刚道友、近的金刚道友、密的金刚道友,应该像兄弟那样对待,心中应想:“在修行过程中,没有他们我不可能成佛,所以平时不能对他们起嗔恨心,不应该观他们的过失。”《前行》中也说,应将道友观为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若能如此,道友之间的和合应该可以做得到。
问:金刚道友不和睦,会不会影响上师长久住世?
答:会影响。佛教中有一种说法:“弟子不和合,是上师圆寂的征兆。”以前观音菩萨的化身也说:“金刚道友之间和睦,对上师的长久住世有很大利益。上师住不住世,关键是看他老人家的愿力,但如果道友之间和合,对上师长寿会制造一种很好的缘起。”
问:密宗念诵咒语时,为什么要规定数量,而且还要在念珠上做记号,这样是为了达到一心不乱吗?
答:不是,这是为了约束自己,让每天念诵有一个数量。如果没有做记号,念三遍和念一万遍的感觉都一样,对自己就没有鼓励的作用了。如果发愿念一亿遍心咒,每天规定一个数量,并在念珠上做记号,这样一来,平时就不容易散乱,也不会无意义地虚度时光。
问:《喇荣课诵集》里有藏、汉二种语言,以这两种方法念诵都一样吗?
答:仪轨最好用藏语念,如果实在不行,法王如意宝以前也开许用汉语念。
问:为什么佛经中经常讲女众的过失?
答:因为女众的烦恼比较深重,佛经中说,女众有五种过失是男众没有的。这主要是针对女众身体低劣而言。有些人尤其是西方人不喜欢听,一听到讲女众过失,女士们就站起来反抗。有位美国的上师曾说:“千万不能讲她们过失,尤其是《宝鬘论》和《入行论.静虑品》,你要讲的话,下面就没有人听了。”但实际上,《宝鬘论》中也说:“女众的过失,如身体不净,男众同样也有。”但心理上有些复杂的习气,女众确实比男众多一些。
尽管佛陀在《药师经》、《妙法莲华经》中讲了女众的诸多过失,但若知道这些过失后精进修行,女众也能获得成就,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专门引用教证来说明女身能即生成就。在《密宗断惑论》、《密宗虹身成就略说》中,我也摘录过这方面的一些事迹。从历史上来看,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女众如果精进修行,不比任何男众差。所以佛陀呵斥谴责女众,也是针对不同的众生,这是佛陀教言的一大特点。
问:女众若发愿弘扬佛法,应该怎么做?
答:首先威仪很重要,应时刻以正知正念来守护根门,然后自己的见解不可动摇,因为女众的心变得比较快,很容易随外境而转,所以见解和性情要稳定。第二要有利他心,希望将自相续中的智慧、功德无条件地传递给众生。第三要有能力、有智慧。如果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凡是与自己有缘的众生,都是可以利益的。
如果弘法不是贪著自利,出发点纯粹是利他之心,世人也不得不认可你。因为整个世间特别需要善良的人,不管是女众还是男众,只要有能力帮助众生,大家都不会排斥的。
现在也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女众,如台湾的证严法师、内地的隆莲法师,对弘法利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某些道友弘法利生的发心也会成熟的!
问:弟子感到心不安,请上师用密宗的方法帮弟子安心。
答:你需要达到什么程度?
问:没有分别念,处于一种光明的状态中。
答:那你学灯泡就可以了!
问:有居士在绕佛塔时,左绕感到身心轻松,右绕觉得有压力,不是很舒服,这是什么原因?
答:他业力现前。
问:但那里每个人都左绕,这是否与佛经的说法相违?
答:对。每个人必须右绕!
问:左绕佛塔会怎么样?
答:没有功德,反而有过失。
问:以什么样的验相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往生了?
答:有些往生并不一定有验相,比如在中阴时获得成就便没有验相,但显宗中很少提及这种现象。还有一种就是临终往生,这种往生的验相,一些大乘教典中说,会出现各种舍利。但法王如意宝曾说:“有舍利也不一定就是往生,即生做过很多善法的人,临终时也会出现舍利。”对此,乔美仁波切也持相同观点。
假如一个人在临死时,对佛陀有不共的信心,一边虔诚地念佛,一边在诚信中往生。死了以后,头顶上出现一些黄水(开顶),外面出现彩虹、光、巨响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往生的验相。
问:汉地有些人说《维摩诘所说经》是伪经,这种说法对吗?
答:让他们说出伪经的理由。
问:第一个理由,维摩诘是在家居士,却把佛的出家弟子如舍利子、目犍连、阿难都训斥了一顿,作为在家人,这样做是不如法的;第二个理由,经名是《维摩诘所说经》,并不是佛陀所说。因此,这部经是后人所造。
答:第一个理由不成立,因为这样的公案在佛经中相当多。第二个理由也不成立,比如《心经》就是观音菩萨所说。因此,我认为伪经的理由不充分,而且这部经在藏文中也有。
问:伪经的说法主要来自于出家人,他们说在家人没有资格训斥出家人。
答:佛陀在经中说,如果有智慧的话,并不一定以出家身份为主。《三戒论释》中也讲过:“一般而言,出家人胜过在家人。但在特殊情况下,具有智慧即相续中具足得地等殊胜功德者为主。”
问:那这部经是真的?
问:现代心理学如何看待佛教?
答:很多心理学家对佛教理念很感兴趣。比如加拿大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个小孩从墙上摔下来,当他母亲看到后,从远方快速跑过去接住他。事后人们发现当时二者的距离相当远,一般的速度根本做不到。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但在佛教的《俱舍论》、《智者入门》等论典中,对此就有充分的说明。
现在有些学者,通过最微妙的观察方法也得出一种结论: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中道的一门宗教。
问:作真实供养,感果肯定是真实的,但如果是意幻供养又没有等持力,感果会不会是虚幻的呢?
答:佛陀并没有说,意幻供养必须要获得一地菩萨的等持。
问:那会得到真实的果?
问:怎样将佛教与社会结合起来?
答:当年太虚法师弘扬“人间佛教”,是以比较浅显的理念打动人心,对社会净化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若真有人愿意去研究,佛教可以在心理学、神经学、医学、营养学等方方面面利益人类。
然而,佛教中比较深奥的境界,世人可能很难以理解。且不说密法的甚深奥义,即使《心经》对空性的诠释,跟世人沟通也有很大的困难。
问:佛教徒应如何与基督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人士相处?
答:秉持佛教的见解和修行,同时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
这个问题,国外的高僧大德有不同看法:有些法师提倡宗教合一,有些法师则不赞同。我个人的意见是,作为佛教徒,至少要把握两点:首先,皈依三宝的原则坚决不能变,尤其是自宗的见修,更应珍惜,不能舍弃。与此同时,可以赞叹他们某些善举,学习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以此也可利益社会,并与众生广结善缘。
因为我们是皈依三宝,不论从内心的见修,还是表面威仪,都应有别于其他宗教。在见解方面,必须坚持佛教的观点;在修行方面,可以学习他们的世俗善举;在行为方面,佛教的威仪不能与他们混在一起,但可博取众长,借鉴他们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佛教徒应与所有的宗教和睦相处,这一点非常重要!
问:藏地有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
答:没有。现在藏地、印度有很多大德,希望有机会与汉传佛教互动,将藏传佛教比丘尼戒的法脉接上。曾有一位宗教领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藏传佛教中,断绝了比丘尼的法脉。许多人为此做过努力,希望这种情况能得到改变,多年来我也希望三大佛教传承中的高僧大德们,能聚集一堂,共同商讨这个问题,可计划一直没有得到实现。”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我也问过是否有必要恢复比丘尼戒的传承。上师后来在课堂上说:“佛陀在世的时候,女众业力比较深重,所制戒条也相当多。尽管我们藏地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但沙弥尼戒的戒条也很细微,末法时代真正能守的又有几个?”上师当时的密意不知如何,但原话是这样说的。
问:《六祖坛经》中说“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答:无垢光尊者在《上师心滴.正行光明藏讲义》中也有相似的教言:前念还没有认识时,是烦恼的本体,后念通过上师的加持、直指以及自己的观心,在前念灭尽的当下认识烦恼的本性,这就是佛陀的本来面目。
但上师如意宝以前讲《文殊大圆满》时说:“认识烦恼的本性或者说灭尽烦恼,不一定都是成佛。有些属于资粮道的认识,有些属于见道的认识,也有些像国王恩扎布德那样,直接获得无学地的佛果。一般而言,认识烦恼的本性只是资粮道的认识。”
这种说法与有些法师的观点也不相同,如慧律法师认为六祖已经获得了佛果,境界上跟佛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他不成佛而已。
问:远距离灌顶是否存在?
答:一般来讲,灌顶必须具足一定的因缘,但有信心的话,应该能得到相应的境界,可是跟现场灌顶完全一模一样,这可能有点困难。
当然,有些大成就者例外。以前莲花生大师在藏地灌顶时,包括小虫以上的众生都得到了灌顶,所以大成就者的行为,是我们凡夫人难以测度的。
问:用电话灌顶可以吗?
答:要看这个上师和这个弟子。如果上师非常了不起,弟子也非常了不起,那有可能!
问:会供时可以吃肉吗?
答:如果不是贪执肉味,完全将其观想为诸佛菩萨的供品、自身观想为坛城,以这种作意而享用肉食,没有任何过失。但若想趁此机会一饱口福,对供品的肉食大块多颐,那是不合理的。
问:假如起了恶念,但没有去做,会不会受到果报?
答:如果以正念来摄持,就不会受果报。但若既没有正念,也没有忏悔,产生贪心、嗔心等都有果报。
问:如果自己忏悔了,还受不受果报呢?
答:看你忏悔的四对治力具不具足。
问:某人尚处于临死状态,瑜伽士说他已转生为狗;某道友的爷爷刚刚去世,瑜伽士说他已转生为某地县长。这种说法可靠吗?
答:现在很多神通是假的,靠不住!这些所谓的“瑜伽士”、“空行母”,总是乱猜,有时猜得准,有时猜不准。
一般来讲,凡夫在生命未终结前,不可能转生为其他众生。一期生命的体现,必定有神识存在,如果一息尚存,神识岂能去别处投生?因此,人还没死的话,不可能已经转生为狗。当然,如果是圣者则另当别论。听说藏地就有上师尚未圆寂,别处却出现了他的转世活佛。此现象有两种可能性:一、诸佛菩萨的示现不可思议,他于生前即可显现另一化身;二、通过某位大成就者不可思议的加持,受加持者便成了化身。法王如意宝就曾自谦地说过:“我并不是列绕朗巴的转世,只不过受过尊者的加持,人们才称我是他的化身。”
另外,爷爷刚死就跑去做了县长,这绝无可能!凡是胎生的有情,必定有住胎期和成长期。牦牛也要住胎九月,然后才出生慢慢长成大牦牛。一个人刚死不久,马上就变成另一个地方的县长,这完全不符合逻辑。尽管华智仁波切在《前行》讲死亡无常时说:“死亡会突然降临,谁也无法确定明天会不会转生为头上长角的旁生。”但这是从湿生角度而言的,湿生的有情不需要住胎马上即可转生,可如果变成县长的话,这个逻辑不合理。
当然,死者若是诸佛菩萨的化身,这些显现也有可能。但如果不是这样,那瑜伽士的神通不准,不要到处去问!
问:弟子发了菩提心以后,行持时很困难,怎么办呢?
答:再次发愿!再再发愿!
问:《开启修心门扉》中说:“若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来摄持,所行的一切善法都是造恶业。”这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
答:从严格的角度来讲的。严格地说,超离轮回才算真正的善业,其他一切善业都是有为法。仲敦巴曾请教阿底峡尊者:“如果以贪著今生的幸福安乐、恭敬利养而闻思修行,其后果将如何?”“仅仅获得此等后果。”“来世又将如何?”“深堕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因此,若未以出离心、菩提心来摄持,所行一切并不是真正的善法。
问:如果害怕老鼠,要不要忏悔呢?
答:害怕老鼠不用忏悔,但是想害老鼠要忏悔!
问:自己在发心的过程中,如果无意间损坏了三宝物,应该怎么样处理?
答:照价赔偿好一点。
问:一个人没有受别解脱戒,但他证悟了空性,那他证悟的一刹那,是否具足别解脱戒的戒体?
答:看他证悟的境界如何。如果是一地菩萨的智慧,肯定具足。
问:开悟和证悟有什么区别?
答:可以说是一样的,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二者都有从资粮道到佛地的次第差别。
问:在佛法弘扬方面,您对自己及弟子们有什么期待和展望?
答:我没有弟子,不过有很多金刚道友。我对自己没什么希求,但对道友们的弘法利生,的确有一些期待。
当今时代,法王如意宝弘法利生的发心与事业,完全体现了他老人家对浊世众生的眷顾。藏传佛教中,颇具名望的大德不胜枚举,不论是修行成就还是闻思智慧,他们都可谓极其超胜。但从讲经说法住持佛教,以及提倡放生饶益有情的方面来看,法王及其传承弟子的事业,无有能与之比肩者。这是事实,并非自夸之语!
法王教法的兴盛,在这个时代尚不明显。我已四十多岁,还能存世几年不得而知,所以,法王一脉相传的佛法能否兴盛于汉地,完全取决于你们这一代。在你们当中,可能会出现一批真正有能力的僧才。不管是男众、女众,这种潜质现在有些人还不明显,但是到了将来,也许他们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据我了解,现在有些道友到了汉地以后,在弘法利生方面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这样的道友为数颇多。
再从学院在汉地的影响,及汉人对佛法的期待来看,时间成了佛法兴盛的唯一因缘。去年至今,我本人与汉地一些净土道场、禅宗道场、中国佛协等佛教界具有名望的高僧大德,经常进行一些谈话。在谈话期间,他们从内心中流露出对学院的赞叹。不论是佛法的造诣,还是一直以来讲经说法的传统,他们都给予了肯定和承认。另外,学院某些法师到了汉地寺院,由于他们的智慧和修行,也自然赢得四众弟子的恭敬。大家只要听说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修行人”,都会生起仰慕和信心,许多道场想让他们留下来,但师命难违,道友们只是作了短暂停留便回到学院。
由此可知,汉地非常需要僧才。只是由于历史的缘故,藏汉佛教界的交流尚未完全开放,许多佛学院及佛教徒只能默默地等待。据说从今年开始,政策有了新的突破,如果是这样,藏汉交流可能会越来越方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一旦内因外缘全部具足,学院的显密教法将得以推广,对佛法兴盛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我作以上分析,并非没有依据。从目前的闻思状况来看,像学院这样再再闻思大经大论的道场,可谓绝无仅有;具缘道友们个个具有殊胜见解及向道之心,这也极其罕见。因此,只要是具明目者,都会做出同样的推测。
至于具体到每位道友的发展,恐怕谁都难以预料。我想,绝大多数道友需依靠自己的因缘而定。有些人前世有弘法宏愿,今世的利生事业也能顺利展开;有些人由于前世愿力欠缺,即使今生具足智慧、戒律清净、人品极佳,弘法事业也可能会出现夭折现象。
所以,我想再次强调:不管大家闻思修行能力如何,一定要再再发下弘法利生大愿。这一点极为切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迷宫完整版百度云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