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技术在推动机器人概念股有哪些发展

《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
当前位置: > 正文
《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中国制造2025》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计划,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提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要“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的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技术等技术瓶颈。”并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中明确了我国未来十年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为两个方向:一是开发工业机器人本体和关键零部件系列化产品,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及应用,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求;二是突破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智能机器人,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
  一、以需求为导向,增强创新能力,扩大市场应用
  根据应用环境不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将机器人分为两类:制造环境下的工业机器人和非制造环境下的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人的总称,是现代制造业中重要的工厂自动化设备;服务机器人是服务于人类的非生产性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技术主要应用于非结构化环境,结构比较复杂,能够根据自身的传感器与通过通信,获得外部环境的信息,从而进行决策,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
  1、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仍待挖掘
  工业机器人主要是指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搬运、焊接、装配、加工、涂装、清洁生产等方面。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2.5万台,同比增长27%。市场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亚洲地区,特别是中、韩两国。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并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重要市场。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5.6万台,同比增长52%,再次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用户已从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为主,向内资企业、乃至中小企业发展。国内沿海工业发达地区不少企业产品用来出口,对产品质量要求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机器人代替产业工人。在珠三角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年均增长速度已达到30%,尤其在装配、点胶、搬运、焊接等领域,已经掀起了一股机器人使用热潮。
  虽然自2013年中国已经是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但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仍然很低,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30台/万名产业工人,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工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韩国(437台/万名产业工人)、日本(323台/万名产业工人)和德国(282台/万名产业工人)相比差距更大。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仍有巨大潜力。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一直处于落后地位。除汽车行业外,量大面广的一般制造业对机器人的应用基本上处于自发、分散或零散的状态。随着我国工厂自动化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在其它工业行业中也将得到快速推广,如电子、金属制品、橡胶塑料、食品、建材、民爆、航空、医药设备等行业。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程度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应围绕加快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协同机器人供需双方,一方面提高我国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化发展,降低使用成本,提升集成应用水平,从而扩大市场应用范围;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应用试点,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动运用工业机器人来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2、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应以需求为导向,有重点地进行发展
  服务机器人包括专用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从事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监护以及医疗、养老、康复、助残等工作。服务机器人是一种新型智能化装备、一项战略性高技术产品,在未来具有比工业机器人更大的市场空间。
  全球服务机器人在近五年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2013年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和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的销量分别达到2.1万台和400万台,市值分别为35.7亿美元和1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和28%。未来几年,全球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随着相互学习与共享知识云机器人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将在2020年之前形成至少累计416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另一方面虽然残障辅助机器起步缓慢,但可预测未来20年会有高速增长。
  目前国际上服务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主要由美、日、中、德、韩五国主导。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滞后于工业机器人,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研发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绝对差距还比较大。但相对于工业机器人而言,国内外差距较小。服务机器人一般都要结合特定需求市场进行开发,本土企业更容易结合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进行开发占据良好的市场定位,从而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外国的服务机器人也属于新兴产业,大部分服务机器人公司成立的时间还比较短,因而我国的服务机器人产业面临着较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专业服务机器人有望先于个人/家用机器人实现产业化,特别是医疗机器人、危险特殊环境巡检探查机器人等。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护理和康复的需求增加,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将使个人/家用机器人在未来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业化能力
  机器人集现代制造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为一体,是智能制造的代表性产品,其研发、制造、应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引起了世界制造强国的高度重视。
  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科技部将工业机器人列入了科技攻关计划,原机械工业部牵头组织了点焊、弧焊、喷漆、搬运等型号的工业机器人攻关,其他部委也积极立项支持,形成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第一次高潮。其后,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原因,机器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经历了长期的停滞。2010年以后,我国机器人装机容量逐年递增,开始面向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
  机器人产业发展包括研发试验、机器人本体和零部件产业化、系统集成技术、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我国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大部分机器人企业集中在集成领域,加工组装企业占多数。在核心及关键技术的原创性研究、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系统工艺应用解决方案以及主机批量生产等方面,距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关键部件方面,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关键部件大量依赖进口。虽然多年来国家对这方面也做了较大的投入支持,由于原来市场规模和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足以带动核心部件的发展,致使效果不理想。
  由此可见,我国机器人技术实力不足制约了产业化规模,而规模较小也反过来制约了技术的发展,这些都影响了机器人产业化进程。若想提高国产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要扩大国产机器人产量,提高国内机器人企业的产能;另一方面,要推动国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提高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满足国产机器人产能扩张的需要。
  近两年,国家对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高度重视。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多部门都在力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从顶层设计、财税金融、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着手推进自主品牌机器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愈来愈全面、细化。我国机器人产业路线图以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相关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这对我国机器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业化能力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对于我国机器人产业而言,已经不是重视或不重视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产业,以什么样的思维来培育和有序发展这个产业的问题。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模式、资金支持方式等多方面问题,各地政府对该产业的扶持政策都有望走向细化。
  三、加快下一代机器人研发生产,抢占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的下一个制高点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根据功能不同,机器人又被分为一般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其中,一般机器人是指只具有一般编程能力和操作功能的机器人,目前我国生产的机器人大多数属于这一类;智能机器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大多数专家认为智能机器人至少要具备以下几大功能特征:一是具备对不确定作业条件的适应能力;二是具备复杂对象的灵活操作能力;三是具备与人紧密协调合作的能力;四是具备与人自然交互的能力;五是具备人机合作安全特征。无论是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最终都将发展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智慧型机器人。我们一般将智能机器人又称为下一代机器人。随着3D视觉感知/认知、力觉传感器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与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下一代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可以完成动态、复杂的作业使命,实现多机协同,并与人类协同作业。
  为进一步抢占国际市场,提升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性地位,各经济强国跃跃欲试,纷纷制定发展规划,以图抢占先进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先机。目前,德国政府推行“工业4.0”战略,构建“智能工厂”,打造“智能生产”,其重点课题之一是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合作。美国2013年提出了“美国机器人发展路线图”,将围绕制造业攻克机器人的强适应性和可重构的装配、仿人灵巧操作、基于模型的集成和供应链的设计、自主导航、非结构化环境的感知、教育训练、机器人与人共事的本质安全性等关键技术。2015年初,日本政府公布了《日本机器人新战略》,并在其五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开发下一代机器人中要实现的数据终端化、网络化、云计算等技术”。韩国政府近年来陆续发布多项政策,旨在扶植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2012年韩国公布的《机器人未来战略战网2022》,其政策焦点为支持韩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抢占智能机器人产业化的先机。在美、日、欧等技术强国的大力推进下,近5年来下一代机器人样机、示范应用、乃至实用系统不断涌现。
  从我国目前来看,下一代工业机器人需求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但具有战略意义的共性技术研发、储备又尤为迫切。当前我国发展下一代机器人产业,应首先注重夯实机器人产业技术基础,着力推动现有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加快自主品牌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推广应用。探索新的技术研发模式,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多方建立下一代工业机器人前沿、共性技术研发与储备的国家级平台,从中国的国情、需求出发,突破下一代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制出下一代机器人样机系统、产品,并推进产业化进程,抢占下一代机器人国际制高点。对于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机器人产品,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一方面以企业为核心,以共性技术平台为支撑,优先发展下一代工业机器人,推进产需对接,抢占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国内需求特点,发展医疗、养老助残等服务机器人和特殊服役环境下作业的特种机器人。
责任编辑:席宁:“know how”是机器人技术重要一环
提要:know how其实是一种工艺精神,代表着技术中不易看见的功底,跟工人态度、质量控制、工业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综合素质相挂钩。
席宁:“know how”是机器人技术重要一环
文/本刊记者& 王锋琪
中国机器人产业缺什么?呼声最高的是关键零部件技术。我们不得不承认,饱受技术缺失之苦,中国在机器人市场需求跃居全球第一的今天,仍然要依赖大规模进口产品换取产业发展的上升空间。目前,机器人市场的大蛋糕正在被觊觎甚至被夺走,使得&掌握关键零部件技术&的诉求愈发强烈。
然而,长久以来对于&缺什么&问题已达成共识的业界,如今在&怎么补&的问题上却犯了难。在众说纷纭中,国际机器人学术界领军人物席宁呼吁换个角度来思考。在他看来,&对比之下,我们并不缺少技术原理,而是缺乏&know how&。何谓know how?席宁打了个比方:同样是给出一份烹饪菜谱,普通人和顶级厨师做出的菜差别甚大。因此,从这个角度解读,know how其实是一种工艺精神,代表着技术不易看见的功底,跟工人态度、质量控制、工业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
对于任何产业发展,技术是最重要的一环。深耕于机器人技术二十余栽,席宁对于如何发力赶超有着自己的认识。近日,本刊记者对话席宁,请他对当前机器人产业趋势把脉问诊,也希望&重视Know how&能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一种别样思路。
机器人产业符合&高附加值先发展&论
《千人》:着眼全球,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共同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席宁:所有产业发展动力都来源于两方面:技术革新的推动、市场应用的拉动。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研判。在我看来,无论是哪种类别的机器人,在产业发展层面都面临着相似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让我们从技术推动和应用拉动两个维度来分析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机遇。在新技术推动方面:如果把机器人作为一个整体,其本身就是各种技术的凝结成果。在此基础上,类似于信息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技术的衍生和革新,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撑和推动;二是新应用的出现拉动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众所周知,对于机器人应用拉动效果最为明显的是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伴随着应用市场的不断变化,目前机器人产业一方面继续深耕制造业,同时向3C、医疗、安保、国防等产业不断延伸,另一方面开拓出新的应用领域,典型代表是微纳米制造、新药开发、医疗诊断与治疗等等。
其次,从面临的挑战来看,在人类早期认知中,机器人是实现代替人某项功能的一种工具,这个概念在机器人应用的初级阶段是可以被接受的。然而,伴随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机器人的期待开始从&代替人的功能&到&拓展人的功能&转变,即想让机器人做人类做不了的事。举个例子:纳米加工,人在纳米环境中看不见也摸不着,更无法完成操作,机器人却能迅速高效地完成纳米加工任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拓展人的功能&发展理念上,机器人应用市场的蛋糕正在迅速扩大。但是随着应用领域拓展的同时,也为机器人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微纳操作机器人逐步走进医药工业,但是其操作对象由结构化的刚体变成了非结构化的软体细胞、工作环境由大气状态变为生理状态、尺度也由宏观变成了微观甚至纳观,这些改变对机器人的感知、驱动和控制都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千人》:即便是面临共同的机遇和挑战,机器人内部各个分类的发展情况也不一致。内在原因有哪些?
席宁:目前,国际上对于机器人的范畴尚未有统一认知,分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总体来说,工业机器人和服务类机器人仍然是受到关注比较集中的两个类别,占据了机器人版图的大半领地。具体分析,就工业机器人、服务类机器人来说,前者显然在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比后者表现更突出。
究其原因,最关键因素是对于投入/产出带来附加值高低程度的考量。这个理论可以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中窥豹一斑。工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其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机器人研发首要会考虑工业机器人。顺理成章,一旦投入使用后,工业机器人最迫切的应用领域是制造业。长期下来,工业机器人在市场中占据份额呈不断扩大趋势。有人会提出疑虑:任何一个市场不可能无限膨胀,总有一天会趋于饱和。然而,现实情况更乐观,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范围正在不断延伸,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即便是原来的应用领域,在新兴产业需求下也蕴藏着巨大机遇和市场。例如:面向3C、消费电器、通信设备等新产业,有很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尝试才刚刚开始,潜在市场很大;在制药工业中, 新药开发自动化程度非常低,但归属于占据国民经济1/3的医药健康产业,市场需求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推广,将会带来高附加值的利益回报。
相比之下,服务类机器人的发展则较为曲折。首先,我们并不否认,服务类机器人同样有其需求,但也应该看到在大多服务行业, 它所带来的附加值远远低于工业机器人。更重要的是,目前服务类机器人推广面临的困难很大。一是技术要求高。与工业机器人相比,其面对的环境更为错综复杂:工业生产中很多环境是人工制造的结构化环境,而社会服务行业面对的环境是动态非结构化的。因此相比之下,服务类机器人对智能化的技术要求比工业机器人更高;二是实施效果差。截至目前,在大多数服务业(比如餐厅端盘子),人们更倾向于选人而非机器,这说明服务类机器人在服务质量上仍然有很大上升空间;三是约束机制不健全。服务类机器人需要直接跟人面对面打交道,怎么确保安全性、社会道德,尚未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法律机制出台保护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权益。以上三个因素共同作用,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发展服务类机器人的口号喊了十几二十年,服务类机器人的发展仍滞留在起步阶段。.
此外,有一点需要注意。尽管目前工业机器人牢牢占据市场最大份额,但从新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角度来看,工业机器人的表现不及服务类机器人。因为工业是机器人最早进入的领域,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虽然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新的突破点,但沿用原来技术的部分居多。相比之下,其他类别机器人在新环境、新挑战的刺激下,采用新技术的速度会比工业机器人要快。尤其是在类似于安保、国防应用中更为突出。
现接段掌握&knowhow&更为重要
《千人》:对比其他国家,您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如何?
席宁:目前看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往好的方向快速延伸,政府有支持、市场有需求,各方面资源也正在合理调配之中。具体来看,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的利好和不足也很明显。
首先,从利好方面来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已经到来。这个判断立足于以下两个层面:从国家需求出发,目前中国整个工业体制处在一个调整阶段,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以创新为驱动力的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动化水平、机器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从技术成熟度来说,近年来通过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应用、技术两个方面提供动力,创造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机会。
再来谈谈不足方面。说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归根结底仍然是技术,尤其是核心零部件技术。有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去年6月份习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中国要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后,中国境内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多。然而,这20%多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国外的机器人厂家。这意味着我国本土的机器人产量并没有明显增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必须承认的是,包括电机、传动在内的很多关键零部件在中国本土没有核心技术。特别是,在机器人传感功能、驱动功能、智能功能三个维度的要求上,中国前两个方面的落后程度相当大。在此背景下,中国只能购买国外零部件,自己依靠系统集成做本体这类低附加值的部分,导致本土产品成本比国外产品成本高、产品性能差,无法形成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千人》:从技术层面着眼,针对关键零部件技术缺失,您有何弥补建议?
席宁:这并非一个新命题,相信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都对此做过深入分析。但在这里我想强调的一点是&&knowhow。用中文通俗的说法是,学好一门手艺。
事实上,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缺乏什么、短板在哪,很多科研人员、市场开发人员都对这个问题很了解。但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曾经在国家863项目中重点强调的机器人技术,经历了5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却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在我看来,这并非简单立几个机器人科研项目可以解决的问题,要从更深层次找原因&&我们缺少的不是技术原理,而是know how。
怎么理解这个know how?打个比方,同样是给一份菜谱,你炒出的菜和特级厨师相比,味道相差却很大。再进一步讲,Knowhow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而是从实践中摸索得出的一种工艺和规律。这种工艺的养成其实是一个综合指标,和人对于质量控制、工人态度、社会环境都有极大关联,需要长时间的氛围积淀。因此,从这个角度解读,我们说日本、德国机器人做得好,源于他们经历了上百年摸索期,在工人工作态度、工业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严谨的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才能保证低成本投入、高质量产出的生产效率。而这恰恰是中国缺少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在机器人产业中得到佐证,其他工业领域也同样适用。
中国如何在短期内培养出自己的knowhow氛围,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我看来,每个国家的国情、文化情况不一样,照搬国外的经验不是可取路径。我们更需要转换思路,从国家策略、财政支出来调动资源配置,企业需要在自我资源组织、市场推广、产品生产等各个环节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谁先掌握这个knowhow,谁就会在市场上占据先发优势。
《千人》:从产业层面着眼,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蠢蠢欲动、参差不齐&的发展格局,您认为应怎样做好规划?
席宁:要分企业、国家两个方面来谈。对于本土企业、一线研究人员来说,我认为这种情况是一个必经阶段,任何产业在发展初期都需要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然后再进行筛选淘汰。在此过程中,比拼的实质是谁更有正确的视野和发展战略。基于这一点,很多本土企业把寻求发展的可能性完全寄托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上。不可否认,这是一条相对来说容易走的路,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高铁模式都是可以借荐的。但是,本土企业家也要正视一点,如果仅靠消化吸收别人的技术,是永远无法走到别人前面去的。我们更需要的是看别人没看到的机遇,在&差异化发展&道路中寻找发展机遇.。归根结底,要看到这个机遇,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视野。
对于政府来说,需要保持科学和相对冷静的态度。因为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充当制定政策、掌握资源的重要角色,必须确保在做决策时的严谨和理性。一旦发展方向错了,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很大。在我看来,政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动:第一,要认清方向,通过调研、综合提炼,根据国家的需求作出考量;第二,要创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构建一整套激励机制鼓励大家创新,形成发明创造的社会氛围;第三,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要达到&有人可用&和&人尽其才&的理想状态,需要在培养和引进人才上多下工夫,同时要解决好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
《千人》:您刚刚强调了国家的作用。请以具体机器人产业项目为例,谈谈国家应如何鼓励发明创造?
席宁:我认为可以从项目经费投入、研究方向、成果分配三个角度来衡量。首先,在项目经费投入上,仍然要坚持以国家为主导的投入方式。做科研是有高风险的,特别是概念超前的研究,科研失败的风险由企业承担很困难。长此以往,会导致发明创造的热情被持续打压,不利于搭建良好科研环境。因此,历史上大凡有重大技术难关、国家有重大需求的时候,都是由国家主导投资研发,机器人产业相关项目也是如此。我在美国做了二十多年机器人研发,跟国际上主要机器人企业都有过合作,发现美国在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国家科研基金等层面上都对机器人产业给予了充分的经费支持,尤其在新型机器人、国防机器人等方面更是国家投资占主导地位。
其次,在研究方向上,对于不同情况要区别对待。一般而言,关于机器人研发项目分为重大技术突破、国家特殊需求两方面。对于前者,应当由研究人员自己提出方向,并进行研究;对于后者,国家可根据发展需求,提出立项,采用两种结合的推行方法,但可能在比例分配上根椐发展状况应有侧重点。
最后,在成果分配上,应当兼顾国家、企业、投资人、发明者的各方利益。其实,这又牵扯到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问题。以前,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政策,知识产权分配的情况比较混乱,各地处理的方式多种多样。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新的知识产权分配规定方案,相信在此推动之下,机器人产业的成果分配上会更趋近于合理。
《千人》:您对于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期望。
席宁:在我看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切不可偏离这两个&突破点&:跟市场需求有直接关系的要首先突破,跟国家安全、机器人发展相关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要重点突破。这是两个不变的大方向。
另外,还要加深新技术和新的科学发现对机器人发展的认识,不断捕捉新机遇。有一个现象值得探讨:2014年谷歌收购了8家全球顶尖机器人技术公司,其布局深意到底是什么?谷歌的目的之一是想以机器人为终端交互工具,建立全球大数据和人类社会的直接联系,让机器人作为物理交互设备影响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从这个层面得知,谷歌对于机器人的认识已上升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未来极有可能对机器人发展衍生许多新技术和新需求。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也许会成为我们能够抓住的机遇所在。
【人物简介】
席宁,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大学杰出教授,JohnD. Ryder 讲席教授,机器人与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IEEE Fellow,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特聘专家。2014世界机器人大会(ICRA)主席。曾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目前担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4年在深圳筹建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并担任创院院长。
版权声明:《千人》杂志系千人智库旗下出版物,受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在"前瞻性·建设性"办刊宗旨指引下,以国家"千人计划"为策源地,面向全球海内外华人群体,为高层次人才打造建言献策的交流平台。本网为《千人》杂志唯一官方网站,凡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与作者。
&& 暂无相关评论!
合作单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机器人技术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