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可以帮助我,独自登上翠楼。求一首自己写的翡翠仿古龙风图片库1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急!跪求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语文综合文摘_梦幻网络
您的位置:&>>&&>>&&>>&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华伟教学-本内容由王毅教师提供,在此致谢。&一.【要求】(2003年):&评价&E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欣赏是中的“保留节目”。在2002年以前,一直考的是四选一的单选题,两个小题,占6分。2002年起,改为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分值不变。  &&&&&&&&(一)2002年题借鉴  A、: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B、简析:  第四大题第17小题赏析,给的是常见诗的《春夜洛城闻笛》,诗歌虽不是很难,而却颇不平常。一小题分成三问,或要求表态,或要求阐述。考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二)&&&&的“古代诗歌欣赏”考什么?可能怎么考?  A、诗体范围预测:  2003年,估计可能考到的诗体有三类:绝句(唐宋为主)、律诗(唐宋为主)、词中的小令(两宋为主)。不大可能考长诗,因此,复习时应对短诗有所偏重。  B、内容预测:  ①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抒发的情感)。  ②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④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如“折柳”)。二、【复习建议】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诗&&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注解往往也包含了很关键的信息,在考场上当然要充分利用。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参考《金版》P149和印发资料)认真阅读第三册p160《中国文学的》、p24《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第五册p150《简介》和读本中的有关文章。三、【审读作品,品味语言】                                     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这是诗歌的第一步。①动词:在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例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检测练习】&下列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分析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惟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苍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生”字写出明月从深沉广阔的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结合得准确传神。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四、【方法点拨】1、问答型: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2、综述型:在明白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1)概括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观点)。&(2)紧扣住题目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3、对比型: (1)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2)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字、词、句加以分析阐述。【注意】1、对作品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2、&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3、&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例题示范】:&&&&&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五、【难点解析】 关于诗歌中体现的思想情感的赏析古代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涉江》&&&&&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山居秋暝》、《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琵琶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5、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如:《雨霖铃》、《渭城曲》。&&&&&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3、许多古代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六、【练习】读这首,完成后面的问题。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答: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金陵驿①  文天祥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3、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昭君怨&&&&&&&&&&&&&&&&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是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4、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烟稀少的静。&&&&&&&&&&&&&&&&&&&&&&&&&&&&&&&&&&&&&&&&&&&&&&&&&&&&&&&&(2&&“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个字。                                     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5、阅读下面这首,然后回答问题。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⑵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在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⑶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⑷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解题指导]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情感主旨的把握。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愁”。②“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③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④“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变迁无恨的感慨。6、阅读下面的,回答问题: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设问: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李益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1)首联“旧是胡儿饮马泉”一句,隐含着怎样的变迁的感慨?  答:(要点:此地曾经落入胡人之手,今已收复。) (2)“何人倚剑白云天”——诗人希望能够有威镇边塞的将领,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慨叹?&&&&答:(要点:月夜笳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事并没有结束,失而复得的土地仍有复失的危险,因此呼唤威镇边关的将领。)   (3)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答:(要点: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关心国势的强大,边防的巩固,希望边塞不要再落入胡人之手。)   (李益可能是多数考生不大熟悉的诗人,但诗的内容易于把握,考生“就诗论诗”即可读懂,不需要背景资料,不需要“注释”的帮助。  三道题目,前两道题以诗句为切入点,考查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三道题让考生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发表自己的见解。三道题形成的梯度符合考生阅读这首诗时认知活动展开的规律,同时为考生表述个性化的观点和感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8、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1)你从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样思想感情?&&&&&&&&&&&&&&&&&&&&&&&&&&&&&&&&&&&&&&&&&&&&&&&&&&&&&&&(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中的看法。  &&&&&&&&&&&&&&&&&&&&答:(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按6分计算)&&&&&(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9、阅读下面两首,读后回答问题。&&&&&&&&&&&&&&&&&&&&&&&&&&&&&&&&&&&&&&&&&&&&&&&黄鹤楼送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从手法看,李诗&&&&&&&&&&&&&&&&&&&&&,王诗&&&&&&&&&&&&&&&&&&&。&&&&&&&&&&&&&&&&&&&&&&&(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参考答案:(1)送别;间接(借景,寓情于景也可);直接(直抒胸臆)&(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10、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1-2题。&&&&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2分)&&&&(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性的文字,100字左右。(4分)&&&&[解题指导]此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认识&&&&1、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帖。&&&&2、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情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皆忘,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的“渲染”,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流莺时一声”,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相关信息: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但在每年的高考中却有很多学生因为语文分数低而落榜。这是什么原因呢?考生在复习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记者采访了西安铁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马健。  去年高考题值得借鉴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中...()
中国青年报山东枣庄一中 李雪信  语文学习,非一日之功,重在平时的积累和领悟。许多考生在临近高考时,往往感到复习语文没有头绪,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只要考生在临考阶段,能在复习中突出重点,在模拟训练中强化...()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333周永壮(转帖)              山东 杨文成--------------------------------------------------------------------------------大家知道,语文复习...()
四川资阳中学 邱泓又2002年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成了主观题,这可以说是一种本质上的改变,表明社会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要求的提高,这对我们教师更是一种挑战。据2002年《考试说明》介绍,诗歌鉴赏原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
王中华高三语文复习的思路历年来都被界定为“课文复习、考点梳理、综合训练”三轮,但课文复习究竟应该怎么搞,按单元,按文体,还是别的?一直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材无疑应是第一轮复习的重点,但复习什么,怎么复习...()
关键字含有“复习”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专题”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鉴赏”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诗人”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诗歌”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作者”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思想”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表现”的教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绪仿康熙青花翠毛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