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看到朱简一大理石瓷砖图片首古诗可以吗

诗余作印人——以邵潜夫诗印游食人生为例--南通书画网
诗余作印人——以邵潜夫诗印游食人生为例
【内容题要】本文通过对邵潜夫存世的几种诗文集及与之交往文人的诗文、笔记等文献资料,遴选出邵潜与钱谦益、陈继儒、范凤翼、邹迪光、朱简、赵宧光、李维桢、王穉登、林古度、王士祯、冒襄、陈维崧等人交往之史料,分析了邵潜与文人、官僚频繁交游的实质,揭示了明清鼎革之际邵潜流寓生活的颠沛与艰辛,以及他本以诗人自居却以印人名世的无情史实!
【关键词】邵潜夫&&诗人官僚&&游食&&《皇明印史》
该文入选第四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
一、邵潜的生卒年
邵潜(),字潜夫,自号五岳外臣,江苏南通人。潜夫于周、秦、两汉、六朝书无所不习,诗则工五言古诗,精篆籀,善八分,最攻字学,篆刻亦佳甚。被黄楚桥收入《东皋印人传》下寓公首位,1641年后僦居如皋西城委巷,传印于黄经、许容、童昌龄,后人尊称其为“东皋印派”鼻祖,著有《循吏传》、《友谊录》、《眉如草》、《州乘资》、《邵山人诗集》等。
关于邵潜的生年,韩天衡在《中国印学年表》中定为1581,在邵潜《崇祯庚辰闰正月十五日作诗时余年正六十》诗中也得到印证:上元今岁再,春色萃紫荆。夜暖灯乃灿,天澄月更盈。百年方合闰,六衰恰重正。自庆添庚兆,衔杯坐待明。(1)查崇祯庚辰年为崇祯十三年(1630),由此可知邵潜诞生于明万历九年(1581)。
据乾隆《直隶通州志o卷十五人物志》(图1)记载“(邵潜)年八十有五卒”。通州道光进士王藻(菽原)编辑《崇川各家诗抄彚存》邵潜传中沿用此说。无独有偶,陈维崧《水绘园修禊诗》序(2)也有印证。“《水绘园修禊诗》一卷,倡和者共八人:王阮亭(士祯)、邵潜夫(潜)、冒巢民(襄)、谷梁(禾书)、青若(丹书)、毛亦史(师柱)、许山涛(嗣隆)、陈其年(维崧)……然是役也,邵山人实年八十有五,且病,恐不获数相识”。全序落款为“是集也,盖岁乙巳之暮春三日云”,乙巳为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这次水绘园诗会,由冒襄发起,邀请人选中本没有邵潜,因王士祯器重邵潜,极力举荐,活动开始后才让人通知,邵潜不顾生病,匆匆赶来,赋诗一首,也没等活动结束,即回家养病。依此类推,邵潜卒年为1665。
通州诗人范凤翼在《为邵潜夫追挽亡配》(图2)(3)其二有:三年操作弃糟糠,愁绝安仁赋悼亡。可道芳名堪不死,人间无用返魂香。说明邵潜婚后仅三年,妻子便离世。邵潜也作有《酬里中诸先生题亡室淑媛流芳册》诗一首,说明他对这位原配夫人感情甚笃。李维桢《大泌山房集》题邵潜夫记:踰三十丧妻。由此可推断邵丧妻当在1610年后。
邵潜出生于万历九年,其后,经历丧母、亡妻、落第、离异等等诸多磨难,加之通州“里儿既多訾謷山人,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天启、崇祯年间,邵潜离开家乡,开始了广泛的交游和流寓生活,交接之人有陈继儒、钱谦益、朱简、赵宧光、邹迪光、李维桢、王穉登、林古度、王渔洋、冒襄、陈其年等。
二、邵潜的客游经历
朱简(4)《印经o缵绪篇》将邵潜篆刻列入“雪渔派”。那么这二人关系又如何呢?这就要从无锡名士邹迪光(5)的惠山寓所惠锡园说起。
邵潜广泛交接有书画篆刻雅好的文人及官僚,身处无锡的邹迪光自然是邵潜乐意交接的对象,由同乡范凤翼信荐。从邹迪光的诗中也可看出,其在无锡惠山寓所是邵潜经常光顾的地方。邵潜前往南京,邹迪光亲为其送行(6)。从史料上看,他们二人的接触应该在邵潜35岁左右或更早(7)。
钱谦益为邵潜诗集作序(8),记述邹迪光在家中聚集各地文艺家之场景:彦吉山居好客,园林歌舞,清妍妙丽,宾丛皆一时胜流,觞泳杂还,由今思之,则已为东都之燕喜,西园之宴游。
邹迪光不仅是名闻江南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印学家,他曾为明末著名印人朱简、苏宣、金光先、洪复初、黄圣期等人印谱作序作跋,赞美有加。为印人写信推荐是常事,他还分别写信钱谦益、李维桢、茅元仪,均是为邵潜推荐之用。由于邵潜行踪不定,四处飘泊,从二人的交往时间上来看,持续有数年之久。邵潜和邹迪光交往期间,印人朱简也经常加入其中。我们从邹的《镇溪菴同朱修能邵潜夫诸兄听序上人讲法华经》、《除夕与朱修能邵潜夫诸兄泛椒盘》、《和朱修能同邵潜夫人日观春饮沈渊渊宅兼访妓不值之韵二首》、《春王五日同朱修能诸兄入山,邵潜夫独携信儿直上最高顶,余与修能不能从,修能有作和韵》(9)四首诗中均可看出三人间的关系非同寻常。事实上,邹迪光不仅为朱简撰文宣传,也曾为邵潜《十体诗》、《眉如草》两书作序。(10)邵潜诗集皆由冒起宗、冒襄父子出资刊刻。邵潜与印人的交往中,还有一位赵宧光(11)值得关注。
赵宧光主要的贡献创“草篆”一派,并影响了朱简。有关朱简以赵篆书入印的记载,最著名的莫过于魏锡曾在《积语堂论印汇录》中的论印诗所云:赵凡夫创草篆,颇害斯籀法。修能入印刻,不使主臣压。朱文启钝丁,行刀细如掐。
“在赵宧光存世的私印中,就有邵潜所刻的两方白文姓名姓。”(12)邵潜于1621年撰成《皇明印史》,陈继儒序,赵宧光校对,当时,赵63岁,已名满天下,邵41岁,属中青年印人,书稿能得到陈继儒、赵凡夫关心,当是一种荣耀。
邵潜除流寓邹氏惠锡园外,还到过哪些地方呢?据通州杨廷撰编《五山耆旧集》卷十七记述:(邵)生平贤豪长者游,如李本宁、邹彦吉、黄贞父、陈仲醇诸先生,零落略尽,远者在五六十年前江南人家,园亭台榭之盛,如无锡邹氏、钱塘葛氏,亦皆数数易主,甚或不可问,而金陵鸣珂巷,昔日所为狭斜游者,已化为圈牢处矣,因相与叹息泣下。此处邵潜的交游范围已大致可追踪。除无锡邹氏外,还有钱塘葛氏,金陵鸣珂巷,这些地方都成为邵潜客游的地点。在他50岁时,回到家乡通州,娶妻不久便离异,因其“性卞争,与人语稍牴牾,辄谩骂,食物多禁忌。”(13)而“妇,小家子也,庸奴其夫,日求去”&(14)用今天话说,就是性格不和,导致家庭破裂。家中无人操理,变得更加贫穷。邵潜再次决定出游,这次,他是去游览五岳(15),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远游了!在生活绝望之际,他想起了出家修行了此残生,但未果。邵潜倦鸟知返,只好又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然“客游久,郁郁不得志,间一归通州,属有世变,里门荡析,则转徙于皋之委巷中”。&(16)由于诗友黄君求的邀请,邵潜不得不来到如皋,《东皋诗存》载黄辅(黄经长兄)《喜邵潜夫先生来居》诗:“五岳归来晚,幽居吾邑成。为贪知已今,翻觉故乡轻。种竹添新课,论诗问旧盟。若教先生在,三径日相迎”。黄经父黄君求、兄黄辅与邵潜为诗友,交情深厚,除安排房子邵潜住下,还在祖坟上为他选了一块墓地,《一经堂笔记》中记载:邵潜墓在如皋县东汤家湾黄氏祖茔西南方,按潜与邑人黄君求善,墓地乃黄所赠,曾谢以诗云:为定埋身地,遥从叔度谋。天开人日霁,风扫客星愁,自诧身为赘,何如死即休,前言欣克践,高义并山邱。
1641年,邵潜在如皋落脚,在如皋的生活更加穷困潦倒,这种局面的形成,固有其性格原因,也有社会动荡变革的缘故!王士祯《池北偶谈》记载较详:
邵潜字潜夫,自号五岳外臣,南通州人。性傲僻不谐俗,好谩骂人,人多恶之。及与李本宁、邹彦吉、黄贞父、陈仲醇诸公游,所著《友谊録》、《循吏传》、《印史》诸书,多可传者。年五十无子,娶后妻成,久之,嫌其贫老,弃去。一婢又为势豪所夺,遂只身客如皋城西门,年八十矣。康熙乙巳,予过皋访之,茅屋三间,黝黑如漆。邵筋骨如铁,白发鬖鬖被领,双眸炯然。具果蔌留予饮,尚尽数觞。与修禊冒氏洗钵池,尚能与予辈赋诗。陈其年维崧云:“古今文人多穷,然未有如邵先生者,听其言,怆然如刘孝标所自序也。”予去广陵,闻邵即以是岁下世矣。
王士祯《渔洋诗话》、《香祖笔记》、《居易録》都有相似的记载。一个年已八十的老人还不免徭役之苦,王士祯因仰慕邵潜与钱谦益、陈继儒等明末文坛领袖交往之事,造其门,使得以免除。令人扼腕不已!此处“遂只身客如皋城西门,年八十矣”,可定他居住如皋为1641年。
三、关于邵潜《皇明印史》
明天启元年(1621),邵潜印谱《皇明印史》四卷问世,但传世极少,四库存目亦无,公私书目罕为著录,《中国善本书目提要》子部艺术类著录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亦为残本。
读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可知:全帙四卷,存印584方,前有陈继儒序,邵潜1621年春分日自序,毛应翔撰《邵山人传》。据南京杜志强兄相告:“《中国印谱解题》记载‘园田湖城旧藏’本‘首册书衣贴有八厘米方形纸,木版朱印,内有识语如下:以印名史,非史即印,以史名印,非印即史。非史之印,史不异印。非印之史,印不异史。史亦非印,印亦非史,是名印史。蜉蝣主人识’。此书记殊为珍贵,未见它本述及。”蜉蝣主人即邵潜。(17)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此谱。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博物馆、西泠印社等亦有入藏。清中期有一种《皇明印史》再版本(图3),书商为借名人牟取利益,将“吴郡赵宧光凡夫校”换成“华亭陈继儒仲醇校”。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与邵潜、朱简相知最深,关系在亦师亦友之间,可能是因为范凤翼的介绍,邵潜得以拜访陈继儒。邵潜诗集中提及陈眉公有近十首之多,记录了二人诗文唱和、饮酒、舟游、酬谢等事实。如《东皋诗存》卷三十一有《寄陈仲醇徵君》、《饮陈仲醇先生山斋》等诗。
对于《皇明印史》,笔者有两点想法。
一、邵潜一生以诗人自居,陈眉公在《皇明印史》序中有:潜夫强项未屑为秦汉捉刀人,亦未肯自许为点头石也,其殆琬琰鐘鼎之业乎哉。全序对其印艺不置一辞!邵潜自序也有: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毋乃欺我。还请人为题其墓曰:明诗人邵潜之墓。(18)从记载,我们不难看到,篆刻还属于“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是文人们不值得大肆渲染的余事。邵潜夫与赵宧光、朱修能等印人相交甚深,并见诸诗文集。但在诗文中,他很少提及对方的印学造诣,而着重在其人的品格见识等方面。了解这一点,就能理解他为什么没有把精力放在篆刻上,而是在诗、文、史上下功夫!故印学成就不能与赵、朱诸人相提并论。
二、邵潜的篆刻(图4-14),受明末流行印风影响,白文师法汉铜而朱文则采取比较平稳的汉朱文,总的来说,还是恪守“传统”的风格。似乎无个性可言!后人把邵潜推为“东皋印派”的祖师。其实其印风并不曾影响三大门人黄经、许容、童昌龄。从作品风格和数量及影响来讲,许容有实践、有理论,印风应推为“东皋派”典型风格,乔林承前启后,黄楚桥集大成加以总结,撰《东皋印人传》加以揄扬。“东皋派”的阵容不小,虽没有振臂一呼的领袖人物,但这些印人前后相接,灯灯相传,印章、传世印谱流散各地,加强对此派的研究,当务之急矣。
2014年3月写于古香书屋注:(1)汪之珩《东皋诗存》卷四十二 (2)冒襄后人编《冒氏宗谱》河西版449-450页 (3)范凤翼:《范勋卿文集》卷十。范凤翼,字异羽,江苏南通人。万历戊戌进士,任栾州知州,顺无府教授、国子监助教、户部主事,吏部员外郎。晚清著名诗人范伯子、当代画家范曾为其后裔。其事迹详见拙文《从董其昌范凤翼的交游论其党争的倾向性》,《书法赏评》2009年第6期。 (4)朱简: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万历年间安徽休宁人。善诗,尤精篆刻,宗何震,然更重笔意,自成面目。著有《印经》、《印章要论》、《印书》、《印品》等。 (5)邹迪光:(),字彦吉,号愚谷,江苏无锡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湖广提学副使,年四十罢归。著有《石语斋集》、《天倪斋诗》、《愚公谷乘》等。 (6)邹迪光:《石语斋集》卷五《送邵潜夫游白下》诗 (7)钱谦益《牧斋有学集o邵潜夫诗集序》记载:乙卯(1615)之秋,潜夫挟彦吉(邹迪光)书谒余,不遇而去。 (8)钱谦益《牧斋有学集o邵潜夫诗集序》 (9)邹迪光:《石语斋集》卷七 (10)邹迪光:《石语斋集》卷十六 (11)赵宧光(),初名颐光,后更名宧光,字水臣,号广平、凡夫、寒山长、青山长孤子等。祖籍为太仓之璜泾,祖辈为避倭乱举家迁长洲,居于野鹿园中,后葬父吴县寒山,遂与妻隐于寒山,庐居其父母墓旁,显贵造门,同道雅集。 (12)崔祖菁:《赵宧光与印人交游考略》,见《第二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 (15)范凤翼:《范勋卿诗集》卷七《送邵潜夫游五岳》 (13)(14)(16)王藻:《崇川各家诗抄彚存》邵潜传 (17)1645年邵潜著《州乘资》自序中记:弘光乙酉二月芳春节五岳外臣邵潜书于如皋寓公庐之蜉蝣居。 (18)李维桢:《大泌山房集》邵潜传
&&|&& &&|&& &&|&&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通书画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号-1
联系电话:&&投稿信箱: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引用 《印章要论》(明)朱简
引用老生长谈 的 《印章要论》(明)朱简印章要论(明)朱简印始于商周,盛于汉,沿于晋,滥觞于六朝,废弛于唐宋,元复变体,亦词曲之于诗,似诗而非诗矣。印谱自宣和始,其后王顺伯、颜叔夏、晁克一、姜夔、赵子昂、吾子行、杨宗道、王子弁、叶景修、钱舜举、吴思孟、沈润卿、郎叔宝、朱伯盛,为谱者十数家,谱而谱之,不无遗珠存砾、以鲁为鱼者矣。今上海顾氏以其家所藏铜玉印,暨嘉禾项氏所藏不下四千方,歙人王延年为鉴定出宋元十之二,而以王顺伯、沈润卿等谱合之木刻为《集古印薮》,裒集之功可谓博矣。然而玉石并陈、真赝不分,岂足为印家董狐耶?石鼓文是古今第一篆法,次则峄山碑、诅楚文。商周秦汉款识碑帖印章等字,刻诸金石者,庶几古法犹存,须访旧本观之。其他传写诸书及近人翻刻新本,全失古法,不足信也。商周款识内有形象、假借等字,与今意义不同,不深考据不可妄用。大禹衡岳碑、比干铜盘铭、滕公墓铭、延陵季子碑、碧落碑、梦英十八体,皆谬妄之书,不可法。 许氏《说文》为习篆要书,然字画全非汉法,元刻颇佳。今之《说文韵谱》又出近代翻本,内有新增俗字,与汉意义已自舛悖。《说文》而下书,皆后人凿说,不可为据。《洪武正韵》正沈韵之失,许氏《说文》正汉字之失。然《正韵》不用于唐诗,《说文》不用于汉印,其理一也。《泉志》载历代钱币之文,可考文字之变。杨用修曰:“梦英好篆书而无古法,其自序云:落笔无滞,纵横得宜,大者缩其势而漏其白,小者均其势而伸其画。此正为病处。”今作印字亦犯此病,惜不令用修一砭之耳。吾子行曰:“崔子玉写子碑多用隶法,不合《说文》,却可入印,全是汉人篆法故也,别有一本乃隶书。”王弇州先生曰:“夏承碑有四分之篆,皇象天发神谶碑有五分之篆,此即所谓八分书法。”吾子行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与隶相通。”二语得之矣,有益之,多则减,少则增,已开缪篆之门。而曰:“上字之尾如作下字之头,右字之左如作左字之右。”是何说也?又曰:“文有空处,悬之最佳,不可妄意伸开或屈曲,务要填满。”字有难措手,不屈曲填满不能藏拙,一染此习则流为缪篆。与今字印直五十步之间耳。予故曰:“习印当如钟元常学书,张南本画火,须出人头地,若画虎类狗,固自下乘,而刻鹄者亦是庸夫之见。又曰:“表字只用二字为正。近人或并姓氏于上,若作‘某甫,古虽有此称,系他人美己,却不可入印。”按古人字印必有姓,今不用姓,亦简省之法,或可从俗,而“氏”字在宋元方有,亦非汉晋六朝法也。又曰:“款识字不可作印。三代时却又未有印。”又曰:“白文印用崔子玉写张平子碑上字,及汉器并碑盖等字为最。”又曰:“唐用朱文,古法尽废。”又曰:“朱文印或用杂体篆。”按:三代未尝无印,朱文不始于唐,汉器岂非款识?杂体何施朱文?此余所不解者。周公谨曰:“作者苦心,正须识者珍重,若不珍重,作亦徒然,不如不作,故不刻者有十:篆不配不刻,器不利不刻,兴不到不刻,力不余不刻,遇俗子不刻,不是识者不刻,强之不刻,求之不专不刻,取意不佳不刻,非明窗净几不刻。而后刻之,则无有不精者矣。”余亦曰:“识者珍重亦须作者精诣,若不精诣则不可作。故不可刻者四:不通文意不可刻,不精篆学不可刻,笔不信心不可刻,刀不信笔不可刻。有不可刻而刻之,则无有不谬者矣。 又曰:“一画失所如壮士折一肱,一点失所如美女眇一目。”沈从先曰:“汉晋印章传至于今,不啻钟、王法贴。何者?法帖犹藉二人临摹,非真手迹,至若印章,悉从古人手出,刀法、章法、字法具在,真足袭藏者也。又曰:“奇不欲怪,委曲不欲忸怩,古拙不欲做作。”今人不怪不谓之奇,不忸怩不谓之委曲,不做作不谓之古拙,学无渊源耳。又曰:“冯虎、王象之类以形作字,恶甚。”按:古人多用象形,鸟兽、龙虎、人物之类作印,正如今之花押,原无道理,不过防奸伪设耳,岂知其为王象、冯虎邪?存而不论可也。杨长倩曰: “ 立志不虚则见闻必寡,赏鉴不博则杜撰必多。纵能独创一家,终堕野狐下乘,是以有志之士。秦玺汉章,不徒见其文,如见其人,或成有疾徐,或兴有浓淡,虽破坏完缺,必洞见其血脉而后已。” 鱼虫鸟兽之文,不经师授,八体六书之辩,精入丝毫,少有伪谬,遗讥识者,自当穷究偏旁,博纵形象,既晓篆法,后论运刀。执刀须拔山扛鼎之力,运刀若风云雷电之神。秦汉若出宋元,亦为杜撰,盖字未见秦汉以上碑帖印章款识者,定是有故,当细推求,古篆若无,求之汉隶,汉隶再无,则不可作。如以 “ 闇 ” 作 “ 暗 ” ,以 “ 盦 ” 作 “ 庵 ” ,以 “ 鬲 ” 作 “ 窝 ” 之类,皆后人牵强凿说。先秦以上印,全有字法,故汉晋莫及。然汉晋虽以章夺字,而字尚完。其增损不成字样者,近代印也,不可为法。赵凡夫曰: “ 今人不会写篆字,如何有好印? ”摹印家不精石鼓、款识等字,是作诗人不曾见《诗经》、《楚辞》,求其高古,可得乎哉!以商周字法入汉印晋章,如以汉魏诗句入唐律,虽不妨取裁,亦要浑融无迹。以唐元篆法入汉晋印章,如以词曲句字入选诗,决不可也。摹古印如拟古诗,形似易而神理难。以臆为古与以拙为巧浅为朴,残破其刀法而色取于古人,此何异优孟衣冠而寿陵余子之步也。李阳冰云: “ 摹印有四:功侔造化,冥受鬼神谓之神;笔墨之外,得微妙法谓之奇;艺精于一,规矩方圆谓之工;繁简相参,布置不紊谓之巧。 ” 虽为印说,却是套语。又,篆法云: “ 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 ” 此却是印中实用语。瓘云: “ 古文篆籀,书之祖也,都无节脚,盖欲方而有规、圆不失矩,如人露筋骨乃病也。 ”古书法云: “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字中有笔,笔中无锋,放意则荒,取妍则拙,行行要有活法,字字要求生动,小心布置,大胆落笔,草书尤忌积薪束苇之状。 ”临仿古帖,毫发精研,随手变化,得鱼忘筌。以上皆古人书法,通用于印,则思过半矣。郑子经云: “ 偶写一字不成,须于众碑中求之,不可轻易率然而就。印字古人虽有增减假借之义,而今用之,必要合法。陈眉公先生秘笈云: “ 碑石冰泐者具在,好奇之士乃专仿刻文劙??Γ?龀勺中危?晕?乓狻7妒??擞镂?毫ヒ玻?恢?裱Ч庞≌呓源死啵?盼囊嗳弧? 得古人印法在博古印,失古人心法在效古印,何者?古印迄今时代浸远,笔意刀法劙?ッ穑?咽Ч湃司?裥幕?樱?屏倌≌咦缘鼻笾?昊浦?狻S喙试唬撼鐾羷剥铜印如乐府铙歌,若字句模拟则丑矣,又如断圭残璧,自有可宝处。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痈股者,外道也;无刀锋而似铁线墨猪者,庸工也。吾所谓章法者,如诗之有汉、有魏、有六朝、有三唐,各具篇章,不得混乱,非字画盘屈、以长配短、以曲对弯之章也;吾所谓刀法者,如笔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缓急,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学无渊源、偏旁凑合,篆病也;不知执笔、字画描写,笔病也;转折峭露、轻重失宜,刀病也;专工乏趣、放浪脱形,章病也;心手相乖、因便苟完,意病也。印有白文、有朱文、有口、有边、有格、有朱白相半、有三朱一白 ...... 各有体制,原非率意。上古印有佩服者,故极小,汉晋官印大不过寸许,私印半之。今所见铜印极小而文圆劲者,先秦以上印也;稍大而文方简者,汉晋印也;渐大而文渐柔弱者,六朝以下印也;大过寸余,而文或盘屈、或奇诡者,定是唐宋元印也。堂室印始自唐人,地名散号始自宋元,近又有全用古人成语者,非古法也。江湖之号,牵涉之语,及科第世家名目入印,唯科第不韵。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正锋紧持,直送缓结,转须带方,折须带圆,无棱角、无臃肿、无锯牙、无燕尾,刀法尽于此矣。若刻文自小修大、自完修破,如俗所谓飞刀、补刀、救刀,皆刀病也。春注:《印章要论》共44条,但与《印经》及前贤有雷同的地方。这个版本应是完整本。《历代印学论文选》(P141)只选24条。读者若引用,请谨慎。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朱简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一瓷砖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