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强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的宣传力度

贵阳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第A01版:A叠头版
中共贵阳市委 贵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提高执行力
抢抓新机遇 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
(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干部执行力,抢抓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省积极争取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机遇,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定信心,切实增强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自觉性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初步成效。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总揽工作全局,在遭受特大凝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不利条件下,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长足发展,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贵阳环城高速公路、新庄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两湖一库”水质提升,环城林带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群众普遍关注的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了《生态功能区规划》,制定了《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搭建了11个投融资平台;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强化,成功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和研讨会;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通过公推竞岗、公开选拔、实施“双百”工程等方式选拔干部,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完全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完全符合贵阳的实际,顺应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生态产业发展仍较缓慢;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仍较粗放,城市品位亟待提高;发动基层和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够深入,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够丰富;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干部素质和作风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执行力不强。  (二)当前面临的机遇。当前,国际经济逐步趋暖,世界主要经济体正缓慢复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转型。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省委、省政府正积极争取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一系列新的重大机遇,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三)近期工作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准确把握每个阶段的重点,逐步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超前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三创一办”)的各项工作,力争2010年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11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一)扩大城乡规划覆盖面。围绕《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抓紧编制分区规划、各类专项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增强各类规划之间的协调性,强力推进规划实施。2011年完成主城区1230平方公里和全市乡镇镇区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农民建房的相关政策,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加强道路沿线农房和重点村寨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编制完成《贵阳市客货运场站建设规划》、《贵阳市大型专业市场建设规划》、《贵阳市中心城区环卫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  (二)加强城市细部规划建设。重点做好主要景观轴线和主要节点、地标性建筑、城乡接合部、城市主要出入口的规划设计,突出广场、绿地、河道等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和特色。精心做好城市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加快推进主干道两侧建筑立面规划整治。加强中心城区绿化,2011年人均公共绿地达10平方米以上。严禁乱批滥占林地开发房地产。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进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开展绿色建筑认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环保标准,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地域、气候和周边环境等特点,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合理安排区域建筑布局和朝向。  (三)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精心组织贵阳市域快速铁路网、城市轻轨、北京东路、甲秀北路、北二环、东二环等重大交通项目规划建设,提高投资决策透明度,严格控制投资概算,加强监督管理。统筹沿线土地开发和片区建设,按照建设城市新社区的思路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加快雨污分流、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供排水特许经营管理。新建的规模以上住宅小区、宾馆、写字楼、办公楼等场所必须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鼓励支持建设中水回用工程,逐步对已建成的大型住宅小区和公共建筑实施雨污分流和中水回用系统改造。2011年完成花溪片区及市西河、贯城河流域等老城区的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加快垃圾中转站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2011年建成南郊垃圾卫生填埋场。  (四)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金阳新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商场、学校、医院、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城市人口集聚力。加快三桥马王庙片区开发,着力推进金西大道(云岩段)、新马王街等市政设施建设,促进老城区、三桥马王庙片区、金阳新区的融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大违法建筑查处治理力度。2010年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花溪、乌当、白云、小河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清镇市区和修文、息烽、开阳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逐步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加快站街、扎佐、青岩、双流、小寨坝等中心镇规划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和人口吸纳能力。  (五)严格市容市貌管理。加大“五脏五乱”整治力度。选择一批社区和单位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逐步形成城市垃圾源头削减、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运行机制。实施餐饮业油烟污染、环境噪声污染、扬尘污染和机动车排气污染综合整治。2010年,群众对全市卫生状况满意率高于90%。  (六)完善城市建管体制。加快制定市、区(市、县)和投资建设主体三方利益联动建设基础设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加快建立交通、治安、城管等共用的城市数字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网格化管理。强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工作职责。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污水处理、清洁卫生、园林绿化等逐步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生态经济发展质量  (一)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突出“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深化“贵阳避暑季”、“贵阳温泉月”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快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扩大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加快二戈寨、金阳等物流园区和孟关汽车商贸城建设。积极引进招商银行、花旗银行等国内外金融机构。2010年成立贵阳市农村商业银行。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抓好中航贵阳高新区飞机发动机产业基地、贵航军转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支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太阳能级多晶硅等新材料、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2011年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的比重达80%以上。  (二)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2010年编制完成铝、磷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优化矿产资源配置。强力推进铝、磷、煤等资源型企业技术改造,能源资源消耗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加强磷渣、粉煤灰、赤泥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置。发展精深铝加工和精细磷煤化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资源就地转化,新建的铝、磷等资源型项目,资源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100%,2011年现有磷矿企业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60%,铝矿原矿和焙烧熟矿企业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100%。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加快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  (三)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坚持绿色招商,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项目落户。推广清洁生产,逐步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完善企业污染源档案。加大整治违法排污力度,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治理或关停。加强以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为重点的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加快清镇发电厂、贵阳钢厂、贵州水泥厂等重点污染源的异地改造项目建设。2010年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  (四)强化生态植被恢复治理。采取科学、有序、合理的开采方式,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督促矿山企业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大力实施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石采掘场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加大交通干线绿化力度。进一步发挥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的作用,强化以环城林带、“两湖一库”为重点的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到2011年全市建成区新建4个山体公园,完成营造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3%。  (五)加大节能环保资金投入。调整市工业技改资金和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向,每年用于支持高新技术、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项目的资金不低于60%。设立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型创业企业发展。创新生态建设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种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投资、建设和营运生态环保项目,确保环境保护投资指数高于2.0,并逐年提高。  (六)完善节能环保相关政策。推进居民用水、煤气阶梯式计价收费,非居民生活用水实行超计划加价收费。制定支持中水、雨水开发利用和循环用水的相关政策,环卫、绿化等市政用水逐步使用中水、雨水,洗车、洗浴、游泳等经营单位,应采用低耗水技术,安装使用循环用水设施。清理整顿自备水源,并逐步关闭。切实做好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排污费和垃圾处置费的征收工作。落实好国家电价调整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启动排污权交易市场,积极争取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    四、深入推进“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切实解决民生热点问题  (一)稳步提升群众安全感。继续深入开展“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项行动,加大对“黄、赌、毒”等违法犯罪以及社会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城郊接合部、娱乐场所、出租房屋等重点区域和特种行业的管理整治。健全110扁平化指挥网格式警区防控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街面见警率。组建和充实各种形式、不同类型的群防群治队伍,着力解决楼群院落尤其是散居院落的治安防范问题。  (二)着力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大力推进智能化交通管理,提高重点区域、路口、路段通行能力,力争交叉路口阻塞率不高于2%。严格执行限制大货车进入中心城区等管理措施。加强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定分区域、分时段的差别停车收费政策。优化公交线路、站点设置,加快公交车辆更新,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制定鼓励公交出行的优惠政策。2011年市民对公交站点布局与交通便捷的满意度不低于60%。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营运,理顺出租车营运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中心城区与各片区统一的客运市场。积极开展“步行日”、“无车日”活动,完善城市步行系统、无障碍系统。  (三)切实解决“择校”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推进城郊接合部和新建住宅区配套公办学校、农村寄宿制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深化义务教育学区管理改革,逐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严格落实中小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和学区内划片入学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贵阳市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建设。2010年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改革,逐步成为以政府主导的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深入开展惠民医疗服务,改善困难群众健康水平。加大城乡卫生对口帮扶力度,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2010年,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6%以上,群众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满意度不低于80%。   (五)加强城乡就业和社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区(市、县)、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实用技能和创业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对象就业。2010年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4500个,完成“充分就业社区”创建40%,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工作。继续加大价格调节基金对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补贴,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水平。推进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力争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79%,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7%。  (六)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做好廉租住房项目库建设,积极申请中央投资补助,力争2010年开工建设廉租住房50万平方米。建立健全廉租住房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管理,建立完善经济适用住房租赁制度。稳步推进普通商品房建设,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继续做好农村危房改造整区推进工作。    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市民生态文明素质  (一)开展专题教育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创建金点子征集、市民评论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活动。积极创建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推行现场式、体验式公众教育。提倡节能环保简约化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市级新闻媒体要开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专题或专栏,各社区(村)宣传栏要定期刊登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关内容。重要公共场所设置宣传创建活动和道德建设的大型公益广告,商业中心、车站、主干道等重点场所公益广告比例不低于20%。确保市民对“三创一办”工作的知晓率高于90%,对创建工作支持率高于80%。  (二)建立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市,喜迎民族运动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文明养成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规范市民日常行为。着力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网吧和文化娱乐场所、校园周边环境,坚决遏制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传播。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增强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城市精神年度人物”、“见义勇为市民”、环保“绿色卫士”。  (三)深入开展“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组建贵阳市志愿者协会,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到2011年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积极开展“三创一办”、温暖“空巢老人”等“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48小时的志愿服务。鼓励和引导大中专生、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积极发展环保协会、生态协会等各类公益性、服务性民间组织。    六、广泛动员,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一)开展生态文明社区(村)创建活动。以环境优良、邻里互助、家庭和美为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社区(村)创建标准。开展全市性生态文明家庭评比,2011年区级以上(含区级)文明家庭的比例不低于20%。深入开展整村推进整治活动,美化村容村貌。推进农村“五改一气”工程建设。巩固提高我市新农村建设12个省级试点、38个市级试点和10个精品民族村寨的创建水平,扎实抓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试点工作。  (二)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创建活动。以校园整洁、校风良好、文明向上为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学校创建标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探索教师职称评定师德“一票否决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011年全市80%以上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大专院校达到生态文明学校标准,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100%。  (三)开展生态文明医院创建活动。以医德高尚、医技过硬、医患和谐为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医院创建标准。打造绿色医疗环境,加强“平安医院”建设。严格控制放射性污染,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善医德医风检查考核制度,建立医德医风档案。建立医患沟通制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版权所有 金阳时讯 贵阳日报社 合作伙伴:
& .cn, Geo Info. All Rights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许可:
黔新出网版准字第011号 黔ICP证市委重要文件
> 首页 > 市委工作 >
市委重要文件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
中共招远市委 招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日)
&&&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和烟台市的部署要求,切实加强我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招远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统领,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镇为载体,围绕省委提出的建设以“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乡村要求,按照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农村城市共建共享、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的理念,积极建设品位村镇、发展品牌产业、培养品质农民,充分增强生态经济的实力,弘扬生态文化的活力,彰显生态环境的魅力,整体推进招远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通过10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招远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村容村貌更加整洁、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社区服务更加健全、乡土文化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底,镇村两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划全部完成;市镇两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带)全面启动。到2013年,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获得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称号。到2015年,60%以上的涉农乡镇达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建设标准,70%以上的规划保留村庄(新型农村社区)达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标准;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内重要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到2020年,所有涉农乡镇达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建设标准,所有规划保留村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标准;市镇两级生态示范区(带)建设全面完成,并实现对接连片。&&& 二、把握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着眼于顺应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凸显农村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做好群众工作,严防强拆强建,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社区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有重点、有步骤地集中实施。&&& 三、突出工作重点&&& (一)加强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推进“万水千山”综合整治行动。重点建设四大工程:一是全域绿道慢行系统工程。以镇(街道、区)为主体,年内完成全市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组织启动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和各镇(街道、区)重点生态示范区的绿道慢行系统建设。在中心城市郊区集中规划建设沿城、沿山、沿水、沿海慢行绿道,串连重点居住区、重点生态产业项目和旅游景区,到2015年建成绕城、沿海、贯通全域的绿色生态屏障。二是水系生态建设工程。由水利部门牵头,加快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及文化内涵相互融合的规划论证,搞好水系生态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内水系统筹管理与治理,并建立城乡统一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三是造林绿化工程。以水系绿化、山体绿化、村镇绿化和路域绿化为重点,进一步巩固扩大造林绿化成果。到2013年,完成水系造林补植2.8万亩;到2015年,全市所有山体、镇村和县乡村路全部实现高标准绿化、美化。四是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坚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到2020年,争取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个,农田整理规模达到5万亩,新增耕地3500亩;村庄整治3000亩,复垦耕地2500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1300亩。&&& (二)开展人居环境的规范化建设和功能化改造,推进“万户千村”生态低碳化建设行动。重点完成四大任务:一是培植建设特色风情小镇。到2015年建成生态文明小城镇6个,建成3万人以上的特色风情小镇5个,其中生态型小城市1个。二是加快旧村改造。到2015年底,全市所有城区村、园区村和部分企业驻地村完成改造建设和改革转型任务。三是全面整治农村生态环境。集中3年时间,对农村进行村容村貌整治,确保所有规划保留村庄实现“四清四化”。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污水治理、垃圾一体化处理和“一池三改”工程建设,“十二五”末,60%的乡镇和70%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覆盖95%的乡镇和80%的村庄。四是大力培植新型低碳社区。在村镇规划建设中,大力加强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和能源利用方式,加快建设生态社区。城中村、园中村改造和迁村并点的新建农村社区要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部门要制定有关指标体系,在建设项目审批验收过程中严格把关,示范区内的新建社区要一步到位建成新型低碳社区。山区乡村改造建设要重点普及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利用工程,集中建设一批精品生态小村和低碳生态风情村落。&&& (三)加快促进三次产业的特色化培植和复合型发展,推进“万紫千红”生态产业开发行动。着重发展四大生态产业:一是积极培植乡村生态工业。加快乡村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向农村扩散转移。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节约”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乡村工业的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重点培育30个工业经济强村。到2015年,全市乡村生态工业产值占乡村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生产技术,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工程、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促进规模生产经营,扩大“三位一体”、“公司+农户”等组织方式的覆盖面,建设一批高规格的现代农业园区,培育30个农业特色强村。打响农业特色品牌,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强制认证。推进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认证。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特色农业、庭园经济、农家乐旅游、农村文化产业和家庭物业经济相结合,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村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市生态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00个以上,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率达到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三是高度重视海洋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推进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增加人工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加快建设生态渔业基地。到2015年,重点建成一条东西长10公里的人工鱼礁带和一处海水循环利用养殖基地,生态渔业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四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合理布局,控制总量,提升质量,拓展内涵,大力发展集“吃、住、游、购、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业。主要规划建设“三大板块”:以山为脉,绕山打造生态观光型板块。以罗山为中心,张星官山、阜山“金鸽顶”以及雾云山系等为延伸,依托罗山国家森林公园、黄金实景博览苑等旅游景点,打造以官山休闲观光园、仙人山农博园、健生园生态观光园、将军城、架旗山等为核心的森林休闲、农业休闲、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以水为源,沿湖打造休闲体验型板块。在界河、大沽河、诸流河流域,推出一批以“亲水”为主要特色的渔业休闲、乡村休闲、养生休闲基地。在钟离河、单家河、金泉河、罗山河等河流沿线发展近郊体验型观光园;在天鹅湖、龙王湖、金水湖等水库周边发展以采摘、垂钓、养生、运动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园。以路为轴,顺道打造观光采摘型板块。按照建设大果园、大花园、大公园的思路,搞好“绿道”规划建设,推广“以藤结瓜”模式,以“绿道”为“藤”,以沿线休闲观光园为“瓜”, 带动发展“农家乐”和“森林人家”,全面开发农村休闲资源。重点沿招辛快速路发展以葡萄、苗木花卉为主的观光采摘园;沿“文三线”培育以苹果、大樱桃等为主的观光采摘园;沿海莱路建设现代设施蔬菜和高端瓜果基地。迅速放大优势和规模,尽快建成一批成方连片百亩、千亩甚至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由“小盆景”向大园区的转变。到“十二五”末,创建2个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3个烟台市级旅游强镇、10个烟台市级旅游特色村和20家星级农(渔)家乐示范户。&&& (四)加强生态科学的教育、普及与应用,推进“百花齐放”的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深入开展三大主题活动: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倡树良好文明风尚。努力用文化知识、典型示范、文明创建和乡规民约引导人,教育农民群众养成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生育方式。深化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养成言行文明、礼貌待人、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良好习惯,提升农村社会整体以及个体细胞的文明水平。大力开展“民主法治村”、“无邪教村”、“平安乡镇”等创建,整体提高农村民主法治化进程。重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老龄委、关工委等组织的宣传教育功能,以打造新农村示范区为核心,创新载体和方法,增强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精神支撑。二是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发掘活动。加大对生态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力度,切实加强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尤其是做好黄金文化、粉丝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护完整的区域,规划建设黄金文化创意园、粉丝博物馆,打造招远地域文化新兴带。坚持村庄改造的高品位、高起点,努力体现招远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韵”。三是积极开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进活动。大力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建立完善鼓励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以村风、民俗为重点,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文明生活促进活动。&&& 四、强化激励保障&&& 1、加大政策性奖补力度。整合各项涉农项目和涉农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实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推进与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跟进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各项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奖补资金,加大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从2012年到2014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创建奖补。各镇(街道、区)要参照市里做法,按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奖补办法,并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切实加大有效信贷投入,进一步加大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全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上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占比不低于60%。要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经营性生态项目特许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要鼓励和引导有关园区、企业和项目,以生态资源和建设成果为基础,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资本运作方式筹措生态建设资金,实现生态资源的资本化经营。&&& 3、实行严格科学的土地政策。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统筹安排建设用地需求,对符合条件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点项目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重点保障。积极利用好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扎实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创新设施农用地管理,对纳入市级生态示范区规划的重点设施农业项目的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中生产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补平衡”原则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 4、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市里将进一步调整“3+1”联手共建力量,把主要力量集中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上来。继续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以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村庄改造建设、山区生态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双赢。同时,要强化绿色财税理念,对农村节能环保项目,实行税费优惠和减免政策。&&& 五、加大推进力度&&& 1、加强组织领导。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要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实施,建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市农工办要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要亲力亲为,把制定规划、解决困难、推进实施、完善提升的全过程紧紧抓在手上;分管的负责人要靠前指挥,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规划指导。要按照产业、设施、城乡布局、公共服务、生态项目全面统筹的要求,加快生态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完善,确保2012年3月底前完成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抓好各项规划的实施,确保各项规划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严格落实责任。要以保持和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果为目标,扎实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市、镇、村三级分级负责,村日常管理为主、农民群众人人参与的工作局面。要建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情况通报和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对各镇(街道、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进行量化评价。要健全完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监督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主要任务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要落实好季调度、半年通报、年终考核制度,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推进慢、成效不明显的,给予通报批评,确保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文明宣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