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抗战历史中给自己暑假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人物、一段历史、一张图片、一个故事,用笔触谈感受、说认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铭记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讴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曾都区北郊办事处五眼桥小学在暑假期间开展了《勿忘前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 暑假中,该校积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铭记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讴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曾都区北郊办事处五眼桥小学在暑假期间开展了《勿忘&前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
&&& 暑假中,该校积极号召鼓励广大学生通过&观看优秀抗战影片、参观抗战博物馆、纪念馆、阅读抗战英雄传记&等形式,围绕抗战历史中给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一个人物、一段历史、一张图片、一个故事,采用书法、绘画、手抄报、读后感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谈感受、抒理想、言抱负。
&&& 为将此主题教育活动落到实处,该校将在今秋开学后对各班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表彰,收集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将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展,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重视和平、开创未来,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责任编辑:桂华生)
------分隔线----------------------------
【鄂ICP备号-1】 【鄂新网备:号】
| 技术支持:
主办:今日湖北杂志社 今日文化传媒
广告、服务热线QQ:
本站由今日文化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4发现相似题《走向共和》为什么评价那么高?这部电视剧值得看吗?
116 个回答
黎叔镇楼黎叔镇楼《走向共和》创作的初衷来源于制片人刘文武,他是张黎的湖南老乡,大灰机省一向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两人愉快的合作来自于《雍正王朝》,张黎当时担任艺术总监,刘文武是制片人,剧本创作是刘和平,刘和平老师最初给《雍正王朝》定的调子是“当家难”,《雍正王朝》开机是1997年,这个调调很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朱总理改革前,新权威主义思潮澎湃,官商勾结,地方财政全是诸侯经济,中央的经济控制能力严重下滑:“十亿人民九亿商,大家一起骗中央”,而导演胡玫也很认可这一点,她之后又顺着这个思路拍了《汉武大帝》但是刘文武对这个调子并不完全认可,他有更多的反思:当家,当谁的家?君权神授的时代,家国一体,皇帝的权力天生合法,这当然没问题,但是在一个现代的民主法制国家,当权者的权力是老百姓给的,还能把国事当家事办吗?在《雍正王朝》开播的同年,刘文武找到了湖南省宣传部部长郑佳明,提议拍摄一部关于晚清的电视剧,然后郑介绍了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高建民,高提议他把晚清和民国结合起来,但是两位大佬的建议只是框架,像《雍正王朝》是以二月河老师的小说作为蓝本,而晚清民国这段历史,“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变革之剧烈,变化之丰富堪称中国历史之最,没有任何小说或者戏剧可以作为剧本的依托,于是刘文武在长沙广电局局长罗浩的帮助下找到了当时湖南湘剧院的编剧,曹禺文学奖获得者,盛和煜老师,三人从零开始,埋头阅读海量的晚清民国史料,一步一个脚印,重建通天塔《走向共和》制片人刘文武《走向共和》制片人刘文武《走向共和》制片人罗浩和妻子宋祖英《走向共和》制片人罗浩和妻子宋祖英由于工作量浩繁,一年之后,刘文武又邀请了《晚清历史报告》的作者,《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建伟老师加入剧本创作团队,剧本的分工由此明确:盛老师负责晚清部分,张老师负责民国部分,《走向共和》今天看来确实有风格不太一致的地方,但是确实已经做到了极致为了让剧本通过审查,刘文武专门邀请了湖南省委书记文选德,和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李牧作为剧本顾问,专门为“历史敏感问题”把关,同时每写完5集,剧本就会送到广电总局副主编仲呈祥那里作审读,在经过了4轮反复修改之后,剧本获得了大佬们的一致认可,最终通过审查,而张黎后来导演的《大明王朝》的剧本审查小组包括明史专家冯尔康和云南省委书记王天玺,也是顺利通过,真正用心创作的东西没有人会阻拦你盛和煜老师之前从未写过电视剧剧本,“三年不飞,一鸣惊人”,《走向共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盛老师的才华深深地折服了吴宇森,并获得了合作《赤壁》的机会盛和煜老师之前从未写过电视剧剧本,“三年不飞,一鸣惊人”,《走向共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盛老师的才华深深地折服了吴宇森,并获得了合作《赤壁》的机会《走向共和》是张黎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储才仰望,厚积薄发”,当刘文武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张黎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因为他们有了一个在《雍正王朝》合作时便想要突破局限的机会:突破旧体制下的“当家难”,走向新时代的“找出路”《走向共和》的准备时间是三年半,在《三国演义》结束后的后计划经济时代堪称一个奇迹,张黎加入了创作团队,五个人整理出了一份超过1100人的人物传记,然后精心整合复杂的人物关系,作艺术上的筛选合并,然后精简到300人,最后出现在《走向共和》中的是140人,每个人都有详细的人物生平,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观点,而贯穿全剧的是主创团队的理想:通过那段历史寻找中国的出路,张黎后来讲过:“拍历史剧没有“资治”的作用,就去拍戏说好了”《走向共和》的拍摄期是九个月,摄影棚在大兴,这个占地9000平方米的大棚里包括慈禧的寝宫,李鸿章的宅院,袁世凯的总统府,甲午海战是在青岛借用军舰实景拍摄,日本戏是在中山拍摄,民国戏则是在上海完成在大兴的剧组,张黎要求演员要提前45天报道,主要演员必须要通过五人小组每一个人的认可,当时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李鸿章,团队跑遍了全国进行演员筛选,最后找到了北京青话退休的王冰老师,当时70岁的王冰老师因为身体一直不好,已经有20年没有拍戏了,读了剧本之后非常感动,重出江湖,在剧组一直待了七个月,王冰老师是剧组里舞台经验最丰富的,他活跃的时代剧组里的很多人都还没有出生,王冰老师上装都是自己动手,每天和大家聊天对台词,试造型,形成了很好的剧组氛围,而扮演慈禧的吕中老师是北京人艺的台柱,在准备过程中熬夜看剧本大病了一个月,张黎也是专门等到吕中老师身体恢复之后才开机,这种尽善尽美的诚意是良好的剧组氛围的保障扮演袁世凯的孙淳到剧组比较晚,而且他的身材和袁世凯还有一段距离,张黎给孙淳开了小灶,每天要吃四大碗的面条,还在会议室放了一张乒乓球桌,让孙淳每天坚持打球,张黎告诉孙淳,这种狠劲其实就是根植于袁世凯这个角色身上的,能不能增肥其实都是次要的,就是要把这股劲保持住,结果开机的时候孙淳真的就长了30斤肉,和袁世凯形神俱似,后来张黎在拍摄《大明王朝》时,对扮演海瑞的黄志忠也是同样的要求,黄志忠当时比较胖,张黎让他少吃饭,要瘦下来,而且每天还要跑一万米,这种饥饿和坚决的状态其实可以把海瑞那种决绝的感觉由里向外的带出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海刚峰一句怒吼“我大明朝还有神剑吗?!”,其实这种爆发力里面潜台词也有“老大,晚饭能不能多加两馒头?”扮演李鸿章的王冰老师和扮演慈禧的吕中老师,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扮演李鸿章的王冰老师和扮演慈禧的吕中老师,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走向共和》剧组对演员的自我要求很高,提前到剧组的这45天是没有工资的,愿意就来,不愿意就请走,不管你名气有多大,所以《走向共和》的剧组的拍摄状态是非常好的,老演员多,真心为艺术的演员多,这种状态在张黎后来的剧组中也是保持一致的,早上五点就准时起床背台词,找状态,要是有谁偷懒,台词没说好的,大家都会鄙视,压力是很大的,所以每个人都全力以赴,而张黎作为一个摄影出身的导演,在表演技法方面能给演员的指导很有限,所以他在下面和演员聊人物背景,陪着他们去做功课,张黎基本能做到有问必答,比如张黎给孙淳说袁世凯的戏的时候,并不会直接告诉孙淳应该怎么演,而是给孙淳讲袁世凯的很多细节,比如他爱吃什么啊,走路什么姿势啊,他的朋友和亲属的回忆录里面是怎么说他的啊,等等等等,像王冰,吕中,孙淳这种级别的顶级演员都是非常有悟性的,把这种小细节融入到表演里面,一通百通,一个人物在什么情景下面该有什么样的反应自然就出来了张黎的习惯是要拍摄一段历史,就要成为那段历史的行家,要做的事情就必须全力以赴,有一段时间,母校北影找他帮忙带摄影的实习生,张黎带一个生气一个:“都根本不热爱自己的行当”,不热爱一切都是扯淡,我们今天看《走向共和》,就是一群真心热爱艺术的人,有自己理想的人,一起花了心血做了一件让自己满意的精品,这种真诚和执着戏里戏外都是一样
有些台词,从今天开始往后数十年,都没人再敢往剧里面写。比如李鸿章教育盛宣怀:"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人若有了生杀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比如说县衙的差役,收税的小吏,官员的随从,如果把权力都用的无所不用其极,那真的是国将不国啊……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你就看看这种词儿,现在哪里还有。王冰演的李鸿章让人知道什么叫做”神伤“,什么叫做”无力“。”我主力定远号的航速是14.5节,而日本的吉野号是22.5节他想打你的时候马上可以追上你,而你想打他的时候,他早就一溜烟跑掉了。而射速呢?我方是五分钟开一炮,而敌方是一分钟开五炮,季直,请你告诉我,在开战的一瞬间,这人心何足恃?……说的好,说的好,我方的……十英寸巨炮确实倭寇所无,可我问你,这炮弹呢?“老爷子驳某官员之”正义之师必胜论“。”去卖国!去当汉奸!“老爷子抽着陀螺大喊着。再如这个:慈禧:“这一个国家最难得的,总是稳定,不管多好的事情,动静一闹大了,就不再是好事了。”这是闹义和团的时候,一群大臣给义和团说好话,慈禧的回复。后来慈禧说:“义和团的那些刀枪不入的玩意儿鬼把戏都是假的,若外交上谈崩了,他们至少也可以充当消耗洋人弹药的炮灰。”慈禧没有成为一个脸谱化的恶鬼老太,而这又究竟是谁的眼睛雪亮?再说孙淳演的袁世凯,这段台词简直是莱因哈特才能说出来的:“人民?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人民。我只见过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感觉应当是杨威利能说出来的话,孙淳演的袁世凯也是有的:杨度:”国家若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实行宪政,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袁世凯:”这就是政治,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再看看瞿鸿机和吴毓昌的对话:瞿鸿机:“错了!夜太黑了,道德操守不过一丝烛光,只能照亮一个人眼前的路,顶多再拉上一个你!可是毓昌啊,咱们那点道德的烛光,挡不住人家的明枪暗箭啊! 咱出的那张牌叫做整肃吏治!表面上看,正气凛然,其实迂腐呀!我昨天才想明白:咱们的太后不看重这个。老佛爷哪里在乎你贪污玩闹,可你要跟她离心离德,你死去吧!这一点呀,那么多年,咱们竟然就没看明白!可你看人家出的牌,张张都是政治牌、屁股牌— —人家玩着、闹着,搞女人,搂钱财,可人家永远政治上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那才叫高!毓昌啊,清洁的道德牌打不过肮脏的屁股牌啊!咱们从一开始就败了!”徐锡林:“凡搞假立宪,必遭真革命。大清没救了,只有推翻他,我煌煌华夏才有真的宪政。”这台词我看着都觉得心慌,更别提写这台词的人家里面的水表了。还有些很边角的好玩的玩意儿:美国总统向大清国的宪政考察团说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中文翻译直接翻成了:民治民有民享。大清国的考察团的头头载泽一挑大拇哥,好!翻译的好!美国总统表示,这是贵国的孙文翻译的。于是载泽勃然做相:我们要求你们抓捕孙文交予我国。美国总统表示:我两国没有引渡条例。”我们要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把国民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对清国的仇恨上去。“这是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剧中的台词。眼熟不?然后伊藤博文马上补上一句:“外相的话真是说得太好了!日本帝国的优势就在于一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便能举国一致。而中国向来是各行其是,他们的人民对于国事更是混沌无知。李鸿章刚想伸一伸胳膊,马上会有七八支胳膊把他拽住。”明治天皇:“你们对清国的赔款有什么打算吗?”伊藤博文:“臣觉得战争让人民受了不少苦,应该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明治天皇:“不,教育。”伊藤博文:“陛下远见,但臣觉得可以用一部分来投入教育,其他的用来改善民生。”明治天皇:“不,全部用作教育。”伊藤博文:要听真话还是客气话?载泽:听真话!伊藤博文:真话是残酷的,就像我大日本帝国的武士刀!载泽:刀在忍字头,头可断,真话一定要听!伊藤博文:我恨中国!载泽:同文同种,何以恨之?伊藤博文:我的老同学严复先生可好?载泽:严复先生?旁人回答:泽公,就是翻译《天演论》的人!伊藤博文:他仍不过是个翻译,在英国留学时他是高才生,爱国热忱亦不在我之下,同时回国后,我为日本首相,他至今仍是个翻译。仅以个人际遇而论,对日本帝国何能不爱之,对中华帝国又何以不恨之? 载泽:却没有听说严复先生恨他的祖国,就像伊藤先生不憎恨你的祖国. 伊藤博文:我恨贵国,其源有自,自贵国唐朝以来,我国对贵国便俯首称是,耻辱啊!明治维新之时,我国要富强,更要改变这只能称是的历史, 我们做到了,大日本帝国战胜了大清国,我们改变了历史! 载泽:但要大清俯首称臣于日本,怕是没那么容易! 伊藤博文:总有那一天!这是历史证明了的!我国之开放,较之贵国为晚,但我国大兴教育,甚至改良人种,汲汲然全盘西化,却保留了我大日本帝国的武士道精神! 最重要的是,我们当即便实行了君主立宪!所有法律必须经过国会决议!呈君主裁定,然后公诸于众!总之,我国是一个法,立宪明君之法, 贵国是一个君,专制主义之君,何其不同乃尔,故甲午之战,我国战胜贵国乃必然之势! 载泽:便无丝毫侥幸? 伊藤博文冷笑:日俄战争,仍是侥幸吗? 伊藤博文拿起一本《李鸿章传》: “真希望这会儿与我交谈的有贵国的李鸿章,他若是看到此书,会高兴吗?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成败而论,自是伊藤胜于李鸿章,然以个人而论,李鸿章优于伊藤博文甚也。诸位大人可知此书何人所写?正是贵国满世界通缉的政治要犯梁启超。高才高论,洞若观火啊!其高论,正在假如二人易地以处八个字,"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国之地,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此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且举国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李中堂若读得此论,当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败于无才,岂非又死不瞑目!“更不要说最后一集孙文的演讲了。那简直是分分钟你家房门爆破的节奏。“我要弹劾你!!!”中国建国以来明目张胆的作死被禁的实至名归的片子。你看这片子有时会控制不住的联想。所以……恩……后来看到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时候,我不得不感慨张黎的后台是真硬啊。门铃响了。————————在下没见过这么多赞…你萌搞的这个东西啊,excited!不过先让我在门前摆好claymore先…其实好久不读书了,认真讨论起我国近代史民国史我是真的跟不上…平常就是听听音乐看看日本战国小说,然后忙接下来的一口饭吃。自认为一介大不弁者,无意/懒得/害怕遭遇到不得不推参的境地…手机知乎app一刷新点赞都涨好几位,自己实在受不得。张黎的剧都非常不错,毫无疑问的,不能当历史看,但就今人对古人的侧描和解读来说,张黎确确实实做得漂亮。个人以为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人物描写,是中国所有的电视剧中能排到前五前三的。杨家三口人,每个人都有多个历史原型;而每个人都让人感觉仿佛历史中确实有这样的人物(然而杨家三口确确实实都是虚构的)。个人最爱是杨立仁。你想想看,一个虚构的由多个原型组成的这样一个人物,其人内心必极为复杂,也一定会有波动和成长,也一定会有隐瞒和压抑不住的情绪,更无提此人的悲愤与激昂。而他毕竟是个虚构的人物,一个足以寄托导演和编剧的许多念头和隐喻和暗示的容器。而除了杨立仁就是瞿家兄妹…这许多许多的角色,都是当下电视剧中少有的复杂和生动。张黎从走向共和到人间正道,这是又进了一步。实在精彩。记事以来四神剧:走向共和,大宅门,大染坊,人间正道是沧桑。白景琦、陈寿亭、杨立仁三位,足以称得上是第一流的伟丈夫。
作为类似于《肖申克》在各大电影排行榜的榜首地位的一部电视剧,这么多年来没有一部电视剧能将《走向共和》拉下马,而且评价愈来愈高,电视剧刚播出时还是有一些负面评价的,近年来倒是销声匿迹了。关于国产电视剧的,不妨看看在下这个答案:。很多人喜欢这电视剧是因为最后的演讲,其实我倒是觉得最后的演讲并没有多出奇,这部电视剧更多带来触动的,是它的态度和情怀,和演员们的精彩演出。本文重点在电视剧,不在历史,关于历史的,可以看我这个答案:。关于这部电视剧的缺点见。这部电视剧的不足个人认为有几点:一是资金不够,甲午海战拍得过于肤浅,想看关于甲午海战又不想读史料的,不妨看看冯小宁的《》,一些细节处理得不错;二是过于黑化康有为了,康有为究竟如何评价,众人往往以私德代学术,于郭沫若也是,相反学术不高评价却不错的譬如南怀瑾倒没受到多大攻击,可以参看这两个答案:和;三是民国时期处理得过于草率了。详见。指出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这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最高的水准在于王冰和吕中老师演的李鸿章和慈禧,其次在于马少骅和孙淳老师演的孙中山和袁世凯,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下面只说王冰、吕中、孙淳老师。马少骅老师的孙中山很是到位,但与其他影视上的孙中山并没有太大差别,所以偷个懒,不过马少骅老师的长孙无忌、杜守正、邓小平等,都是塑造地十分不错的。一、李鸿章先说王冰,相比于这个新闻:,我只想说,王冰老爷子人家是靠的演技,孙海英您靠的是……本色出演……上面梗的亮点在于,后世评价李鸿章是卖国贼。事实上很多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也是这么塑造的,但是这部电视剧最大的力度就在这里:它描绘的是,当时人们的想法(因为当时的人们总归心中想的是“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不会是后来根深蒂固的共和思想),而不是后世的评价赋予它的行为。我们创造一些文学作品(包括文字和影像),往往对于一个人物是先有了后世的评价,再用这些评价去套,但是设身处地去想想,李鸿章想当卖国贼吗、慈禧想当卖国贼吗?我想不是的,这里不是洗地,虽然他们最后依旧做出了不是最佳的选择,但当时他们本身也必然不是脸谱化的,而《走向共和》负责的并不是评价人物,而是还原人物,这是它最难为可贵的地方,相比之下《大明王朝1566》在这方面就差了半筹了。2012年王冰老爷子离世时,让人痛心的是根本没几个人去纪念他,这位塑造了李鸿章、伍子胥、张澜的老戏骨离世了,某媒体也说了“令人惊奇的是无任何媒体报道”这样让人感到难受的话。但是,如果王冰老爷子真的体会了李鸿章的心境,那我觉得,他对于媒体的不作为,也不会有多难受吧?在看《走向共和》之前,我自认还算是挺了解清末民初那段历史的,作为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哪怕两年前我已经大二了,我依旧不断“大放厥词”,公然评判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直到那年我看了《走向共和》,我才知道,原来我对那段历史其实是一点都不熟悉,用我上头的话说,李鸿章老爷子并不想做卖国贼,李鸿章是个什么样的人,后来我读了很多本《李鸿章传》与关于李鸿章评价的文章,还有各种各样的纪录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梁启超的和凤凰大视野的,“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一点不假,而“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很久以来,则成为我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的方法之一,另一个方法出自顾诚老先生。而电视剧里头,梁启超访李鸿章,撇开那些意识形态的台词,我们观察王冰老爷子在抽打陀螺时口呼“汉奸、卖国贼”,对梁启超说“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时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愤怒、悲哀、希望、绝望、痛心,一个复杂的李鸿章就这么体现出来了,历史上的李鸿章功过难断,电视剧里的李鸿章也恰是如此,这是我个人认为王冰老爷子最出彩的一出戏,相比于其他的有台词之妙,这场戏短短几句话,王冰老爷子就把他揣摩的李鸿章的心理活动勾勒了出来。上段说的是我认为的王冰老爷子演的最好的李鸿章,而电视剧里拍得最好的李鸿章,并不是那一幕,而是在李鸿章出现的最后一幕。张黎不愧是是摄影师出身,拍摄历史上留下照片的这一幕时,给了这部电视剧以历史的厚重感,也通过人物的变化、场景的变化,带给人无限的苍凉,让我们再一次体会李鸿章心中的无力感。王冰老爷子就先说到这里,我先去看据说是大烂片的《黄金时代》了……回来再谈吕中。看了一部大烂片回来了……继续更……二、慈禧说吕中。说吕中之前先说说慈禧,慈禧在历史上怎么评价,专制、腐败、残暴,再加上阴险,这个近年来开始有了变化(事实上近年来变化最大的三个人物恰恰是本剧的慈禧、李鸿章和袁世凯),但总归大体是负面评价。只是问题在于,清朝的老百姓会是负面评价吗?不、不会的,他们只知道寄希望于明主,他们不知道这个“主”是好是坏;官员们也不会像海瑞那样直言“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而慈禧自己,也不会从心里头让自己成为一个坏女人、一个卖国贼的,她自己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决定是有多大的影响。这就是按照后世评价拍的电视剧和按照当时人心理拍的电视剧的差别。很好的是,吕中的慈禧,首先是一个人,慈禧是一个女人,所以她对于光绪,除了不想放权之外,也是会有和他的亲近。当一个影视形象,定位先是人,然后再赋予她的生平、性格,最后显露出来她的一部分,我们却能感受到她冰山下的人生(演员在幕后的感受)非常饱满,这个影视人物就塑造成功了。感谢盛和煜,感谢吕中。先放一段吕中接受采访时自己对慈禧的看法。吕中:慈禧首先是女人
慈禧的扮演者吕中已经60岁了,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名演员,她曾在多部电影、电视剧中塑造知识分子女性和善良母亲的角色,演慈禧这样阴狠、毒辣的角色,她还是第一次。  我们的剧本非常好,我所看到的慈禧是个复杂的人物:她一方面身陷国事政治的漩涡中,另一方面又是个有着美好梦想和感情的女人。她既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带来国富民强,又希望能和亲人相亲相爱。在《走向共和》里,慈禧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形象,她首先是女人,然后才是政治家。  我对这段历史的印象主要是来自过去上学时候的教科书,而且慈禧这个人物在以往已经有那么多人演过,有些演员塑造的慈禧形象很受肯定,也被观众所认可,如何出新,我再演她确实有压力。但对我来说同时也很有诱惑,毕竟慈禧是一个中国人熟悉的人物,不管她的功与过,她在历史上也很重要,作为中国历史上在政治舞台少有的女性人物,演这个角色容易引人关注,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是很好的一个机会。  平时在舞台、银幕上我演的角色大部分是那些个知识分子女性,善良、可亲,现在我来演慈禧这样一个一辈子在权力斗争之间生活的角色,她的阴狠、毒辣,我身上没有这样的气质,而缺乏那种威风劲儿。试戏时我还对导演和策划人说,我既不威风也没有派头。他们笑了,说慈禧的威风、派头、阴狠、毒辣不在表面,而在她的做事的行为、手段和结果上。这样,我就找好了自己表演的角度,我就明白了,该如何去把握这个角色。  为演好慈禧,我又看了大量关于慈禧的书和影像作品,经过分析,我心里就有底了。回到清末,她也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一个女人,她在进宫以前,肯定也是一个可爱的少女,后来当了妃子,被选进宫,在那么多妃子里,如何把握机会受到皇上的宠幸,在这种等待中她学到了很多做人的经验,后来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在那么多男人的政治舞台上,这个女人又得到了政权,在不同的时期内,3次垂帘听政,执政长达47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环境中,她也是一天天活过来的,如果没有智慧,没有政治家的思想和手段,她肯定也不会有后来历史中间的地位。她的能力和威风都表现在她的思想和她对事情的看法上,我的表演决不能模仿别人,一定要立起属于自己的形象:非常鲜活、生动,性格分明。  但是慈禧再厉害,也是个女人。剧中慈禧在谈及建颐和园和园中大戏院时,对光绪一干人等,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几欲声泪俱下:“寻常人家的老太太过60大寿,都要风风光光大办一场,不然会被旁人看不起。我乃一国之母,大寿办不好,会让各国看不起,我堂堂中华颜面何在?”光绪等慌忙伏地,大喊:“太后说得是,实是我等不孝啊!”慈禧办大寿都要和国家荣辱联系起来,把买军舰的钱都拿来修建颐和园。这里她的虚荣心就害了国家。  慈禧身上的霸气是一步步才有的,也不是天生的,后来成了太后,万人之上,皇帝是她的儿子,见到她都要给她跪下请安,别人就更怕她了,在电视剧里,别人见了她小心谨慎,紧张害怕,她自己特别轻松,我演的时候特别随意,好多时候,下面是满堂的大臣,规规矩矩地站着,她坐在椅上非常随便,有时候不是坐而是靠着,甚至是歪着身子,一边喝水一边吃水果跟大臣讲话,我想通过这样的细节,还有她的生活习惯,从侧面渲染出她的“狠”来。  说到底,我只是提供了一个慈禧的形象,如果今天的观众能够喜欢,我就放心了。我现在不知道观众的评价,看了一段时间了,如果大家喜欢,付出有回报,对演员来说,这是最安慰的。  过去我们老讲历史唯物观,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历史,但是我们实际上是去模式化、机械化的认识历史,教科书决定着我们的看法,如果这写书的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呢?现在我们总说讲科学,我觉得不光是要在数字上技术上讲科学,在社会中和历史上我们同样要讲科学,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历史,不要轻易给我们下结论,把事实摆在那里,让每个人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才能一点一滴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修养。这里是吕中的自述,我们不妨看看电视剧里头吕中的几场戏。看这场戏,甲午开战前光绪为慈禧击鼓。这场戏以光绪击鼓开始,其间有翁同龢、李鸿章等多名大臣面部表情几位出彩的演出,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种用电影拍电视剧的方法在张黎出品里头屡见不鲜,为了大家的流量,我就不一一截图了,下面放一张光绪的福利,这里单说慈禧。慈禧一开始是很欣慰的样子,光绪却满面严肃,到后来,慈禧也觉察出不对劲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是在68集版本里头看的第10集(不是给优酷做广告……),镜头给了慈禧特写,面部表情的缓慢表现(大家着重观察眼神和嘴)堪称本集最大的亮点,慈禧从开心到震惊到愤怒到失望,短短几分钟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唔,这张图我真的不是在黑李光洁……唔,这张图我真的不是在黑李光洁……吕中最好的一场戏是在哪里呢?是李鸿章终于签好条约,西方列强同意将慈禧名字拿开、可以回北京时,在欢送队里,喜气洋洋时忽然闻到李鸿章的噩耗,这场戏里孙淳的表情同样精彩。一个老太太,还在亲切地问“你是那个布政使吧”的老太太,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制太后,喜气洋洋高高兴兴准备回去,忽然收到信,这次是肢体-面部-面部-肢体(电视剧里可是拍了吕中跌跌撞撞的脚步的)的顺序,把慈禧心中的悲痛表现了出来,这时被感动的不仅仅是慈禧,还有观众。演慈禧最好的,是吕中;其次是《苍穹之昴》里的田中裕子。至于孙海英所称的演慈禧最好的是吕丽萍,我想了想,算了,我还是不想了……三、袁世凯电视剧里头李鸿章的信是这样的——伏念臣受知最早,荣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痛。如今銮驾未归,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臣敢请太后皇上举行新政,再图自强。直隶乃诸疆之本,北洋乃臣所手创,臣荐袁世凯正式接任臣职,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而历史上李鸿章的信原话是:伏念臣受知最早,荣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痛;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勰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并没有推荐袁世凯。所以这里安排李鸿章推荐袁世凯,一来是更好地让李鸿章再次在观众心中触动一下,二来是给历史上袁世凯的升职加点筹码,三来是为了让孙淳过把戏瘾。事实证明,孙淳没有辜负导演的期望。你们知道吗?在看完《走向共和》之后再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时,我一直在担心,孙淳演的瞿恩会不会反水,为什么呢?因为袁世凯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以致于后来我找来评价不高的《辛亥革命》,也只是为了孙淳。孙淳属于那种可以演偶像剧的演员,他很漂亮,但在《走向共和》里,看看第一集出场时他的后脑勺,看看他的肥头大耳,你几乎不能把他和《外婆桥》里头的那个孙淳联系在一起。因为他太像袁世凯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话用在袁世凯身上最为恰当,对袁世凯有兴趣的不妨看看,当然这里不是为他翻案,但他确实是三十年更事之才,三千年来未有之会,可以成第一流人,而卒败群小之手。回到之前的那一幕。孙淳怎么表现的呢?在跪拜时,光绪、瞿鸿禨都唯唯诺诺在地上,袁世凯也是,但袁世凯的随着慈禧的脚步走的,并不是一味服从,从这个小细节就能看出袁世凯的机变,我不知道这是导演想到的还是孙淳自己想到的,事后这一段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很折服。在跪拜时,光绪、瞿鸿禨都唯唯诺诺在地上,袁世凯也是,但袁世凯的随着慈禧的脚步走的,并不是一味服从,从这个小细节就能看出袁世凯的机变,我不知道这是导演想到的还是孙淳自己想到的,事后这一段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很折服。注意,当送李鸿章信过来的时候,光绪和瞿鸿禨是面无表情的(我真的没有在黑李光洁……),袁世凯明显皱了一下眉头,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对他已经掌握了局面却被打断的不满,另一方面也看此人机警、时刻关注新事端,更何况之后在旁边都还在观望时,他头扭了回来,默默沉思了。而在慈禧表现出极大哀痛时,孙淳的表现依旧是极为有韵味,袁世凯本就是个喜欢多想的人,这时候谁知道他心里头在想什么呢?或许只有袁世凯知道吧?说不定孙淳也知道?而在慈禧表现出极大哀痛时,孙淳的表现依旧是极为有韵味,袁世凯本就是个喜欢多想的人,这时候谁知道他心里头在想什么呢?或许只有袁世凯知道吧?说不定孙淳也知道?连光绪都不敢喊“停”,袁世凯当机立断,这段我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或许是盛和煜创作的,但更多是编剧的功劳,虽然可圈可点,但不如刚才的细节有表现力。连光绪都不敢喊“停”,袁世凯当机立断,这段我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或许是盛和煜创作的,但更多是编剧的功劳,虽然可圈可点,但不如刚才的细节有表现力。再看慈禧之后宣袁世凯上车时他的表情变化。疑惑、不解、询问,到得知李鸿章过世时的惊诧(这一段放了慢镜头,颇有电影的韵味),孙淳的眼睛立刻红了,再到最后的痛哭,我相信这里的痛哭是有真感情的,因为孙淳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知遇之恩,他袁世凯不可能不懂。说到孙淳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场戏,则是52集时终于劝得清帝逊位后的飞鹤舞步,一个老人,步履轻松,自由自在,内心的束缚由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恰似《太阳照常升起》里头周韵的“白云一去不复返”,劲道实足。(这一段还是推荐看视频,截图失味。)——————————【暂完】顺带附送:
只说一个角色,慈禧。在《走向共和》之前,很多演员演过慈禧,最出名的莫过《火烧圆明园》和《大太监李莲英》里的刘晓庆。哪怕当年我还小,也觉得刘晓庆演的不对,至于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直到我工作多年,经历了太多人事沉浮,才慢慢明白政治人物大体应该是什么样子。象刘晓庆这么嚣张跋扈的慈禧,不知道能不能活到咸丰死之前。而看到吕中在《走向共和》里对慈禧的演绎,我大惊且大喜,对啦对啦,这才是慈禧啊!这个阴郁、说话做事慢慢吞吞、大气却又小心眼、深谙权术奥妙、轻描淡写面对群臣却又机心百变的老太婆才是慈禧啊!可见大部分编剧、导演、演员都根本不懂政治和政治人物,而张黎导演,以及包括这部戏里的很多演员,都深刻地理解政治和政治人物。
第一高能神剧,随便截个图都是经典台词,完爆日剧美剧什么的,中国不是没有好的电视剧,而是有光腚总局清朝为什么不能民主清朝人的愚昧之处为什么清朝百姓总是闹事清朝处理政务的原则清朝处理政务的原则交友需谨慎,远离萝莉控交友需谨慎,远离萝莉控袁世凯谈政治神预言剩下的不贴了,免得剧透,这剧里面类似的梗太多了,认真看,仔细体会超有意思剩下的不贴了,免得剧透,这剧里面类似的梗太多了,认真看,仔细体会超有意思
这个电视剧我从头到尾看了四次。小学的时候看的是盗版光盘,这是第一遍。初中看一遍。这是第二遍。高中又看一遍。这是第三遍。上了大学后发现amazingstore上有高清版,下载到电脑里又看一遍。这是第四遍。大一以来从amazingstore下片无数,从来都是看完就删。只有这部《走向共和》至今留在本地磁盘里以我个人之见,这部片子是中国电视剧史上一座高峰,至今尚未有人逾越。首先要明确一点:你不能把这个片子当成正史来看。还是那句老话,艺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就好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根本就是两回事。如果要是挑历史硬伤的话,那走向共和的“毛病”太多了,根本数不胜数。这些和历史不符合的地方其实是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修改。归根结底,《走向共和》还是戏说。我是玩话剧的,不过只是小打小闹。中国电影起步阶段受到话剧很大的影响,这也有人才匮乏的客观原因,但许多话剧界人物,尤其是人艺许多老艺术家,在影视界也开拓了一片天地。这些老戏骨配得上“艺术家”的称号,至于其他演员,不过是戏子倡优之流,他们存在的意义只是娱乐大众罢了。话剧的特点是注重对白,对台词的要求很高,对演员对台词把握的要求也很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优秀的台词对白是一种艺术。这一思路也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和电视剧的起飞。比如台词。中国电视剧里,多年来台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本的水准)最巅峰的是《大明宫词》。但像《走向共和》这样能把优秀的台词和善于把握优秀台词的优秀演员结合起来,创造一部佳作的,极其罕见。优秀的剧本+优秀的演员是《走向共和》成功的关键这个戏没有哪个演员是多余的。纯粹是一场老戏骨们为观众带来的盛宴剧中首屈一指的角色当然是已故的王冰老先生的李鸿章。打破了脸谱化的桎梏固然是他成功的一方面,但更多的是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对于角色的深刻了解。这是他突破了剧本设定和历史人物本身的地方,不是说只要有了脱俗的剧本,随便拉个人来都能演的。其中李鸿章与慈禧的关系也很有意思。衬托了李鸿章的另一个角色翁同龢也不完全是小人,他和光绪的关系是耐人琢磨的,这种君臣与师生的双重的深厚情谊被雕琢的很好,而他对清名的追求并非是虚伪的,只是在程朱伪道学的特定背景下变得僵化而显得虚伪。具体参见翁同龢在被光绪训斥“名在利前”和因为光绪遭受待遇而落泪的那两场戏。建议关注一下翁同龢这个角色,也是处理得很好的——这个角色长期被人们忽视了,而仅仅被当做一个反面角色来理解。孙淳的袁世凯,这个角色的妙处,用怎样的语言来褒奖都不为过。我个人认为袁世凯这个角色也是孙淳这个演员职业生涯的一个巅峰,他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机会这样淋漓尽致地发挥。当然这个演员也是有许多其他不错的角色。袁世凯这个人物,或者说剧中的袁世凯这个人物更为妥当,在孙淳的诠释之下,是开在中国几千年官僚政治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这个人老成谋国,高瞻远瞩,有政治手腕,在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上有原则有担当也有自己的想法;权谋诈道,厚黑哲学,无不精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如履薄冰,该仁厚则仁厚,该狠毒则狠毒,对于朋友有仗义也有提防;对于女人既风流好色又有真性情,然而登龙之术修炼得再好,抵不住时代潮流浩浩汤汤,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最终晚节不保,令人唏嘘。他称帝失败在妻子怀中痛哭流涕那一场戏堪称妙绝。相比之下,历史上真实的袁世凯的高度可能反而远远不如剧中的袁世凯。一部《走向共和》,其实也是剧中袁世凯蛰伏、发迹、腾达、登顶最终坠落的历程。毫不过分地说,《走向共和》的男一号,应该是袁世凯。除去王冰、孙淳这二人之外。吕中的慈禧如鼎的第三只足,撑起这部戏。吕中的自述说得很到位,因为她从“慈禧首先是一个女人”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个角色,才能把这个人物演得好。慈禧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嗜权如命;但也是一个女人,处于特定亲缘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老太太。比如戊戌变法慈禧和光绪聊《天演论》那场戏,就是一处点睛之笔。此外,孙中山的饰演者马少骅的表现可圈可点,编剧对于孙中山这个人物别出心裁的新颖设定也让人眼前一亮,这也符合孙中山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一腔热血,拳拳之心,但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其他各个配角,康有为(这个角色也是不错的,他的才华和幼稚,正义和猥琐,真诚和虚伪同时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光绪(被囚禁瀛台以后的戏比较出彩),李莲英(心理变态被诠释的很到位)都各具特色。再说说导演,张黎。张黎的风格我不好断言,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前几年一部戏《人间正道是沧桑》,很能代表他的风格。我看到这部戏,第一反应就是:你们给我搞的这个戏啊,excited!风格很像《走向共和》嘛!而且这个戏里面孙淳和吕中也出演了,但吕中戏份不多,个人认为孙淳的演技也没有得到充分施展的空间,这主要还是因为角色限制。瞿恩这个角色很大程度上还是被设定成一个“高大全”的正面角色,主要还是给孙红雷那个角色作陪衬的,难演出彩,这给孙淳的才华添加了园囿。即使未来十年内,国内恐怕也不会有第二部能达到如此高度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更新:现在可以公开分享《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了,两者都看下面的链接少数知友反应打不开链接,这样的话私信我你的百度账号,我发给你好了,但是能打开就自己下载吧。原答案如下:严格来说,这部剧评价如此高的原因并不是它有多优秀,而是鉴于种种原因,国内的历史剧太脸谱化,好人坏人泾渭分明。抛开人们对这部剧立场的追捧觉得它影射了当今社会说出了人们想说的话这一点不谈,这部剧最出挑的地方在于它把人当人。在这部剧里,无论是垂帘听政的慈禧,血气方刚的光绪,清流领袖的翁同龢,左支右绌的李鸿章,操持南洋的张之洞,满口革命的孙中山,还是袁世凯康有为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都有自己的局限都会做错事,但是每个人又都有他闪光的地方。这部剧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让我们去思考历史,为什么一群都不算坏的人,怎么最后就把事情弄到了这个地步呢?小时候,我们或许都曾天真的以为,我们以后如果投身政界,一定会清廉高效一定会如何如何,可是年岁渐长后,我们才渐渐明白事情并非那样简单,我们渐渐地不会轻易地对一件事下结论,因为我们知道决策这件事的人有他们的无奈有他们的不得已,只有一腔热血是做不好事情的。即使我们坐在决策的位置上,我们往往做的还没他们好。这部剧就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思考。这里顺便说下我所看过的我国的历史剧,我认为前五的的大概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康熙王朝》。《走向共和》在立意的高度上非其他任何剧所能及,堪称国内第一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对于权斗的刻画大概是国内电视剧的巅峰,至于最后两部,制作精良,也是可以一看的。接下来打算把一些我所喜爱的画面截下来,慢慢分享给大家,拙劣之见,还请指正。(大概每天更1,2集吧)第一集:之前下属不断地上报各种信息,李鸿章都不为所动,这里听说送给太后的鹦鹉出了问题,立刻脸色一变,李中堂明白,跟boss搞好关系,才能一展宏图。之前下属不断地上报各种信息,李鸿章都不为所动,这里听说送给太后的鹦鹉出了问题,立刻脸色一变,李中堂明白,跟boss搞好关系,才能一展宏图。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慨多。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慨多。领导不能得罪,领导的奴才也要好好侍候。堂堂北洋大臣,还要操心李莲英的脚气病,中堂难啊。领导不能得罪,领导的奴才也要好好侍候。堂堂北洋大臣,还要操心李莲英的脚气病,中堂难啊。第二集汉阳铁厂要钱,万寿庆典修颐和园要钱,北洋水师要钱。朝野清流只能固守道德文章。解决问题和背黑锅的事就只能李少荃做了。汉阳铁厂要钱,万寿庆典修颐和园要钱,北洋水师要钱。朝野清流只能固守道德文章。解决问题和背黑锅的事就只能李少荃做了。第三集伊藤博文先故意说了一堆大清水师如何如何强,天皇于是决定拿出自己的私人财产捐给水师。开拓万里波涛这永远是这个岛国的梦想,在过去在现在在将来,我们都要警醒啊。伊藤博文先故意说了一堆大清水师如何如何强,天皇于是决定拿出自己的私人财产捐给水师。开拓万里波涛这永远是这个岛国的梦想,在过去在现在在将来,我们都要警醒啊。第四集第五集第五集李鸿章视察北洋水师,实在太过精彩,截图失味。第七集举国之力买军舰,这样的国民这样的国家真是可怕。举国之力买军舰,这样的国民这样的国家真是可怕。未完待续。
和《亮剑》评价高的原因是一样的。《亮剑》里的鬼子和国民党不再是脸谱化的傻X,恶魔。终于能像一个正常的人类了。《走向共和》也是的,里面的角色非常像“人”。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和其他电视剧不同,编剧和导演的立场也很模糊,让观众当一个旁观者,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至于这些历史人物是正面还是反面的,随他们去吧,观众自己会有一个认识。
值得看,但别当真。《走向共和》里,李鸿章、袁世凯、慈禧等早已被脸谱化的角色都得到了回炉重做,形象塑造相当成功;导演铭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各路敏感词层出不穷,结尾炮哥的演说赢得一众少年的追捧,超越《雍正王朝》《大宅门》四大名著霸占电视剧头把交椅。自然是值得看的。然而这依然只是电视剧,他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看历史,不代表他就是历史真相;这是方法论,不是结论。如果看完之后“李鸿章好辛苦,张之洞纯废物”——你白看了。
不请自来。这部电视剧是大学近代史老师推荐的(在之前的回答中我提到过,我向来是厌恶大学课堂教育的,自始至终只喜欢过两位老师,这个近代史老师是其一,和我也算是忘年之交)。首先先说一个观点,永远不要试图从影视作品中获取历史真相,真正的历史是非常复杂的,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个观点我也是深深赞同的。就像崔永元编《我的抗战》时说的,不求能够获取历史真相,但是相信后代总有一天会出版一本关于这八年历史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的书(永远不要追去绝对客观公正),到时候书中提到这段引用自崔永元《我的抗战》,这就够了。历史相关的作品向来是做不到对每个历史人物都保持不掺杂任何私人感情的描述(这点司马迁都做不到),私以为,在相对真实的历史背景上夹杂半点私人感情的影视作品才是好作品。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最大印象是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是非常传神的,举个例子,戊戌变法那段,光绪皇帝召康有为与满朝文武商量变法之事:光绪帝首先发表讲话:今日朝会,特旨召见康有为,与众城共商,维新变法之事,今日朝堂之上,没有官职大小之分,没有 品秩高低之别,你们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完之后,看看诸位大臣的反应:荣禄大臣摸摸鼻子:徐师傅叹了口气:徐师傅叹了口气:皇帝做到这份上,光绪也只能表示略尴尬:皇帝做到这份上,光绪也只能表示略尴尬:接下来,康有为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过程中这个徐师傅不住地咳嗽,刚毅也是不是地用手帕遮下脸。接下来,康有为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过程中这个徐师傅不住地咳嗽,刚毅也是不是地用手帕遮下脸。这两位大臣不住地反对康有为,认为万事皆祖宗之法,康有为眼看再这样下去,遭到诸般阻扰,那么变法无望。接下来,高潮来了:康有为先大义凛然一番:“皇上,并非微臣狂妄,自古以来,必有忧国之心,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国之危亡,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国之弱,由于守旧,必深信变法可以至强,然后可以言变法。故变法者,首在变人啦。日本天皇变法,祛除幕府番侯;俄彼得大帝变法,诛杀近卫大臣。”说道此处,徐师傅咳嗽加剧,康有为看了一眼,纵然心有余悸:说道此处,徐师傅咳嗽加剧,康有为看了一眼,纵然心有余悸:还是继续他的言词:“所以这些非常手段,都是为了变法啊!变法难啦皇上。”说道此处又看下四周大臣:还是继续他的言词:“所以这些非常手段,都是为了变法啊!变法难啦皇上。”说道此处又看下四周大臣:有拦路之虎啊!有拦路之虎啊!气氛更加紧张了,荣禄大人紧握椅子支脚气氛更加紧张了,荣禄大人紧握椅子支脚“皇上,皇上”,康有为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皇上,皇上”,康有为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臣冒死陈奏,杀几个一二品的大臣,这法就变了,皇上。”“臣冒死陈奏,杀几个一二品的大臣,这法就变了,皇上。”满朝文武,连光绪帝在外,闻之色变:完。这时候,震惊的不仅仅是剧中人物了,连同在内的还有剧外的我。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杀几个一二品的大臣就完事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知道康这个人多么图样了。谢谢观看。
几个高票回答都很赞同,换个角度说吧以下是《走向共和》中一些人物截图与历史上人物照片的对比(多数为自己截的,侵删):李鸿章李鸿章荣禄荣禄盛宣怀盛宣怀孙中山孙中山黄兴黄兴段祺瑞段祺瑞黎元洪黎元洪李莲英李莲英宋教仁宋教仁杨度杨度袁世凯袁世凯可以看出所截的每个演员形象都与原型颇为相似。以上角色,在剧中地位各异,挑大梁的也有,次要的也有,我并没特地挑选,想到哪个就随手截了哪个。剧中人物能做到这一点,已然极其不易了,恐怕没几个电视剧能做到。单凭这样的细致严谨,拍出的片子已经不会差了,何况再加上其他回答中提到的方方面面!评价高不是钦定出来的,比某些国产片确实高到不知哪里去。爱看不爱看,总是因人而异,但《走向共和》绝对担得起“值得看”的说法。----------------------------------8.22更新:应评论放上光绪帝与伊藤博文对比照光绪帝光绪帝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另附慈禧在不同时期形貌的几张截图:第八集,筹建颐和园祝寿第八集,筹建颐和园祝寿33集,八国联军入侵后,清廷开始新政33集,八国联军入侵后,清廷开始新政48集,慈禧去世前48集,慈禧去世前
我目前只看了5集左右,看第一集就知道了光绪管慈禧叫“亲爸爸”(典故自查);鼎鼎大名的张之洞还有个外号叫张香帅(典故自查)。再来看看李鸿章里老爷子:1真实的的李鸿章2王冰老爷子实验的李鸿章像不像?再看张香帅,本以为文人一个怎么那么胖呢,必须清瘦款的啊,还来个满嘴的大胡子,不正正是个武夫吗 ?结果一搜索,对比一下:我已经被折服了!
一个故宫的朋友说,走向共和中只有一个大反派,就是孙大炮。
看完这部剧。我成了李鸿章脑残粉。
中国电视剧、历史剧前无古人的良心之作。客观、公正、理性、科学、人性化的评价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深刻地洞察历史人物内心,深动刻画其内心活动,准确诠释其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比起历史教科书上的胡编乱造,本剧三观相当的正。给与了那个时期所有人物客观,人性化的评价。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太后皇帝中堂总督。在这里,慈禧太后不再是败家老娘们,而是一个被封建文化缠足的资深政治家,她脑子里只有权术和制衡,想的只是爱新觉罗家族万万年,并没有那么多主义和思想。是时代的局限性造就了她的局限性,是她的局限性,造就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悲剧。所以说,慈禧太后误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时候就算是换成康熙爷,结果也是差不多的。在这里,李鸿章不再是卖国贼,而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担当的国家栋梁,一个深谋远虑鞠躬尽瘁的政治家。MD人家本来就是,全世界都这么看,只有中国不这么看。在这里,孙大炮就是个朝不保夕,东开一枪,西放一炮的实践者,然而正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才给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放上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里,袁世凯依然是窃国大盗,然而突出的不只是他窃国,还有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气度和能力。是乱世造就了这个枭雄,而不是枭雄改变乱世。在这里,翁同龢、张之洞这些所谓的清流,全部成了沽名钓誉,迂腐不化的可笑小丑,实在是书生误国。在这里,康有为狂妄自大,眼光短浅,一个根本不懂政治的外行,仅凭理想主义和一腔热血搞起来的甚至带有不少私欲的变法必然会失败。还有光绪、荣禄、徐世昌......每一个角色都是栩栩如生。演员表演到位,堪称隽永。走向共和里面,每一个演员,都是把人物演活了的,王冰老师饰演的李鸿章,很好的诠释了忠、儒、实用主义、两难、无奈。孙淳老师饰演的袁世凯,很好的表现了奸、油、务实的乱世枭雄的形象。吕中老师饰演的慈禧,第一次把这个女人演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物化的妖魔鬼怪。马少骅老师饰演的孙中山,毫不掩饰的表现了革命家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带有保留的批判了孙大炮脱离实际的缺陷。还有太多太多,光绪、康有为、荣禄、翁同龢......批判和反省深刻。天皇不吃饭也要买吉野号,对比慈禧要钱修园子,导演没有终点批判慈禧这个个人,历史评价简单针对于个人好坏善恶,只不过是小学生的水平而已。本剧是透过慈溪来批判中国的封建文化。作为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老牌政治家,她是典型的中国封建文化的代表,她的出发点,是站在她所处的环境,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而言,并没有错——老太太生日过差了,街坊四邻就不服气,最可怕的是,自家人就不服气,所以不是我过生日,是我们满清王族,要借这个机会昭告天下我们江山稳固,家底雄厚。要知道,鞑子这时候可是骑在汉人头上,正在江河日下,刚刚遭遇了太平天国运动,要不是曾文正公站出来,召集汉人平叛,就那些已经腐化为烟袋锅子的八旗子弟,基本上是靠不住的。如果曾文正公没有解甲归田,而是拥兵自重,估计那个时候开始满清的江山就已经没了。所以慈禧是两难的,攘外必先安内,我就是修园子了,也要小心在自己枕头边养头老虎。
14岁看过。今年24,现在想起来都在颤栗。忧国忧民
几张截图,感受一下。
为了表示对这部剧的重视,我特意买了DVD来看。一字一句认真的看。至今仍然记得前几集的任何一个剧情包括表情,台词大概。没日没夜看了几集之后,到了其中一个情节,我是无论如何怎么都看不下去。就是李鸿章打算开枪自杀要小丫头扣动扳机那一集。再也再也看不下去了。可能真的当时大清朝再坚持一会日本撑不下了就反败为胜了。李鸿章那么精明的一个人,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人最怕的就是被冤枉。明明是没有做过的事,明明是清白的一个人,却被一口咬定“你还不承认!”至此就再没看过走向共和了,一看到那些碟我就痛心疾首。
走向共和当时并没有看完,这个视频里这一集不清楚是不是删掉了,不过讲的不错。
这里面的台词也很有趣。就说一段。荣禄快死的时候,袁世凯去看他。荣禄握着袁世凯的手说,慰亭啊,这世上德才兼备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你,是有才的。潜台词是啥?哎,你这人缺德啊。
来知乎,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象最深的一个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